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80662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70.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docx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记者与媒体从业人员培训材料

当一名记者,尤其是当一名好记者,除了在学校学到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以外,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包括:

不断学习的习惯;追求真相的执着;客观公正的态度;准确朴实的文风;甘于吃苦的精神;丰富广博的学识;宽容善良的情怀;尚俭守德的品格。

记者的素质绝不是天生的和不用经过培养的,一个成功的记者所必备的素质大都是后天获得的,而并非遗传。

从我们以上所说到的记者素质看,除了悟性可能有遗传因素外,其他的都是通过后天的培养与训练才能做到的。

当然,这种培养与训练有很多方法和渠道,在实际工作的实践中训练是最好的方法,这里提出三条:

第一条:

就是坚持每天写作,至少写1000字,写什么内容在这里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要停笔的写。

无论大家在哪家媒体工作,不管是电视台,还是报社,文字写作能力都是对一个记者最最基本的要求。

作为职业记者,最低的要求就是要能够很容易地将你采集到的新闻和你对新闻的思考,用文字顺畅地表达出来,传达给受众。

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这个记者是做不好的。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有质的飞跃。

写作是记者的基本功,也是看家本领,必须要不间断地练习才行。

其实,具体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是必须强迫自己不停地写,以此训练自己的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

即使今天没有采访任务,也没有什么稿件需要交,那么,也不要让自己的笔停下来,你可以抄一段书,可以给朋友写一段话,可以将自己的一些感受记下来,等等。

第二条:

坚持每天看新闻,至少细看十条。

将每天的你认为重大的新闻事件记下来。

而后,对一些持续发展的新闻事件跟踪看下去,既看事件的进展,也看媒体对事件报道的方法和步骤,从中体会新闻写作的一些规律。

记者工作离不开信息采集,在平日里就应该让自己始终不脱离新闻信息的海洋,现在有了互联网,可以说新闻信息获取已经变得很容易了。

世界上每天发生的大事,几乎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图文并茂报道。

比如最近有关禽流感的新闻,有关萨达姆受审的新闻。

大家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和评论,就可以了解到禽流感在整个国际上是什么样的,各国都是怎样处理这种事件的,从中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三条:

坚持对同源新闻进行对比,从中总结新闻采写的规律性的东西。

经常作同源新闻的比较分析,对我们提高新闻采写水平是十分有利的,这要从两个层面来说。

一个是从记者个人修炼的层面来说,通过同源新闻对比,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记者对同一新闻题材的不同处理手法,包括角度的选择、材料的取舍、行文的组织等方面的不同,继而从中发现哪一点是自己采访中所遗漏的,哪一点是自己所没有想到的,哪一点是自己今后可以借用的。

这是一个不断的积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做一个有心人,要善于对新闻事件、新闻报道做比较,并通过经常性的、有意识的比较去发现其中的不同,从中培养自己比较分析、吸取营养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和采访中,时时留意事件之间、新闻作品之间的不同,甄别其优劣,当然这里的优劣是个人的判断,然后根据判断结果取优汰劣,久而久之,养成习惯,对自己的发展就是一种帮助,对自己的修炼就是一种积累。

在做同源新闻对比时,要不断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记者为什么要写这条新闻?

记者在这条新闻中写了什么?

记者是按什么结构和顺序写这条新闻的?

“为什么要写”解决的是确定新闻主题,新闻是报道客观事实的,但绝不是有闻必录,这里边有一个记者对所报道的事件和内容的选择,即使记者对所报道的事实不加一句评论,但面对形形色色的事件,为什么报道此事而不报道彼事,这个为什么当中就隐含着主题。

“写什么”解决的是材料的选择和舍弃的问题,写新闻并不是简单地把事件的过程平铺直叙地说出来,而是应该选择其主要的一点或几点突出放大。

“怎么写”解决的是叙事框架和叙事方式的问题。

这里所说的叙事框架不是新闻的结构,而是在新闻写作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的环节、范畴,包括不能逾越的事实边界。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要遵从“全面、客观、公正”的理念,这些都是大家了然于心的概念。

问题是,如何将这些概念、理念落实到一次具体的新闻采访过程中,落实到具体的写作环节上。

记得国外一家大通讯社的总裁来我国访问,新华社记者对其采访,其中一个问题是:

在这样一个大的通讯社里,你认为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

总裁不加思索地回答:

记者。

新华社记者又追问:

其次呢?

总裁仍不加思索:

还是记者,因为一切都是从记者开始的。

这当然可以视作记者在新闻单位里地位重要性的一个证明。

其实,记者之重要本无须证明,大家只要粗粗地翻检一下新闻史,看哪一家叫得响的媒体背后没有几个著名记者的支撑。

我这样说丝毫没有降低编辑、评论的作用。

相反,编辑、评论地位之重要,在这几年里已获得较大认同,都确认了“采而优则编”、“评论人员要有较高素质”的原则。

但这绝对不等于说记者就比编辑、评论员要低一等。

严格地说,一个优秀的记者与一个优秀的编辑或评论人员在价值上是同等的,而从采编活动的整体看,记者往往显得更为重要,诚然,“一切都是从记者开始的”。

今天之所以老调重弹,一是在自己能感知的范围内,感觉记者整体水准有下降之趋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新闻产品质量下降,读者满意度低。

这道理很简单,原材料不行,后期再怎么加工也于事无补;二是感到我们的新闻从业教育与实践有较大距离(这也是老问题了),大专院校出来的毕业生到了新闻单位不能很快“到位”,这就有个训练问题。

目前给业内人印象较深的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希光教授的教育方式,他就强调“实战”,他就宣称清华出来的学生应是各大媒体的骨干。

作为一位老记者,我对此说法颇以为然。

“记者的素质与修练”这题目应是一本书的内容,一篇小文难以概全。

好在眼前谈这个话题有几个原则,也就免去了洋洋洒洒,力求要言不烦。

这几个原则是:

1、讲现实针对性,尽量对症下药,不求十全大补。

2、素质是个综合概念,有“道”也有“术”,我不准备分而论之,而是一锅烩,讲求实用。

3、此非严格意义上的论文,因此不讲“学术规范”,不搞引经据典。

我基本上不参考任何文本,只讲自己的切身感受或所谓经验。

4、不讲机制的一面,比如激励、奖罚等,那是管理方面的内容。

素质或能力:

能否有所成就的要点

现在可以切入正题了。

先讲记者的素质或能力。

也许这些素质或能力不都是并列关系,但确是我感到重要的方面。

一是人文关怀。

这是带根本性的东西。

现在的世界价值多元化,重大事件都凸现出极为复杂的外部形态,作为时代的记录者,缺少将人作为价值根本的把持,很容易迷失报道方向。

我们经常讲,现在媒体或记者、编辑的高下,往往很难以是否漏报新闻来作比较,而更看你作报道的态度或价值取向。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状况,一条新闻,各家媒体都作了报道,但价值取向却往往殊异,从中很能看出报道者的人文底蕴。

培养人文精神,一靠读书,

二靠思考。

这话很“迂”,但确有用。

三是宏观思维能力。

我曾经打过“站在月球上看地球”的比方,就是这个意思。

对一个看似孤立的事件或人物,只有将其放在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去观照、分析,才能看得更清楚。

有些看似平淡的东西也许大有深意,大有价值,有些看似辉煌的东西也许只是表面文章,值不得花气力深挖下去。

宏观思维也是背景意识,没有背景的事件是毫无意义的事件,不清楚事件的背景,了解到和写出来的东西,当然是浅表层次的。

若干年前,还较为强调事件的意义,现在好象一谈“意义”就十分不屑,新闻不就是客观报道嘛,还讲什么意义。

事实上,在当前资讯过剩的年代,对事实意义的把握显得更为重要,事实判断是前提,更重要的是价值判断。

而宏观思维,是进行价值判断的重要素质。

当然,我们所说的“意义”,不是对事实原本意义的歪曲,不是大家都深恶痛绝的那个“扭”字。

四是逆向思维能力。

这也是思维上求异的能力。

低劣的炒作是怎么来的?

炒作的成因虽有各样,但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是采编人员缺少逆向思维能力,大家都朝一个方向跑,报道内容还不雷同吗,信息通道还不拥挤吗?

记得新千年到来之际,各大报都花巨资,派出记者到世界各地,看当地是怎么迎接新千年的,看新千年的日出是怎样的曼妙、辉煌,这就是新闻界的大路货思维。

但只有南方周末做了一件独一无二的事情,派记者回到自己的老家,回到生他养他的土地,回到他的村庄,回到他的父亲母亲的身边。

也在这个时候,南方周末编辑部发出了“回到自然,回到常识,回到真实,回到真理”的声音。

这就是求异思维使然。

当然,这其中有某种深层次的关怀。

五是联想、深究能力。

其实很多新闻线索都是通过联想得到的,北京网巴烧死人,本地网巴情况如何?

外地发生空难,本地航空公司有无类似隐患?

等等。

但如果仅仅作如此平面化的联想或报道,那又显得低能。

由联想获得的线索必须要深究,才能在报道的深度上胜人一筹。

80年代北京有了第一家肯德基店,各大媒体记者蜂涌而至,发出一批报道。

到后来这个题材已不能引起众老记们的兴奋时,中国青年报才有一个记者去作这方面的报道,圈内人都以为他此行难再有戏。

这位记者后来写出《到肯德基去吃什么?

》的报道,点明绝大多数消费者不过是想去领略一番外来的“文化”。

至此,大家都认为还是中青报的这位记者报道得更“深”。

可见,善于深究是记者重要的素质。

当然,报道得深是由于思考得深。

六是专业素质。

我们当然不能奢望记者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门家,但记者确有必要和可能在某一方向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

业内现在有种说法,认为国内合格的财经记者不过四十名。

此话的根据如何不得而知,但从这话可以看出业界对记者专业素质的整体评价。

财经报道固然有较强的专业性,但其它报道就没有如是专业性吗?

比如科技报道,比如体育或文化的报道,甚至社会新闻的报道,都应该说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现在能看出爱因思坦论文笔误的编辑到哪儿去找呢?

因此艾丰提倡做学者型的记者或记者型的学者,有相当道理。

龙应台曾说,德国法兰克福汇报的副刊编辑大多具有博士学位。

也记得新民晚报跑文化的记者或音乐学院毕业,或戏剧学院出身,甚至在某一专业圈中有相当知名度,这种“豪华阵容”,很可能是今后记者队伍建构的方向。

七是信息整合能力。

随着媒体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受众味口的提高,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也日益提高。

特别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一般讲求四个方面的报道要素:

1、描述是什么(搞清楚新闻事实);

2、知道为什么(弄清新闻发生的背景);

3、预测将怎样(预示新闻的前景);

4、清楚谁知道(搞清楚各种信息的来源)。

在这样的情况下,记者的信息整合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要么被信息淹没,要么对信息作梳理和整合。

记者必须作为后者而存在。

八是社会活动能力。

这也是老话了。

旧时强调记者结交要广泛,三教九流,无所不交。

窃以为现在仍如此。

现在记者不足的是结交范围的局限,记者往往乐于傍大款、傍大官,一来可以从中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二来以为能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如言必称“某某老总、某某市长跟我是朋友”之类,势利之态毕现。

这种结交范围的局限,轻者损失了不少有价值的新闻源,重者可迷失记者的操守和本份。

在这方面,张季孪、徐铸成、范长江、穆青等名家都是我们的榜样。

九是职业精神。

一说到职业精神,就想到西方那些舍身忘死的战地记者,那是真正具有职业精神的佼佼者。

其实国内这样的记者也不少,为了弄清事实真相,为了获取某一条独家新闻,往往置艰难险阻于不顾。

这种职业精神,加上以上诸多素养,最终会成为记者能否成大气的关键。

修练:

“诗内”和“诗外”。

有道是,功夫在诗外。

但新闻毕竟是操作性极强的行当,因此,必要的职业训练相当重要,它是新闻竞争中短兵相接的利器,也是成就名记者、大记者的台阶。

当然,记者间竞争到最后,还是要讲“道”,所谓大道无术是也。

范敬宜在为经济日报名记者庹震作品集写的序,标题就是“勤奋悟性学养”,可谓一言以敝之。

所以话分两头,先说“诗内”训练,再讲“诗外”修行。

一、“诗内”训练。

主要说的是记者的日常功课。

1、每天浏览并比较本地几家主要的日报,看头条的选择或处理,作出自己的评价。

尤其是同题材的报道,更要从方方面面(如角度、写作、标题制作、版面处理等)比出高下。

还看哪些新闻处理失当(如该做大的没有做大,该轻处理的反而做得过重等等),并作出自己的处理设想。

2、每天上网浏览,时间可灵活掌握。

主要是关注和了解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注意联想相关情况,孕育新闻线索。

3、每天须与分跑战线的有关人士通话,了解各处变动或事情进展,寻找新闻线索。

4、以上工作完成后,即可草拟新闻线索若干,有的线索应立即去采写,有的线索可再酝酿,作深度报道的准备。

5、不管是否发表,每天都须写一篇稿件,对于初为记者而言,这样的训练尤其有益。

6、每次采访会议,除了即时的报道外,都应就会议本身和现有的会议材料提炼出若干新闻线索,以备今后使用。

7、一周内必有较为重头的报道选题产生,可在部门业务会上探讨其新闻价值,并拿出采写的预案,包括新闻的主要指向或角度,采访对象的设定,新闻样式的组合(事实、背景、评论、照片等),追踪报道时间的长短等等。

对自己特别拿得准的选题,态度要执着,有时不惜与部门主任发生小小冲突。

8、一月内应将自己报道过的东西作更深的思考,这样的思考应具历史眼光,看哪些内容具有更长久的价值。

积淀起来留作别用。

9、两类报道尽量争取参加,一是重大突发事件,二是重大典型报道或具有议题设置功能的报道。

前者可锤炼快速反应能力、即时策划能力、采访能力、调动所有感官(如视觉、听觉等)感知现场的能力等。

后者可锤炼自己的宏观思维能力、提炼主题和把握主题的能力、获得材料和铺设材料的能力、写作能力、采访能力等等。

这些能力都是一个好记者必备的功夫。

10、建立自己的资料库。

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日常工作中获得的资源,条分缕析,有机整合,有备无患。

大致如此,当然还可列出更多,但做好这些已属不容易,亦不差矣。

二、“诗外”修行。

这更属个性化的体会,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聊供同仁参考。

1、一定要抽出时间有针对性地“啃”几本经典,当然包括马恩的经典。

最好如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译名著一类,它会使你对职业方向的把握大有好处。

这类书可能与新闻完全无直接关系,但定与你报道的所有领域有种“根本”的联系。

2、刚才读书说的是“啃”,还有另一种读书的境界,那就是“品”。

这类书不如上述那般艰深,但也有些份量,如三联书店出版的一类。

更重要的是除了份量之外,这类书还有趣,也可能多了一些更为实用的东西。

因此读起来全然无负担。

这类书也可能与新闻无什么关系,但对你的学养长进和知识结构的完善定有好处,更为你以系统的眼光看世界提供了手段和资格。

3、读书除了“啃”和“品”的境界外,就是“翻”了。

一目十行,一天十本,杂乱无章,顺手拈来,对于记者这个行当而言,也是相当有用的。

这可以给你相当的资讯,有些资讯看起来也可能与新闻毫无关系,但说不定哪天灵光一闪,就派上了大用场。

总之,我以为,读书是十分重要的,且读书的三个境界缺一不可。

因为它各有各的用处,具有不可替代性。

4、就专业本身而言,应多多关注发达国家成功者的经验,并有选择地“拿来”,这确是事半功倍之举。

因为我相信,人的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与其视野大有关系。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媒体,新招不断,且每有新招,都能令人眼前一亮。

后来才知这些“新招”不过是克隆国外某某媒体的。

这些国内的先行者不过是紧随世界佼佼者而已。

重要的是,这些“克隆”并非皮相,而是经过了自己的消化,因此既学到了“术”,更领悟了“道”。

5、记得胡适某年在给新毕业的大学生们作演讲时说:

大家不久就要走向社会,在社会上大家都会为了生计各忙各的事,很有可能荒疏自己的学业,一个好的经验是,身边总要有几个课题(问题)时常研究着,这样一来,人生觉着充实,学业不但不至荒疏,更会大有长进(大意)。

当记者何尝不是如此。

搞新闻最大的坏处是使人浮躁,如果心里时时有课题(这课题可以是各式各样的,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并不断地挤时间将它做出来,那样的功夫是一定不会白下。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名记者,他们日常发稿多且重,并不断有论文、评论或其它内容的作品产生,从中可悟出他们所谓的成功之道。

6、多与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学者接触、交流。

这与当记者为获得新闻线索而广泛结交有所不同,而主要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文化底蕴。

权将它看作另一种读书的方式,所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也。

总之,对媒体而言,记者是重要的。

对个人而言,成功是多途径的。

此文只是提供了一种路向,聊备一格,但愿同仁能在随意的翻检中与我有所“碰撞”。

网络媒体是双刃剑

一、网络媒体是双刃剑  

日嘎上师说:

“这几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不少法师利用网络传播、弘扬佛法,也有越来越多原先未入佛门的人士通过网络接触到佛法,使他们走上了学佛的道路。

但凡事有利也有弊,网络在宣传佛法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

办好一个佛法网站,起到弘法利生的作用,功德极大;反之,在网络上谤诽三宝,搞内部分裂,罪过亦极大。

现在一个人在网上发表错误的观点,可以同时被很多人看见,这样就形成了‘一盲引众盲,相牵入火坑’的后果,因此这不能不引起大家的警醒。

” 上师又说:

“根据因果定律,倘若看得人越多,影响越广,始作者的过失也越大。

总之,佛子们对待网上的种种言论一定要慎之又慎。

还有不许公开的密法,如果擅自在网上传播,就犯了密乘根本戒!

二、谤法者,知法之士也!

  

日嘎上师又说:

“真正谤诽佛法、使佛教内部分裂的,不可能是对佛法一窍不通的人,也不仅仅是外道,而是那些懂得佛法理论的人士。

他们或想存心破坏佛法,或想自立宗派,或出于自身不可告人的目的,宣传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是传播歪门邪道,想将众生引入歧途。

很多邪教、附佛外道就是这样产生的。

这些人造了极大的口业,若不悔改,继续造业,来世必堕地狱!

  上师的这番言语确实很有道理:

纯正的佛法就像一剂妙方良药,能够治愈众生顽疾;邪教则如掺了蜜糖的毒药,吃下去挺舒服,但后果不堪设想;附佛外道则如同假药,吃了毫无效果,重者还会丧命!

“良药苦口,忠言逆耳”,这是从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

二、论坛争辩无休无止,意义不大  

上师接着谈到:

“现在网络上有很多佛法网站和论坛,但是类别繁多,良莠不齐。

有的网站确实搞得不错,是实实在在地在弘法,而有的网站则不如法,在宣传背离佛法的东西。

还有很多论坛,看似热热闹闹,其实都是大伙儿跟着在凑热闹,一个贴子下来,跟着的贴排成了长长的一串,你说你的,我讲我的……这样到底有什么意义啊。

**这个论坛,主要上传一些开法会的情况和金刚道友们的修学体会,虽不如一些论坛‘火’,但办得规规矩矩,很是实在,这样在论坛上造业的机会也极少。

三宝弟子们千万不要热衷参与论坛上喋喋不休,没完没了地争论,不仅浪费了修行时间,还容易造业。

”  

三、上网不能使人解脱  

上师最后做了总结:

“无休无止地执迷在网络里,不仅消耗时间,影响身体,浪费精力,还耽误了修行,真是得不偿失。

成佛要靠自我清静的发心、上师正确的指导及自身精进的修行才能实现,上网不能使人解脱,也不能让众生成就。

”上师还谈到网络游戏对佛子的负面影响:

“当前有很多网络游戏,里边打打杀杀的情景,其实是让人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了杀生的种子,所以,三宝弟子千万不要玩网络游戏,特别是那些有战争、搏杀和赌博等不良内容的电脑游戏!

”  

整天沉迷于上网,如果是查找一些佛学资料还罢了,但他们只是在论坛上和网友们吵吵闹闹,要么就是泡在聊天室中,高谈阔论,不知这样真的就能解脱成就?

如果能,那真是天方夜谭也!

对于修行来说,弊多利少也。

日嘎上师当日身患感冒,还不顾休养身体,对弟子们做了诚恳精彩的开示,希望大家能谨记上师的苦口良言,身体力行,不要辜负上师对弟子们的拳拳真心。

全国政法电视电话会议指出:

一些新媒体带来负面作用

   史上首次用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的政府工作工作会议,不同寻常的是各省、市、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都参加了此次电视电话会议。

  

会议指出,面对形势的深刻变化,政法工作还存在诸多不适应。

因此,下一阶段,全国政法机关将紧紧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

  根据中央要求,化解社会矛盾,关键在于抓源头,清积案,建机制,强基层,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进一步形成依法有序表达诉求、及时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社会环境。

  

从近年来高位运行的信访总量、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中不难看出,这些信访和群体性事件背后反映的大多是因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有关专家指出,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事件是矛盾问题堆积、激化的结果。

中央已经明确要求,各级政法机关要在近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集中力量,打一场排查化解矛盾的攻坚战,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更加注重机制建设。

    

一些新媒体带来负面作用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社会事业建设与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社会管理仍存不少薄弱环节。

反映到高层的信息显示,近年来一些城中村、城乡接合部成为治安乱点,一些特殊人群成为违法犯罪的主体,一些新媒体为有害信息的传播和不良舆论导向提供了平台。

所有这些,使加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从中央要求看,能不能尽快改变这种状况,不仅是对政法机关执行能力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考验。

  针对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中央明确要求,应下大力气尽快解决一些重点问题。

  QQ群和微博都要加强监控

  有关权威专家解读说,一要解决好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问题。

二要解决好特殊人群帮教管理问题。

三要解决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问题。

四要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互联网不仅是新技术、新媒体,也是新的意识形态阵地。

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需要重点解决好网络虚拟社会建设管理问题。

按照中央要求,下一阶段,应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并用,明确电信运营企业、用户的法律责任,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地遏制网络消极影响。

五要解决好社会组织管理服务问题。

  据悉,根据中央要求,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各单位也已展开具体部署,落实中央要求。

我持反方观点:

新闻媒体的负面作用大于正面作用。

正方论及新闻媒体的积极作用时言必称美国,这是一个大前提的错误。

因为我们所讨论的是而且只是现有体制及新闻媒体的综合素质约束之下之中国新闻媒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正面作用与负面作用孰大孰小。

为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我们讨论的前提是现有体制之下?

因为现有体制之下新闻媒体完全不同于通常我们对新闻媒体的定位---无冕之王。

在中国,新闻媒体没有这样的地位,他们往往曲从于某一级地方政府,他们在相关的报道中必须考虑到相应部门可能的反映,必须考虑到既得利益者们对这一事件本身的态度,从而决定报道的角度,用语,导向。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称新闻媒体是党和国家现状喉舌的原因。

你只要想想多少新闻媒体的工作人员是国家工作人员,有着自己相应的级别职称,就一定能理解我所说的这些话。

不要认为某某媒体报道了一些百姓痛恨之事的真象就觉得媒体的作用已经完全发挥出来了,更不要觉得如果因媒体的报道而将某些人绳之以法就大快人心了。

要想想媒体之于社会和积极意义远不在类似个案的报道,而在于通过监督,促进国家相应制度的完善。

然而现有体制下中国媒体有这样的能力吗?

即使有个别的,能代表其作为媒体这一集体的普遍现象吗?

为什么还要提醒大家注意新闻媒体的综合素质?

因为现有新闻媒体中不乏有志之士,有识之士,但我们也应该更清楚地体会到,不少人品低下,素质低下的人也在其中滥宇充数。

他们之于新闻媒体是完全辱没了这一称呼,然而我们却见到太多类似的所谓记者,在一个红包到手一杯酒下肚后就能将事情的相关事实予以淡化,甚至颠倒黑白。

更有甚者,干脆沦为他人炒作的一粒棋子。

有人从事新闻工作并不在于对其的真实热爱,只将其作为糊口的家伙,其他行业也许可以这样,但新闻这样一个敏感而特殊的行业最怕的正是这种心态的出现。

大家从各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