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913096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2.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docx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Word版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二章 红外吸收光谱法

第十三章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十四章 核磁共振波谱法

第十五章 质谱法

第十六章 色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七章 气相色谱法

第十八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十九章 平面色谱法

第二十章 毛细管电泳法

第二十一章 色谱联用分析法

附录一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2005)

附录二 常用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附录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四 国际制(SI)单位与cgs单位换算及常用物理化学常数

附录五 常用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25℃)

附录六 配位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七 常用电极电位

附录八 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常数(25℃,I=0)

附录九 标准缓冲溶液的pH(0—95℃)

附录十 主要基团的红外特征吸收峰

附录十一 质子化学位移表

附录十二 质谱中常见的中性碎片与碎片离子

附录十三 气相色谱法用表

参考文献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目 录

第三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绪论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6章络合滴定法

第7章沉淀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取样与样品预处理方法

附录

 附录Ⅰ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附录Ⅱ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理化学常数及物理量

 附录Ⅲ国际相对原子质量表

 附录Ⅳ常用相对分子质量表

 附录Ⅴ酸、碱在水中的离解常数

 附录Ⅵ常用标准缓冲溶液的pH(0~60℃)

 附录Ⅶ络合滴定有关常数

 附录Ⅷ标准电极电位及条件电位表

 附录Ⅸ难溶化合物的溶度积(Ksp)

符号表

 

第1章 概论

 1.1 定量分析概述

  1.1.1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1.1.2 定量分析过程

  1.1.3 定量分析方法

 1.2 滴定分析法概述

  1.2.1 滴定分析法对反应的要求和滴定方式

  1.2.2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2.3 滴定分析中的体积测量

  1.2.4 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2.1 有关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2.1.1 误差的表征——准确度与精密度

  2.1.2 误差的表示——误差与偏差

  2.1.3 误差的分类——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

 2.2 随机误差的分布

  2.2.1 频率分布

  2.2.2 正态分布

  2.2.3 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2.3 有限数据的统计处理

  2.3.1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分散程度的表示——对μ和σ

  2.3.2 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对μ的区别间估计

  2.3.3 显著性检验

  2.3.4 异常值的检验

 2.4 测定方法的选择与测定准确度的提高

 2.5 有效数字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酸碱平衡与酸碱滴定法

 3.1 酸碱反应

  3.1.2 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

  3.1.3 活度与浓度,平衡常数的几种形式

 3.2 酸度对弱酸(碱)形态分布的影响

  3.2.1 一元弱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2 多元酸溶液中各种形态的分布

  3.2.3 浓度对数图

 3.3 酸碱溶液的H+浓度计算

  3.3.1 水溶液中酸碱平衡处理的方法

  3.3.2 一元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3 两性物质溶液pH的计算

  3.3.4 多元弱酸溶液pH的计算

  3.3.5 一元弱酸及其共轭碱(HA+A)混合溶液pH的计算

  3.3.6 强酸(碱)溶液pH的计算

  3.3.7 混合酸和混合碱溶液pH的计算

 3.4 酸碱缓冲溶液

  3.4.1 缓冲容量和缓冲范围

  3.4.2 缓冲溶液的选择

  3.4.3 标准缓冲溶液

 3.5 酸碱指示剂

  3.5.1 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3.5.2 影响指示剂变色间隔的因素

  3.5.3 混合指示剂

 3.6 酸碱滴定曲线和指示剂的选择

  3.6.1 强碱滴定强酸或强酸滴定强碱

  3.6.2 一元弱酸(碱)的滴定

  3.6.3 滴定一元弱(弱碱)及其与强酸(强碱)混合物的总结

  3.6.4 多元酸和多元碱的滴定

 3.7 终点误差

  3.7.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7.2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3.8.1 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第4章 络合滴定法

第5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6章 沉淀重量与沉淀滴定法

第7章 分光光度法

第8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方法

第9章 其他常用仪器分析方法

附录

目 录

编写说明

第1章绪论

第1节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第2节分析化学方法的分类

第3节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第4节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误差

第2节测量值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第3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第5节相关与回归

思考与练习

第3章重量分析法

第1节挥发法

第2节萃取法

第3节沉淀法

思考与练习

第4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滴定反应类型与滴定方式

第2节基准物质与标准溶液

第3节滴定分析的计算

思考与练习

第5章酸碱滴定法

第1节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终点误差

第4节应用与示例

第5节非水滴定法

思考与练习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1节基本原理

第2节应用与示例

思考与练习

第7章配位滴定法

第1节配位平衡

第2节基本原理

第3节滴定条件的选择

第4节应用与示例

思考与练习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参考资料

附录

目 录

符号 

缩写或简称 

第一篇概述

第1章分析化学的目的及其对社会的重要性

1.1分析化学的目的:

对社会的基本重要性

1.2分析化学的目的:

作为问题解决者的分析化学家

1.3非常规实验实应用分析化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2章分析过程

2.1概述

2.2全分析过程

2.3工作特性

2.4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参考文献

第3章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3.1分析化学的质量和目标

3.2分析方法

3.3如何保证准确度

3.4质是保证和质是控制受规章限制的方面

3.5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篇化学分析

第4章化学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5章色谱法

第6章动力学与催化

第7章化学分析的方法及其应用 

第三篇物理分析

第8章元素分析

第9章化合物和分子特效分析

第10章微束流和表面分析

第11章结构分析 

第四篇基于计算机的分析化学(COBAC)

第12章化学计理学

第13章计算机软硬件及分析仪器接口 

第五篇全分析系统

第14章联用技术

第15章微分析系统

第16章过程分析化学

VI.附录 

汉英索引 

英汉索引

目 录

总序

出版说明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符号表

绪论

 0.1分析化学的任务与作用

 0.2分析方法的分类

 0.3发展中的分析化学

1分析质量保证

 1.1分析化学中关于误差的一些基本概念

 1.2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3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1.4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小结

 习题

 分析化学前沿领域简介——化学计量学

2化学分析法

 2.1滴定分析概述

 2.2滴定分析的基本理论

 2.3确定滴定终点的方法

 2.4滴定条件选择

 2.5滴定分析的应用

 2.6重理分析法

 小结

 习题

 化学大师Liebig

3分离分析方法

 3.1分析试样的制备和分解

 3.2沉淀分离法

 3.3溶齐萃取分离法

 3.4离子交换分离法

 3.5挥发和蒸馏分离法

 3.6气相色谱法

 3.7高效液相色谱法

 3.8色谱分离技术发展简介

 3.9膜分离法

 3.10激光分离法

 3.11复杂试样分析实例

 3.12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

 小结

 习题

 科学家及其思维方法简介——色谱学家马丁

4原子光谱分析法

 4.1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4.2原子发射光谱分析法

 小结

 习题

 著名化学家本生对分析化学的贡献

5分子光谱分析法

 5.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5.2红外光谱法

 5.3分子发光分析法

 小结

 习题

 光分析化学前沿简介——光化学传感器

6核磁共振谱法

 6.1基本原理

 6.2核磁共振谱仪

 6.3化学位移

 6.4自旋偶合与自旋裂分

 6.5核磁共振谱图解析

 6.613C核磁共振谱

 小结

 习题

 生物分子的革命性分析方法

7质谱法

 7.1基本原理

 7.2质谱仪

 7.3离子的主要类型

 7.4有机化合物质谱

 7.5质谱图解析

 7.6飞行时间质谱简介

 7.7UV、IR、NMR和MS四谱综合解析

 小结

 习题

 科学展望——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简介

8电化学分析法

 8.1电位分析法

 8.2极谱法和伏安法

 8.3库仑分析法

 8.4电分析化学新进展

 小结

 习题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阿格雷和麦金农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目 录

第1篇 分析化学基础

 第1章 分析化学导言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化学的特点和分类

  1.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1.4 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方法

  思考题

 第2章 试样的采集、制备与分解

  2.1 试样的采集

  2.2 固体物料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思考题

 第3章 定量分析中的误差及数据处理

  3.1 误差的基本概念

  3.2 误差的传递

  3.3 有效数字的表示与运算规则

  3.4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3.5 少量数据的统计处理

  3.6 数据的评价——显著性检验、异常值的取舍

  3.7 回归分析

  3.8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思考题

 习题

第2篇 化学分析法

 第4章 化学分析法概述

  4.1 化学分析法概述

  4.2 滴定分析法概述

  4.3 标准溶液与基准物

  4.4 化学分析法的计算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6章 配位滴定法

 第7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8章 沉淀滴定法

 第9章 重量分析法

第3篇 仪器分析法

 第10章 仪器分析法概述

 第11章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第12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

 第13章 电位分析法

 第14章 气相色谱法

第4篇 复杂物质分析

 第15章 定量分析中的分离及富集方法

 第16章 复杂物质分析示例

附录

参考文献

目 录

第1章绪论

第1节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2节 分析化学的分类

一、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三、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四、常量分析、半微量分析和微量分析

五、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

第3节 试样分析的基本程序

一、取样

二、分析试液的制备

三、分析测定

四、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第4节 分析化学的发展与趋势

第2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1节 概述

第2节 定量分析误差

一、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二、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

四、提高分析准确度的方法

第3节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法则

一、有效数字

二、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法则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4节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与分析结果的表示方法

一、偶然误差的正态分布

二、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三、可疑值的取舍

四、分析数据处理与报告

第3章 重量分析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挥发法

一、定义

二、操作过程

三、应用

第3节 萃取法

一、定义及分类

二、操作过程

三、应用

第4节 沉淀法

一、沉淀重量法

二、沉淀的溶解度及影响因素

三、沉淀的纯度及其影响因素

四、沉淀的类型与沉淀条件

五、沉淀法中的计算

第5节 应用

一、药物含量测定

二、药物纯度检查

第4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滴定方式

一、直接滴定法

二、反滴定法

三、置换滴定法

四、间接滴定法

第3节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一、基准物质

二、标准溶液

三、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

第4节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一、计算依据

二、计算示例

第5章 酸碱滴定法

第1节 概述

第2节 水溶液中的酸碱平衡

一、酸碱质子理论

二、溶液中酸碱组分的分布

三、酸碱溶液中H+浓度的计算

第3节 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

二、酸碱指示剂的理论变色点和变色范围

三、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四、混合指示剂

第4节 酸碱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

第6章沉淀滴定法

第7章配位滴定法

第8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9章电位分析法

第10章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11章荧光分析法

第12章红外分光光度法

第13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14章经典液相色谱法

第15章气相色谱法

第16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17章其他分析方法

实验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分析化学》教学基本要求

 

目 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第二节分析方法的分类

一、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结构分析

二、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

三、常量、半微量、微量、超微量分析

四、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五、例行分析、仲裁分析和快速分析

第三节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一、分析理论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

二、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二章定量分析误差和分析数据的处理

第一节定量分析误差的种类和来源

一、系统误差

二、随机误差

第二节准确度与精密度

一、准确度与误差

二、精密度与偏差

三、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

第三节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一、频率分布

二、正态分布

三、随机误差的区间概率

第四节有限测定数据的统计处理

一、置信度与μ的置信区间

二、可疑测定值的取舍

三、显著性检验

第五节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

二、减小测量的相对误差

三、检验和消除系统误差

四、减小随机误差

第六节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一、有效数字的意义和位数

二、数字修约规则

三、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三章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一节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及滴定方式

一、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二、滴定分析法对化学反应的要求

三、滴定方式

第二节滴定分析的标准溶液

一、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二、化学试剂的规格与基准物质

三、标准溶液的配制

第三节滴定分析的有关计算

一、滴定分析计算的理论依据

二、滴定分析计算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四章酸碱滴定法

第一节酸碱反应及其平衡常数

一、酸碱反应及其实质

二、酸碱反应的平衡常数以及共轭酸碱对Ka与Kb的关系

第二节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一、一元弱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二、多元酸(碱)溶液中各型体的分布系数与分布曲线

第三节酸碱溶液pH的计算

一、质子等衡式(质子条件式)

二、酸碱溶液pH的计算

第四节酸碱指示剂

一、酸碱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影响酸碱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

三、混合酸碱指示剂

第五节酸碱滴定原理及指示剂选择

一、强碱与强酸的滴定

二、强碱(酸)滴定一元弱酸(碱)

三、多元酸(碱)的滴定

四、酸碱滴定中CO2的影响

第六节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一、酸(碱)标准溶液的配制及标定

二、酸碱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五章配位滴定法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EDTA及其配合物

一、乙二胺四乙酸(EDTA)的结构与性质

二、EDTA在水溶液中各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

三、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螯合物的特点

第三节EDTA与金属离子的配位平衡

一、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二、溶液中各级配合物浓度的计算

第四节影响配位平衡的主要因素

一、酸效应及酸效应系数

二、配位效应及配位效应系数

三、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第五节配位滴定原理

一、配位滴定曲线

二、影响配位滴定突跃范围的主要因素

三、准确滴定金属离子的判据

四、配位滴定中适宜pH范围

第六节金属指示剂

一、金属指示剂的作用原理

二、金属指示剂应具备的条件

三、金属指示剂的选择

四、金属指示剂的封闭、僵化和氧化变质现象

五、常用的金属指示剂

第七节提高配位滴定选择性的方法

一、控制溶液酸度

二、利用掩蔽和解蔽作用

三、采用其他配位剂

四、分离干扰离子

第八节配位滴定法的应用

一、EDTA标准溶液的配制、标定

二、各种配位滴定方式

三、配位滴定法应用实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六章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

一、标准电极电势和条件电极电势

二、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方向

三、氧化还原反应进行的程度

四、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第二节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一、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二、化学计量点时溶液电势的计算

三、影响氧化还原滴定突跃范围的因素

第三节氧化还原滴定的指示剂

一、自身指示剂

二、特殊指示剂

三、氧化还原指示剂

第四节常见氧化还原滴定法及其应用

一、高锰酸钾法

二、重铬酸钾法

三、碘量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七章沉淀滴定法

第一节沉淀滴定法基本原理

第二节银量法

一、莫尔法

二、佛尔哈德法

三、法扬司法

第三节沉淀滴定法的应用

一、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二、应用示例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八章分析化学中的常用分离方法

第一节沉淀分离法

一、无机沉淀剂分离

二、有机沉淀剂分离

三、共沉淀分离

第二节液?

液萃取分离法

一、萃取分离法的基本原理

二、萃取体系的分类和萃取条件的选择

三、萃取分离技术

四、溶剂萃取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第三节离子交换分离法

一、离子交换剂的种类和性质

二、离子交换树脂的亲和力

三、离子交换分离操作技术

四、离子交换分离法的应用

第四节常规色谱法

一、柱色谱法

二、纸色谱法

三、薄层色谱法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九章电势分析法

第一节电势分析法基本原理

一、直接电势法

二、电势滴定法

三、电池电动势的测量

第二节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一、参比电极

二、指示电极

第三节直接电势法及应用

一、溶液pH值的测定

二、离子活度(浓度)的测定

三、直接电势法的应用

第四节电势滴定法

一、电势滴定法的原理

二、电势滴定终点的确定

三、电势滴定法的应用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章吸光光度分析法

第一节吸光光度法的基础知识

一、光的基本性质

二、光的互补作用与溶液的颜色

三、光的吸收曲线

第二节光的吸收定律

一、朗伯?

比耳定律

二、朗伯?

比耳定律的推导

三、吸光度与透光度

四、吸光系数、摩尔吸光系数及桑德尔灵敏度

第三节显色反应及影响因素

一、吸光光度法对显色反应的要求

二、影响显色反应的主要因素

三、显色剂

第四节吸光光度分析法及仪器

一、吸光光度分析的类型

二、吸光光度分析的定量分析方法

三、分光光度计的构造

四、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五节吸光光度法测量误差及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吸光光度法的测量误差

二、测量条件的选择

第六节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示差吸光光度法

二、多组分的分析

三、配合物组成的测定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一章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第一节基本原理

一、共振发射线与吸收线

二、基态原子与激发态原子的关系

三、原子吸收线的宽度

四、原子吸收的测量

五、灵敏度和检出限

第二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一、光源

二、原子化器

三、分光系统

四、检测系统

五、读数装置

六、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的类型

第三节仪器测量条件的选择

一、分析线的选择

二、灯电流的选择

三、原子化条件的选择

四、燃烧器高度的选择

五、进样量

六、单色器狭缝宽度与光谱通带的选择

第四节定量分析方法

一、标准工作曲线法

二、标准加入法

第五节干扰及消除方法

一、光谱干扰

二、化学干扰、物理干扰及电离干扰

第六节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的应用

一、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化学元素

二、有机物分析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二章气相色谱分析法

第一节色谱法概述

一、色谱法原理介绍

二、色谱法的分类

第二节气相色谱法的特点及基本原理

一、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二、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气相色谱的实验技术

一、色谱系统

二、实验技术要点

三、程序升温和衍生物制备

第四节气相色谱法的应用

一、定性分析

二、定量分析

三、气相色谱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

第五节气相色谱法的新进展

一、顶空气相色谱

二、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三、气相色谱?

红外光谱联用技术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三章高效液相色谱法

第一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技术参数

一、速率理论

二、柱外效应

三、分离度

四、系统适应性实验

第二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色谱系统

一、高压泵

二、梯度洗脱装置

三、进样器

四、色谱柱

五、检测器

六、数据处理系统和结果处理

第三节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分离方式

一、吸附色谱法

二、分配色谱法

三、离子色谱法

四、尺寸排阻色谱法

五、亲和色谱法

第四节样品预处理与色谱柱的保护

一、样品预处理

二、色谱柱的保护

第五节液相色谱分析技术的新进展

一、液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概述

二、超临界流体色谱法概述

三、高效毛细管液相色谱法概述

本章小结

思考题与习题

第十四章现代仪器分析简介

第一节光分析法导论

一、电磁波的辐射能特性

二、光分析法的分类

第二节原子发射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二、原子发射光谱仪

三、应用

第三节原子荧光光谱法

一、基本原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