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循环.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2991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磷循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磷循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磷循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磷循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磷循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磷循环.docx

《磷循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磷循环.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磷循环.docx

磷循环

土壤与植物磷素营养与化学磷肥

8.1.1土壤磷素营养

8.1.1.1土壤中磷的形态与含量

  土壤全磷(soiltotalphosphorus)自然土壤中全磷含量主要取决于成土母质类型、风化程度和土壤中磷的淋出情况。

在耕地土壤中,全磷含量还受到人为因素如耕作、施肥等过程的影响。

大部分成土母岩的全磷含量在500~1400mg/kg之间,平均在1000~1200mg/kg之间,从世界范围来看,土壤全磷含量大体在200~5000mg/kg范围内,平均500mg/kg,我国土壤的全磷含量大部分变化在200~1100mg/kg之间。

表8-1列出了几个国家土壤耕层的全磷含量,从表可知,我国土壤全磷含量较高,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目前在施磷的同时更要注意活化土壤本身的磷素。

表8-1世界上几个国家土壤的全磷(P)含量(mg/kg)

国家    标本数 全磷含量    国家              标本数  全磷含量

中国    8906     717       澳大利亚           2217      350

英国      700       加纳(草原)        67        134

美国    863      420       西非(热带稀树干草原)503       140

一般来说,随着风化作用的进行,土壤全磷含量呈下降趋势。

例如我国从北向南,土壤全磷含量有降低趋势(见表8-2)。

需要指出的是,全磷含量已经受到耕作与施肥的巨大影响,区域性土壤积累高量的全磷完全是可能的,只要土壤磷素平衡处于有盈余的情况下,必然会造成全磷的积累,磷在土壤中的淋失是很少的。

  通常情况下,土壤全磷含量只是反映土壤磷的贮备情况,它和土壤有效磷供应之间相关性并不好。

当然,如果土壤全磷含量很低,作物缺磷的可能性则更大。

表8-2 我国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风化程度

土壤

风化程度

地区

母质

全磷含量(P,mg/kg)

砖红壤

 

广东海南

花岗岩等

130-260

红壤及红壤性水稻土

 

江西湖南

第四纪粘土等

170-360

黄棕壤

 

江苏

下蜀黄土

220-520

黄潮土

 

华北平原

黄土性沉淀物

430-960

黑土、白浆土

 

黑龙江吉林

黄土性沉淀物

610-1500

风蚀漠境土

 

新疆

古冲积物

1000-1100

土壤溶液磷(soilsolutionphosphorus)土壤溶液中的磷是植物最直接的磷源。

除此之外的土壤磷一般须先进入土壤溶液,然后才能被作物吸收。

因此,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常用来表征土壤供磷能力。

土壤溶液中的磷主要是以HPO42-和H2PO4-形态存在,其相对数量取决于溶液的pH。

这种关系可用图8-1表示。

  图8-1磷酸(根)离子类型与溶液pH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7.2时,HPO42-与H2PO4-各占一半。

我国南方土壤pH多呈酸性,故溶液中多以HPO42-离子形态为主;而北方土壤多为碱性、石灰性,溶液中磷多以HPO42-形态存在。

  土壤溶液中除磷酸根离子外,还有或多或少的有机磷化合物,尤其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更是如此。

这些可溶性有机磷化合物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作物根系吸收利用。

尽管如此,作物对磷的主要吸收形态仍是无机态离子。

土壤溶液中的磷含量往往是很低的,无论是酸性、中性还是石灰性土壤上都是如此。

我国太湖地区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为0.03~0.09mg/l。

美国中西部土壤溶液为0.02~0.12mg/l,平均为0.05mg/l。

通常认为,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小于0.03mg/l时,作物就显磷营养不足。

事实上,土壤溶液中磷是远远不能满足一季作物对磷的需要的。

换言之,作物在吸收土壤溶液中磷的同时,土壤中其它形态的磷或磷肥需不断补充溶液中被作物吸收移走的磷,这一磷量相当于土壤溶液中现有磷量的100~200倍。

  在其它形态(固相)磷不断补充的条件下,不同作物对土壤溶液浓度的要求有所不同,因此把可以满足作物最高产量95%需要的土壤溶液磷浓度定为临界浓度。

几种主要农作物的磷临界浓度列于表8-3。

表 8-3 作物要求土壤溶液磷浓度的临界值(mg/l)

作物

临界浓度

文献来源

水稻

0.10

Hossner,etal.

小麦

0.30

--

玉米

0.06

Fox,etal.

大豆

0.20

Nishimoto,etal.

花生

0.01

Nishimoto,etal.

大麦

0.10(粘土)

0.35(细砂壤土)

Olsen,etal.

马铃薯

0.20

Vander,etal.

高梁

0.06

Nishimoto,etal.

蕃茄

0.20

Nishimoto,etal.

卷心菜

0.04

Nishimoto,etal.

莴苣

0.40

Fox,etal.

从表中可以看出,不同作物要求的土壤溶液磷的临界浓度是很不一致的,因为不同作物根系的大小以及其生长吸收速率相距甚远。

同种作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上,这一临界浓度也相差很大,如表8-3中的大麦即如此。

  土壤无机态磷(soilinorganicphosphorus)无机态磷是土壤磷的主体。

多数情况下,无机态磷可占旱地土壤全磷量的70%以上。

在水稻土中有机磷的比例略高,可占55%~70%。

  土壤无机磷矿物最早被鉴定出来的是磷灰石,它以粒状矿物存在于土壤的砂和粉砂部分,或者包裹于土壤石英矿物之外。

磷灰石风化产生的各种次生含磷矿物,也有不少被确认,如在高度风化的土壤中发现了磷钡铝矿[BaAl3(PO4)2(OH)5.H2O],磷铝铈石[CeAl3(PO4)2(OH)6],以及纤磷钙铝石[CaAl3(PO4)2(OH)5.H2O]和水磷铝铅石[PbAl3(PO4)2(OH)5.H2O]等一系列含磷矿物。

在还原条件下的泥炭和埋藏冲积物中发现有蓝铁矿[Fe3(PO4)2.8H2O]存在。

在美国还发现部分土壤中有银星石[Al8(OH)3(PO4)2.5H2O]存在等。

此外,土壤中还发现磷钇矿[Y(PO4)]、独居石[Ce(PO4)]和绿磷铁矿[FeFe4(PO4)3(OH)5.2H2O]等含磷矿物的存在。

  在耕地土壤中,由于长期使用磷肥而形成各种含磷化合物。

土壤中含磷化合物的种类和性质极其复杂,直接鉴定比较困难,因而,不少学者提出了粗略区分土壤中无机磷素形态的分级方法,其中被广泛采用的是张守敬等人提出的分级方法,把土壤无机磷分为水溶磷、松结合态磷、铝结合态磷(Al-P)、铁结合态磷(Fe-P)、包蔽态或闭蓄态磷(O-P)和磷酸钙盐(Ca-P)。

蒋柏藩等人提出把磷酸钙盐进一步区分为3级,即Ca2-P(磷酸二钙为主)、Ca8-P(磷酸八钙为主)和Ca10-P(磷灰石型)。

这不仅使钙盐在化学性质上更加清楚,对阐明土壤磷有效性也十分有益。

  不同土壤中无机磷的有效性有所不同。

石灰性土壤的有效磷水平主要与Ca2-P,Ca8-P和Al-P有显著相关,其次是Fe-P和Ca10-P,与O-P几乎没有什么关系,水稻土磷素形态的一个重要特征是:

在无机磷中,闭蓄态磷和铁结合态磷在数量上占有重要地位,铁结合态磷是作物磷营养的主要给源,铝结合态磷尽管也是有效的,但其数量相对较少。

而闭蓄态磷只在强烈还原条件下才可能释放。

在酸性旱地土壤上,磷的形态分布有如下次序:

O-P>Fe-P>Al-P≈Ca-P,在耕种良好或者使用石灰条件下,土壤中Ca-P的数量增加。

一般认为,Al-P是酸性旱地土壤中对作物磷营养贡献最大的部分,尽管其在数量上少于Fe-P。

不过,Fe-P、Ca-P也都与作物产量有较好的相关性,而O-P则基本无效。

  土壤有机磷(soilorganicphosphorus)从世界范围看,土壤有机磷占全磷的比例多在15%~80%。

我国土壤有机磷一般占20%~50%,但在森林和草原植被下发育的土壤也有达到50%~80%的。

土壤有机磷常与土壤有机质含量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土壤中的有机磷化合物一般可区分为三类,即肌醇磷酸盐、核酸和磷脂。

但是,现已知道的有机磷化合物大概只占土壤有机磷总量的一半左右。

关于我国土壤有机磷形态的研究不多,在某些水稻土中,肌醇磷酸盐可占59.7%。

土壤中的肌醇磷酸盐包括一系列酯类磷酸盐,从肌醇-磷酸到肌醇六磷酸。

土壤中较多存在的是五磷酸盐和六磷酸盐,六磷酸盐称为植酸,即六元环上每个碳原子上接一个-H2PO4基团。

植酸的钙镁盐称为植素。

原来认为这一类化合物仅来自高等植物残体,但近来认为它也是微生物活动的产物。

核酸广泛存在于生物细胞中,在微生物分解动植物残体时也可以合成。

核酸包括RNA与DNA两类,在土壤中的矿化率远大于肌醇磷酸盐类。

因而其含量远低于肌醇磷酸盐,通常小于土壤有机磷量的3%。

磷脂是指一系列对于生物有重要意义的含磷化合物如卵磷脂、脑磷脂等,磷脂虽不溶于水,但可以很容易地被土壤微生物利用,矿化速率很快,因此在土壤中含量较低。

  土壤有机磷与无机磷之间同样存在矿化与生物固定两个方向相反的过程。

植物残体中的磷在土壤中是进行矿化作用还是进行生物固定作用,通常取决于其C/P。

一般来说,C/P<200时则出现净矿化作用,C/P介于200~300时矿化与生物固定作用基本平衡,C/P>300时则出现净生物固定作用。

多数土壤上,有机磷的年矿化率在2%~4%,因此可以说,有机磷的矿质化在作物磷素营养中并不太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被称作“微生物体磷”的土壤有机磷,因其易于矿化,可能对作物磷营养有重要作用。

此外,土壤微生物还具有较强的使土壤无机磷转化为有机磷的能力,在作物根际微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数量巨大,它们与作物根系一样也可以促进土壤磷的释放而增加根际土壤溶液中磷的浓度。

8.1.1.2磷素在土壤中的转化

  磷是一个化学性质十分活跃的元素,它可以和多种其它元素进行化学反应。

施入土壤中的磷肥,经过转化之后,在性质上已不同于原来的肥料。

土壤中磷的转化包括磷的固定与释放两个基本过程,了解这些转化过程有助于我们合理地施用磷肥和提高磷肥肥效。

  磷的固定(phosphorusfixation)磷肥施入土壤后,其转化过程的总趋势是向固定方向转化。

磷的固定包括水溶性磷的化学固定、吸附固定和生物固定等几个方面。

  常用的磷肥大部分是水溶性的,施入土壤后,土壤中的水分或水蒸汽扩散进入肥料颗粒,使其溶解。

以磷酸一钙为例:

这是一个“异成分溶解”过程,生成CaHPO4和H3PO3。

因此,在肥料粒内形成饱和液,其pH可以低1.0。

不同磷肥所形成的饱和液离子浓度及其pH是大不相同的,参见表8-4。

表8-4 磷肥中磷化合物饱和液成分

化合物

    分子式    

饱 和 液pH

磷(mol/L)     

阳离子(mol/L)   

磷酸一钙

Ca(H2PO4)2·H2O

1.0

4.5

Ca2+  1.3

磷酸一铵

NH4H2PO4

3.5

2.9

NH4+  2.9

焦磷酸铵

(NH4)3HP2O7·H2O

6.0

6.8

NH4+ 10.2

磷酸二铵

(NH4)2HPO4

8.0

3.8

NH4+  7.6

磷酸二钙

CaHPO4

6.5

 -0.002

Ca2+ 0.001

羟基磷灰石

Ca10(PO4)6(OH)2

6.5

-10-5

Ca2+ 0.001

由于肥料颗粒内饱和液和土体在磷浓度上存在很大的梯度,因此溶液中磷向外扩散,水分不能进入肥料颗粒,直至磷酸一钙全部溶解,在施肥部位留下磷酸二钙沉淀。

在湿润土壤中,这种沉淀(含2个结晶水)大概占施磷量20%,而在干旱土壤上,这种沉淀(无结晶水)大概占30%。

饱和液中的磷向施肥点之外扩散,其距离一般不超过3~5cm。

这种扩散随着距离的增加发生着大量的磷酸盐沉淀反应,肥液中磷的浓度不断降低,直至低于各种沉淀磷盐的溶度积控制的磷浓度。

根据热力学原理,磷和土壤物质反应的最终产物在碱性土壤和石灰性土壤中是羟基磷灰石和氟磷灰石,而在中性和酸性土壤上是磷铝石和粉红磷铁矿。

通过形成沉淀使磷发生固定作用的过程称为化学固定,这是磷肥施入土壤后最常发生的固定作用。

除了化学固定之外,土壤固相也能对溶液中的磷酸根加以吸持,这种吸持包括土壤吸附和土壤吸收两部分。

吸附是指土壤固相上化学成分的浓度高于周围溶液的浓度,土壤固相对磷酸根的吸附并不完全可逆,土壤对磷的吸附曲线与解吸曲线并不吻合。

吸收则是指所吸附的磷均匀地渗入土壤固相内部成分之中,这部分磷与土壤胶粒上的某些成分相结合而呈难溶态。

这种反应是不可逆的。

由于吸附和吸收作用无法截然分开,因此一般统称吸附。

土壤中吸附磷的物质主要有铁铝氧化物、粘土矿物、有机质-Al-Fe复合体和碳酸钙等。

在酸性土壤中,以铁、铝氧化物为主;石灰性土壤上则以碳酸钙为主。

土壤中磷的吸附,按其作用力不同可分为非专性和专性吸附两种。

非专性吸附是在酸性土壤上,当土壤溶液中的H+浓度高时,粘土表面的OH-发生质子化作用,遇有磷酸根离子即产生非专性吸附作用。

其特点是:

(1)它是由库伦力作用所引起,而不是化学反应的结果;

(2)当pH较低,质子化作用强烈时,吸附反应可加快,吸附量也增加。

专性吸附是由化学反应引起的。

这种吸附多发生在铁、铝多的酸性土壤中,其反应可用下式示意:

专性吸附具有如下特点:

(1)吸附过程缓慢,但作用力较强,往往随着时间的延长,出现磷酸盐的“老化”现象。

化学反应的作用比库仑力强,所发生的吸附是配位基团的交换(或称配位体交换吸附),故称为专性吸附;

(2)磷酸根刚被吸附时是H2PO4-与OH-交换,是单键吸附,吸附的磷在这种情况下还较易被解吸而释放。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磷酸铁矿表面又有较多Fe-OH时,就逐渐变为双键吸附,吸附日益牢固,最终形成晶态,难以再被解吸。

  在北方石灰性土壤上,碳酸钙的表面也可以吸附磷酸根离子,其反应机理与上述情况相似。

可用下式示意:

碳酸钙对磷的吸附一般仅在其颗粒表面进行。

因此,碳酸钙颗粒越细,其比表面越大,单位质量碳酸钙所吸附的磷酸根就越多。

碳酸钙对磷的这种吸附的牢固程度不如水化铁铝氧化物,因而对作物的有效性也相对高些,而且这种吸附不易转化为晶态而失去对植物的有效性。

  生物固定是土壤微生物吸收水溶性磷酸盐构成其躯体,使水溶性磷暂时被固定起来的过程。

这种固定随着微生物世代更替能较快地被释放出来,因而这种固定不仅对磷的植物有效性无甚妨得,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土壤其它物质对磷的化学固定等过程的发生,保持了磷肥在更长时间内的植物有效性。

因为生命短促的微生物死亡之后经其它微生物分解磷很快得以释放为作物吸收,或被其它微生物所再次固定。

  对磷肥有效性发挥存在消极影响的土壤固定,主要是化学固定(沉淀)和吸附作用,而生物固定仅看成是一种磷的暂时贮存过程。

虽然磷肥在各种类型土壤普遍存在被固定的问题,但在微酸性至中性条件下,或在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土壤中,磷被固定的作用并不强,磷的有效性始终较高。

一般认为,石灰性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也远不及在酸性土壤上的固定作用强。

  磷的释放土壤中植物难利用态磷转化为可利用态磷的过程称为磷的释放,由于它是土壤中磷的有效化过程,因而在植物营养上具有积极意义。

土壤中磷的释放与土壤条件密切关联,它受土壤中微生物活动、有机肥料的分解以及土壤的水、气、热状况等条件的影响。

  在石灰性土壤中,难溶性磷酸钙盐一般需要借助于作物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作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根系和微生物代谢溢泌或有机肥(物料)分解产生的各种有机酸等转入土壤溶液。

  在酸性土壤中,磷的释放过程则主要表现在铁磷的释放上,这种释放一般是在土壤淹水后,由于土壤还原性增强导致高价铁变为亚铁时发生。

此外,淹水后,酸性土壤的pH上升,也能促进铁磷的水解释放。

当土壤还原性进一步增强时,可能还会使部分闭蓄态磷转变为非闭蓄态磷,使磷的有效性提高。

淹水、落干交替过程中,淹水期间有效磷含量增加,落干期间有效磷含量降低。

因此在水旱轮作制中,磷肥应重点分配在旱作上,水田利用其后效或残效。

  有机磷的矿化也是土壤磷释放的另一重要过程,其矿化过程及其影响因子与氮素矿化相似,这里不再详细讨论。

  土壤中磷的转化过程相当复杂,受多种内外界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土壤酸碱性,不同pH状况常与土壤中含磷物质的形态及数量密切相关。

石灰性土壤中因积累大量碳酸钙(镁)盐,因而主要是存在以钙(镁)为主的磷酸盐转化过程;酸性土壤多含活性铁(铝),土壤中以铁(铝)的磷酸盐转化过程为主。

8.1.2植物磷素营养

  磷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

磷以多种方式参与植物体内的代谢过程。

在我国,一半以上的土壤供磷不足,不仅影响着作物产量,而且降低农产品品质。

因此,根据土壤植物营养状况,合理施用磷肥是十分必要的。

8.1.2.1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与分布

  植物体内磷的含量一般为植物干重的0.1%~0.5%。

其中有机态磷约占全磷的85%,无机态磷仅占15%左右。

有机态磷以核酸、植素和磷脂等形态为主,它们在植物磷营养中起着重要作用;无机态磷主要以钙、镁、钾的正磷酸盐形态存在,其消长过程与介质中磷素供应状况密切相关,植物体内磷的含量因其种类、品种、生育阶段及器官等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作物的种子中一般含磷量最高,仅次于氮。

如油料作物种子中含磷量可达到0.5%左右,禾谷类作物种子中可达到0.3%左右。

在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凡是富有生命力的幼嫩组织和繁殖器官中磷的含量都比较高。

在同一作物的不同生育阶段,其含磷量也明显不同,幼苗期植株体内含磷量远高于成熟期植株。

磷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很大,再利用能力很强(参见表8-5,张道勇,1997)。

表8-5水稻不同生育阶段不同器官中磷的相对含量(%)

 生育期        叶片       叶鞘       茎        穗       合计

 分蘖盛期      67.48      32.51       —        —       100%

 抽穗前期      25.41      34.09       23.96     16.54     100%

 成熟期        4.77       4.51        6.68      84.06     100%

植物体内磷的含量还受到生长介质中磷的供应水平的影响。

缺磷时,植物体组织中无机磷含量首先明显降低。

从表8-6(刘念祖,1990)中可以看出,供磷不足导致燕麦籽粒中无机磷及植素态磷明显降低,而对磷脂及核酸态磷的含量影响不大。

在缺磷情况下,作为结构物质组成的磷脂及核酸态磷的相对含量未曾下降,而作为贮藏物质组成的无机态磷和植素态磷含量明显下降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植物在环境缺磷胁迫下首先利用体内贮藏态磷形成结构物质以继续生长发育,直至结构物质无法再形成时生长发育停滞。

缺磷条件下,由于作物总的生长量变小,因而体内积累有机磷的绝对数量也相应减少。

表8-6磷供应状况对燕麦籽粒中不同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供磷状况

含磷量(P,%)  磷脂      核酸          植素         无机磷

 不充足

  0.22

2.1

0.05            

0.5

 充足

  0.22

2.4

0.5

1.3

由于植物体内无机磷含量受生长环境中磷供应状况的制约,因此可通过测定植物敏感部位中无机磷的含量来诊断其磷营养丰欠状况。

8.1.2.2磷的营养功能

  磷在植物体内的营养功能主要表现在:

(1)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结构;

(2)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3)磷增强植物抗逆性。

  磷是植物体内许多重要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分。

首先,磷是核酸和核蛋白的结构元素。

核酸和核蛋白是保持细胞结构稳定、进行正常分裂、能量代谢和遗传所必需的物质。

核酸包括RNA和DNA,是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变异中极为重要的物质,同时也是形成核蛋白的主要成分,细胞核、原生质和染色体都是由核蛋白组成。

这种重要化合物集中在植物最富有生命力的幼叶、新芽、根尖等部位,担负着细胞增殖和遗传变异的功能。

核蛋白的形成只有在磷素不断进入植物体内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特别是在植物生长初期,即便短暂的停止磷的供应也会导致体内核蛋白的合成受阻。

磷是生物膜主要成分磷脂类化合物中的必需元素。

生物膜是保证和调节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通道,这不仅在植物营养选择性吸收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在调节各种生命活动中也同样重要,因为几乎所有的生命现象都与生物膜密切相关。

常积累于种子中的植素是环己六醇磷酸脂的钙镁盐,在种子萌发或幼苗生长初期,植素在植素酶的作用下被水解成为无机磷供作物吸收利用。

植素的形成能降低植物体内无机磷酸盐的浓渡,促使淀粉合成的顺利进行。

磷是植物体内许多高能化合物的组成分,如ATP,它水解时可释放出大量的能量,供植物生长发育、物质合成以及代谢等方面的需要。

当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有剩余能量时,也可以通过ATP贮存起来。

ATP是植物代谢过程中能量转移的贮存库和中转站,与植物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

在各种脱氢酶、氨基转移酶以及辅酶中都含有磷,而这些酶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体内物质代谢中具有重要意义。

  磷参与植物体内许多代谢过程磷参与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磷酸从光合作用一开始就参与CO2的固定和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作用。

在叶绿素中,靠光的作用使腺二磷与磷酸结合形成贮存高能量的腺三磷,即光合磷酸化作用。

在光合磷酸化过程中,使日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合成光合作用的最初产物—糖。

这些糖在体内运输和进一步合成蔗糖、淀粉、纤维素等,这些过程都需要磷的参与。

实践证明,合理的磷素营养有利于植物体内干物质的积累,对谷类作物的籽粒饱满、块根块茎类作物淀粉积累、浆果和甜菜等作物的糖分积累都有良好作用。

磷对氮的代谢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这是由于磷是氮素代谢过程中一些酶的组分,如氨基转移酶的辅酶磷酸吡哆醛就含有磷。

磷供应充分有利于氨基酸的合成。

由于磷影响着呼吸作用,进而影响到呼吸作用产生的有机酸和能量,而部分有机酸与能量供应是作物合成氨基酸、蛋白质所需要的。

施用适量磷肥还可以提高豆科等作物的固氮能力,改善作物氮素营养。

磷在脂肪代谢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是由糖转化而来的,糖的合成并转化为甘油及脂肪酸都需要有磷参与,所以脂肪的合成也受磷供应水平的影响。

实践证明,施用磷肥对提高油料作物产量和种子的含油量均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磷还能促进植物体内多种代谢过程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植物生育期相对提前,有时能明显提高经济效益。

提早成熟还能使茬口宽松,有利于精耕细作。

  磷能增强植物的抗逆性磷在增强植物抗逆性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

首先表现在磷能增强植物的抗旱和抗寒性,磷能提高细胞中原生质胶体的水合程度和细胞结构的充水度,提高原生质胶体保持水分的能力,减少细胞水分的损失。

磷具有促进根系发育,使根伸入较深土层吸收水分,增强植物抗旱能力。

磷能促进体内碳水化合物代谢,使细胞中可溶性糖和磷脂的含量有所增加,因而能在较低的温度下保持原生质处于正常状态,增强其抗寒能力,如越冬作物增施磷肥,可减轻冻害,有利于植物安全越冬。

其次,磷可以增强植物抵御环境中pH变化的缓冲能力。

因为施用磷肥后,植物体内无机态磷酸盐的含量明显提高,有时甚至可达到含磷总量的一半。

这些无机态磷酸盐主要以H2PO4-和HPO42的形式存在,二者可以在pH6~8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缓冲系统,使细胞内原生质具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