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867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 4.docx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作业微能力认证4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微课设计方案

微课名称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授课人

知识点描述

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

微课时间

6 分钟

知识点来源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教材:

 冀教版

基础知识

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探究法

设计思路

本节微课以情境图导入,通过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以及比较图形面积时的方法,先通过数方格的方式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再对比平形四边形的底和高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猜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通过割补拼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来验证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得出结论,并应用结论,使学生们的空间观念得到培养。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时间

一、片头

(50秒以内)

观察情境图,先回顾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入今天所学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第 1 至 2张PPT

50秒以内

二、正文讲解

(4分30秒左右)

第一节内容:

借助方格纸数一数来确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填写表格比较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以及它们的面积之间的关系。

第 3至 4 张PPT

 1分30 秒

第二节内容:

联系比较图形面积时的方法,通过切割拼接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并展示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

第 5 至6 张PPT

 1分20 秒

第三节内容:

对比转化前和转化后图形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推导出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与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等于原平行四边形的高,因此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解决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 6  至 10张PPT

 1分40 秒

三、结尾

(20秒以内)

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10秒以内

 

《让家更美好》微课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家庭文化建设、家庭美德建设、建立和谐亲子关系、营造和谐家庭氛围的重要性,认同家和万事兴的家庭文化观念,增强构建和谐家庭的责任意识,树立家庭主人翁责任感,树立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

  能力目标:

掌握创建和谐家庭的方法与技能,促进代际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传承中华家庭文化传统美德的能力,增强孝亲敬长的行动力;提高与家人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家庭结构的演化和现代家庭的特点。

了解家庭成员在交流和沟通方式上逐渐发生的变化。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第七课的第三框。

其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

“体谅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苦,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三、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逐渐进入青春期,由于特殊的生理变化、心理特点以及学业与生活的压力,与父母和亲人的相处既亲密又复杂。

一方面,从主观愿望来看,他们希望自己的家庭和谐幸福,出现矛盾也想去解决;另一方面,从客观现实来看,学生往往与父母和亲人出现矛盾和冲突,不能体谅、理解父母和亲人的苦衷,他们家庭责任意识比较淡漠,较少关心父母和家人,对与家人共同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缺乏责任意识。

  

对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给予理解、关怀、引导和支持,与他们一起获得新的成长经验,共同体会成长的美好,共同应对成长中的问题。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

现代家庭新认识

  

(一)导入

  在美国家庭中,只要彼此尊重,父母子女可直呼其名。

那在中国,如果你直呼父母的名字。

  思考:

  1.想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

  2.为什么中国家庭与美国家庭有这么大的差异?

  这都是因为家庭的观念不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现代家庭的新认识。

  

(二)评价任务——对比感悟

  最近毛毛读了《四世同堂》,感受到祁老太爷一大家子10口人,在一起过年,很热闹。

而想想家里现在只有爸爸妈妈和自己,心里有点说不出的滋味。

  思考:

现代家庭中一般有几口人?

现代家庭与《四世同堂》里的祁老太爷一家相比较有什么新特点?

  (三)反馈指导

  1.家庭结构的变化

  阅读P84页的“相关链接”并结合自己家庭的现实得出:

家庭趋于小型化,大部分是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结构形式。

  2.沟通方式的变化

  结合P84“探究与分享”图片场景,说一说:

你经常使用哪些方式和家人沟通?

你更喜欢哪些方式?

为什么?

  归纳:

家庭成员的交流、沟通多样化了,而这种随时、随地的沟通,也正体现着家人间牵挂和浓浓的爱。

  3.家庭氛围的变化

  看大屏幕上展示的图片说一说,现代家庭的家庭氛围和家庭生活都发生了什么变化?

  归纳:

家庭氛围越来越平等和民主,家庭生活的内容丰富多彩。

  (四)师生同归纳

  随着历史的演进和社会的变化,现代家庭出现新的变化,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主要以核心家庭和主干家庭为主;家庭的沟通方式也多样化;家庭的氛围更加平等、民主,家庭生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我们的家庭越来越和谐。

  环节二:

家庭美德我了解

  

(一)导入

  毛毛的妈妈是一位善良的人,常常帮助邻居,孝敬爷爷和奶奶,毛毛经常给妈妈点赞。

  思考:

毛毛为什么给妈妈点赞?

  

(二)评价任务:

看视频去分享

  观看小视频——家庭美德

  思考:

你最赞赏的家庭美德是什么?

而你自己的家庭有哪些美德?

举例说明。

  (三)反馈指导

  家庭美德我了解

  利用P85页的“探究与分享”——家庭美德快递卡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制作一张个性化的“家庭美德快递卡”

  小组成员将卡片作为礼物赠送给其他组的同学,与同学交流展示你的“家庭美德快递卡”,传递美德。

  然后推荐三个最被认可的家庭美德,小组成员分享、总结彼此的收获和感受。

  (四)小结

  家和万事兴。

家庭和谐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

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

  本课总结:

  同学们,我们是家庭的黏和剂,我们是家庭的小太阳,我们更是家庭的一员,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带着爱和责任,行动起来,把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国建设更加美好,更加和谐。

家和万事兴、家和国太平。

本课结语:

最后,我们一起观看《家和万事兴》,随着欢快的音乐节拍、拍起来,祝福我们的家、国万事兴。

 

《碳的化学性质》微课设计方案

一、主题:

碳的化学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道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并能根据碳单质的性质认识其不同用途。

2、通过对碳的不同单质有不同用途的探讨探究,体会物尽所用、人尽其才的道理。

三、教学对象:

初三学生

教学流程与内容:

【引入】我们一起先来回忆一下上节课所学内容,大家知道了金刚石石墨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因为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因而它们的物理性质差异很大,那么他们的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这是我们本节课要探究的内容,下面就开启我们的探究之旅吧!

【投影】古代字画

【提出问题1】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板书】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提出问题2】举例说明“常温时,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钻石代表永恒,书写档案时要用碳素笔;铁路轨道用的枕木,花园里的木桩,一般都会把木头的表面稍稍烤焦,然后再使用,这样不易腐烂,因为烤焦后木头表面的黑色物质,就是单质碳,这些事例都说明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不活泼。

为什么常温下碳单质化学性质不活泼呢?

结构决定性质,我们从它的原子结构来考虑,可以看到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它要成为稳定结构,得4个电子或失4个电子都不容易,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提出问题3】如果温度升高,碳是否会发生反应?

【板书】二、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O2

CO2

我们来回忆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还有化学方程式。

这是氧气充足时发生的反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氧气不充足时还会发生的另外一个反应,它会生成一氧化碳。

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来。

这两个反应都是放热反应。

由此我们看到了在点燃条件下,碳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说明碳有可燃性。

我们还知道了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也会不同

2.不完全燃烧——O2不充足

2C+O2

2CO(O2不充足)

【提出问题4】碳高温时能否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

请你设计一组用于碳与氧化铜反应并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验,跟你设计的一样吗?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视频。

碳高温时能否与某些氧化物发生反应?

请你设计一组用于碳与氧化铜反应并检验是否生成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我们来看这样一个实验,跟你设计的一样吗?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实验视频。

【板书】

三、碳与氧化铜反应

C+2CuO

2Cu+CO2↑

实验中我们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呢?

①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回流,引起试管炸裂。

②酒精灯的火焰上加网罩以提高火焰温度。

③实验结束时,

应先关闭止水夹或者先把导管从石灰水中撤出,再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吸,引起试管炸裂。

这个反应中碳夺去了氧化铜中的氧元素,体现了还原性,氧化铜在反应中提供了氧元素,体现了氧化性。

这个实验说明在高温时碳有还原性。

在这个反应中,氧化铜失去氧变成了单质铜,

这种含氧化合物的氧被夺去的反应称之为还原反应,

【练习】单质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炼金属

焦炭可以把铁从它们的氧化物中还原出来,这也是碳的一个很重要用途,请同学们根据焦炭与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Fe3O4

3Fe+2CO2↑。

我们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根据碳的性质的学习,我们思考一下碳有哪些用途呢?

因为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可以用来做墨汁,书写字画;因为碳具有可燃性,所以用来作燃料;因为碳具有还原性,所以用于冶金工业。

比如炼铁;把铁从它的氧化物里还原出来,

至此,我们完成了碳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随着温度的升高,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可用于作墨汁,作燃料和用于冶金工业。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再一次体会到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这一讲的内容就讲到这里,同学们,下一将我们再见。

作业:

1、理解并掌握炭的三个化学性质

2、对本节课中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现象要熟记。

3、对本节课有不懂地方可以问老师。

四、实施思路:

通过古代字画年深日久不变色的图片引入新课。

通过插入实验视频使本来现象不太明显的现象便于学生观看,使学生能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通过反问、提问等环节来层层帮助学生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第一课时  轴对称图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理察、折纸、交流等活动,探索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2、掌握用折纸等方法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的方法。

3、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同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対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难点:

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

多媒体操件、一些简単的几何图形

教学过程:

一、揭题示标

1、激情引趣:

电脑出示轴对称图形:

花瓶、木板花纹、行船的人、中国结。

初步感知:

(1)教师:

这些图形好看吗?

你能说说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2)学生观察,回答问题;(3)教师:

通过观察,大家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部分是完全一样的。

电脑显示结论:

这些图形的两部分都是完全一样的。

2、揭示课题

(1)同学想一想,给这些图形起一个共同的名称,叫什么呢?

(学生回答)

(2)师板书课题:

轴对称图形出示学习目标:

能正确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师:

目标清楚,让我们向着目标出发!

学习指导过渡语:

下面,请大家打开书翻到第1页,我们请学习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

请看学习指导(投影出示:

师读)。

认真看课本第1页及第2页的内容,边看书边动手操作,思考并完成:

1、通过观察第1页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活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图形?

它们有什么样的特点?

2、什么叫轴对称图形?

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以及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

3、观察例1的图形,哪些是抽对称图形?

分别有几条对称轴?

(独学--交流--讨论--汇报)预设时间:

6分钟

二、自研共探

1、教材例1观察下面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

生认真地看书自研,分析并解决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师巡视,督促人人认真看书。

2、议一议(合作交流)针对自学指导中的问题先对子交流,再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合作交流巡视,观察小组交流情况,对合作不太好的小组给予帮助和提醒,促使每个组及组员都能积极参与到合作交流活动中。

3、说一说(汇报展示)师:

下面我们比一比看每个小组展示的精彩,能为自己的小组增光添彩。

展示方式可以多样化,由各组组长进行分工。

(学生汇报时有不足或不准确的地方,老师或其他小组成员可以及时给予补充,在各组展示后,其他小组给予评价。

知识小结:

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三、学情展示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3题要求:

1、独立完成、互相讨论。

学法指导:

先自己独立完成题目,然后向对方示意,待对方完成后小声讨论。

2、组内交流、整合答案。

学法指导:

待组内成员全部完成后交流各自答案和理由,最终形成统一答案。

3、分工合作、板演展示。

4、汇报讲解、补充评价。

学法指导:

可出各组呼号争抢主讲展示机会,也可出教师根据板演情况指定某个小组展示,其他小组做补充、解释或质疑。

展示后,其它组或教师给给予评价。

    

四、归纳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认为自己今天学的怎么样?

或你认为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之处?

或你觉得你们的因队表现得怎么样?

六、巩固提升1、画出下列轴对称图形的一条对称轴。

2、填空:

(1)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就叫()图形,这条直线就是()。

(2)正方形有()条对称轴。

(3)近似抽对称图形的数字有:

0、()()();近似轴对称图形的汉字有:

()、()、();3游戏:

大家一起来:

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游戏规则:

每人轮流按顺序报一个字母。

如果,你认为你所字母的形状是一个轴对称图形,你就迅速站起来报出;如果,你认为你报的字母形状不是轴对称图形,那么,你只需坐在座位上报就可以了。

其他同学仔细听,如果这位同学报对了,就随后击掌一次;如果这位同学报错了,就击掌三次。

板书设计:

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后,两侧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正方形:

4条对称轴            

等边三角形:

3条对称轴

等腰梯形:

1条对称轴            

长方形:

2条对称轴

圆:

无数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

不是轴对称图形

垂径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结合研究圆的轴对称性,得到了垂径定理及有关结论。

通过这一小节的教学,应使学生理解圆的轴对称性,掌握垂径定理及其他结论,并学会运用这些结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和作图的问题。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反映了圆的重要性质,是证明线段和角相等以及垂直关系的重要依据,同时也为圆的计算和作图问题提供了方法和依据。

垂径定理的应用是教科书的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的轴对称性理解比较深刻,定理及推论引出会比较容易。

定理及推论的真正运用需要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会有一些困难。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垂径定理及其推论,熟练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论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的问题。

难点

熟练运用垂径定理及其推理解决一些有关证明、计算问题。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

由圆的轴对称性引出垂径定理并配以典型例题加深对定理的认识,并抛出问题若有一直径平分一非直径的弦会如何?

引出定理推论,同时排除直径平分直径但不相垂直的特殊情形。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一.复习引入:

(独立完成下列各题)

1.如图:

AB是⊙O______;CD是⊙O______;⊙O中优弧有__________;劣弧有__________。

2.在___圆或____圆中,能够____________叫等弧。

二、新知导学

(一)探究一:

用纸剪一个圆,沿着圆的任意一条直径所在的直线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结论:

圆是_____对称图形,_______________是它的对称轴。

(二)探究二:

如图,AB是⊙O的一条弦,作直径CD,使CD⊥AB,垂足为M.

(1)如图是轴对称图形吗?

如果是,其对称轴是什么?

(2)你能发现图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和弧?

为什么?

相等的线段:

______________

相等的弧: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垂径定理:

文字叙述是:

垂直于弦的直径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

符号语言:

∵CD是⊙O_____,

AB是⊙O______,且CD__AB于M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已知:

在⊙O中,半径为5cm,弦AB的长为8cm,求圆心O到AB的距离

为多少?

 

例2、如图⊙O的半径为41cm,圆心o到AB的距离为9cm,求弦AB的长为多少?

 

例3、圆柱形油桶内装入一些油后,截面如图所示。

若油面宽AB=60cm,油的最大深度为20cm,求油桶半径?

 

归纳:

圆中常用辅助线——连半径,作弦心距,构造Rt三角形。

使用勾股定理,方程思想做题。

弦(a)半径(r)弦心距(d),弓高(h)

四个量关系1、2、

探究三:

垂径定理推论:

平分非直径弦的直径_______,并且__________________。

数学语言:

∵CD是平分_____,

CD是⊙O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4、已知:

在⊙O中,弦AB的长为24cm,C为AB中点,OC=5cm,求⊙O的半径。

 

三、当堂训练:

1、已知圆的两条平行弦AB、CD长分别是6cm和8cm,圆的半径为5cm,求两条平行弦之间的距离。

2、

如图,两圆都以点O为圆心,求证:

AC=BD

 

 

学生独立完成并叙述

 

学生提前准备好圆片,动手操作,得出结论。

 

学生填写并复述

 

学生独立完成并互讲

 

教师引导学生添加辅助线并分析使用方程思想,后学生到前展示答案,并简单讲解

 

学生复述推论内容,并总结学语言

学生自测。

 

引起学生注意,一条弦应对应两条弧

 

自己动手操作,加深印象。

让学生直观的得出结论,再上升到理论上。

 

认识并运用定理做题

 

巩固提高对定理的认识。

 

直观引入定理,并上升到理论上。

能够应用。

 

复习巩固提高。

 

课堂小结

知识回顾:

1、圆的轴对称性

2、垂径定理及其推论

3、相应辅助线的添加总结

布置作业

83页练习1、2

板书设计

垂径定理

一、圆的轴对称性三、垂径定理推论

二、垂径定理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在实验、演示、操作、观察、练习师生共同活动中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适当解决实际问题。

故针对本节课做如下的反思:

(1)在数学教学中,注意结论的表述,在课堂上,尤其是知识点的联系方面的引导词,更加需要再努力钻研。

要注意知识点同知识点之间的过渡语句。

(2)这节课作图、方程思想要灌输给学生,即教学生如果见到弦心距,弦,那么直接连半径构成直角三角形;如果就是只知道一条弦的题目,就要连弦心距都要作出来。

(3)由于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够,不能灵活应用知识于实际生活(求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

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近似数—四舍五入法》微课设计

本微课名称

《近似数—四舍五入法》

知识点描述

1.利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人口的统计数据,经历把较大的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的过程。

2.用数轴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3.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知识点来源

学科:

数学年级:

四(上)教材:

冀教版

单元:

六页码:

69-70

教学类型

讲授型  启发型  讨论型 演示型  

自主学习型  合作学习型  探究学习型

适用对象

四年级学生

设计思路

学生已经知道了将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数,但不是整万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对所用的四舍五入法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数学不是死记硬背的学科,本节课需要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渗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教学过程

 

内容

画面

时间

一、片头

一、复习引入

从自己的学校以及班级人数明确精确数和近似数的概念

第1张PPT

28秒

二、正文讲解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课本插图。

下面是2010年我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部分少数民族的人口。

(1)学生认真看图,了解这几个少数民族的人口。

(2)读一读题中各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

(3)教师说明:

上面这些数都是精确数,在实际生活中,还经常用近似数描述一些大数。

(4)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近似数。

如果以“万”作单位,请你想一想:

纳西族人口大约是多少万人?

蒙古族人口大约是多少万人?

用数轴理解“四舍五入”法的意义,会用“四舍五入法”把一个精确数改写成以“万”为单位的近似数。

①学生尝试说出有多少万人?

纳西族大约有33万人。

蒙古族大约598万人。

学生明白“四舍五入”的含义。

32629≈33万

5981840≈598万

第2张PP到第4张PPT

380秒

三、结尾

三、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两道有梯度的练习,进行巩固整理,这节微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第5-6张PPT

140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城乡园林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