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930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5.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docx

高考语文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一、而

(一)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各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平行,无主次之分,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例:

①蟹六跪而二螯(名词并列)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形容词并列)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动词并列)

2.表示递进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后一项比前一项更进一层,可译为“并且”“而且”。

例: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表承接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皆为动词,且前一个动作先发生,后一个动作后发生,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例:

①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连接词)

②故舍汝而旅食京师(连接短语)

③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连接句子)

4.表示转折关系。

连接的前后两项语境上相对或相反,可译成“但是”“却”。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5.表示假设关系。

多处于主谓之间,可译为“如果”。

例:

①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有两种情况,一是形容词状语,一是动词状语。

前者易判,后者容易和表承接时混淆。

判断标准为:

表修饰时,“而”前后的两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同时发生,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

①吾恂恂而起(形容词状语)

②吾尝跂而望矣(动词状语)

7.表示因果关系。

相当于“因而”。

例: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二)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例: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三)通“如”,可译为“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

问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成“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

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②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主要代处所或事物,常前置,可译为“哪里”“什么”。

例:

①豫州今欲何至

②大王来何操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3.作定语。

常用在名词前,可译为“什么”“哪”。

例: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

①何不按甲束兵,北面而事之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样”。

例: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三、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常处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疑问语气或反问语气,可译成“吗”“呢”。

例: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

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问)

2.表揣测语气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

①日饮食得无衰乎

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3.表示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等。

例: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舒缓语气。

例: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常用在动词后,可译成各种介词。

例: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前,在;后,比)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对)

③以吾一日长乎尔(比)

(三)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例: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四、乃

(一)用作副词,起各种作用。

1.表示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承接,可译为“这才”“才”“于是”“就”。

例: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强调某一行为的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

例: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限制,可译为“只”“仅”。

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4.用在判断句中,表确认,可译为“是”“就是”。

例:

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②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二)用作代词

1.第二人称代词,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

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尔其勿忘乃父之志

2.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例:

①何乃太区区(这样)

②夫我乃行之(就这样)

五、其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名词前作定语,可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例: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2.第三人称代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作主谓短语的小主语(该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修饰语时)可译成“他(们)”“它(们)”,不能加“的”。

例:

①秦王恐其破璧(“其破璧”作宾语)

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闻道”作主语)

3.活用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

作定语或小主语,可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的”“你”。

例: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我的)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自己)

③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也(您)

4.指示代词。

表示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

例: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5.指示代词。

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个”“这些”。

例: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6.指示代词。

表示“其中的”,多用在数词前。

例: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二)用作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和句末语气词配合表示几种语气。

1.表示祈请语气。

可译成“可要”“一定”。

例:

①安陵君其许寡人(可要)

②尔其勿悲(一定)

2.表示推测语气。

可译成“大概”“恐怕”。

例:

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大概)

3.表反问语气。

可译为“难道”。

例: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难道)

4.表婉商语气。

可译成“还是”。

例:

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

(三)用作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

可译成“是……还是……”。

例:

①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2.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成“如果”。

例:

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也

②其若是,孰能御之

(四)用作助词,调节音节,可不译。

例:

①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②突如其来

六、且

(一)用作连词

1.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并且”。

例: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

2.表示让步关系。

可译为“尚且”“还”。

例: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②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3.表示并列关系。

可译成“又……又……”“一边……一边……”。

例:

①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又……又……)

②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一边……一边……)

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成“但是”。

例: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二)用作副词

1.译成“将”“将要”“将近”。

例:

①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2.译成“暂且”“姑且”。

例:

①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七、若

(一)用作代词

1.表示第二人称。

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

例:

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你)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你们)

2.表近指。

相当于“这”“这样”“如此”。

例:

南宫适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

3.表示性质或程度。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面,作定语或状语,可译为“这样的”。

例: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二)用作连词

1.表假设。

相当于“如果”“假设”等。

例:

①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2.表选择。

相当于“或”“或者”。

例: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3.表他转。

相当于“至、至于”。

例: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八、所

(一)作名词,表处所、地方。

例:

某所,而母立于兹

(二)助词

1.在动词前,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属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例:

①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②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③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例: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

(三)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例:

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四)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或凭借,可译成“……的原因”“用来……的”“……的依据”。

例:

①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表原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表凭借)

九、为

(一)动词。

读wéi。

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

例:

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作为)

②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

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变成)

④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演奏)

⑤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帮助)

⑥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划为)

⑦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治理)

2.以为,认为。

例: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②两小儿笑曰:

“孰为汝多知乎!

3.判断词,是。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二)介词。

1.表被动。

读wéi,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例: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介绍原因或目的。

读wèi,译为“为了”或“因为”。

例: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③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3.介绍涉及的对象。

读“wèi”,译为“给”或“替”。

例: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③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4.为“对”或“向”。

读wèi。

例:

①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

②不足为外人道

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

读“wéi”,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三)句末语气词,表疑问式反问语气。

读“wéi”。

例: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十、焉

(一)用作兼词。

用于不及物动词后或句末,相当于“于之”。

例: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二)用作代词。

相当于“之”,用于及物动词之后,作宾语。

例:

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②高皇帝过鲁,以太牢祀焉

(三)语气助词。

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或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例: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

(四)疑问副词。

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

①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五)用作形容词词尾。

相当于“……的样子”。

例:

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②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

十一、也

(一)句末语气词,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

例: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表肯定语气。

例:

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②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3.表疑问语气。

例:

①公子畏死邪?

何泣也

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何以能鼓乐也

4.表感叹语气。

例:

徐公何能及君也

(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舒缓语气。

例: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是说也,人常疑之

十二、以

(一)介词。

作介词时,后边常与名词、代词搭配,有时省略,表示各种情况。

1.表示工具。

译为“拿、用、凭着”。

例: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例: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

译为“把”。

例:

操当以肃还付乡党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例: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5.表示原因。

译为“因为、由于”。

例: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②卒以吾郡之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例:

①今以实校之

②余船以次俱进

说明: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例:

①夜以继日(“以夜继日”的倒装)

②将子无怒,秋以为期(“以秋为期”的倒装)

(二)连词。

“以”作连词时,与“而”的用法大致相同,判断标志也相似。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

忽魂悸以魄动

2.表示承接关系。

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樊哙侧其盾以撞

3.表示目的关系。

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例: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②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表示因果关系。

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

不赂者以赂者丧

5.表示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三)助词。

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

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

表时间)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

表方位)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

表范围)

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

例:

逆以煎我怀

十三、因

(一)介词。

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等。

1.表依照、根据。

例:

罔不因势象形

2.表凭借、依靠。

例:

吾欲因之梦吴越

3.趁着,趁此。

例: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②因击沛公于坐

4.表方式,译为“通过”。

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5.表原因,译为“因为”。

例: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涉及词语)

(二)连词

1.表承接。

译为“于是,就”。

例: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2.表因果。

译为“因为”“由于”。

例:

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木取材(涉及句子)

十四、于

(一)介词。

与其后面的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表示多种关系。

1.引进动作的处所。

译成“在”“在……方面”“从”“到”。

例: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在)

②以勇气闻于诸侯(在……中)

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到)

2.引进原因。

译为“由于”。

例:

业精于勤,荒于嬉

3.引进行为的对象。

译为“向”“对”“对于”。

例: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向)

②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对、对于)

4.表被动。

译为“被”。

例:

而君幸于赵王

5.译为“与、跟、同”。

例:

故燕王欲结于君

6.表比较。

译为“比”“胜过”。

例:

①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二)复音虚词

1.于是

(1)相当于“于+此”。

译为“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

①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

②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对此)

(2)连词。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

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②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2.见……于

“于”放在动词后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呼应。

例: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十五、与

(一)用作介词

1.介绍主动者发出动作时所涉及的对象。

译为“和”、“跟”、“同”。

例: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介绍主动者发出动作以后受益的对象。

译为“给”“替”。

例: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介绍主动者比较的对象。

译为“比、和……比较”。

例:

①吾孰与徐公美

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二)用作连词

连接词与词,或词组与词组,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跟、同”。

例:

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三)用作语气词

一般位于句末,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

例: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四)用作动词

1.给予、授予。

例:

则与一生彘肩

2.结交、交好。

例:

①失其所与,不知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参加、参与。

例:

①蹇叔之子与(yù)师

②与闻其事

4.赞许、同意。

例:

吾与点也

十六、则

(一)用作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

译为“就”“便”或“原来是”“已经是”。

例:

①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②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原来)

2.表示假设关系。

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译为“如果”;有的用在后一分句,表示推出的结果,译为“那么”“就”。

例: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如果)

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那么)

3.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都用在意思相近或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间的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

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②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

表示转折时,“则”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让步)时,“则”用在前一分句,译为“倒”“倒是”。

例: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②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

5.表示选择关系。

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

例:

①非死则徙尔

②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二)用作副词

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

可译作“是”“就是”。

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

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

例: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十七、者

(一)助词。

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

1.指人、物、事、时、地等。

可译为“……的”“……的(人、东西、事情)”。

例: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2.用在数词后面。

可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例: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

可译为“……的样子”。

例: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

相当于“的”。

例: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5.放在主语后面。

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例: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6.用在时间名词后。

起语助作用,可不译。

例:

①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②曩者辱赐书

(二)语气词。

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例:

①何者?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十八、之

(一)用作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

常处在动词、介词后面,可译为“他、它(们)”,有时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或“你”。

例:

①作《师说》以贻之(动词后)(他)

②臣请入,与之同命(介词后)(他)

③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我)

④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你)

2.指示代词。

可译为“这、这样”。

例:

①之二虫又何知(这)

②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这)

③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这样)

(二)用作结构助词。

1.放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

可译为“的”。

例: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②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

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②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③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3.宾语前置标志词。

放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或介词之前,不译。

例: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李将军之谓也

4.定语后置标志词。

放在后置的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例: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三)用作语气助词。

用在时间名词或形容词或副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四)用作动词。

“之”后面往往是方位处所名词,前边是一般名词或代词;或者前加“何”加“所”,此时用作动词,译为“到”。

例:

①杳不知其所之也

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设计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