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3347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59.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docx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固定句式-翻译(整理版)

所谓“固定句式”,就是某些结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使用,理解时不能分开、而需要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解释的词语。

1、“有……者”此式用于所要介绍、陈述的对象,是一种特殊的定语后置形式。

译为“有个……的人”。

例如《口技》:

“京城有善口技者。

2、“以……为……”此式用“以”组成介词结构作状语,来表示动词“为”所凭借的和依据的对象等。

可译为“用……做……”或“把……当作……”。

例如《六国论》: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有时也可紧缩成“以为”。

例如《黔之驴》: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3、“有(无)所”此式中“所”与后边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的“所”字词组,作动词“有(无)”的宾语。

可译为“有(没有)……的(人、事、物)”。

如《鸿门宴》: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木兰诗》: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4、“有(无)以”此式是动词“有”和介词“以”连用于谓语动词前,对某种事情赖以实现的条件、办法等加以肯定(或否定)。

译为“有(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例如《中山狼传》:

“吾终当有以活汝。

”《劝学》: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5、“是以”此式用于因果句中表示结果或推断。

译为“所以(因此)……”。

如《石钟山记》:

“余是以记之。

6、“何所”此式系“所……,(是)何”的主谓倒装式。

译为“所……的(人、东西、事物),是(谁)什么”。

如《木兰诗》:

“问女何所思?

7、“所以”此式由于介词“以”,含有“用”、“因”等不同的意义,据此,可译为:

①“用来……的工具(方法、方式)”;“凭他(它)来……的”。

例如:

《公输》:

“吾知所以距子矣。

”《师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导致……的原因”;“……的缘故”。

例如《察今》:

“此其所以败也。

8、“然则”此式表示承上的连接关系。

译为“既然这样,那么……”或“那么”。

例如《岳阳楼记》:

“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9、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孰与……;……何如……;……孰若……;……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

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孰与”此式表示比较和选择。

译为“与……比,哪一个……”。

《邹忌讽齐王纳谏》“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10、“何……之有”此式系“有何……”的倒装,借助“之”字把宾语提到前面。

可以译为“有什么……呢?

”例如:

《公输》:

“宋何罪之有?

11、“无乃……乎”此式表示用委婉的语气对某一情况(事情)加以推测(商榷)。

译为“恐怕(只怕)……吧”。

例如《崤之战》: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12、“不亦……乎”此式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译为“不也是……吗”或“岂不是……吗”。

如《卖油翁》:

“吾射不亦精乎?

13、“得无……乎(耶)”此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或诘问。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如《岳阳楼记》: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促织》: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14、“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如: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

(柳宗元《封建论》)

15、“如(若、奈)……何”此式表示对某事(人、物)怎样对待或处置。

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

如《愚公移山》:

“如太行王屋何?

”《西门豹治邺》:

“巫妪、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15、“何为”此式多用于询问,有时也用于反问。

译为“为什么”。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

“上笑曰:

‘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

’”

16、“何以……为”此式用于反问。

可译为“还用……做什么”、“要……干什么”或者“有什么……呢”。

例如《汉书·霍去病传》: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有时“以”可以省略,变成“何……为”形式。

译为“要……干什么”。

如《项羽本记》: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7、“与其……孰若”此式表示语意的选择。

可译为“与其……不如”。

如《冯婉贞》:

“与其坐而等亡,孰若起而拯之?

18、“之谓也”此式既可用于句末,又可用于句中。

用于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

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果用于句中,省去“也”,变为“之谓”,当是另一种译法。

译为“这就叫做……”。

如《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两例:

“……夫子之谓也。

”和“此之谓失其本心。

其……之谓也:

大概说的就是……吧

19、“何有于”此式中动词“有”,带上了一个前置宾语“何”,又用介词“于”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所组成的介词结构加以修饰。

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

如《论语·述而》:

“子曰: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20、“既……且(又、亦)”此式表示二者兼有及语意的递进。

译为“既……又……”。

如《诗经·小雅》: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2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

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2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例如: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氓》)

浅谈高考文言文断句的解题技巧

一、找虚词,定句读

古人写文章,不用标点符号,他们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文言文中,“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

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我们通过熟读语段可知,本语段中可置于句末的虚词有:

焉、也、焉、也;置于句首的有:

夫;分句首的有:

以、则、则、而、而、故。

这一语段,共有18处标点,可依据虚词来断句的就有10处之多,如果不考虑中间两处并列词语“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与“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这道断句题基本上可以根据找虚词的方法一次性解决了。

二、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如:

孟子曰:

“今之事君者曰:

‘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①也。

‘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之。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君不向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

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译文:

孟子说:

“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

‘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

’如今所说的好巨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

又说:

‘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

’如令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

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

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句中的名词有“道、俗、天下”等,找出了这几个名词,句子就断开了。

三、察对话,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

例如《鸿门宴》中有这么一句:

沛公曰孰与君少张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这里总共三句话,能直接用“曰”断开的就有三处,其余的可根据名词标志断开。

四、依总分,定句读

文言文中,也往往有总分、分总的形式,我们自然可以据此进行断句。

例如: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论语•卷八》)

熟读这句话,我们可发现句中提到了“益者三乐”“损者三乐”这两个总说的句子,继而分别阐述各是哪三乐,也就是说这是一种总分关系,这样问题就好办了。

★五、据修辞,定句读

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比如:

顶真——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句子前后相承,前一句作宾语的词,在后一句中又作了主语。

例如:

(1)具告沛公∕沛公大惊。

  (《鸿门宴》)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廉颇蔺相如列传》)

这两个例句中都有紧密相连的相同的词语,我们就可以根据顶真这一修辞来考虑句读。

对称(对偶)——对称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这一特点,又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

例如:

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

“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  (《战国策•中山策》)

句中出现了多个对称句。

“与不期众少”与“怨不期深浅”;“其于当厄”与“其于伤心”;“以一杯羊羹亡国”与“以一壶餐得士二人”,我们只要注意到了这些对称句,断句就迎刃而解了。

反复——反复,特别是间隔反复,在文言文中是相当常见的修辞方法。

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孰与徐公美”“我与徐公孰美”这几句在文章中间隔反复出现,抓住这一特点,自然有助于断句。

六、辨句式,定句读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

比如:

“……者,……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有些省略“者”或“也”的判断句,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等,都可以为我们断句提供帮助);“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被动句式;还有“如……何”“况……乎”“何(以)……为”等固定句式。

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句子中的“不……乎”这一句式显而易见地帮我们做好了这一题。

(2)呜呼!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这个句子中的“其……邪”句式很清楚地为我们解答了问题。

当然,这些所谓的断句方法并不能孤立运用,而应该是多管齐下,综合运用,才能奏效。

例如: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

这段话可断为十六句。

其中借助语末助词“也”和“乎”可断五句;借助表示对话关系的“曰”可断三句;借助疑问语气词“何”可断两句;借助“子”放在句首作主语可断两句;借助前后相似的对偶句可断两句;借助先总后分再总的论述方式,又可断两句。

至此可以断完十六句。

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子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墨子·贵义》)

[译文]:

墨子说: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贵重的.现在有人说:

'(我)给你帽子和鞋,砍断你的手脚,你肯干吗'(你)一定不肯干.(这)是什么原因是(因为)鞋帽不如(你的)手足贵重啊!

又说:

'给你天下,杀死你,你肯干吗'你(也)一定不干,(这)是什么原因(原因)是天下不如你身体贵重啊.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所以说:

世间所有的事情,没有比义更重要的了".

 

二、高中文言文阅读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亡妻冯孺人行述

朱彝尊

   孺人姓冯氏,讳福贞,字海媛,世居嘉兴练浦之阳。

考讳镇鼎,归安县儒学教谕。

教谕君为学官,弟子有名,交渐广,徙碧漪坊,去先太傅文恪公第近止百步。

教谕君年过四十无子,生孺人,特珍爱之。

五龄,延塾师陈翁,授《毛诗》《孝经》。

有费姥者,往来教谕君家。

见孺人聪慧,为先妣唐孺人述之,唐孺人属姥为妁。

是夕,教谕君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遂以孺人许彝尊为配。

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墓田外无半亩之产。

至本生考安度先生,家计愈窘,岁饥,恒乏食,行媒既通,力不能纳币①。

彝尊年十七,为赘婿于冯氏之宅。

遭乱,两家各去其居,安度先生播迁塘桥之北。

   彝尊既昏,孺人赞予往侍养。

教谕君以田二十亩持券付孺人,孺人语予曰:

“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

”辞不受,挈其女至塘桥,鬻所有金条脱,治饔膳。

隘不能容,遂赁梅里道南茅亭之居,迎先生至里。

   予年二十,即以诗古文辞见知于江左之耆儒遗老。

时四方知名士往来于禾者,辄造梅里,孺人治酒肴必丰,虽夜分区画立办。

宾客过者,谈宴极欢,或淹留旬日方去。

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

客至,复质,如是以为常。

岁癸卯,予客永嘉。

其冬,安度先生病革,家无斗储,孺人邀予姊妹同视汤药。

予归未旬日,而安度先生弃世。

孺人哀毁,治丧事靡不中礼。

   既而予游大同,转客太原,入于京师,复留济南。

孺人力持门户,延经师于家诲昆田,必具酒肉,操作愈勤。

夜率二女治机绞不辍,坐昆田于纺车之旁,执卷于灯背,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必成诵乃已。

凡昆田交游至,或有燕朋杂于坐,孺人必严诫勿与交。

   孺人归予将五十年,盖终身忧患,未尝一日自安。

平居慈爱,虽渔娃灶妾,食必推与之。

以是孺人之殁,闻者无不叹息。

呜呼!

悲夫!

谨摭其遗行,以告立言之君子。

(节选自《曝书亭集》)

【注】①纳币:

古代婚礼六礼之一,男方向女方送聘礼。

条脱:

古代臂饰。

禾:

嘉禾,嘉兴的古称。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梦文恪公衣衮造其门   造:

拜访                         

B. 孺人赞予往侍养       赞:

称赞

C. 治丧事靡不中礼       中:

符合                            

D. 令就火光课昼所读书   课:

学习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寒家自文恪公以宰辅归里   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

B. 江左之耆儒遗老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C. 延经师于家诲昆田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 谨摭其遗行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割父之田以奉翁,非力养矣。

②花钿无多,尽付质库,昼夜纺绩以赎。

(4)文章第三至五段,记述了冯孺人哪些方面的“遗行”?

请简要概括。

【答案】

(1)B

(2)A

(3)①割取父亲的田地来奉养公公,这不是尽力奉养(父母的做法)。

②(冯孺人)首饰没有多少,全部抵押给当铺,白天夜晚纺纱绩麻来换回(典当的首饰)。

(4)奉亲养老,相夫待客,教育子女,慈爱待下。

【解析】【分析】

(1)B项,“孺人赞予往侍养”中“赞”如解释为“称赞”,则与语境不合;“赞”在此处是“资助”的意思,属于“赞”的生僻义。

《易经》有言,“赞者,佐而助成。

”同学们在平时要多加强文言文的积累。

D项中的“课”属于词类活用现象,这也属于实词常考查的类型,同学们需要多加注意。

故选B项。

(2)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翻译为“凭借……的身份”。

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之”需要重点关注,这里容易被误翻为“的”,而实际上是指示代词,表示“这一类的人”,类似的课内例句还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C项,第一个“于”意思是“到”,第二个“于”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D项,第一个“其”译为“她的”,第二个“其”译为“一定”,表示强调语气。

故选A项。

(3)本题中,第一句重点实词为“割”“奉”“力养”,翻译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割”,割取;“以”,目的连词,来;“奉”,奉养;“力养”,尽力奉养;“非……”,否地判断句。

第二句的重点实词为“花钿”“质库”“绩”,翻译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花钿”,本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此处代指“首饰”;“质库”,当铺;“纺绩”,把丝麻等纤维纺成纱或线;“以”,目的连词,来。

(4)从文中来看,文章第三至五段,分别讲了冯孺人典当首饰招待四方名士、倾心尽力侍奉公公并料理丧事、力持门户抚养孩子、慈爱乡里帮助贫苦之人的事,但是要注意这些都是事件,而非题目中问的“方面”,因此考生在作答时还需要再进一步进行概括,大致可分为招待客人、侍奉公公、抚养子女、对待乡里四个方面。

故答案为:

⑴B;⑵A;

⑶①割取父亲的田地来奉养公公,这不是尽力奉养(父母的做法)。

②(冯孺人)首饰没有多少,全部抵押给当铺,白天夜晚纺纱绩麻来换回(典当的首饰)。

⑷奉亲养老,相夫待客,教育子女,慈爱待下。

【点评】⑴该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一般以选择题为主,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偏义复词等,重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即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

完成这类题,需要考生在课下多做练习,熟记重点实词的意思。

在考试过程中,还要有语境意识,把考查的词放在上下文语境中分析。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涉及18个常见虚词,重在考查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与否。

完成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关注词性的差异。

虚词数量不多,但是用法纷繁,掌握起来不容易。

有的虚词意义一样,只是词性有细微差别,这就需要考生对虚词词性足够重视。

⑶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包括实词理解能力、虚词理解能力、句式理解能力、整体理解能力。

总的来说,翻译题需要做到关注字词句,落实得分点。

⑷该题考查文言文概括分析的能力。

这就要求考生在阅读文本时理解文本意思,概括主要内容。

【附参考译文】

   亡妻姓冯,名福贞,字海媛,世代居住在嘉兴练浦的北面。

他的先父名镇鼎,担任归安县儒学教谕。

教谕君担任学官,学生很有名望,他的交际也渐渐广泛,搬迁到碧漪坊居住,这里距离我的先祖太傅文恪公的宅第只有百步之近。

教谕君年过四十没有孩子,生下我的妻子,特别珍惜喜爱她。

五岁的时候,请来塾师陈翁,教授她《毛诗》《孝经》。

有一位姓费的老婆婆,到教谕君家来。

见我的妻子很聪明,就向我的先母唐孺人叙述这件事,唐孺人就嘱托老婆婆去做媒人。

这天夜里,教谕君梦见文恪公穿着官服到门上来拜访,于是就将妻子许配给我。

我家自从文恪公凭宰辅的身份回归故里,除了墓田外没有半亩田产。

到我的生父安度先生时,家计更加困窘,遇上荒年,常常缺少食物,媒人说媒之后,没有能力送去聘礼。

我这年十七岁,到冯家做了入赘的女婿。

遭遇乱世,两家都离开了自己的居所,我父亲就搬到了塘桥北。

   我结婚之后,妻子佐助我去侍奉供养我的父亲。

教谕君拿二十亩土地的田契交给我妻子。

妻子对我说:

“分割我父亲的土地来奉养公公,我们就不是竭尽全力在奉养。

就推辞没有接受,带上她的女儿到塘桥,卖掉她的金手镯,为我父亲备办饭食。

房屋太狭小了,容不下多人居住,就到梅里道南茅亭租下房子,将我父亲接到梅里。

   我二十岁时,就凭着诗辞古文被江东的德高望重的宿儒知晓。

当时四面八方有名的往来于嘉禾的读书人,经常到梅里看望我,我妻子一定备办丰盛的酒菜,即使半夜也立即筹划办理。

前来拜望的宾客,谈笑宴饮非常高兴,有的停留十天才离开。

首饰已经所剩无几,都抵押给了当铺,妻子昼夜不停地纺织来赎回它们。

客人来了,就再去抵押,像这样都习以为常了。

癸卯年,我客居永嘉。

这年冬天,我父亲病重,家里没有一斗米的储蓄,我妻子就请我姊妹一同来端汤喂药。

我回家不到十天,父亲就离世了。

我妻子因悲伤过度而容颜消损,办理丧事没有不符合礼节的。

   不久我到大同游历,转而客居太原,到达京城,又滞留在济南。

妻子竭力持家,请老师到家中教导昆田,一定为老师备办好酒好肉,操持劳作更加勤勉。

夜里带领两个女孩不停地纺织,让昆田坐在纺车旁,拿着书卷在灯后面,让他就着灯光学习白天读过的书,一定要能够背诵出来才停下来。

凡是昆田结交的朋友来到家里,如有不讲规矩的朋友夹杂其中,我妻子一定严厉告诫他不要和这人交往。

   我妻子嫁给我将近五十年,一生处于忧患之中,不曾有一日过上安稳日子。

平时为人慈爱,即使是打渔的孩子烧饭的婢女,也一定把自己的饭食让给他们吃。

所以我妻子去世时,听到的人没有不叹息。

唉,真叫人悲伤啊!

这里拾取一些她遗留的事迹,来告诉给著书立传的君子。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

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

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孔子去,谓弟子曰: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

“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

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

“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

”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

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

“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

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 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守藏室之史:

“藏室”是藏书之所。

“守藏室史”亦称“征藏史”。

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 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

后来也泛指短箭。

C. 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 孝文,是谥号。

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