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20162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docx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

[林徽因的三个男人]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

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篇

(1):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的诗

徐志摩死后林徽因的诗

高架桥下

公交车在高架桥下快速行驶

桥底右侧

像两列铁轨

火车顶朝下行驶

司机和顾客的视野是倒立的

像鱼儿在蓝幽幽的河水中看倒影在河里的高楼、行人

光线换了

不像一道闪电划破天空

和每一个平常的日子一样

就像中午光是白的

下午变得发紫

铁轨沉没

变成化石

封印远古的紫色光线

蓝色闪电

和黄色的砂岩

徐志摩和林徽因

谈到徐志摩的时候,人们心中就会浮现他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

作为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剑桥内,河水穿过大学城,波光不兴,安静祥和。

徐志摩清瘦的身姿立在河岸边,望着柳树垂枝,轻曳水面,划出一片涟漪。

回想那时,徐志摩同林徽因踩着播洒下来的月色和雾气,听异国的钟声,漫步于此。

闻者不禁唏嘘感叹——才子佳人不在,风景依旧。

24岁的徐志摩,满腹才情,生活的曲折磨难使他郁情难释。

上帝让他身边多了情窦未开的林徽因,这是一个青春年少,美丽纯情,但又充满智慧的女孩。

徐志摩能感觉的到,身边的这个女孩,同他一样,洋溢着澎湃的感情,能够激发起难以想象的力量,那是一种对于生命的认同感,他们都是有感情,有诗人血液的人。

传言说徐志摩对林徽因一见钟情的。

徐是浪子,是善于表现自己内心情感的人,对林徽因的爱,他表现出了自身最浓烈的爱恋。

正如他的结发妻子张幼仪回忆道,自从徐志摩见到林徽因之后,他言必称林;见到林时,那魂不守舍的目光;他常常跑到理发店去看邮件,这一切,坦白无疑的表现出了徐浓烈的爱。

徐志摩那炽热的表白像一阵又一阵的浪头,不断的拍打着林徽因少女的内心。

少女的内心中有一块极其柔软的地方,不经意的碰触都会敏感的异常,哪经得起徐那烤的人脸红发烧的情信。

林徽因初识徐的时候,被徐的才华、热情、忧郁的气质迷住了。

林惊讶于徐志摩能够读懂自己眼中的情感,那是一种饱含泪水,对于生活中美的感悟。

感情发展到无法排遣的时候,林徽因做出了决定,她给徐的信只有这么一段话:

我不是滥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的能够爱我,你不能给我一个尴尬的位置,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做出选择。

徐做出了决定,他看到这封信,应该是喜悦大于痛处。

他决定放弃自己的妻子,自己的孩子。

外界的质疑和反对都没能阻止他改变决定,他和张幼仪离婚了。

他放弃了家室,却未能得到林徽因。

爱情使人盲目,使人丧失理智,林徽因也一样迷失于其中。

可一阵凉风就吹醒了陷在爱恋中的林,林终究是拥有中国传统的女子特有的稳重。

林同父亲乘着回家的轮船,只能望着雾气中微微颤抖的徐志摩,她心痛了。

林徽因给徐的信道出了林徽因一直以来心中的郁结,她对徐是有感情的,但是对他的家室一直心怀芥蒂。

她同她的两个姑姑一样,不能释怀的是一个有婚姻的男子,也不能释怀他在婚姻面前做出的过激行为。

她是一个有思想,有尊严,有超乎常人智慧的人,她不是那种在爱情面前卑微匍匐的人。

她能体会到自己和徐在一起时,少女的心跳动得是那么快,脸颊是那么绯红,可是理智又在警示着她,徐并非能够陪她一辈子的人。

世人一直把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认为他们是真心相爱,但是由于社会的荆棘,才未能在一起。

那浓烈的爱恋固然使人内心澎湃,可也只是一时的激情而已。

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篇

(2):

林徽因散文:

窗子以外

话从哪里说起?

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

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

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铁纱窗以外,话可不就在这里了。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

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

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风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

你站起来,穿上不能算太贵的鞋袜,但这双鞋和袜的价钱也就比——想它做什么,反正有人每月的工资,一定只有这价钱的一半乃至于更少。

你出去雇洋车了,拉车的嘴里所讨的价钱当然是要比例价高得多,难道你就傻子似地答应下来?

不,不,三十二子,拉就拉,不拉,拉倒!

心里也明白,如果真要充内行,你就该说,二十六子,拉就拉——但是你好意思争!

车开始辗动了,世界仍然在你窗子以外。

长长的一条胡同,一个个大门紧紧地关着。

就是有开的,那也只是露出一角,隐约可以看到里面有南瓜棚子,底下一个女的,坐在小凳上缝缝做做的;另一个,抓住还不能走路的小孩子,伸出头来喊那过路卖白菜的。

至于白菜是多少钱一斤,那你是听不见了,车子早已拉得老远,并且你也无需乎知道的。

在你每月费用之中,伙食是一定占去若干的。

在那一笔伙食费里,白菜又是多么小的一个数。

难道你知道了门口卖的白菜多少钱一斤,你真把你哭丧着脸的厨子叫来申斥一顿,告诉他每一斤白菜他多开了你一个“大子儿”?

车越走越远了,前面正碰着粪车,立刻你拿出手绢来,皱着眉,把鼻子蒙得紧紧地,心里不知怨谁好。

怨天做的事太古怪;好好的美丽的稻麦却需要粪来浇!

怨乡下人太不怕臭,不怕脏,发明那么两个篮子,放在鼻前手车上,推着慢慢走!

你怨市里行政人员不认真办事,如此脏臭不卫生的旧习不能改良,十余年来对这粪车难道真无办法?

为着强烈的臭气隔着你窗子还不够远,因此你想到社会卫生事业如何还办不好。

路渐渐好起来,前面墙高高的是个大衙门。

这里你简直不止隔个窗子,这一带高高的墙是不通风的。

你不懂里面有多少办事员,办的都是什么事;多少浓眉大眼的,对着乡下人做买卖的吆喝诈取;多少个又是脸黄黄的可怜虫,混半碗饭分给一家子吃。

自欺欺人,里面天天演的到底是什么把戏?

但是如果里面真有两三个人拼了命在那里奋斗,为许多人争一点便利和公道,你也无从知道!

到了热闹的大街了,你仍然像在特别包厢里看戏一样,本身不会,也不必参加那出戏;倚在栏杆上,你在审美的领略,你有的是一片闲暇。

但是如果这里洋车夫问你在哪里下来,你会吃一惊,仓卒不知所答。

生活所最必需的你并不缺乏什么,你这出来就也是不必需的活动。

偶一抬头,看到街心和对街铺子前面那些人,他们都是急急忙忙地,在时间金钱的限制下采办他们生活所必需的。

两个女人手忙脚乱地在监督着店里的伙计秤秤。

二斤四两,二斤四两的什么东西,且不必去管,反正由那两个女人的认真的神气上面看去,必是非同小可,性命交关的货物。

并且如果秤得少一点时,那两个女人为那点吃亏的分量必定感到重大的痛苦;如果秤得多时,那伙计又知道这年头那损失在东家方面真不能算小。

于是那两边的争持是热烈的,必需的,大家声音都高一点;女人脸上呈块红色,头发披下了一缕,又用手抓上去;伙计则维持着客气,口里嚷着:

错不了,错不了!

热烈的,必需的,在车马纷纭的街心里,忽然由你车边冲出来两个人;男的,女的,各各提起两脚快跑。

这又是干什么的,你心想,电车正在拐大弯。

那两人原就追着电车,由轨道旁边擦过去,一边追着,一边向电车上卖票的说话。

电车是不容易赶的,你在洋车上真不禁替那街心里奔走赶车的担心。

但是你也知道如果这趟没赶上,他们就可以在街旁站个半点来钟,那些宁可盼穿秋水不雇洋车的人,也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而必需计较和节省到洋车同电车价钱上那相差的数目。

此刻洋车跑得很快,你心里继续着疑问你出来的目的,到底采办一些什么必需的货物。

眼看着男男女女挤在市场里面,门首出来一个进去一个,手里都是持着包包裹裹,里边虽然不会全是他们当日所必需的,但是如果当中夹着一盒稍微奢侈的物品,则亦必是他们生活中间闪着亮光的一个愉快!

你不是听见那人说么?

里面草帽,一块八毛五,贵倒贵点,可是“真不赖”!

他提一提帽盒向着打招呼的朋友,他摸一摸他那剃得光整的脑袋,微笑充满了他全个脸。

那时那一点迸射着光闪的愉快,当然的归属于他享受,没有一点疑问,因为天知道,这一年中他多少次地克己省俭,使他赚来这一次美满的,大胆的奢侈!

那点子奢侈在那人身上所发生的喜悦,在你身上却完全失掉作用,没有闪一星星亮光的希望!

你想,整年整月你所花费的,和你那窗子以外的周围生活程度一比较,

严格算来,可不都是非常靡费的用途?

每奢侈一次,你心上只有多难过一次,所以车子经过的那些玻璃窗口,只有使你更惶恐,更空洞,更怀疑,前后

林徽因就是个公交车篇(3):

徐志摩的感情

在诗人徐志摩的感情世界里,一生中与他有感情纠葛的三个女人是张幼仪、陆小曼和林徽因。

(一)张幼仪

张幼仪是诗人徐志摩的第一个原配夫人。

徐志摩和张幼仪的离婚,是中国近世第一桩文明离婚案,当时可谓朝野震惊,舆论大哗。

当时她和徐志摩搬到一个叫做沙士顿的小镇,那地方离康桥大学大概有六里远,徐志摩就要在这所大学的皇家学院当文科特别选科生。

他们租了间有两个卧室和一个客厅的小屋,从客厅的大玻璃窗可以俯视一条都是灰沙的小路。

徐志摩请了个女老师来家里教她英文,后来英文课半途而废,因为那个女老师埋怨她要走的路太远,当时张的字母已经学了一半,会读“早安”和一点点会话。

那时候,她有太多事要忙的,如要买东西、打扫内外,还要料理三餐。

徐总是回家吃午饭和晚饭,也许是因为他们太穷了吧,如果饭菜好吃,徐一句话都不讲;要是饭菜不好,徐也不发表意见。

今天我们年轻人知道怎么样讨论事情,像你大概就会尝试和你先生商量大小事情,可是当年张没办法把任何想法告诉徐志摩,她找不到任何语言或词藻说出,她知道自己虽是旧式女子,但是若有可能,她愿意改变。

徐总是骑着自行车往返于沙士顿火车站和康桥之间,有时候乘着公共汽车去校园。

就算不去康桥,他每天早上也会冲出去理发,张完全不能理解他这个习惯,她觉得他大可以简简单单在家修剪头发,把那笔钱省下来,因为他们好像老在等着家里寄支票来。

可是,徐志摩还是我行我素,做了好多令张无法理解的事情。

张白天很少看到徐志摩,他总是在学校。

徐志摩一向是这么快活又随和,他是个文人兼梦想家,而张却完全相反。

有天早上,徐志摩对她宣布:

“今天晚上家里要来个客人,她是从爱丁堡大学来的一个朋友,我要带她到康桥逛逛,然后带她回来和我一道吃晚饭。

”后来住沙士顿的时候,看到徐每天一吃完早饭就赶着出门理发,张就猜到他这么早离家,一定与那女朋友有关系。

几年以后,张才从郭君那儿得知徐志摩之所以每天早上赶忙出去,的确是因为要和住在伦敦的女朋友联络。

那时伦敦和沙士顿之间的邮件送得很快,徐志摩和他女朋友至少每天都可以鱼雁往返。

他们信里写得是英文,目的就在预防张碰巧发现那些信件。

当时张并不知道有这回事,只晓得徐志摩要带个年轻女子回家吃晚饭。

她只猜他有朋友事实上也是如此,而且想知道徐会不会对张吐露这事实。

那一整天张都面临着徐志摩女朋友的威胁,张料想她会讲流利英文,也可能和徐志摩一样雅好文学。

有一会儿,张想到徐志摩女朋友说不定是个洋女人。

徐认识不少洋妞,说不定迷上了她们豪放的举止,大笑时把头往后一甩的姿态,还有穿着露出脚踝的裙子的模样。

可是张很快又打消这念头:

不,那不可能,没有外国女人会同意以二太太的身份嫁进一个家庭的。

张从早到晚不得不一再向自己保证,她在徐家的地位是不会改变的:

替他生了儿子,又服侍过他父母,永远都是原配夫人。

于是张发誓,要以庄重高贵的姿态超脱徐志摩强迫她接受的这项侮辱,对那女人的态度要坚定随和,不要表现出嫉妒或生气。

说也奇怪,张竟然想不起那女人的名字,干脆叫她明小姐。

张惟一真正记得的一件事,是她的外表。

她非常努力想表现得洋里洋气,头发剪得短短的,擦着暗红色的口红,穿着一套毛料海军裙装。

徐的女朋友来时,张顺着她那穿着长袜的两条腿往下看,在瞧见她双脚的时候,惊讶得透不过气来,那是双挤在两只中国绣花鞋里的小脚。

原来这新式女子裹了脚!

张差点放声大笑。

他们四人(连郭君在内)坐在一起吃晚饭的时候,明小姐说她也是在上海市郊长大的,她父亲在外交部任职。

张只有一个想法:

如果明小姐家里这么新潮,肯让她单身到海外求学,为什么还把她的脚缠了。

徐志摩把张给弄糊涂了,这难道就是他从两年以前到伦敦以后一直约会的女人吗?

为什么是她?

他老是喊张乡下土包子,如今他带回来这么个女人,光看她那双脚,就显得比张落伍了。

吃过晚饭以后,徐志摩把明小姐送到火车站,郭君回房休息。

张那个晚上被搞得心烦意乱,笨手笨脚慢吞吞地洗着碗盘。

徐志摩回到家的时候,张还在厨房洗碗。

他一副坐立难安的样子,在张身边转来转去,张对他气愤、失望、厌恶之至,差点说不出话来。

张洗好碗盘以后,徐志摩跟着她走到客厅,问她对明小姐有什么意见?

虽然张已经发誓要采取庄重随和的态度,可是因为脑子里有太多念头在打转,就冲口说出心里出现的第一个想法,张说:

“呃,她看起来很好,虽然小脚和西服不搭调。

”徐志摩不再绕着客厅走来走去,他把脚跟一转,好像张的评语把他的烦躁和挫折一股脑儿宣泄出来似地突然尖叫说:

“我就知道,所以我才想离婚。

”这是徐志摩头一次对张提高嗓门,他们那间屋子骤然之间好像小得容不下他们了。

于是张从后门逃了出去,感觉到夜晚冰凉的空气冲进了张的肺里。

这样大约过了一星期,有一天,徐志摩就像他当初突如其来地要求离婚那样忽然消失了。

他第一天、第二天,甚至第三天没回家,张还以为他可能去伦敦看朋友了。

这时候,怀孕的身体负荷让张害怕。

她要怎么办?

徐志摩哪里去了?

张没法子睡在与他共枕过的那张大床上,也没办法在觉得自己不会尖叫失声的情况下,穿过一个个房间。

就在这个时候,张考虑要了断自己和孩子的性命,她想,我干脆从世界上消失,结束这场悲剧算了,这样多简单!

她可以一头撞死在阳台上,或是栽进池塘里淹死,也可以关上所有窗户,扭开瓦斯。

徐志摩这样抛弃我,不正是安着要我去死的心吗?

后来她记起《教经》上的第一个孝道基本守则: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岂毁伤,孝之始也。

”于是张打断了这种病态的想法,这样的教诲好像一辈子都挥之不去。

张知道徐志摩不会回来了,徐要离婚,见不答应,竟一走了之,将张一人撇在沙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张给二哥写信求救,她先到了巴黎,后来在柏林生下孩子。

徐明知这些,却不予理睬。

只是在办理离婚手续时,才找到柏林。

产后,张幼仪很快振作起来,入裴斯塔洛齐学院专攻幼儿教育。

回国后办云裳公司,主政上海女子储蓄银行,均大获成功。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张回国后仍服侍徐志摩的双亲(认作寄女),抚育她和徐志摩的儿子,《徐志摩全集》也是在她的策划下出版的。

每当提到“爱不爱徐志摩?

”这个问题,张幼仪总是说:

“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爱他吧。

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是最爱他的。

(二)陆小曼?

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交往,用“爱得轰轰烈烈”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陆小曼的丈夫王赓时任哈尔滨警察厅长,虽不在北京,但侯门如海,徐志摩要用钱来贿赂门房(每次500元)才有可能与陆小曼见面,而陆小曼给徐志摩写情书不但要用英文,连寄信也只能自己抽空出去寄。

几经波折,徐陆二人的恋情愈演愈烈,弄得满城风雨,王赓甚至还拔出枪来威胁陆小曼,但这一切都遏止不住二人的热情。

对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爱情,郁达夫的看法颇为中肯:

“他们的一段浓情,若在进步的社会里,有理解的社会里,岂不是千古的美谈?

忠厚柔艳和小曼,热烈诚挚如志摩,遇合在一起,自然要发放火花,烧成一片了,哪里还顾得到纲常伦教?

更哪里还顾得到宗法家风?

”1926年10月3日,徐志摩与陆小曼举行婚礼,梁启超为证婚人,胡适为介绍人。

他们的婚礼,真可以算得上是“别开生面”,梁启超作为徐志摩的老师,在婚礼上进行中引经据典地来了一通训词,训斥这一对新婚夫妇:

“你们都是离过婚,重又结婚的,都是用情不专,以后要痛自悔悟,重新做人”。

最后还来了一句“祝你们这次是最后一次的结婚!

”但徐志摩这样的历尽千辛万苦去追求,去试验梦想中神圣的爱的境界,虽有“不顾一切,带有激烈的燃烧性”且“不管天高地厚,人死我亡,势非至于将全宇宙都烧成赤地”的热情,终于还是落个失败的结局,思之令人感慨。

与徐志摩的命运相关的女人中,陆小曼是让人眼红的,在未嫁之前已是社交界首屈一指的名流,素有“南唐(唐瑛)北陆(陆小曼)”之誉,凡见过陆小曼的人无不被其风采倾倒。

那时真是追的捧的数不胜数,怎料一嫁与徐志摩之后,那些平日里对她怜香惜玉的人全部倒戈相向了,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在这人言可畏的社会里,一人一口唾沫都能把人淹死。

这恐怕也是个性醇厚的陆小曼始料未及的。

这其中是什么缘故呢?

当是爱之深恨之切?

从追慕时的追捧到得不到之后的嫉妒种种大同小异的微妙的心理变化吧。

男人的心胸实在大不到哪里去,很多的表面现象从常规逻辑上找不到原因时,往往从深层心理上却能得到答案。

在婚恋生活中,陆小曼很难不让人失衡。

陆小曼一生所嫁二夫皆是极其出色之男子,有家世,有学问,有地位,有品貌。

不论前夫王赓还是后来的徐志摩都为之神魂颠倒。

如此堂面上的光彩全让陆小曼一个人给占了。

树大招风,一个人太过招摇了,怎不让人嫉妒?

只是,不管男人或者女人,一旦心理失衡,便极愿意做那些落井下石,踹上一脚的事,这也正是陆小曼最失败的地方,因为她太天真憨傻了,太缺乏城府和心计了,所以她不懂得世俗中阴暗面的力量。

过于率性的她不懂得藏锋纳芒的道理。

在个人风采上,陆小曼更具备让人嫉恨的资本,她聪颖过人,才华横溢,不仅能诗会画,还兼擅京昆,法语和英语。

看过陆小曼的几幅山水,才发现陆小曼是个富于艺术天赋的女子。

能画好山水的女人凤毛麟角,能作毫无匠气的山水在人群中更不多见。

不过也难怪,不是才艺俱佳又如何能赢得如此众多男子的迷恋呢?

陆小曼的悲剧当然与她的性格有关,陆小曼是感性的,她具有艺术家典型的率性特征,却理性不足(而她所欠缺的这点正是林徽音所具备的)。

她的敦厚,率性而为,“才艺有余,毅力不足”,任性,敢爱敢恨,敢于离经叛道的种种宽仁和前锋的性格在当时的社会却成了潜藏的祸根。

尤其是身上富家小姐的弱点是导致她悲剧的主要原因,而社会环境则是导致她悲剧下场的根本原因,换做现在这个比较开明的社会,人们应该不会如此看待她的个人问题了,但是太过招摇的行为在中国任何时代都会是一样的下场。

关于婚后的陆小曼,人们更多的议论是她穿梭社交界花钱如流水,简直就是徐志摩的“克星”,尽管这也是事实。

大概就因为此,作为才女的陆小曼,流传得很少。

她到底有什么才气呢?

要说陆小曼的“才”,若不论口才,可以算为“诗、文、画、艺”四方面。

旧时无诗不才,首先是诗。

请看她的一首《哭志摩》:

“万千别恨向谁言,一身愁病,渺渺离魂,人间应不久,遗文编就合君心。

”几乎能让人一笔勾销因徐志摩之死对她的责难,最让人留记称道。

能诗自然善文,陆小曼能让徐志摩倾倒裙下,恐怕除诗外便是文笔清秀散文生动,还写过中篇小说,此所谓“文才”。

她的外文水平也不错,懂英法文学,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甚至翻译过英文《泰戈尔小说集》。

陆小曼之才,最少为人知的要算是“画”。

在解放后不久,一次陈毅市长在上海的国画展览馆中见到陆小曼的画作,就惊讶地问:

“这画很好吗!

她的丈夫是不是徐志摩?

徐志摩是我的老友。

”她也由此获得了新生,最早的公职就是50年代参加了上海国画院和美术家协会。

其实陆小曼自幼能诗会画,学过油画又改国画,30年代在女画界已经小有名气。

中国的第一个女子美术家团体“中国女子书画会”,1929年在上海酝酿成立时,她就是最初的发起人之一。

在余生末年,陆小曼其实做过一件极有价值极富意义的大事,就是为整理编辑《志摩全集》倾尽了全力,充满她才气和心血的八册清样纸型至今保存在北京图书馆中。

好一句《哭志摩》“遗文编就合君心”,让才子佳人共上九天。

(三)林徽因

在近现代文学史上,“林徽因“这三个字似乎因“徐志摩”这三个字而存在,而响亮。

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浙江硖山镇巨富,经营银行,是有名的银行家。

按照父亲的意愿,徐志摩应该子传父业,因此,到西方留学时,他读的是经济系。

但不久他就觉得经济学与他无缘,他经常与文学家交往,渐渐荒疏了经济学,不久即辍学到欧美各国游历。

在伦敦,听说著名的书法家兼诗人林长民来了,即上门求教,不意竟因此邂逅林徽因,当即坠入爱河,且为后世文学史研究者们提供了更多一个研究课题。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二十四岁的他与林徽因相比大了八岁,是大哥哥辈的人物了。

当时,他的妻子张幼仪与孩子都来了伦敦。

在徐志摩发动多次猛烈攻势之后,林徽因看似牢固的防线最后差点决了堤,她是这样对他说的:

我不是个感情随意的女子,你必须在我与张幼仪之间作出抉择。

浪漫的徐志摩即回家告诉张幼仪,准备离婚。

张幼仪虽然感到太突然,但仍理智地对待这件事,随即带着孩子往德国留学去了。

(徐申如听说儿子如此对待妻子,气愤之下宣布断绝父子关系,并停止供粮,且将银行业务及财产交由张幼仪主管。

)此后这位徐家大公子就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了,徐志摩做了第三者,因为林徽因当时已经许配了梁思成。

然而,林、徐好景不长,因为不久后林长民游欧时间结束,她只得随父亲归国,等徐志摩赶回国时,林徽因已与梁思成订婚了。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在老师面前,除了克制自己外,还能做什么呢?

但在遇到陆小曼之前徐一直怀念着林,且总是梁、林家里的常客。

梁、林到美国留学后经常有矛盾,激烈的时候,林就给国内的徐志摩写信,因为这样,徐志摩对林一直心存幻想。

不久,徐在北京的舞会上认识了有夫之妇陆小曼,徐再次插足并与陆结婚。

徐婚后并不幸福,甚至很不幸福,又常向朋友倾诉,对象主要是胡适、林徽因和凌叔华等,直到1931年遇难身忘。

徐飞机失事遇难后,林找到飞机残骸,一直放在卧室内,表达对徐的思念。

林在1931年和1934年分别写过两篇纪念徐的文章,可谓真情流露。

应该说,徐志摩对林徽因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没有徐志摩,林徽因是不会搞文学创作的。

徐写过很多诗送给林,最有名的是《偶然》,其原文如下: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林徽因从30年代初开始写作新诗,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徐志摩的影响。

她写于1931年的《仍然》,可以看作是对徐志摩《偶然》的应答之作,也是她自己心迹的坦陈:

“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着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涧,澄清,许我循着林岸穷究你的泉源:

我却仍然抱着百般的疑心,对你的每一个映影!

你展开像个千瓣的花朵!

鲜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那温存袭人的花气,伴着晚凉:

我说花儿,这正是春的捉弄人,来偷取人们的痴情!

你又学叶叶的书篇随风吹展,揭示你的每一个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