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谁为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3126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18.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高谁为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高谁为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高谁为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高谁为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高谁为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高谁为峰.docx

《山高谁为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高谁为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高谁为峰.docx

山高谁为峰

山高谁为峰

黄刚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24版)

  标题书法:

毕胜

  你是一座奇峰

  一颗璀璨的人文星辰,从19世纪的南中国那个叫翠亨的小渔村冉冉升起。

  一座最富情感的山峰,在相对于人类历史的百年瞬间,一次次政治地震将你推向摩天接宇的极致。

  穿越弥漫恐怖的近代史隧道,作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孙中山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灼目的精神光芒以及观照古今的思想灵光烛照并引领着一个民族踏过苦难、走向共和、走进复兴!

  一个佃农的后裔,一个根性叛逆的客家少年,要作洪秀全第二。

  一个不安分的灵魂,一颗牢骚满腹的心灵,思忖着医人医国的大道。

  不信神,就无需北帝来呵护,你,毁了渔村的神龛。

  不信邪,锻打扼杀欺侮的凶刃,踏着洪天王的屐痕,从容为“寇”。

  无奈,从私塾出走,负箧踏浪,远渡重洋。

  沐浴檀香山遒劲的海风明媚的阳光,呼吸自由的思想吮吸西学的养分。

  医人,你有一双回春的妙手。

  医国,你在寻觅一剂猛如虎狼的灵丹。

  为了医国的良方救世的蹊径,你的神思飞扬在料峭的寒夜。

秉烛疾书的心灵之声凝结在宣纸上。

  然而,满怀希冀转达给李大人的万言书毕竟石沉大海。

  不禁那满腹的牢骚,你舌如箭镞弹射权贵。

  “大逆不道”的“四寇”,密谋削刈皇帝老儿的狗头,砸碎病入膏肓的清廷!

  一眼迷茫不见路,报国无门渡西洋。

  在那里,在檀香山,这块顽劣的灵石迸射出一粒种子的火焰——血色的革命烈焰。

  1895年,呕心沥血的第一枪没有打响,广州起义黯然落幕。

  从此,先生踏上了四处为家命运多舛的漂泊生涯。

  尽管如一株青萍,却依然在漂泊中将革命的种子播撒八极。

  面对清廷爪牙的围追堵截,先生屡破厄难,死里逃生,数度起义,愈挫愈勇——直至辛亥年的风暴摧垮延宕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先生是一座孤独崛峭的山峰!

  从他行者漂泊的征程,提炼出“博爱”的光辉,“民族复兴”的宏愿,“三民主义”的求索!

  先生是一座群山簇拥的奇峰!

  端详山一样博大的胸襟,凿刻着“天下为公”的无私,“振兴中华”的理想,“世界大同”的感叹!

  仰望跨越世纪的奇峰,不啻一座巍峨的丰碑:

镌刻着你的主义,屹立在一个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视野;

  徜徉摇撼天地的理想国,宛若一本厚重的经典:

承载了一个民族复兴的梦想,启示着一个民族的今天,还有将来!

  翠亨,民国第一村

  站直了是一棵挺拔的树,

  躺下去是一条虬曲的龙!

  活了120多岁,

  无论是站是躺,都在滋长勃勃生机。

  十七岁那年,你从教堂走出。

  特意携带一粒酸豆树种踏浪归来。

  从万里之遥的檀香山回归香山那个叫翠亨的乡村,

  将你的心思和追求种在了客家小院。

  萌芽、抽枝、拔节,沧桑成一躬卧龙。

  那株幼嫩的酸豆树很像年少的你——

  海风来了,叶子撞击出掌声;暴雨来了,根须抓紧信念。

  就这样,西土的基因与东土的雨露化合成坚韧,挺拔成擎天的姿势。

  这是一棵中西合璧的思想树。

  可能,先生钟爱酸豆树扎实的木质,可能,先生偏爱酸豆特殊的味道,也可能,先生希望生命与意志像酸豆一样绵长而醇厚。

  从异国他乡回到自己的家,还要遭受官府的层层盘剥,为什么?

父亲一样的乡亲经年累月的辛劳竟换来食不果腹,为什么?

偌大的大清帝国竟被列强蹂躏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为什么?

世间多少不平事!

  就着油灯,你在想。

借着星光,那棵酸豆树也在想。

  你是一位先行者,驰骋在救国的思想疆域。

  它是一棵酸豆树,顶风雨兀自独立。

  后来,你从香山这个码头出发了。

  不知走过多少驿站,踏过几重恶浪,摧毁千年帝制,筑起一个主义,树起一个共和!

先生漂泊着,行走着。

一个甲子不到,却走了。

  走得那样匆匆、那样让人揪心——革命尚未成功。

  雷电劈来,那棵酸豆树倒下,但没死,那棵思想树依旧蓬勃着自己的思维。

  即使在台风的肆虐中匍匐在地,依旧以思想的绿茵滋润着古老的土地,依旧是一条遒劲生猛的龙——卧龙。

  从豪士到勋臣

  1905年,东京,秋阳普照。

  你谦让的豪气因一种理想而磁化,

  一个同盟因共同的信仰而奠基。

  一个是名声大振的先行者,

  一个是独立无敌的豪士英雄——

  由此牵手,由此同行。

  孙中山、黄兴,两个响亮的符号在历史的天空交集成“孙黄”,

  两颗璀璨的星辰在中华大地的星汉交相辉映。

  不在乎虚名,不善高谈阔论,

  但你在真刀真枪地陷阵冲锋义无反顾。

  你的高格被四面八方的热血男儿簇拥,你的豪气沸腾了一管管英雄的血脉!

  从钦州、防城到镇南关,

  从廉州、河口到广州,

  ——直到武昌,

  弥漫铁血的硝烟里,

  虎啸狮吼的是你,

  挥枪腾跃的是你,

  你以巍巍的血肉之躯驱动着共和的车轮。

于是,潇湘大地的骄子冠盖了“中国革命的拿破仑”的英名,勋绩如山的豪士与英雄,显现成“孙氏理想,黄氏践行”的百姓影像。

  往事并非如烟。

  弹去史书黯然消寂的灰尘,

  黄兴,民国元勋的轮廓,

  越来越——清晰。

  狂想之花在理想国怒放

  长江,从青藏高原的雪域走来,一路浩荡,润泽了千里平畴。

  长江,曾经决堤溃坝洪水肆溢,百姓罹难哀鸿遍野。

  这一神奇的土地,散落着巫山人古老的文明踪迹,鸣响着三国古战场的剑镞飞舞,也回荡着几代几十代百姓流离的水之殇。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记忆。

  昨天那哀哀的川江号子,勒入江上纤夫的肩膀。

漫漫江汉平原,洪水苍茫田毁屋塌饿殍遍野。

幽幽丰都鬼城,浮泛着冤魂凄厉的哭号。

那朽黄的竹简渗出水患的血腥,那黑褐的岩壁镌刻着万千罪孽。

纵是大禹这治水的圣贤也不禁泪湿青衫。

  水治则国治!

  是谁扛起了治水的巨笔,是谁铺展开三峡的宏图,是谁挥动了降龙的旗帜?

百年求索啊,呕心沥血。

  昔日,中山先生寻觅的目光在这如画山水长廊——三峡停驻了许久许久,一瞬,他的理想国被灵感洇染出一幅天才的蓝图——

  筑坝为民。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

  两个世纪伟人心有灵犀,牵手而行:

  长江自清幽朝蔚蓝奔腾,三峡从洪荒向文明匍匐,高峡平湖的梦幻走出了混沌,百年的求索勾勒得轮廓清朗。

  九十年后,先生的理想国开花结果。

  脚踏着一个世纪,头顶着一个世纪,巨龙衍生的中堡岛,宛如翡翠镶嵌的神龟,从三斗坪驮升高峡平湖的梦幻,高树起民族崛起的丰碑。

  一个时代承继一个时代的理想。

  华夏民族如是呐喊:

给我一片蓝天,我搏击的翅膀将撑起一片辉煌,赐我一次机遇,我征闯的劲臂将拓展一把奇迹。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来了,千万个大禹挺进三峡;听吧,民族的心脏同频共振。

  先生,你可看见?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敏锐的神经出击另一个世纪。

  这是一个汇集精英的舞台,上演着雄风凌霄震古烁今的壮剧。

  截流,截断巫山云雨。

  报捷的鼓乐回谷绕江,百年美梦散射华光,长江左右云舞林唱,神女的明眸里闪烁着诧异的晶莹,黄鹤楼巅紧衔这合龙的喜报。

  三峡梦,民族梦;

  三峡梦,世纪梦;

  三峡梦,一个星球的梦。

  先生,你可欣慰?

  厚重的重峦叠嶂,锁不住三峡激扬的旋律;悲怆的川江号子,锁不住万吨巨轮溯流的鸣笛;凄惨的丰都鬼号,锁不住浪尖上轻舟如风的欢愉,锁不住“千里江陵一日还”的狂喜。

  锁不住!

锁不住那举世瞩目的风姿,锁不住汉唐雄风的——呼啸。

  博大与友爱的行板

  和平的底色是博爱,博爱的底韵是和谐。

  我们的民族是上善若水的民族,我们的民族是崇尚大爱的民族。

  听听回荡在遥远时空里的汉唐雄风,你将品读出华夏人的开明与包容:

  这片土地孕育了中国的“圣人”,也生长出泽被天下的奇迹。

  这片土地延伸着福及四方的“丝绸之路”,也涵养出一个肤不分色,友不论族的包容的国度。

  我们以博爱为基座构筑和平的舞台。

  我们以和平为旋律腾祝福人类。

  中国有许多高山,因博爱而挺拔。

  世界最高的山叫珠穆朗玛,那是自然的山。

中国最富情感的一座山叫中山,这是人文的山!

  敲响爱的行板,使那首叫博爱的“国际歌”响彻寰宇,经久不息……

海纳百川的人格魅力

伍立杨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24版)

  中山先生允文允武的人格气魄为人所景仰。

他革命一生,荆棘载途,却始终如牛负重,两肩担起,未尝稍息。

很多历史的关头,机会微渺得如同海底捞针,而先生总是不辞艰危,期达目的。

  1895年的早春,在中山先生不到三十岁的年纪,他创立了兴中会总会,从此奔走于美洲、欧洲、亚洲各国,筹划并发动革命。

到了1905年盛夏,同盟会在东京成立。

中山先生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

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十六字纲领。

至1911年武昌起义推翻清朝统治之前,中山先生发动了十次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中山先生进行第十次革命,起事于广州,即黄花岗之役,革命党无数次的点火,到黄花岗起义,可谓火势熊熊,再难浇灭;到了四川保路运动,更是风借火势,直接向十月十日的武昌定点燃烧而去……

  小说家曾朴,在他的《孽海花》中曾热情洋溢地介绍孙中山先生。

说到孙先生的童年异禀,留学时所吸养的自由空气、革命思想。

在他笔下,孙先生“面目英秀,辩才无碍”,是“一位眉宇轩爽,神情活泼的伟大人物”。

1924年底,中山先生病象已深,还扶病北来。

欢迎的民众,环拥如堵。

几年后张恨水先生著文回忆当时情景:

“中山先生带着笑容,从火车上下来。

因为有病,不能演说,一路之上,扔了许多传单答复民众。

传单虽极简单,第一句就是‘中华民国诸位主人先生’。

你看他对于民众(人力车夫在内)是怎样谦逊有礼,和蔼可亲。

”恨水先生的笔调,率真而沉郁,情绪低徊不已。

他又写道:

“而今青白旗挂遍北京了,中山先生的主义好像快要实行。

但是,这莽莽乾坤,哪里去找这样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的伟大人物?

我伤心极了,我只有痛苦。

”读到这里,谁能不受感染呢?

  中山先生对中西文化良性传统方面的有机继承发展使他不但建树伟大,更在献身国家的同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人格魅力,而对时势给他的名利,却弃如敝屣,绝不介怀。

彭西先生曾记述:

“他伟大人格的特质,是在他个人立身行道方面的谦恭、朴实和克己的态度与精神。

就是我们兴致来的时候,于日本的茶屋式中国料理中,他正襟危坐,态度谦和庄重。

对朋友们他是一往情深,在宣传说理方面,谁也比不上他坦率、雄辩及说服的能力。

他说明及宣传他的主张,温和而动听,并且以绝对诚朴的态度,含笑答复与他反对的意见。

  1901年6月至7月间,中山先生在日本接待来访的留日学生,有吴禄贞、钮永建、程家柽、马君武、张雷奋等数十人,他们中多数尚未见过中山先生,一些人更倨傲轻狂,以为中山不过是龙蛇起陆的江湖人物,懒得往访。

但很快,他们的看法转变了。

深深感慨到中山先生大木百寻、海纳百川的伟岸气度,其中一位后来回忆道:

  一天,有位学农科的安徽程家柽,又有一位湖北吴禄贞,来寻钮先生,要邀我同到横滨去看孙文,我虽不曾骇成一跳,暗地里吃惊不小。

我说:

梁启超我还不想去看他,何况孙文,充其量一个草莽英雄,有什么讲头呢?

他们三人微笑而去……傍晚他们回来了,我马上就问孙文状貌,是否像八蜡庙里的大王爷爷?

钮先生说,一个温文尔雅,气象伟大的绅士。

我说与梁启超较如何?

程摇头道:

“梁是书生,没有特别之处。

”其时钮先生说道:

“你没有看见,看见了定出于你的意料之外。

”其时钮先生,以书院有名的学者,与后来《申报》的主笔陈冷血被梁鼎芬共称为“二雄”,亦受到张之洞看重,我就问他:

“难道孙文就有张之洞的气概么?

”他说:

“张之洞是大官而已,你不要问;孙文的气概,我没有见过第二个,你将来见了,就知道了。

  如此超绝的人格魅力,除有天赋奇智以外,更由其素养、学识、敏锐、识力、亢爽、深情、沉着、率真、勇毅综合而成。

在世界各地奔走革命期间,影响吸引各阶层人士,所在多有。

1909年在美国巴蒙演讲足足演说三个多小时,听者多感动泪下。

公宴会上,当地侨领及致公党首领簇拥着中山先生,推他坐首座;当时,有一位青年,跑到他跟前,恭敬叩头说“我要跟随先生,替先生挽皮包。

”中山先生说,革命是要杀头的,你有这个胆量?

青年答曰:

“杀头?

我不怕!

”这个青年就是现代国术家、技击家马湘先生,他是加拿大华侨领袖的子弟,1915年回国讨袁时,正式跟随中山先生,先后担任卫士、卫士长、副官等职,至孙先生在北京病逝为止。

  整个辛亥革命期间,海外华侨华人为辛亥革命慷慨捐输、积极筹饷,部分华侨还投身戎伍、捐躯革命,体现出了极大的革命热情,也付出了巨大牺牲。

当兴中会酝酿成立期间,旧金山的华侨还相当害怕,以致听其演说,便掩耳而走,孙中山对华侨的感化,是一个快速、出于至诚的过程,孙中山以他先天的中西文化并举的潜在优势,形成强大的物质和精神的纽带。

这种影响力是立体的、久远的,新华社北京2011年9月5日电称: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自己视作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始终把自己为之奋斗的事业视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

  中山先生建立正义政府的信念,是构筑在对晚清社会状况、政体结构的精密分析之上的。

如论中国司法的改革(1897年)尝谓:

“也许没有什么部门比司法制度更迫切需要彻底改革,这一奥吉亚斯牛圈要清除之是完全不可能的。

”奥吉亚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厄利斯国王,养牛三千头,牛圈三十年未曾打扫,牛粪堆积如山,肮脏已极。

中山先生意谓局部清理为徒劳,必须彻底改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写古巴老渔夫桑提亚哥80多天出海捕鱼的传奇遭遇。

中山先生一生与清廷搏击,中间败迹无数,今日有的学人就认为孙中山一生都是失败,仿佛不屑的样子。

实则中山先生那整体性的孤独,志士式的灰心和豪杰式的扼腕,而终于百折不挠的选择,与老渔民最为神似。

老渔民说:

“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中山先生为祖国的设计,科学、民主、长远而切实可行。

他对中国的观照,亦自世界性角度切入,他同时又是把世界最先进的政治文明动向引入中国的人。

他面对时代,改造国家,去适应剧变的世界。

霸蛮和不争

——黄兴的性格特点

王开林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24版)

  单用一个词来定位黄兴的性格显然是不够的,倘若一定要作出这样的苛求,那么“勇敢”不足以形容,“霸蛮”兴许能概括。

在湘中地区,“霸蛮”一词并非贬义词,它的内涵颇为丰富:

“霸”是雄心、傲骨、魄力、豪情的合龙,“蛮”是勇猛、坚韧、执着、倔强的合龙。

霸蛮者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当仁不让;霸蛮者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霸蛮者像骡子负重行远,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霸蛮者宁肯断头不屈膝,打脱牙齿和血吞;霸蛮者屡败屡战,在绝境中奋起,在最无退路时杀出一条生路。

  湖南人的霸蛮性格所来有自。

曾国藩坦承,他连农书、医书都喜欢浏览,唯一不爱读的就是兵书,他认为兵书与阴谋诡计相关联,而他是血诚儒者,没必要装下满腹韬略。

一旦天下大乱,曾国藩被钦点为湘军主帅,以平定江南为使命,这位不爱阅读兵书的血诚儒者万不得已,墨绖出山,霸蛮负起天下最沉重最艰难的责任,在水中学会游泳,在战争中学会战争。

  湘籍名家章士钊曾说:

“湖南人有特性,特性者为何?

曰:

好持其理之所自信,而行其心之所能安;势之顺逆,人之毁誉,不遑顾也。

”湖南人喜欢干大事,能够成大局,一旦拿定某个主意,就会持之不疑,行之不悔,正像左宗棠常讲的那样“一意干将去”,既不会知难而退,更不会半途而废。

  黄兴曾为人撰联一副:

“古人却向书中见,男儿要为天下奇。

”有人认为,黄兴是上马杀贼、下马草檄的英雄,这是不是溢美?

言人人殊。

有人认为,黄兴只是半吊子的军事家,自他掌管兵枢以来,几乎无役不从,无役不败。

这样的看法有失公平,我们应该弄清楚,黄兴调遣极其微弱的力量去与百倍强大的敌手硬拼死磕,屡败之后,居然还能王者归来,已殊为不易。

有人讲得好,黄兴最了不起的地方恰恰是别人最诟病他的地方:

死不认输,永不言败。

他一次次从沙场铩羽归来,又一次次向沙场拔足进发。

有人总结黄兴一生的心得,只有六个字——“霸得蛮,耐得烦”,其中“霸蛮”的性格特质尤其突出。

  少年时期,黄兴对八股文深恶痛绝,为了安慰父母,他曾去县府象征性地考过秀才,但他真正向往的是投笔从戎。

“朝作书暮作书,雕虫篆刻胡为乎?

投笔方为大丈夫!

”这几句诗充分显示了黄兴奔放不羁的胸臆,后来他违背父亲的意愿,成为了首屈一指的戎马书生。

  黄兴带头创立华兴会,以“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为号召,以“复兴中华”为职志,与湖南哥老会领袖马福益暗中联络,力图在湖南率先举行暴动,以图震荡全国,尽收功效。

尽管他领导的长沙起义流产了,他遥控的萍浏醴起义失败了,但在当时他手中无一兵一卒的情况下,闹出偌大的动静,已足以激励同盟会员的斗志,振奋革命同袍的士气。

如果黄兴不霸蛮,这些革命风潮都将胎死腹中,那线撕开的云缝谁也看不到究竟。

  1911年4月27日,黄兴领导黄花岗起义,亲任总指挥。

当时,计划不如变化快,十路兵马变成了四路,四路兵马变成了一路,八百名敢死队员也只有一百多人集结在黄兴左右,胆小鬼周来苏害怕海关盘查,竟然将好不容易从日本购得的七十余支精良步枪全部扔入近海,造成武器弹药匮乏,革命形势急转直下。

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不少同志主张将起义延后,胡毅生、姚雨平等懦夫更是临战畏缩,猛敲退堂鼓,打算拍屁股走人。

在间不容发的关键时刻,黄兴无暇审时度势,他凭着霸蛮的性格一锤定音,明知以卵击石,明知寡不敌众,明知凶多吉少,但为了向华侨立信、向同志立勇、向劲敌立威,他依然发出了起义的命令。

  战前,黄兴给孙中山草写了一封“绝笔书”:

“今夜拟入,成败既非所逆睹,惟望公珍卫,成则速回,败亦谋后起。

弟本不才,此次预备多有未周……”起义在亟,黄兴心中毫无胜算。

  这次起义终因弹尽援绝而失败了。

同盟会员、义士潘达微收殓殉难者,共得遗骸七十二具,合葬在广州城东黄花岗,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黄兴被飞弹打断了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因此获得“八指将军”的诨名,褒贬因人而异。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五内俱焚,肝胆俱裂,他剖白心迹,句句掷地有声:

“此役明知不可为而为者,迫于革命存亡绝续之交,战则虽败,革命精神不死,国魂光辉照耀古今,是所以坚持否决展期之说,宁死于战场,决不未战先溃。

  黄花岗起义是武昌起义的先声。

这次暴动确实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在同盟会内部引起了一些资深会员的质疑和指责。

然而宋教仁看到了这次起义的非凡价值,他作出的总结是“失败一时而收效甚远”。

黄花岗起义发掘了中华民族的良心,弘扬了浩然正气,其意义远远大于一城一池的攻取。

清朝末叶,民气日益委靡,百姓勇于私斗而怯于公战,有此一役,国人不禁要扪心自问:

何者为义?

何者为勇?

何者为雄?

何者为烈?

何者为国家?

何者为私己?

何者为民族?

何者为个人?

所有这些,何者为先?

何者为后?

他们受此雷鸣电震似的一激灵,自当清醒许多。

  有人推理,没有黄兴的霸蛮就不会有黄花岗起义,没有黄花岗起义的强力震荡和冲击,全国暗潮激涌的革命形势就不可能终成气候,武昌的革命军也不会那么快就拉紧枪栓,革命的代价将会更高而不是更低。

  同盟会元老胡汉民说:

“黄兴是个标准的‘湖南骡子’。

更隐藏‘老子不信邪’的脾气,其雄健不可一世,处世接物则虚衷缜密,转为流辈所弗逮。

先生使人,事无大小,辄曰‘慢慢细细’。

传闻耳熟是语,以为即先生生平治己之格言。

  诚然,这是很令人惊讶的。

黄兴为国民争人权,争人格,极其霸蛮。

但他从不为个人争名、争利、争权位,这种公则争、私则让的精神在政界尤其难能可贵,不可企及。

  “无公则无民国,有史必有斯人”,章太炎对黄兴素来高看一眼,他欣赏的并不是黄兴的文才武功,他钦佩的是黄兴的宽广心胸和霸蛮性格。

章疯癫喜欢黄霸蛮,这应该是惺惺相惜吧。

居正孙女话辛亥(国际视野)

本报驻美国记者温宪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22版)

  美国国会图书馆亚洲部学术研究主任、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居蜜是辛亥革命元勋居正的孙女。

近日,她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办公室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居正(1876—1951)为中国当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年轻时赴日本留学时加入同盟会,参与组织共进会,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指挥者之一。

  居蜜告诉记者,居正遗留史料计8000余件,对于研究辛亥革命极具价值。

居氏一家在抗日战争期间及以后50余年,辗转南京、重庆、香港、台湾、澳大利亚等地,一直妥为保管这批珍贵史料。

“家母徐萱出自江苏无锡望族,清华大学经济系毕业。

对于爷爷的文物、文献极为尊重,虽经多次搬家,也小心翼翼地保留着每一张纸片。

1990年代她将全部文献带到美国,交给我来保存。

”居蜜边说边向记者展示诸多史料原件,其中一件为孙中山为居正题字:

“美语曰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前夕,居蜜所编著的《居正与辛亥革命:

居氏家藏手稿汇编》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其中“辛亥札记”等篇章记述了居正在武昌首义等峥嵘岁月的亲身经历,对于研究辛亥革命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已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30年的居蜜认为,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使得中国从封建王朝走向现代意义上的国家,这不只是改朝换代,而是惊天动地的大事,是中国近代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孙中山走出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步。

又经过诸多阶段后,中国共产党创建了新中国。

我们应继承辛亥革命精神,推动中国的进步与发展,真正实现孙中山所提出的“振兴中华”、“统一中国”的伟大理想。

晚晴园见证历史(国际视野)

本报赴新加坡特派记者丁刚

《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22版)

  在新加坡中部的大人路,有一座颇具东南亚风格的红顶白墙的小楼。

小楼坐落在一片热带树木中,庭园大门旁的围墙上刻着三个金色大字:

晚晴园。

这里就是100多年前孙中山及其同盟会在新加坡从事革命活动的重要地点,现在成为一座以介绍孙中山和华人志士当年活动历史的纪念馆。

  1994年,新加坡政府将晚晴园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

2001年晚晴园修复工程完工,于当年11月12日重新开放。

典礼由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主持。

在晚晴园内的一块竖立的巨石上,就刻着李光耀的话:

“孙中山,一个改变中国命运的人。

  据史料记载,晚晴园的前身是明珍庐,后来由潮汕籍的橡胶业富商张永福买下。

张永福将其用来供奉母亲养老,故改名为“晚晴”,取自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张永福积极参与革命活动,是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创立时的副会长,也是孙中山在新加坡活动的主要支持者。

孙中山8次到新加坡,其中有3次就住在晚晴园。

很多辛亥革命的风云人物也曾在这幢小楼中出现,他们在这里共商革命大业,为辛亥革命募集款项,并在这里筹划了演说、话剧表演和发行书报等革命活动。

1906年4月6日,中国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

此后3年,孙中山和同盟会的同仁们常常在这里聚会,使新加坡一度成为整个东南亚华人革命党的基地。

后来,孙中山等人还在晚晴园成立了南洋同盟会。

南洋同盟会的成立,有力推动了东南亚各国同盟会的革命活动。

  晚晴园内的主楼是一幢两层楼房,正面有凸出的拱形门廊,楼的正面立有孙中山的雕像。

据纪念馆馆长潘宣辉介绍,100年前,这一带曾是丛林一片,还有很多橡胶林,不像现在楼厦林立,而这样的地方恰恰最适合革命党人进行秘密活动。

  潘宣辉说,当年很多新加坡的华人不仅为革命捐出了大笔款项,而且还投身到革命之中,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据史料记载,1907年5月潮州黄冈起义的指挥者就是新加坡华人许雪秋,同年6月惠州七女湖起义指挥者也是新加坡华人。

  

  晚晴园是新加坡历史的见证,也是辛亥革命的见证。

史海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