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1443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docx

苏教版语文七上十三岁的际遇同步测试4套

突破难点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无题

 

(1)明媚的三月三如期来临。

然而,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2)“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唱着,在清凉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

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3)“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

”我问。

在我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严寒的珍贵铠甲。

尽管冬天已经过去,但还有料峭的春寒啊。

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的伤害它们吗?

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4)“小孩子不许多嘴!

”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的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5)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

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6)多年之后,我长大了。

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7)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

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

梨农们也是砍得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决不亚于我的奶奶。

他们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雕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

梨树的皮屑一层层的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沉重的冬衣。

(8)“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

”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的行动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

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9)“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

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

”老人笑道。

(10)“那有什么不好呢?

(11)“那有什么好呢?

”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是有限的。

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12)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13)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中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

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

等到结果的时候,他们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

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把看似残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14)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而且,伤短爱长。

(15)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

树可以等待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

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

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它们的字母依次填入括号内。

(   )(   )

A.虔诚 B.侥幸 C.真诚 D.庆幸

2.第(7)段中作者用“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的是:

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8)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

“底”指的是什么?

(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

□□□□□□□□□□

底:

□□□□□□□□□□

4.在文中划出由记叙转入议论抒情的过渡句。

5.根据语境,解释第(13)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

”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D.“伤”和“爱”看似矛盾,其实“刀之伤”正蕴含着“刀之爱”。

7.从文中找出一个能体现中心的词语,作为本文的标题,将它写在横线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与详解

 

1.D A

答题思路:

首先看语境,然后用分析近义词的方法选择恰当的词。

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很多,如:

(1)从词义的轻重上辨析;

(2)从词义的范围大小;(3)从词义的褒贬色彩;(4)从和其他词语搭配习惯;(5)从运用场合不同;(6)从词性和句法功能;(7)从词的内部功能上辨析。

解这道题,首先看语境,联系上文看,当时我误以为奶奶伤害了枣树,后来发现枣树没死,所以暗暗为大难不死的枣树感到幸运。

显然第一处应从“侥幸”和“庆幸”中选一词。

下面就运用辨析近义词的方法辨析二词:

用方法(7)和(4)分析,“侥幸”,是形容词,意为由于偶然原因而得到成功或免去灾祸;“庆幸”是动词,意为庆祝得到幸运,即为偶然得到成功或免去灾祸而高兴。

两词意思上的侧重不同,词性不同,前者侧重偶然成功,表示事情的性质;后者侧重为偶然成功而高兴,表示内心的活动;根据语境,应选表内心活动的词,所以“庆幸”才合适。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 形象生动地描写梨农们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势的优美

考查明确比喻句的本体和分析运用比喻的作用的能力。

本题找到本体并不难,关键在于要把“这些刀”指代的具体内容全面回答出来,这样的答案才明确。

这是容易失分的地方。

分析作用,首先应明确本体、喻体,本句喻体是“芭蕾女郎”。

然后再分析喻体的特点,“芭蕾女郎”特点是姿态优美,舞姿轻盈,如行云流水,最后再联系本体的特点思考两者的相似点,砍树的刀的跳动轻快有节奏,在于用刀的人手法娴熟,而且姿态优美。

这样答案就出来了。

3.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注意题干中的联系上下文的要求,解答此题要注意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后方可作答。

同时还必须注意字数要求。

先找到“谜底”所在的句子——“这个理由,就是童年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再看这个句子所在的段,本段写我向一位老人提了一个问题:

“这树为什么要砍呢?

”并且断定答案就是童年未解之谜的谜底。

再联系上文,就可知道这个“谜”就是指前文记述的童年往事——奶奶三月三砍枣树。

后一问的解题思路相同,所不同的是要联系下文[第(11)段],并且要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4.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根据要求,答案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一是此句要有过渡作用,一是句子得是议论抒情句。

这句“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正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文写“我”听了老人解释了砍树原因后“怔在了那里”,“我被深深的震撼了:

树是这样”就承接了上文,“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又引出了下文作者由树及人的感悟,而且此句抒写了作者的感慨,符合议论抒情句的要求。

5.酝酿(或:

酿造)

注意“根据语境”的提示,解词是必须把词语放在句子中,根据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这叫“瞻前顾后法”。

这句后半句说的是“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就自然是酿造出来的,由于人们习惯形容好酒气息芬芳,所以“芬芳”在这里为“酿造”的意思。

6.C

要注意原句是从“刀之伤”和“刀之爱”两方面来写的,分析的句子也必须蕴含这两方面的含义。

备选答案中只有C句的分析是只从“伤害”这一个角度谈的,所以答案是C。

7.刀之爱。

正像题目所要求的,只有把握了本文的中心才能答准题目。

本文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归纳这类文章的中心,就是要通过对事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的理解,分析事件本身的内含(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有时文章的中心会在抒情议论的语段中点明或揭示,本文就有这个特点,抓住了这个特点就好答了。

第(14)段的议论就点明了中心,“伤短爱长”强调“刀之爱”。

检测题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20分)

(1)抽屉(   )   

(2)稚气(   ) (3)掷下(   )

(4)迸溅(   )   (5)穹隆(   ) (6)积攒(   )

(7)沉淀(   )   (8)骤然(   ) (9)呜咽(   )

(10)抽泣(   )  (11)徜徉(   )(12)絮语(   )

(13)摒弃(   )  (14)犀利(   )  (15)安恬(   )

(16)帆桅(   )  (17)樯橹(   )  (18)惆怅(   )

(19)蓦然(   )  (20)绅士(   )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3分)。

(   )

A.目不转睛 白驹过隙 弹指一瞬

B.茫然若失 津津有味 小心翼翼

C.一视同仁 谈笑风声 不折不扣

D.曲径通幽 耳目一新 无忧无虑

3.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释义,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

(无法用语言表达)

B.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此时此刻我的心情也不胜凉意。

(这里指不能忍受)

C.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眼前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比喻时间极短暂)

D.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迷迷糊糊,十分陶醉)

4.填空。

(6分)

(1)《十三岁的际遇》是________(作者)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________周年而写的,当时她只有________岁。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________________。

”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听,北大。

5.课文题目《十三岁的际遇》,“际遇”一词能否改为“遭遇”?

为什么?

(5分)

6.作者对“北大”,对自己分别作了极为精彩的比喻,请把这两个比喻找出来。

(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说入学之初有句颇为雄壮的誓言:

“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对于这誓言,课文第三部分有没有与之相呼应的语句?

(6分)

 

8.文章结尾写道:

“我将不顾头上苍苍的白发,再次像个16岁的女孩那样,轻依在你湖光塔影的胸前……”这句话与文中哪一句话相应?

这样写有何作用?

(6分)

 

 

9.读文·联想·造句。

(5分)

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

自从……就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

 

 

综合题

1.阅读课文第二部分“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然后回答问题。

(1)“我为北大感到骄傲”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雄壮的誓言”为什么会“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

(3)写我参观北大图书馆的经历为什么会想到“上铺的女孩”?

这一段文字就记叙的顺序而言属于哪一种?

 

2.作者与北大的渊源与际遇是久远与独特的,可写的材料十分丰富。

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章是怎样合理安排、精心组织材料的。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

(1)tì

(2)zhì(3)zhì(4)bèng(5)qióng(6)zǎn(7)diàn

(8)zhòu(9)yè(10)qì(11)cháng(12)xù(13)bìng

(14)xī(15)tián(16)wéi(17)qiáng(18)chóu(19)mò

(20)shēn

2.C(“谈笑风声”应为“谈笑风生”)

3.D(“迷离”应为“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4.

(1)田晓菲9016

(2)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我是不系之舟

5.不能。

“际遇”,多指遇到的好的事情。

这里指作者因自己少年时发表了多首较有影响的诗作而被北大破格录取的一段奇妙的尘缘。

这是她生活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使她“从那个无忧无虑的小女孩,一步步艰难地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

而“遭遇”多指遇到的不幸的事情。

6.

(1)北大就是一条生命饱满的河流,它从90年前的源头出发,向那充满希望的未来流淌。

不管两岸风景变换,河上却始终有着渴望拥抱未来的船客,也有着代代相传的辛勤的舵手与船工。

(2)我是一叶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

7.有。

“我没有忘记我的誓言,我渴望发现新的大陆,渴望从海洋深处为你,北大,撷取最灿烂的珍珠。

8.与开头相应:

“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

”首尾呼应,表达了作者从小到老,都将对北大一往情深。

9.略

 

 

综合题

1.

(1)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是知识和学问的象征;我在北大的培育下,刻苦学习,成长为无愧于母校的优秀人才。

(2)发一个誓言很容易,要实现自己的誓言则要付出惊人的努力;一个誓言,跟象征着知识海洋的图书馆比起来,显得是多么的轻微。

(3)两者有相似之处,因为“我”在北大图书馆面前感受到了“女孩”当时的感觉。

记叙的顺序属于“插叙”。

2.全文材料充实,层次井然。

作者略写了童年时期对北大的向往与进入北大的自信,详写了两年学习生活中的感受。

写进入北大两年中的情况,从“读书”与“读人”两方面入手。

“读人”则从同学与老师两方面来写。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

解答第一题要求要点全面准确;第二题要求既有内容概括,又有具体分析。

良:

解答第一题要点略有遗漏;第二题仅有“概括”,或“分析”不具体。

中:

第一题要点不全面且不准确;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够全面。

下:

第一题要点准确、不全面;第二题“概括”与“分析”不准确。

自学阶梯评估测试题

 

知识掌握

 

1.查字典、词典,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并各造一个句子。

①际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白驹过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谈笑风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耳目一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散文主体上是以第一人称“我”来写的,这样便于直抒胸臆,也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自然。

但在文章第五段,作者又用了三个第二人称“你”,请问:

这样写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1.“没有什么使我停留/除了目的/纵然岸旁有玫瑰、有绿阴、有宁静的港湾/我是不系之舟。

”小诗为什么要将自己喻为“不系之舟”?

“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又喻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笔下的北大,不但知名,而且有着“精神的魅力”,用你的话说一说这一“精神魅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延伸拓展

 

哈佛梦想

 

刘墉

 

你知道我小时候听过的第一所美国大学是哪个吗?

是哈佛!

高中时,从百科全书上,我知道哈佛的历史远比美国长,早在六十年代,哈佛已经为美国培育了六位总统。

我最崇拜的文学家、诗人,如艾略特、亚当斯、梭罗和爱默生,都是哈佛毕业的。

只是当时我连考国内的联考,都没有把握,哈佛自然更成为遥不可及的名字。

直到我认识美国驻华大使安克志的儿子安拙庐,想进哈佛的心才又动了起来。

因为他对我说,他高中成绩并不极好,但经过口试却被哈佛录取了,当时的口试官说:

“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于是我想:

说不定以我这种不怎么样的成绩,有一天也能混进哈佛研究所呢!

然后我到了美国。

才落地,就看见报上登,哈佛大学锐意革新课程,要求每个毕业生,都要精通写作、数学和电脑,他们认为这是大学生的基本训练,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三者,就难以在未来世界成为上等人。

报上又说,哈佛认为大学教育,不是培养一批会死记的书呆子,而是指导学生怎样到不同的领域中,做深入的研究。

正因此,他们取消了以前的入门课程,譬如“美国历史的主题”和“化学导论”,取代为“中世纪的骑士浪漫主义”“东亚小说”甚至“非洲礼仪的艺术和神话”。

而在毕业需要的课程中,居然“外国文化”和“文学及艺术”类占了四分之一。

哈佛说他们要的是“国际人”,也就是有国际的前瞻性,而不只是狭隘在本科里的人。

本科修得再好,没有世界观和人文素养,还是不够的。

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胃口了,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可惜,生活上的顾虑,和你进入史岱文森高中,使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尤其是看到统计报告上写,连平均九十七点二七的高中生,都被哈佛打了回票时,更心想:

“恐怕连儿子也进不去了!

倒是你不死心,到学校图书馆翻出“学院档案箱”,那是由你们历届进入名校的学生,发表大学感言,所集合成的。

你对我说:

“哈佛真是太吸引人了!

虽然校友都说那里有天下最难吃的伙食,但是也讲:

最吸引人的不是教授,而是学生!

不是校园,而是气氛!

半夜还有人在校园演奏、街头舞蹈。

走在那儿,简直就像到了纽约的苏荷区,每个人都那么不同!

“我们要的是不同!

不是相同!

死板教育下的产物是一个样子,但是哈佛让学生自由发展,成为他自己的样子!

”你眼睛里闪着光彩,使我想起少年时的自己,梦想成为哈佛人。

于是你从高四上学期(按:

美国高中为四年制),就开始填申请书、写自传,要求哈佛提前批准入学。

“你可以说你帮我做过哪些事!

”我建议。

“那不重要!

因为学校不把靠自家人的成就算进去。

“我们可以请大学校长写推荐函。

”你母亲说。

“那也不重要!

恐怕自己老师写的反而更可信。

我们就不再多说了,任你自己实现梦想。

只是当你把自传拿给我看时,令我湿了眼眶,你说:

“作为一个移民,我能以新的眼光来看美国文化;但是反过来说,我更能从西方的观点,回顾中华文化的遗产。

由于流着中国的血液,如果能进入哈佛,我希望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的儒家思想间,找到一种交融之道。

我要用自小的中文训练,帮助我完成这双语文化的桥梁工作……”

我发现:

从你七岁来美,我就天天逼你学中文,不知为此发生多少父子争执,也不知费了我多少心力。

而今突然有了收获、有了认同。

今天,在这个圣诞前夕,我从地球另一边写信给你,充满激动与对上苍的感恩。

而在信的结尾,我要说:

“贺你成为了哈佛人!

我们以你为荣!

1.本文题为《哈佛梦想》,文中写了几代人的梦想?

结果如何?

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哈佛的口试官说:

“我们重视的不是你已经‘装了多少’,而是‘未来能装多少’!

”你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我甚至在拿到大学副教授的职位后,都想辞职搬到剑桥,去做一个‘哈佛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自学阶梯评估】

(一)知识掌握

1.①际遇:

遭遇(多指好的)。

(造句略)

②白驹过隙:

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间一闪而过,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造句略)

③谈笑风生:

形象谈话谈得高兴而有兴趣。

(造句略)

④一视同仁:

同样看待,不分厚薄。

(造句略)

2.三个“你”所代表的对象,还是“说”。

这样写,“我”似乎变成两个人;一个扮演问话者,一个扮演被问者,自问自答,使行文活泼,加深读者印象;同时,更直接、更强烈地抒发了对北大的深情。

(二)能力提高

1.因作者在人生的奋斗中将永不停歇,故用“不系之舟”来表达作者对知识和生活的执著追求。

“玫瑰、绿阴、宁静的港湾”喻指两岸迷人的景色和前进中的“避风港”。

2.北大的“精神和魅力”在文中具体表现为:

自由清新的气氛、生机勃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和追求永无止境的精神梦想等……

(三)延伸拓展

1.两代人(父子),父亲终未入哈佛,儿子成为哈佛人。

2.哈佛更注重学生未来的潜力,未来的能力。

3.因为哈佛一直是“我”心中的梦想,而且“哈佛变得愈来愈对我的胃口了”。

十三岁的际遇·同步训练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chóuchàng(   ) 安tián(   )  xié(   )取

bìng(   )弃     积zǎn(   )    qiáng(   )橹

2.下列加粗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蓦然(突然、忽然)   茫然(对事理全无所知,找不到头绪)

B.稚气(幼小)   弹指一瞬(眼睛)

C.不胜凉意(胜利)   近乎绝望(于)

D.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   小心翼翼(翅膀)

3.下列不含同义词或反义词的一句是

(   )

A.我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这沉重的肉体的束缚。

B.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

C.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第三个秋天。

D.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

4.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

(       )

(2)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

(       )

(3)你却永远年轻着,微笑着,拥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梦想,激励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抱负,也抚慰着一年又一年桃李开落的惆怅。

(       )

 

(03年厦门)

希望是一辆转动的风车

(1)我的老家坐落在滇西高原一条幽深而偏僻的峡谷深处,那是个贫瘠到几近荒凉的地方。

因此,我在老家所度过的童年岁月,虽然谈不上悲惨,但也没有多少甜蜜和欢乐可言。

在我印象中,我就从没有“过”过一个像样的生日。

“过生日”对于像我一样命运的山里孩子来说,永远只是一个甜美而奢华的梦想。

不过,我六岁那年过的生日,却至今记忆犹新。

30多年过去了,但那天的情形恍如昨日。

(2)我清楚地记得,六岁生日的那天,A________(有时、一向)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父亲,B________(竟然、依然)放下了手中那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