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499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9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docx

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第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

一、教学目标

目标

内容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

价值观

识记

理解

运用

德国入侵苏联

三国军事同盟的形成;苏联建立“东方战线”;苏德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苏军失利的原因

讲述过程

问题探究

德、日法西斯国家的侵略野心是无止境的,为了称霸世界,挑起了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使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日本提出“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美英对日制裁;日本偷袭珍珠港

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目的

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问题探究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

美国新《中立法》和《租借法》;《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原因

探究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的影响

史料研习

问题探究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是不同社会制度国家搁置分歧、联合行动的结果;是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获得胜利的保证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1.知识结构

2.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重点

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难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教材内容分析和建议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扩大阶段(1941年6月~1942年6月),主要战场为苏德战场、北非战场和亚洲、太平洋战场。

本阶段,德国于1941年6月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

同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苏、美等世界大国先后卷入战争,同英、中等国并肩作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本课教材叙述的就是战争扩大阶段的重大事件。

本课引言简单介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的原因:

德、日两国无休止的扩张野心。

引言中包括本课学习任务:

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两个问题(苏德战争及太平洋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是怎样形成的?

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需要解决的四个概念(“巴巴罗萨计划”;珍珠港事变;《大西洋宪章》;《联合国家宣言》)。

“德国入侵苏联”一目主要介绍苏德战争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初期战况。

一、背景。

教材首先介绍了德国侵略苏联的目的和准备。

消灭苏联是希特勒称霸欧洲和世界的决定性步骤。

在《我的奋斗》中,希特勒宣称,要取得新土地“只有在东方才有可能……如果要在欧洲取得领土,只有在主要是牺牲俄国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这就是说,新帝国必须再一次沿着古代条顿武士的道路向前进军,用德国的剑为德国的犁取得土地,为德国人民取得每天的面包。

”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只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的权宜之计。

法国败亡后,希特勒认为英国不肯屈服是寄希望于苏联参战,因此必须摧毁苏联。

1940年12月,他批准了代号为“巴巴罗萨”的侵苏作战计划。

此时德国已经拥有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

1940年11月,德、意、日三国在柏林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正式结成军事同盟,条约规定日本承认德、意在建立欧洲“新秩序”中的领导权,德、意则承认日本在建立东亚“新秩序”中的领导权。

此后,德国又迫使匈牙利、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三国加入轴心国,成为法西斯集团的仆从。

德国又进军巴尔干,征服了南斯拉夫和希腊。

到苏德战争爆发前,德国已经先后全部或部分占领了欧洲14个国家,军事实力空前强大。

随后教材介绍了苏德战争前苏联的备战情况。

战前苏联的武装力量规模庞大,也不乏先进装备,但存在种种弱点。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苏联解散了大部分机械化军,把坦克分散到步兵部队。

此前进行的“肃反”使苏军大批有才华的指挥员受到株连,严重削弱了军队战斗力。

“东方战线”建立后,随着国境线的西移,新的国防工事未能及时构筑起来。

苏联领导人对希特勒的冒险性也估计不足,认为德国在打败英国前,不可能立即发动对苏战争,因此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德国即将发动进攻的情报置之不理。

二、过程。

1941年6月22日,德国出动庞大兵力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德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进一步扩大。

三、初期战况。

德国的进攻兵分三路。

北方集团军群从东普鲁士经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

中央集团军群沿明斯克、斯摩棱斯克向莫斯科方向进攻。

南方集团军群向基辅和第聂伯河广大地区进攻。

苏联红军英勇抵抗,但措手不及,损失惨重。

开战第一天,苏联就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有800多架被摧毁于地面。

到11月,德军对苏军实施了六次大规模包围战,苏军被俘人数超过200万。

苏联失去15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和7000多万居民。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目主要介绍太平洋战争爆发的背景和过程。

一、背景。

教材首先介绍了日本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侵略野心。

在日本军部内部,对外扩张的目标始终存在分歧。

陆军以能对抗远东苏军为目标,主张同德国夹击苏联,被称为“北进派”;海军以能对抗美国、确保太平洋的制海权为目标,被称为“南进派”。

苏德战争爆发后,日本连续召开政府和大本营会议,就北进还是南进的问题进行讨论。

由于日本陆军大部分被困于中国,无法抽调兵力同苏联作战,北进便成泡影。

此前,日本注意到在东南亚拥有大片殖民地的法国、荷兰等国先后在欧洲败亡,英国也坐困本土,无力顾及本国在亚洲的势力范围。

日本军方认为德国的胜利为南进提供了天赐良机,“不要误了公共汽车”。

为抢夺南方的丰富资源,并切断英美援华的补给线,迫使中国投降,1940年7月,日本大本营和政府联席会议上确定了《适应世界形势演变的时局处理纲要》,具体规定了南进的方针和政策。

教材随后介绍了美英等国对日本南进的反应。

1940年9月,日本派军队进入法属印度支那北部,对广大的东南亚地区如泰国、缅甸、马来亚和菲律宾等地构成威胁。

9月,美国宣布对日本实行钢铁禁运。

日本置之不理,又于1941年7月进军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美国立刻宣布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禁运石油等战略物资,英、荷等国与美国采取一致行动。

由于日本极度缺乏资源,特别是库存石油只能维持一年半的战争消耗,被迫在战与和之间作出抉择。

10月,日本主战派代表、现役陆军大将东条英机组阁,决心在12月初对美、英、荷等国开战。

为了麻痹美国,日本又加派“和平特使”赴美协助谈判,直至开战。

二、过程。

30年代日本海军的对美战略为防守反击,即一旦战争爆发,在侵入东南亚的同时,日本联合舰队将在领海内以逸待劳,等待美国太平洋舰队远涉重洋而来,日舰队将对其进行对马海战式的“决战”。

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认为该战略过于保守,将主动权拱手让给美国。

在他主持下,日本秘密制定了偷袭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的计划,准备先发制人,用海军航空兵一举摧毁太平洋舰队,日本就可在东南亚放手大干。

1941年12月7日清晨7时55分,日本舰队在秘密航行12昼夜后,用舰载机对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以微小的代价重创太平洋舰队,使其水面作战能力几乎瘫痪。

次日,美英对日宣战。

随后德、意也对美宣战。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一目主要介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一、原因。

随着法西斯国家侵略规模的不断扩大,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卷入战争之中,其中不乏英、美、苏等意识形态对立的大国。

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这些国家暂时搁置彼此之间的矛盾,逐渐走向联合。

二、过程。

教材首先介绍的是美国态度的转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美国推行绥靖政策。

随着法西斯势力的日益扩大,使美国愈加感到德国是自己最危险的对手。

为了遏制法西斯,保卫自己的国家安全,1939年底,美国修改《中立法》,规定允许出售军火,但要现款交易,自行载运。

这实际上为掌握制海权和海运力量远远超过德国的英法等国购买军火大开了方便之门。

法国沦陷后,美国加大了对英国的支持力度。

1940年9月,美国将50艘超龄驱逐舰让渡给英国,以此换得英国在大西洋上的西印度群岛属地巴哈马群岛、牙买加岛、圣卢西亚岛、特立尼达、安提瓜及英属圭亚那、百慕大和纽芬兰岛上8个海军及空军基地。

这对于英国反德国的海上封锁是一重大支援。

1940年12月,英国已面临严重经济困难,军用物资十分短缺又无钱采购补充,国内储备只剩20亿美元。

1941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租借法案代替中立法,规定只要总统认为某一国家的防御对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美国就可以向这个国家出售、交换、租、借或转让任何军需品。

依据这一法案,英国在同年取得了77亿美元的信用贷款。

以后,美国海军又为援英物资的输送对大西洋西部航线实行全面护航。

1941年1月,美英三军参谋长级会谈即“ABC会谈”在华盛顿开始,会谈协议明确规定一旦美国参战,两国联合作战的总战略是“先欧后亚”原则。

这成为以后指导同盟国实际进行全球联合作战的基本战略。

凡此种种,都说明美国已从超然中立,确定地站到了反法西斯国家一边,成为它们有力的后盾。

随后教材介绍了美、英、法三国合作的开始。

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当局认识到本国的利益与苏联紧密相连,必须全力支援苏联。

苏德战争爆发当天,丘吉尔在广播演说中毫不犹豫地保证向苏联提供一切援助。

7月,英苏签订了对德联合作战行动协定。

罗斯福也派特使访问莫斯科。

8月,丘吉尔和罗斯福在北大西洋纽芬兰普拉森夏湾会晤,发表著名的《大西洋宪章》,表达了摧毁纳粹暴政,重建世界和平的决心。

这明确反映了战争的反法西斯性质,体现了时代精神,不仅成为英美两国政治联盟的标志和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形成的基础,也成为后来联合国宪章的基石。

最后教材介绍了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组建。

1942年1月,由美国倡议,26个国家在华盛顿举行会议,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声明保证各国将运用自己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意、日轴心国及其仆从国作战,不单独对敌媾和。

宣言的发表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最后形成。

该宣言由美英苏中四国领衔签字,其余22国则按国名的英文字母依次排列。

这说明中国人民长期坚持抗日战争,为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作出杰出贡献,得到了应有的国际承认。

三、意义。

教材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

同盟国与轴心国的经济实力对比;反法西斯国家之间的密切配合。

三、教学设计与案例

1.教学设计

“德国入侵苏联”一目中包括有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苏德战争是怎样爆发的”。

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从原因和条件两方面分析希特勒发动战争的背景,并使用地图,使学生对苏德战争爆发前纳粹德国拥有的强大军事、经济实力有感性认识。

并可适当补充材料如苏联的肃反运动对军队的影响,使学生了解战前苏联在战备方面存在的严重问题,从而理解苏德战争初期苏军严重失利的原因。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一目中包括有本课探究的主要问题:

“太平洋战争是怎样爆发的”以及本课难点“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在教学中,建议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本单元第一课有关日本军部南进派和北进派的内容,并结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欧洲战场局势,分析日本决定南进的原因。

在讲述日本偷袭珍珠港这一重点问题时,建议教师利用教材“学思之窗”之思考题,组织课堂讨论,探究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一目应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回忆有关绥靖政策的内容,指出由于未能及时形成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不断扩大,在此基础上分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时代背景:

法西斯国家不断扩大侵略威胁到众多国家的安全,迫使它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向联合。

随后应注意按以下层次介绍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过程:

美国政策的变化;美英联合的开始;美英苏三大国关系的接近;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最终形成。

最后,教师可在教材基础上适当补充有关同盟国和轴心国经济实力以及双方各主要国家战略配合的材料,使学生理解“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获得胜利的根本保证”这一论断。

2.教学案例

案例课堂讨论──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

(师):

在军事界和史学界,长期存在着关于日本偷袭珍珠港的得与失的争论。

其中一种观点认为: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

我想请同学们就这种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

不过在讨论以前,我们首先必须明确“战略”和“战术”的概念。

你知道什么是“战略”和“战术”吗?

(生:

回答):

(略)

(师):

所谓“战略”,在军事上是指指导全局的计划和策略,而战术则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是战略的一部分,服从于战略。

例如,在战争中要达到的目的就属于战略范畴,为达到这个目的所使用的具体手段则属于战术范畴。

在明确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把问题进行分解,首先让我们探讨日本偷袭珍珠港在战术上是不是胜利了?

(生:

讨论,回答):

(略)

(师:

归纳学生观点):

对这个结论我们并无太大分歧。

的确,日本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从大胆设想的提出,到严格的训练,再到政治手段对美国所起到的麻痹作用,以及攻击时间、方式的选择和操作,几乎做到了天衣无缝。

尽管由于日本前敌指挥官的保守,并未对珍珠港发动第三波攻击,使油库等重要设施得以保存,但日本对珍珠港的偷袭仍可称为“完胜”。

那么,这个行动在战略上是失误吗?

(生:

讨论,回答):

(略)

(师):

下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在偷袭珍珠港前,日本已经确立了南进战略,为此必须消灭美国太平洋舰队这一主要敌人。

从这个角度讲,偷袭珍珠港的战术与日本南进的战略是一致的,谈不上失误。

但此时的日本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战略。

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知识思考:

此时的日本同德国和意大利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

回忆,回答):

1940年9月,三国轴心军事同盟正式形成。

日本与德意是军事盟友关系。

(师):

因此,从理论上说,此时的日本还应有更高层次的战略,即轴心国的整体战略。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力量是哪国?

(生):

苏联。

(师):

1941年年底,当苏联红军与纳粹德国在莫斯科城下进行殊死搏斗时,如果日本出兵远东夹击苏联,后者的战略态势将十分被动。

而此时的日本却从本国利益考虑,在遥远的太平洋上偷袭了珍珠港,尽管取得了大胜,但对轴心国来说却未必是福音,因为这一仗使美国卷入了战争。

让我们看看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发生的当天晚上,当罗斯福向丘吉尔通报情况后后者的反应:

美国好像是“一只巨大的锅炉。

一经在它下面生起火来,它就能够产生无穷的力量”。

当我去睡觉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并且洋溢着感情与感想,所以睡了一个得到拯救而心怀感激的人所睡的觉。

让我们再来看看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官山本五十六在偷袭珍珠港得手后的反应:

面对络绎不绝前来祝贺的官兵们,他不无忧虑地重复着他曾经说过多次的那句话:

“我们不过是唤醒了一个沉睡的巨人!

两个身份截然不同的人为什么会做出如此相同的反应呢?

(生:

思考,回答):

(略)

(师):

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潜力,是轴心国望尘莫及的。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连狂妄的希特勒也小心翼翼地避免同美国发生正面冲突,而罗斯福总统由于受制于国内的孤立主义情绪,不能采取果断措施使美国尽快参战。

而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群情激愤,孤立主义情绪一扫而空,美国终于正式加入了反法西斯阵营。

在偷袭珍珠港短短半年后,美国通过中途岛战役就实现了太平洋战争的转折。

可见,日本从本国战略出发偷袭珍珠港并非明智之举。

从我们以上的讨论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轴心国的战略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生:

思考,回答):

(略)

(师:

总结):

由于德意日三个法西斯国家都有无休止的扩张野心,在战争中各行其是,缺乏配合与协作,使各国的战略目标互相矛盾,漏洞百出,这也为反法西斯国家对其各个击破提供了机会。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形成后,其主要国家之间的配合十分密切。

如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尽管美国舆论对日本发动卑鄙的不宣而战无比痛恨,但美国军方仍然坚持此前与英国商定的大战略,即“先欧后亚”。

事实证明这一明智的战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可见,貌似强大的法西斯轴心国各怀心腹事,其狂妄的侵略野心正是导致其失败的主要原因。

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

四、问题解答

【学思之窗】

有人认为,日本偷袭珍珠港是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的失误。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解题关键:

“战略”与“战术”的概念及关系。

思路引领:

分析日本战略和轴心国战略的矛盾,分析美国参战的影响。

答案提示:

参考教学案例。

【探究学习总结】

一、本课测评

1.你认为苏军在战争初期作战失利的原因是什么?

苏联为什么能在蒙受惨重损失的情况下坚持下来?

解题关键:

德国的力量以及苏军的缺点;苏联政治、军事、自然条件方面的特点。

思路引领:

从德、苏两方面概括苏军失利的原因;从军事、政治、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苏军坚持的原因。

答案提示:

德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侵苏蓄谋已久;苏军编制落后,部署不当,指挥不力,对德国进攻疏于防范。

但苏方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苏联军民为保卫祖国奋勇抵抗,迟滞敌人进攻,苏联幅员辽阔,拥有广大的战略纵深,因此能够在德军强大攻势面前坚持下来。

(可留待下课学习中探讨该问题)

2.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形成,有何意义及作用?

解题关键:

同盟国和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和配合情况。

思路引领:

利用教材提供数据比较双方拥有的军事、经济力量;结合本课内容分析双方主要国家的战略配合状况。

答案提示:

同盟国的军事、经济力量对轴心国形成压倒优势;轴心国之间缺乏必要的战略配合,如日本偷袭珍珠港;而同盟国有统一的战略,如英美确立的“先欧后亚”的原则。

二、学习延伸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指出作者对珍珠港事件的起因和主要责任者的看法与其他观点有何不同,并谈谈你对这些不同观点的看法。

解题关键:

从材料中全面提取信息,概括作者的观点。

思路引领:

结合作者观点,参照本课内容,说明个人看法。

答案提示:

作者观点:

①美国政府和军方高级决策者的玩忽职守;②罗斯福有意让日本袭击珍珠港以使美国尽快参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课外知识对上述观点进行判断,但需要指出的是:

上述观点特别是第二种观点目前缺乏必要的充分证据。

五、资料与注释

1.原始资料

美国租借法(1941年3月11日)

进一步促进美国防御和其他目的的法令

本法案由美国国会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制订,可称为“促进美国防御法”。

……

第三条

(一)尽管有一切其他的法律条文,总统可以在他认为对国防有利的情况下,随时授权陆军部、海军部或政府的其他一切部门或机构──

(1)在他们的管辖下,为那些总统认为对美国国防有重大作用的一切国家的政府在军火厂、工厂和造船厂生产一切防御物品;或者在资金允许的范围内,或由国会随时批准的合同,或者两者兼有,为这些国家的政府采购一切防御物品。

(2)对上述政府出售、转让所有权、交换、租约、出租一切防御物品或作其他处置……

(3)在迄今为止资金允许的范围内,或由国会随时确认的合同,或两者兼有的情况下,对一切这样的政府的一切防御物品,或对根据私人合同采购的任何或全部这样的服务设施进行试验、检查、验证、修理、配备、重新调整或其他措施以建立良好的工作条件。

(4)和一切这样的政府交流属于根据本款第

(2)节供给该政府的一切防御物品的一切国防资料。

(5)给一切这样的政府根据本款以任何方式处置的一切防御物品以出口豁免。

……

丘吉尔在英国广播公司的演说(1941年6月22日)

……在过去25年中,没有一个人像我这样始终一贯地反对共产主义。

我并不想收回我说过的话。

但是,这一切,在正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情景对照之下,都已黯然失色了。

……我眼前看到的是,俄国的士兵们站在他们故乡的门旁,在捍卫着他们的家园,母亲和妻子们在家乡祈祷──啊,是的,大家经常都在祈祷──她们在祝愿亲人平安,祝愿她们的赡养者、战斗者和保护者的归来。

我看到俄国上万的村庄,那里穿衣吃饭都靠土地,生活虽然十分艰辛,可是那里仍然有着基本的人类乐趣,少女们在欢笑,儿童们在嬉戏。

我看到,纳粹的战争机器正以疯狂的进攻,向这一切猛冲过去;跟着过去的是身着华丽戎装、佩刀和鞋跟叮当作响的普鲁士军官们,以及刚刚威吓过、压制过十多个国家的那些奸诈的专业特务们。

我也看到大批头脑愚钝、受过训练、唯命是从而凶暴残忍的德国士兵们,像一群爬行的蝗虫在蹒跚行进。

我看到德国轰炸机和战斗机在空中飞翔,它们被英国人多次鞭挞仍然伤痛在身,却想寻找它们认为是比较省力和稳当的猎取对象。

……

我必须宣布英王陛下政府的决定(我确信伟大的自治领不久就会一致同意这个决定),因为我们现在必须立即宣布这项决定,一天也不能耽搁。

我必须发表这个宣言,但是,我们将要采取什么政策,你们还有怀疑吗?

我们只有一个宗旨,一个惟一的、不可改变的目标。

我们决心要毁灭希特勒,以及纳粹制度的一切痕迹。

什么也不能使我们改变这个决心。

我们绝不和敌人谈判,我们绝不同希特勒或他的任何党羽进行会谈,我们将在陆地上对他作战,我们将在海洋里对他作战,我们将在天空中对他作战,直到邀天之助,我们把他的影子从地球上消除尽净,把世界上的人民从他的压迫下解放出来为止。

任何对纳粹帝国作战的个人或国家,都将得到我们的援助。

任何跟着希特勒走的个人或国家,都是我们的敌人。

……这就是我们的政策,这就是我们的宣言。

根据以上的理由,我们将要对俄国和俄国人民进行我们能够给予的一切援助。

我们将向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朋友和盟国呼吁,请他们采取同一方针,并且如同我们一样,忠诚不渝地坚持到底。

……

……

因此,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也是美国的危难,正如俄国人为保卫家乡而战的事业,是世界各地的自由人民和自由民族的事业一样。

让我们吸取通过残酷的经验得来的教训吧。

让我们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

联合王国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为对德作战采取联合行动的协定(1941年7月12日订于莫斯科,同日生效)

联合王国英王陛下政府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缔结本协定并声明如下:

(一)两国政府相互承允在这次对希特勒德国作战中彼此给予各种援助和支持。

(二)两国政府并承允在这次战争中,除经彼此同意外,既不谈判亦不缔结停战协定或和约。

……

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4日)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斯福和联合王国国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尔经过会晤,认为他们两国国策中某些共同原则应该予以宣布。

他们对于世界所抱有的一个美好未来局面的希望是以此项政策为根据。

(一)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二)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三)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

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横遭剥夺者,两国俱欲设法予以恢复。

(四)两国在尊重它们的现有义务的同时,力使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胜败,对于为了它们的经济繁荣所必需的世界贸易及原料的取得俱享受平等待遇。

(五)两国愿意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以便向大家保证改进劳动标准,经济进步与社会安全。

(六)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七)这样一个自由,应使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

(八)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

倘国际间仍有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军备,致在边境以外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则未来和平势难保持。

两国相信,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国家军备的解除,实属必要。

同时,两国当赞助与鼓励其他一切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减轻爱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