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1902 上传时间:2022-09-3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docx

重庆市级语文一诊试题及答案

重庆市2012年秋高三(上)期末测试(一诊)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光驱   煊赫一时   应变(yìng)   酩酊大醉(dǐng)

      B.竞猜   唇枪舌箭   熨帖(yùn)   咎由自取(jiù)

      C.帐篷   深居简出   执拗(niù)   恪守不渝(gé)

      D.涣散   披肝砺胆   精髓(suǐ)   卷帙浩繁(zhì)

2.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大学生攀比消费严重,有的不惜以重金.“培养感情”,朋友外出聚餐,一顿饭的花费少则三四百元,多则问鼎千元,全不考虑父母艰辛。

      B.西方美术界流行的观念至上的观点在国内大行其道,各种天花乱坠的观念艺术大为流行,而艺术家用艺术形象反映和表现现实生活的创作能力却大大削弱。

      C.打手机时有人窃听,和朋友吃饭时有人偷拍,外出游玩时已被定位,甚至在宾馆住宿的信息也都被暴露,而这一切,受害人可能闻所未闻。

      D.“桥坚强”受到特别关注,实在是耐人寻味,在“桥脆脆,,大量存在的今天它犹如一面“照妖镜",让形形色色的问题桥、“豆腐渣”桥无法藏身。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符合规范的一项是

      A.世界羽联表示:

“取消这些选手的参赛资格,是因为她们消极比赛,违背了奥林匹克精神。

”这令人想起罗格的一句话,“赢得胜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如何比赛。

"

      B.当分数成为学习的唯一目的,健康生活的诉求显得不那么强烈和正当时,许多人认为,“养好身体,是为好好学习”——此处,“健康"成为从属于“学习”的手段。

      C.我们在文字虚拟的世界中生活了几千年,慢慢地,书成了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是在这一阶梯上踩空失足的人却有很多(或许用“走火入魔”来形容更加确切)。

      D.面对不幸者求助时的无奈,面对路人的冷漠,我们需要追问自己的内心,想想为那些美好的价值、心中的向往,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

又带来了什么?

改变了什么?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在继续采取严厉措施进行楼市宏观调控的形势下,任何脱离宏观调控去谈提高房屋售价、增加房屋销售量,都是没有根据和不现实的。

      B.这是一个社会急剧转型的年代,面对多元的利益、多样的观念、多变的思想,只有我们鼓励发表意见,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倾听各方面的真实诉求。

      C.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学校撤并上搞“一刀切",片面追求学校数量少、规模大,在卖施上搞“大跃进"式的“一步到位",人为造成了混乱局面。

      D.有人从文化交流的角度加以阐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认为这是东西方文化对话的过程,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接纳和融合的过程。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11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毫无疑问,林徽因的精神气质隶属于“五·四”后生长起来的那一代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群体。

这些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以其扎扎实实的生活践履,丰丰富富的健全人格,为催生现代中国而自觉努力者不乏其人。

   建国后,中国的知识分子经历了一场又一场荡涤魂灵的风风雨雨:

林徽因于其中可谓幸运者。

她辞世于1955年的春天,诚如作者所言,这“是命运女神对她的眷顾和厚爱”,“以她细腻敏感的心灵,怎样承受1957年的狂暴风雨?

以她高傲纯正的天性,怎能面对1966年的浊浪排空?

”然而,我们也不能为林徽因奢求更好的命运,等待她的不过是双重误读的悲剧。

其一,是湮没——准确地说,这非“误”读,而是“不”读——遁入历史无人识。

即使笔者这样以讲授现代文学为职业的人,初读林徽因竟来自醉心新月派诗歌的外国友人之触动!

其二,是扭曲。

张清平绝非近年来首先关注林徽因的人,在她书写之前,林徽因已经浮出历史地表。

可叹的是商品经济的铁锹助其出土,注定了林徽因不能清清爽爽地以一个大写的人从历史的深处走来。

她总是被与别人捆绑在一起,作为徐志摩的热恋闪闪烁烁地让今人猜测无限。

于是,什么杰出的女建筑家,独特的女诗人都无关紧要,重要的是诗人徐志摩曾因痴情于她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可捉摸不定的林徽因却嫁给了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我这样“学舌”是有着一丝恶意在其中的:

敢爱、能爱的梁思成以其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与宏大结构(建筑术语)支撑关爱了林徽因的一生,却难以得到应有的立足之地!

因此,我们有理由特别关注张清平的《林徽因》,冀望她的笔还一方历史以真实,让读者在林徽因们的精神风采里了悟今人的苍白。

   陈思和先生曾就作者与传主的关系有过如下见解:

“传记不是纯客观的材料展览。

它需要‘对话’,作者与传主间的一种高层次的精神对话。

”阅读《林徽因》使我们看到,作者在长期知识与学养储备的基础上,有了走进林徽因的可能,有了切近传主精神的对话。

   在这一“对话”中,传主的心灵路程较之生活阅历似乎更能触发作者的激情,于是她不自觉间总是把叩问的笔触挥向林徽因、和她身边一群人的精神层面。

她讶异于这一群人的精神何以如此健全。

她于心向往之中竭力再现着他们的独特群体气候,一刀一笔地镌镂着林徽因的精神素质,兼以工笔描绘出给林徽因以影响和润泽的那些人的风采。

林徽因所以成为林徽因,离不开梁思成,缺不了金岳霖,也少不得徐志摩。

于是,北总布胡同的林家客厅,西南联大梁思成夫妇脱坯和泥造起的住宅,宜宾李庄五年病魔煎熬中困苦封闭的研究生活——林徽因就于这当中和着一群人的步履以独特的自我向读者走来,每一步都是丰盈的、尊严的、大写的。

这一群人用生命书写履历的时候最为惹眼的是心灵的自由,他们之间即使穷困得典当衣物,最富有的依然是真诚,而又因了站在同一地平线上,他们彼此间深为敬重和懂得!

于是其肝胆相照的罕见美好遂成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间的绝唱。

(节选自张洁《<林徽因>序))

5.下列各项中,属于对林徽因“误读”的一项是(3分)   ( )

      A.林徽因是一个杰出的女建筑家、独特的女诗人,一个为催生现代中国而自觉努力的自由知识分子。

      B.林徽因与梁思成相互扶持,梁思成更是敢爱、能爱,以其无与伦比的坚实基础与宏大结构支撑关爱了林徽因的一生。

      C.林微因一生中最值得书写的是她的爱情经历:

诗人徐志摩因痴情于她而亲手捣毁了自己的家庭,她却嫁给了梁思成。

      D.林徽因深受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等人的影响和润泽,他们这群人心灵自由,相互理解敬重,彼此肝胆相照的美好堪称绝唱。

6.下列各项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

      A.林徽因于1955年辞世,免受了政治运动的冲击,这是她的幸运,也是造成她被“湮没”的原因。

      B.林徽因当年的“遁入历史”和最初的“浮出历史地表”都是不正常的现象,这是林徽因的不幸,也是社会的悲哀。

      C.张清平凭借着丰富的知识和学养,纯客观地蒋现了历史的真实,让读者有了走进林徽因的可能。

      D.陈思和评价张清平,认为他通过与林徽因及其身边一群人的精神对话,揭示了林徽因等人健全的精神素质。

7.从文中看,避免对历史人物“误读”的途径有哪些?

请从你熟悉的其他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个举例说明。

(5分)

三、(本太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

   吴陆抗闻步阐叛,亟遣将军左奕、吾彦等讨之。

帝遣荆州刺史杨肇迎阐于西陵,车骑将军羊祜帅步军出江陵,巴东监军徐胤帅水军击建平,以救阐。

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自赤溪至于故市,内以围阐,外从御晋兵,昼夜催切,如敌已至,众甚苦之。

诸将谏曰:

“今宜及三军之锐,急攻阐,比晋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

”抗曰:

“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今反攻之,不可猝拔。

北兵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

”诸将皆欲攻阐,抗欲服众心,听令一攻,果无利。

围备始合,而羊祜兵五万至江陵。

诸将咸以抗不宜上,抗曰:

“江陵城固兵足,无可忧者,假令敌得江陵,必不能守,所损者小。

若晋据西陵,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其患不可量也!

”乃自帅众赴西陵。

   初,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土以绝寇叛。

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

抗闻之,使咸亟破之。

诸将皆惑,屡谏,不听。

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粮,大费功力。

   十一月,杨肇至西陵。

陆抗令公安督孙遵循南岸御羊祜,水军督留虑拒徐胤,抗自将大军凭围对肇。

将军朱乔营都督俞赞亡诣肇。

抗曰:

“赞军中旧吏,知吾虚实。

吾常虑夷兵素不简练。

若敌攻围,必先此处。

”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

明日,肇果攻故夷兵处,抗命击之,矢石雨下,肇众伤、死者相属。

十二月,肇计屈,夜遁。

抗欲追之,而虑步阐畜力伺间,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肇众凶惧,悉解甲挺走,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祜等皆引军还。

抗遂拔西陵,诛阐及同谋将吏数十人,皆夷三族,自余所请赦者数万口。

东还乐乡,貌无矜色,谦冲如常。

吴主加抗都护。

羊祜坐贬平南将军,杨肇免为庶人。

   

(选自《资治通鉴·晋纪》)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凡备御之具,皆抗所宿规   宿:

原先

      B-羊祜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      因:

依靠

      C.十二月,肇计屈,夜遁       屈:

竭尽

      D.抗使轻兵蹑之,肇兵大败     蹑:

踩踏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陆抗有智谋的一组是

      ①陆抗敕西陵诸军筑严围   ②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       

      ③抗闻之,使咸亟破之     ④即夜易夷兵,皆以精兵守之

      ⑤抗命击之,矢石雨下.  ⑥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⑤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陆抗不急于攻打叛将步阐,是因为西陵粮谷充足,城池险固,易守难攻;同时吴军又受到晋军攻击,“表里受难”。

      B.面对晋军的多路进攻,陆抗指挥若定,分兵御敌,用次要兵力牵制晋军主力,用主力抓住战机最终击败晋军,攻克西陵。

      C.陆抗采用“围而不打”“毁坝绝粮”“夜易夷兵”等策略,看似轻而易举,实则是苦苦思索和缜密分析的结果。

      D.陆抗对江陵和西陵的战略地位、布防情况了然于胸,担心西陵失守带来连锁反应,于是亲赴西陵镇守,朝胜利迈近了一步。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3分)

11.

(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①比晋救至,必可拔也,何事于围,以敝士民之力!

(14分)

      ②兵不足分,于是但鸣鼓戒众,若将追者。

(3分)

 

      

(2)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何治安之世有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矣有贤而用国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犹无有也商之兴也,有仲、伊尹,其表也,亦有三仁。

12,阅读下面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忆秦娥

【南宋】黄机

秋萧索,梧桐落尽西风恶。

西风恶,数声新雁,数声残角。

离愁不管人飘泊,年年孤负黄花约。

黄花约,几重庭院,几重帘幕。

    

(1)上片连用两个“数声”,请分析其妙处。

(3分)

    

(2)有人认为“离愁不管人漂泊”一句耐人寻味,请简要分析。

(4分)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6分)

(1)今我来思,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