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2314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4.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学各章重点.docx

教育学各章重点

绪论

简答题:

1、简述教育学创立的标志。

(2)

答:

(1)从对象方面而言,教育问题构成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受到了思想家或教育家们的特殊关注;

(2)从概念和范畴方面而言,形成了专门的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与范畴,以及概念与范畴的体系;

(3)从方法方面而言,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4)从结果方面而言,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一些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5)从组织机构而言,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2、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

(1)教育的性质:

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阶级性;

(2)教育的起源:

社会性生产劳动;

(3)教育的目的:

个体的全面发展;

(4)教育的方法:

教育与现代大生产劳动相结合;

(5)教育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

制约与反作用;

(6)教育研究方法:

以辩证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方法论基础。

3、中学教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2)

答:

学习教育学的价值或者意义在于:

(1)启发教育实践工作者的教育自觉,使他们不断地领悟教育的真谛。

(2)获得大量教育理论知识,扩展教育工作的理论视野。

(3)养成正确的教育态度,培植坚定的教育信念。

(4)提高教育实践工作者的自我反思和发展能力。

(5)为成为研究型教师打下基础。

一、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名词解释:

1、教育(4)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受教育者:

教育活动的实践对象,即各级各类学生,他们既有人类实践活动对象的一般特征,又有自身的特殊性。

3、教育影响

(2):

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4、教育者:

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5、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这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所有宗教都持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

这种观点是根本错误的。

6、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也称为社会起源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形成的。

该学说认为,人类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需要。

在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正是传递这些经验的需要促使人类产生了教育。

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人类的语言意识的发展又为教育产生提供了条件。

所以教育是人类特有的、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7、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8、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9、

简答题:

1、原始社会教育的特质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紧密的联系

2、简述现代教育的特征。

(3)重点

答:

(1)公共性:

现代教育要面向全体人民,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机会和服务。

(2)生产性:

现代教育与物质生产的结合程度以及生产发展对现代教育的新要求都提高了。

(3)科学性:

科学教育是基本内容和最重要的方面,教育内容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主。

教育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科学研究的指导,在教育方法上必须遵循教育规律。

(4)未来性:

现在的教育对未来的社会和个人有重大影响,要把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作为现在教育改革的主要参照系。

(5)国际性:

现代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爱国精神的同时,也要使他们具备从事国际事务的态度、知识、情感、技能,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

(6)终身性:

教育不再局限于学龄阶段,要贯穿人的一生。

二、学校

名词解释

1、学校:

(3)是一种古老的、广泛存在的社会组织,它始于人类知识及其传播专门化的要求,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现代社会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组织形式。

2、学制

(2)是现代学校制度的简称,是在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规格产生新要求的推动下形成的。

学制由纵向的学校阶段和横向的学校系统构成,前者形成学校体系的阶段性,后者形成学校体系的类型。

3、学校文化(4):

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获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的共同体。

4、学校物质文化:

是指学校物质环境所构成的一种文化。

5、学校制度文化:

学校中的传统、仪式和规章,一般统称为学校制度文化。

简答题

1、学校公益性特点

(1)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的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2)教育必学与宗教分离。

(3)公益性原则不仅体现在公立学校,同时也体现在私立学校中。

2、学校组织特征的独特性

(1)垄断性

(2)非自愿性(3)公益性

3、沟通的障碍及改善

主观方面的障碍、客观方面的障碍、沟通渠道方面的原因

(1)在发送者和接受者之间建立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良好关系。

(2)使用恰当的、准确的语言文字。

(3)选择最佳沟通媒体。

(4)注意信息的实效性

(5)重视信息的反馈

4、国家如何实施对中小学的管理和监督?

答:

国家通过下列几项制度对中小学实施宏观管理和监督

(1)学校课程计划的编制和颁行制度;

(2)教科书的编写、审定和使用制度;

(3)学校的学籍管理制度;

(4)教师人事管理制度;

5、简述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

(1)学校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学校对各种社会影响因素进行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选择。

2)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主要场所。

3)通过长期的学校生活,儿童可以在德智体等方面获得极大的发展。

(2)影响学校发挥主导作用的因素:

1)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

2)学校的教育水平。

3)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程度。

6、学校对儿童身心发展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

答:

(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7、简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互配合的主要途径。

答:

(1)学校鼓励支持学生参加校外的社会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

(2)学校积极对校外教育机构施加各种影响。

(3)学校利用校外教育机构的活动对学生施加影响。

(4)学校通过社区教育委员会沟通校社联系。

三、学生

简答题:

1、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的主体活动之中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2、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

答:

(1)顺序性:

儿童在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还是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

(2)不平衡性:

在连续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期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有明显差异。

(3)阶段性:

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其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共同的典型特点。

(4)个别差异性:

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比较,每个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上都可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5)分化和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各种生理、心理能力的发展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适应环境。

论述题

1、联系实际论述教育与儿童发展的关系。

答:

1教育是为儿童发展服务的一种特殊手段,能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教育通过对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利用,使得自身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力高于其它手段。

(2)教育通过对社会生活需求的反映,使得自身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2要保证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发展的科学性,必须做到:

(1)教育目标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2)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

(3)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

(4)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四、教师

名词解释

1、教师

(2):

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教师资格:

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最基本要求。

简答:

1、教师专业化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2)

答:

(1)具备专门的知识技能。

(2)以奉献和服务精神为核心理念的职业道德

(3)具有为学生和社会所公认的复杂知识技能权威和影响力。

(4)具有充分自治和自律,有正式的专业组织进行管理

2、简述教师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

答:

(1)教师必须具有教育理论知识和把它运用于实践的能力。

(2)教师要具有观察儿童和进行教育教学科研的能力。

(3)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教学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

(4)教师要具有运用教育机智处理各种突发问题的能力。

3、简述教师的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知识要求

(1)具有所教学科的全面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具有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与多方面的兴趣才能。

4、简述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4)重点

答:

(1)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热爱学生是忠于教育事业的集中体现。

(3)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5、教师聘任制度的特征

(1)是教师与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法律行为。

(2)以平等自愿,双向选择为依据。

(3)聘任双方依法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

(4)教师聘任有严格的程序

五、教育目的

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4):

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2、教育方针:

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是一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总要求,反映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要素。

简答题:

1、简述教育思想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及其基本观点。

答:

(1)神学的教育目的观:

主张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为目的。

(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

(3)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观:

主张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

(4)教育无目的论:

主张无教育过程之外的“外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

2、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及社会历史条件。

答:

(1)一是指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也就是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和完整结合。

(2)二是指克服人发展中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个性的真正全面和自由发展。

首先,社会生产力及其分工状况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

其次,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重要途径。

3、简述确定教育目的的主客观依据。

答:

(1)主观依据:

即教育活动中人的价值选择,主要受哲学观念、人性假设、理想人格等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格。

(2)客观依据: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论述题

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与落实。

答:

(1)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

(2)有鲜明的政治方向

(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要认真落实我国的教育目的:

(1)我们必须对当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有清醒的认识。

(2)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德、智、体、美诸育之间的关系;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关系;全面发展与职业定向的关系。

六、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名词解释:

1、德育:

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2、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学校德育能够在何种程度上对社会发挥何种性质的作用。

3、德育的个性功能:

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发展能够产生的实际影响。

4、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一是指德育的教育或价值属性,二是指德育作为教育子系统对平行系统的作用。

5、智育:

是教育者创设一定的情景以提升教育对象的智慧水平为目标的教育。

6、体育:

指以发展体能、锻炼体魄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7、美育:

以培养学生审美、立美的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简答题:

1、中心学德育的任务与主要内容?

答:

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

德育内容应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

(1)基本道德和行为规范的教育。

(2)公民道德与政治品质的教育。

(3)较高层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理想教育等。

2、中小学体育的主要任务?

答:

基本任务主要有三个方面:

(1)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的正常发育。

(2)提高运动素养,传授必要的知识技能。

(3)培养体育兴趣,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3、美育的任务?

答:

主要任务概括为四个方面:

(1)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培养和提高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2)培养和提高学生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

七、课程

名词解释

1、课程:

是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受教育者在教学活动中所获得的经验,这些经验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需求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安排的。

2、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是课程的总体规划,是根据教育目的的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3、教学大纲(课程标准):

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4、教课书:

根据教学大纲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5、课程设计:

对于课程的各个方面作出规划和安排。

简答题:

1、决定课程的几个基本问题(矛盾关系)?

答: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2)知识与能力。

(3)分科与综合。

(4)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2、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

答: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的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八、教学上

名词解释

1、教学原则:

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

1、关于教学活动本质的界说?

答:

(1)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

(2)教学过程是一种间接性的认识过程。

(3)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在教师领导下的认识过程。

(4)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有教育性的认识过程。

2、在教学中贯彻启发性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答:

(1)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3)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3、在教学中贯彻系统性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答:

(1)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

(2)教学必学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

(3)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4、在教学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答:

(1)充分了解学生。

(2)尊重学生的差异。

(3)面向每一个学生。

论述题:

1、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答:

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

(1)班级授课制使得教学获得了巨大的效率,一位教师同时向几十个学生教学,使得教育的普及成为可能。

(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有计划地教学活动,循序渐进的开展教学。

(3)由于学生是按照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水平接近,有利于他们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启发。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比较多地是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现成知识。

(2)为学生提供的实践性学习、探索性学习的机会比较缺乏,不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3)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多样化,比较固定化,缺少灵活性。

(4)强调统一性,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每个学生实际上分别地对教师负责,彼此之间没有分工与合作,学生的相互交流和启发难以保证。

九、教学下

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

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活动。

2、发现学习:

3、暗示教学法:

4、范例教学法:

5、非指导教学法:

简答题:

1、教师运用讲授法,应当注意的问题?

答: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1)保证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3)讲究语言艺术。

(4)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

2、教师运用实验法,应注意的问题?

答: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取得知识的教学方法。

(1)准备工作充分。

(2)及时、具体地指导。

(3)帮助学生总结。

3、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意义?

答:

(1)使得学生自主性学习成为可能。

(2)个别化教学将普遍实现。

(3)教师的角色将实现重要转变。

4、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

答:

(1)备课

(2)上课(3)作业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

5、备课的主要内容?

答:

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学过程(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

6、一节好课应符合的标准?

答: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正确。

(3)教学方法适当。

(4)教学过程紧凑。

(5)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7、布置作业应当遵循的要求?

答:

(1)作业的内容,应当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作业的目的要明确,为学生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训练服务。

(2)作业的分量要适当,要做到时间和难度适度,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够独立完成,避免负担过重。

(3)布置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定完成的时间。

教师给予适当指导。

(4)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及时地批改。

十、学生集体与集体教育

名词解释

班级:

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程度相同或相近的学生聚集在一起,并对其进行统一内容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问答题

1、学生集体在教育工作中有哪些作用?

答:

(1)集体通过有机的组织对其成员施加教育影响,可以起到教师个人起不到的作用。

(2)集体组织活动比教师个人对学生教育的范围大、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灵活,学生易于接受。

(3)集体的教育影响是通过舆论实现的,集体舆论起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在集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人人都成为教育者。

2、如何建立良好的学生集体?

(1)善于向学生提出教育要求。

(2)树立明确的共同目标。

(3)有一支好的学生干部队伍。

(4)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3、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答:

(1)有利于教育的原则

(2)目标一致的原则(3)有利于身心发展的原则

4、班主任的重要性

答:

(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

(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

(3)班主任是联系学校、家庭、社会的纽带。

论述题

1、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

答:

组织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促进班集体成员的全面发展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任务。

(1)培养学生自立、自策、自勉的精神和民主作风。

(2)在学生中树立热爱科学、勤奋学习的良好风气。

(3)指导本班班委、共青团、少年先锋队组织的工作。

(4)通过合理地组织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及卫生保健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5)评定学生操行。

(6)做好与本班家长的联系工作。

十一、学校咨询与辅导

名词解释

1、学校咨询与辅导:

是指学校咨询工作者直接或间接的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有关的心理和行为障碍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

简答题:

1、学校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工作

答:

(1)针对学生的个别问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在班级中开展心理卫生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辅导。

(3)为其他教师和家长担任顾问或间接咨询。

(4)配合学校教育需要开展必要的心理测评工作。

(5)协调学校和社区咨询

2、咨询活动的基本原则

答:

(1)积极关注和信任来访学生。

(2)充分支持和鼓励来访学生。

(3)注重来访学生的主动参与。

(4)严格为来访学生保密。

十二、教育测验与评价

名词解释

1、教育评价:

就是利用所有可行的评价技术来评量教育所期望的一切效果。

简答题:

1、良好测验的标准?

答:

实用性;可信度;有效性;难度;区分度。

2、教育评价发展与改革策略

答:

(1)从侧重一元评价到多元评价

(2)从侧重总结性评价到形成性评价

(3)从侧重区分性功能到发挥激励性功能

十三、教育法制

名词解释

1、法律责任

2、学校事故:

指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内,以及虽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之外,但是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活动中发生的,由于学校、教师的疏忽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而导致学生人生伤害的事故。

3、法律救济:

依据法律对权力冲突的解决。

4、教师申诉制度:

指教师对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及有关政府部门做出的处理不服,或对侵犯其权益的行为,依照《教师法》的规定,向主管的行政机关申诉理由,请求处理的制度。

5、学生申诉制度:

是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做出处理的制度。

简答题:

1、我国的教育法体系?

答:

由纵向4个层次和横向6个部门构成。

(1)教育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一层次。

(2)部门法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二层次。

由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成人教育法、教师法、教育经费法6个部门组成。

(3)教育法规位于我国教育法体系的第三层次。

(4)地方性法规、自制条例、单行条例和教育行政规章位于教育法体系的第四层次。

2、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及免责条件

答:

构成要件:

(1)行为人已构成行政违法及部分的行政不当。

(2)行为人须具有行政法律责任能力。

(3)行为须具有相应的情节。

免责条件:

(1)行为人无责任能力。

(2)超过时效。

(3)情节显著轻微。

(4)符合社会价值取向或者特殊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