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一检测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一检测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一检测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学年高一检测语文试题
四川省营山县回龙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12月检测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失败的英雄
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嬴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
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
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
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嬴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
荆轲的英名虽与成败有关,但更重要的是:
荆轲敢于越过易水,渡过黄河,来到强大的秦国,进入了它的心脏地带——咸阳宫去单挑秦王;他遇到的对手比其他所有刺客遇到的对手都要强大,但他敢于向最强者挑战;他去赴死,高歌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当那个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一进咸阳宫就被那种威严的气势吓得大惊失色时,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
荆轲在咸阳宫只战斗了几分钟,然而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
1.下列不属于荆轲是“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原因的一项是
A.司马迁对荆轲有偏爱,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最详细,篇幅超过了其他四刺客的总和,使人们能对这位刺客有更多了解。
B.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描写得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荆轲让后人知道,他与其他刺客不同,他不是为了刺杀而刺杀,而是为了表现自己敢于向最强者挑战的精神。
D.对手的地位、分量抬高了刺客的地位与分量,荆轲刺杀的对象后来成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位帝王,也加重了荆轲的名气。
2.对“这几分钟却震撼了中国人几千年”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场短暂战斗显示了荆轲敢于单独挑战最强者,勇于赴死的勇力、胆略与英雄气概。
B.荆轲在咸阳宫虽然只战斗了几分钟,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
C.刺秦行动虽然失败了,但荆轲表现出的英雄气概影响深远,长久地为中国人所深深敬仰。
D.荆轲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他慷慨赴死,大义凛然,是正义的化身。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着荆轲刺秦成功,作者认为这种愿望可以理解,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
B.作者认为荆轲未在“图穷匕见”的一瞬行刺,是想劫持秦王逼其归还侵略的燕地,这是有可能的,而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是一种误解。
C.荆轲是个流传千古,名气很大的刺客。
作者开篇却从他的刺杀业绩写起,指出荆轲是刺杀最没成效的一个,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D.文中写号称十二岁就杀过人的秦武阳在咸阳宫大惊失色的表现,是为了反衬荆轲的镇定勇敢,从而佐证文中的观点——荆轲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答案】
1.C
2.B
3.A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C项“荆轲为了……”的这种说法在原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属于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B项“但因司马迁的精彩描写而流芳千古,影响深远”错误,根据原文“他能谈笑自如;当他面对高高在上被文武百官簇拥着的秦王时,他在孤独中完成了他应该做的所有动作”等语句可知,荆轲影响深远并不只是因为司马迁精彩的描写,而是由于他的精神,这里强加因果。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A项“从文中看,作者也怀着同样的愿望”错误,根据原文内容“所以,荆轲的英名,正在于他的‘失败’”可知,作者并没有怀着同样的愿望。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
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
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
“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
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
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
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
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
改袁州司理参军。
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
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
有盗黠甚,辞不能折。
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曰:
“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辞气恳切,讼者感悟。
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
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曰: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
”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
知永新县。
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
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
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
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
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本题5分)下列对文中字体加粗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本题5分)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本题5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
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
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
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囚犯和狡猾的盗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
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本题5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
【答案】
4.D
5.C
6.C
7.
(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
【解析】
4.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做好断句题,要认真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利用好排除法。
要找到各项的不同之处,联系文意进行排除。
根据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
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
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
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
“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中的“者”表示“……的原因”,故在其后断开,排除A项和B项。
“已丰于昔”是介词结构后置,不可断开,排除C项。
5.本题考查理解文化常识的能力。
C项,“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不对。
6.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项,“他亲自审讯”不合文意,原文说的是“洽以白提点刑狱”,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没有“亲自审讯”之意。
另外“将二人杀掉”也不准确,原文说“盗闻之,自伏”,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要结合文本语境,以直译为主,力求字字落实。
句中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本题涉及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考点。
(1)讼:
打官司。
孰与:
固定句式,“……比……怎么样”。
全:
保全。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是判断句。
蠹:
虫子。
干:
干预,插手。
不获:
不得,不能。
中:
中伤。
【备注】参考译文:
张洽字元德,是临江郡清江人。
张洽小时候聪慧过人,跟从朱熹读书,从《六经》传注开始,都要探究典籍的宗旨所在,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佛家之类的书,无所不读。
朱熹赞赏他志向坚定,对黄干说:
“我寄望于保持道统永远传续,像你们这样的没有几个人啊。
”
当时施行社仓法,张洽向县里请求,借贷三百石常平仓里的米,在里中设立粮仓,六年之后将所借粮米归还官府,乡里人因此而受益。
嘉定元年,张洽考中进士,被任命为松滋县尉。
湖右的土地分界不清,弊端日益严重,张洽请求推行推排法,县令将此事交给了张洽。
张洽于是责令百姓自己核实自家的土地疆界和产业的数目,将结果投放在柜子里,他就查验核算依次排列,这样官吏的奸行就无从隐藏了。
十多年以后,打官司的人还援引它作为证据。
张洽改任袁州司理参军。
有个大囚犯,一审讯他就服罪,不久又变卦,而且有能力使官吏摇摆不定,案件多年没有判决,因此逮捕关押的人很多。
张洽将此案上报提点刑狱,杀了他。
有一个盗贼特别狡猾,用言辞不能将他驳倒。
恰逢有兄弟二人争夺财产的案件,张洽劝导他们说:
“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
”言辞语气恳切,打官司的兄弟顿时醒悟。
那个狡猾的盗贼听到后,自愿服罪。
郡守因为粮仓空虚,将二十多家掌管粮仓的官吏没入官籍,让张洽来审问,张洽查访得知这些人是被都吏出卖的。
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
张洽考虑太守的锐气正足不可触犯,就暂且先把这些官吏拘捕起来,而暗地里派人核计粮仓的收入去禀报太守说:
“您把二十多家没入官籍,是因为都吏的缘故。
现在核查几年当中粮仓的收入,已经比以前丰足了,由此来看,都吏所说是虚妄的。
您一定不会忍受都吏的虚妄,却将无罪的人家没入官籍。
如果能治都吏的罪,那么过失就可以免除了。
”太守醒悟,因而罢免了都吏,而宽免了被没入官籍的人家。
他当永新县知县。
有一天他去请假,听到监狱中有鞭打的声音,原来是狱吏受了贿赂,于是利用机会审讯被囚禁的人让他无辜服罪。
张洽大怒,马上将狱吏捉拿进监狱,第二天上报给郡守,将他施以黥刑。
张洽从少年就致力于恭肃奉事,所以他用“主一”来命名自己的书斋。
平常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等到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无人可以阻夺。
赋闲时不谈论朝廷的事情,有时因发生灾异变故,就会闷闷不乐,等到听说有一个君子得到进用,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他所交往的都是有名的人士,大家都尊敬仰慕他。
8.(本题19分)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
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①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故山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阅读提示: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初,陆游在南郑(今陕西省)做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
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抗战前线。
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
注:
①惊残:
惊醒。
②故山:
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晚连江风雨”描绘了怎样一种景象?
诗人描绘这样景象的目的是什么?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诗人怎样一种思想感情?
【答案】
(1)(参考)前三句描绘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
它是为词中的主角“杜鹃”的出场所做的铺垫。
(或:
景语皆情语,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心境作铺垫)
(2)衬托(或:
烘云托月),好处是以“静”突出杜鹃悲切的叫声。
词的最后两句“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表达了词人岁月蹉跎、英雄老却、事业无成的无限感慨和悲叹。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
词人通过“茅檐”“蓬窗”“昏灯”“春晚”“风雨”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春天寂静、昏暗、凄迷的风景图。
写景的作用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2)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前一句由“无声”可知是静态之景,后一句由“常啼”可知是动态之景,写动是为了衬静,凸显了夜晚的寂静、凄清。
由“况半世、飘然羁旅”一句可分析出词人对时光飞逝、人生易老、壮志难酬的感慨和羁旅之愁。
三、名篇名句默写
9.
(1) ,池鱼思故渊。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 ,黄犬之于骆驼。
(3)亦余心之所善兮, 。
(4) ,驰椒丘且焉止息。
(5) , 。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6) , 。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7)还顾望旧乡, 。
,忧伤以终老。
(8)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 。
(9) , 。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10)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 。
【答案】
(1)羁鸟恋旧林
(2)鲈鱼之于大蟹 (3)虽九死其犹未悔 (4)步余马于兰皋兮 (5)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6)驾彼四牡 四牡骙骙 (7)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 (8)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9)山不厌高 海不厌深 (10)淇水汤汤 渐车帷裳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要注意题干所提供的语境,进而对诗句内容准确的理解。
书写尽量工整,不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
这里应注意“羁”“蟹”“皋”“愆”“骙”“颠”“帷”等字要写准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四、散文阅读
10.阅读下面的小说,然后回答问题。
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邱长海
三叔从老家来省城帮儿子筹备国庆节举行的婚礼,看着儿子为找不到加长林肯或凯迪拉克作婚车而唉声叹气,他一次次欲言又止。
这一晚,皓月当空,父子对饮。
1981年,鲁南山区,大豆高粱在田野里飘香。
三叔的爹,我的爷爷忙着张罗第三个儿子的婚事。
那时候,爷爷当了村主任,最后一个儿子的婚礼当然要办得风风光光。
这天一擦黑儿,爷爷就提着两瓶兰陵大曲,揣着两盒孔府烟跑了十多里的山路,摸到前进村村主任何大把式家里。
前进村原来叫水洼洼庄,改革开放后靠养鱼致了富,改名前进村,去年买了台手扶拖拉机,更是闻名方圆几十里。
爷爷刚开口,就被对方堵了回来。
国庆节日子旺,拖拉机早被乡长的公子结婚定下了。
“要不,你把它推走?
”何大把式指着墙根的一辆独轮车说,“咱也就配这档次。
”爷爷脸一红,二话没说,拎起桌上的两瓶酒抬腿就走。
爷爷到家时,两瓶酒只剩下半瓶。
老人家把三儿子招呼过来父子对饮,那晚,皓月当空。
1953年秋天,爷爷娶奶奶的时候,换了身干净衣服空着手就进了岳母家的门,回来时,他手里就多了新媳妇的一只手。
三十多里山路,奶奶的小脚实在走不动了,爷爷就向路边收庄稼的老乡借了辆独轮车,一边是黄澄澄的玉米,一边是腮上红扑扑的奶奶。
车子“吱呀吱呀”唱了一路,像是最浪漫的婚礼进行曲,引着他们踏上了幸福生活之旅。
爷爷说这些时,一脸的甜蜜,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
第二天的正午时分,爷爷满身大汗进了家门。
院子里多了一辆崭新的大金鹿自行车。
那时候,大金鹿还是个稀罕东西,不亚于今天谁家买了辆小轿车。
全村人都羡慕得不行,就连母亲、二婶也看得眼睛放光,据说回家后闹了好几天。
眼看婚期将近,三叔抓紧时间练车。
于是,早晨下地前或者傍晚回家后,村里人就看见三叔在村西的麦场里卖力地演练——对他来说,将要驮回的岂止是新媳妇,更是自己一辈子的幸福啊!
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像一桌酒席上有了鲍鱼,一家人顿时多了底气;有了这辆自行车,就好似一场演出来了名角儿,全村的人们都盼着好戏开演。
万众瞩目的日子终于来了。
大金鹿前把上的大红花与三叔年轻的笑脸相映生辉。
三叔潇洒地跨上自行车,昂首挺胸上了路。
身后是一支吹吹打打的迎亲队伍。
三叔第一次看到属于自己的新媳妇——他们是媒妁之言,这之前,两人只在邻村的露天电影场见过一面,却从来没有说过话。
三婶在村里小姐妹们羡慕的目光中坐上三叔的自行车后座,一时间,唢呐叫得欢。
在我们鲁南老家,新郎接新娘有很多规矩,其中一务就是:
新娘不说话,新郎不回头。
人逢喜事精神爽,秋风得意车轮急,三叔脚底生风,很快就把送亲的队伍甩在后边,三婶也不能说话。
三婶娘家到三叔家的路上有一段上坡路,三婶心疼累得满头大汗的三叔,就跳下了自行车,帮忙推了一把。
上了坡,三叔不能回头看,根本不知道三婶下了车,也不知道她还没坐上来,就骑着空车走了。
直到进了村,才发现坏了,在众人的哄笑声中掉头回去找新媳妇。
新媳妇根本没有回娘家——她哪里丢得起这个人哪!
大家找来找去,终于在那段上坡路边还没收割的玉米地里找到了正生闷气的三婶。
当然,婚礼照常举行,乡亲们喜酒照喝,只不过留下了一段有趣的佳话。
三叔说这些时,一脸的幸福,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
三叔的儿子把父母的故事说给未婚妻听,她听得泪光闪烁,一脸的神往。
恰好他们看到报纸上登着一家婚庆公司推出了自行车婚礼的消息。
两人眼前一亮,手牵手走进那家婚庆公司,就像父辈一样,他们打算在这座城市里,举行一个万众瞩目的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里,独轮车、自行车上的婚礼带给我们的幸福感,是林肯、凯迪拉克带不来的。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题目“自行车后座上的婚礼”指的是两场婚礼,含蓄地概括了小说的主要事件,又暗示这两场不同的婚礼同样万众瞩目。
B.“听得三叔眼里潮潮的”和“听得儿子心里酸酸的”前后照应,前者写出“三叔”的感动,后者暗示了“儿子”情感和想法的变化。
C.末段的议论不仅呼应了首段的议论,使小说结构显得紧凑自然,而且包含了小说主旨,既含启发性的生活哲理,又引人深思。
D.在“三叔”的叙述中巧妙插入“我的爷爷”的故事,使小说的情节新颖独特,不仅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而且深化了主旨。
E.这篇小说的语言朴实而生动,极具鲁南山区的地方生活色彩,让读者备感自然和亲切,并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
(2)小说两次写到“皓月当空”,分别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概括。
(3)小说讲述了三代人的三个婚礼的故事,每个故事都与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有关。
你认为物质生活条件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请结合小说和现实生活,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答案】
(1)BD
(2)①前一次表现月色明亮的环境特点,推动对饮谈话的情节;②后一次渲染轻松的气氛,暗示事情出现转机。
(3)观点一:
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能够给人带来幸福感。
观点二:
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并不能给人带来幸福感。
观点三:
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有时会破坏幸福感。
观点四:
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示例】观点四:
幸福感与物质生活条件的优越与否没有必然联系。
①幸福感来自多方面,有物质方面的,有精神方面的,当人感受到人生价值实现时,就会形成精神上的满足和幸福感。
②文中爷爷和三叔婚礼时的幸福感并不全来自物质上的满足,也有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一种自我肯定。
③现实生活中,有些人有了车子、房子、票子,但没有一种自我价值的认可,或没有奋斗后的收获,也体味不到幸福。
所以我们要努力多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
【解析】
(1)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A项,小说题目别致新颖,还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万众瞩目的说法”夸大事实。
C项,末段的议论呼应了首段的叙事。
E项,“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般产生情感共鸣”言过其实。
故选BD项。
(2)本题考查鉴赏环境描写的能力。
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主要包括:
①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
②渲染气氛。
③烘托人物的心情。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深化作品主题。
第一次写“皓月当空”时,三叔的儿子为找不到婚车而唉声叹气。
因此环境描写是为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背景,同时推动情节服务的。
第二次写“皓月当空”时,爷爷为借不到拖拉机和三叔喝酒,第二天他推回自行车。
环境描写为情节转折渲染了气氛,暗示了情节的发展。
(3)本题考查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要用积极正面的态度看待物质条件和幸福感的关系。
②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要从文中找到依据,合理阐述观点。
五、语言知识基础
11.以下各项加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象弭(mí) 咥笑(xì) 蕙
(xiāng) 雨雪霏霏(yǔ)
B.于嗟(xū) 阡陌(mò) 三匝(zhā) 譬如(bì)
C.守拙(zhuō) 孔棘(jí) 侘傺(chà) 王事靡盬(gǔ)
D.孔疚(jiù) 吐哺(pǔ) 溘死(hé) 靡室劳矣(mǐ)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
A项“弭”应读mǐ;“雨”应读yù。
B项“匝”应读zā;“譬”应读p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