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78945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8.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docx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精品文档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

注:

本文经过精心编辑,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疑议,请联系我们处理。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1篇最近我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许多了解。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称十月革命,1911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伟大的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们为革命而奔波,奋斗,离开温暖的家,离开他们的亲人,只身投入革命,他们中诸多人为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

这是我们后人所佩服和称颂的。

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越来越近的时候,让我们来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吧!

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王朝,同时也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也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辛亥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开设银行。

它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无产阶级得以壮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准备了经济基础与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得以产生发育的社会条件。

它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初步传播,为先进的知识分子后来接受马列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它为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培养了干部,教育和锻炼了群众。

辛亥革命的失败教训为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革命提供了启示,它极大的促进了民族一时的觉醒,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推动了近代化的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有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地位一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

它使革命乐章以正义的声音风靡华夏,感染着千千万万中国人起来战斗,最终让中华人民淬火重生。

它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其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或许在更远的将来会被我们的后人看得更清楚。

我们现今和平的生活是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那进取的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融入世界的精神,妥协和宽容的精神,我们永远都会铭记在心!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2篇最近观看了热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对汉民族施用种种惨酷的压迫;到了清末政府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

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

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便无法拯救中国。

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革命的时候,年纪才二十岁。

当时他是以学堂做为宣传革命的根据地,并且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向外一步一步扩展,吸收同志。

到了一八九四年,甲午战争时,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革命组织才成立。

从那时候起,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才一次一次的展开来。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

其中以第十次的「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牺牲也最惨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华民国的一役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孙中山所领导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

公元一八九五年的广州之役,陆浩东被捕殉难。

第二次革命:

公元一九00年的广东惠州之役,史监如被捕牺牲。

第三次革命:

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广东潮州黄岗之役。

第四次革命:

同年四月二十二日的惠州七女湖之役。

第五次革命:

同年七月二十七日的钦州防城之役。

第六次革命: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的广西镇南关之役。

第七次革命:

公元一九0八年钦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

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

公元一九一0年一月的广州新军之役。

第十次革命:

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

第十一次革命:

公元一九一一年(宣统三年)十月十日的武昌起义,推翻满清政府。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首先发难。

接着各营也相继响应,革命军气势如虹,锐不可档。

武汉三镇首先光复,各省也纷纷光复。

清廷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宣布退位。

三千多年的君主政体,至此终于结束。

武昌起义是在农历八月十九日,以阳历推算起来,正是十月十日。

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特殊而且值得纪念的日子。

公元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革命军发动武昌起义,此役不仅为中国政局开创新里程碑,也替中华民族翻开新页。

电影《辛亥革命》影评,观后感3篇十一国庆我去影院看《辛亥革命》,座场里就我一人,让我颇为困惑,还以为走错了场子,如坐针毡地等了几分钟,广告结束影片开放这才定下神来。

心想完了,就这票房,成龙亏了。

到了家先上网查了票房:

《辛亥革命》首周票房,即上映23号到周日25号,票房1850万,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首周票房都顺利过亿。

看网上各位看官的影评都提到主旋律这仨大字,我就疑惑,《辛亥革命》算不算一部主旋律电影。

《辛亥革命》讲中华民国的建立,讲十八星大旗迎风飘扬,讲同盟会光复会会员;讲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讲的不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的不是共产党党员。

群众是被烦到了,一听又是主旋律便不想去看,而这无非是政府玩的伎俩。

政府需要这部影片上映,需要表现出一种宽容,想告诉大家我们的电影界很自由,我们应该去纪念。

但政府不逼你看,你爱看不看,不像《建党伟业》逼着你看,把变3哈7下延迟档期,甚至听传言把《武侠》票改《建党》票所以大家就说了,《辛亥革命》票房惨淡,群众开始厌烦主旋律电影,产生审美疲劳。

你看说得多好,第一《辛亥革命》被归到主旋律电影里,这是群众自己归进去的,政府媒体默许,第二开始厌烦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前两部都尚未形成审美疲劳,所以都是《辛亥革命》惹的祸,我就是不去看!

事前我觉得肯定票房很惨,所以有意要支持这部电影,不管它是好是坏,虽然法定假日没有学生半价票,我也狠狠心买了建国建党我没去,这次辛亥我却去了,可能是因为同情

废话不多说,进正题,写观后感。

大家都说张黎是个好导演,豆瓣还有人写了篇《我要给张黎立一块贞洁牌坊》,写得好自大好感人,为了表扬张黎把司马迁陈寿班固吴晗易中天明月等等人的贞洁都强奸了一遍,就为给张黎立块贞洁牌坊。

我觉得他也是个好导演,但我孤陋寡闻对他了解不多,只看过他拍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杨氏兄弟刻画得真给劲儿,这部电视剧只是被网友称为招安之作,所以以后要看看他没被招安的作品《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

再说《辛亥革命》,每一小段确实拍得到位,只是将个个事件顺叙地合起来,就有些流水账,每段该怎样衔接自然倒是个大问题,或许是拍电视剧拍久了,电视剧好像不怎么为衔接和事件主次的问题操心,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衔接就是直接切到下一个场景下一个事件,让人觉得紧凑而有紧张感。

而《辛亥》这么衔接就突兀了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了,有时候到了煽情的桥段,我马上就要掉下泪来的时候,它却跳到下一段,让我不得不把泪花收回去,紧凑感做过了就显得有些不从容了,应该等等观众的情绪反应,再切,也不迟嘛。

影片开头就是秋瑾姐姐上刑场,大脚镣嘡啷在青石路上铿锵作响,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

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此独白写得太好!

让人不禁会去进一步想什么是革命。

请问什么是革命?

这个词离我们好遥远我们今天活在和平年代,我们操心的是车子房子,热爱的是票子马子花花公子,我现在跟你谈革命一词,你就会觉得我土。

革命,其实不只是政治,今日之大学生都巴不得远离政治,我若说革命他不只是政治,你或许愿意往下听。

革命,他不只是暴力,是牺牲,是制度,她还是理想,是浪漫,是青春,是爱情!

1907年冬,已婚的秋瑾提出休书,抛弃丈夫和两个孩子,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为革命奔走呼号,而她与家人的诀别看似无情冷血,让人觉得她更像一个刚烈的女权主义者,而其实怕连累家人,别忘了她也是身为人母,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要付出多大决心你看秋瑾的照片,一定觉得她很美,那种美,美得那么有个性,看她的男装照、带帽照,活像一个假小子,而你再看她双眼,透着一股子纯洁,那股子天真倔强甚至让我想起我高中时的女友,也是她这样的男孩子气。

秋瑾亦是诗人,可以说每一位革命党人都是诗人,她有好多诗作留世,比如《对酒》这首诗:

千金不惜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这诗什么背景?

当时秋瑾在日本留学结识一群如徐锡麟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天在酒馆吃饭秋瑾看中一把剑,在场的朋友便买了宝刀送她(我更愿相信是徐锡麟送给她的),可是宝刀太贵,以至于付不起酒钱,又不能吃霸王餐,于是秋瑾把自己的貂裘大衣给当了付账。

一腔热血勤珍重是说各位要注意安全,干我们这行的要珍重自己的性命(我也更愿这句是写给徐锡麟的秋写这句是喃喃地对锡麟说,你要好好活着)。

洒去尤能化碧涛。

笔锋一转,写得慷慨激扬即使热血哪一天不小心给洒了,也能化作碧涛般汹涌澎湃!

秋瑾和徐锡麟之间是该有一段感情的。

后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被抓,她也被出卖,但她毅然拒绝离开,她遣散众人,独守大通学堂,清军包围学堂,秋瑾被捕。

是为革命殉,亦是为爱情殉,或许是因为徐锡麟的失败,让秋瑾心灰意冷,索性以命相许,许给革命,许给徐锡麟!

感后感写到这有些跑题,以上的许多观点出自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里的革命孤独一章,有兴趣的可以去读。

再说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影片里胡歌饰。

找宁静演秋瑾合适,找胡歌演林觉民也合适。

看看林觉民的照片,就是一副细皮嫩肉的小白脸模样嘛,而胡歌也演出了他的风流倜傥。

在我印象里,姓林的人都长的好看,古代有林觉民有林觉民堂侄女林徽因,现代有林青霞林志颖。

我总以为,拍历史题材的影片讲究还原历史,也讲究导演演员依据史料的想象发挥。

胡歌演绎得好,演出了些许坏坏的公子气,这是演员本身有的气质,亦是张黎选对了人。

片中张鸣岐审林觉民的那一段台词编排的好:

张:

林觉民,你一表人才,家境也不错,可为何非要和乱党裹在一起?

林:

张鸣岐!

你为何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张:

我怕什么

林:

你怕我年轻。

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

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张:

年轻人,朝廷也不容易呀。

林:

朝廷?

朝廷把香港割给英国,把台湾割给日本,这是朝廷该干的事?

这样的朝廷留有何用!

张:

我审你,今天倒成了你审我了

林:

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张:

本官有意对你法外施恩

林:

不必了!

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张:

可你这么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林:

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台词好,演得更好。

以上只是文字,你若去影院听两人的语气,去看两人的神态,肯定更觉得好。

张黎没把张鸣岐编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清朝官吏,而是把他编得有些惜才,不知道历史上张是个怎样的人,总之我觉得起码没有脸谱化。

很新的。

林觉民的《与妻书》大家基本都熟悉,好像高中语文书里有,但当年我也没好好念书,没记得。

现在XX出来看,看罢,眼里含了些泪,好感人这里只登最后两段即翻译: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

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

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

一恸!

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

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

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

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

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

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

唉!

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

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

写到这里太悲痛了!

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

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各位可以去读一读,相比今天的爱情,实在让我们汗颜!

革命党人也有家有世,他们放了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他们扯着嗓子奔走呼号宣扬革命思想,用本来拿笔拿折扇拿尿布的手去拿枪拿手榴弹跟官兵们搞暴力,他们傻不傻,疯不疯?

我总觉得秋瑾林觉民这样的人,跟顾城海子这样的人,是一类人,唯有一死,才能解心头积恨抒发一腔热血,也唯有一死,才得以永远年轻永远理想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传为佳话。

再说片子里姜武演的黎元洪。

你别说还真有些神似。

我总觉得他很适合演粗人演傻子,无论是《我的唐朝兄弟》里的陈六,还是《让子弹飞》里的武举人,还是早先的《洗澡》。

在《辛亥》里演黎元洪,也把他本身那骨子里的鲁莽气傻气演出来。

张振武(房祖名饰)等人逼黎元洪做都督那段,演得出彩:

精彩台词有我可以不当清朝的官,但我也不想当你们革命党的官,我只想回家!

你们他妈打的是什么仗,跟着你们早晚给害死!

既然叫我当都督,凡事自当由我定夺就算把荫昌炸成灰也没什么了不起,他算什么?

真正的硬仗还在后面!

还有打完后,有人拔刀要给他剪辫子,他说:

要给我剪辫子?

好!

来吧!

既然让你们革命党瞅上了,我也就只能无法无天了!

看看这些台词,我看书少懂的少,原以为黎元洪和袁世凯是一路人,才知道他比袁世凯仗义多了。

最后说孙淳演的袁世凯和赵文瑄演的孙中山。

大家都说孙淳演的很出彩很抢镜,甚至有人是专程去看孙淳的。

我也觉得孙淳把袁世凯演活了,而赵文瑄演的孙中山,之所以中规中矩,我想是因为经常皱着眉头,一副苦大仇深忍辱负重的样子,演得不豁达,没把孙文的书生气演出来;主要原因是表情太少了,通篇皱着个眉,就是不笑,没有人情味。

你看孙淳演的袁世凯,时而大笑时而愤怒时而在隆裕太后面前装可怜时而不顾情面追着傻儿子袁克定打。

而且张黎为了刻画袁世凯也反复出现两个特写镜头,一个是他用带指甲的中指摸脑尖儿,一个是他手里来回把玩的玉核桃。

而对于孙文就没有特写镜头,对孙文的刻画基本都使用语言。

重点说说袁世凯。

写到这实在不想写了比如袁世凯正在跟冯国璋商量事的时候,他的长子袁克定嚷嚷着进来,他很是反感,轻声说克定你先吃点东西,见他儿子没反应就喊,给我坐下!

袁克定吓了一跳,他坐下之后袁世凯又招呼他过来把自己吃剩的汤圆递到他手里,等袁克定坐下要吃的时候,他先温和的说了声,克定,接着说,你离死不远了你!

你看这戏演的,把他儿子整得一点脾气都没有,冯国璋在旁边看得也是一头雾水,真让人叫绝。

再比如,问隆裕太后要钱的那一段:

我原以为能轻易的打下来,可是这些革命军,太难啃。

而且弹药匮乏,粮饷不济。

太后,臣决定武昌停战,实在是迫不得已。

太后倒是明眼人,说袁世凯,要多少钱,你说吧。

袁世凯说:

若有个一千二百两,臣几个月之内,就可以将全国的乱党荡平。

没钱打仗,那只剩下一条路,唯有和革命党停战议和良弼大骂:

你敢!

议和就等于承认孙文乱党!

袁说我北洋军的炮弹只将将够打一个基数了!

良说你要是议和,我良弼头一个不答应!

袁说您要是为朝廷担忧,就应该毁家纡难,竭诚报效,倒是把你家的私房钱拿出点儿来啊。

这话实在够狠,气得良弼说不出话来。

于是太后发话:

平日里,你们都嚷嚷不休,装出一副忠臣的样子,当今国家危急,你们却仍然守护一己之私,不亡国没有天理!

于是大臣都怕了,一个说臣变卖了家当就是!

此等危急关心,臣愿举家为国捐躯!

另一个说臣不要棺材了,也不要去进祖坟了!

倘若用钱能够灭了乱党,臣,一个子儿都不留,(这时镜头切到小溥仪在后面偷看,又切到袁世凯对溥仪做了个鬼脸指了指上面那个说话的人)回家当老百姓!

最后良弼见大臣们都纷纷表了态,他也只好做一个总结:

四国银行团受孙文的蛊惑,怕事要把咱们的粮草断得干干净净。

我知道,都赖孙文,这个遭天杀的。

太后,就算我们没了钱,没了粮,没了枪支弹药,但我们大清还有几百年炼就的骨肉啊!

我就一句话,誓与大清共存亡!

闹剧一场,袁世凯就这样赢得了军饷。

片中还有很多,实在不想写了,比如袁世凯给太后讲路易十六上断头台的故事,比如袁世凯坐到瓷盘上骂孙文,比如袁世凯追着儿子打等等等。

总之不是赵文瑄演的不好,是孙淳演的太牛逼了。

最后我引影片中清朝驻外使节唐维雍的女儿唐曼柔写给孙文的信,里面有这么几句诀别的话:

革命的命,不只是生命,更是命运。

我不理解为什么革命,但我挣扎过,反抗过,愤怒过。

尽管我最后的命运,只能是和我的父亲,一起做了那个王朝的殉葬品,但我却比谁都更期望你们的不,期望我们的革命成功革命在今日说起,跟在当时说起,都显得太土。

虽然今日不需要自下而上的革命,也必然不能再出现自下而上的革命,但时隔一百年,各位,如果不是这部《辛亥革命》在20XX年9月23日上映,谁能记起1911年9月23日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

中国人很健忘的,中国的大学生也不怎么争气的,或许是枯燥的历史课本把各位大学生整烦了,林觉民死的时候只有24岁,照今天算他刚大四毕业吧或者研一了。

我今年22岁,其实我很羡慕他24岁就死了,你知道我什么意思么,他永远活在理想里了而今天,你还有理想啊,非分之想而以了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4篇昨天看了电影辛亥革命。

客观地讲,这不是一部好电影,情节松散,主要人物孙中山和黄兴比较苍白。

孙中山基本上就是一个圣人,黄兴是有理想的圣人的跟随者。

如果我生在孙中山时代,我不会崇拜他,因为有几个问题没有得到答案。

为什么要革命?

旧制度不好,但是它到底不好在哪里?

新制度是什么?

一定要是共和政体吗?

影片的开头是广州起义,集同盟会全党之力,以同盟会副领袖黄兴为影片领导,上百名同盟会精英参加的广州起义壮烈地失败了。

这就是同盟会的力量。

影片中清政府士兵列成方阵,手持步枪,向起义者边开枪边逼近的场面让我震撼。

清兵前面的中枪倒下,后面的补上,倒令人有前仆后继之感。

影片中间是武昌起义,一次偶然事件,让清政府掌握了革命党的名单,随后一群下层军官发动起义。

起义后群龙无首,不是革命党的黎元洪被推出。

影片虽然没有拔高黎的搞大形象,但还是表现了他的指挥才能,和此才能对起义军队的重要。

广州起义,精心策划,集全党精英,失败了;武昌起义,偶然触发,乌合之众,成功了。

为什么?

清政府不是亡于革命党,实是亡于自己。

武昌起义造反的是清政府锻炼的新军,响应起义宣布独立的是清政府的总督和巡抚,不肯出力打仗的也是清政府的大臣袁世凯。

革命党的力量实际很小。

影片的后三分之一当然是民国的建立。

这部分我觉得最为松散,没有主线。

回到一开始我的感觉,我不崇拜孙中山。

孙中山绰号孙大炮,因为善说大话,而少实现。

辛亥革命在发生之前和发生之时给了大众多少期待,最后大多成为泡影。

人民得到解放了吗?

民族得到独立了吗?

影片中还从孙中山口中说到什么不流血的革命。

辛亥革命之后流的血一点也不少。

先是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战争,这些是北洋政府和南方革命党打,后是北洋军自己打直奉战争,再是北伐战争。

胜利了,国民党掌权,以为消停了。

不,接着是蒋冯阎桂中原大战,还有什么蒋桂战争,总之是旧军阀打完了新军阀打。

影片中的孙中山还提到消除民众皇权思想,皇权倒下了,新的信仰是什么?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9月30日,我在学校看了一部令人难忘而又感人的电影《辛亥革命》。

这部电影主要说了清朝末期孙中山发起的推翻清朝帝制统治的一次革命运动。

1910年3月21日,孙中山向黄兴提议再次发动广州起义。

孙中山负责海外筹款,黄兴等于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

起义队伍与清军张开激烈的巷战,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

此次起义牺牲了林觉民等一批年轻有为的爱国志士。

起义失败后,全国各地都举起了起义的大旗。

1911年10月22日西安起义、1911年10月23日九江起义、1911年11月3日贵阳起义、1911年11月4日杭州起义、1911年11月7日广西宣布独立、1911年11月9日广东独立、1911年11月9日福建起义最后,起义推翻了清朝帝制的统治,挽救了民族的危亡,从此,中国没有皇帝。

九象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