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医学》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7038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5.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医学》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社会医学》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社会医学》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社会医学》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社会医学》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医学》整理.docx

《《社会医学》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医学》整理.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医学》整理.docx

《社会医学》整理

第一章概论

v社会医学:

是研究社会因素与个体及群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探讨从卫生策略和措施上提高人群健康水平的一门交叉学科。

v1.社会医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掌握)

研究对象:

社会因素、人群健康、社会卫生状态、社会卫生措施

内容:

(1)研究社会卫生状况,主要是人群健康状况

(2)研究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特别是社会因素

(3)研究社会卫生策略和措施

2.社会医学的性质和任务(熟悉)

性质:

社会医学是研究社会因素健康与疾病之间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

任务:

(1)倡导积极的健康观,保护和增进人群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活动能力,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

(2)改善社会卫生状况,提高人群的生命质量和健康水平。

(3)制定卫生政策与策略,指导区域性的卫生改革与发展,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和发展初级卫生保健

高危人群:

处于高危环境或对环境有高危反应

高危环境:

存在危险因素的自然,社会和心理环境

高危因素:

对健康构成威胁的因素(吸烟、酗酒等)

(4)开展特殊人群和特种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

v3.社会医学的基本理论(掌握)

(1)卫生事业与社会发展相协调

(2)健康与社会经济发展双向作用

(3)生物、心理、社会健康观

(4)卫生服务重点是关注高危险性(高危人群、高危环境、高危因素)的观点

(5)疾病发生和防治中社会因素的决定作用

(急性传染病的防治离不开社会措施:

UNICEF提出两个突破:

技术突破、社会突破)

(6)全社会参与的大卫生观

(大卫生观:

卫生事业本质上是一种"人人需要、共同受益"的社会公益事业,实现健康不仅仅是医疗卫生部门的工作,需要全社会、各部门、各领域的积极行动和协同推进,即大健康观)

4社会医学基本理论的作用

(1)规范社会医学的方向

(2)知道社会医学的实践

(3)明确社会医学的任务

(4)推动社会医学的发展

第二章医学模式

v医学模式(medicalmodel):

是人类在与疾病抗争和认识自身生命过程中得出的对健康观和疾病观等重要医学概念的本质概括。

1.医学模式的演变

(1)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3)机械论医学模式

(4)生物医学模式(攻破难题:

手术的疼痛、感染、失血)

2.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

(1)片面强调生物学因素,生物环境,忽视了心理和社会因素的治病作用

(2)疾病表现形式变化:

单因单果到多因单果到多因多果

v3.影响人群健康因素(拉隆达和德威尔的综合健康医学模式)

(1)环境因素

(2)生活方式及行为因素

(3)生物遗传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因素

4.医学优先发展战略

(1)预防疾病与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

(2)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痛苦

(3)对疾病的治疗和对不治之症的照顾(4)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5.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的基本内涵:

(1)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他的生存状态(强调了心理、社会因素在医学研究系统中应有的位置)

(2)从以疾病为中心到以病人为中心(更加准确地肯定了生物因素的基础性和价值)

(3)医学模式的转换要求医师全面的关注病人(全方位探求影响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因果关系)

7.现代医学模式产生背景

(1)医学发展的社会化趋势

(2)疾病谱与死因谱的改变

(3)健康需求的普遍提高(4)医学科学认识论的进步和方法论的综合

健康(名解):

从生物角度看人的健康,主要是检查器官功能和各项指标是否正常;从心理、精神角度观察人的健康,主要是看有无自我控制能力、能否正确对待外界影响、是否处于内心平衡的状态;从社会医学角度衡量人的健康,主要涉及个人的社会适应性、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人际关系和应付各种突发时间的能力。

亚健康状态:

指人的机体虽然无明显的疾病,但呈现出活力降低,适应力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

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降低的状态,“第三状态”、“灰色状态”

疾病:

疾病可以看成是整个生物体或其他系统在生长、发育、功能调整中的失败或失调。

v五星级医生:

卫生服务的提供者

诊疗方案的制定者

健康教育的指导者

社区卫生的领导者

卫生事务的协调者

第三章社会因素与健康

v健康社会决定因素(SDH):

在直接导致疾病的因素之外,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所拥有资源所决定的生活的工作的环境及其他对健康产生影响的因素。

包括环境、人口、文明程度(政治、经济、文化等)

SDH的价值理念:

由社会地位和资源分配不公平带来的健康不公平是影响一个社会的健康状况的最根本的原因。

1978年9月,WHO和UNICEF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召开的国际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发表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提出"初级卫生保健"概念。

提出:

1986年11月,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渥太华,《渥太华宪章》

健康社会决定因素的理论模型:

达尔格伦、怀特海德

1不同基因的个体

2个体行为和生活方式

3社会和社区影响

4社会结构性因素

5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v影响健康的主要社会因素:

1年龄、性别、遗传

2个体生活方式

3社会支持网络

4社会经济地位

5其他社会结构因素

6宏观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

v社会支持

概念:

指一个人从社会网络所获得的情感、物质和生活的帮助。

分类:

工具性支持:

指提供可见的帮助、行动

信息性支持:

提供反馈、行动意见

评价性支持:

指单纯提供信息

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

(2)社会网络(3)社会凝聚力

v社会因素影响健康的特点与途径

特点:

(1)双向性

(2)普遍性或稳定性(3)变异性(4)强制性

途径:

(1)分配制度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2)社会制度对卫生政策的决定作用

(3)社会制度对人行为的影响

第四章社会经济因素与健康

1.人群健康水平评价指标:

出生率、死亡率、平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孕妇死亡率

v经济发展对健康的作用

经济发展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系:

是一种彼此关联、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铺相成的双向性关系;

一方面,经济发展可以为人群健康提供必要的物质、环境基础,提高人群战胜疾病的能力,促进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

另一方面,人群健康水平的提高又可以保证更多的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1经济发展促进健康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提高了居民物质生活水平

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健康投资

经济发展通过对教育的影响间接影响人群发展。

2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健康问题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生活方式改变

现代社会病的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

负性社会事件的增多

社会人口特征的剧烈变化。

v健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增加劳动力供给;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疾病损失和资源耗费;促进教育收益实现;促进自然资源利用;

第五章社会环境因素与健康

v老年型社会:

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超过70%

2.城市化与健康(简答)

v城市化:

指城市数量增加或城市规模扩大的过程,其结果表现为城市人口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例逐渐上升。

v关系:

环境污染加重、精神障碍增加、现代病、交通危害

第六章社会文化因素与健康

v1.文化:

广义指人类在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所创造的一切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人类一切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意识、宗教信仰、文学艺术、道德规范、法律、习俗、教育、科学技术和知识等。

v文化影响健康的模式及特点:

文化的类型(模式):

(1)智能文化

(2)规范文化(3)思想文化

文化影响健康的特点(掌握):

(1)无形性

(2)本源性(3)软约束性(4)稳定性(5)民族性

文化的构成:

认知成分、规范成分、符号成分

文化的特征:

(1)历史性

(2)现实性(3)渗透性(4)继承性(5)社会性

v宗教:

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主观的反映,是以神的崇拜和神的旨意为核心的信仰和行为准则的总和。

2.科技进步对健康的影响?

(正向和负向作用)简答P61

◆正向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医学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时疾病的认识和论疗技术有了很大的改善,应用、推广最新的医疗技术、设备、药品和材料,使病人直接受益。

(1)诊疗技术:

高科技医疗仪器设备的出现为诊疗疾病提供了有效手段,如各种放射渣影做共振为诊断提供广清晰可靠的影像资料,提高对疑难疾病的诊疗水平。

正在兴起和发展的生命科学技术(如基因工程、生殖工程)和纳米技术等在医学中的应用,必将对疾病的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和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2)信息高速公路:

通过互联网,医生可以了解最新的医药发展动态;病人可以了解有关的疾病信息购买非处方药;基层医院可以通过互联网邀请上级医院的专家对病人进行会诊;医疗机构之间实时的数据图像交互和信息共享;借助可穿戴医疗设备、病人在家就能得到实时健康监测和预警。

◆负向作用: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人类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许多负面影响。

(1)高科技在诊疗中的应用,物化了医患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医患双方对技术和机器的依赖。

这就很容易把过去人和人之间亲密的交流、倾诉和倾听结束在机器面前,医生与病人直接为获取诊断信息的交流大大减少,医生和病人也由“相识者”变成“陌生人”,导致出现高技术、低感情的现象。

(2)高技术的应用提高了收费标准,也提升了病人对疾病治愈的期望值。

然而,在整个医学发展中对于许多复杂性疾病(如肿瘤),治疗方法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仍滞后于诊断技术的发展展中,对于许多复杂性疾病,诊断中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高收费,但最终并不能有效解决疾病治愈的问题。

(3)高新技术的应用,容易造成或被认为是过度诊疗。

有了高新技术能力和多种选择,人们必社会有使用这些手段的倾向。

互联网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影响可概括为:

4C3P1S

4C是指内容(comtemt)、连接(cmetiony)、商务(ommerce)、医疗保键(care)

3P是指病人(patient)、提供者(povider)、支付方(payer)

1s是指医药和器械设备供应商(spplier)

亚文化:

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它是非全社会性的思想文化的泛称。

反文化:

一种所代表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站到了主流文化对立面的亚文化,对现存社会思想文化持敌对态度的某些思想及行为。

文化贫困:

是一种社会心理特征,即依赖性强,相信宿命,健康价值观低下。

第七章行为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八章社会医学的研究方法

1.社会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v

(1)调查研究(社会医学最主要的研究方法)分类

主要特点:

所要研究的问题及因素是客观存在的

分类:

1、按调查结果分析分为: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

2、按调查目的分为:

现况调查、病因学研究

3、按调查事件的时间顺序分为:

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

4、按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

观察法、访谈法、信访法

(2)实验研究(主要方法是现场试验研究)

主要特点:

研究者能认为设置处理因素,受试对象接受何种处理因素是随机分配的

(3)评价研究

分为:

社会医学特有的综合评价方法(健康危险因素评价、生命质量评价、卫生服务评价)

卫生项目评价

德尔菲法

(4)文献研究

2.社会医学的研究步骤

第一步:

选择课题,陈述假设(选择课题的三原则:

(1)需要性原则

(2)创造性原则(3)科学性原则)

第二步:

制定研究方案(归纳为:

技术路线(统筹安排)、实施计划(研究对象的确定、抽样方法、研究工具等)、资料整理与分析计划(表格设计、统计方法))

在技术路线中,重点介绍抽样方法

抽样方法分类:

概率抽样:

每一个对象被抽中的概率是已知的,而在非概率抽样中是未知的。

(单层随机抽样、分层抽样、系统抽样、整群抽样)

非概率抽样:

不遵循随机化原则,研究者以自己的方便或主观判断选择研究对象

(方便抽样、立意抽样、雪球抽样、定额抽样)

优点:

方法简便易行、能及时得到有用资料,没有概率抽样的复杂性

缺点:

不能用样本抽样总体,不能估计抽样误差的大小

第三步:

收集资料

第四步:

整理和分析资料

第五步:

解释结果

v3.定性研究:

“质性研究”,是一种在自然的情境下,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探究和阐述被研究事物的特点及其发生和发展规律,以揭示事物的内在本质的一类研究方法。

特点:

1)定性研究注重事物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结果

2)定性研究是对少数特殊人群的研究,其结果不能外推

3)定性研究需要与研究对象保持较长时间的密切接触

4)定性研究的结果很少用概率统计分析

v用途:

(1)辅助问卷设计,估计问卷调查的非抽样误差

(2)验证因果关系,探讨发生机制

(3)分析定量研究出现矛盾结果的原因

(4)了解危险因素的变化情况

(5)作为快速评价技术,为其他研究提供信息

研究方法:

1)深入访谈法(步骤:

准备工作、调查对象的选择、设计访谈提纲、访谈员选择与培训、现场访谈、访谈结果分析和撰写报告)

2)专题小组讨论(2~3组,每组8~10人,专题小组还需要一个协调人,1~2记录者和1~2个辅助者)

3)选题小组讨论法

4)观察法

v访谈法与信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访谈法

信访法

1、优点:

1)灵活、方便解释问卷和及时纠错

2)问卷回收率高

3)可防止第三者影响

4)问卷中可设计较复杂的问题

1、优点:

1)省时省力

2)可避免时间、环境的限制

3)有较高的匿名保证

4)适用范围广

2、缺点

1)组织实施复杂

2)费时费力

3)访谈偏伍难以避

2、缺点:

1)缺乏灵活性

2)回答难辨真伪

3)问卷回收率低

v4.定量研究:

通过调查收集人群发生某种事件的数量指标,或者探讨各种因素与疾病和健康的数量关系的研究称之为~。

特点:

(1)研究的重点在于“验证假设”,一般有较严密的逻辑构架;

(2)标准化和精确化程度较高;

(3)结果可用具体的指标表达,用概率统计的方法进行检验;

(4)具有较好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较强说服力。

5.问卷设计的概念:

在问卷调查中用于收集资料的一种测量工具,它是由一组问题和相应答案所构成的表格,故国内也称为调查表(掌握)

主要类型:

自填问卷、访谈问卷

一般结构:

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及答案、编码

设计原则:

目的性、反向性、实用性

设计步骤:

明确研究目的

建立问卷库(头脑风暴法、借用其他问卷的条目)

设计问卷初稿

试用和修改

信度与效度的检验

问卷评价:

信度:

所得结果的可靠程度,通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及一致性来判断结果的信度,通常将两种或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信度系数)来评价。

(复测0.70以上)、复本、折半信度)

效度:

指测量结果与试图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接近程度。

(表面、内容、结构、准则效度)

v信度与效度关系:

1)不可信的测量一定是无效的。

信度不高,效度也不高

2)可信的测量既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

即信度高,效度不一定也高

3)无效的测量既可能是可信的,也可能是不可信的。

即效度不高,信度可能高,也可能不高

4)有效的测量一定是可信的测量。

即效度高,信度也一定也高。

第九章卫生服务研究(补充)

1、卫生服务研究的概念(HSR)掌握:

从卫生的供方,需方和第三方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出发,研究卫生系统的一定的目的合理使用卫生资源,向居民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将康促进等卫生服务的过程。

2、卫生服务研究的内容掌握:

(1)社会因素对卫生系统的影响

(2)评价人群的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

(3)合理分配和使用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卫生机构、装备和供用、只是和技术

(4)卫生系统的组织和功能

(5)卫生系统的经济分析

(6)卫生服务效果评价

3、卫生服务的研究方法

(1)描述性研究

(2)分析性研究(3)实验性研究(4)理论研究(5)系统分析法

(6)综合评价法(7)投入产出分析法(8)家庭健康询问抽样调查法(分类:

一次性横断面调查、重复性横断面调查、连续性横断面调查)

4、卫生服务研究的意义:

(1)保证卫生服务利用的社会公平性

(2)提高卫生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3)改进卫生服务质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二、卫生服务需要需求利用

1、卫生服务要求的概念(healthserviceswant)掌握:

居民要求预防保健,增进健康,摆脱疾病,减少致残的主观愿望,不完全是由自身的实际健康状况所决定。

2、卫生服务需要(healthservicesneed)掌握:

依据人们的实际健康状况与“理想健康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而提出的对医疗,预防,保健,康复等服务的客观需要,包括个人觉察的需要和由医疗卫生专业人员判定的需要,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

4、卫生服务需求(healthservicesdemand)掌握:

从经济学价值观出发,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水平上人们愿意而且有能力消费的卫生服务质量。

5、卫生服务利用(healthservicesuse)掌握:

需求者实际利用卫生服务的数量(有效需求量),是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卫生资源供给量相互制约的结果。

(可以直接反映卫生系统的人群健康提供卫生服务的质量)

6、影响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的因素掌握:

(1)人口数量及年龄性别构成

(2)社会经济因素(3)文化教育(4)卫生服务质量及设施(5)医疗保健制度(6)气候地理条件(7)行为心理(8)婚姻与家庭

7、卫生服务需要的测量与分析(掌握)

疾病频率指标:

(1)两周患病率=前两周内患病人数/调查人数×100%

(2)慢性病患病率=前半年内缓慢性病人数/调查人数×100%

(3)健康占总人口百分比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

(1)两周卧床率=前两周内卧床人数/调查人数×100%

(2)两周活动受限率=前两周内活动受限人数/调查人数×100%

(3)两周休工率=前两周内因病休工人数/调查人数×100%

(4)两周患病天数=前两周内患病总天数/调查人数

8卫生服务利用的测量与分析(掌握)

→卫生服务利用分为:

门诊服务利用、住院服务利用、预防保健服务利用及康复服务利用

门诊服务利用:

(1)两周就诊率=前两周就诊人数/调查人数×100%

(2)两周患者就诊率=前两周患者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3)两周患者未就诊率=前两周患者未就诊人数/两周患者总例数×100%

住院服务利用:

(1)住院率=前一年内住院人数/调查人数×100%

(2)人均住院天数=总住院天数/总住院人数

(3)未住院率=需住院而未住院患者数/需住院患者数×100%

9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指标的应用

(1)测算目标人群卫生服务需要量和利用量

(2)为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依据

(3)计算疾病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一般来说,短期卫生发展计划可相对多的考虑需求,而长期为生发展计划则可更多的考虑需要)

三.卫生服务资源

1卫生资源的组成:

卫生人力、费用、设施、装备、药品、信息、知识和技术

2卫生人力的概念:

指经过专业训练,在卫生系统工作,提供卫生服务的人员,包括已在卫生部门工作和正在接受培训的人员。

3卫生人力存在的问题(熟悉):

(1)总量不少,素质不高

(2)学术带头人缺乏

(3)管理人员素质低

(4)专业、学历、结构不够合理

(5)地区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6)城乡卫生人力分布有待改善

(7)工作效率低

(8)人才流失现象有待遏制

4卫生人力规划的概念:

对未来卫生人力需要量、供应量以及拥有量进行预测。

5卫生人力需求的概念:

从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劳动力发展等多种因素出发,研究卫生部门在目标年间需要卫生人力的数量和质量。

6卫生人力需求的预测方法:

(1)健康需要法

(2)健康需求法(30服务目标法(4)人口比值法

7卫生费用(狭义)的概念:

指在一定时期内为提供卫生服务直接消耗的经济资源。

(广义):

指一定时期内保护人群健康直接和间接消耗的社会资源,包括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消耗,以货币来计量。

8卫生费用的研究内容(熟悉):

(1)卫生服务过程中需要多少资金

(2)卫生费用的构成与特点

(3)卫生费用的分配和使用是否公平合理

(4)健康需要、卫生资源和卫生服务利用之间是否相对平衡

9卫生费用的来源:

国家、集体、个人。

(熟悉)

10卫生费用的评价指标(熟悉):

(1)卫生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百分比

(2)人均卫生费用

(3)卫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

(4)门诊和住院费用构成

(5)医疗、卫生免疫、妇幼卫生费用的比例

四.卫生服务综合评价

1效率及效果这两项结果指标视为卫生服务评价的核心。

2卫生服务综合评价内容的主要特征(掌握)

(1)适宜程度

(2)足够程度(3)进度(4)效率(5)效果(6)影响

3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指标的筛选原则:

(掌握)

(1)重要性和实用性

(2)有效性

(3)特异性

(4)敏感性

(5)代表性

(6)可靠性

(7)可获得性

第十章卫生项目评价

第十一章健康危险因素评价(补充)

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ealthriskfactorappraisalHRA)

一、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概念(掌握)

1.因素:

机体内外环境中存在的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相关的各种诱发相关因素

2.健康危险因素:

指能使疾病或死亡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因素,或者是能使健康不良后果概率增加的因素,包括环境、生物、社会、经济、心理、行为诸因素。

3健康危险因素评价(HRA):

研究危险因素与慢性病发病及死亡之间数量依存关系及其规律性的一种技术方法。

4慢性病自然史的六个阶段:

(1)无危险阶段

(2)出现危险因素(3)致病因素出现

(4)症状出现(5)体征出现(6)劳动力丧失

二、危险因素的特点与分类(掌握)

1特点:

(1)潜伏期长

(2)特异性弱(3)联合作用(4)广泛存在

2分类:

(1)环境危险因素(自然环境危险因素、社会环境危险因素)

(2)心理、行为危险因素

(3)生物遗传危险因素

(4)医疗卫生服务中的危险因素

三、HAR计算方法

1、HAR所需的资料掌握

(1)当地性别年龄别的疾病死亡率

(2)个人危险健康因素(3)计算危险分数的有关资料

2、HAR的步骤掌握

(1)收集死亡率资料

(2)收集个人危险因素资料

(3)将危险因素转化为危险分数

(4)计算组合危险分数

(5)计算存在死亡危险

(6)计算评价年龄

(7)计算增长年龄

(8)计算危险因素降低程度

3、计算组合危险分数的方法掌握

(1)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只有一项,组合危险分数=该危险因素的危险分数

(2)死亡原因有关的危险因素有多项,将危险分数大于1.0的各项分别减去1.0后的剩余数值作为相加项分别相加。

1.0作为相乘项,小于或等于1.0的各项危险分数值作为相乘项分别相乘,将相乘项之积和相加项之和在相加=该疾病的组合危险分数

4、计算存在死亡危险方法

存在死亡危险=疾病别平均死亡率*该疾病危险分数

5、评价年龄的概念与计算方法掌握

概念:

依据年龄和死亡率之间的函数关系,按个体存在的危险因素计算的预期死亡率水平求出的年龄

计算方法:

将各种死亡原因的存在危险因素求和,得出总的死亡危险值

6、危险因素降低程度计算方法掌握

危险因素降低程度=(存在死亡危险-新存在死亡危险)/总存在死亡危险*100%

四、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