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
《荆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荆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荆州中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详细答案(精选)模拟试题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
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蓬”“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D. 尾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
“‘大漠’‘长河’联,独绝千古。
”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②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之处。
【答案】
(1)D
(2)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
“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解析】【分析】
(1)ABC解说正确。
D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
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①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
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用优美、富有诗意的语言进行描述。
②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根据此理解答题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②赏析语言:
“直”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
表现手法: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此题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要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况。
⑵①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②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有:
联想想象、用典、融情于景、对比烘托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使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2.阅读下列诗歌选段,完成各题。
①为了我的祈愿
诗人啊,你起来吧
②而且请你告诉他们
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
③说我已踏着露水而来
已借着最后一颗星的照引而来
④我从东方来
从汹涌着波涛的海上来
⑤我将带光明给世界
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⑥借你正直人的嘴
请带去我的消息
⑦通知眼睛被渴望所酌痛的人类
和远方的沉浸在苦难里的城市和村庄
⑧请他们来欢迎我——
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
(1)以上选段选自《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选段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祈愿”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先驱”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请用选段中的原话回答:
“诗人”的任务是________;“我”的任务是________。
(5)请借助联想和想象来理解③④两节诗的意境,填空:
“露水”“最后一颗星”形象地表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东方”“海上”则具体说明了“我”到来的________,“汹涌着波涛”则说明了“我”历经________而来的情状。
【答案】
(1)黎明的通知;艾青
(2)酌痛;灼痛
(3)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4)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解析】【分析】材料选自艾青现代诗《黎明的通知》开头部分。
(1)小部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名著阅读就是《艾青诗选》,读过的同学应该比较熟悉。
(2)考查汉字书写能力。
“酌痛”应改为“灼痛”。
(3)结合诗句的语境义基本能够推断出来。
“祈愿”把两个字分开解释即可。
“先驱”在选文的最后一句:
“请他们来欢迎我——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根据诗歌语境能够推断出:
走在前面给他们引路的人。
(4)答案在诗歌选段中都能找到。
“诗人”的任务在第①②节;“诗人啊,你起来吧/而且请你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的任务在第⑤节:
“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5)前两个空比较简单,分别是“我”到来的时间和地点。
第三个空需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来理解:
诗人经过千难万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才从重庆来到了延安。
故答案为:
⑴黎明的通知;艾青
⑵酌痛;灼痛
⑶祈求祝愿;走在前面引导的人
⑷告诉他们/说他们所等待的已经要来;我将带光明给世界/又将带温暖给人类
⑸时间;方位地点;迢迢长路和惊涛骇浪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错别字的辨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仔细体会形近字之间用法的差别,尤其是形声字的形旁,要求学生在平时多留心,以达到正确的书写。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判断。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结合题意在文章找到对应的答案。
⑸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结合提示进行分析理解。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村晚①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②,
山衔落日浸寒漪③。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④信口吹。
【注】①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②陂bēi:
指山坡。
③漪yī:
指细细的水波。
④腔:
曲调。
(1)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所展示的画面。
(2)有人提议,把“衔”不如换成“连”字贴切,而“横”字又不如“跨”字准确,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进行简要分析。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2)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3)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解析】【分析】
(1)本题在描述画面时主要抓住这几样景物:
青草,漫上岸边的池水,落日,山,充满寒意的水面。
(2)“衔”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化静为动,更形象贴切。
“横”则更能表现牧童的随意、可爱。
(3)这首诗的题目是“村晚”,第①个注释交待了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隐居,游览农家之时。
整首诗描绘了乡村晚景的悠然宁静。
因此表达的情感是:
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以及希望归隐的愿望。
故答案为:
⑴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上了岸边,太阳快要落山了,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衔住一样,倒映在充满寒意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⑵前一个动词,用“衔”而不用“连”,不仅在形态上更贴切,而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写活了山,写出了落日将沉未沉的情态。
后一个动词,用“横”而不用“跨”,因为“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地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纯朴无邪等);
⑶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或:
表达了诗人对悠然宁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以及归隐田园的闲适恬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一定要在正确翻译的基础上,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适当的描写即可,结合给出的注释即可正确翻译
⑵根据诗句的内容,分析动词的表达效果。
牧童“横牛背”中一个“横”字,则写出了在农村傍晚时的美景中,牧童悠然自在,天真无邪。
意对即可;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1)词中“胜”的意思是________;作者用“胜”突出了江花色彩的________。
(2)这首词的结尾句,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
(1)超过(或:
胜过);浓艳(或:
艳丽)
(2)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解析】【分析】
(1)“日出江花红胜火”的意思是“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胜”的意思是“胜过”。
“胜”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突出了花的艳丽。
(2)从结构上来看,“江南好”是对江南美景的总体赞美,与结尾句呼应;从内容上来看,“能不忆江南”的意思是“叫人怎能不怀念江南”,写出了对江南的热爱与眷恋。
故答案为:
⑴超过(或:
胜过);浓艳(或:
艳丽)
⑵①照应开头“江南好”一句,使全词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点明中心,强化了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美与怀恋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考生要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诗句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作用的理解和赏析。
考生要整体理解诗歌的内容,注意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作答。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元曲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对这首元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首元曲借凭吊潼关古迹,抒发了作者的感慨。
B. “聚”“怒”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出潼关的险要。
C. “望西都,意踌躇”写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的样子。
D.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只有改朝换代,人们才能摆脱痛苦的生活。
【答案】
(1)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D
【解析】【分析】
(1)认真阅读这首曲子,可以看出这首曲子的主旨句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这句话总写作者沉痛的感慨: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奢华的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
他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
据此可知这首曲子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2)ABC理解正确。
D“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意思是:
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都难以摆脱痛苦的生活。
故答案为:
⑴抒发了作者对老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强烈的愤慨的思想感情。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
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全面理解能力,涉及内容、语言、感情等方面。
需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逐一比对。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满江红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来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子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
青衫湿!
(1)请对“四面歌残终破楚”一句作简要赏析。
(2)“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
(1)结合这句话的内容分析,“四面歌残终破楚”是《史记项羽▪本纪》“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故事,结合写作背景分析用典的作用,这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
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均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
后虽由吴芝瑛出面调解,但秋瑾下决心投身革命。
东渡日本留学。
这首词是她在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因此这个典故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2)结合诗歌内容和写作背景分析,这句话的意思是: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为男子,加入他们的行列。
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结合写作背景分析,作者这样写,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运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或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国家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⑵抒发了作者决心比超男子,渴望投身革命、匡国济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经典词句的能力。
这类题的答题模式:
①从关键词,句子的位置等入手,结合上下文析句子的表层,深层含义;②指出句子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如果使用了)分析其作运用;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思想感情的能力。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7.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
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
你的年纪
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
比岩石的更大
你从什么时候沉默的?
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震动的年代
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
死?
不,不,我还活着——
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九三七年春
(1)这首诗选自《________》。
(2)下列语句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有些是押韵的,押韵使诗歌具有音韵美,诗句在形式上和谐呼应,抑扬顿挫,便于诵读和记忆,如艾青的《煤的对话》。
B. 诗人总会选择富有表现力的意象,传达出独特的情感。
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
C. 抒发情感是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主要区别。
如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诗中的情感至真至醇,酣畅淋漓。
D. 诗歌在情感美的背后,往往蕴藏着理性美。
如艾青的名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歌颂西风,表现出对社会变革的呼唤与期待。
(3)以本诗为例,谈谈为什么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答案】
(1)艾青诗选
(2)C
(3)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答题即可。
(2) A《艾青诗歌》不注重韵脚的限制和字数的整齐,《煤的对话》并不押韵。
B艾青的诗歌中有着丰富的意象,有的已经形成系列,带上了诗人独有的气质,如“太阳”、“土地”但“手推车”“鱼化石”“礁石”等出现的并不多。
C表述正确。
D“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不是艾青的诗句,而是英国诗人雪莱的诗句。
(3)艾青的诗集《火把》(1941)、《向太阳》(1947)表达了对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结合这首诗歌的意象和表达的感情分析,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故答案为:
⑴艾青诗选;⑵C;
⑶这首诗借“煤”的意象,歌颂“煤”遇火就燃烧,会发光发热的品格,表达了驱逐黑暗、坚持斗争、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因而艾青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主要是考查考生对课文所涉及到的重要作家作品以及作品内容、作品人物的识记情况和相关文体知识、文化常识的了解情况。
平时要以课文为依托,作相应的知识积累。
同时还要与名著阅读配合起来进行。
因为文学、文化、文体常识是与名著分不开的。
⑵本题考察对艾青诗歌的熟悉程度。
答这样的题,要认真阅读名著《艾青诗选》里的每一首诗,要对每一首诗都非常熟悉,并要对诗的内容、主旨、及写法等进行分析、整理、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⑶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意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答题时要在理解艾青诗歌特定的基础上再结合这首诗的意象和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8.阅读以下【甲】【乙】两首诗词,完成小题。
【甲】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乙】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甲】词中“悠悠”一词一语双关,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指词人________。
(2)【甲】【乙】两首诗词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
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思绪之绵长(无穷)
(2)共同点:
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
【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解析】【分析】
(1)结合语境分析, “千古兴亡多少事?
”是一句问话。
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
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
因此“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这里,叠词的运用,不要暗示了时间之漫,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
(2)结合诗歌内容写作背景分析,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词人登京口北固亭望神州的所见所思所感,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
词人眼望神州,感概千古兴亡之事,下阕,作者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末句“生子当如孙仲谋。
”表达词人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
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
《贾生》是一首托古讽时诗,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不问苍生问鬼神”却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
诗寓慨于讽,讽刺效果颇好。
据此理解和分析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
⑴思绪之绵长(无穷)
⑵共同点:
借古讽今(借历史典故抒发个人情怀)。
情感:
【甲】词作者热情赞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暗讽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乙】诗作者借汉文帝向贾谊询问鬼神的历史典故,揭示晚唐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社会现实,也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意思要在理解词语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词语的深层含义。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鉴赏诗歌,首先要掌握一定的鉴赏知识、专业术语,如表达技巧:
象征、烘托、寓情于事、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等等,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句做具体的分析,这样才能准确地鉴赏。
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基调,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连用两个“难”,突出强调了“别亦难”。
B. 颔联两个比喻新颖贴切,意义双关,形象鲜明,感人至深,表明相思之切,感情之深。
C. 颈联写对方的相思之情,“云鬓改”摹容貌,“月光寒”写心境,全从对方的角度设想,笔法曲折,设想奇丽。
D. 尾联是一种寄语,希望青鸟代为传信,表达了抒情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2)请赏析“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妙处。
【答案】
(1)D
(2)“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解析】【分析】
(1)A:
正确;B:
正确;C:
正确;D:
错误,青鸟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蓬山是神话、传说中的一-座仙山,所以这里即以蓬山用为对方居处的象征。
由“到死”,“成灰”的绝望,到“无多路”,可见作者还是抱有希望,不肯决绝。
故选:
D。
(2)本题考查对语句的赏析。
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
而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也同眼前这随着春天的流逝而凋残的花朵一样,因为美的事物受到摧残,岂不令人兴起无穷的怅惘与惋惜!
故答案为:
⑴D;
⑵“无力”和“残”紧扣暮春时节的景物特点,融情入景,渲染凄婉忧伤的离别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能容的理解。
要结合语境与诗作的写作背景,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