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8311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docx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完整版

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的背景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20世纪50年代前并不存在。

新加坡作为人类的聚居地,也并没有很长的历史。

新加坡作为一个现代城市国家而屹立于南亚马来半岛的顶端,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一个现代奇迹。

它是亚洲多个民族、多个种族以及多种文化共同创造的一个奇迹。

同时,由于它的多数人口为华人所构成,因而也可说,这是海外华人所创造的一个奇迹。

(一)、多种族杂居人口来源复杂,是新加坡的早期历史就存在的社会特征。

早在1819年莱佛士到新加坡时,发现小岛沿岸只有210人,其中马来人150人,华人30人,原始马来人30人。

随着自由港的建立,移民大量增加,当时的移民主要来自中国、印度、马来半岛和印度尼西亚诸岛,人口构成是典型的移民群体,到19世纪末,在新加坡总人口中,3/4是华人,其余1/4人口中包括了马来半岛人、苏门答腊人、爪哇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由于新加坡的特殊情况,其国民既有黄种人和白种人,还有黑种人。

而且,他们在迁入新加坡之前,早已分属不同的种族。

新加坡社会的多元民族构成是随着其移民社会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

1858年,伯里伯爵在英国下院的一次讲演中说,海峡殖民地的人口不是由被征服的种族构成,而是由英国统治所能提供的安全吸引到那里去的团体所组成。

(二)、多宗教混合多元民族带来了多元宗教。

在新加坡这个小岛上汇集着世界上形形色色的宗教,从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到道教、印度教、锡克教、巴哈伊等宗教都能在在这个国家找到踪影。

在新加坡人信仰的众多宗教中,信仰人数较多的是佛教、道家、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五大宗教,这些宗教都是随着移民的到来而进入新加坡的。

佛教、道教主要是由华人传入新加坡的。

早在19世纪初,大批华人到新加坡定居,在从事开垦和经商活动的同时,就把儒、佛、道教和广东、福建的民间秘密宗教传进了新加坡。

随着佛教的传播与发展,新加坡有了多个佛教组织,主要有新加坡佛教僧伽联合会、佛教青年联合会、世界佛学会等。

21世纪,新加坡佛教组织正努力使他们的组织结构和宗教仪式现代化,以满足日益复杂的人群的要求。

道教随着早期中国移民在新加坡定居而传入新加坡。

道教不崇拜专一的教主,而是崇拜众多的神。

新加坡的道教徒崇奉的神以大伯公、妈祖、关上圣母、关帝君最为普遍,其中妈祖神信仰最为盛行。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人于12世纪传入新加坡的。

20世纪初,随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印度、巴基斯坦的穆斯林的大批移人,新加坡的伊斯兰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

新加坡有多个穆斯林组织,其中成立于1968年的新加坡伊斯兰教理事会,是新加坡伊斯兰教的最高领导组织,是新加坡管理伊斯兰教事务的机关。

基督教是随着英国殖民者的到来而传入新加坡的。

1819年,莱佛士发现新加坡不久,一名英国传教士便进入新加坡,开始在新加坡传教。

新加坡基督教拥有强大而完善的组织,主要的组织有全国基督教理事会、中华基督教联合会等。

印度教是由印度移民带入新加坡的。

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占有新加坡后,从南印度贩运大批泰米尔人做苦役。

随着印度劳工和移民的进入,印度教传入新加坡。

新加坡有多座印度教神庙。

除了上述五大宗教外,新加坡还存在着一些信众较少、规模较小的宗教。

锡克教、犹太教、拜火教、天理教等信仰人数相对较少的宗教,都可以在新加坡找到踪迹。

在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各族都保留和弘扬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构成了多元宗教的新加坡。

(三)、新加坡的历史新加坡作为一个国家,在半个世纪前并不存在,其成立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奋斗。

1819年,英国人莱佛士发现了新加坡。

因其地处航海的枢纽位置,可以作为开发东方贸易的战略要港和控制马来西亚、扼制荷兰的战略基地。

由此开始了英国对新加坡的殖民统治。

二战期间日本侵占新加坡,日本战败,英殖民者卷土重来。

经历日本的残酷侵占和英军的无能统治,有识之士开始寻求脱离殖民地拯救新加坡之路。

1959年,新加坡终于由殖民地改为自治邦。

1965年,新加坡正式脱离马来西亚,建立共和制国家,实行议会制,按照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组织国家机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新加坡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经历了100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带有浓厚的原殖民过国的色彩,又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70年代初,还面临英军撤离后的经济衰退和政治不稳定,加之,新加坡的种族、宗教、文化的构成不仅多而且差异大。

他们分属不同的文化类型、不同的语种和不同的宗教系统,由此造成的价值观念、政见和经济利益的分歧也特别大,有不易调和的特点,经济地位不同带来的阶级差别,新加坡的社会构成就更复杂了,所以新加坡社会实在是个极易分裂的社会。

为维系自身的存在,新加坡一方面要不断发展经济,一方面需要强化国家的价值观、意识形态、法律和道德对国民思想和行为的引领和凝聚的作用,以此实现对国家理想的认同、意识形态的认同、国家制度和国家领袖的认同。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这个多元文化背景下亟待建立国家认同的新生政权的稳定、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建立崭新的国家意识,实现国家认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经历了动态发展的过程,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鲜明的层次性。

(一)、第一层次:

对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

这是最基本的层次,要求移民及其后裔不仅要认同自己所属的民族和文化传统,而且还要以认同之心看待同处这片国土上的他族的民族性和文化传统。

这种队各民族、各文化的认识,不是强调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由此导致的优劣性,而是强调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共处应该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上。

(二)、第二层次:

树立亚洲人的观念。

新加坡领导人对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危机有清醒的认识。

西方文化并非一无是处,但正像任何文化都存在缺陷一样,西方文化不可避免地具有消极的方面。

如西方文化价值观中比较崇尚物质利益,拜金主义比较严重;在注重利益的同时,有时对道义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重利轻义和道德沦丧;着重强调人权和个人利益,人们缺少互帮互助的精神,更为重要的是,甚至强调国家的利益要让位于个人利益。

我们都知道,西方工业文明创造了比以往社会发达得多的生产力、丰富得多的物质产品、自由的多的民主政治。

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在推行市场经济过程中,确立了个人本位,形成了个人价值取向和货币崇拜。

为了使新加坡在引进西方技术中保持独立,不致使新加坡沦为西方文化的殖民地,政府强烈要求树立亚洲人观念。

(三)、第三层次:

培养“新加坡的新加坡人”。

李光耀给出了“新加坡人”的定义:

“新加坡人是一个出生、成长或居住在新加坡的人,他愿意维持现在这样一个多元种族的宽宏大量、乐于助人,向前看的社会,并时刻准备为之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第三层次的目标也就是培养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新加坡人”,这是最高的层次,是以前两个层次为基础的,为达到这一最终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面两个层次的目标都只是手段和方法,而第三个目标才是真正的目标。

三、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新加坡拥有一个以国家意识教育为主导、以儒家伦理教育为核心的庞大内容体系。

本文只列出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五项主要内容,这五项内容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促进了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一)、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强化国家意识新加坡地处欧亚两洲的交通要地,经历了一百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受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独立后,新加坡人种复杂,主要有华人、马来人、印度人等;宗教信仰多种多样,有佛教、印度教、泰米尔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在这样一个人种、信仰、道德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背景下,为避免矛盾和纷争,统一国民思想,开展经济建设,新加坡政府明确指出必须使各种族移民及其后裔淡化对移出国的认同和归属,加强对新加坡的认同和归属。

政府注重培植公民的国家意识(新加坡的国家意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以各民族都能接受的方式向国民灌输“我是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使人们产生归属感和责任感,在心理上认同一个国家,一个新加坡,并在这一旗帜下为新加坡而奋斗。

纵观新加坡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曾经出现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但新政府针对社会道德水平滑坡、人们人文素质下降的状况,在80年代开始实行并不断加强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效忠国家、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品格等内容。

政府专门成立了负责国家意识的机构,在国民中开展各种爱国主义教育。

从1988年开始,政府每年都要开展一次“国民意识周”活动,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凝聚国民的爱国意识。

1991年经新加坡人民反复讨论和国会的批准,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推出了各民族不同信仰的民众均能接受的国家意识。

始终注重弘扬国家利益第一和培养国家意识,弘扬国家至上、社会

第一、集体利益是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其他工作中尤为重要的内容。

(二)、倡导儒家思想,坚持东方价值观在现代化的发展中,新加坡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冲击,对此新加坡政府进行了准确的定位,明确了其文化的东方属性,在对待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坚持“技术上依赖西方,精神上固守东方”。

因此新加坡通过文化再生运动反对全盘西化,倡导东方价值观。

所谓“东方价值观”,其核心就是借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文化。

当然新加坡政府所倡导的并不是原原本本的中国古代儒家文化,而是经过改造和选择的现代新儒学,特别是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

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就是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就是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就是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就是为官的德行,是做官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众人服务的思想,要有为国为民牺牲奉献的精神;“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

新“八德”吸收了儒家的精神,又超越了古代儒家的传统思想,更便于被各族人民所认同。

新加坡坚持了东方传统文化,在此根基上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因而有效抵御了西方腐朽价值观,尤其是极端个人主义思潮的侵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三)、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明晰教育层次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从小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

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没能及时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造成了一定的社会问题,这使新加坡政府加紧修订教育规划,对青少年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时号召社会和家庭全力配合。

90年代新加坡政府适时提出并采用了一套新的教育课程,给学生灌输一些应有的公德心、社会责任感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也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辅导课程,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意识。

新加坡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全方位展开的,但是在教育过程中则针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及其认识特点灌输不同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展开。

新加坡政府颁布了详细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纲,从小学到大学,课程循序渐进,涉猎了不同的主题,即使是同一个教育主题,根据学生认知的不同,教育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相互衔接。

不同年级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不同:

低年级偏重发展良好的行为习惯,而高年级则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由浅入深的教育符合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规律,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四)、讲求教育方法,注重教育实践新加坡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注重诸如《共同价值观白皮书》等理论性内容,强调理论上的说教和灌输,而且也非常重视社会实践这一环节,使得政策和理论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新加坡政府注意从小培养公民的爱国精神及对国家的归属感,在学校里注意从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

如小学生每天都要参加升国旗和唱国歌仪式,并举行升旗宣誓: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我们宣誓:

不分种族、语言、宗教,团结一致,建设一个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为了实现国家的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新加坡学校也经常组织各种类型的课外实践活动。

如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发展成就展,参观监狱、禁毒展等。

而且教育部规定学生必须选择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如加入学生社团、参与社会服务等。

新加坡政府还经常在社会上举办“睦邻周”、“礼貌周”等各种活动,借助活动培养和强化公民与人为善、互助友爱等良好品德。

(五)、注重法纪教育,坚持德法兼施新加坡是一个高度法治的国家,其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亲切感人的理念和口号,另一方面也有无情的法律和法规作保障。

新加坡政府认为,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法治作为基础和保障,必须通过立法和制定政策,强制人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而文明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尚。

因此,新加坡在建国以来,为了根除恶习和稳定秩序,陆续制定和逐步完善了一系列约束公民社会行为的条例和法规,并在公民中进行宣传教育。

新加坡的法律很完备,涉及到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如对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乱涂乱画、公共场所抽烟等在世界许多地方法典中无案可查的内容,都一一立法规定相应的处罚,并严格执行。

新加坡把思想道德建设的许多内容都纳入了法制化的轨道,以详尽并具操作性的法律条文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引导和规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新加坡学校德育坚持德目主义与全面主义相结合,即一方面坚持通过设道德课,讲解系统的道德伦理知识;另一方面在学校的全部教学和校内工作中都贯彻德育的目标,并且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就像公民课实施细则中指出的:

公民教育是对公民的品性、思想和行为的陶冶与训练,它不只是学识的灌输,还要使教学与训练相辅而行,利用一切校内外活动,及学生之所见、所闻来熏陶影响。

学校就是社会,教学就是生活。

(一)、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途径

1、生动的课堂教学具体分为道德课的课堂教学和各科德育渗透教学,其中以道德课教学为主。

道德课针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方法和教材,除了课堂讲授,还重视教学环境的熏陶,提高德育效果。

在各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把德育工作作为评价各科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在各母语教育中,以德育大纲为准,强调文以载道的原则,处处反映了华族的文化和传统价值观

2、严格的日常行为准则教育各学校都制订了与新加坡法律规范、社会公德相一致的、且适合学生认知层次的日常行为准则,要求学生加强对这些行为准则的学习和训练,并经常根据准则对日常行为进行自我评价。

3、多样的课外活动和社区服务活动课外活动如各种文体活动、升旗仪式、清洁活动、课外小组活动等,寓教于乐,将德育教育以“润物细无声”。

社区服务活动如好朋友计划、关怀与分享计划、担负起校内的领导责任、参与到福利收容所等组织举办的服务类活动以培养服务精神,以对人负责、关怀他人。

4、优化社会环境此外还重视家庭教育、宗教教育在道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配合与协调等途径,来强化德育教育效果。

(二)、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方法面对急剧变化的当今社会及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状况,新加坡教育工作者认为,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代需求,必须引进各种有益理论,加以创新,构建新的德育方法。

1、文化传递法是直接灌输道德或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这是一种强化的道德教育,教师通过故事、朗诵、直接问答、角色扮演和讨论,引导学生进入所呈现的生活情境、历史名人或历史事件的情境,让他们辨别正误,指导是非,以便在必要时采取适当的行动。

2、设身处地考虑法通过家庭、邻居、学校、朋友等的生活环境来分享共同问题的经验,从了解别人的动机、立场开始而培养关怀他人的良好情操。

老师通过问答法、讨论法或角色扮演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以扩大学生的道德视野。

3、价值澄清法这种教学法强调道德或价值观经过自由选择、反省和行动澄清而得出来,强调道德或价值观形成过程。

4、道德认知发展法教学中,采用道德两难困境的讨论,促使学生多方考虑,然后提出解决的方法,说明原因,并聆听及参考其他同学的意见,以便和自己的想法相比较,而后做出选择,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提升道德认知层次,以增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加坡的学校道德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道德认知发展水平,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方法,归纳起来为“六顺”:

顺情——动之以情;顺理——晓之以理;顺性——依学生个性和不同年龄特性予以教育,以便自然而入;顺势——根据形势要求,适时教育;顺利——因势利导;顺真——讲真话,实事求是

五、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弘扬民族精神和培养国家意识增强认同感。

国家至上,社会为先。

白皮书指出,把社会和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一直是新加坡成功的主要因素,它使新加坡能克服许多艰难的挑战。

1988年,时任总理吴作栋正式提出“国家意识”的建议,并把这种“国家意识”称作为各族和所有新加坡人都赞同并赖以生存的共同价值观,它可以协助新加坡发展一种认同,把各民族团结,并决定新加坡的未来。

新加坡所提出的这条国家主义的核心原则,有着新加坡发展历史的深厚基础,这条根本原则是新加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它奠定了新加坡国家意识的坚实基础,增强了各民族间的凝聚力。

(二)、注重东西方德育经验的综合利用,不断创新与改进。

新加坡在教育方面,虽然借鉴很多西方文明里的优良部分,但又注重与亚洲价值观相结合。

在新加坡政府看来,新加坡的共同价值观是植根于三大亚洲文化传统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

在他们看来,西方价值观的核心是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坚持个人利益之上,个人第一,并且个人主义等西方的歪风邪气正在影响新加坡的青年一代。

(新加坡把现代青年中的不良习气以及不良社会风气归因为受西方的个人主义影响的结果。

)如果没有本身的亚洲价值观与传统,将没发在未来的严重危机考验中生存,没有这个支柱,社会将可能崩溃。

保留亚洲价值观和传统很有必要。

政府提倡饮水思源精神,防备个人主义思潮泛指饮水思源是中国及亚洲社会所崇尚的一种道德观念,国人之所以能热爱国家尊老敬贤就是因为时时不忘溯本寻源,发挥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

(三)、学校,家庭,社会互动配合,实行全方位渗透。

新加坡对于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而且是延伸到课堂之外,延伸到社区。

体现在新加坡强调课堂教育与校内的管理的一致。

对于学生的日常行为,有着统一的行为准则要求,这些规定是与新加坡的法律规范,社会公德的要求一致的。

学校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求对于所颁布的学生准则加以严格的遵守和服从。

学校规则:

一、在校内或校外,严厉禁止以下行为:

抽烟,随地吐痰,赌博,乱丢垃圾,破坏公物,在上课时间未经校长或副校长允许,擅自离开等。

二、校服,仪表。

学生穿配有校徽的校服到校,穿白色胶布鞋和袜子,男生头发剪短,女生头发不可及领,不许佩戴饰品。

三、在校内时间内,下课后,只有轮值学生准许留在教室里,食物和饮料必须在餐厅内用完,用完食物,应把杯盘和碗筷放进指定的桶里。

新加坡教育部门意识到,道德教育并非仅在校内进行活动。

教育部专门成立了有关学生社区服务计划的组织,使学生通过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得到更为全面的教育。

学校经常举办以道德教育为主题的课外活动。

如敬老周,关怀周等,学校还利用周会的形式来强调学生的价值观教育。

新加坡很重视学生的社区活动,教育部规定中小学生必须参加一定的课外活动,由学校教师把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分数计入成绩册。

在教育部服务计划里,除了学生照顾自己所“领养”的公园和无人照料的邻居外,学生还可以把协助居委会主办的活动,到图书馆为小朋友讲故事,帮助老人或体弱居民,收集旧报纸等筹款活动。

在新加坡政府看来,家庭的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基础。

同时,家庭价值观是亚洲传统价值观的核心。

家庭价值观强调家庭成员彼此的合作,忠诚与责任。

他们认为在家能够做到这些在社会上也可以做到,完全是儒家伦理的思路。

有这样一个法案,也让那些不愿赡养老年父母的人意识到,不愿赡养父母不仅是不道德的行为,而且是违法的。

从法律上保障了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新加坡政法维护传统和家庭伦理价值观的决心。

政府提出家庭守则,子女对父母要用亲切称呼,父母或长辈讲话时子女不要插嘴,父母或长辈呼唤子女时要随叫随到。

另外,在分配或购买政府建房时,对三代同堂家庭或子女就近于父母购房者实行优惠政策。

六、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举世著名,新加坡政府多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廉洁政府之

一。

亚洲最廉洁的政府,年度环球贪污指数报告中新加坡名列第五,而在亚洲是名列

第一。

贪污调查局1952年就已成立。

建立严密的防范和监督体系。

新加坡在反贪污的过程中,十分重视法律法规的健全与完善。

1960年,新加坡立法并议会通过了《防止贪污法令》,后经数度修改,对贿赂犯罪的内容,范围,受贿的形式,受贿的主体,尤其是对贿赂犯罪的机构以及职权和调查程序等作了明确而详尽的规定,防止随意性,防止贪污受贿人员钻法律空子。

贪污受贿者一经查实不仅要处于监禁,而且罚以重金,使其付出惨重代价。

新加坡的申报财产制度规定,获得政府任用令的人必须在任职期间申报个人财产。

任职后每年必须向有关部门申报自己和配偶财产情况。

廉洁建设对新加坡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培养了公务员的奉公守法精神,而且促进全社会形成了一种良好的道德风尚。

它给整个社会创造了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

如果官员大量腐化,公民的道德教育收效必定受到严重影响。

同时,廉政建设对于新加坡的发展和长治久安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