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1590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docx

比较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与实验版的课程目标的异同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一、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的原则和目标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自2001年颁布实施以来,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改革的推进发挥了积极作用。

为适应新时期课程改革的需要,根据教育部要求,对《标准(实验稿)》进行修订。

本次修订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应对未来社会的挑战,突出课程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应用性,注重增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2011年版)》)的指导性、规范性、可操作性与评价性。

  修订参考的主要依据有:

国家有关课程改革的方案、政策,尤其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及会议研讨得到的各类调研结果;基础教育物理(科学)课程的国际比较结果;时代发展对中学物理课程提出的要求,等等。

  《标准(实验稿)》五部分内容的修改原则如下:

  “前言”部分,根据教育部对所有学科统一的修改要求,调整表述;

  “课程目标”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调整表述;

  “内容标准”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微调“科学探究”,修订“科学内容”;

  “实施建议”部分,保持原结构不变,侧重修改“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

  “附录”部分,补充学生必做实验,增加案例及评析,规范行为动词。

  本次修订的主要目标是深化课程理念及课程目标,合理设计“课程内容”。

修订保持了《标准(实验稿)》的总体结构、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等,对部分内容进行完善性调整。

  如在“课程基本理念”中,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功能,突出该课程的定位,将“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调整为“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将“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调整为“注重评价改革导向,促进学生不断发展”。

另外,将原来的“课程标准设计”改为“课程设计思路”,突出课标对教学的引导作用,分别从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定位、课程理念、课程目标、科学探究及科学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

在“课程目标”的修改中,对总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微调;对“知识与技能”分目标,将行为动词“初步认识”统一为“认识”;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分目标,仅做文字微调。

  根据统一要求,将《标准(实验稿)》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其中的具体条目是本次修订的重点之一。

在修订中注重落实多维课程目标,力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进一步融入到“课程内容”中。

  本次修订适当推敲了“科学探究”内容中的文字表述,微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的部分条目。

为了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及指导性,调整了《标准(实验稿)》中与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目标相关的案例,另外补充了两个案例。

修订后的科学探究案例具有更合理的内容结构:

既有课内探究,也有课外探究;既强调了整体探究过程,也注重了对某些探究要素的侧重。

另外,在每个案例后增写了“评析”,这加强了通过案例进行指导的作用。

根据教育部对课程标准文本的统一要求,科学探究案例放进了“附录”中。

  二、物理学科课程标准调整的主要内容

  根据修订的思想和原则,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整:

  1、规范表述,增强可评价性。

  为了便于教师更好地理解“科学内容”的条目,便于评价,本次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行为动词。

  从《标准(实验稿)》“附录”中的行为动词界定看,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划分为“知识技能目标动词”“体验性目标动词”两类。

在“知识”与“技能”两项内容中,“知识”内容的能力要求划分为“了解、认识和理解”三个层次,技能对应的能力要求为“独立操作”。

体验性要求的目标动词,能力划分为“经历、反映、领悟”三个层次。

而《标准(2011年版)》附录中行为动词说明更为清晰、简明,便于教师把握科学内容的教学。

具体表现在:

删去了《标准(实验稿)》中的“初步”等行为动词,整合了行为动词的种类。

调整原有表述科学内容的行为动词分类,修订为“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三个类别。

  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的“了解”在原来“了解、知道、描述、说出”的基础上增加了“列举、举例说明、说明”3个新行为动词;“认识”能力水平保持不变;“理解”水平的行为动词由原来“区别、说明、解释、估计、理解、分类、计算”调整为“解释、理解、计算”。

从行为动词的修订变化看,“说明”由原来的“理解”水平调整到“了解”水平,能力要求有所降低,而将“区别”“估计”“分类”整合到了“了解”的能力层次上。

  技能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描述保持“独立操作”不变,行为动词的举例由原来的“测量、会、学会”修订为“会、会测量、会选用、会使用、会根据……估测、会用……测量”等表述更为具体。

  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的描述由原来的“经历、反应、领悟”三个层次修订为“经历、认同、内化”三个层次。

三个能力层次的行为动词举例与修订前相比,更加简化。

“经历”水平的行为动词删减了“感知、调查、学习、体验”,增加了“尝试、能”。

修订后,体验性目标行为动词把《标准(实验稿)》中“反应”调整为“认同”,其行为动词包括“关心、关注、有……意识”;“领悟”调整为“内化”,其行为动词包括“养成”。

例如:

  “能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调整为“用水的三态变化说明自然界中的一些水循环现象”,行为动词由“解释”修订为“说明”。

  “能区别固、液和气三种物态。

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调整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

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调整为“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如弹性、磁性、导电性和导热性等,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物质的这些物理属性”,增加了探究的成份。

  “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知道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人,关注探索宇宙的一些重大活动”,调整为“大致了解人类探索太阳系及宇宙的历程,并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行为动词“了解”修订为“大致了解”,能力要求有所下降;“知道”修订为“认识、关注”。

  “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

”调整为“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行为动词“学习”修订为“理解”,能力要求有所增加。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物体的惯性。

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调整为“通过实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

用物体的惯性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认识”,能力要求有所下调,“表述”修订为“解释”。

  “结合实例理解功率的概念。

了解功率在实际中的应用”调整为“知道机械功和功率,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机械功和功率的含义”。

  “理解电功率和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能区分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调整为“结合实例理解电功和电功率,知道用电器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将“电功率与电流、电压之间的关系”删除,计算不作要求。

  “理解机械效率”调整为“知道机械效率。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行为动词“理解”修订为“知道”,并增加了“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在电流一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与导体的电阻成正比”调整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焦耳定律,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行为动词“知道”修订为“了解”“说明”。

  “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规范为“探究并了解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因为对该条目不仅要求探究过程而且要求了解探究的结果。

  2、细化科学内容,明确教学要求。

  鉴于《标准(实验稿)》中的有些条目内容比较原则,要求比较宽泛,不便评价,本次修订对这些条目做了进一步的细化。

修订后,进一步明确了能力层次的不同要求,增强了评价的可在操作性,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

如:

  “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细化为“探究并了解光的反射定律、探究并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其特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细化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

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细化为“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

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物质的熔点或沸点联系起来”。

细化为“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细化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只要求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概念,不要求知道三者的数学关系,避免有关计算。

  “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细化为“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要求对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产生感应电流条件需要达到“了解”层次,表述更为具体。

  3、调整部分科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综合提升科学素养,本次修订适当整合、删减了部分内容,适当降低了要求。

  整合的内容有:

  “初步了解半导体的一些特点。

了解半导体材料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初步了解纳米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整合为“通过收集信息,了解一些新材料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了解新材料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与原来的内容条目相比,表述更为简洁、明了,既降低了难度,又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更多空间。

  “知道光是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两个条目,整合为“知道电磁波。

知道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了解电磁波的应用及其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了解内能的概念。

能简单描述温度和内能的关系”“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了解热量的概念”整合为“了解内能和热量。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使三级主题相关内容条目更精练。

  “有评估某些物质对人和环境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的意识”,具体要求落实和渗透在“了解人类关于物质属性的研究对日常生活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和“了解我国和世界的能源状况。

对于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中。

  对有可能加重教学负担的部分内容进行了合理取舍。

如:

  删减“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减轻学生负担。

  删减“光的直线传播”。

因为小学已学过。

  删减“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中“颜料混合”有关内容。

  删去对欧姆定律“理解欧姆定律,并能进行简单计算”中“能进行简单计算”内容表述,因为理解包括了计算。

表述更为精炼。

  4、加强能力培养,落实三维目标。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关注未来劳动者整体素质,本次修订适当增加了部分知识内容,尤其是增加了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条目。

同时将个别内容条目,进行了“拆解”,即将一个条目细化为两个以上,使得原有内容表述更为清晰,三维目标落到实处。

例如: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条目过于集中。

修订中将其优化、拆解为两个具体条目“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用示意图描述力。

会测量力的大小。

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增加“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静电学内容,单独设为一条。

因为此条目在小学科学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中未明确要求,而此内容与生产生活联系密切,对后续学习有一定影响。

  增加“了解串、并联电路电流和电压的特点”,没有对电路中电阻的特点提出要求。

  增加“能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所作为”,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

  增加“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要求,并把有关流体压强的内容整合为一条“通过实验,探究并了解液体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强调科学探究活动的落实。

  增加“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增加“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应用”的要求。

  增加“磁场、地磁场”内容。

  增加“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的要求。

  增加了理解“电功”(原来只有“电功率”)的内容。

  增加“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三、我省实施《标准(实验稿)》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基本情况

  义务段新课程在我省实施十年以来,《标准(实验稿)》得到了基层学校、教研工作者、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基本认可,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明显改观。

  1、教育理念发生变化,探究式教学进入课堂。

  经过新课程的培训和实践,广大物理教师认为,先进理念和思想是新课程顺利实施的第一步,没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作支撑,再好的课程标准和教材、再好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手段,只会是教学预期与新课程要求“南辕北辙”。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探究式教学逐步成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学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收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的方法和探究的乐趣。

  2、学习方式开始转变,团队精神不断强化。

  《标准(实验稿)》指出: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团队合作精神得到很好培养。

一是学生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参与式体验学习、探究学习等,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活动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成为一种愉快的体验。

二是学会了质疑,学生变得更加自信。

课堂上,老学生师引导下,积极讨论、认真倾听、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信心得到激发,个性得以张扬。

三是学会了与他人合作。

在小组互动式学习中,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学会了欣赏他人、礼让他人,懂得了如何让他人接受自己、理解自己、原谅自己,最终培养了小组成员的团队精神,每个人都尝到了合作学习的甜头,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科学素养等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

  3、实践活动得到关注,创新能力有所提升。

  《标准(实验稿)》提出的“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等课程的核心理念,突破学科本位,引导学生从课堂走进综合实践活动、走入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开展社会调查、课题研究、论文和调研报告撰写、科技作品制作等渠道,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广大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也形成了良好的自觉学习的习惯。

新课程实施十年多来,全省涌现出大批学生科技创新成果。

  4、校本课程初成体系,课程资源不断丰富

  新课程对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提出了不同要求,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具体建议。

各个学校都不同程度的结合学科特点和学校、学生实际,开发和开设校本课程,利用各种途径整合、丰富课程资源,开阔了学生学习视野,最大程度的完成了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效补充,课程标准的要求得到较好地落实。

  5、硬件设施逐步改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

  新课程的实施,对学校功能部室的建设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

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基层学校的教学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教师开展物理教学、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创建了较为良好的环境。

学校的校园网、图书馆、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的建设逐步完善。

为在学生中开展探究实验、科技小制作、小发明等科学实践活动提供了硬件保障。

  6、教学评价日趋多元,过程发展得到关注

  新课程实施十年以来,过程性评价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得到广泛关注。

诸如研究性学习过程和日常教学过程的评价得到学校普遍重视。

最为显著的变化是广大教师尝试借助学生成长记录袋,对学生发展状况有清晰、全面的记载,指导学生选择成长记录袋应收集的内容,真实地反映学生成长的状况。

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考试评价、师生自评等多元评价模式得到逐步认可。

诸如此类,逐步完善、相对科学的评价体系基本形成,促进了教与学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理念滞后仍然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首要问题。

  就全省而言,新课程实施以来,新理念得到不同程度的认可,教学过程中亦有所体现,但对新课程思而不深、落而不实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

  一方面,部分地区、学校由于缺少高水平的培训和引领,教师对新课程理念认识不到位、不深入,在教学过程中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仍大量存在。

诸如对“主导”、“主体”含义理解不清,教师主宰课堂现象严重;对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注重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淡化,教学过多的停留在知识与技能的维度上等。

尤其是在初三年级的教学中,“返祖”现象比较普遍。

以讲应考、以练应考、以考应考,没有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和发展奠定基础”作为教学的长远目标,急功近利,过分追求升学率等反映了很多学校的教育教学现状。

  另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新课程的理解有偏差。

新课程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课堂教学有所改观,但形式化现象严重,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很多内容不具备合作探究的要求,设问简单,没有思辨性。

这种小组合作学习,表面上看似热闹,却没有实质性内容,合作交流流于形式。

新课程强调,“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反映到课堂上,有的教师没有理解“科学探究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的真正含义,每节课都几乎上成探究课,认为不上成探究课就不是新课程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更有甚者,探究课模式、固定化,把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评估、交流与合作)程序化、机械地套用。

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探究疲劳,生动活泼的探究课变得死板、乏味。

  2、资源配置不到位、不均衡成为新课程实施的新阻力。

  一是师资力量薄弱。

在对农村初中物理教师的调查中发现:

有部分教师不具备物理大专以上学历,有的教师带两到三门学科,这些教师知识面狭窄,面对新课程教学,学科知识捉襟见肘显得力不从心,只能就课本讲知识,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对学生提出的有些问题不能应对自如,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这些教师的课堂就是:

教师讲一讲,学生练一练,如果有检查,适当变一变。

  二是硬件设施短缺。

2010年我省中小学全面通过了“普实”达标验收,但一些学校实验器材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探究课(课堂上简单的实验探究演示)和探究实验课(学生的分组探究实验)仍不能满足新课程的要求。

有的学校实验室个数不够或面积不达标,有的学校实验器材欠缺或个别实验器材短缺,分组实验还不能达到两人一组,尤其是部分农村学校,规模小,实验器材少而粗造,耗材不能既时添置,缺少专职实验教师维护和管理。

这些现象都影响了学生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的有效提升,阻碍了物理课程目标的实现。

  3、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新课程实施促进了评价制度的重建,但还不够全面、不够到位,体系中旧有的评价方式方法遗留过多,目前对学生的评价的主要依据仍然纸质考试和实验操作考试为主,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与技能掌握程度的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合作精神以及作业、作品、成长记录等反映学生发展的情感性、过程性的评价在新的评价体系体现不够充分,或者是评价制度中有所体现,但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不够。

在新的评价体系中,还需要补充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元素。

  四、实施建议

  1、落实《标准(2011年版)》,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教育规划纲要》把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作为义务教育“发展任务”的重要内容,指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该“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

”根据这一精神,《标准(2011年版)》从四个方面调整了课程内容,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一是删除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内容,二是删除了学生感到困难而高中还会学习的内容,三是小学已学过,而初中又没有进一步提升的知识,四是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目前,各地的初中物理教学中,还程度不同的存在拔高教学要求的现象,学生课业负担仍然过重。

教师对《标准(实验稿)》教学要求的认识不够清晰。

修订后的课程内容通过规范行为动词,要求明确。

教学过程中应以《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结合学生特点,合理把握课程内容要求,控制教学难度。

要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使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快,教学内容简明扼要,加“问”减“考”,增加提问次数,减少考试次数等办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标准(2011年版)》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的实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在“内容要求”中,凡是用“通过实验”这一措词陈述的实验内容,都必须通过实验来学习,是《标准(2011年版)》对物理实验的基本要求。

除此之外,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创设探究情景,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疑问做实验。

  本次修订在附录中列出了20个学生必做的物理实验项目清单,其中基本操作类实验7项,测定性实验4项,探究性实验9项。

实验项目的这种结构,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后,更多的发挥他们在实验中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探索精神。

在实验教学的实施中,教师要避免罗列实验步骤、预制各种表格等替代包办学生设计过程的现象。

在探究性实验的教学中,更不能替代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束缚学生的思维,不能把探究性实验变成验证性实验。

在演示实验中,要更新传统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达到实验的预期效果。

  通过各种途径开发实验课程资源,提倡用身边的物品做实验;整合先进技术和实验资源,发挥新技术在实验教学中的支撑作用、辅助作用。

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以灵活生动的图形、动画表现形式,具有较强的模拟功能,将物理实验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静为动,对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巩固新知,培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多媒体模拟实验,无法让学生感到实验的真实性、体验实验操作的过程,因此不能取代实验本身,而应该是真实实验过程的回放、修正和验证。

  3、落实三维目标,培育综合素养。

  在10年课程改革实践中,三维目标得到教师基本认同,特别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的渗透较课改前有很大的改善。

但教学中,目标分离的现象还比较严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培养落实还不到位,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落实情感目标首先要通过教学设计,创设生动的学习情境,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设计有趣激疑的实验和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观察实验和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成功体验。

  要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又作用和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物理有趣、有用、可用,因此而喜欢物理学科,爱学物理知识。

《标准(2011年版)》在知识内容上注意减轻学生负担,而在物理知识联系生活方面,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教育学心理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