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单元语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75478 上传时间:2023-04-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9.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7单元语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第7单元语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第7单元语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第7单元语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第7单元语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7单元语文.docx

《第7单元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7单元语文.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7单元语文.docx

第7单元语文

第七单元

文嬴请三帅

【導讀】公元前628年,秦國派兵偷襲鄭國。

因之前晉國與秦國一起圍鄭而秦國擅自撤軍(參見第三課《燭之武退秦師》),加上晉文公剛剛去世而作爲甥舅之國的秦國不顧晉國的國喪而發動戰爭,所以晉國在殽山設伏,使秦國軍隊全軍覆沒,三位將領也被俘虜。

文嬴是秦穆公的女兒晉文公的夫人,她在晉襄公面前替三位被俘的秦國將領求情,晉襄公答應了她的請求,釋放了秦國的三位將領。

文嬴請三帥1,曰:

“彼實構吾二君2,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厭3,君何辱討焉4!

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5,若何?

”公許之6。

先軫朝7,問秦囚。

公曰:

“夫人請之,吾舍之矣8。

”先軫怒曰:

“武夫力而拘諸原9,婦人暫而免諸國10。

墮軍實而長寇讎,亡無日矣11!

”不顧而唾12。

公使陽處父追之13,及諸河14,則在舟中矣。

釋左驂15,以公命贈孟明16。

孟明稽首曰17:

“君之惠,不以纍臣釁鼓18,使歸就戮于秦,寡君之以為戮,死且不朽19。

若從君惠而免之20,三年將拜君賜21。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1]文嬴:

晉文公夫人,秦穆公女兒。

秦爲嬴姓,故稱文嬴。

請三帥:

特殊述賓關係,服務關係。

可以理解爲“爲三帥請”,意思是爲孟明等三人求情。

 三帥:

指秦國將軍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

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8年),秦國派兵遠襲鄭國,途經殽山,遭到晉國軍隊的伏擊,全軍覆沒,孟明視等三位將帥亦被晉國俘虜。

[2]實:

副詞。

表示強調語氣,確實。

  構:

設計陷害。

這裏是挑撥的意思。

[3]寡君:

這裏是稱秦穆公,因文嬴是秦國人,所以謙稱自己的國家的國君時用“寡君”。

厭:

飽,滿足。

[4]辱:

謙敬副詞。

屈尊。

  討:

整治,這裏是“懲罰”的意思。

[5]就戮:

接受殺戮。

 就:

走嚮,這裏是“接受”的意思。

  逞寡君之志:

稱寡君之意。

 逞:

快意、滿足。

[6]公:

指晉襄公,名驩,公元前627-前622年在位。

[7]先軫:

晉國大夫,食邑於原(今河南省濟源縣西北),故亦稱原軫。

[8]舍:

釋放,放掉。

這種意義後來寫作“捨”。

[9]力:

用力、努力。

這裏指用了很大力氣。

  原:

原野。

這裏指戰場。

[10]暫:

一下子,倉猝間。

一說:

“暫”通“漸”,欺詐。

  免諸國:

使他們在國都裏豁免。

 諸:

“之”“於”的合音。

 免之:

特殊述賓關係,使動關係。

 國:

國都。

[11]墮(huī)軍實:

特殊述賓關係,使動關係,使毀壞。

墮:

毀壞。

軍實:

戰果。

指秦囚。

  長寇讎:

特殊述賓關係,使動關係。

使壯大。

  寇雠:

讎敵。

同義詞連用。

 寇:

侵略者,讎敵。

  亡無日:

意思是馬上就會滅亡。

[12]不顧而唾:

不轉過頭去就唾唾沫。

顧:

回頭看。

這裏是“轉過頭去”的意思,表示迴避。

唾:

唾唾沫,表示汙辱。

[13]陽處父(fǔ):

晉國大夫,又稱陽子。

[14]河:

黃河。

[15]釋:

解開,解下。

  左驂:

古代一車駕四馬,在車轅兩旁的馬叫驂,在左旁的叫左驂。

放大

[16]以公命贈孟明:

把晉君的命令傳達給孟明。

 贈:

贈送。

這裏是“傳達、轉達”的意思。

  孟明:

即孟明視。

見注釋[1]。

[17]稽(qǐ)首:

古代的一種大禮,跪拜,手至地,頭放在手上。

 按:

孟明視行稽首之禮,是對晉君的,而不是對陽處父的,因陽處父是嚮他轉達晉君的命令。

[18]不用我們這些被俘之臣的血來祭祀鐘鼓。

意思是不把我們殺掉。

  纍(léi)臣:

被俘之臣。

 纍:

綑綁,囚禁。

  釁(xìn):

今簡化爲“衅”,古代一種祭祀儀式,用牲畜或人的鮮血塗抹新制鐘鼓等器物的縫隙。

[19]我們的國君如果把我們殺了,(我們)死了也將留名。

  之:

結構助詞。

加於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句子變成一個偏正短語或一個不能自足的分句。

這裏的“寡君之以爲戮”即是一個表示假設的分句。

[20]從君惠:

隨著您的恩惠。

意思是“接受您的恩惠”。

 按:

陽處父嚮孟明視轉達晉君命令,孟明視說話也就對著晉君,所以這裏及下文的“君”都是指晉君。

[21]拜君賜:

拜領您的恩賜。

真實含義是要來報讎。

預習與練習:

一、將課文加上現代標點。

二、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構厭就戮逞暫墮軍實不顧而唾纍臣拜君賜

三、分析課文中下列句子的句法:

(1)文嬴請三帥。

(2)使歸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

(3)墮軍實而長寇讎。

四、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孟子谓戴不胜曰

【導讀】在這篇文章中,孟子強調了環境對人的重要性。

要想讓國家的君主向善,就應該爲他營造一個向善的環境。

如果他身邊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壞人,他怎麽能自己變成一個仁慈善良的人呢?

就像讓一個楚國人學習齊國話,一個齐國人教他齐國话而很多的楚國人整天跟他說楚國話,怎麽學得成呢?

把他放在齊國首都的大街上,他很快就學會了,想讓他說楚國話都困難了。

孟子謂戴不勝曰1:

“子欲子之王之善與2?

我明告子3,有楚大夫於此,欲其子之齊語也4,則使齊人傅諸5?

使楚人傅諸?

”曰:

“使齊人傅之。

”曰:

“一齊人傅之,衆楚人咻之6,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7,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8,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子謂薛居州善士也9,使之居於王所。

在於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10,王誰與爲不善11?

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爲善?

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12?

                  (《孟子·滕文公下》) 

[1]戴不勝:

戰國時期宋國大夫。

[2]第一個“之”是加在定語和中心語之間的結構助詞,的。

  第二個“之”是動詞,前往,到……去。

 之善:

向善。

[3]明:

明確地,明白地。

[4]之:

結構助詞。

加在主語和謂語之間,使它變成一個偏正短語,作句子的一個句法成分。

  齊語:

意思是說齊國話。

[5]傅諸:

給他當老師呢。

 傅:

負責教育和引導的人,老師。

這裏作動詞用,當老師,教導。

 諸:

“之”“乎”的合音。

 傅之:

特殊述賓關係,與事關係。

[6]咻(xiū):

吵,喧擾。

[7]日:

時間名詞作狀語,每天。

  撻:

打。

  齊:

這裏指說齊語。

  不可得:

不能實現。

指不可能學會齊國話。

[8]引:

帶領。

  莊、嶽:

齊國國都臨淄城內的兩個居民區的名稱。

莊:

街道名。

 嶽:

里名。

[9]謂:

認爲。

  薛居州:

人名,宋國人。

[10]在王跟前的人老少貴賤都是薛居州了。

 所:

處所。

[11]誰與:

與誰。

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這裏是“跟誰一起”的意思。

   爲不善:

做不好的事。

下文“爲善”指做好事。

[12]能把宋王怎麽樣呢?

  獨:

語氣副詞。

表示反問語氣。

 如……何:

對……怎麽辦,把……怎麽樣。

預習與練習:

一、將課文加上現代標點。

二、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之善 咻 撻 引 獨如宋王何

三、分析課文中下列句子的句法:

(1)使齊人傅之。

(2)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

(3)王誰與爲不善?

四、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舜发于畎亩之中

【導讀】本文先通過幾位歷史人物的人生經歷推導出這樣一個道理:

一個人不經過艱難困苦,就不能成大器。

接著孟子指出:

一個國家如果國內沒有一些堅持原則、不阿諛奉承的骨鯁之士,國外又沒有一個可以與之抗衡的國家對它産生威脅,那這個國家就很容易(因君主的懈怠、荒淫而)滅亡。

所以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最後一句話是真理。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之中1,傅說舉於版築之間2,膠鬲舉於魚鹽之中3,管夷吾舉於士4,孫叔敖舉於海5,百里奚舉於市6。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7,必先苦其心志8,勞其筋骨9,餓其體膚10,空乏其身11,行拂亂其所爲12,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13。

人恒過14,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15。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16。

入則無法家拂士17,出則無敵國外患者18,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19。

”  

                  (《孟子·告子下》)

 [1]發於畎畝之中:

指從鄉村成長起來成爲聖人的。

  畎畝:

這裏指田地。

詳見第二課《歷山之農侵畔》注釋[2]

[2]傅說是從爲人築牆的徒隸當中被選拔出來的。

 傅說(yuè):

商王武丁之臣。

本爲刑徒,築於傅險,武丁發現了他,任命他爲相。

  版築之間:

指築牆的人中間。

 版:

築土牆用的夾板。

  築:

築土牆用的杵。

[3]膠鬲是從打魚曬鹽的人中間被選拔出來的。

 膠鬲(gé):

商紂王之臣。

其人事迹不詳。

[4]管仲是從獄吏(的手中)當中選拔出來的。

管夷吾:

管仲,輔佐齊桓公取得諸侯霸主的地位。

士:

管理監獄的小官。

按:

管仲因助公子糾爭奪君位,桓公即位後逮捕了管仲,所以孟子這樣說。

[5]孫叔敖是從民間被選拔出來的。

孫叔敖:

楚國令尹(楚國的相稱“令尹”),本是楚國期思(楊伯峻《孟子譯注》以爲其地即今河南省固始縣東北之蔣家集)之鄙人。

[6]百里奚是從市場上被選拔出來的。

 百里奚:

先秦西漢時期文獻中多有傳說,亦互有出入。

據《孟子•萬章下》及《史記•秦本紀》,百里奚本是春秋時期虞國大夫,晉獻公滅虞,俘虜了百里奚,並作爲女兒的陪嫁之媵送給了秦國。

在去秦國途中,百里奚逃跑去了楚國,秦穆公聞其賢,用五張羊皮贖買回來,並授與國政。

所謂“舉於市”,即指此事。

[7]大任:

重要的使命。

是:

指示代詞,這裏是虛指用法,某一個人。

[8]苦其心志:

特殊述賓關係,使動關係。

使其心志苦。

即“使他的志氣受到磨難”的意思。

下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拂亂其所爲”“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句法皆同此。

[9]勞其筋骨:

使他的筋骨受到勞累的折磨。

勞:

辛苦,勞累。

[10]餓其體膚:

使他的皮肉受到飢餓的煎熬。

[11]空乏其身:

使他的身體受到窮困的困擾。

空乏:

同義詞連用。

貧窮。

[12]行拂亂其所爲:

只要他有所行動總是擾亂他所做的事情,使他不能遂心如意。

拂亂:

同義詞連用,紊亂,不順。

拂:

逆,不順。

[13]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用這些方式來磨練他的意志,堅忍他的性情,來增加他不能做到的事情。

忍:

忍耐。

曾益:

同義詞連用。

增加。

曾:

通“增”。

[14]恒:

副詞。

經常,總是。

[15]困於心:

心裏感到苦悶、窘迫。

衡於慮:

在思慮方面感到阻塞。

衡:

通“橫”,阻塞,不順暢。

作:

本義是“站起來”,這裏是“憤發”“激發”的意思。

[16]徵於色:

在表情上反映出來。

徵:

顯露,體現。

色:

臉色,表情。

發於聲:

在言辭中顯露出來。

發:

與“徵”對文,也是“顯露”“表現”的意思。

聲:

這裏指言語、言辭。

喻:

知曉。

這裏是“使別人知曉”的意思。

[17]入:

指國內。

法家:

法度之家。

指要求按禮法行事的人。

拂士:

骨鯁之士。

指不一味順從君主意願行事的人。

拂:

逆,不順。

[18]出:

指國外。

敵國:

匹敵之國。

指能與之抗衡的國家。

外患:

外來的侵擾。

以上兩句連同下句意思是說:

一個國家,如果國內沒有一些總是要求按原則辦事的人和一些骨鯁之士;國外沒有一個能夠牽制、抗衡的國家,沒有外來的侵擾壓力;那麽這個國家是很容易滅亡的。

[19]生於憂患:

由於有憂患而得以生存。

意思是:

憂患能激發人的憤發圖強意志,從而能生存下去。

死於安樂:

由於安逸享樂而滅亡。

意思是:

安逸享樂能消磨人的意志,從而使人不思進取,最終導致滅亡。

預習與練習:

一、將課文加上現代標點。

二、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畎畝版築士衡於慮作徵於色法家拂士

三、找出課文中有特殊述賓關係的句子,並說明其述賓關係。

四、將課文翻譯成現代漢語。

 

管仲有病

【導讀】管仲是齊桓公的相,曾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

管仲生病了,桓公去問他,如果他萬一死了,誰能接替他做相呢?

鮑叔牙是管仲的朋友,在管仲最困難的時候鮑叔牙幫助他接濟他,當初也正是鮑叔牙的保護和推薦,桓公纔沒有殺管仲並且任他爲相。

但是桓公問鮑叔牙可不可以接替,管仲認爲不可,認爲鮑叔牙雖然清廉潔直,但是他不能原諒別人的過失。

管仲認爲隰朋還勉強可以,因爲隰朋既有上進心,又有從大處著眼、不計較細枝末節的長處。

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1,曰:

“仲父之病矣,漬甚2,國人弗諱3,寡人將誰屬國4?

”管仲對曰:

“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5,今病在於朝夕之中6,臣奚能言7?

”桓公曰:

“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

”管仲敬諾,曰:

“公誰欲相8?

”公曰:

“鮑叔牙可乎9?

”管仲對曰:

“不可。

夷吾善鮑叔牙10。

鮑叔牙之爲人也,清廉潔直11;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12;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勿已,則隰朋其可乎?

13”“隰朋之爲人也:

上志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14。

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15。

勿已乎,則隰朋可也。

”夫相,大官也。

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16,故曰:

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鬭,大兵不寇17。

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爲五伯長18;行私阿所愛,用豎刁而蟲出於戶19。

(《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

  

[1]管仲、桓公:

見第一課《宋人有酤酒者》注釋[16]。

問:

問候,慰問。

[2]仲父之病矣:

《呂氏春秋•知接》作“仲父之疾病矣”,當據補“疾”字。

  仲父:

是齊桓公對管仲的尊稱。

  病:

病重。

  漬(zì):

浸。

這裏是“逐漸”“越來越”的意思。

  甚:

嚴重。

[3]弗諱:

等於“不之諱”,不(能)隱諱那件事。

之:

指代“死”。

 諱:

隱諱,避忌。

[4]誰屬(zhǔ)國:

等於“屬誰國”或“屬國於誰”。

 誰:

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屬:

同“囑”,託付,請託。

[5]盡力竭智:

兩個特殊述賓關係的動賓結構並列,使動關係。

使力氣盡使智慧枯竭,可以翻譯爲:

耗盡了力氣和智慧。

  猶:

連詞。

尚且。

  足以:

能够。

[6]這句是說自己病得很厲害,活不長久了。

[7]奚:

什麽。

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8]誰欲相:

打算讓誰做相。

 誰:

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

[9]鮑叔牙:

春秋時期齊國大夫。

以知人著稱。

少年時和管仲友善,後因齊亂,隨公子小白出奔莒,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

齊襄公被殺,糾和小白爭奪君位,小白得勝卽位,卽齊桓公。

桓公任命他為宰,他辭謝了,薦舉了管仲。

[10]夷吾:

管仲之名。

  善:

友善,交好。

[11]清廉潔直:

廉潔耿直。

“清”與“潔”是同義詞,“廉”與“直”是同義詞。

[12]不己若:

比不上自己。

 己:

否定句代詞賓語前置。

下文“哀不己若者”句法同。

比(舊讀bì):

並列。

這裏是“親近”“結交”的意思。

[13]勿已:

不得已。

  隰(xí)朋:

齊國大夫,助管仲相桓公稱霸諸侯。

[14]上志:

意思是把比自己更好的人記在心裏,模仿他們。

上:

指才德等在自己之上的人。

志:

通“誌”,記在心裏。

  下求:

意思是向各方面不如自己的人求教。

下:

指才德等在自己之下的人。

求:

求教。

醜不若黃帝:

特殊述賓關係,意謂關係,把不如黃帝當做自己的羞恥。

醜:

恥。

  哀:

憐憫,同情。

[15]他對於國家,有的事情就不知道。

有:

無定代詞。

有的事情,有的。

下面兩句的“有”字同。

[16]處:

居。

  不欲:

不需要。

  小察:

對小的事情了解得很清楚。

察:

明瞭,知曉。

  小智:

小聰明。

指在小事情上精明。

 

[17]技術高超的木匠不親自砍削,技術高超的厨師不親自擺設食器,大勇的人不親自戰鬬,真正懂得作戰的軍隊不流竄侵害。

  斲(zhuó):

砍削。

  庖:

厨師。

豆:

古代的一種食器,這裏是“擺設食器”的意思。

大兵:

這裏指真正懂得作戰的軍隊。

  寇:

流竄侵害。

[18]行公:

秉行公正。

即做符合社會道義的事情。

  惡(wù):

怨,恨。

  五伯(bà):

後來也稱“五霸”,春秋時先後擔任諸侯之長的五個諸侯,通行的說法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長:

首,最突出的。

[19]行私:

與“行公”相對,指做符合個人好惡的事情。

  阿(ē):

偏袒,庇護。

  豎刁:

春秋時齊國人,為齊桓公的宦官,深受桓公寵愛。

桓公剛死,便與易牙、公子開方等人同亂齊國。

桓公之喪拖延六十日之久,致使屍體腐爛,蛆蟲隨着屍水流出户外。

預習與練習:

一、將課文加上現代標點。

二、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漬甚弗諱醜小察大庖不豆阿所愛

三、分析課文中下列句子的句法:

(1)寡人將誰屬國?

(2)臣奚能言?

(3)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

四、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

(2)鮑叔牙之爲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

(3)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

(4)大匠不斲,大庖不豆,大勇不鬭,大兵不寇。

 

楚左尹项伯

【導讀】本文選自《史記·項羽本紀》,是鴻門宴之前的一個故事,也是鴻門宴得以實現的原因。

之前,項羽扶持的傀儡王楚懷王曾約定,誰先入關攻下咸陽,誰就可以稱王。

所以當劉邦搶先一步攻入咸陽之後,項羽非常憤怒,欲發兵進攻劉邦的軍隊。

當時劉邦的勢力與項羽的勢力相比較還很懸殊,根本抵擋不了項羽的進攻,於是劉邦抓住項羽的叔叔項伯這根救命的稻草,跟他稱兄道弟,約爲婚姻,然後利用他去勸說項羽放棄進攻,彼此和解。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1,素善留侯張良2。

張良是時從沛公3,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4,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5。

曰:

“毋從俱死

也6。

”張良曰:

“臣爲韓王送沛公7,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8。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驚,曰:

“爲之柰何9?

”張良曰: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10?

”曰:

“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11。

故聽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12?

”沛公默然13,曰:

“固不如也14,且爲之柰何?

”張良曰:

“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15。

”沛公曰:

“君安與項伯有故16?

”張良曰:

“秦時與臣遊,項伯殺人,臣活之17。

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

”沛公曰:

“孰與君少長18?

”良曰:

“長於臣。

”沛公曰:

“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9。

”張良出,要項伯20。

項伯即入見沛公21。

沛公奉卮酒爲壽,約爲婚姻22,曰:

“吾入關,秋豪不敢有所近23,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24。

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25。

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

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6。

”項伯許諾27。

謂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28。

”沛公曰:

“諾。

”於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

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29。

”項王許諾。

(《史記·項羽本紀》)

 

[1]楚:

秦末之亂,陳勝首事,群雄蜂起。

秦嘉立故楚公族景駒爲楚王,復故楚號。

秦嘉及景駒後爲項羽叔父項梁所破滅。

項梁求故楚懷王之孫名心者,立之爲王,復故楚懷王之號以名之。

此楚即項梁所立之楚。

[2]素:

時間副詞。

一嚮,嚮來。

 善:

交好,友好。

  張良:

見第四課《張良遇黃石公》注釋[1]。

[3]是時:

此時。

  從:

跟隨。

  沛公:

劉邦。

劉邦起義於沛(今江蘇省沛縣),因號爲沛公。

[4]夜:

時間名詞作狀語。

在夜裏。

  之:

往。

  私:

偷偷地,私下裏。

[5]具告以事:

把項羽打算消滅劉邦的事情全部告訴了張良。

 具:

範圍副詞。

全部。

  俱:

情狀副詞。

一同,一起。

左尹:

官名。

  項伯:

名纏,字伯。

  季父:

叔父。

[6]毋從俱死:

不要跟著一起送死。

 毋:

不要。

 從:

指跟著劉邦。

[7]劉邦起義後,張良投奔劉邦。

後又脫離劉邦,勸說項梁立韓公子爲韓王,自己在韓王手下任司徒。

公元前207年,劉邦的軍隊向關中進發,經過韓地,張良率部下與劉邦配合,攻城掠地。

之後張良讓韓王留守,自己與劉邦一起西進。

所謂“爲韓王送沛公”,指的就是這件事。

  臣:

第一人稱代詞的一種謙稱形式。

按:

在非王者面前自稱“臣”,這種用法是戰國末期以後纔有的。

爲(wèi):

介詞。

替。

[8]急:

危急,急難。

亡:

逃走。

語(yù):

告訴。

[9]對這件事怎麽辦?

之:

指代上面所說的事。

柰何:

怎麽辦。

[10]誰是替大王謀劃這個計策的人?

[11]鯫(zōu)生:

罵人的話,雜種。

 鯫:

小雜魚。

說(shuì):

勸說。

距:

通“拒”。

抵禦,擋住。

內(nà):

同“納”。

接納,放進。

秦地可盡王:

秦地可以全部佔有而稱王。

[12]料:

估量。

  當項王:

與項王(的隊伍)相當。

  當:

相當,匹敵。

[13]默然:

沈默的樣子。

[14]固:

副詞。

確實。

[15]背:

違背,背離。

[16]安:

疑問代詞。

怎麽,爲什麽。

  故:

指交情。

[17]遊:

交遊。

活之:

特殊述賓關係,使動關係,使之活,即保護了他的性命。

之:

指項伯。

 按:

據《《史記•留侯世家》說:

“項伯嘗殺人,從良匿(在張良那裏隱藏起來)。

[18]跟您比,誰年紀輕誰年紀大?

[19]吾得兄事之:

我必須像侍奉哥哥一樣地侍奉他。

得:

助動詞。

必須。

兄:

名詞作狀語。

用比況的手段表示動作行爲的方式。

可翻譯爲:

像對待哥哥一樣地。

[20]要(yāo):

邀請。

[21]即:

連詞。

就,於是。

[22]奉卮酒:

兩手恭敬地捧上一杯酒。

卮(zhī):

一種大酒杯。

爲壽:

也叫“上壽”,給尊長獻上酒祝福的禮節。

婚姻:

親家。

《爾雅•釋親》“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爲婚姻。

[23]關:

指函谷關。

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東北,爲出入秦地的要塞。

秋豪:

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

比喻細微的東西。

 豪:

通“毫”。

[24]籍吏民:

登記官吏、人民。

即造人口、戶籍冊。

  封:

查封。

  將軍:

指項羽。

[25]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派遣將領守衛函谷關的原因是防備別的盜寇的出入以及意外事情的發生。

 備:

防備。

非常:

意外的變故。

[26]倍德:

背棄恩德,忘恩負義。

倍:

通“背”。

[27]許諾:

答應,應允。

[28]旦日:

明日。

  蚤:

通“早”。

謝:

謝罪,道歉。

[29]因善遇之:

就此機會好好地對待他。

 因:

介詞。

趁。

後面的賓語省略了。

預習與練習:

一、將課文加上現代標點。

二、解釋課文中的下列詞語:

素馳之沛公軍鯫生毋內諸侯背項王要項伯婚姻備非常倍德因善遇之

三、找出課文中有特殊述賓關係的句子,並說明它們的述賓關係。

四、找出課文中名詞作狀語的句子,並說明名詞狀語與謂語述語的關係。

五、將課文中的下列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張良曰:

"誰爲大王爲此計者?

"

(2)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

故聽之。

(3)君爲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

 

大同与小康

【導讀】本文作者藉孔子之口闡述了大同社會和小康社會的不同表現。

大同社會指的是原始氏族公社制社會的狀況。

小康社會則是指夏、商、周以來以禮儀制度進行統治從而使社會達到一定程度和諧的社會狀態,反映了作者对大同社会的向往。

昔者仲尼與於蜡賓1,事畢,出,遊於觀之上2,喟然而嘆。

仲尼之嘆,蓋嘆魯也3。

言偃在側4,曰:

“君子何嘆5?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6,而有志焉7。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8,選賢與能,講信脩睦9。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10,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11,男有分,女有歸12。

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13;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爲己。

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14。

是謂大同15。

今大道既隱,天下爲家16,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爲己17,大人世及以爲禮18,城郭溝池以爲固19,禮義以爲紀20。

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21,以設制度,以立田里22,以賢勇知23,以功爲己24。

故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25。

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26。

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27。

以著其義28,以考其信29,著有過3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