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7411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0.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docx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word格式

 

莆田二十四景详细资料

 

制作人:

周家俊

软件092班

莆田二十四景之锦江春色

  锦江春色,位于江口镇境内。

  锦江,系江口的古称,上靠福清新厝,下连涵江,东南濒临兴化湾,地理位置独特,自然条件优越。

芦溪和蒜溪于境内纵横交汇,或灌溉,或运输、或养殖,然后注入兴化湾。

三春时节,满溪碧涨,两岸桃红柳绿,娇艳欲滴;海上银波粼粼,轻舟点点,呈现出航运、捕捞的繁忙景象。

  在溪海交接处,建有石桥,名曰江口桥,又名尚阳桥,与福清市相接,为省市交通要冲,是人来客往的必经之处,有“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之称。

这里有一片名曰九里洋的冲积平原,阡陌纵横,土地肥沃,庄稼连片,如绿色的地毯,广阔的海洋。

其间,村居民舍星罗棋布,高楼大厦鳞次栉比。

站在锦江中学山岗上,眺望兴化湾,“九里洋”和囊山,有碧兰的海水,有淡黄的油菜花和绿油油的麦浪,有翠绿的松林。

形成色彩相映的天然景观。

境内有创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古老的南安陂,比木兰陂(1083年)早106年;陂长342米,比木兰陂219米,还长123米的宏伟古陂;还有建于1966年的东方红水库;有明崇祯乙亥年(1635年)重修的“迎仙寨”石刻,还有民国时,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亲题“锦江春色”四字,刻石于锦江中学左边石崖上,为“锦江春色”增添了诗情画意。

在此环观“锦江春色”美不胜收,是莆田廿四景之一。

  共有十个景观:

  一、江桥夜月:

芦溪入海处,现有连续三桥夜间桥灯与月光同辉相映,分外迷人;

  二、古寨夕阳:

锦中山岗上的“迎仙寨”,夕阳照映一片通红,秋芦溪口,已沉浸烟波中昏昏蒙蒙;

  三、雨堤烟树:

雨天站在江口桥上,东望江下海堤直奔东去,蒙蒙树影如烟;

  四、瓜圃笙歌:

前面村园林成片,六月暑天瓜棚下,清风爽爽,莆仙十音八乐,风飘田野;

  五、渔舟撒网;兴化湾上,清明渔汛,盛产马鲛、力鱼全湾遍布绫网,争个好收成;

  六、青山倒影;天晴风静浪平,船行兴化湾,回顾侨乡江口,青山倒影水中,格外好看;

  七、春郊麦浪:

春天的“九里洋”,绿油油的小麦正旺,春风一吹,麦浪滚滚;

  八、远浦归船:

黄昏,忙碌一天的船儿,满载喜悦欲扬航回归,点点航影,乘风追浪回归忙;

  九、隔岸吹笙:

经芦溪水滋润成长的两岸江口人,喜爱音乐,由于溪水的调谐,隔岸吹得更好听;

  十、海市蜃楼:

是十景中最少见的。

那是一九四二年三月十日,在后郭小学体育场对面隔海处,映出三座远山和华丽的集市,村庄、房屋、人影、田园、林木、牛马……还有一道石拱雕栏的长桥,上复一座葫芦金顶的亭榭;桥头一座石塔,高耸入云;桥外波涛中,有似炮台和战舰的形影各一。

夕阳将下,景象渐渺;黄昏之后,一切乌有。

隔了一天下午,那片海上又重现这一幕奇观,只是时间较短,仅半小时而已。

  入夜的江口,灯月交辉,相映媲美,恍若天上的都市。

江口的美丽不亚于姑苏,于是人们便以杜甫名句“锦江春色逐人来”中的“锦江”,做江口的雅号,称江口春色为“锦江春色”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清代林舟聿有诗曰:

“遥望锦江入画图,阑珊春色赛姑苏。

野花浓艳游人醉,紫陌香泥润若酥。

  江口桥边有“舟痕石”遗迹,相传赵真人飞升后尝乘铁舸至此,舟痕尚留石上,郡人于此立“昭灵庙”祀之,其香火鼎盛。

境内有规模宏伟,名闻闽中的东岳观以及香山寺等,为“锦江春色”锦上添花

莆田二十四景之北濑飞泉

  北濑飞泉,位于离县城约十公里、北九华和南天马两山相夹、坐西向东的常太镇松峰村的虎基底。

此溪名曰北濑,为延寿溪的上游,两岸悬崖峭壁,溪底巨石密布,千孔百洞,形态各异,上下落差约有二丈左右,水流飞泻而下,碰在石上,反弹而起,腾起二丈左右的水花,然后又徐飘而下,方圆约有一亩之广,其状如飞珠,如溅玉,如蟠龙争斗,如狮子吐雾……其声或叮当,或铿锵,或澎湃,或轰隆……如私语,如丝弦,如急雨,如闷雷……胜似悦耳优美的交响大乐。

其景观十分壮丽

  ,故称北濑飞泉,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飞泉之上有一巨石,刻着明莆田知县何南金的题写:

莆西北诸泉,则使华陂为之尾,诉陂而溪,以达于濑”。

其记载着北濑飞泉的地理位置。

飞泉之下有一深潭,名曰九龙潭,为九龙聚会之处,旁建有九龙庙一座,祀管束九龙之龙王。

方翥诗云:

“濑寒隐鱼鳖,庙古动龙蛇”。

陈俊卿亦有诗云:

“飞泉日夜涤成长,洗马早知有此池;弹雀随珠轮得失,平吏戍代上林枝。

”据说,这里每天都有鱼儿溯溪而上,游至此处,都被飞泉所阻,有的被反冲而返,有的游至文水处,山民于此网鱼,多则可网到百来斤,少则十几斤不等。

  北濑飞泉今化龙。

莆田县人民政府于1958年6月组织全县干群于此化龙————在上游兴建东圳水库,1960年4月完工。

其工程包括:

1、拦河坝,长367米,高58米后加到81米,顶宽8米,底宽354米,如一座巨大的铜墙铁壁,横亘在九华、天马两山峡谷之间,截断高山云雨,拦住自仙游九鲤湖奔流而下并汇合常太诸溪的流水,形成一个面积10平方

  公里、库容量2.8亿立方的人工大平湖;2、拦河坝右侧的放水塔和输水隧洞工程以及全长180公里的干渠一条、支渠12条,灌溉着南洋和沿海50多万亩的农田;3、拦河坝左侧的溢洪道设施;4、拦河坝下游紧靠输水隧洞的一座三台机组发电6350千瓦的水力发电站。

这是一个具有灌溉、防洪、发电、航运、养殖、供水和旅游等综合利用功能的工程,为莆田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东圳水库建成后,北濑飞泉的面貌已改观,但其飞泉点,相传为仙人活动后留下的灶、鼎、桌、井、足桶、足布、面桶等的奇石,九龙潭等的遗迹依然横卧于水电站前约30米处的溪底内,仿佛展现出当年的景象。

  

莆田二十四景之白塘秋月

  白塘位于涵江区的白塘镇,地跨洋尾、镇前、上梧三村,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三百亩,为莆田南、北二洋最大的一个水塘。

宋代叫“注月池”,今叫“白水塘”、“白沟”,俗叫“白塘”。

  白塘白水茫茫,风光秀丽,自古以来是人们游览赏月的胜地,有“白塘秋月”之称,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每逢中秋,沿塘各村点灯结彩,车鼓、演戏,还有十音八乐,充满祥和欢乐的气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游白塘者从四面八方摩肩而至,接踵而来。

岸上人山人海,塘中千舟百船。

是岸上,还是塘中,无处不鼓乐喧天,笙歌动地呢!

你看,碧空万里,圆月流辉,灯火相映,水天一色,宛若是天上的白塘,人间的闹市。

尤其引人入胜的,则在子夜之后,更深人静,风轻波平,天高气爽,月明星稀,莆地四周的大小山峰倒映水中,塘中有山,山中有月,水清月沉,分外奇特,为蓬莱仙境,如广寒清宫,游人如梦如痴,仿佛飘飘欲仙。

这便是“白塘秋月”的胜景。

  塘中有一“母鸭穴”之称的浮屿,其上有一浮屿宫,亦名“娘妈宫”,供奉妈祖,为洋尾村李富所建。

据说,李富在家事母务农,眼见金兵南下,大举进攻北宋,山河破碎,徽、钦二帝被掳,毅然倾尽家资,在莆招募义旅三千,旋即取道水路,北上抗金。

船至兴化湾外,突然乌云滚滚,风浪滔天,船只无法控制,随时都有沉没的危险,义旅也个个晕船呕吐。

情况万分危急。

李富没法,跪在船上供奉的妈祖神像前祷告。

顿时,云开日出,风平浪静,他们又继续向北进发。

途中,李富闻得宋将韩世忠被粘罕的金兵围困城中,正临断粮,立即率义旅从水路突入。

韩世忠得了粮草,坚持到援军到来,里外夹攻,打得金兵狼狈逃窜。

班师回朝,韩世忠奏报此事,高宗封李富为殿前统制司干办。

李富特奏返乡,在屿上建妈祖宫,并把船上的妈祖神像供在宫中。

  塘中有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年)的宫后条石桥,还有塔桥,以及新建的配有诗情画意的联句“平分秋色,天无私意;良宵圆满,月见多情”的“秋月亭”、“几度飞觞,人生百岁;一塘映月,景胜三潭”的“映月亭”和“太白西江,登舟吟咏;东坡赤壁,揽月遨游”的“揽月亭”。

这三座古色古香的亭子为“白塘秋月”各树奇勋了。

  白塘的人文景观与大自然景观相映媲美。

临塘的洋尾、镇前、上梧等村历代举进士和为朝廷命官者多,单洋尾的李角自然村,宋时有进士35名,释褐进士1名,诸进士2名,特奏进士13名;明时有进士12名,岁进士13名,例进士1名,附进士3名,优进士2名,其中仁杰为成化壬辰探花,廷梧为湖广监察御史,升大理寺左寺承;清有文举1名,武举8名,其中殿臣为海坛总兵。

  在白塘的周围还有许多名胜古迹,为“白塘秋月”锦上添花呢!

这里有明代为李元稹、李廷梧等进士而建的“白塘科第”、李佥事的“柏府归荣”的木坊、李制干祠和将军洞等。

  

莆田二十四景之绶溪钓艇

  延寿溪雅称绶溪,系木兰溪五大支流之一。

它似一条碧绿的绶带,绾系在莆田城西北郊,现属荔城区拱辰街道管辖。

其下游与木兰溪汇聚,滚滚东去,注入兴化湾。

  延寿溪发端于九鲤湖。

它的上游,原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的“北濑飞泉”。

“北濑飞泉今化龙”(郭沫若诗),而今,这一景点已被烟波浩渺的东圳水库所取代。

东圳水库的下游,是至今保存完好的宋代水利工程泗华陂。

泅华陂南邻延寿山庄,北倚果木繁荫的泗华村。

  延寿溪畔流传吴兴斩蛟龙的悲壮神话,不少村名都与这一传说有关。

相传吴兴倡起筑陂,化荡为田,开辟了北洋。

为了保护泗华陂,他提刀入水,斩了蛟龙,壮烈牺牲。

后人为了纪念他,称其斩蛟处为“吴公”,刀落处为“吴刀”,发现蛟龙头的地方叫“流头”(今漏头)。

  延寿溪下游水势舒缓,过去文人雅士多乘游艇垂钓,赋诗取乐。

观黑鳗赤鲤,浮沉于绿水之中,白鹭青鸟,出没于清波之上;望樵夫单肠径往,牧童牛背而归,歌萱斗草,曲唱采莲,别有一番韵味,此情此景,借助词家无限精神,引发诗人不尽灵感。

“绶溪钓艇”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延寿溪畔的“店仔头”古渡口,是古代往山乡、通闽府的必由之径。

为了方便行人,传说宋建炎二年(1127)邑人李富,在溪南延寿村,发起并捐资兴建一座长三百余尺的延寿桥。

宋建炎五年(1130),在方天贶(生卒年不详)助建下,大桥竣工。

这座青石板桥,横卧于粼粼的碧波之上。

桥下,渔舟溪艇穿梭于十三门桥孔之间。

桥南溪北,各踞参天榕树一棵,俨若两位忠于职守的护桥将军。

宋龙图阁学士陈宓题写的“延寿桥”碣石,依然伫立在桥头。

令人不解的是,《莆田县志》记载,宋建炎二年(1127),李富率三千乡勇奔赴江北投奔韩世忠将军,一起抗击南犯的金兵,这才有了后来“李制干”的官衔。

同一个李富竟在同一时间不同地方干了两件大事。

  延寿桥西有一口八角水井,井面横截一石,左浊右清,相传是北宋状元徐铎家的。

徐铎的七世祖徐夤系唐乾宁元年(890)进士,授秘书省正字。

他的赋被当时文坛誉为“锦绣堆”。

《兰陔诗话》有“赋就长安振大名,斩蛇功与乐天争”的记载。

唐亡后,他回到家乡,在延寿溪赋闲垂钓。

现在溪上片石微露,称为“钓矶”的地方,据说是他的遗迹。

徐夤的不少诗篇收入《全唐诗》。

他在诗中自我解嘲曰:

“何人买我安贫趣,百万黄金未可论。

  徐夤在延寿建有一座藏书楼,自题楹联:

“壶公山下千盅粟,延寿桥头万卷书。

”徐夤钓鱼处被称为“徐潭”。

徐铎也在潭边建“万卷楼”,藏书相当丰富。

宋熙宁九年(1076),他和胞兄徐锐同时登第。

他廷试时中了状元,后官至吏部尚书。

时人称其为“龙虎榜头孙继祖,凤凰池上弟联兄。

”当时枫亭人薛奕,也中了武状元,神宗皇帝盛赞:

“一方文武魁天下,四海英雄人彀中。

”一时成为佳话。

南宋诗人刘克庄对延寿溪情有独钟,对徐夤的怀念殷切尤加。

  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每当初夏时节,明月朗照“钓矶”,隐约可见一个披蓑戴笠、蹲坐而钓的老者。

村人都说那是徐夤的化身,其实可能是九华山的倒影。

但刘克庄却郑重地记下这么一件事:

有一次自己作“门外青山皆我有,从今不必呼徐潭”诗,当晚即梦见徐夤拊其背,因而惊叹千古才人固不与草木同腐,数百年之后精神可畏。

  刘克庄逝世后,长卧延寿、畅林两村交界的“马坑山”。

今墓道碑碣石尚存。

  

莆田二十四景之壶公致雨

  据史料称,距今一亿多年前,地球演变剧烈。

从生物进化进程划分

  ,属中生代;从地球地貌变化角度分析,那时正是造山运动时期,海洋

  里的地块碰撞,加上地球内部高温高压岩浆的喷击,地貌极不稳定。

  时的莆田也深受造山运动影响,形成了九华山一带强烈的地块升降现象

  。

今天的湄洲湾,上升中当时的浮屿变成今的壶公山。

地质人员曾在山

  上发现有贝壳及船钉、船板残块,在山脚的古土宅等村落的小山巨

  上,还发现有海泥层及粘上海蛎壳的礁石类岩石。

这些地质内涵证明了

  壶公山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一些文献资料表明,壶公山确是天造地设的一大景观。

多少年来,

  人们只要从远近不同方位观察此山,山峰上若是云雾迷离,必是雨前征

  兆,于是就有“壶山致雨”之景,对于农民而言,这一自然景观还可为

  农事作天气预报。

  从莆田城区车站乘车,不到一小时即可到达壶公山接近山顶的莆田

  最高寺殿凌云殿。

一条盘山公路绕山而上,沿途可观赏壶公山上半部不

  同方向所观察到的不同形状,有时如一只卧虎、有时如一尊古代酒壶,

  有时如一只倒地葫芦……盘山公路两旁,那遍野满山的青松翠柏,枇杷

  龙眼及花草怪石,都令人赏心悦目,遐思无限。

到了凌云殿前门,一路

  风光在此形成集结点,只见凌云殿气势磅礴,殿院层层迭迭有直上云端

  之感。

站在殿前大石埕上,极目远处,海天相接处便是浩淼的湄洲湾,

  迷迷朦朦的洋雨似有似无,阵阵海风引起林涛吼鸣,更显得壶公山的历

  史感和神秘感。

  凌云殿面对金炉峰。

说是金炉峰,倘若你从殿内越过殿脊眺望,那

  峰顶活象一朵蓬勃开放的莲花。

殿西向一华里处,就是栖云寺。

顾名思

  义,这寺的四周在春夏时节,有云丝飘浮其间,整座寺变成云栖之处了

  。

凌云殿东面有处桃华洞,相传,这洞里古时住有仙人,仙人从别处移

  栽此地的桃树尤其枝桠交错,茎粗叶茂,结的果实硕大无比,香甜爽口

  。

殿北可达云霄洞,那洞里云雾穿行,奥秘无穷。

  关于壶山,据说原有三十六岩十八院,这凌云殿原名就叫“灵云岩

  精舍”。

自唐以降千年来沧桑巨变,山上仍有不少遗迹遗景供香客游人

  观赏。

北宋诗人柯应柬游览壶公山寺院风光后,感慨赋诗曰:

“方壶久

  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计秋,峰上今犹蚝带石,穴边时有蟹寻湫;云飞

  岩岫来龙聚,风送潮音入虎丘,景物无穷供眼界,一钩新月促归舟。

  此诗概述了壶公山的形成缘由以及当时湖光山色的极致情景。

南宋末年

  陆秀夫携少帝避难途经莆田时也游览过壶公山,在白云院落脚时也留有

  《夜宿白云院》诗数首,其中一首曰:

“松花冉冉点苍苔,屋角梧桐次

  第开;人倚栏杆犹未去,一双白鹤破山来”,此诗既抒发陆秀夫护少帝

  坎坷经历后的心境被壶山秀色所感染引起的情怀,写出山上长松奇石,

  雕栏回廊的景观,也寄托二人犹如那破山而来的一双白鹤自由自在翔飞

  山谷云端的自由自在理想,隐藏着东山再起,收拾南宋江山的愿望。

  1983年十月二十日,登山公路的正式通车,使壶公山游览区名闻遐

  迩,游人香客再不必徒步攀登而上;1986年,凌云殿旁建成了四层楼的

  凌云旅社,在殿门和旅社之间,有一颗粗枝交错的千年古樟,遮天蔽日

  的。

在古樟树下的围栏平台上眺望,夜晚可望见北斗星就在金炉峰那座

  红亭的正上方闪闪烁烁。

由于这里空气清新,且透明度极高,每当入夜

  ,仰望星空,那满天星斗如翡翠如珠玉,一盘银月似伸手可托。

  清代以来,壶公山周围36乡人士组成董事会管理凌云殿;1980年4

  月,36乡群众重新组成“凌云殿董事会”,并收集各方信众捐资,全面

  重新修缮凌云殿、传宣殿、福源寺等建筑物。

使壶公山的风光名胜日臻

  

莆田二十四景之东山晓旭

  东山是东岩山的简称,原名乌石山,因其山势如麒麟,又名麟山。

该山位于莆田旧县城北部,胜利北路西侧,海拔69米。

2002年划分荔城区管辖,是清代标定“莆田二十四景”的首景。

  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活动的踪迹。

东岩山的建筑群主要集中在向阳的山坡上,自南而北随山势上升,依次为麟山祖祠、东山妈祖宫、报恩东岩教寺。

  麟山祖祠旧称宗孔堂,俗称“三教祠”,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

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这里聚徒讲学,倡“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二”学说,世称“三教先生”。

林兆恩门徒遍天下,且代代相传。

在他生前,南京、北京等地就建有“三教祠”,现在东南亚华侨聚居地也多建有三教祠。

因此,这里的三教祠就被尊奉为“麟山祖祠”。

祖祠建筑群包括牌坊、三门、拜亭、正殿,以及林龙江纪念馆。

正殿系明代创建,清代重修;梁架斗拱为清代之物。

其他建筑物则是近年修复或新建的。

正殿后有树龄达1600多年的晋代古樟,胸围13.8米,高15米。

古樟系分西、南、北三股,1997年偏西的一股颓然倒地,今剩南北二股,上面依然青枝绿叶显露生机。

北股地表处看不到韧皮部,不知它是如何汲取养分的。

古樟的奇绝之处就在这里。

  “贤此心,圣此心,天地亦此心,主敬最要;家吾事,国吾事,宇宙皆吾事,集义为先。

”——正殿中的这副楹联

  透露了林兆恩倡导的“三教”宗旨。

嘉靖年间,莆田遭受倭患、瘟疫的双重煎熬,数以万计的黎民陈尸郊野。

林兆恩和他的门徒不避腐臭移尸焚化。

1996年,东山西侧发现层层叠叠的骨灰罐两大坑,就是他们行善积德的实物佐证。

后来,群众集资在山顶偏西建起庙宇式的“明代倭难义冢”,既可宽慰古代亡灵,又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东山妈祖宫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莆田城中心文峰宫迁来的,民间俗称东山文峰宫;宫内有两尊宋代木雕妈祖像,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

宫前有古石刻“溪山第一”。

该宫早年格局较小,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陆续增建了梳妆楼等建筑物。

  报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几经兴废。

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为有名。

  报恩寺石塔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坐落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的中轴线上,高约15米,三级,空心,八角形,四面开拱门。

内壁砌有悬挑条石梯级,可登至二层。

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狮子,各具情态,生动逼真。

护卫四个塔门的金刚力士身披甲胄拄剑而立,神态雍和,造型古朴。

塔檐和攒尖塔顶仿砖瓦刻饰,造型优美而负势向上,宋代我国南方的寺院布局尚无此例。

塔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此,有些专家认为,石塔可能是在隋代砖塔的基础上改建的。

  建筑群东侧原有一片古松,古松东侧有巨石,过去都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觉。

那百余株古松就像百余条巨龙拔地而起,盘旋凌空,即使无风的日子,走在古松下的小路上,也会听到头顶松涛飒飒的呼啸声。

可惜经过20世纪中叶的动乱浩劫,古松被砍的仅剩数棵,如今新植的幼松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20世纪末开辟了东岩山公园,在东北坡直至山顶建起了亭台楼阁,均建东岩山碑林。

  相传唐代高僧妙应禅师曾留下“乌石山前,官职绵绵”的谶语。

后人印证道:

“宋以后莆中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大姓簪缨不绝,皆居山下也。

”南宋大文豪刘克庄住在山下,写有《乌石山》诗,回忆童稚时期在山上游玩的诸多乐趣。

  晴天若起个大早,在这里可以看到通红而不耀眼的朝阳在海云的屏幕中冉冉升起,那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景致就是“东山晓旭”了。

  

莆田二十四景之南山松柏(广化寺)

  

  南山广化寺,这座具有1400多年历史的福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就坐落在城南凤凰山麓。

近年随着莆田城的迅速建扩展,这里已与市区融成一体了。

  沿着流贯城市西边的东圳水渠漫步寻幽,渠水清清,蜿蜒南去,转过一个山角,气势磅礴的千年古刹便在眼前出现。

现行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海外侨僧的热心资助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

从南湖公园往西望去,就可见山门照壁上中国佛教会已故会长赵朴初题写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八个大字,足见该寺在佛教界的显著地位。

  踏入山门,沿着中轴线建筑拾级而上,全长385米。

依次是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弥勒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为藏经阁)、卧佛殿(下为祖堂);两侧翼建有宽敞的石柱廊庑,东侧次第为东罗汉殿、钟楼、五观堂、伽蓝殿、尊客堂、水云乡、圆通门、溪声阁;西侧次第为西罗汉殿、鼓楼、学戒堂、祖师殿、净行堂(念佛堂)、烟霞窟、方丈室、看山楼。

寺后东西两角的最高处,分别耸立着观音阁和小南山。

南山上,几十株不知年代的苍松翠柏,像一排排整装待发的士兵,紧紧地守护着这座莆田文明的象征——千年古刹。

这就是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

广化寺匝地3.2万多平方米,建筑物面积1.7万平方米,整体建筑主体突出,层次分明,布局协调,错落有致,典雅古朴,宏伟壮观。

  大雄宝殿依清光绪原建重修于高2.7米的台基上,面积837平方米,面阔5间,进深4间,建筑物通高22米,重檐歇山顶。

抬梁穿斗式木构保持晚清风格。

殿后部外檐下沿用宋代4根瓜楞形石柱,风雨斑驳,可为历史见证。

天王殿前两侧尚保存一对宋治平二年(1063)纪年刻字的石经幢,八角形,其一幢身无字,其一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咒》,并附刻启请真言、福德真言以及捐造男女信士姓名等,楷书。

台基为素基,基座、墩座、幢刹和其他构件,刻云龙、海水、仰莲、面面佛(明王形象)等佛教纹饰,雕刻精美、生动。

寺内还保存了古碑数通以及唐、宋、元、明、清历代的石构件,其佛踢坑溪石中尚存有前人题刻。

  人间沧桑,法轮常转,佛寺也因千年封建王朝的更迭而历尽兴衰起落。

寺初建于南朝永定二年(558)。

在此这前,邑儒郑露与其弟弟郑淑、郑庄,于南朝梁陈时(502~589)自侯官南部(今永泰境内)迁徙到莆田南山定居。

此时此地是一片水泽,称作南湖。

他们结书堂,修儒业,人称“南湖三先生”,为倡学闽南之祖。

继而他们因梦中神灵的启迪而舍地建“金仙庵”,至宋太平兴国元年(974),才改名广化寺。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寺内仍存报本祠供奉郑氏三兄弟。

“文革”劫波过后,古刹重光,书院却荡然无存,只见一片柑桔林在夕阳的余晖中郁郁葱葱。

  寺旁的普门庵,是唐末御史黄滔(840—911)所建的“东峰书堂”故址。

宋代,这里一度成为兴化军初试进士时考官的办公阅卷处。

郑侨就是在这里一试身手,然后晋京(临安)博取乾道五年的状元的。

大概在此前,状元黄公度回乡主考,抚今追昔,百感交集,于是在普门庵的墙壁上写下《普门庵进士人试诗》:

“荆闱晓辟万袍趁,邹鲁虽微士所都。

三献有人怀楚璞,滥吹何事试齐竽。

要令庾语题齑臼,莫把玄文覆酱瓿。

袖手旁观君勿怪,个中曾是老於菟。

  普门庵前有宋乾道元年(1165)建成的释迦文佛塔,石构,仿木楼阁式建筑,五级八角形,高30米。

塔室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级,供人登上各层塔门外。

著名的文物专家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一书描述释迦文佛塔:

“此塔在福建许多石塔中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第一,塔的外形稳重坚固,出檐深远而又玲珑……”,出檐深远而又玲珑,确实有鸟革晕飞,凌风飘举之势。

释迦文佛塔是舍利塔。

它古朴庄重,玲珑秀美,塔身有近千幅雕刻精美的浮雕(如罗汉、金刚、戴冠女菩萨、力士、飞天、迦楞频伽共命之鸟、朱雀和花卉等),特别是人物浮雕,线条疏密有致而刚柔相济,人物的神情、神态、神气毕肖,呼之欲出。

罗哲文在《中国古塔》以其浮雕秀美称:

“塔的须弥座和栏杆别具一格。

须弥座的束腰部分雕刻狮子滚绣球和牡丹花等图案,造型极为优美。

……特别是须弥座四周栏杆与众不同,不用望柱和枋板式的栏杆组合,而是使用了较低的通连波涛云气纹图案的矮栏,使厚重的塔基,增加了轻巧之感。

”释迦文佛塔的浮雕展示了宋代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

该塔的建筑结构也颇特殊,如瓜楞形倚柱的柱顶和补间铺作,其斗拱均作一杪一个下昂再加上一杪一个下昂的出四跳七铺作的形式,这只有敦煌榆林窟第16窟五代的壁画中的建筑才有。

释迦文佛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