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305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50.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健康评估复习题.docx

健康评估复习题

健康评估期末复习题

62、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2.观察法3.作品分析法4.心理测量学方法

(1)心理测量法

(2)评定量表法5.医学检测法

63、家庭的功能包括哪些?

家庭权利结构?

1.①生物功能②经济功能③文化功能④教育功能⑤心理功能

2.家庭权利结构指家庭中夫妻间、父母与子女间在影响力、控制权和支配权方面的相互关系。

一般类型有:

①传统权威型②工具权威型③分享权威型④感情权威型

64、应对的方法有哪些?

情感式、问题式应对?

人们常用的应对方式可归纳为情感式应对和问题式应对两种类型。

a.情感式应对是指解决自身情境反应的应对活动。

情感式应对指向应激反应,倾向于采用过度进食、用药、饮酒、远离应激源等行为回避或忽视应激源,以处理由应激源所致的情感问题。

b.问题式应对是指直接解决事件或改变情境的应对活动。

问题式应对指向应激源,倾向于有计划地采取行动、寻求排除或改变应激源所致影响的方法,以处理导致应激的本身。

65、病人的角色特征有哪些?

①脱离或减轻日常生活中的其他角色,减轻或免除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②病人对于其陷入的疾病状态没有责任,有权利接受帮助。

③病人有寻求治疗和恢复健康的义务,有享受健康、知情同意、寻求健康保障信息和要求保密的权利。

④病人有配合医疗和护理的义务。

在恢复健康的医疗和护理过程中,病人必须和有关的医护人员合作

66、常见异常情绪

主要有焦虑、抑郁、恐惧、情感高涨、易激惹和情绪不稳等,期中以焦虑和抑郁最为常见。

67、自我概念的主要评估方法有哪些?

 

会谈 观察 画人测验 评定量表测评

68、什么是健康行为?

如何评估健康行为?

健康行为是指人们为了增强体质、维持与促进身心健康和避免疾病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如充足睡眠、合理营养和适当运动。

评估健康行为的方式有会谈、观察、评定量表测评

 

69、常规十二导联的连接方式?

肢体导联的电极位置

导联名称

正极(探查电极)

负极

左上肢

右上肢

左下肢

右上肢

左下肢

左上肢

aVR

右上肢

左上肢+左下肢

aVL

左上肢

右上肢+左下肢

aVF

左下肢

右上肢+左上肢

心前区导联的电极位置

导联名称

正极(探查电极)

负极

V1

胸骨右缘第4肋间

中心电端

V2

胸骨左缘第4肋间

中心电端

V3

V2与V4连线中点

中心电端

V4

左锁骨中线平第五肋

中心电端

V5

左腋前线与V4同一水平

中心电端

V6

左腋中线与V4同一水平

中心电端

 

70、心电轴的判断

心电轴的判断:

正常心电轴的方向指向左下,正常范围为-30º∽-90º之间。

心电轴左偏见于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前分支传导阻滞等。

心电轴右偏见于右心室肥厚,右树支传导阻滞,左后分支传导阻滞,肺心病等。

71、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与命名

心电图各波段的形成:

正常心脏的电激动起源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激动沿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普肯耶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从而引起一系列电位变化,形成心电图上的相应波段.

心电图各波段的命名

P波:

最早出现的振幅较小的波,反映心房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P-R波:

自P波终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线段,放映心房复极过程及房室结、希氏束、束支的电活动。

P-R间期:

自P波起点至QRS波群起点间的线段,包括P波和P-R段,反映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QRS波群:

为振幅最大的波,反映除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可因探查电极所在位置的不同呈多种形态的命名如R、RS、Rs、qR、Rsr's'、Qr、QS等。

J点:

QRS波与ST段的交点,用于ST段偏移的测量。

ST段:

自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反映心室缓慢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T波:

为ST段后一个圆钝而较大的波,反映心室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变化。

Q-T间期:

自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的水平距离,反映心室开始除极至心室复极完毕全过程的时间。

U波:

为T波之后出现的振幅很小的波,反映心室后继电位。

72、心电图的测量,心电图的计算

心电图的测量:

国内一般采用25mm/s的纸速,使每毫米横向间距相当于0.04s(即40ms),可成倍提高至50mm/s或100mm/s。

如图

 

心率的测量:

应用双脚规则测量p-p期间求出心房率,测量R-R期间求出心室率。

心律正常情况下测R-R(或P-P)期间的秒数,然后再除以60即可求得心率。

73、正常心电图的波形特点与正常值

㈠P波:

①形态:

一般呈圆钝形

②Ⅰ、Ⅱ、aVF、V4~V6导联均直立,aVR导联倒置,Ⅲ、aVL、V1~V3可呈倒置、双向或低平。

③时间:

一般小于0.12s(3小格内)

④振幅:

肢体导联P波振幅小于0.25mV,心前区导联振幅小于0.20mV

㈡P-R间期:

正常成人0.12~0.20s(3-5小格),幼儿及心动过速者间期可相应缩短,老年人及心动过缓者可略延长,但不超过0.22s

㈢QRS波群:

1.形态⑴肢体导联:

一般Ⅰ、Ⅱ、aVF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上,aVR导联的主波向下

⑵心前区导联:

自V1至V6导联应有R波逐渐增高与S波逐渐变浅的移行规律,V1、V2导联多呈rS型,R/S<1,V3、V4导联多呈过渡区波形,R/S≈1

2.时间:

正常成年人QRS时间多数为0.06~0.10s,最宽不超过0.11s

3.振幅:

⑴肢体导联:

R波在Ⅰ导联一般不超过1.5mV,aVL不超过1.2mV,aVF不超过

2.0mV,aVR不超过0.5mV,RⅠ+RⅢ≤2.5mV,RⅡ+RⅢ≤4.0mV

⑵心前区导联:

V1导联的R波一般不超过1.0mV,V5导联的R波不超过0.5mV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正向波与负向波绝对值相加一般不应都低于0.5mV,6个心前区导联相加不低于0.8mV,否则称为低电压。

4.Q波:

除aVR导联外,其他导联Q波的振幅均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间小于0.04s,V1、V2导联不应有q波。

㈣ST段:

压低均不应超过0.05mV,上移在肢体导联和V4~V6导联不超过0.1mV,V1~V2

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

㈤T波:

1.形态:

圆钝,双支不对称,升支缓慢而降支较快,T波方向大多与QRS波群的主波方向一致

2.振幅:

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

㈥Q-T间期:

该间期长短与心率的快慢密切相关。

当心率60-100次/分钟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32-0.44s

㈦U波:

正常人U波方向与T波相一致,其振幅很小,在任何导联不应高于同导联T波的1/2。

74、肺性P波的特点,二尖瓣型P波的特点

肺型P波:

①肢体导联P波高尖,其振幅≧0.25mV,尤其是Ⅱ、Ⅲ、aVF导联明显②V1、V2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0.15mV,如p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数和≧0.20mV③p波时间正常,<0.12s。

见于肺源性心脏病。

二尖瓣型P波:

①P波增宽,其时限>=0.12秒,常呈“M”型双峰,双峰间距>=0.04秒,在Ⅰ、Ⅱ、aVL导联和心前区导联明显。

②V1导联p波呈正负双向,负向部分明显加深加宽,p波终末电势的绝对值>0.04mm·s,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尤其是二尖瓣狭窄。

75、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特点

1.QRS波群振幅增高

2.出现额面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至0.10--0.11S,但一般<0.12S

4.在R波为主的导联,其ST段呈下斜型压低达0.05mV以上,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

在以S波为主的导联(如V1导联)则反而可见直立的T波

当QRS波群电压增高同时伴有ST—T改变者,称左室肥大劳损

76、心肌缺血的特点

(一)T波改变:

(1)心内膜面缺血,T波高大直立,前后两肢对称:

缺血部位的心肌复极速度较正常延迟,使原来存在的与心外膜复极向量减少或消失,致使T波向量增加。

(2)心外膜面缺血,T波对称性倒置:

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先开始复极,再向心外膜扩展,形成了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又称“冠状T”。

(3)T波低平或双向。

(二)ST段改变:

水平型上移,下斜型下移,上斜型下移,急性缺血常呈弓背向上抬高

77、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分期

出现与持续时间

T波改变

ST段改变

异常Q波

超急性期(早期)

数分钟—数小时

直立高耸,两肢对称

上斜型抬高

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数小时—数日

持续数周

逐渐降低并倒置

弓背向上抬高,可呈单向曲线

出现

亚急性期(近期)

数周—数月

倒置变浅

基本恢复至曲线

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慢性稳定期

3—6月之后

正常或倒置,低平不变

基本正常或正常

残留坏死型Q波,部分可缩小或消失

1、超急性期(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为:

①T波直立高耸、两肢对称;②ST段上斜型抬高;③无异常Q波出现;④由于急性损失型传导阻滞,可使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

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一般不超过24小时,临床上多因持续时间太短而不易记录到。

此期若治疗及时有效,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的梗死面积趋于缩小。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一般持续3~6周。

此期内,坏死型Q波(>¼R)、损失型ST段抬高和缺血型T波倒置可同时并存。

心电图表现为一个演变的过程,即:

①出现异常Q波(包括QS)波;②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③直立T波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

3、亚急性期(近期)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一般持续3~6个月,以坏死及缺血型图形为主要特征。

心电图表现为:

①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②抬高的ST段基本恢复至基线;③缺血型T波倒置由较深逐渐变浅。

4、慢性稳定期(陈旧期)此期常出现在梗死后3~6个月或更久。

心电图可见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稳定,残留坏死型Q波。

多数病人坏死型Q波永久存在,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但少部分病人坏死型Q波甚至会消失。

78、室性期前收缩心电图特征

①提早出现的QRS波群前无P波或相关P波;

②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时间>0.12s,T波方向常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

③伴有完全性代偿间歇。

插入性室性期前收缩指的是插入在两个相邻正常窦性心律之间,并不取代下一次窦性激动对心脏控制的室性期前收缩,又称间位性室性期前收缩,此种期前收缩常无代偿间歇,多发生在窦性心律较缓慢时。

室性期前收缩R on T现象指的是室性期前收缩的QRS波群落在前一个心动周期的T波上。

79、室上速、室速的心电图?

1、室上速:

(1)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均齐的QRS波群,形态及时限正常,若伴有室内差异传导或束支阻滞时QRS波群课畸形,增宽。

(2)心律为160-250次/分钟,心律绝对规则。

(3)可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室速:

(1)连续3个或以上快速、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小于0.12s

(2)心室率140-220次/分钟,节律可稍不规则

(3)多无P波,若无发现窦性P波,则频率比QRS波群慢,且与QRS波无光

(4)常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5)偶有心室夺获或发生室性融合波

2、扭转型:

一系列宽大畸形的QRS波群围绕基线不断扭转其主波方向,通常每3-10个QRS波群即扭转一次,心室率为180-250次/分钟。

80、房扑房颤的心电图特征

(1)心房扑动:

P波消失,代之以形态、间距及振幅均一致的连续呈锯齿样的心房扑动波(F波),频率为250~350次/分钟F波可按一定比例下传,常为2:

1、3:

1或4:

1 ;若传导比例固定,心室率规则;若传导比例不稳定,心室率可不规则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有时可伴差异传导

(2)心房颤动:

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态、间距均不等的心房颤动波(f波),频率为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和时限正常,有时可伴差异传导

81、房室传导阻滞的心电图?

(1)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成人P-R间隔>0.20秒,无QRS波群脱落。

(2)二度房室传导阻滞:

莫氏一型(文氏现象):

P-R间期逐渐延长,直至I波后QRS波群脱落,之后P-R间期又恢复以前时限,周而复始。

莫氏二型:

P-R间期固定(可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有QRS波群脱落。

(3)R-R间期各自有一定的节律(P-P距离和R-R距离各自相等),心室率慢于心房率。

82、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的正常值

红细胞数:

成年男性(4~5.5)×1012L;成年女性(3.5~5)×1012L;

血红蛋白:

成年男性120~160g/L;成年女性110~150g/L

白细胞计数(WBC)正常范围(4~10)×109L;参考范围:

中性粒细胞(N)50~70%,淋巴细胞(L)20~40%。

血小板:

(100~300)×109L。

83、网织红细胞的意义?

网织红细胞数直接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

①网织红细胞增多:

提示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增生性贫血;

②网织红细胞减少:

提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小于15×10∧9/L可作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③骨髓移植效果观察:

骨髓移植手术后第21天,如网织红细胞数大于15×109/L,表示无移植并发症,若网织红细胞数小于15×109/L,伴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高,提示骨髓移植失败;

④网织红细胞其他参数意义:

分为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和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MFR+HFR称为未成熟网织红细胞比率(IRF),IRF增高可作为估计骨髓移植后造血恢复的早期指标。

84、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的临床意义:

即贫血。

生理性见于婴幼儿、15岁前儿童、老年人和妊娠中、后期女性。

病理性见于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

85、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的临床意义?

1急性感染:

尤其是急性化脓性细菌感染

2严重组织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

如大手术或者心机梗死和急性溶血反应

3急性大出血:

特别是急性内出血

4急性中毒:

化学药物,生物毒素,代谢性中毒等:

5恶性肿瘤

86、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主要意义?

1生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食物过敏

2寄生虫感染:

蛔虫病,钩虫病

3皮肤病:

湿疹,银屑病

4血液系统疾病: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5其他传染病:

猩红热

87、淋巴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1)某些细菌或病毒感染:

如风疹,病毒性肝炎,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

(2)组织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3)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淋巴瘤

(4)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88、尿液外观?

镜下血尿?

镜下脓尿?

尿液外观:

正常新鲜尿液透明,呈淡黄色至黄色

镜下血尿:

离心尿液每高倍镜视野红细胞超过3个称为镜下血尿。

多形性红细胞>80%为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急慢性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等。

多形性红细胞<50%为非肾小球源性血尿,见于肾结石、泌尿系统肿瘤、结核、创伤、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等。

镜下脓尿:

离心尿液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超过5个今,称为镜下白细胞尿或脓尿。

若尿中含大量白细胞,称为肉眼脓尿。

尿液中白细胞增多主要见于泌尿系统感染如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也可见于各种肾脏疾病、肾移植后。

89、什么是蛋白尿?

临床意义?

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尿时,称蛋白尿。

1.生理性蛋白尿:

A.功能性蛋白尿:

指由于剧烈运动、发热、低温、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等所致的暂时性轻度蛋白尿。

B.体位性蛋白尿或直立性蛋白尿:

指由于直立体位腰部前突时引起的蛋白尿。

其特点为卧床时尿蛋白定性为阴性,起床活动后为阳性。

2.病理性蛋白尿:

(1)肾前性蛋白尿:

多为溢出性蛋白尿,当血中出现大量低分子量蛋白,超过肾阈值时即可在尿中出现,见于多发性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急性溶血性疾病。

(2)肾性蛋白尿:

A.肾小球性蛋白尿:

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

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

B.肾小管性蛋白尿:

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重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肾盂肾炎、间质性肾炎、肾小管性酸中毒、重金属中毒等。

C.混合性蛋白尿:

肾脏病变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的蛋白尿,见于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3)假性蛋白尿:

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

一般不伴有肾本身的损害,经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

见于泌尿道炎症、出血,或有阴道分泌物、精液混入尿液。

90、糖尿及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可有微量葡萄糖。

尿糖主要指葡萄糖,也有乳糖、半乳糖和果糖等。

尿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取决于血糖浓度、肾血流量和肾糖阀。

参考范围:

阴性

糖尿定性实验阳性称为葡萄糖尿。

临床意义:

(1)血糖升高性糖尿:

多见于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库欣综合征、甲状腺功能亢进、肢端肥大症和嗜络细胞瘤等。

(2)血糖正常性糖尿:

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又称为肾性糖尿,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间质性肾炎或家族性糖尿。

(3)暂时性糖尿:

生理性见于进食大量碳水化合物或静脉输注葡萄糖;应激性见于路脑外伤、脑血管意外、大面积烧伤和急性心肌梗死等时。

(4)非葡萄糖性糖尿:

包括哺乳期妇女的乳糖尿、肝功能不全者的果糖尿和半乳糖尿,以及大量进食水果后的果糖尿、戊糖尿等。

91.粪隐血试验?

临床意义?

检查前注意事项?

粪便隐血试验:

当消化道出血量较少,粪便外观无明显变化时,肉眼难以判断,尤其是上消化道出血时,红细胞已破坏,显微镜检查也无法检出,需要用化学法或免疫学法检测才能证实的出血,称为隐血。

实验1、化学法:

根据血红蛋白具有类似过氧化物酶活性而检测。

2、免疫学方法:

通常采用人血红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来检测。

临床意义:

阳性结果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消化道溃疡时阳性率为40%~70%,呈间歇阳性;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时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性阳性,所以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的一个筛查指标,尤其对早期发现中老年消化道恶性肿瘤较为重要。

其他如急性胃粘膜病变,肠结核,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肠流行性出血热等此实验也可呈阳性。

注意事项:

化学法做粪便隐血检查时,为避免食物中过氧化物的干扰,于实验前3天禁食肉类,动物血,铁剂或维生素C、一些蔬菜水果如卷心菜等;免疫法检查不用作此准备。

92、心肌损伤的指标有哪些,特异性如何

心肌酶学检查(特异性好)

心肌蛋白检测(a.肌钙蛋白T和肌钙蛋白I测定:

特异性很高;b.肌红蛋白测定:

敏感性、特异性不高)

其他标志物:

碳酸酐酶Ⅲ的测定、缺血修饰型清蛋白、B钠尿肽

93、肝功能的主要指标?

特别是转氨酶

1.血清转氨酶及同工酶测定:

主要用于反映肝细胞受损及其程度。

肝功能检查中经常会参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谷丙转氨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的值来分析病情。

参考范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反应急性肝细胞损伤最敏感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较敏感地反应肝损伤的程度

ALT:

<40U/L(37℃)

AST:

<40U/L(37℃)

AST/ALT比值:

1.15

2.血清蛋白质:

肝脏是机体蛋白质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病变时合成蛋白质的功能减低,主要表现为清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纤维蛋白原减少等,所以测定血清蛋白的含量及各种蛋白质的比例有助于了解肝脏合成蛋白质的功能状况,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3.胆红素代谢检查:

通过观察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指标变化,对了解肝功能、鉴别黄疸类型和病情判断有重要意义。

4.血清总胆汁酸(TBA)代谢检查:

血清TBA测定可反应肝细胞合成、摄取和排泌功能,是较其他指标更敏感的肝功能检测指标。

5.肝脏纤维化检查:

单胺氧化酶(MAO)能促进结缔组织的成熟,体内MAO以肝脏、肾脏和脑组织中含量较多,主要存在于线粒体中,因此测定MAO能反应肝脏纤维化的程度。

肝脏病变时间较长的话,建议通过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透明质酸)、层连蛋白这几项指标来判断是否有纤维化的发生。

 

94、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有哪些?

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定义,有何临床意义,正常值?

护士如何对标本进行采集?

肾小球滤过功能的指标有:

内生肌酐清除率、血清肌酐浓度、血清尿素浓度、血清尿酸浓度、氨甲酰血红蛋白的浓度、血清胱抑素C的浓度

内生肌酐清除率的定义:

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浆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Ccr)。

(XX的)

肾脏每分钟能清除多少的内生肌酐(笔记)

临床意义:

1.判断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的敏感指标: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当血清肌酐和尿素两项指标尚在正常范围时,Ccr即可降低。

2.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损害程度:

慢性肾衰竭病人Ccr51-70ml/min为轻度肾功能损害;50-3ml/min为中度肾功能损害;<30ml/min为重度肾功能损伤;<20ml/min为肾衰竭;<10ml/min为终末期肾衰竭。

3.指导临床治疗和用药:

当Ccr<40ml/(min·1.73m^2)时,应限制蛋白质的摄入;<30ml/(min·1.73m^2)时,使用噻嗪类利尿剂常无效;<10ml/(min·1.73m^2)时,可作为血液透析治疗的指征,此时病人对速尿等利尿药物的疗效明显低。

此外,肾衰竭时对经肾小球排泄的药物的排除能力减低,应根据Ccr减低的度调节用药剂量和用药间隔。

     

4.监测肾移植术后排异反应:

若移植物存活Ccr会逐步回升,否则提示失败。

Ccr一度上升后又下降,提示发生排异反应。

正常值:

成人80-120ml/min,新生儿25-70ml/min,2岁以内小儿偏低,40岁以后每10年平均下降4ml/min

标本采集:

连续3天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少于40g,并禁肉食,避免剧烈运动,使血中内生肌酐浓度达到稳定。

试验前24小时禁服利尿剂,留取24小时或4小时尿,注意完全、准确收集和测量尿液,避免粪便污染,同时取血一次,其间保持适当的水分入量,禁用含高肌酐的药物,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甲状腺素等,准确计量全部尿量。

  

95、血钾、血钠的正常值?

高钾、低钠的临床意义?

血钾:

3.5-5.5mmol/L

血钠:

135-145mmol/L

高钾:

1.摄入过多:

输入大量库存血液,补钾过多过快,过度使用含钾药物如注射大剂量青霉素钾等。

2.排泄障碍:

急性性肾衰竭少尿或无尿期,慢性肾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长期大量使用潴钾利尿剂和长期低钠饮食等。

3.细胞内钾移出:

重度溶血,挤压综合征,组织破坏,大面积烧伤,运动过度,呼吸障碍所致组织缺氧和酸中毒,休克,组织损伤,中毒和化疗等,注射高渗盐水或高露醇等。

低钠:

1.摄入不足:

长期低盐饮食,饥饿,营养不良,低盐疗法及不适当的输液;

2.胃肠道失钠:

幽门梗阻,呕吐,腹泻及胃肠造瘘等

3.肾失钠:

肾小球病变,反复使用利尿剂,慢性肾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4.皮肤性失钠:

大面积烧伤,大量汗出制补充水不补充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