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93764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docx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

(A)教师资格认定考试高级中学历史-9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

25,分数:

50.00)

1.儒家思想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下列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是______。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制天命而用之

∙C.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D.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A.

 B.

 C.

 D. √

解析:

从题干中提取关键信息“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A是孟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是董仲舒的主张,他们体现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D项是黄宗羲的主张,具有民主启蒙色彩。

2.史学家黄仁宇说:

“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这里的“收敛性”具体现在______。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有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A.

 B.

 C. √

 D.

解析:

①属于北宋时期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②③④都能体现出明清专制内敛的特点,即“收敛性”,故选C。

3.宋太宗说:

“国家若无外患,必有内忧;若无外忧,必有内患。

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宋朝统治者的这种认识造成了宋朝______。

∙A.重文轻武,积弱不振

∙B.内乱频仍,国势衰弱

∙C.外戚专权,横行不法

∙D.变法受阻,积弊难除

 A. √

 B.

 C.

 D.

解析:

宋太宗所说的“内患”主要是指武将跋扈,故造成了宋朝重文轻武,积弱不振的局面。

4.《红楼梦》中贾府四位小姐的名字分别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其谐音为“原应叹息”;第五回中有茶名为“千红一窟”、有酒名为“万艳同杯”,其谐音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这反映了该书的创作风格为______。

∙A.爱国主义

∙B.浪漫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A.

 B.

 C. √

 D.

解析:

《红楼梦》创作的背景是清朝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加深,因而该书属于批判现实主义风格。

5.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______。

∙A.控制人口增长

∙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

∙C.控制与掠夺平民

∙D.维持地方治安

 A.

 B.

 C. √

 D.

解析:

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是确保赋税的征收,故其主要目的是控制、掠夺平民。

6.算赋、口赋和租庸调制的共同之处是______。

∙A.都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推行的

∙B.都增加了唐朝政府的财政收入

∙C.都以人丁为征税标准

∙D.都为了缓减土地兼并严重的现象

 A.

 B.

 C. √

 D.

解析:

7.中国象棋中的“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相关。

这场战争发生于______。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A.

 B.

 C.

 D. √

解析:

楚汉之争发生于公元前206——前202年。

8.有人认为:

“民国成立后,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

”这一观点的含义是______。

∙A.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

∙B.民族思想为对民众产生影响

∙C.传统社会没有得到根本改造

∙D.各省对共和政体并不认同

 A.

 B.

 C. √

 D.

解析:

“国家自国家,社会自社会”意思是辛亥革命后,国家政体变成了资产阶级共和制,社会性质却没有变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本题选C。

9.在中国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发生了三次里程碑式的思想解放潮流。

下列不属于新时期里程碑式思想解放潮流的是______。

∙A.五四运动

∙B.“南方谈话”

∙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 √

 B.

 C.

 D.

解析:

注意搞清楚“新时期”这个概念,它指的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现在这段时期,五四运动显然不是这个时期。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历史现象有紧密关系?

______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

∙B.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C.资本主义已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A.

 B.

 C. √

 D.

解析:

A、B两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有关;D项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1.新中国建立后,在外交上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中美建交后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B.1954年日内瓦会议后中国与许多欧洲国家建交

∙C.改革开放后中日两国正式建交

∙D.“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维护了中国的独立与主权

 A.

 B.

 C.

 D. √

解析: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是在中美建交(1979年)前,中日正式建交(1972年)是在改革开放前。

B项不符合史实,故答案为D。

12.评价历史人物功过主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当前史学界基本肯定武则天,这是因为______。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协助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统治期间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D.她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做官

 A.

 B.

 C. √

 D.

解析:

13.毛泽东曾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

“我们是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但是从来歧视中国人民的帝国主义……只要它们一天不改变敌视的态度,我们就一天不给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以合法的地位。

”体现此讲话精神的外交政策是______。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求同存异”

 A.

 B. √

 C.

 D.

解析:

A项是针对国民政府的外交政策;C项是倒向社会主义阵营;D项是周恩来在亚非国际会议上提出来的,目的是消除与会国家的矛盾和分歧。

14.美国纽约是世界著名城市,在历史上其名称几经变化:

1626年之后叫“新阿姆斯特丹”(NewAmsterdam),1674年之后叫纽约市(cityofNewYork)。

这样变化是因为______。

∙A.“无敌舰队”的覆灭

∙B.“航海条例”引发战争的结果

∙C.英法七年战争结束

∙D.美国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

 A.

 B. √

 C.

 D.

解析:

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是1626年和1674年,1626年叫“新阿姆斯特丹”表明这个地方被荷兰控制,而改名“纽约”表明英国击败荷兰后改名其殖民地的历史背景。

1588年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所以A不正确。

英国在17世纪通过了“航海条例”并引发的英荷战争,英国最终击败荷兰获得荷一部分北美的殖民地,所以B正确。

英国是在18世纪击败法国,最终确立殖民霸权,所以C不正确。

美国摆脱英国殖民统治是在18世纪,所以D不正确。

15.“一天,他去澡堂洗澡,当他坐进澡盆里时,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托起。

他突然悟到可以用测定固体在水中排水量的办法,来确定金冠的比重。

他兴奋地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大声喊着‘我知道了!

我知道了’。

”上述材料中的“他”是指______。

∙A.史蒂芬孙

∙B.毕升

∙C.阿基米德

∙D.赫胥黎

 A.

 B.

 C. √

 D.

解析:

古希腊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发现了浮力原理。

故选C。

16.伊拉斯谟借“愚人”之口说道:

“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

它还配得上称作生活吗?

”根据这句话,伊拉斯谟本意是要______。

∙A.抨击愚昧

∙B.倡导平等

∙C.讽刺贪淫

∙D.推崇人性

 A.

 B.

 C.

 D. √

解析:

伊拉斯谟是文艺复兴时斯的代表人物,“如果你把生活中的快乐去掉,那么生活成了什么”反映了追求现实生活的幸福的思想,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D项正确。

A、B、C项不符题意。

17.有一位学者曾经这样评论某国政治制度的演进历程:

“较少的腥风血雨,较少的声严厉色,较少的深思高论,只有一路随和,一路感觉,顺着经验走,绕着障碍走,怎么消耗少,怎么发展快就怎么走……温和中包含着刚健,渐进中累计着大步。

”这一评论最符合______。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历程

∙B.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历程

∙C.美国总统共和制的形成历程

∙D.法国共和制的形成历程

 A. √

 B.

 C.

 D.

解析:

材料中渐进、温和的特点判断符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过程,故选A。

德国君主立宪制的形成是通过王朝战争,美国和法国共和制确立是通过资产阶级革命。

18.1802年拿破仑发表演说:

“现在有了一个政府,有了各种权力机构,但此外全国还剩下什么呢?

一盘散沙。

……如果我们不在法国的土地上放下大堆大堆的花岗石作为基础,我们是建立不起共和国的。

”以上材料反映拿破仑______。

∙A.竭力维护共和制

∙B.力图强化中央集权

∙C.企图复辟封建帝制

∙D.力主对外扩张,建立一统欧洲的大帝国

 A.

 B. √

 C.

 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史料和分析史料的能力。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802年,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拿破仑建立的拿破仑帝国是资产阶级帝国,不是封建帝国,A、C错误。

题干中没有涉及对外扩张,更没有涉及统一欧洲的史料,故D错误。

题干中“在法国土地上放下大堆大堆的花岗石作为基础”意在强化中央集权,故选B。

19.1926年美国出售的汽车约70%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进行,当时美国流行的说法是:

“一美元首付,一美元月供”。

这种现象造成的影响是______。

∙A.市场繁荣

∙B.汽车制造业发达

∙C.银行业发达

∙D.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A.

 B.

 C.

 D. √

解析:

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经济出现了“繁荣”的景象,但实际上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其中一点就是毫无顾忌的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更烘托出市场的虚假繁荣,这说明了当时正常的经济秩序被打乱。

20.据统计,“1965年,美国最大的100家工业公司中,家族控制的占36%,经理控制的占64%。

”材料表明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______。

∙A.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政府干预私人垄断受到打击

∙B.企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和生产过程复杂,出现“经营者革命”

∙C.生产力的发展,股票不再为少数资本家拥有

∙D.经营管理人员的不断增加,“新中间阶层”出现

 A.

 B. √

 C.

 D.

解析:

材料反映出的信息就是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管理权分离,即“经营者革命”。

在这个变化中,企业的所有权没有变化,只是推出了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因此答案为B。

21.20世纪50年代,埃及总统纳赛尔说:

“的确,我们的人民大多数还是文盲。

但政治上的文盲人数却比20年前少得多。

……收音机改变了一切。

……今天,人们在最偏远的乡村也能得知各地所发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断。

领导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样统治国家。

”这直接说明______。

∙A.信息技术的普及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B.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

∙C.知识经济时代人民政治自觉性提高

∙D.人类政治文明往往领先于文化水平而发展

 A. √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材料直接说明收音机的使用使政治文盲的人数大大减少,领导人不可能采取和以前一样的专制统治,推动了政治民主化的进程。

22.1912年3月,南京临时政府令:

“查前清官厅,视官之高下,有大人、老爷等名称,受之者增惭,施之者失体。

……光复以后,闻中央地方各官厅,漫不加察,仍沿旧称,殊为共和政体之玷。

”有研究者发现,同年6月《申报》载:

“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上述材料最宜作为下列哪一观点的论据?

______

∙A.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沿用前清审判制度

∙B.作为“施之者”的被告不知民国政体之变

∙C.作为“受之者”的裁判官有意玷污平等制度

∙D.作为“施之者”的被告等级观念根深蒂固

 A.

 B.

 C.

 D. √

解析:

南京临时政府虽然下令改变与共和政体不相符合的一些旧称呼,但“公堂会审之时,(被告)就口口声声以老爷、大人相称,裁判官亦直受不辞。

”说明被告和法官心里的等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23.二战后,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

被称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是______。

①世界银行②关贸总协定

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④亚太经合组织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A. √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能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是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

④为区域经济集团,与题意不符。

24.2003年,墨西哥取消了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的多种农产品的进口关税。

不久,5万多农民因抵挡不住外来农产品的竞争,在首都举行示威游行。

这一现象表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应该______。

①建立贸易壁垒②增加科技投入

③扶持弱势产业④提高产品竞争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A.

 B.

 C.

 D. √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降低关税,取消贸易壁垒,是全球化的必要条件。

在全球一体化的形势下,建立贸易壁垒不但不可行而且不可能。

故排除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

25.新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把课程目标分解成三个层面,即______。

①知识与能力②过程与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④运用和理解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A.

 B.

 C. √

 D.

解析:

二、简答题(总题数:

3,分数:

30.00)

26.简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在这次运动里,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起了重要作用。

五四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解析:

27.简述如何制定教学目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①教学目标是指教师预期学生能够达到的学习结果,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规范地划分为三个维度,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整体,不可割裂开来。

②制定教学目标一定要做好准备,主要包括:

研究历史课程标准;分析教学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

分析社会形势需要;资源的准备。

③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具有准确性,二是具有可检测性。

解析:

28.简述历史教师使用历史教科书的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历史教师使用历史教科书的策略是:

第一,清楚教科书的地位和作用。

教科书既是教师施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载体,是历史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第二,做好教材分析。

首先,要树立新的教材观;其次,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再次,要认真研读教科书,对照课标,通读教材,专题研读和研究,对不同版本的教科书进行对比研读,要研读每一节课的教材,同时做好学科知识的储备。

第三,以教科书为主,组织教学内容,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

第四,需要注意到新课程下的大教材观认为中学历史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各种历史教学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教辅材料等,要突破传统的唯教科书是用的模式,在使用历史教科书的同时不能忽视其他形式的教材的使用,引导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解析:

三、材料分析题(总题数:

1,分数:

48.00)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

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

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

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

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

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

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

(分数:

48.00)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

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中国为了劝阻列强“修约”,防止其扩大侵略权益;日本为了与列强修改不平等条约,向西方学习。

中国聘用外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中下级官员;日本以本国人为团长,主要成员为明治政府要员。

晚清政府重视不够,被动应付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明治政府高度重视,主动适应近代化要求。

解析: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中国学习西方主要限于器物层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

中国近代化的倡导者是洋务派:

日本的近代化以明治政府为主导。

中国未实现预期目标;日本基本完成了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解析:

(3).以下是某老师设计的《古代手工业》一课的课堂导入:

(1)你从教材引言所给的图片中,获得了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历史信息?

(2)你认为中国古代的手工业在当时世界上处于怎样的地位和影响?

问题:

请评析此导入,并说明导入技能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评析:

教师在设问时要具体明确,不能含含糊糊,空泛提问,让学生漫无边际地回答。

如“你能从图片中获得哪些有关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历史信息。

如此,就把问题的时序限定在了中国古代制瓷业的范围内。

教学导入需要使学生很清晰地在所限定的范围内思考问题。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创造性回答及时给予鼓励,并且还要注意因势利导,组织学生讨论某种见解,由此导入新课,拓展学生对问题的认识。

导入技能要遵循的原则包括:

(1)符合教学的目的性和必要性;

(2)符合教学内容本身的科学性;(3)符合学生的实际能力;(4)符合不同课型的需要。

解析:

(4).阅读以下案例,回答问题。

案例:

帮助学生确定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地方对此,如果教师直接设问“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如何”,学生是难以回答的。

而教师若分层设问: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经济地位怎样?

政治地位怎么样呢?

思想地位怎么样呢?

在当时的国情下预测一下它未来发展趋势怎么样呢”等。

学生就会比较容易理解。

最后,师生在共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一起探讨,就能较好地归纳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1)经济上,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新的进步的经济因素,它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

(2)政治上,它的产生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为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会基础。

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和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准备了阶级基础。

(3)思想上,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近代中国产生了维新变法思想、民主共和思想、民主科学思想,不断地冲击和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促进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4)发展趋势上,近代资本主义工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地区分布不合理,工业结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难以独立发展。

请分析此案例,并对之进行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

(评析:

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引导作用却不能放弃。

循循善诱是一名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按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凡是属于“分析”、“探讨”、“认识”的知识都是运用层面上的知识,因此,指导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分析所学历史事实,并能在一定理论指导下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的较高层次。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注意加强了学法指导,从史实中总结归纳出“地位”、“特点”、“原因”、“影响”,义从历史的、现实的、中国的、外国的加以分析,还从近代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因、外因方面作出分析,最后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思想地位等几方面,确定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历史地位。

这就既落实了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又落实了能力的培养要求。

解析:

四、教学设计题(总题数:

1,分数:

22.00)

29.根据下列材料设计教学片段。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规定: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2)课文摘录:

“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1997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香港,香港终于回到了伟大祖国的怀抱。

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99年12月20日,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人民解放军进驻澳门。

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请根据上述材料设计教学过程,并说明设计思路。

(分数:

2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