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93427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_精品文档.doc

助理人力资源管理师基础知识串讲

第一章劳动经济学

一、劳动资源的稀缺性:

即资源的有限性。

是相对的、绝对的稀缺性,其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

二、效用最大化:

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求和愿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

三、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市场)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和规范研究法。

1、实证研究法的特点:

①其目的在于认识客观事实,研究现象自身的运动规律及内在逻辑;②它对经济现象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客观性,并可根据经验和事实进行验证。

2、规范研究法的特点:

①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研究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

对社会有积极还是消极意义;②其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

五、劳动力与劳动力供给

1、社会劳动力:

在一定年龄之内,具有劳动能力与就业要求,从事或能够从事某种职业劳动的全部人口,包括就业者和失业者。

2、劳动力参与率是劳动力在一定范围内的人口的比率,是衡量、测度人口参与社会劳动程度的指标。

总人口劳参率=劳动力/总人口%  供给无弹性Es=0,供给有无限弹性Es→∞,单位供给弹性Es=1,供给富有弹性Es﹥1,供给缺乏弹性Es﹤1。

3、劳动力供给:

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的条件下,劳动力供给的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劳动时间。

4、劳动力参与率的生命周期的变动趋势:

15-19岁年龄组的青年人口劳参率下降;女性劳参率上升;老年人口劳参率下降;25-55岁年龄段男性成年人的劳参率保持高位水平。

六、劳动力需求:

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愿意并能够雇用的劳动量。

劳动力需求是企业雇用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需求无弹性Ed=0

需求有无限弹性Ed→∞

单位需求弹性Ed=1

供给富有弹性Ed﹥1

供给缺乏弹性Ed﹤1

八、广义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要素的企业之间,在劳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反映社会经济特征之一的经济关系;

狭义指市场机制借以发挥作用,实现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是劳动力所有者个体与使用劳动力的企业,客体是劳动者的劳动力。

劳动力市场的本质属性,指劳动力市场所维护、反映和调节的经济利益的性质。

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劳动力资源的最优分配,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充分就业。

九、资本存量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资本存量的增加,根本改变了劳动力与资本的配置比例,从而使生产率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品增加。

若产品价格不变,则企业、行业及市场劳动力需求增加。

在人口增长、资本存量增加的条件下,均衡工资率能否增长就取决于两者之间的关系。

事实表明,资本存量的增值率高于人口增长率,所以均衡工资率得到提高,就业也自扩大。

十、均衡价格论,是说明通过商品供给与商品需求的运动决定商品价格形成的理论。

均衡价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格决定的过程。

可见,均衡价格的决定实际上是需求规律和供给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工资形式:

基本工资、福利、

1、基本工资:

以货币为支付手段,按照时间或产量计算的报酬,是工资构成的主要部分。

工资率:

单位时间的劳动价格。

货币工资:

工人单位时间的货币所得。

实际工资:

是经价格指数修正过的货币工资,用以说明实际购买力。

实际工资=货币工资/价格指数。

计时工资:

依据工人的工资标准与工作时间长度支付工资的形式(按小时、天、周计)。

计件工资:

依据工人合格产品数量(作业量)和计件工资率计算工资报酬的工资支付形式。

2、福利:

工资的转化形式和劳动力价格的重要构成部分。

实质由工人自己的劳动支付。

福利的表现形式:

实物支付(如工作餐、折价商品)和延期支付(如保险、退休金)

十二、就业总量的决定:

一国的就业总量与一国的均衡国民收入是同时被决定的。

社会就业总量取决于均衡国民收入,取决于总需求水平。

均衡国民收入:

经济社会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相等时的社会总需求,一般称有效需求。

十三、失业的类型:

摩擦性失业(正常的)、技术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季节性失业。

十四、需求不足性失业的类型:

增长差距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最严重、最常见、最难对付)。

十五、反映失业程度的两个指标:

失业率、失业持续期。

失业率=失业人数/社会劳动力人数.100%

失业持续期一般以周为时间单位,将所有失业者的失业持续时间求和,再除以失业人数。

十六、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

最低劳动标准(最低工资标准+最长劳动时间标准)、最低社会保障、工会。

  

十七、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是对就业总量影响最大的宏观调控政策。

收入政策有利于宏观经济的稳定,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限制收入分配不公问题及其危害。

收入差距的衡量指标:

基尼系数(社会居民或劳动者人数与收入量对应关系的计量指标),0表示绝对平等,1表示绝对不平等,通常在0.2-0.4之间。

第二章  劳动法

一、劳动法:

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一些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即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和指导思想。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的特点:

是劳动法律部门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的法律规范;反映了劳动法律部门的本质和特点;高度的稳定性;高度的权威性。

基本原则的作用:

指导劳动法的制定、修改和废止,保证各项劳动法律制度的统一、协调;指导劳动法的实施,正确适用法律,防止出现偏差;有助于劳动法的理解、解释,对于认识劳动法本着有指导意义。

基本原则的内容:

保障劳动者劳动权的原则(包括平等的劳动就业权、自由择业权、劳动报酬权、休息休假权、劳动保护权、职业培训权);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物质帮助权原则(通过社会保险来实现。

社会保险具有社会性、互济性、补偿性特点)。

劳动权保障具体体现为基本保护(最低限度的保护)、全面保护和优先保护。

优先保护是指劳动法对劳动关系当事人的利益都给予合法保护的同时,优先保护在劳动关系中事实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劳动者。

劳动关系民主化原则的内容:

①参加工会组织、参与民主管理权;②平等协商权;③集体协商权和共同决定权;④政府制定或调整重大劳动关系标准应当贯彻“三方原则”,即政府、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共同参与决定或听取工会和企业家协会(雇主协会)的意见;⑤用人单位听取工会意见;⑥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组成应当贯彻“三方原则”;⑥工会享有广泛的参与权、知情权和咨询权。

三、劳动法律渊源:

就是由国家制定认可的劳动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劳动法律渊源的类别:

①(首要渊源)宪法中关于劳动问题的规定;②劳动法律;③国务院劳动行政法规(主要依据,数量多、覆盖面广)④劳动规章;⑤地方性劳动法规;⑥我国立法机关批准的相关国际公约;⑦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

其他国家还有雇佣规则、劳动合同、集体合同、习惯法、法官法或判例法。

四、劳动法的体系:

①促进就业法律制度;②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③劳动标准制度;④职业培训制度;⑤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⑥劳动争议处理制度;⑦工会和职工民主管理制度;⑧劳动法的监督检查制度。

五、劳动法律关系及其特征

1、劳动法律关系是指劳动法律规范在调整劳动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劳动者(雇员)与用人单位(雇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即雇员与雇主在实现现实的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

体现了国家意志。

2、劳动法律关系的种类:

劳动合同关系;劳动行政法律关系;劳动服务法律关系。

3、劳动法律关系的特征:

劳动法律关系是劳动关系的现实形态;其内容是权利和义务;劳动法律关系的双务关系(雇主、雇员在劳动法律关系中既是权利主体又是义务主体,互为对价关系);具有国家强制性。

六、劳动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

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指依据劳动法律的规定,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劳动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包括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和与之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即雇主与雇员。

工会是团体劳动法律关系的形式主体。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

劳动法律关系主体依法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

指主体权利义务所指向的事物,即劳动法律关系所要达到的目的和结果。

七、劳动法律事实:

依法能够引起劳动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现象。

包括劳动法律行为、劳动法律事件。

第三章  现代企业管理

一、企业战略环境分析

1、企业战略是指企业为了适应未来环境的变化,寻求长期生存和稳定发展而制定的总体性和长远性的谋划与方略。

其实质是实现外部环境、企业实力和战略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

企业战略的特征:

全局性、系统性、长远性、风险性、抗争性。

2、企业环境的结构:

微观环境(市场环境+行业环境);宏观环境(政治、法律、经济、技术环境)。

分类:

①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少;②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少;③稳定的和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多;④动态的和不可预测的环境,要素多。

3、经营环境分析的方法:

外部环境的调研(获取口头信息、获取书面信息、专题性调研);外部环境的预测。

4、经营环境的微观分析:

①现有竞争对手的分析(竞争对手的数目、竞争对手的经营战略、竞争对手的产品差异化、固定成本的高低、行业成长过剩);②潜在竞争对手分析;③替代产品或服务威胁的分析;④顾客力量的分析;⑤供应商力量的分析。

5、经营环境的宏观分析:

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经济体制、经济形势、经济结构、经济政策);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

二、企业分析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包括企业资源状况分析、企业利用其资源的能力分析、竞争优势分析。

1、企业资源状况分析的目的是掌握企业现存资源的状况,明确实现未来战略意图和目标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为资源的利用、开发和创造提供方向和行动基础。

包括物质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况、财务资源状况、技术资源状况、管理资源状况、无形资产状况。

2、企业能力是指企业将其资源进行组合、归集、整合形成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需要的一种机能。

企业能力分析的方法:

纵向分析、横向分析、财务分析。

企业能力评价的标准:

效率分析、效果分析。

3、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综合分析—P52—明确企业的战略目标。

主要采用SWOT分析方法:

S指企业内部优势,W企业内部劣势,O企业外部环境的机会,T企业外部环境的威胁。

企业进行SWOT分析的程序:

①分析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寻找可能出现的机会和威胁等关键因素;②根据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分析,确定企业内部不利和有利的关键因素;③对决定企业的S、W、O、T的各种关键因素进行加权平均并做总体评价;④在SWOT分析图上定位,确定企业的战略能力;⑤进行战略分析。

增长型战略(SO)、扭转型战略(WO)、防御型战略(WT)、多种经营型战略(ST)

4、企业战略的选择:

①总体战略;②一般竞争战略;③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

P54-59

总体战略包括:

进入战略(购并战略、内部创业战略、合资战略),发展战略(单一产品或服务的发展战略、横向发展战略、纵向发展战略、多样化发展战略),稳定战略,撤退战略(特许经营、分包、卖断、管理层与杠杆收购、拆产为股/分拆、资产互换与战略贸易)。

一般竞争战略包括:

低成本战略(领先原则、全过程低成本的原则、总成本最低的原则、持久原则),差异化战略(效益原则、适当原则、有效原则),重点战略。

不同行业阶段的战略包括:

新兴行业的战略、成熟行业的战略、衰退行业的战略。

新兴行业的特点:

技术的不确定;生产成本高,但下降非常快;风险大。

新兴行业的战略制定:

进入时机的选择;竞争方式的选择。

成熟行业的特点:

销售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竞争加剧;成本和服务成为竞争的中心内容;行业利润水平下降;行业生产能力增长缓慢。

成熟行业的战略制定:

明确一种竞争战略;合理组合产品;合理定价;工艺创新;扩大用户的产品范围;购买廉价资产;选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