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docx
《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
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
生态工程主要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传说中不考)
1第一生态环境问题:
即原生环境问题,主要指自然界发生的异常变化,包括自然灾害、地方病
第二生态环境问题:
即次生环境问题。
A生态的破坏:
①森林植被破坏②沙漠化③土壤侵蚀④环境地质问题⑤生物物种的消灭。
B环境的污染:
①大气污染②水源与江河水污染③噪声污染④土地污染(废弃物)
2生态工程:
应用生态学、经济学有关理论和系统论的方法以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目标(或称可持续发展),对人工生态系统、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改造、治理、调控和建设的综合工艺技术体系或综合工艺过程。
3生态工程的应用:
1设计各种生态系统,来代替人工系统或能源密集型系统,从而满足人类需要(如环境工程);
2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缓解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如生态恢复);
3管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如林业生态工程);
4将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环境治理和环境建没(如景观生态工程、城市生态工程)。
4五大防护林生态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海岸带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农田林网防护林体系
度,这种变化梯度中能被某种生物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为生态位。
又称小生境或生态区位,是一个物种所处的环境以及其本身生活习性的总称。
生态位包括该物种觅食的地点,食物的种类和大小,还有其每日的和季节性的生物节律。
3相生相克现象:
植物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影响周围其他植物的现象。
释放的大部分克生化合物都对他种植物起作用,克生化合物具有选择性、专一性的特点。
研究农作物间、作物与杂草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并在农业生态工程中模仿这种行为,以最小的经济投入,获得最大的生态、经济产出。
4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少量因素的营养元素
耐性定律:
任何生态因子不足或过多,接近或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种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甚至灭绝。
5人工食物链在林业生态工程中的应用:
①天敌的放养和招引②提高人工生态系统效益:
林地养鸡③加工价值:
把低价值产品经加工增值、废品合理利用,加工剩余物归于土壤库,减少物质能量损失
6食物链加环:
根据物质能量通过食物链发生富集以及生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以人工生物种群来代替自然生物种群,达到废弃物的多级综合利用,增加高能量、高价值的产品生产和抑制能量物质损失的生物工艺过程
生物调控:
用食物链控制湖泊富营养化,控制“水华”。
7协同进化:
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
生态系统既要求生物适应期生存环境,又同时伴有生物对生存环境的改造,环境和生物的统一。
第三、四章生态工程规划与设计
1生态工程规划:
以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为规划对象,应用生态学原理、方法和系统科学的手段,去辨识、设计和模拟人工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最佳生态位,并突出人与环境协调的优化方案的规划。
内涵:
以人为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前提;规划标准从量到序;规划目标从优到适
2基本特征:
①综合性:
生态环境要素、社会经济要素、技术要素②协调性:
经济、社会和生态利益相协调③战略性:
高度概括性④区域性:
不同地区建设方向、规划重点、建设步骤差异⑤实用性:
可操作性
3原则: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生态工程同步原则;系统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整体优化原则;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分类指导、分区突破原则;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原则
4类型:
按规划期:
长期生态工程规划、中期生态工程规划、年度生态工程规划。
按性质:
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利用规划、水土保持工程规划、林业生态工程规划、防沙治沙规划、生态农业工程规划、草地保护与建设规划、自然保护区规划及土地整理与复垦规划。
按人工化程度:
自然保护和生态建设两类。
5原理: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空间结构理论。
6工程的核心是设计。
7生态工程设计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
紧紧围绕当地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进行生态工程设计
(2)生态学原则:
①适当输入辅助能的原则。
主要能源是太阳能
②再生循环及商品生产原则
③生物多样性原则。
充分利用各类生态位和多层分级利用物质
④环境时间节律与生物机能节律原则。
合理利用不同生物的机能节律,与当地环境节律配合
⑤生物种群选择原则。
根据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特征来选择
⑥种群匹配原则。
选择匹配次要种群,建造复合群体,形成互惠共存的群落
⑦人工压缩演替周期原则
⑧种群置换原则。
既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又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⑨经济效益原则
8生态工程设计基本程序:
①拟定目标:
社会、经济、生态②背景调查:
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生态环境条件,数据整理③系统分析:
构建数学模型④可行性评价
9生态工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①建立互利共生网络:
提高效率,促进物质的良性循环
②延长食物链:
增加环节,提高物质能量利用率。
有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10生产环:
所加入的环,可使非经济产品或废物(或部分用非经济产品与废物)直接生产出为人利用的经济产品
增益环:
所加之环,虽不能直接生产出商品,但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或间接提高生产环效益。
如凤眼莲处理有机废水
减耗环:
在食物链中,有的环节只能是消耗者或破坏者,称为损耗环,为抑制损耗环对物质和能量的过度消耗,在损耗环上增加一新环节,使之抑制和削弱损耗环的作用。
如天敌的引入。
复合环:
所加之环,往往起到各环的多种功能。
如农林生态系统中引入蜜蜂
加工环:
物理、化学过程,不是生物学过程,不属于食物链网的范畴,但对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及社会效益有很大影响。
加工增值;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11新型人工湿地生态工程设计:
山东省南四湖为例
第五章农业生态工程
1农业生态系统:
人们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利用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按社会需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整体,是一种被人类驯化、较大程度上受人为控制的自然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
农业生态系统组分在空间、时间上的配置及组分间的能流、物流顺序关系。
组分结构:
农业生物的组成结构及农业生物种群结构。
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
时间结构:
生物种类的生长发育进程与环境资源节律变化的吻合状态
营养结构:
生物间通过营养关系联结起来的联系方式。
主要指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3农业生态工程:
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原理:
①使不同种的生物群体在有限的空间内各得其所,充分利用有限的物质与能量的生物共生原理。
②多层结构,充分挖掘生产潜力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③包括食物链的富集与转换作用的多种成分相互协调的功能原理。
④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原理。
基本原则:
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科技先导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市场协调原则
4农业生产面临的生态问题:
①资源匮乏,能源消耗日益严重②资源破坏,水土流失,耕地减少,土地质量下降③农业环境污染加重
→产生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目的:
在洁净的土地上,用洁净的生产方式生产洁净的食品,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立体农业技术、循环再生技术、农业环境调控与保护技术、有机生产技术
6立体农业:
多种相互协调、相互联系的农业作物种群,在空间、时间和功能上的多层次综合利用的优化高效农业结构。
类型:
①异基面立体农业:
不同海拔、地形、地貌条件下呈现出的农业布局差异。
②同基面立体农业:
同一块田地上的间套作及兼养动物、微生物的立体种养系统。
7循环再生技术:
(1)生态果园工程模式。
如陕西渭北旱源地区,以农户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从有利于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转换与平衡出发,建立起生物种群互惠共生,食物链结构健全,能量流、物质流良性循环的系统工程,形成了以农代牧、以牧促沼、以沼促果、果牧结合、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系统,被称为西北“五配套”生态果园程模式。
(2)生态养殖场工程模式。
如辽宁省大洼县西安养殖场,以养猪为主,利用生态模式净化废水,产出多、效益高,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农-牧复合生态工程。
(3)基塘物质能量循环生态工程模式。
桑基-鱼塘生态工程:
利用鱼池(塘)堤坡栽植桑树,桑叶用于养蚕,将养蚕获得的蚕沙、蚕蛹投入鱼塘,为鱼类提供食料,鱼塘中鱼类吃剩的食料加上排泄物,可培育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又供鱼类取食,而沉落到塘底的饲料残渣及排泄物则被微生物分解,形成富含有机质和其他营养元素的塘泥,经过一定时间的积累后挖取塘泥上桑基,既净化了鱼塘,又为桑基施入高效的有机肥。
草基-鱼塘生态工程:
利用鱼塘的塘边坡地种草,以草养鱼,鱼池淤泥为草地施肥,促进草地增产为循环的基本模式。
桑-蚕-猪-鱼生态工程模式:
桑基-鱼塘生态工程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将蚕沙、蚕蛹、剩叶用于喂猪,猪粪施入鱼塘养鱼,加入生猪饲养这一环节
8农业环境调控与保护技术:
①水土流失治理的农业生态技术。
技术手段:
植树造林治沟治坡技术,植物篱笆坡地生态农业技术,坡耕地培肥保水技术,土地永续利用的耕作技术
②沙地培肥改土技术
③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
田间灌溉节水技术、田间农艺节水技术
④防洪治涝技术
9农业生态工程主要模式:
①充分利用空间和土地资源的农林立体结构型生态工程。
农作物的轮作、间作与套作;农林间作;林药间作
②物质能量多层分级利用型生态工程。
秸秆还田
③水陆交换的物质循环型生态工程。
桑基鱼塘—基面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为桑施肥
④相互促进的生物物种共生型生态工程。
浙江青田稻田养鱼,稻田养蟹
⑤农-渔-禽水生生态系统型生态工程。
水体立体养殖
⑥多功能的污水自净生态工程
⑦山区综合开发的复合型生态工程。
通常的结构模式为林-果-茶-草-牧-渔-沼气,以畜牧业为主体结构
⑧沿海滩涂和荡滩资源开发利用的湿地型生态工程
⑨以庭院经济为主的院落生态工程
⑩多功能的农副工联合生态工程。
将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有机地结合起来。
北京留民营村为例
第七章环境生态工程
1(不考)主要环境问题:
①全球环境变化。
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地退化、水污染②人口激增③资源短缺。
水资源危机和海洋资源破坏、森林植被破坏④环境污染。
垃圾成灾、有毒化学品污染、酸雨污染
2环境生态学:
研究在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研究内容: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对策
3环境生态工程:
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为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进行重建和保护的生态工程。
核心:
运用生态控制论原理去促进资源的综合利用、环境的综合整治及人类社会的综合发展
4-23污染生态工程
4污水土地处理技术:
利用土壤植物系统的自我调控机制和对污染物的综合净化功能处理城市污水及某些类型的工业废水,使水质得到根本的改善。
5完整的土地处理系统有7部分:
预处理、水量调节与贮存、配水与布水、土地处理田间工程、植物、排水、监测
土地处理田间工程是土地处理技术系统的核心部分,处理污水的主要过程在这里发生,分慢速渗滤、快速渗滤、地表漫流、湿地系统与地下渗滤等类型。
6土地处理系统净化作用机制:
①物理过滤。
污水流经土壤,悬浮物被截留②物理化学吸附③化学反应与化学沉淀④微生物代谢作用下的有机物分解
7土地处理系统基本工艺:
①慢速渗滤处理系统:
将污水投配到种有作物的土地表面,污水缓慢地在土地表面流动并向土壤中渗滤,一部分污水直接为作物所吸收,一部分则渗入土壤中,从而使污水得到净化
②快速渗滤处理系统:
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具有良好渗滤性能的土地表面,在污水向下渗滤的过程中,在物理、化学及生物的作用下,得到净化处理。
回收处理水
③地表漫流系统:
将污水有控制地投配到种植有多年生牧草、坡度和缓、土壤渗透性差的土地上,污水以薄层方式沿土地缓慢流动,在流动的过程中得到净化
8污水稳定塘处理技术
稳定塘:
经过人工适当修整的土地,设围堤和防渗层的污水池塘,主要依靠自然生物净化功能使污水得到净化的一种污水生物处理技术。
9稳定塘的净化机制:
在太阳能作为初始能源的推动下,通过稳定塘中多条食物链的物质迁移、转化和能量的逐级传递、转化,将进入塘中污水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和转化,最后不仅去除了污染物,而且以水生植物和水产,水禽的形式作为资源回收,净化的污水也可作为再生水资源予以回收再用,使污水处理与利用结合起来,实现污水处理资源化。
10稳定塘中的生物作用:
好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厌氧微生物的代谢作用;浮游生物的作用;水生维管束植物的作用
物理稀释作用
物理化学的沉淀和絮凝作用
11稳定塘系统组成:
预处理系统,厌氧塘、兼性塘、曝气塘、好氧塘、生物塘、水生植物塘、养鱼塘、控制排放塘和储留塘
预处理系统:
通过物理的方法分离、去除大块污染物、砂粒等无机固体颗粒,减小这些无机物质在稳定塘内的淤积
厌氧稳定塘:
在无氧状态下净化污水,有机负荷率高,充分用厌氧反应高效低耗的特点去除有机负荷
兼性稳定塘:
污水净化由好氧、兼性、厌氧微生物协同完成
好氧稳定塘:
主要由藻类供氧,由好氧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与净化污水
曝气稳定塘:
设有曝气充氧设备的好氧塘和兼性塘
生物塘:
菌类、藻类、水生植物以及水生动物形成许多条食物链,并由此构成食物网
水生植物塘:
养鱼塘:
利用养殖鱼类来摄食水中藻类和各类水生植物,净化水体,实现资源回用,获得经济效益
12北部干旱地区应用的稳定塘:
污水:
预处理—兼性塘—储存塘或储留塘(在温暖季节中运行的养鱼塘或水禽养殖塘)—农田灌溉—出水补充地下水或地表水体。
高浓度有机废水:
预处理—厌氧塘—兼性塘—储存塘(温暖季节进行养鱼和/或水禽养殖)—农田灌溉—出水补充地下水或地表水体。
13南部地区应用的稳定塘:
污水:
预处理(格栅—沉砂池)—生长有水生植物的兼性塘—稻田养鱼—出水。
有机废水:
预处理(格栅—沉砂池)—生长有浮水植物的兼性塘—养鱼塘—水禽养殖塘—荷塘或芦苇塘—出水。
14受损水体生态修复工程
水体富营养化
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利用培养的生物或培育、接种的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对水中营养盐进行转移、转化及降解,使水体得到恢复。
15水体生态修复途径:
①改变水动力要素,改善水体交换。
从源头控制污水排入河网
②底泥生态疏浚。
用装有搅吸式离心泵的船只在湖中抽出底泥
③沉水植被恢复。
水草的“净化功能”
④漂浮植物恢复。
漂浮植物都有较强的过滤和吸收、吸附作用
⑤水生动物生态恢复。
水生动物与水生植物互相依赖、互相作用,形成生态平衡
⑥植被缓冲带建设。
位于水生和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
岸线缓冲带是保护湖泊生态系统健康的最后一道防线,它将水体与其他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分离。
一方面阻止水体的波浪和洪水对岸线的侵蚀;另一方面,在径流进入湖泊以前过滤其中的多种有害物质;同时还提供了多种生物的栖息地,从而维持一个脆弱的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
16固体废物处理生态工程
固体废物:
被丢弃的固体和泥状物质,以及从废水、废气中分离出来的固体颗粒。
来源于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
17固体废物处理包括:
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固化处理
18固体废物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
处置方法:
①海洋处置。
深海投弃、海上焚烧②陆地处置。
土地耕作、土地填埋、深井灌注。
19控制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技术政策包括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
处理处置技术发展方向为最终实现资源化。
减量化:
通过适宜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
资源化:
通过各种方法从同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组分和能源
无害化:
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环境的目的
20固体废物处理生态工程模式:
①肥料化,将固体废物转化为肥料或土壤改良剂
②饲料化,将固体废物转化为养殖业所必需的饲料
③原料替代化,利用固体废物可替代部分生产活动中的宝贵资源
④能源化,利用工业废物生产沼气,其发酵残余物又可在农业生产中广泛应用
21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技术
堆肥化:
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高温发酵使有机物矿质化、腐殖化和无害化而变成腐熟肥料的过程
垃圾堆肥:
在微生物作用下垃圾中有机物的生化降解过程。
①厌氧堆肥:
不通气条件下,将有机废弃物进行厌氧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使固体废弃物无害化的过程。
酸性发酵阶段、产气发酵阶段
②好氧堆肥:
好氧菌为主的氧化分解过程,优点为处理周期短,不产臭气,堆肥产物化学性质稳定,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2大气污染防治生态工程
大气污染:
物理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23植物对大气中化学污染物的净化作用:
大气中的化学污染物:
无机有机气体,重金属蒸气,大气飘尘所吸附的重金属化合物
植物对大气物理性污染的净化作用:
植物对大气飘尘的去除效果;植物对噪声的防治效果;植物对城市热污染的防治作用;植物对放射性物质的去除。
植物对大气生物污染的净化效果:
植物有阻尘、吸尘作用,减少空气病原菌的含量和传播;许多植物分泌的气体或液体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
24-27湿地生态工程
24湿地:
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
中国的湿地划分为5大类:
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与沼泽化湿地、库塘
25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
(1)淡水沼泽湿地:
淡水草本沼泽生态系统、泥炭湿地生态系统、淡水木本沼泽生态系统、河漫滩湿地生态系统
泥炭湿地的特征:
多余的水分和泥炭的积累。
常具有酸性环境和有限的可用养分
淡水木本沼泽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最复杂
河漫滩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①沿河流分布,呈带状或线形。
②既与丘陵陆地生态系统和河流水体生态系统侧向相连,又与上游和下游的生态系统相协调。
③开放的生态系统,接受丘陵、河流和上游生态系统的能量与物质输入,仅向下游输出,输入大于输出
(2)滨海湿地:
即海岸湿地生态系统,包括盐沼生态系统、潮汐淡水沼泽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河口湾生态系统
潮汐淡水沼泽往往分布于盐沼和内陆淡水沼泽之间。
鸟类最丰富的湿地区域
红树林植物具有气生支柱根、胎生现象、呼吸根等特征。
盐跃层现象:
在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当河水的作用超过潮汐的作用时,淡水在很大的范围内流动于海水的上层,出现明显的淡水与海水分层现象。
(3)湖泊湿地:
从湖岸到深水分为沿岸带、湖沼带、深底带3个植被带
(4)人工湿地:
以人为利用为目的而建立或改造的湿地。
稻田、盐田、水产养殖场等
26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①水资源功能:
直接利用;作为集水区内地势较低的另一块湿地的水源;补充地下水
②抵御自然灾害的功能:
洪水控制;防止盐水侵入
③地球之肾:
滞留与降解污染物;吸纳多余的营养物;湿地的碳库作用
④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
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因保存库
⑤天然产品:
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湿地
⑥社会功能:
水运;休闲旅游;宗教、历史、美术等方面的独特功能
27湿地恢复:
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池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干扰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水质的恢复;湿地水量的恢复;湿地面积及调蓄洪水功能的恢复。
第八章林业生态工程
1林业生态工程:
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
作用:
为农业、牧业提供生态屏障,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调节、改善河川水文状况,保护与治理利用水土资源;防治风沙灾害;净化大气、保护大气层
2我国林业区划:
东北区、三北区、北方区、南方区、黄河上中游区、长江上游区、青藏高原区、东南沿海及热带区
林业生态建设总体布局:
构建点、线、面结合的全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
3十大生态林业工程:
“三北”防护林体系,太行山绿化工程,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平原农田防护林生态工程,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淮河及太湖流域防护林体系,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沿海防护林体系,全国防治荒漠化工程
4六大林业生态工程
(一)天然林保护工程。
解决天然林资源的休生养息和恢复发展问题
全面停止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天然林采伐;大幅度调减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木材产量;保护好其他地区的天然林资源
(二)重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以防沙治沙为重点,以保护和增加林草植被为中心
(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解决重点地区的水土流失问题。
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和易造成土地沙化的耕地停止耕种,宜林则林,宜草则草,恢复林草植被。
(四)环北京地区防沙治沙工程。
解决首都周围地区的风沙危害问题,减少沙尘暴天气。
(五)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
解决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保护、湿地保护等问题。
(六)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
解决我国木材和特色林产品的供应问题。
北京平原造林工程空间布局确定为“两环、三带、九楔、多廊”。
5林业生态工程原理:
①生态学原理。
生态系统学原理,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②可持续发展原理。
环境与经济紧密联系,代际公平,代内公平,提高生活质量的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公众参与③防护林学原理④水土保持学原理
6防护林:
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人工林。
根据防护对象的不同,分为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护路护岸林等。
7水土保持林:
防止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
树种选择原则: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生长迅速、寿命长、根系发达,能促进排水和固结土壤的树种;枝叶茂密,树冠较大,能够形成深厚松软的枯枝落叶层的树种;耐干旱瘠薄,适应性强,能在贫瘠土壤上生长的树种;繁殖容易,种源充足的树种。
配置:
①分水岭防护林:
选择抗风蚀耐干旱、根系发达的树种或灌木,并且加大灌木的比重。
②护坡林:
水土流失面积最大、水土流失最活跃。
以增强水土保持的用材林及饲料林为主
③侵蚀沟防护林:
水土流失最大、危害程度最深
④地埂防护林:
梯田地埂、坡地地埂、塬面农田地埂。
8水源涵养林:
一种特殊意义的水土保持林,简称水源林,泛指河川、水库、湖泊的上游集水区内大面积的原有林和人工林
9农田防护林:
在有农田的地方,为防止自然灾害,改善农田小气候,创造有利于农作物和牲畜生长繁育的环境,保证农牧业稳产高产,并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木材而营造的防护林
形式:
林带、林农间作、林岛
规划设计:
①林带结构的选择
林带结构:
林带树冠上下组成的层次、宽度,纵断面形状、枝叶状况、密度和透光度状况等综合情况。
A紧密结构:
一般由乔木层、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组成三层,防风距离较短。
B疏透结构:
一般由乔木层、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组成三层或两层,防护距离较大。
C通风结构:
一般由乔木层、亚乔木层和灌木层组成两层或一层,防护距离较大。
②林带走向:
取决于害风的风向。
主林带的走向与主害风垂直,副林带方向与主林带垂直。
③林带间距的确定
树种选择的原则:
①选择种源丰富,表现良好的乡土树种②选择速生丰产,干形通直,树冠较窄,生长稳定,寿命长,抗性强的树种③选择经济价值高,产量大的木本粮、油树种和果树做伴生树种④避免选择根叶性强、串根、遮阳及胁地严重的树种⑤避免选用和当地主要农作物有共同病虫害的中间寄生树种。
10防风固沙林:
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