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docx
《最新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docx(8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案全套
信息技术必修
(一)
课题:
信息及其特征《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
课时:
1课时
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有不足之处由教师或学生来补充。
这样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课堂气氛,既让学生学到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将学习与生活联系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2、学情分析:
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能列举身边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性;能列举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对信息有较全面的认识。
2、过程、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亲历感官剥夺——你能坚持多久?
[游戏]请几位同学和老师做实验。
等学生上来以后,让他面向墙壁静止等我的指令才能回头和说话。
让其他同学保持安静并出示一张纸板,上面写着:
请大家保持安静,看看他能坚持多久?
[提问]:
为什么有的同学只能坚持几十秒钟,而有的同学坚持的时间稍长?
[学生]:
因为他耐力不行
[学生]:
因为被孤立,无法得到信息
[总结]:
由此可见,信息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今天我们来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
二、丰富多彩的信息
观察下图,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学生讨论]: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运动员比赛场景;奥林匹克运动会徽标;2008年奥运会口号。
[小结]:
其实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周围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
信息的概念:
信息是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的方式
[学生活动]:
请几位同学举出一天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
三、信息的一般特征
1、 载体依附性
主题活动1:
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大家的表情依附于我们的脸皮而存在。
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生:
(讨论)我们的体重依附于身体,CD音乐依附于光盘,……
师:
有没有信息是不依附于任何载体而存在呢?
生:
(讨论)找不到。
师:
这说明了什么?
⑴信息不能独立存在,需要依附于一定的裁体。
⑵同一个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如:
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警察的手势来传递;写教案即可以手写,也可以用电脑来写。
⑶载体形式多样,有印刷形、缩微型、机器型、声像型、网络型。
⑷载体的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特点。
2、价值性
主题活动2:
用投影显示“朝鲜战争与兰德咨询公司故事”。
故事:
朝鲜战争前,兰德公司向美国国防部推销一份秘密报告,其主题词只有7个字,要价150万美元。
美国国防部认为是敲诈,不予理睬,结果“在错误的时间,在错误的地点,与错误的敌人进行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战争结束之后,国防部才想起那份报告,要来一看,追悔莫急。
学生讨论:
那7个字是什么?
”
答案:
"中国将出兵朝鲜"。
(在学生充分讨论后)
由此故事充分体现了信息的什么特征?
⑴信息不能直接提供给人们物质需要,但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⑵信息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如GPS。
⑶信息可以增值。
⑷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能体现出其价值。
3、时效性
主题活动3:
台风“维达”给我们带来的伤痕依然存在,有关台风“维达”的天气预报当时对我们十分有用,但是现在对我们还有用吗?
过去的流行歌曲和现在的流行歌曲,大家喜欢哪一种?
学生讨论:
①信息只有满足“价值”条件时,才具有时效性。
②信息时效性不受时间、空间限制。
③信息在某一特定时刻的状态,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4、共享性
①信息可以被一次性或多次或同时利用;
②Internet实现全球信息资源的共享。
③信息共享不会丢失、改变
课堂小结
一、信息丰富多彩
二、信息的一般特征
1、传递性2、共享性
3、价值相对性4、时效性
课题: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
课时:
1课时
教学分析:
1、 教学内容分析:
在学生了解信息的概念特征以及作用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信息技术的历史,未来发展的趋势,并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
2、 学情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必修)课程面对的是高一年级的学生,该年级的学生思维敏捷、有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接受知识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需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的学习,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列举信息技术应用的实例,初步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社会和生产实践在推动了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同时,又推动人类学习、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了解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相互作用。
(2)让学生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用投影显示下面的图片: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沿着箭头的方向观察上面的图片,发现有什么变化?
能反映出什么信息?
学生活动:
学生观察图片,分组讨论各自的发现和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
以上图片展现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那信息技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呢?
下面我们就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
可以说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在人类历史上发生过了五次的信息技术革命:
学生活动:
边看书边注意听讲,为自学做准备。
教师活动:
给学生5分钟看书上第6页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内容。
历史阶段
特点
重要标志
传播方式
存储方式
第一阶段语言的使用
第二阶段文字创造
第三阶段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阶段电报、电话等普及
第五阶段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普及应用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填写表格
教师活动:
与学生一起完成上面的表格,及时点拨、纠正学生填表中存在的错误和问题。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教师活动: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实际上是从操作系统这个成面上来讲的。
讲解DOS和WINDOWS的区别。
(简单介绍)
DOS:
DOS实际上是DiskOperationSystem(磁盘操作系统)的简称。
顾名思义,这是一个基于磁盘管理的操作系统。
WINDOWS:
用的是GUI——鼠标/图形用户界面
人机交互图形化用户界面设计,以可视化的图形方式来呈现交互。
举例子:
建立名为AA的文件夹
学生活动:
注意听讲,做相关笔记。
2、较好的性价比
教师活动:
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下面的表(教材第九页的表1-3),抽查部分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活动:
研读表中反映的信息
抽查学生研读的情况:
从本张表你看出了什么问题?
师生小结:
年份越来越来大,性能越来越来好,价格越来越来低。
四、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师活动:
信息技术的大众化与人性化发展趋势,必然给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带来全面深刻的影响,我们可以憧憬美好的未来,设计美好的未来。
但信息技术也有消极的一面,如日趋泛滥的网络病毒、色情图片、垃圾信息……,那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呢?
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自由讨论,提炼本小组的观点,同时要有例证材料。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各小组进行激烈的讨论,提炼本组的观点,同时搜索整理例证小组观点的材料。
教师活动:
请各小组发表本小组的观点,及相关的佐证材料,并和其它小组共同讨论各小组提出的观点。
师生小结:
经过刚才各小组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师生共同小结)
五、课后任务:
教师活动:
请同学课后准备下面的材料以备下节课用
1、利用因特网查找“中学生上网的利与弊”有关资料。
(如果有可能,可以进行一些小的辩论。
主要是看时间来决定。
)
2、利用因特网,查找有关“虚拟现实技术”、“语音技术”、“智能代理技术”等的相关资料,并进行随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课题: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目标
1、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学会根据问题确定信息需求和信息来源,并选择适当的方法获取信息。
2、能够剖析信息获取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规划和归纳能力。
3、使学生能利用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尝试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
4、学会并进行评价,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的分析和信息获取方案的确定。
难点:
分析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教学设计思路
2.1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引入
通过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学习,我们知道信息在我们人类劳动和生活的重要性,也知道了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例一部手机挽救了128名乘客的生命),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呢?
这就是我们第二章信息获取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阅读(1分钟):
课本上关于杨叔子院士年轻时在咸宁“劳动锻炼”插队劳动大猪菜的故事。
讨论:
①杨院士是如何出色、超额完成任务的?
②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问题?
③如果是需要你去完成这个任务,你又会怎么做?
(请同桌同学组成探究小组讨论,在2分钟内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
学生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提问(抽选几个小组)。
答案:
①像杨院士那样直接将猪赶到现场进行观察;②通过寻问别人;③从书中认识猪菜;④其他。
思考:
如今,已是21世纪了,信息技术高度发达了,像电视、网络这些媒体已进入千家万户了,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你会怎么做呢?
(同学们课后思考)
小结:
通过这个小故事,说明了:
①有效获取信息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②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地获取信息——信息获取是我们解决问题的起点。
讨论:
国庆节快到了,你的一个远方的朋友告诉你说国庆节期间要到盐城来旅游,希望你能帮他安排一些相关事宜。
那么,你会通过哪些渠道去了解诸如列车车次、飞机航班时刻、汽车客运票价、旅行时间、天气状况等信息呢?
2.1.1从简单例子说起——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学生阅读:
课本13页小资料——刘蕾获取周日郊区天气情况的信息(1分钟)
学生交流:
①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刘蕾是如何获取周日天气情况的信息的。
②写出她获取这个信息所有的可能途径。
(①看电视;②报纸;③121天气预报信息台;④上网查询;⑤手机、小灵通编辑短信)
教师:
刘蕾对一系列可能获取周日天气情况的信息来源进行了判断及选择,最终选择了拨打121信息台的方式,从而通过电话查找到了她所需要的天气信息——天气晴好。
由此我们上升到理论高度对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进行归纳如下图:
分析:
需要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信息——定位信息需求;比较各种获取天气信息渠道后选择121信息台——选择信息来源;拨打121电话查询天气预报信息——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获取信息;如果信息获取不成功或获取的信息不合适,则需要调整过程重新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和调整过程。
2.1.2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
学生阅读:
请同学们先阅读课本14页“资料”(2分钟)——李峥参与学校组织的“奥运在我心中”知识竞赛,为此他收集与奥运会有关的知识信息。
请同学们参照刘蕾获取天气情况的流程图试着画出李峥获取奥运知识信息的流程图。
学生交流:
每组派出一位同学到白板前展示自己画好的流程图,请其他组同学对已板演的作品进行评价并相互交流。
教师:
1、定位信息需求包括时间范围(When)、地点范围(Where)、地域范围(What)
信息需求包括所需要的信息和要求。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时间范围;②地域范围;③内容范围。
也就是说“获取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的什么样的信息”。
准确定位信息需求的好处:
确保信息有时效性和针对性,可以减少信息获取的工作量,提高信息获取效率。
请同学们定位上面两个例子中的信息需求。
(①刘蕾获取周日郊区的天气预报信息;②李峥获取奥运会历史上的各种信息。
)
2、选择信息来源
信息技术发展的五次革命使信息来源变得丰富多样。
阅读参考书本P15“表2-1信息来源的分类”,并结合上面三例说明杨叔子、刘蕾和李峥都考虑了哪些信息来源?
请同学们表述前面三个例子中涉及到的信息来源。
附:
信息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
①文献型信息源②口头型信息源(个人型信息源)③电子型信息源④实物型信息源(现场信息源)。
不同的信息来源还需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共同发展。
可根据我们的需求并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去掉一些不合适的信息来源,再从最方便、性价比最好的信息来源开始尝试,如未达到目的,则需再做选择。
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
由于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同样也决定了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①现场观察法 ②问卷调查法 ③访谈法 ④检索法(文献检索、网络检索) ⑤实验法
4、评价信息
以先前所确定的信息需求(信息的数量、信息的适用性、信息的载体形式、信息的可信度、信息的时效)为依据,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评价。
评价信息是有效获取信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它直接涉及到信息获取的效益。
其实在获取信息的过程就一直在评价及挑选,即评价贯穿整个信息获取在过程。
如不符合我们的需要就需作重新调整。
思考:
因特网上有我们需要丰富多彩的信息,现在我们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已越来越广泛了。
那么,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来自因特网上的大量的信息呢?
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评价:
1、信息的权威性;(网站的主办者、作者、网页的制作和发布机构等信息)
2、信息的准确性;(文字是否通畅、统计表或图片是否清晰易读、文章、组织或个人资料的科学性等)
3、信息的客观性;(网站主办者、主要投资者、作者所属机构利益与文章内容是否有关联等)
4、信息的时效性。
(网页或文档的创建日期、发布日期、最后修改日期等)
总结
(一)、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有直接获取信息和间接获取信息这两大类
到火车站去看列车时刻表、到景点售票处询问票价等都是一种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
而上网、打电话、听广播、看电视等等都是间接获取信息的方式。
1、直接获取信息
主要是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官直接与事物接触,使事物的面貌和特征在大脑中留下印象。
例,同学们在化学实验课上,亲自动手做还原氢气的实验,大家通过自己的感官直接获取相关的信息。
2、间接获取信息
用科学的分析研究方法,鉴别和挖掘出隐藏在表象背后的信息
例,到火星上去探险,由于人类暂时不能到达火星,我们运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利用机器人到火星去采集样本,再进行科学的研究。
通常情况下我们经常会使用直接和间接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信息的。
除了老师讲的这个例子以外,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直接和间接相结合获取信息的例子吗?
(二)、获取信息的具体方式
⏹ 通过人与人的沟通获取信息
⏹ 通过查阅书籍和报刊等资料来获取信息
⏹ 通过广播、电视获取信息
⏹ 通过影视资料获取信息
⏹ 通过电子读物获取信息
⏹ 利用数字设备获取信息
⏹ 利用因特网获取信息
课题:
§2.2.1搜索引擎第一课时
教学分析: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这一节是教科版第二章信息获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能够高效地获取有用的信息来支持自己的学习和工作,是新世纪青少年学生必须具备的信息素养之一。
信息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从网络上快速高效地获取信息越来越成为人们学习工作技能之一。
本节通过体验网络信息查找的操作与应用,培养学生掌握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过程和方法,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教学目标
1、熟悉国际互连网Internet基本服务(www服务)和常用功能(信息搜索、E-mail、Ftp),了解常用网站的搜索引擎雅虎、网易、新浪、搜狐、北大天网搜索和专业的搜索工具google、XX、一搜等。
2、能使用网络提供的搜索引擎搜索有用的信息并能够对搜索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和交流;
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和创新精神;在合作学习中学会资源共享、交流协作、使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提高。
3、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认清网上信息的精华和糟粕,做遵守网络道德的网民。
教学重点
掌握搜索引擎的目录类搜索、全文搜索,使得在网络中高效地获取信息成为可能
教学难点
难点:
快速搜索——使用查询关键字和特殊功能缩小搜索范围,提高信息搜索的准确率
教学内容资源:
1、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第二章2.2.1节教学配套光盘;
2、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
全文搜索引擎、目录搜索引擎
1、 引入新课,示范教学
提出问题:
1)在信息时代获取信息的途径有哪些?
(请同学们列举一二)
2)如何在网络中高效快捷的获得需要的信息?
(互联网上提供的搜索引擎)
示范教学:
1)搜索图片我喜欢的动物——小狗的图片,保存到我的机器,并且设置为桌面背景(同学们注意观察我的操作步骤)
2)在IE浏览器中访问GOOGLE网站,在搜索窗口中输入关键字“高一数学”,展示搜索结果(注意观察新出现的页面)——众多的网站链接(打开其中一个浏览)
3)缩小搜索范围:
在搜索窗口中再加入关键字“函数练习题”
观察搜索页面结果与前一次是否一样
4)高级搜索功能的使用
2、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你知道奥运会的历史吗?
试一试:
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探讨如何利用因特网查。
学生小组探索,上机操作。
老师巡回,了解学生已有的网络信息搜索水平,然后让先查到的同学汇报自己的搜索结果和所使用的方法,老师带领大家总结出常用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
1、直接访问网页
2、使用搜索引擎
3、查询在线数据库
●想一想:
以上三类信息搜索方法中我们平时用的最多的是哪一类方法?
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回答,老师点评
● 学一学:
什么是搜索引擎?
有哪些分类?
(利用老师提供的资料)
师生一同总结常用搜索引擎网址:
XX<
Google<
搜狐<
网易<
搜索引擎的分类
①全文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有GOOgle、XX,也称为“关键词查询”。
②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有搜狐、新浪、网易等。
另外还有一种元搜索引擎。
然后通过浏览上述几个网站的页面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两种搜索引擎的理解和区别来突破难点。
5、反馈信息,发展个性
给老师发一封E-mail要求:
写下这节课的收获及不足,发送到教师信箱ggdns@
教学反思
整合的体现:
教学内容本身的整合,通过搜索奥运会的历史的相关资料并分类总结、修改加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练习了搜索工具的使用。
并将搜索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加以保存、处理、修改,在整理资料的同时加强了网络安全教育。
本课设计以认识论中的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试图让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中熟悉课堂内容(如何使用网上搜索高效率的获得所需信息)。
认识论中的两种观点:
客观主义和建构主义。
客观主义的教育理念:
知识灌输;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理解依赖于个人经验。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学习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开放的知识链;学习是一种活动的过程——社会协商的过程;学习的目的性——学以致用,学习的自愿性学习必须处于丰富的情景中,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示范、教练和咨询。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
课题:
§2.2.2搜索技巧第二课时
教学分析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搜索引擎的相关知识,知道了信息的来源丰富多样,信息获取的方法也多种多样,而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越来越广泛,怎样更好从网络中获取信息呢?
这就是这节课的内容——搜索技巧,这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在学习了搜索引擎后安排的内容。
学生对本部分内容已具有一定的基础,他们动手能力强,同时对理论知识也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而且对因特网这个信息资源充满兴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利用搜索引擎有效的获取信息;
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
教学重点:
因特网搜索引擎的搜索技巧;
教学难点:
搜索引擎的分类(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教学中很难使之具体化、形象化);
搜索技巧的应用(搜索技巧的应用需设计有效的搜索目标,教学中设计有困难);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两个教学难点,我分别采用了情景导学法、任务驱动法、分层次教学法帮助学生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内容资源:
1、教育科学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第二章2.2.2节教学光盘;
2、教师提供网络资源和练习题。
教学过程
搜索技巧(任务驱动法)
● 赛一赛:
比赛规则老师读完题目后,小组成员分别利用不同的网络信息搜索方法查询问题答案,先查到的,高声喊出自己的组别并举手示意,经老师同意后汇报自己的查询结果。
答对者,给所在小组平时分加十分,抢答答错者(包括抢答不遵守规则者)扣十分,其他小组继续抢答。
整个比赛结束时得分最高组为优胜组。
老师事先选好能充分体现搜索引擎使用策略与技巧的题目。
● 想一想:
小组成员之间交流比赛过程中自己利用网络搜索信息的体会,想一想如何才能使用搜索引擎准确快速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并推举小组代表总结发言。
师生共同总结出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
1、关键词的选择最重要。
(用好逻辑符号andornot)
逻辑运算符“非”的作用是排除某项内容出现在检索结果中,一般在搜索引擎中,用“-”(减号)来代表逻辑运算符“非”。
在使用时“-”前要留一个空格,而“-”后则紧跟需要排除的关键词,不能再加空格。
如检索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表示检索含有“奥林匹克运动会”但不包括“足球”的网页。
可以让学生分别用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和“奥林匹克运动会足球”进行检索,比较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
2、不要局限于一个搜索引擎。
3、强制搜索的方法——加英文双引号
●练一练:
(1)给出任务:
通过网络查找有关我国各民族历史文化方面的资料;
查找“中国饺子文化”“中秋节的来历”等相关内容;
让学生启动IE浏览器,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