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351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1.3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练 必修三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逐题解析版副本.docx

课时练必修三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逐题解析版副本

第9课

2015年题组

1.(2015·江苏单科·3)景帝时,司马相如的赋没有引起天子注意。

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言语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

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

由此,对赋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契合时代的文化需求B.为统治者“润色鸿业”

C.宣扬道家的无为思想D.为阅读者“铺陈气势”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赋的成就、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形式的时代特征

【解析】西汉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汉赋辞藻华丽,手法夸张,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与“武帝时”相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悦”、“侍从之臣……朝夕论思,日月献纳”、“成帝时,奏御者千有余篇”,表明为统治者服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武帝时”加强中央集权,已改变道家的无为思想为积极有为,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赋多用铺陈叙事的手法,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重庆文综·2)安史之乱(755~763)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有位诗人在这场战乱中写了一首诗: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写出了千古以来战争中妻离子散的悲哀。

这位诗人应该是(  )

A.杜牧B.孟浩然C.杜甫D.白居易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唐诗(杜甫)

【解析】杜牧是晚唐诗人,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与材料内容强调现实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内容是史实的真实的反映,属于现实主义诗的特点,符合杜甫的特点,杜甫正是生活于安史之乱时期,经历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故C项正确;白居易在安史之乱之后出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C

3.(2015·四川文综·3)“词”在两宋的发展胜过“诗”,被看作一个时代文学的代表,原因可能有(  )

①节奏感强,形式更为自由,便于抒发感情

②对仗工稳、句式齐整,适于言志和述怀

③能合乐歌唱,贴近市民生活,群众基础广

④不断变革、创新,风格多样,佳作迭出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宋词

【解析】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故①正确;一般词的句子是长短参差不齐,故②错误;两宋时期,市民阶层扩大,生活水平提高,要求丰富文化娱乐生活,并且词曲能吟能唱,更能表达思想感情,故③正确;两宋时期出现了大量的优秀词人和词曲作品,且不同阶段其风格独特,故

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4.(2015·福建文综·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

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

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  )

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

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元曲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

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有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014年题组

1.[2014·重庆卷]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  )

A.《诗经》      B.《老子》

C.《庄子》D.《离骚》

1.D [解析]本题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主要反映北方人民的生产生活和思想感情,与题干“幻想境界”“南方”等信息不符,故排除A项;《老子》具有深沉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和抽象的哲理,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与题干“比兴手法”“瑰丽的语言”等信息不符,故排除B项;《庄子》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具有消极避世的思想,与题干“对理想的执着追求”等信息不符,故排除C项;《离骚》是屈原的政治抒情诗,具有浓郁的楚国地方特色和神话色彩,反映了他的政治理想。

根据以上分析,答案为D项。

12.[2014·北京卷]读下图,根据所学判断,在地区④产生的代表性著作是(  )

A.《春秋》       B.《孟子》

C.《荀子》D.《离骚》

12.D [解析]本题以中国战国时期的一幅地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①是燕国所在地,②是齐国所在地,③是秦国所在地,④是楚国所在地。

《离骚》的作者屈原是楚国人,故选D项。

13.[2014·全国大纲卷]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  )

A.陈子昂   B.岑参C.王维D.李白

13.C [解析]本题以诗歌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比较问题的能力。

陶渊明的诗歌清新自然,描写田园自然风光,这一特点为王维所继承,故答案为C项。

陈子昂的诗歌,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岑参是边塞诗人;李白的诗风飘逸如仙。

 

3.[2014·四川卷]太史公曰:

“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据此可知,司马迁认为司马相如作赋(  )

A.重视吸取西汉败亡的教训

B.旨在批判当时的奢靡世风

C.创作形式与《诗经》一致

D.注意克服文辞铺张的弊病

3.B [解析]本题以司马迁对司马相如赋的评价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司马相如是西汉汉武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不可能见证西汉的灭亡,故A项错误;汉赋手法夸张,内容丰富,与《诗经》古朴写实的风格不同,故C项错误;汉赋气势恢宏,文辞铺张,故D项错误;B项与题干“然其要归引之节俭”的信息相符。

2013年题组

1.(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7)清代有学者说:

“古有儒、释、道三教,自明以来,又多一教,曰小说……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

,以至儿童、妇女不识字者,亦皆闻而如见之,是其教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这表明(  )

A.小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传播载体B.小说的兴起冲击了封建等级观念

C.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世俗文化整合了社会的价值观念

【考点】古代中

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理解材料,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材料把小说称为儒、释、道三教之外的“又一教”,并“较之儒、释、道而更广也”。

旨在说明小说通俗易懂,

流传广泛,并结合材料中“士大夫、农、工、商贾,无不习闻之”得出,这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导致市民阶层壮大从,而推动了小说这类世俗文化的发展。

选择C项。

【答案】C

2.(2013·山东基能·17)我国有许多对联表达了人们对历史名人的深切缅怀与崇敬之情。

以下对联与相关历史人物对应正确的是(  )

A.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诸葛亮

B.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屈原

C.世上疮痍,诗中圣

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欧阳修

D.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杜甫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理解。

A项“一诗”指的是《梁父吟》,“二表”是指诸葛亮写给后主刘禅的前

后《出师表》,“三分鼎”指的是天下三分,“万古千秋五丈原”是融合了时空观念对诸葛亮和五丈原的赞语;B项是佚名

题滁州醉翁亭,是为了纪念欧阳修;C项是郭沫若先生的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忧国忧民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为世人所推崇;D

项是乾隆时期举人,曾任刑部右侍郎的秦瀛(1743—1

821)为屈子祠写的一联很有名:

联语嵌屈原的作品《招魂》、《九歌》、《呵壁》(即《天问》),作者即赞美了屈原崇高的品德,又凭吊了屈原自沉的汩罗江。

故答案A符合题意。

【答案】A

3.(2013·海南单科·4)唐玄宗时,令宫女为前方将士缝绵衣。

一兵士于短袍中得诗:

“沙场征战客,寒

苦若为眠。

战袍经

手作,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更着绵。

今生已过也,结取后身缘。

”玄宗得知后,将作诗宫女嫁给该兵士,这一故事主要反映的是当时(  )

A.佛教因缘观念影响深入B.诗歌成为表达爱情的方式

C.官营手工业因战争衰败D.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

【解析】考查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能力,材料讲宫女给士兵写情书,皇帝成全士兵和宫女,思想风气比较开放和自由,故选D。

佛教因缘观念不是故事的主题,排除A。

材料所表达并非爱情,排除B。

材料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兴衰,排除C。

【答案】D

2012年题组

1.(2012·江苏单科·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

……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

”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

A.《诗经》B.楚辞

C.汉赋D.唐诗

【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括《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多半

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

因此这部分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

【答案】A

2.(2012·全国大纲卷·14)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

”这反映了(  )

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

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

【解析】考查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规律。

每个时代文学创作都有其独创性,诗在唐朝、词在宋朝发展到顶峰。

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元曲在明清两朝

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 。

反映王国维推崇古代的,轻视现代的观念。

【答案】B

3.(2012·全国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

义。

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

A.对僧人爱恨交加的社会心态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解析】题干中的故事具有世俗化的特征,这是因宋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D项正确;ABC项都无法从题干中反映。

【答案】D

4.(2012·北京文综卷·14)下列各选项中,中外名著创作于同一世纪的是(  )

A.顾炎武《天下郡

国利病书》与洛克《政府论》

B.郭守敬《授时历》与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C.曹雪芹《红楼梦》与薄伽丘《十日谈》

D.关汉卿《窦娥冤》与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顾炎武(1613-1682年)生活与明末清初,英国哲学家洛克(1632---1704年),是早期启蒙思想家,两人大约生活与同一时期,即17世纪。

郭守敬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牛顿是17世纪的科学家;曹雪芹生活与18世纪的清朝中期,薄伽丘是14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家;关汉卿生活与元代,大约是13世纪,莎士比亚(1564---1616年)。

故选A项。

【答案】A

2011年题组(备注:

无)

2010年题组

1.(2010·安徽文综·13)西晋杜育的《荈赋》是我国第一篇以茶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某班兴趣小组以此为题材对茶的起源问题进行探究后,形成了以下四种意见,其中最合理的是(  )

A.文学作品不具有史料价值,不能以此确定茶的起源

B.文学作品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仍不能据此

确定茶起源于晋代

C.唐代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应据此确定茶起源于唐代

D.传说神农氏发现了茶,可据此确定茶起源于神农氏时期

【解析】文学作品不能作为信史,但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史料价值,排除A,《荈赋》是以茶为主题的作品,出现在西晋,所以排除C,传说不可以作为史实,排除D。

【答案】B

2.(2010·重庆文综·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

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B.李清照

C.陆游D.辛弃

【解析】学士指苏东坡,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四个选项中辛弃疾是豪放派词人。

【答案】D

2009年题组

1.(2009·广东历史·1)下列文献中,有较多反

映西周时期平民社会生活内容的是(  )

A.《老子》B.甲骨卜辞

C.《楚辞》D.《诗经》

【解析】《老子》一书是记录春秋时期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代表——老子言论的著作;甲骨卜辞是商周时期统治阶级为预测吉凶,刻在龟甲兽骨上,记录占卜内容的文字;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根据楚地方言创作的一种诗体。

因此这些文献都不可能较多反映平民生活。

而《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类。

其中风就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答案】D

2.(2009·四川文综·14)明末文人袁宏道说,江南地区出版业繁荣,不少书籍“原板未行,翻刻踵布”。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因素是当时(  )①商品经济繁荣②市民文学兴盛③印刷工艺提高④专制政治强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商品经济繁荣;市民文学兴盛;印刷工艺提高,有利于明末江南地区出版业的繁荣。

④专制政治强化不利于文化发展,应排除。

【答案】A

2008年题组

1.(2008·广东理基·6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从诗、词转变到散曲、小说。

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缓慢解体B.城市经济

逐渐繁荣

C.中央集权不断加强D.儒家地位逐步提高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分析和理解能力。

从整体上看中国古代文

学作品的主流表达形式的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市民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市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取决于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商业的发展。

【答

案】B

2.(2008·上海单科B组·4)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解析】抓住关键词“龙舟”。

【答案】D

2007年题组

1.(2007·广东单科

·5)从汉赋、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

A.逐渐平民化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D.逐渐宗教化

【解析】汉赋、

唐诗、宋词以及明清小说的发展反映了当时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日渐兴起历史。

日益平民化,反映平民的生活、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答案】A

第二部分

第10课

第一部分

2015年题组

1.(2015·广东文综·12)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

“(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

A.小篆B.隶书C.行书D.草书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隶书

【解析】依据材料“(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信息可知,当时官员奏事公文往来频繁,而官方文字小篆书写

速度较慢,难以完成,故让胥吏修改,遂成“佐书”(隶书),隶书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更便于书写,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015·北京文综·37)(36分)历史语境中的语言和文化

材料一汉语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之一。

秦汉时期,汉字形成统一的书写规范。

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科举考试亦然。

魏孝文帝改革将汉语作为“正音”。

清朝确立在全国的统治后,很快将汉语作为官方语言。

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

拉丁语最初是古罗马人的语言。

公元1世纪,标准拉丁语形成,与希腊语等一起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

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

17世纪末期以前,西欧的学术著作大都使用拉丁文撰写,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上述两种语言文字发展演变的异同。

(8分)

【考点】

(1)古代中国汉字的形成演变;古代罗马的政治——拉丁语

【解析】

(1)第一小问相同,由材料一两段话的第一句可知,两种语言都历史悠久,经历了变迁;“官学、书院、私塾大都使用汉语”,“成为罗马帝国学校的教学语言”,可见它们是文明的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中;“日本等周边国家的语言也受到汉语影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在拉丁语的基础上,发展出自己的民族语言”说明它们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第二小问不同,“罗马帝国解体后,拉丁语的日常口语功能逐渐丧失,成为一种书面语言”,说明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而汉语一直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

【答案】

(1)同:

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历经变迁。

都是东西方文明的重要载体,体现在典籍与文化教育等方面。

都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圈,对周边国家民族语言产生了影响。

(6分)

异:

汉语作为通用语言使用至今,而拉丁语逐渐变为书面语言。

(2分)

(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014年题组

2013年题组

1.(2013·四川文综·1)书法以自由多样的线条艺术表现情感和意境。

下列作品把书法的写意性发挥到极致的是(  )

ABCD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考查学生读图

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注意题干关键信息“写意性”的限制条件。

中国书法有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其中最具有写意性的是草书。

选项A属于行书,B属于隶书,C属于篆书,D属于草书。

故答案为D。

【答案】D

楷体汉字

甲骨文

2.(2013·江苏单科·2)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右侧图片,可以得出的准确认识是(  )

A.楷体汉字形态直接演化于甲骨文

B.楷体汉字飞舞飘逸便于抒情达意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考点】中国古代汉字的发展演变。

【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信息的归结提炼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根据题干图片文字比较可知,甲骨文与现代的文字具有某些相

似之处,故D正确。

根据所学知识,甲骨文是可识读的文字,楷书之前是隶书、小篆,故AC表述有知识性错误,楷书工整规范,故B表述错误。

【答案】D

3.(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8)“蓝脸的窦尔敦盗御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  )

A.真实再现了客观历史B.固化了大众的历史认知

C.正确评断了历史人物D.提升了历史人物的价值

【考点】京剧的产生

和发展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和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

京剧艺术中人物的脸谱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不可能真实的再现客观历史,同样也不能正确评断历史人物和提升历史人物的价值。

在京剧脸谱中其图案是程式化的,红色象

征忠义、耿直、有血性;白色表现奸诈多疑;蓝色表现性格刚直,桀骜不驯,脸谱是人们头脑中理念与观感的谐和统一,选择B项。

【答案】B

4.(2013·山东基能·18)印章是在方寸之间进行创作和表现的艺术品。

根据印面形式划分,文字凹陷下去的印章称为阴文印,文字凸起的称为

阳文印。

图3中的阴文印钤盖出的印拓应是(  )

图3A

BC

D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因为阴文印的文字是凹陷下去的,印泥粘在文字的周围,因此文字周围带有印泥,而文字由于是阴文凹陷下去,所以印出来的字是白底。

故答案C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3·山东基能·72)图15是古文字“马”发展演变的过程,下列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甲骨文

金文小篆

图15

A.“马”字经历了由象形到符号化、由不定型到定型的演变

B.甲骨文“马”字线条瘦劲,风格质朴

C.金文是目前能够见到的最早成系统的汉字

D.小篆字形规范,是秦朝通行的标准文字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

【解析】根据所学到目前为止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朝的甲骨文,故C项错误。

故答案ABD符合题意。

【答案】ABD

6.(2013·海南单科·3)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

ABCD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解析】篆书之后是隶书,A是篆书;B是楷书;C是隶书;D是草书。

故选C。

【答案】C

2012年题组

1.(2012·福建文综卷·13)

《说文解字》释读为:

“大册也。

”今人认为似

手捧册置于架上。

该释读与下列记录文字信息材料相关的是(  )

A.甲骨B.丝帛

C.竹木简D.石碑

【解析】这是一个象形文字,上面是串成串的竹木简,很容易选出答案,但这个题目的设问很绕,通俗的说就是这个册是用什么材料来记录文字信息的。

【答案】C

2.(2012·安徽文综卷·12)2010年发行的首套宣纸材质的邮票《中国古代书法—行书》,被称为国家名片与国宝艺术的完美结合,彰显了宣纸千年,墨润万变的独特魅力。

图3中属于该套邮票的是(  )

ABCD

【解析】隶书:

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具有实用价值;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纵情,具有审美价值;行书:

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既有审美价值,又具实用价值。

根据它们的特点可知,A项隶书,B项楷书,D项草书,C项行书。

【答案】C

3.(2012·四川文综卷·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

作为历史材料,它(  )

图5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②有助于我

们了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B.①

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干从图中说唱俑的形态与内容分析,主要反映了手工业中的制陶技术和汉代的文化生活。

图5是东汉说唱俑,并没有反映出汉代其它的娱乐方式,排除③,正确选项为B。

【答案】B

2011年题组

1.(2011·安徽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

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

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

【解析】“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交通运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