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诗三首 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542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杜诗三首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杜诗三首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杜诗三首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杜诗三首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杜诗三首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杜诗三首 教案.docx

《杜诗三首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诗三首 教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诗三首 教案.docx

杜诗三首教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

 

杜诗三首

 

主讲:

包头高新二中徐哲

2016级高中1、5班

2022年4月26日星期二

 

【第1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作者的生平及思想;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推断诗歌主题思想。

【导入】上一课我们学习了唐代的著名诗人李白,今天我们将走进另一位伟大诗人的精神世界。

【作者生平】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家世背景】

公元712年(壬子年)杜甫降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南瑶湾村。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是北方的大士族。

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

杜甫幼时母亲去世,之后寄居洛阳姑姑家中,在洛阳长大成人。

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

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杜甫出游郇瑕(今山东临沂)。

二十岁时,漫游吴越,历时数年。

开元二十三年(735),回故乡参加“乡贡”。

二十四年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结果落第。

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开始齐赵之游。

天宝三载(744)四月,杜甫在洛阳与被唐玄宗赐金放还的李白相遇,两人相约同游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

之后,杜甫又到齐州(今山东济南)。

过了4年,秋天转赴兖州与李白相会,二人一同寻仙访道,谈诗论文,结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友谊。

秋末,二人握手相别,杜甫结束了“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漫游生活,回到长安。

【仕途不顺】

天宝六载,玄宗诏天下“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考试。

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

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投赠干谒等,但都无结果。

他客居长安十年,奔走献赋,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过著贫困的生活,“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年正月,玄宗将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于是在天宝九载冬天预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的赏识,命待制在集贤院,然而仅得“参列选序”资格,等候分配,因主试者仍为李林甫所以没有得到官职。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

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

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

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战乱流离】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惶西逃。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

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避难,他听说了肃宗即位,就在八月只身北上,投奔灵武,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押至长安。

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杜甫因为官小,没有被囚禁。

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

时值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

【为官时期】

至德二年(757)四月,郭子仪大军来到长安北方,杜甫冒险从成西金光门逃出长安穿过对峙的两军到凤翔(今陕西宝鸡)投奔肃宗,五月十六日,被肃宗授为左拾遗,故世称“杜拾遗”。

不料杜甫很快因营救房琯,触怒肃宗,被贬到华州(今华县),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医筮、考课等事。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十分苦闷和烦恼。

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亭子(在今杏林镇老官台附近),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失意、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感叹和愤懑。

疏救房琯这件事,杜甫经宰相张镐力救而得释放。

从此之后,肃宗对杜甫不再重用。

这一年九月,长安收复。

十一月杜甫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虽忠于职守,但终因受房琯案牵连,于乾元元年(758)六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洛阳、偃师(均在今河南省)探亲。

第二年三月,唐军与安史叛军的邺城(今河南安阳)之战爆发,唐军大败。

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

“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西南漂泊】

乾元二年(759)夏天,华州及关中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

这年立秋后,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

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共作诗30多首。

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

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

广德二年(760)春,严武再镇蜀,杜甫才又回到草堂,此前漂泊在外将近两年。

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外郎,做了严武的参谋,后人又称杜甫为“杜工部”。

不久杜甫又辞了职。

这五六年间,杜甫寄人篱下,生活依然很苦,他说: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狂夫》)“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东门。

”他用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自己生活的困苦,他说他的孩子那种还没有懂事的孩子不知道对父亲很尊重,不知夫子礼,饿了的时候不管是不是爸爸,是不是要遵循父子之礼,饿了就吵着要饭吃,在东门外号哭,到了秋风暴雨之中,杜甫的茅屋破败,饥儿老妻,彻夜难眠,他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广德年四月严武去世,杜甫离开了成都。

经嘉州、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云安(云阳),于大历元年到达夔州(奉节)。

由于夔州都督柏茂林的照顾,杜甫得以在此暂住,为公家代管东屯公田一百顷,自己也租了一些公田,买了四十亩果园,雇了几个雇工,自己和家人也参加了一些劳动。

这一时期,诗人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四百三十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

这时期,其作品有《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而《登高》中的: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

【江舟长逝】

大历三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又漂泊到湖南岳阳,这一段时间杜甫一直住在船上。

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

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Wéi),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

时年五十九岁。

【推断主题思想】

【秋兴八首·766年】

【创作背景】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公元763年(广德元年)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秋兴》这组诗,融铸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清凄的秋声,暮年多病的苦况,关心国家命运的深情,悲壮苍凉,意境深闳。

【思想情感】

请根据背景介绍推断本诗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翻译】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诗中的意象以及其含义】

玉露凋伤枫树林

提问:

“玉露”用在这里合适么?

明确:

白露——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白露”,八月份的,八月份有中秋节,秋天,因此有想家的感觉。

提问:

把“伤”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

明确:

只有人才会感到悲伤,诗人这样写就赋予了玉露、枫树林以生命。

就好像玉露、枫树林与自己的情感产生了共鸣一样。

诗人自己思念故乡,感到悲伤,好像玉露、枫树林也是有了同样的情感。

提问:

那我们说这里的枫树林会不会是杜牧《山行》里的枫树林呢?

这里的“红”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红色呢?

明确:

暗红、缺乏生命气息的红。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提问:

这样的红与后面一句“巫山巫峡气萧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怎样的一种气氛?

明确:

颓废、凄清、甚至是缺乏生命力的一种气氛。

巫山巫峡气萧森

提问:

结合历史背景,你认为诗中的“气萧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明确:

萧瑟阴森。

表面写巫山巫峡的萧瑟景象,实际上暗指唐朝安史之乱后的衰败的气象。

首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结:

首联短短14个字里,那满目衰飒的秋景,森森逼人的寒气,使人的悲凉心绪油然而生,给全文奠定了一个悲凉之基调。

这里以秋风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江间波浪间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提问:

第二联是作者归家途中看到的风景。

这风景又反映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

想念故乡的急切。

提问:

这两联中的意象能反映出诗人想念故乡的急切吗?

朱光潜不是说过:

文字上推敲就是在思想情感上进行推敲。

你从这些意象中能推敲出这样的思想情感吗?

明确:

波浪很大,也体现了作者心情的起伏不定。

提问:

也就说波浪在涌,他的心情也有涌动。

那他的心情为何起伏不定?

将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进行想象,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明确:

阴暗、阴凉的气氛,不是很平静,山被云雾围绕,这里反映出作者的心情是很悲伤的,也是很沉重的。

提问:

结合背景的话,会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

明确:

这首写于公元766年归家的途中,但是之后的几年他都没有回到家,诗人在外流浪了好几年。

此刻,秋天萧森的气息充塞于巫山巫峡中,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隐晦,不见天日,形象表现诗人的极度不安,和胸中的郁闷不平,象征了国势的危急。

丛菊两开他日泪

杜甫的晚年正好处于动荡的藩镇割据的时代,环境十分的恶劣,阻碍着他回家的路途。

这句话,一方面表达了情感,一方面也是对当时环境的暗示。

提问:

你如何看待“泪”和“丛菊”两个意象?

明确:

“泪”的意象,这“泪”应该是“丛菊”掉的眼泪。

这让我们想到了杜甫《春望》中的一句诗“感时花溅泪”,人在很悲伤时景物带给人的感受。

那实际上不是景物在流泪,而是诗人自己。

提问:

诗人为什么不选择“残菊”而选“丛菊”呢?

我觉得应该把“丛菊”改成“残菊”,你以为呢?

说说看,要讲出理由的。

明确:

菊花开得这么茂盛,相较于诗人的身世飘零,就显示出他的凄苦之感。

而且“感时花溅泪”,花得这么茂盛,在诗人的眼中却是在掉眼泪的,形成一种鲜明的对比,更能体现出诗人一种心境。

而且白露时节,菊花是开得十分茂盛的。

孤舟一系故园心

提问:

哪个字特别能体现出他想回家的急切心情?

明确:

“系”。

这里的“系”有双重含义,虽然这里说“系”的是舟,但实际上这个“系”牵念的是自己的“故园”。

也就是说,自己的“心”牵念的是“故园”,而能让自己回家的舟却是“系”在岸边,舟在此,心在故乡,形成了一种反差。

提问:

那么“孤舟”是个怎么样的意象,你能否想象一下它处在怎么样的环境中?

明确:

一只小船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

提问:

这一只孤舟处在波浪起伏的江面上会带来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凄凉,而且飘零,一条小船在波涛之间起伏,有时甚至有被波涛吞没的感觉。

小结:

兼天涌的波浪不是更能突出孤舟的渺小与脆弱?

江面是如此的波涛起伏,又是如此的宽广,一条孤舟系于岸边,给人一种脆弱、萧条、残败的感觉。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提问:

结合社会环境,体味本句。

明确:

社会动荡不安,加上天气寒冷。

大家都在为冬天做准备,做寒衣,这样的虚写更显示出“凄凉”的心境。

提问:

夜晚到了,敲打洗衣石的声音一声急过一声,慢慢地由慢到快,这样的场景带给人什么样的感受?

明确:

山城这样高,但作者能清楚地听到敲打洗衣石的声音,四周很安静,而一声声的捣衣声,在这凄清的夜晚,敲击在空中也敲击在诗人的心中。

小结:

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

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韵“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作业】

请大家用散文性的语言描绘一下首诗,数不少于200字,同时背诵全诗。

【第2课时】

【教学要点】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把握《咏怀古迹(其三)》中包含的作者感情;

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从西晋的石崇开始,到南北朝的鲍照、庾信再到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写过咏昭君的诗,其中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最为深刻感人,并被誉为咏昭君诗之绝唱。

尽管柔柔弱弱的王昭君,没有叱咤风云,没有威风凛凛,然而诗歌那苍凉悲壮的意境,仍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那段凄婉哀怨的历史。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溯历史,走进杜甫的《咏怀古迹》,感受王昭君这一形象永恒的艺术魅力。

1.题解

看到《咏怀古迹》这个题目。

“咏怀”二字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咏史诗。

咏史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重要的一类,是以历史为客体来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

咏史诗大多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或有所感悟而作。

咏史诗下个定义的话,那么凡是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咏史诗发端于秦汉时期,而唐代是咏史诗创作的成熟与繁荣期。

(以历史为题材的诗歌,有很多种名称,诸如述古、怀古、览古、感古、古兴、读史、咏史等,有的还直接以被歌咏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标题)

王昭君,四大美人之一。

四大美人都是谁?

(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就源自于她们。

   

沉鱼:

西施有“沉鱼”之貌,西施是个浣纱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过人。

相传西施在溪边浣纱时,水中的鱼儿觉得西施太美丽了,都自行惭愧地沉到水底不敢出来。

落雁:

昭君。

汉元帝在位期间,南北交兵,边界不得安静。

汉元帝为安抚北匈奴,选昭君与单于结成姻缘,以保两国永远和好。

在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别了故土,登程北去。

一路上,马嘶雁鸣,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绪难平。

她在坐骑之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

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女子,忘记摆动翅膀,跌落地下。

从此,昭君就得来“落雁”的代称。

闭月:

貂蝉。

传说貂蝉降生人世,三年间当地桃杏花开即凋;貂蝉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隐入云中。

羞花:

传说杨玉环初入宫时,因见不到君王而终日愁眉不展。

有一次,她和宫女们一起到宫苑赏花,无意中碰着了含羞草,草的叶子立即卷了起来。

宫女们都说这是杨玉环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惭形秽,羞得抬不起头来。

唐明皇听说宫中有个“羞花的美人”,立即召见,封为贵妃。

从此以后,“羞花”也就成了杨贵妃的雅称了。

含羞草“羞”于见人,是由于植物电的缘故。

背景简介:

唐玄宗天宝五年(746年),西入长安,羁留十年,才做了个看管兵甲器杖的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任右拾遗。

因上疏救宰相房王官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当然怨恨,但又不能明说。

所以诗题叫《咏怀古迹》。

整体感知

1、朗读。

2、学生集体朗读,注意音调。

语速。

感情。

3、思考:

在诗中中找出直接抒发情感的一个词语。

(怨恨)。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群山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这里有生长明妃(王昭君)的村子。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一旦离开汉宫,(命运)便与北方少数民族相连,独留下青冢向着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

凭着画工画的画像只能约略认识昭君美丽的面容,空有她那怀念故国的魂魄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即使千年过后,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还分明诉说着她内心的怨恨之情。

赏析诗歌

思考:

这首诗写的什么内容?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怨恨

1、这首诗写的是昭君的怨恨,但却是以写景开头,写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群山万壑赴荆门”,多么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姿。

2、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这是从侧面烘托昭君的形象。

这大概是因为诗人首先想到,一个青年女子远离父母之邦,嫁到殊方异域,并在那里度过自己的一生,确实需要巨大的勇气和毅力,而这雄伟的山川简直就是她那坚强性格的象征!

【讨论】明代评论家胡震亨认为,这么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却用来写一个柔弱的女子,不恰当。

你同意吗?

   

【明确】不同意。

常言道:

地灵人杰,正是因为有了如此雄奇的山水,才孕育出昭君这样美貌的、不平凡的女子。

清人吴瞻泰认为:

诗人就是要借高大山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

可见,作者在此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

这是其一。

其二,作者在引出昭君之前特意用了这么一个内涵厚重的句子做铺垫,也说明了在作者的心目中,生长在这里的昭君决不只是一个明眸皓齿、秀发冰肌的弱女子,而是一位具有大山般坚强性格的奇伟女性。

所以,画面的底色用的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是较为和谐的。

(大巧若拙)

  

【讨论】昭君在汉宫尚未跻身宫妃之列,不过是后宫中一位待诏的宫女,而嫁到“朔漠”却封为阏氏(相当于汉皇后),还有什么不幸和怨恨可言呢?

不能用现代的眼光看历史。

囿于当时民族观念的局限,当时人对周边少数民族是耻于同类的,更何况远嫁匈奴呢?

据《后汉书》记载:

昭君远嫁匈奴以后,非常思念故乡,然而多次上书希望回故乡看看,都未能如愿。

即使她侍奉的匈奴王死了,她还要按照当地的习俗再嫁给匈奴王的儿子,直至最后身死异国。

我们姑且不论这种回乡无望的绝望对她的打击有多大,就是那种与华夏伦理纲常相悖的习俗使其无法接受的痛苦,也足以摧折人心!

昭君的确很不幸,但她的不幸究竟是怎样造成的?

那么美的昭君,元帝怎舍得让她远嫁匈奴?

       

颈联上句“画图省识春风面”对此做了交待。

这句诗用了一个典故。

昭君的悲剧是由毛延寿造成的吗?

不是。

有人曾为毛延寿鸣不平,写过这样两句诗:

“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金圣叹也曾对此发表评价,大意是:

毛延寿这个小人之所以奸计得逞,昭君之所以抱恨终身,难道不是你皇上自己造成的吗?

搜罗那么多良家妇女充斥后宫专供你皇上一人受用,你连亲自挑选之劳都不肯费,也未免太过分了。

可见,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

既然昭君的悲剧是由元帝的昏庸糊涂造成的,她对元帝持何态度?

【明确】“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

至此,作者好像恍然大悟:

怪不得千百年来琵琶所演奏的总是从匈奴传来的撩人愁思的胡音胡调,原来那正是昭君永远在诉说着她不得生还故乡的怨恨!

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乐器,经常弹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同情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乐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小结】诗歌的主旨虽写昭君的“怨恨”,但一开始并未直接写,而是从咏江山之奇绝引出咏佳人之奇美,入题。

接着写昭君的悲剧及其根源,为点明“怨恨”做铺垫,最后才明确点出昭君之“怨”,将感情推向高潮。

鉴赏语言

“环珮空归月夜魂”中的“空”如何理解?

【明确】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

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

像这样一个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

怎不伤心?

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小结】显而易见,这两句与上两句前后呼应,交叉衔接。

正因为元帝“省识春风面”,才有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的悲剧;正因为昭君“空归月夜魂”,才有其“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凄凉。

总之,对昭君悲剧的根源做了明确揭示。

总结诗歌

   

《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这不是与标题“咏怀”不符?

借事抒情——作者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深沉的怨恨。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

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

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请概括全诗的主旨:

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八、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板书)              昭君                                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                  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     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       (深沉怨恨)

【登高】

【前两联】

本诗的前两联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明确:

风、天、猿声、渚、沙、飞鸟、落木、长江。

其中有没有表现作者情感的词汇?

明确:

哀……——悲凉情感。

那么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明确:

触景生情

借景抒情与触景生情的区别:

●借景抒情

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

绝句二首其一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诗人借春天的乐景表达了自己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情。

●触景生情

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抬头看见天上的明月,低下头思念故乡。

【后两联】 

诗人悲什么?

1.离家多年,有家难归 

2.晚年多病,孤苦无依 

3.国事艰难,壮志难酬 

【小结】

在苍茫的天地之间,秋风猛烈地吹向一个登上高处的孤苦老人,两岸的猿似乎要将诗人郁积在心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自我管理与提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