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543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 单元测试6.docx

届人教版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6

种群和群落单元测试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性引诱剂治理的主要目的是

A.改变昆虫性别比例B.降低昆虫的出生率

C.增加昆虫的死亡率D.改变昆虫的年龄组成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性信息素的传递来实现的。

所谓性信息素是指雌虫分泌到体外以引诱雄虫前去交配的微量化学物质。

根据这一原理,利用高新技术,人工合成信息素即性引诱剂,制成对同种异性个体有较大吸引力的诱芯,结合诱捕器(水盆式、粘胶式)配套使用。

在田间释放后,形成“假姑娘”(性信息素引诱剂)引来“真小伙”(田间的雄虫),从而大幅度降低产卵量和孵化率,达到防治农林害虫目的。

所以它不是改变昆虫性别比例而是降低昆虫出生率。

故本题选B。

考点:

本题考查了种群特征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2.下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生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B.DE段C.BD殷D.CB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首先CB和EF段的鼠群数量是平稳的,说明鼠群数量受到限制,所以B、C排除。

在前期鼠群进入新环境,数量不多,食物不会成为限制因素,所以D排除。

只剩D,EF段是鼠群增长过快导致食物不足,然后限制其生长。

考点:

本题旨在考查影响种群的增长的因素。

3.下表是调查野山羊种群生存羊的原始数据。

若把表中数据转换为种群存活曲线图并进行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年龄(年)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存活数(只)

1000

801

789

776

764

734

688

640

571

439

252

96

6

3

死亡数(只)

199

12

13

12

30

46

48

69

132

187

156

90

3

3

A.存活曲线图中横坐标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年龄。

纵坐标的来源于存活数

B.该种群的存活曲线呈凹形(类型Ⅲ)

C.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平均生理年龄后死亡

D.分析存活曲线可知该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答案】B

【解析】分析表中实验数据可知,该种群中大多数个体在7岁(平均生理年龄平均生理年龄)以后大量死亡,以年龄为横坐标,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应为凸形以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为纵坐标绘制的种群存活曲线应为凸形(类型Ⅰ),该生物种群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B错误。

故本题选B。

4.生存斗争的发生是由于:

A每一生物产生的后代比取代亲代本身所需的数量多

B先天的竞争趋势

C应付气候变化所不可避免的困难

D领域行为和优势等级

【答案】A

【解析】A正确:

因为竞争的实质是生物之间对资源(包括食物、养分、水、阳光、空间……等)需求的竞争,因此在没有共同资源需求的生物之间就没有竞争;而在有共同资源需求的生物之间,当资源足以满足每个个体的资源需求时也不会有竞争,只有当资源不足、生物数量相对过剩时才会发生竞争,而且竞争的激烈程度也将取决于生物对资源需求的相似程度和资源量与生物数量的相对比率。

因此本题应选择A。

B不对;因为根本不存在先天的竞争趋势。

C不对:

因气候因素是非密度制约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而生物竞争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D不对:

因为领域行为和优势等级有助于避免和减少生物之间的斗争,而不会加剧这种斗争。

5.下列属于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蚂蚁喜欢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所以蚂蚁常常保护蚜虫,甚至把吃蚜虫的瓢虫赶走,有时蚜虫缺乏食物时,蚂蚁还会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二者关系为“互利共生”,A错误;B、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都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但是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二者不能构成种间竞争,B错误;C、噬菌体寄生于细菌中,利用细菌的原料进行增殖,二者构成寄生关系,C错误;D、两种绿藻属于两个物种,二者竞争阳光、养料等生存资源,同时根据一种增加另一种减少,可推测是竞争关系,D正确。

考点:

种间关系

【名师点睛】关于竞争的易错点总结1、斗争为种内关系,竞争为种间关系,而生存斗争既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又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2、竞争和捕食:

竞争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资源、空间等生活条件而发生斗争,并不以直接获得食物为目的;捕食则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目的是获得食物与能量,用以维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况不属于捕食:

a.一种生物以非生物为食,如牛饮水;b.一种生物以同种的幼体为食,如鲈鱼以本种的幼鱼为食,这属于种内斗争。

6.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探究培养液中小球藻(一种单细胞绿藻)种群数量的变化,以下是该实验的记录表(部分)。

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时间(天)

起始

1

2

3

4

5

6

7

培养液中小球藻的数量(106个/mL)

0.90

1.00

3.21

3.92

5.40

3.78

4.31

5.26

实验期间室温(℃)

9—13

8—18

8—18

3—15

3—14

4—16

10—17

A.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

B.可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悄况

C.实验前4天,培养瓶的颜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

D.第5〜6天,小球藻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的可能原因温度低抑制了酶的活性

【答案】B

【解析】小球藻是一种单细胞绿藻,对小球藻进行计数,常用的方法是抽样检测法(或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显微计数法),A正确;根据实验数据,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不呈“J”型增长,故不能用数学式Nt=N0λt表示该实验中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情况,B正确;前4天,培养瓶中小球藻数最越来越多,顔色变化是绿色逐渐加深,C错误;第5〜6天,实验室温度较低,抑制了酶的活性,小球藻的种群数量发生明显波动,D正确。

【考点定位】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与“S”型曲线

项目

“J”型曲线

“S”型曲线

产生条件

理想状态

①食物、空间条件充裕

②气候适宜

③没有敌害、疾病

现实状态

①食物、空间有限

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

特点

种群数量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K值后,将在K值上下保持相对稳定

环境容纳量(K值)

无K值

有K值

曲线形成的原因

无种内斗争,缺少天敌

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先增加后减少

种群增长曲线

Nt=N0λt

7.“华南虎照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所谓“华南虎照片”系假照片,“拍照人”周正龙涉嫌诈骗罪被逮捕。

下列叙述不符合生物学原理的是

A.野生华南虎繁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

B.直接影响野生华南虎种群密度变化的是出生率、死亡率

和迁入率、迁出率

C.如果野外发现野生华南虎,可进行易地保护

D.生活在动物园中的老虎可以组成一个种群

【答案】D

【解析】略

8.下列实验都需要使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有关实验现象描述合理的是()

A.实验①B.实验②C.实验③D.实验④

【答案】A

【解析】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时,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液泡大,占据整体细胞体积的绝大部分,呈紫色,不同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大小不同,质壁分离的位置、程度并不一致,A正确;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时,不能观察到核糖体,B错误;观察细胞有丝分裂时,洋葱根尖伸长区高度分化细胞长,液泡大,分生区细胞分化程度低,呈正方形,染色体经龙胆紫染色后呈紫色,形态清晰,但少数细胞处于分裂期,呈紫色,C错误;线粒体需染色后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形态,D错误。

【考点定位】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9.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

B.农田中的玉米均匀分布

C.2012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0.04‰

D.由于薇甘菊入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我国的人口将逐渐步人老龄化阶段是年龄特征,A正确;农田中的玉米均匀分布,不属于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群落的空间特征,B错误;2012年,河北省人口的出生率为10.04‰

,属于出生率,C正确;由于微甘菊人侵,松树种群死亡率较高属于死亡率和出生率,D正确。

考点:

本题考察种群数量特征,属识记内容,相对简单,应理解加记忆并举。

10.在某森林的固定位置和固定时间,用固定数量鸟网捕捉的方法,统计大山雀种群数量。

连续10年内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2~6年间大山雀种群的年龄组成都为衰退型

B.大山雀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可用标志重捕法

C.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

D.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选A。

2~4年间,1<λ<2,大山雀种群数量增加,为增长型,A错误;大山雀运动能力强,生活范围广,结合这些特点可以用标志重捕法,B正确;2~4年间1<λ<2,4~8年间0<λ<1,8年以后λ=1,所以10年内,第4年的种群数量最大,第8年大山雀数量达到最低,此后保持相对稳定,C、D正确。

11.右图是温带某群落初生演替过程中代表两种数值变化的两条曲线,生物量是指单位面积上积存的有机物质量。

Ⅰ、Ⅱ这两条曲线所代表的依次是

A.群落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和整个群落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B.整个群落植被的生物量和群落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

C.群落土壤腐殖质的总量和整个群落植被的物种丰富度

D.群落食肉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和群落食肉动物的总生物量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初生演替过程中草本植物会先上升随后被优势物种所取代,营养结构会越来越复杂,故A正确、B错误。

群落土壤腐殖质的总量会一直上升,然后趋于稳定,故C错误。

肉食动物物种丰富度会一直上升,然后趋于稳定,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12.下图为某种群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示意图,它的类型是()

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D.无法判定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从题图可以看出,该种群特点是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所以应该是增长型,答案为A。

考点:

年龄组成

【名师点睛】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

增长型

稳定型

衰退型

种群特点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

各年龄段数目比例适中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

图示

种群密度

越来越大

保持稳定

越来越小

发展趋势

出生率大,死亡率小,种群数量变大

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当,种群数量稳定

出生率小,死亡率大,种群数量变小

13.下图是“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

B.B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

C.用B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

D.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

【答案】D

【解析】A、A装置的花盆壁C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也便于小动物的采集,A正确;B、B装置为吸虫器,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的采集,B正确;C、由于酒精可将收集的动物及时固定,防止腐烂,所以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C正确.D、A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避光、避高温、趋湿的习性采集,D错误。

【考点定位】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名师点睛】在“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是取样器取样法:

1、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

2、在采集小动物时,使用诱虫器取样,原理应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暗、避高温、趋湿的生活习性,灯罩的功能是为了保证更多的光线和热量集中到土壤样品,比较方便,且效果较好,但时间可能要长一些。

也可采用简易采集法:

将采集到的土壤放在瓷盆内,用放大镜观察,同时用解剖针寻找。

发现体形较大的动物,可用包着纱布的镊子取出;体形较小的动物可用吸虫管采集。

采集到的小动物可放入酒精中,也可将活着的小动物放入试管中;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指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

“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4、取样时应注意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避免结果偏差较大。

14.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捕食竞争B.竞争捕食

C.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

【答案】C 

【解析】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生,应属于寄生关系,雄蚊与植物等.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

15.某珠三角城市春节前与春节后人口密度出现大幅波动,影响这一现象的种群特征是

A.性别比例B.年龄组成

C.迁入率与迁出率D.出生率与死亡率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迁入率和迁出率:

①定义:

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②意义:

针对一座城市人口的变化起决定作用.

解:

春节前后人口流动较大,由于迁入率和迁出率不同,人口密度出现大幅波动.

故选:

C.

考点:

种群的特征.

16.很多植物在进化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化学物质,用以抵御植食性动物的取食,如芥子油苷就是十字花科植物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

由此无法推断出()

A.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发生了共同进化

B.芥子油苷可以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

C.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

D.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十字花科植株产生的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对多数昆虫都是有毒的,但却能吸引菜粉蝶前来产卵,其幼虫(菜青虫)也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可见芥子油苷不会吸引菜青虫的天敌前来捕食,B错误;菜青虫能以十字花科植物的茎叶为食,说明菜青虫能消除芥子油苷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C正确;用芥子油苷人工诱杀雌性菜粉蝶,可降低种群出生率,D正确;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十字花科植物和菜粉蝶相互选择、共同进化,A正确。

【考点定位】共同进化

17.下图是描述生命现象的模型(部分),以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一次饮入大量水,则b、c可分别代表抗利尿激素和尿量增加

B.若A代表洋葱表皮,a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则b、c可分别代表液泡体积和吸水能力增大

C.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b、c可分别代表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升高

D.若A代表小鼠机体,a为胸腺发育不良,则b、c可分别代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

【答案】D

【解析】若A代表人体下丘脑,a为一次饮入大量水,则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同时尿量增多,故A错误;若A代表洋葱表皮,a为一定浓度的蔗糖溶液,则液泡体积缩小,细胞液浓度逐渐增大,细胞吸水能力增强,故B错误;若A代表棉铃虫种群,a为诱捕雄虫,则棉铃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和种群密度降低,故C错误;若A代表小鼠机体,a为胸腺发育不良,则小鼠体内无T淋巴细胞,所以小鼠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能力下降,D正确。

18.(2015秋•陕西校级期末)下列群落演替中,属于初生演替的是()

A.冰川泥上长出了植物

B.草原的放牧演替

C.弃耕的农田长出杂草,几年后又长出多年生植物

D.西双版纳热带雨林遭到严重砍伐后,很快又长出新的植物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1、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是保留有土壤条件,甚至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开始次生演替,如放牧后的草原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森林遭到严重砍伐后的演替.

2、在一从来没有过植被,或者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开始初生演替,如裸岩、冰川泥上的演替.

故选:

A.

考点:

群落的演替.

19.某山区坡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人们对其进行了治理,在封山育林后若干年内,坡地经历了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和灌木三个阶段的演替过程,其对应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变化如右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决定典型物种①、②、③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B.可采用样方法对典型物种①、②、③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

C.物种①、②、③之间具有捕食关系,其形成的食物链是①一②一③

D.图中b—c段能说明物种②对灌木丛导致的弱光环境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本应有迁入率和迁出率,但因为封闭了只剩出生率和死亡率,故A正确。

由题意可知这3种物种都是植物,可以用样方法对其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故B正确。

物种①、②、③之间是竞争关系,故C错误。

图中b-c段是灌木而物种2还能生存且密度较大,说明该物种对弱光环境有一定的耐受能力,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与演替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分析能力。

2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

B.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C.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昆虫和小动物出现在灌木阶段

D.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以及对生态系统有重要调节功能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A

【解析】若某种群年初时的个体数为100,年末时为110,其中新生个体数为20,死亡个体数为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20%,A正确;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同时还包括其营养结构即食物链和食物网,B错误;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中,首先定居的生物是地衣,昆虫和小动物出现在草本阶段,C错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际意义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而对生态系统有重要调节功能则属于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D错误。

【考点定位】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结构,群落演替,生物多样性。

21.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群落演替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

B.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

C.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

D.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类型代替另一个群落类型的过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故本题选A。

由于次生演替具有原有的植被和土壤条件,因此次生演替速度通常比原生演替快;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因此群落演替过程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变化。

考点:

群落演替

点评:

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的相关知识,属于对识记、理解层次的考查。

2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森林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

B.分层现象只发生于群落中的植物,动物不具备分层现象

C.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有关

D.群落中水平分布的生物种类有差异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森林中群落的分层现象与光照有关,故A正确。

分层现象在动植物中都有,故B错误。

植物群落水平分布现象与地形、土壤湿度盐碱地等都有关故C正确。

群落水平分布与自身生长特点也有关,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群落结构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3.在自然状态下,某一桦树林中出现了云杉树苗,云杉长大后,高

度超过桦树。

桦树不如

云杉耐阴而逐渐减少,最终形成以云杉为主的树林,该过程中()

A.原有生物随桦树的减步而全部灭绝

B.优势种发生改变

C.桦树与云杉之

间的竞争强度逐渐增大

D.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更加复杂,稳定性提高

【答案】B

【解析】

24.生态系统中的捕食者往往会降低猎物的种群数量,使猎物变少,因此移出捕食者会使猎物的数量增加,而增加物种存活的机会。

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捕食者若被移除,当地的物种多样性反而会降低。

下列哪种捕食者若被移除,可能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降低

A.会捕食其他捕食者的捕食者B.会捕食处在竞争优势地位的猎物的捕食者

C.会捕食处在竞争劣势地位的猎物的捕食者D.食性专一的捕食者

【答案】选B

【解析】若“会捕食属于竞争优势猎物的捕食者”被移除,则处于“竞争优势”的被捕食者数量增加,可能造成当地物种多样性的降低。

故选B。

25.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同学用1000mL的锥形瓶作为培养容器,棉塞封口,装入200mL培养液,接种酵母菌后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培养过程中

A.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

B.氧气的消耗量等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

C.可直接从静置的培养瓶中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

D.用血球计数板计数,不同时间取样后显微镜视野中酵母菌细胞数量不断增加

【答案】A

【解析】开始装置中空间、营养物质是充裕的,因此一段时间内酵母菌以“J“型方式增长,A正确;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因此在生活过程中,既能进行有氧呼吸又能进行无氧呼吸,因此氧气的消耗量小于二氧化碳的产生量,B错误;应该振荡混合均匀后取出培养原液稀释后进行计数而不是从静置的培养瓶中计算,C错误;用血球计数板计数,应该在相同时间取样,D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植物篱是一种水土保持措施,是无间断式或接近连续的狭窄带状植物群,由木本植物或一些茎干坚挺、直立的草本植物组成。

科研人员研究了植物篱对小麦蚜虫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

生物类型

摄入量

粪便量

呼吸消耗

传给分解者

给下一营养级

未利用

小麦

——

——

65.0

12.0

(____)

25.0

小麦蚜虫

25.0

7.0

(____)

1.5

2.5

3.5

蚜虫天敌

4.0

(____)

(____)

微量

(____)

(1)植物篱自上而下分别有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等,形成群落的______________结构。

(2)图为该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根据图表回答问题:

①图中碳元素是以______________形式流入B体内,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升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