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2457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1.8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docx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5人类与自然环境

专题5:

人类与自然环境

要点串讲

一.掌握两个地理常识

1.我国主要陆地自然资源概况

资源类型

特点

分布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耕地、林地比重小,荒漠、石山比重大,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耕地:

东部季风区

草地:

西部非季风区

林地:

东北、西南山区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

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工业、交通、城建用地,开垦宜农荒地

水资源

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时空分布不均匀

东部多,西部少;南方多,北方少

空间分布不均匀:

南方多,北方少;时间分配不均匀:

夏秋雨水多,冬春雨水少

兴建跨流域调水工程,解决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问题;兴修水库,解决水资源时间分配不均问题;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

生物资源

总量大,种类多,地区分布不均匀

森林:

东北、西南山区

草原:

西部非季风区

过度放牧,草原退化;森林资源减少

营造防护林;规定合理载畜量;建设人工草场

矿产资源

分布广泛,相对集中,煤、铁、石油北方多,有色金属南方多

铁:

辽、冀、川

铜:

赣、滇、皖、鄂

铝土:

晋、豫、黔、桂、鲁

磷:

鄂、滇、黔、湘

某些矿种贫矿多,富矿少,增加了开采运输、冶炼的难度;乱采滥挖,浪费严重

加强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积极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利用新材料和新能源

2、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自然灾害的相关特性

1.主要自然灾害的相关特性

(1)天文灾害:

太阳活动的表现、标志、周期及对地球的影响。

(2)主要气象气候灾害比较

利用天气系统和气候因子分析气象气候灾害的成因与时空分布规律是高考的最佳切入点。

因此复习时要结合大气环流、各种气候特点了解气象气候灾害产生的机制,发生的时间、影响和分布的主要区域,产生的危害及其防御对策。

如结合冷空气、锋面等因素分析旱涝、寒潮等灾害,结合大气运动分析台风、伏旱、中国华北春旱等灾害成因。

我国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上的季节性和空间上的地域性,归纳如下:

台风(飓风)

寒潮

暴雨洪涝

干旱

形成

热带气旋

强烈发展

强冷空气入侵(冷锋天

气)

连续暴雨或短时大暴雨

长时间无雨或异常少雨

多发季节

夏秋之交

冬、春、秋都有

夏、秋为主

春冬多发

影响我国主要地区

东南沿海一带,

粤、台、琼、闽等

省较集中

除西藏、云贵地区受其影响较小外,我国大部

分地区都受其影响

东部广大季风风,尤以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

游地区最为频繁

大部分受其威胁,典型的有华北春旱、长江中下游地

区伏旱

危害

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

强烈降温造成冻害

洪水冲毁、淹没农田

和公共设施等

粮食减产、人畜缺水

防御措施

气象卫星的监测和预报

长期:

水利建设、植树

短期:

发展耐旱作物,

应急:

节水

利用气象卫星加强对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利用雷达监视台风的动向,

提前发布寒潮消息或警

报,提醒有关部门作好防寒措施

工程措施:

水利建设、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非工程措施:

加强分洪泛区土地管理、实行防

洪保险等

我国的水旱灾害十分频繁与季风气候密切相关。

夏季风进退的迟早、势力的强弱,再加上某些年份副高位置反常(如副高位置偏西北,而东部干旱),使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很大。

我国的旱涝灾害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不同的表现。

从我国历年旱涝情况看,大致是东北涝多于旱;华北盛夏多洪涝,春旱十分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大体上夏多洪涝,盛夏多伏旱。

(3)主要地质地貌灾害比较

地震

火山爆发

滑坡

泥石流

原因

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

重力作用

重力作用、人类活动破坏

表现

岩石圈突然破裂,内能强烈释放,引起地面震动

高温的岩浆、气体、碎屑喷出地表

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沿一定滑动面整体下滑

饱含泥砂、石块、巨大砾石的特殊洪流

破坏性

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危害人类生命财产

还可诱发地震

堵塞江河、摧残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

同滑坡

分布

世界

板块构造的边缘地带,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

环太平洋、地中海和东非的火山带以及大西洋海底火山带

山区,并多与地震带分布一致

中国

台湾;黄河中下游汾渭断裂带、太行山麓、京津唐张地区和渤海沿岸;西北的河西走廊、六盘山和天山南北;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四川西部和西藏;广东和福建的沿海地区

死火山:

山西大同的死火山群

休眠火山:

长白山、黑龙江的五大连池

活火山:

台湾的七星山、新疆于田附近昆仑山

我国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3,地表的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加上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使滑坡和泥石流成为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川、滇、黔接壤地带频发

特征

周期性

周期性

偶发性

偶发性

2.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从总体上看,自然灾害的特点是:

广泛性与区域性、突发性与永久性、频繁性与不稳定性、周期性与不重复性、不可避免性与损失严重性以及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从成因上,自然灾害具有很大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灾害的群发性和严重性。

表现方式

含义

举例

成因上的

关联性

在同一地域内发生的各种地质灾害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在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形成了以地震、滑坡和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其内在成因是有关联的,因这个地带地壳活动强烈,多为断裂构造带

分布上的

群发性

往往由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在空间上形成灾害区,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或同步性

地震可衍生地裂、山崩、滑坡、泥石流、海啸等群灾,以致于形成恶性的灾害链

与人类活

动的关联性

人类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诱发地质灾害

过量开采地下水,开采矿产资源等引发了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表塌陷等灾害;不合理的开挖坡脚导致滑坡;各种弃渣、弃土堆放不当引发泥石流

3.我国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原因

①我国地处世界两大地震带交汇处,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地质灾害比较频繁的国家。

②我国季风气候类型、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使不同地区以及同一地区的不同季节,交替出现水旱灾害。

③由于滥砍滥伐,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加重。

④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一旦发生灾害,给社会经济造成的影响往往比人少地多的国家严重。

⑤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对防灾、减灾的投入相对不足。

地域分异

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规律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主导因素

重要因素

典型地区

地带性

水平地带性

从赤道到两极的分异(纬度地带性)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热量

水分

低、高纬度的低平地区

从沿海到内陆的分异(经度地带性)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沿海→内陆

水分

热量

中纬度的低平地区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垂直地带性)

大致沿等高线方向延伸

从山麓到山顶更替

水热条件的差异和变化

海拔较高的山地

非地带性

自然带的延伸和更替方向并不一致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

比较普遍

三、掌握以下三地理规律

1、陆地自然带分异规律

2、常见的非地带性现象特殊案例

因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北极地区是北冰洋

地形起伏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深入内地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不满足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条件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高山植物区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

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森林带或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欧洲西岸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特别广

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水分

昆仑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河水灌溉

3、掌握三个物质循环

循环类型

循环过程

作用与意义

水循环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是自然环境中主要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基本过程之一。

按发生的领域可分为:

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上空之间。

海陆循环可分为:

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汇入大海等环节。

1.水循环维持地球上各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联系各个圈层,促进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水循环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但要明确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3.水循环对气候、生态、地貌等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

地质循环

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的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裸露的岩石在地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形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形成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从岩浆到形成各类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物质的地质循环。

1.地质循环是一种经历若干地质历史时期且遍及全地球的自然过程,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

2.特别是由大气、水、生物界直接参与并起重要作用的地表物质循环,对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的发育,都与此密切相关。

生物循环

植物吸收空气、水、土壤中的无机养分合成植物的有机质,植物的有机质被动物吸收后合成动物的有机质,动物 、植物死后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成无机物回到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连续过程。

物质的生物循环包括生物的合成作用和分解作用。

1.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的迁移运动,能量不断流动和转化。

2.影响并改造大气成分和陆地水成分。

3.加快岩石风化,促进土壤形成。

[热点题型归纳]

题型1:

自然条件对人类的影响

样题1(2011届长春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测试)材料一:

风水学是中国古文化的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

其积极意义是引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选择一处适合生存的环境。

古代将河流的凸岸称为讷位。

材料二:

某河流分布图(图1)材料三:

弯道水速示意图(图2)

图1图2

阅读图文资料,据此完成

(1)~

(2)题。

(1)图1中最适宜古代人建筑居住场所的是

A.acdB.abcC.bcdD.abd

(2)从现代角度看,图1中最适宜建筑港口的是

A.aB.bC.cD.d

(研析)考查聚落的布局与河流地貌的关系、港口的布局与河流地貌的关系,以及运用示意图获取信息、分析信息的能力。

(1)题,由河流地貌可知,凸岸以堆积作用为主,地形较为平坦,适合人类居住。

(2)题,港口要求布局在水深的地方。

河流凹岸水流速快,以侵蚀作用为主,水深。

答案:

(1)A

(2)B 

相关链接:

恰当的选址是城市得以建立的基础和前提,要兼顾政治、军事、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的要求,它们与城市的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形胜”是先秦统治者城市选址的思想之一。

“形胜”,《辞源》解释为“地势优越便利,风景优美”。

早在石器时代,先民们就选择依山傍水的地方作为聚落基址。

传说大禹治水时就提出“宅居九”的建议,即居住地应面临弯曲的河水,背靠雄伟的高山,而且要地势高敞。

这样,既有用水之便,又无洪涝之忧,纳阳光而御风寒,是最适宜生存的地方。

强化●预测

1、(2011年5月潍坊市高考适应性训练二模试题)图2—4为同一地区等高线图、水系分布图和聚落分布图。

读图完成

(1)~

(2)题。

图2等高线图图3水系分布图图4聚落分布图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四条河流中乙河流速最快B.该地区地势西高东低

C.该地区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D.该地区聚落沿河分布

(2)该地区为加快经济发展,拟建设由A城市到B城市的公路,选择图中路线的依据是

①地势平坦,工程难度小②便于居民点之间的联系

③占用的耕地面积小④经过的河流多,便于水陆联运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题型2:

自然资源的保护利用

样题2[2010江苏卷]图l6为1990年和2006年我国原油进口来源地结构图.图l7为2006年各地区原油生产、原油加工和乙烯生产产量占全国的比重。

读图回答问题。

 

(1)图l6所列国家中,与1990年相比,2006年新增的石油进口国中比重最大的三个国家依次是、和。

(2)为保障我国石油供应安全,应采取哪些措施?

国外方面:

国内方面:

(3)读图l7,原油生产比重明显大于原油加工比重的地区有,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原油加工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华东地区原油加工、乙烯生产比重大的主导因素是。

(4)石化工业园是由石油化学工业企业集聚而形成的.其主要优点有和。

研析能源问题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原油进口量一直在增加,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所以关注石油,缓解能源危机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石油进口的主要渠道从图示可以看出主要来自于西亚、俄罗斯、非洲等地。

而在我国国内,能源生产和消费也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华东、华南、华中等地经济比较发达,但能源严重不足。

答案

(1)沙特阿拉伯安哥拉俄罗斯

(2)拓展石油供应渠道(来源地多元化);保障石油运输安全(运输方式多样化)

加强石油勘探开发;建立石油储备基地

(3)西北、华北、东北原料市场

(4)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有利于集中治理污染

方法技巧:

分析能源调配试题一般应遵循以下的思路:

(1)地理背景:

能源分布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东部经济的重大举措;

(2)空间分布:

主要能源基地的空间分布;能源跨地区调配的主要线路。

(3)地理意义:

对输出地区——把西部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财政收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进而大大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对输入地区——为东部地区提供清洁、优质、可靠、廉价的能源,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还能够有效地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拉动国内需求。

对输入和输出地区的“双赢”——生态效益。

强化●预测

2、煤炭是我国最主要的一次能源,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对煤炭的需求也将保持快速增长。

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煤炭资源的地理分布特点是:

①以昆仑山—秦岭一线为界    ;②    。

(2)我国煤炭的需求主要来自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谈谈如何进行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

(3)我国能源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依据对应关系,填表说明安全隐患的具体表现及其解决措施。

样题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39)读下列材料和图表,回答问题:

材料一: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产生的废气,影响气候、危及人体健康的问题日益严峻。

因而,太阳能、核能、风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广泛重视。

据测算,全球可开发风能总量比水能总量大十倍。

我过沿海地区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

(1)回答下图相应数码框中的内容,显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危害的过程,以反映开发新能源的必要性。

 

 

材料二:

亚马逊河河河口位置图

(2)许多大河河口地区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

据材料,分析亚马逊河河口潮汐潮位高的原因。

(3)简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的自然条件。

(研析)本组试题主要考查自然资源中的能源资源形成分布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题主要考查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的危害。

大量燃烧煤、石油等化石能源会产生大量废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这些酸性气体会产生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危害人体健康。

通过分析题干中数码框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出答案。

(2)题主要考查海水运动形式——潮汐。

潮汐潮位的高低与河口形状、风向及河水顶托作用有关。

亚马孙河河口口大内小,涌入河口的海水较多,河口变窄使潮位抬高;亚马孙河河口位于赤道附近,受来自海洋的信风影响,加剧了潮势。

亚马孙河流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径流量大,注入海洋的河水较多,与自东向西流的海水形成顶托之势,从而抬高潮势。

第(3)题主要考查风能资源。

风能资源丰富说明风力强,主要考虑大气运动情况及地形的影响。

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受冬夏季风、热带气旋影响风力较大;另外,滨海地区海陆风作用明显;东南沿海地区地形较平坦,对风的阻挡作用较小。

答案:

(1)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酸化,呼吸。

(2)河口为三角洲或喇叭形潮水涌入由宽变窄,潮位被推高。

河口受东北信风的影响,信风顺潮流方推高潮位(或风助潮势)。

该河流年径流量大,入海口河水逆潮流顶托抬高潮位。

(3)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的热力差异显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

纬度低,热带气旋频繁。

滨海地区昼夜海陆热力差异形成海陆风。

下垫面平坦,阻力(摩擦力)小,对风力削弱作用小因此风能资源丰富。

相关链接: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的重大举措。

加快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加强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应该在研究开发、技术转让、资金援助等方面加强合作,使可再生能源在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造福各国人民。

强化●预测

3、(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安徽卷)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

完成

(1)-

(2)题。

(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A.a、b、cB.c、b、aC.c、a、bD.b、c、a

(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A.西电东送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

题型3:

自然灾害及其关联性

样题4(2011·青岛模拟)下图为中央气象台发布的“2010年6月24日20时~6月25日20时我国南方强降雨区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我国南方主要强降雨带的分布规律。

(2)正常情况下,我国东部6月份的降雨带徘徊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而图示雨带位置明显偏南,简析其原因。

(3)受连续降水影响,南方地区将面临渍涝风险趋大、地质灾害趋重、江河洪水凸显等严峻形势。

人们应做好哪些方面的应急防范工作?

研析第

(1)题,注意结合图示和我国行政区划来描述。

(2)题,我国锋面雨带的移动与冷暖气流的强弱密切相关,图示雨带位置偏南与冷空气势力强大有关。

第(3)题,建立预警、救援机制,开展减灾教育,暂停户外作业,做好防范等。

答案:

(1)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其中,广西东部、广东中部、福建中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大暴雨和特大暴雨。

(2)由于冷空气势力强盛,暖湿气流又相对稳定,冷暖气团剧烈交汇,导致这次降雨范围广、强度很大且位置偏南。

(3)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御暴雨应急工作;切断有危险地带的室外电源,暂停户外作业;做好城市、农田的排涝,注意防范可能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强化●预测

4、[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年高三毕业班联考一]读“某地理现象移动路径和盛行期频数等值线图”,回答⑴—⑵题。

⑴该地理现象是

A.地震             B.台风         C.赤潮          D.梅雨

⑵下列地区中,该灾害出现频率最小的地区是                             

A.东南亚          B.中美洲        C.孟加拉湾      D.几内亚湾

样题5:

(2011·唐山模拟)2010年4月14日,位于冰岛中南部的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火山爆发,致使大量火山烟冲向高空,严重影响了欧洲地区的航空运输。

读“火山灰影响航空业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从距离看,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距喷发的火山更近,但火山灰对其影响却较小,原因是(  )

A.地质构造B.北大西洋暖流

C.大气环流D.海陆位置

(2)冰岛火山爆发期间,非洲肯尼亚的花农损失惨重。

造成这一影响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市场B.交通

C.政策D.绿色壁垒

研析

(1)雷克雅未克位于埃亚菲亚德拉冰川的西侧,在盛行西风的作用下,火山灰向东和东南方向吹,因而对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的影响较小。

(2)鲜花属于鲜活、不易久贮、价格较高的商品,需要有快捷、方便的交通运输方式支撑才能到达消费市场(欧洲发达国家)。

火山喷发的烟尘阻碍了飞机的飞行。

答案:

(1)C

(2)B

相关链接:

火山爆发和地震都是内力导致的地质灾害。

火山爆发是由于地下深处匠高温岩浆及气候、碎屑从地壳中喷出的现象。

根据活动情况,火山爆发可以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休眠火山。

按火山的空间分布,火山形成了环太平洋、地中海、东北及大西洋海底等几个火山带。

强化●预测

5、阅读漫画,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此幅漫画的标题应为,长三角地区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原因是。

(2)长三角区发生此种地质灾害的直接威胁体现在哪些方面?

(3)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漫画中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自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此种灾害已在我国由沿海城市向大面积区域性扩展,形成了北方以为中心和南方以为中心的两大区域。

前者主要是缺水造成的,而后者主要是缺水引起的。

(4)下列四条建议能够有效控制此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是( )

A.控制巨型建筑的无序建设

B.科学规划地下空间的开发使用

C.以行政区划为界,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合理开采地下水的基础上,积极推广地下水人工回灌

题型4:

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样题6[2010年天津卷,5~6题]读图,回答⑴~⑵题。

⑴据各自然带在左图中的位置,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O→a距离海洋越来越近  B.O→a海拔高度越来越低

C.O→b年降水量越来越多  D.O→b所处纬度越来越高

⑵据右图判断,在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特征是()

A.全年高温多雨  B.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C.全年炎热干燥  D.冬季温和湿润,夏季炎热干燥

研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带分布规律和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和气候特征。

⑴o→a属于由于纬度变化导致的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o→b反映的是从热带到温带到寒带的变化,影响因素为纬度。

⑵非洲土地退化的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位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热带草原气候区,特征是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

答案:

⑴D⑵B

考点归纳如何认识非地带性因素与地带性因素:

第一非地带性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