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90127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docx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高中物理教案免费下载

【篇一:

高中物理复习全套教案(下)】

第七章恒定电流

知识网络:

第1单元基本概念和定律

一、.电流

条件:

1、导体两端有持续的电压2、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导体――自由电子电解液――正负离子气体――正负离子、自由电子

方向:

正电荷的定向移动的方向

导体中电流由高电势流向低电势,

电流在电源外部由正极流向负极

二、电流强度——(i标量)——表示电流的强弱。

通过导体某一截面的电量q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叫电流-422-强度,简称电流。

1、定义式:

i?

q适用于任何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

t

注意:

在电解液导电时,是正负离子向相反方向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在用公式i=q/t计算电流强度时应引起注意。

2、电流的微观表达式已知:

粒子电量q

导体截面积s

粒子定向移动的速率v粒子体密度(单位体积的粒子的个数)推导:

i?

qsvtnq?

?

i?

nqsvtt对于金属导体有i=nqvs(n为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个数,s为导线的横截面积,v

-55为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约10m/s,远小于电子热运动的平均速率10m/s,更小于

三、欧姆定律

1、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强度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2、公式:

i?

ur

5、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

注意i-u曲线和u-i曲

线的区别。

还要注意:

当考虑到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时,

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不再是过原点的直线。

四.电阻定律——导体电阻r跟它的长度l成正比,跟

(2)纯金属的电阻率小,合金的电阻率大。

⑶材料的电阻率与温度有关系:

①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以理解为温度升高时金属原子热运动加剧,对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的阻碍增大。

)铂较明显,可用于做温度计;锰铜、镍铜的电阻率几乎不随温度而变,可用于做标准电阻。

②半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可以理解为半导体靠自由电子和空穴导电,温度升高时半导体中的自由电子和空穴的数量增大,导电能力提高)。

③有些物质当温度接近0k时,电阻率突然减小到零——这种现象叫超导现象。

能够发生超导现象的物体叫超导体。

材料由正常状态转变为超导状态的温度叫超导材料的转变温度tc。

我国科学家在1989年把tc提高到130k。

现在科学家正努力做到室温超导。

i成反比的说法是错误的,导体的电阻大小由长度、截面积及材料决定,一旦导体给定,即使它两端的电压u=0,它的电阻仍然照旧存在。

五.电功和电热

2电功就是电场力做的功,因此是w=uit;由焦耳定律,电热q=irt。

其微观解释是:

电流通过金属导体时,自由电子在加速运动过程中频繁与正离子相碰,使离子的热运动加剧,而电子速率减小,可以认为自由电子只以某一速率定向移动,电能没有转化为电子的动能,只转化为内能。

1、电功和电功率

电功:

电场力对运动电荷所做的功,也叫做电流所做的功

w?

uitp?

ui适用于任何电路

能量转化:

把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2、电热和热功率(焦耳定律)

电流通过导体时,释放的热量

q?

i2rtp?

i2r适用于任何电路

能量转化:

电能转化为内能

3、纯电阻电路(一来一去,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电阻、灯泡、电炉、电烙铁))

引:

真空中和电阻中电流作功把电能转变为其它形式的能的不同

(动能、内能、机械能、化学能等)

w?

q

uit?

irt?

u?

ir

2

2

4、非纯电阻电路(一来多去电能的一部分转化成热能(电动机、电解槽,电感,电容?

?

2w=irt+其他形式的能量,即

w?

q

uit?

i2rt?

u?

ir

i2r

5、对于电动机

2ui=ir+机械p

机械p输入功率内耗功率输出功率

总功率热功率机械功率

消耗功率损失功率有用功率

【例1】下图所列的4个图象中,最能正确地表示家庭常用的白炽电灯在不同电压下消耗的

2电功率p与电压平方u之间的函数关系的是以下哪个图象

2

2

2o

a.b.c.d.

22解:

此图象描述p随u变化的规律,由功率表达式知:

p?

u,u越大,电阻越大,r

图象上对应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越小。

选c。

6、关于用电器的额定值问题

额定电压是指用电器在正常工作的条件下应加的电压,在这个条件下它消耗的功率就是额定功率,流经它的电流就是它的额定电流。

如果用电器在实际使用时,加在其上的实际电压不等于额定电压,它消耗的功率也不再是额定功率,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以认为用电器的电阻与额定状态下的值是相同的,并据此来进行计算。

【例2】某电动机,电压u1=10v时带不动负载,不转动,电流为i1=2a。

当电压为u2=36v时能带动负载正常运转,电流为i2=1a。

求这时电动机的机械功率是多大?

解:

电动机不转时可视为为纯电阻,由欧姆定律得,r?

u1?

5?

,这个电阻可认i1

热为是不变的。

电动机正常转动时,输入的电功率为p电=u2i2=36w,内部消耗的热功率p

2=i2r=5w,所以机械功率p=31w

由例题可知:

电动机在启动时电流较大,容易被烧坏;正常运转时电流反而较小。

【例3】某一直流电动机提升重物的装置,如图所示,

重物的质量m=50kg,电源提供给电动机的电压为u=110v,

不计各种摩擦,当电动机以v=0.9m/s的恒定速率向上提

升重物时,电路中的电流强度i=5.0a

,求电动机的线圈

3

电阻大小(取g=10m/s).

2解析:

电动机的输入功率p=ui,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1=mgv,电动机发热功率p2=ir

【例4】来自质子源的质子(初速度为零),经一加速电压为800kv的直线加速器加

秒打到靶上的质子数为_________。

假定分布在质子源到靶之间的加速电场是均匀的,在质子束中与质子源相距l和4l的两处,各取一段极短的相等长度的质子流,其中的质子数分别为n1和n2,则n1∶n2=_______。

vv解:

按定义,2

i?

neni,?

?

?

6.25?

1015.tte

由于各处电流相同,设这段长度为

l,其中的质子数为n个,由i?

nnelnev1和t?

得i?

?

n?

而v2?

2as,?

v?

s,?

1?

tvlvn2s22?

s11

针对练习

1.关于电阻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

a.电阻率是表征材料导电性能好坏的物理量,电阻率越大,其导电性能越好

b.各种材料的电阻率都与温度有关,金属的电阻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c.所谓超导体,当其温度降低到接近绝对零度的某个临界温度时,它的电阻率突然变为零d.某些合金的电阻率几乎不受温度变化的影响,通常都用它们制作标准电阻

2.如图所示,厚薄均匀的矩形金属薄片边长ab=10cm,bc=5cm,当将a与b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时,电流强度为1a,若将c与d接入电压为u的电路中,则电流为a?

a.4ab.2ac.11ad.a24

3.如图所示,两段材料相同、长度相等、但横截面积不等的

导体接在电路中,总电压为u,则.d

①通过两段导体的电流相等②两段导体内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不同

③细导体两端的电压u1大于粗导体两端的电压u2

④细导体内的电场强度大于粗导体内的电场强度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

4.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两端加上电压u时,通过导线中的电流强度为i,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度为v,若导线均匀拉长,使其半径变为原来的

加上电压u,则bc?

a.通过导线的电流为1,再给它两端2iib.通过导线的电流为46

4

c.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vvd.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平均速率为46

5.如图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键从最左端向右滑过2r/3

时,电压表的读数由u0增大到2u0,若电源内阻不计,则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abcd

a.通过变阻器r的电流增大为原来的2倍

b.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减小为原来的2倍3

c.若r的阻值减小到零,则电压表的示数为4u0

d.以上说法都正确

8.如图,电源可提供u=6v的恒定电压,r0为定值电阻,某

同学实验时误将一电流表(内阻忽略)并联于rx两端,其示数

为2a,当将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内阻无限大)后,示数为3v,

q为固定点,p为滑键,构成一圆形滑动变阻器,如图1—28—8所

11.某用电器离电源lm,线路上电流为ia

若要求线路上电压不超过uv,输电线电阻率为

?

(s≥2?

li)u

12.如图所示是一种悬球式加速度仪.它可以用

来测定沿水平轨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列车的加速

度.m是一个金属球,它系在细金属丝的下端,金属

丝的上端悬挂在o点,ab是一根长为l的电阻丝,

其阻值为r.金属丝与电阻丝接触良好,摩擦不计.

5

【篇二: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彭阳县第一中学白巨军

选修3-5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18.2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教学任务分析】

1.学生在初中物理和化学课中已经学过原子的核式结构,但并不了解这些知识是怎样获得的。

针对这一特点,介绍人类怎样一步一步地深入认识原子的结构;

2.在我们日常所处的宏观世界中,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物体的结构,但在微观世界里,已经不能靠眼睛来获取信息了。

针对这一问题,了解最常用的获取微观世界的信息的方法;

3.前一节电子的发现,说明原子可以再分割,在此基础上,汤姆孙建立了原子“枣糕模型”。

卢瑟福用发现的?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

粒子散射实验和原子的核式结构的内容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4.科学假说是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科学家们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提出模型或假说,这些模型或假说又在实验中经受检验,正确的被肯定,经不起检验的被否定,在新的基础上再提出新的学说。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生动地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这种过程。

【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的整体素质及物理基础一般,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因此根据现有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教案、一步步设计难度梯度,进行有效性教学。

2.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前的应试教育模式,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地位平等,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

3.本节课是一节科学探究课,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现象,是问题,而不是结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史过程及各种模型建立的依据;

2.知道?

粒子散射实验的实验方法和实验现象,及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主要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对现象的分析中归纳中得出结论的逻辑推理能力;

2.通过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体会建立模型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演化及其在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了解研究微观现象的方法。

1.通过对原子模型演变的历史的学习,感受科学家们细致、敏锐的科学态度和不畏权威、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科学精神;

2.通过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不断深入,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是不断扩大和加深的,领悟和感受科学研究方法的正确使用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小组自主思考讨论在于对?

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分析从而否定”枣糕模型”,得出原子的核式结构;

2.在教学中渗透和让学生体会物理学研究方法,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

模型方法,和微观粒子的碰撞方法。

(二)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课件,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设计思想】

本节课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挖掘和思考,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始终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思考,广开言路,让学生的思维与教师的引导共鸣。

整节课结合?

粒子散射实验,把模型的建立过程和方法放在首位,把学生的情感价值体验放在重要位置。

总体教学设计如下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讲述:

汤姆孙发现电子,根据原子呈电中性,提出了原子的“枣糕模型”。

学生活动:

师生共同得出汤姆孙的“枣糕模型”。

点评:

用动画展示原子“枣糕模型”。

(二)进行新课

1.?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装置

(1)?

粒子散射实验原理:

汤姆孙提出的“枣糕模型”是否对呢?

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用一般的方法是无法探测它的内部结构的,要认识原子的结构,需要用高速粒子对它进行轰击。

而?

粒子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接近原子中心。

它还可以使荧光屏物质发光。

如果?

粒子与其他粒子发生相互作用,改变了运动方向,荧光屏就能够显示出它的方向变化。

研究高速的?

粒子穿过原子的散射情况,是研究原子结构的有效手段。

学生:

体会?

粒子散射实验中用到科学方法;渗透科学精神(勇于攀登科学高峰,不

怕苦、不怕累的精神)的教育。

教师指出:

研究原子内部结构要用到的方法:

微观粒子碰撞方法。

(2)?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

粒子散射实验的装置,主要由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望远镜和转动圆盘几部分组成。

?

粒子散射实验在课堂上无法直接演示,希望借助多媒体系统,利用动画向学生模拟实验的装置、过程和现象,使学生获得直观的切身体验,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多媒体重点指出,荧光屏和望远镜能够围绕金箔在一个圆周上运动,从而可以观察到穿透金箔后偏转角度不同的?

粒子。

并且要让学生了解,这种观察是非常艰苦细致的工作,所用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动画展示?

粒子散射实验装置动画展示实验中,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现象

(3)实验的观察结果

必须向学生明确:

入射的?

粒子分为三部分。

大部分沿原来的方向前进,少数发生了较大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

提问学生,师生共同用科学语言表述实验结果。

2.原子的核式结构的提出

(1)投影出三个问题让学生先自己思考,然后以四人小组讨论。

其中第1、2个问题学生基本上能讨论出,第三个问题,通过师生共同分析,然后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逻辑推理得出原子的结构。

三个问题是:

用汤姆孙的“枣糕模型”能否解释?

粒子大角度散射?

请同学们根据以下三方面去考虑:

(1)?

粒子出现大角度散射有没有可能是与电子碰撞后造成的?

(2)按照“枣糕模型”,?

粒子在原子附近或穿越原子内部后有没有可能发生大角度偏转?

(3)你认为原子中的正电荷应如何分布,才有可能造成?

粒子的大角度偏转?

为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小组间互相提问,解答。

(2)教师小结:

对于问题1、2:

按照“枣糕模型”,①碰撞前后,质量大的?

粒子速度几乎不变。

只可能是电子的速度发生大的改变,因此不可能出现反弹的现象,即使是非对心碰撞,也不会有大角散射。

师生互动,学生小组讨论,学生分析推理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对于问题3:

先通过课件师生分析,然后小组讨论,推理分析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结构模型。

教师起引导和组织作用。

①绝大多数?

粒子不偏移→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

②少数?

粒子发生较大偏转→原子内部有“核”存在。

③极少数?

粒子被弹回表明:

作用力很大;质量很大;电量集中。

点评:

教师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教育:

模型法

(实验现象)→(分析推理)→(构造模型)

(通过汤姆孙的原子结构模型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的建立,既渗透科学探究的因素教学,又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并将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与行星结构相类比,指出大自然的和谐统一的美,渗透哲学教育。

通过学生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与交流,顺理成章地否定了“枣糕模型”,并开始建立新的模型。

希望这一部分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总结,总结时,突出汤姆孙原子模型与?

粒子散射实验之间的矛盾,可以将?

粒子分别穿过“枣糕模型”和核式结构模型的不同现象用动画模拟,形成强烈的对比,突破难点。

联想在以前的学习中有哪些进行了模型法的教学,在哪些方面的研究中可以应用模型法来研究。

得到卢瑟福的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后再展示立体动画?

粒子散射模型,使学生有更清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认识。

3.原子核的电荷与大小

关于原子的大小应该让学生有个数量级的概念,即原子的半径在10m左右,原子核的大小在10-15~10-14m左右.原子核的半径只相当于原子半径的万分之一,体积只相当于原子体积的万亿分之一。

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可举一些较形象的比喻或按比例画些示意图,

(三)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10

【篇三:

高中物理教案】

高中物理教案

课题:

全反射

单位: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

授课人:

张凤菊

授课时间:

2009年4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理解光的全反射现象,掌握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2、理解临界角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公式确定光从介质射入真空(空

气)时的临界角.

过程与方法:

1、能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并能解决有关问题。

2、能运用全反射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对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

现象进行充分的认识,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自然现

2、了解我国光纤技术的进展以及光导纤维在现代科技中的

应用,培养爱国主义热情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临界角的概念和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教学难点:

运用全反射的有关知识分析和解释有关问题。

教学用具:

烧杯、硬币、光学演示仪、光导纤维演示仪、电脑。

教学过程:

引入:

今年春晚,刘谦的小魔术火了一把,下面我也给同学门表演一个小魔术。

实物投影上放一个硬币,将一个装水的烧杯放在硬币上,通过投影从烧杯侧面观察:

看不到硬币。

将硬币沾点水,重新观察:

看到了硬币。

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全反射,产生的特殊效果。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光的全反射现象。

一、全反射现象

1、知识复习

(1)折射定律: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入射光线与

折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为一常数。

(2)

弦的比值叫这种介质的折射率

2、知识储备:

两种介质,折射率较大的介质叫光密介质;折射率较小的介质叫光疏介质。

光疏介质和光密介质是相对的。

5、实验验证:

n

n

n

实验现象:

(1)光由光密介质射入光疏介质时,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反射光线越来越强,折射光线越来越

只剩下反射光线。

总结全反射现象:

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的界面时,全部被返回原介质的现象叫全反射。

二、全反射条件

思考并总结发生全发射的条件:

全反射条件总结: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三、知识应用

1、典型例题:

在水面下1m处有一个点光源o,水的折射率为1.33

(1)临界角.

(2)此点光源能照亮水面的面积.

学生推导:

2、现象解释

小结:

1、全反射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光学现象之一,产生全反射现象的条件是:

①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它与光疏介质的界面上.

②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2、自然界中的全反射现象

水中的气泡,阳光照射下的露珠特别明亮.炎热夏天的马路有时看上去特别明亮等.

板书设计

1、光密介质3

光疏介质

2、全反射现象

、全反射条件

(1)光从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2)入射角等于或大于临界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学科竞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