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14535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6.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docx

学年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同步测试题附答案

第25课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他一生孤独,最大的精神支撑是内心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一个状元告别仕途后仍念念不忘的兴国之梦。

”这是对晚清状元张謇的真实评价,其“兴国之梦”是指()

A.实业救国B.民主科学

C.民主共和D.变法图强

2.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与张謇选择实业有关的是()

A.创办湖北织布局B.创办大生纱厂

C.创办轮船招商局D.创办汉阳铁厂

3.《大染坊》是一部反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血泪史的电视剧,通过胶东半岛的染织业在抗日战争前夕的昙花一现,展示出中国近代商人的精神面貌,令人深思和感触。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于()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D.五四运动

4.有人认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是“先天不足、后天畸形”,这里的“先天不足”实际表现为()

A.投资者主要来源于官僚、地主和商人

B.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等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5.右图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哪一特点()

A.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

B.沿海地区发展快于内地

C.总体发展比较落后

D.资金少,规模小

6.“在一家面摊前,人们踊跃争先剪辫子,旁边告示牌上的大字十分醒目:

剪辫者免费供肉面一碗以示奖励。

”文中的情景,最有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事件之后()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7.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文化和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革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8.1905年5月,依然被称为“老爷”的京师大学堂学生,穿起了短袖衫,开始了首届西式运动会。

这反映了京师大学堂()

A.是中国近代首所新式学校B.具有新旧交织的时代特点

C.创办于科举制度废除之后D.首创完备的新式教育体制

9.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福新面粉公司等史料。

据此判断,他们探究的主题是:

中国近代()

A.社会生活的变化B.经济近代化的开端

C.民族工业的发展D.民主政治的进程

10.利用帝国主义忙于一战之机,1913—1921年,我国创办了123家面粉厂。

1914年我国面粉入超(指一定时期内,外贸进口总值超过出口总值。

反之则称为出超。

)200万担以上。

从1915年起开始出超,1920年达到300多万担。

而随着帝国主义卷土重来,面粉业再度受挫。

这表明当时()

①一战客观上有利于我国面粉业发展 ②我国面粉业发展曲折 ③一段时期内我国面粉大量销往海外 ④我国面粉生产技术领先世界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11.“位于西樵的继昌隆缫丝厂创建之初被认为高烟囱妨碍风水,男女在同一厂内工作,有伤风化……使工厂的经营举步维艰。

”材料认为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是()

A.传统社会的落后意识B.政府的巨额摊派

C.西方列强的经济扩张D.劳动力的短缺

12.1912年春,广东省临时省议会上首次出现了数十名女性代议士的身影。

同年秋,湖北省议会也特设了女子旁听席。

上述材料说明()

A.女性政治地位有所提高B.广东女性地位比湖北高

C.男尊女卑思想被彻底打破D.女性参政议政权利得到保障

13.19世纪,西方的星期作息制传入中国。

参照传统的二十八宿值日法的推算,汉语新添了“星期”和“星期日”等新名词。

1907年清廷明确规定在正式用语中使用“星期”而不用“礼拜”。

上述现象主要表明()

A.习惯完全西方化B.中西文化融合

C.天文学发展迅速D.汉语词汇丰富

14.在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影响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下列不能反映民国时期人们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变化的是()

A.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服又大方

B.火车轮船和飞机,交通出行真方便

C.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D.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意义深

二、非选择题

15.(11分)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夹缝中生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变化曲线图。

(1)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民族资本主义在历史上有过发展的高潮,第一次高潮大概出现在什么时期?

指出这一时期出现发展高潮的原因。

(4分)

 

材料二 通海产棉丰盛,冠绝亚洲,清计洋纱,内灌日广。

而日本纱厂,则以日本通棉制成之纱,转而售我,利权外溢,年盛一年。

县人张绅謇,惄蔫忧之。

——《南通大生纱厂调查记》

(2)材料二中“日本纱厂”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允许日本设厂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謇是如何应对的?

他的做法在当时产生了什么影响?

(5分)

 

材料三 电视剧《大染坊》主题曲《把感动留在人间》唱道:

“总以为泪水早已擦干……总以为彩虹就在眼前,我却在风雨中越走越远,这一场荣华富贵好心酸,这一场锦绣年华欲说无言……”该剧讲述了主人公陈寿亭在20世纪初从一个乞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再到破产的历程。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要改变陈寿亭“心酸”与“无言”的命运,你认为关键在于什么?

(2分)

 

16.(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第八章 不准革命

未庄的人心日见其安静了。

据传来的消息,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把总:

清代最下一级的武官)。

只有一件可怕的事是另有几个不好的革命党夹在里面捣乱,第二天便动手剪辫子,听说那邻村的航船七斤便着了道儿,弄得不像人样子了。

但这却还不算大恐怖,因为未庄人本来少上城,即使偶有想进城的,也就立刻变了计,碰不着这危险。

阿Q本也想进城去寻他的老朋友,一得这消息,也只得作罢了。

但未庄也不能说是无改革。

几天之后,将辫子盘在顶上的逐渐增加起来了,早经说过,最先自然是茂才公,其次便是赵司晨和赵白眼,后来是阿Q。

倘在夏天,大家将辫子盘在头顶上或者打一个结,本不算什么稀奇事,但现在是暮秋,所以这“秋行夏令”的情形,在盘辫家不能不说是万分的英断,而在未庄也不能说无关于改革了。

——摘自鲁迅《阿Q正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材料中的情节反映了该事件有何局限性?

(4分)

 

(2)围绕“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这一主题,自拟论题,结合史实进行论述。

(要求:

论题明确,论述合理,史论结合,8分)

 

参考答案

1——14ABACACBBCBAABC

15.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2分)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分)

(2)甲午中日战争后。

(1分)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分)创办大生纱厂。

(1分)带动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

(1分)

(3)推翻三座大山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

(2分)

16.

(1)历史事件:

辛亥革命。

(2分)局限性:

材料中的情节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并且有些方面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2分)

(2)题目:

辛亥革命后移风易俗现象。

(1分)论述:

随着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改变愚昧落后的习俗,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法令。

具体变化表现为强令男子剪掉辫子,劝禁女子缠足。

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

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体现出自由平等的新风尚。

饮食、服饰、婚丧以及休闲娱乐方式日益开放,出现了崇洋逐新的趋向。

其中,旗袍、中山装等具有民族风情的服装受人青睐。

民国初年社会习俗的变化,表面上是发式、服饰、礼节称谓的变化,实质上是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从生活封建化到生活近代化的转变,是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的体现。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4分)评价:

移风易俗,冲击了封建观念,有利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妇女解放;促进了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2分)局限性: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1分)

第26课《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现在报纸、杂志、电视、网络已成为人们了解世界、开阔眼界的重要媒体,你知道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中文报纸是()

A.《民报》B.《时务报》C.《申报》D.《国闻报》

2.徐悲鸿的作品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以下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A.《愚公移山》B.《狂人日记》

C.《义勇军进行曲》D.《黄河大合唱》

3.鲁迅无情批判吃人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是(   )

A. 《狂人日记》                       B. 《子夜》                       C. 《雷雨》                       D. 《骆驼祥子》

4.做好课堂笔记是历史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但有时因粗心大意而出现错误,以下是摘自某同学历史笔记的部分内容,其中表述完全无误的一项是 (  )

A.《新闻报》《大公报》《解放日报》都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著名报纸

B.中华书局成为解放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C.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

D.徐悲鸿的代表作《奔马》融会中西画技,别具一格

5.文艺作品能折射出时代的印迹,下列作品反映同一历史题材的最佳选项是()

①《黄河大合唱》 ②《义勇军进行曲》 ③《狂人日记》 ④《愚公移山》

A.①②④B.②④C.①③④D.①②

6.1882年10月24日,顺天乡试刚刚发榜,次日凌晨,印着中榜者名单的《申报》就出现在江苏、安徽、浙江的各售报点,这期报纸大为畅销。

这反映了()

A.思想观念解放B.大众报业发展C.铁路交通发达D.轮船航运繁荣

7.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是(  )

A. 京师同文馆             B. 商务印书馆                 C. 《民报》报社                    D. 《申报》报社

8.在晚清像李鸿章、袁世凯那样的重臣均非科举出身,另一方面像张謇中了状元也不做官,而是经商办实业。

这反映了当时(  )

A.科举制度不适应社会发展,不能培养实用人才

B.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

C.清朝已经废除了科举制度

D.帝国主义操纵科举制度

9.作者在谱曲时把原歌词“冒着敌人的飞机大炮”改成“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歌曲结尾处,在原歌词“前进,前进”之后加上“前进,进!

”……这段材料叙述的是()

A.《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B.《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

C.《义勇军进行曲》的历史影响D.《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过程

10.《义勇军进行曲》曾是流行极广的抗战歌曲,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国歌的曲作者是()

A.鲁迅B.徐悲鸿C.田汉D.聂耳

11.19世纪中后期,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面阵等课程。

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适应了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需求                         B. 培养了一批近代化的实用性人才

C. 这批新式学堂均由维新派兴办                             D. 

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

12.“《申报》每期只销六百份,四个月后,该报在上海已日销三千份。

……至1877年,每日销量已达八九千份。

”材料主要反映了《申报》()

A.市场竞争激烈B.销售技术高超C.内容丰富多彩D.影响逐渐扩大

二、非选择题

13.近代中国教育的变革,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梁启超如何看待教育的重要性?

他这一思想在他参与的“变法”期间有什么具体的落实体现?

材料二 1905年9月2日,清廷正式颁发上谕废除科举。

同年清廷下令设立学部,在全国遍设新式学堂,制定《奏定学堂章程》,统一规定全国各地学堂的学制,学堂兼学中学与西学。

同时选派留学生出国和鼓励自费出洋,学成归国,经考核均授予功名。

——王宪明、蔡乐苏《中国近现代史述要》

(2)概括材料二中晚清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

材料三 1912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任用蔡元培为教育总长。

蔡元培提出用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取代前清学部提出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方针,推行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人格的教育方针。

临时政府还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各级学堂一律改称学校,监督、堂长改称校长;教科书必须“合乎共和国国民的宗旨”,清朝学部颁布的教科书一律禁用;小学废止读经等。

——白寿彝《中国通史》

(3)阅读材料三,简要分析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措施以及教育方针的进步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发展教育的看法。

 

答案

一.选择题

1-12.  CAADABBAAD CD

二、非选择题

13.

(1)发展教育,培养人才是变法图强的根本策略。

1898年光绪帝批准设立京师大学堂。

(2)废除科举制;设立新式学堂;公布《奏定学堂章程》,建立新学制;重视留学教育等。

(3)废除封建主义教育。

有利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的广泛传播;促进了资产阶级文化教育的发展;有利于近代化人才的培养。

(4)发展教育不能因循守旧,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要制定恰当的发展政策,创新人才培养形式等。

第27课活动课:

考察近代历史遗迹

一、选择题

1.到下列图片所在的纪念馆,有助于我们了解()

A.洋务运动的艰辛B.红军长征的历程

C.日军侵华的暴行D.渡江战役的过程

【答案】C

2.1937年12月,日本《东京日日新闻》以“紫金山下”为题报道说:

日军少尉向井和野田进行砍杀百人的比赛……胜负难分,重新再赌谁先杀满150名中国人。

这种暴行发生在()

A.南京

B.济南

C.上海

D.广州

【答案】A

3.在13世纪,卢沟桥就闻名世界。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他的游记里称赞“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1937年7月在这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表明()

A.中国全民族抗战由此开始

B.局部性的抗日战争开始

C.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形成

【答案】A

4.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

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

①邓世昌 ②佟麟阁 ③赵登禹 ④杨靖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B

5.图片能反映历史。

1898年,北京城各茶馆里的人都对下图中的人物议论纷纷,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议论是()

A.他是洋人的密探,卖国求荣

B.他甘为变法而捐躯

C.慈禧太后杀的是贪官

D.他是没有地方可逃

【答案】B

6.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基座四周,镶嵌着八块汉白玉的历史浮雕。

你知道下图展示了什么壮观的场面()

A.火烧圆明园B.虎门销烟

C.五四运动D.辛亥革命

【答案】B

7.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关闭已久的大门,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得出此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市场大门被打开B.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C.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D

8.汇集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精华的“万园之园”的颐和园毁于()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B

9.小明在翻阅历史书籍时,看到下列这样一组图片。

第一张图上的人是谁?

发生在什么战役中()

A.林则徐鸦片战争

B.关天培虎门战役

C.李秀成青浦大捷

D.邓世昌黄海战役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是在海外漂泊150余年终于“回家”的国宝——圆明园猴、牛、虎、猪四大兽首。

材料二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得到更多的好处。

(1)材料一中圆明园兽首“海外漂泊150余年”的原因与哪一次战争有关?

这次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

发动这次战争的侵略者犯下了哪一暴行?

(2)材料二中俄国得到了“更多的好处”,你知道具体指什么吗?

(3)列强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罪行罄竹难书,它们的屡屡得逞,再次验证了什么道理?

我们应当吸取什么教训?

【答案】

(1)第二次鸦片战争。

帝国主义国家不满足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

火烧圆明园。

(2)俄国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

学科@网

(3)落后就要挨打。

我们要奋发图强,加快经济建设,使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这样才能摆脱被压迫被侵略的命运。

11.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乡。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水一战。

母亲!

我要回来,母亲!

——闻一多《七子之歌·台湾》

(1)根据材料一,指出诗中“酷炎的夏日”是哪国侵略者?

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曾有过三次分离,导致台湾与祖国大陆第二次分离的是近代哪次战争?

材料二: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日本臣民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哪一文件?

该文件是在何时签订的?

当时中方代表是谁?

(3)除材料一、二相关内容外,该文件还涉及哪些有损中国利益的规定?

它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1)日本侵略者。

甲午中日战争。

(2)《马关条约》。

1895年。

中方代表是李鸿章。

(3)规定:

还有清政府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

《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书信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