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792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docx

吉林省油田第十一中学届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试题

2020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

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时间:

90分钟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考试结束后,将答题纸交回。

第I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

1.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

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

这一变化()

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2.西周国都的近郊被称为乡,主要居住着平民,乡的长官为乡大夫。

乡大夫每三年对乡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优秀者推荐给朝廷。

这表明西周时期()

A.削弱了诸侯国权力B.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度

C.破坏了世卿世禄制D.出现“礼崩乐坏”的迹象

3.秦朝的郡县制管理链不长,即便是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上级对下级也可以进行有效管理,不会出现顾此失彼之弊,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是中央机构的延长之手,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治天下如运诸掌然”。

这表明()

A.郡县制消除了割据隐患B.郡县制可有效治理国家

C.各郡县由下到上层层负责D.各郡县机构仿中央而设置

4.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

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

公元纪年

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

前195年

15郡

汉文帝十六年

前164年

24郡

汉景帝中六年

前144年

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

前106年

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5.《诗经》载:

“十月纳禾稼……禾麻菽麦。

”《左传》载: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

”《孟子》云:

“今夫麰麦(大麦)播种……日(夏)至之时,皆熟矣。

”据此可知()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小麦的国家之一B.中原小麦种植技术逐渐外传

C.小麦种植、成熟时间在传播中发生了变化D.这些记载已完全违背了史实

6.969年,宋太祖“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

改变了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

这一制度()

A.挽救了北宋时期的财政危机B.导致了自农耕经济日益衰退

C.反映了诚信交易的契约精神D.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7.《景德镇陶录》记:

“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

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

”《江西通志》载:

“景德镇……水土宜陶。

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

”材料反映了(  )

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

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

8.“(16世纪后)中国农民除了种植双季稻外,他们还可以种甘蔗、烟草或其他的经济作物,或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

”下列与此无关的是()

A.家庭劳力分工明确B.农产品商品化提高

C.高产农作物的引种D.私营手工业的进步

9.明朝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

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农村经济商品化B.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C.封建地租货币化D.商品经济发展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10.黄宗羲曾提出:

“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顾炎武也说过: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下列对他们的主张评述正确的是()

A.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B.削弱了清初君主专制统治

C.对近代民权意识产生影响D.反对古代中央集权制度

11.理学家朱熹撰修《家礼》,编辑《朱子增损吕氏乡约》,制定了一整套宗法伦理的繁文缛节,主要涉及祠堂、族田、祭祀、家法、家礼等民间家族制度的主要内容。

朱熹的这一做法()

A.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B.标志着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C.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D.实现了乡村基层自主管理

12.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

”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B.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C.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3.中国许多大学的校训与古代文化典籍有关。

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自《易经》;中国农业大学校训中的“解民生之多艰”源自《离骚》;复旦大学校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自《论语》;厦门大学校训中的“止于至善”源自《礼记》。

这表明()

A.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B.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源远流长

C.高等教育致力于复兴传统文化D.儒家思想观念影响着教育发展

14.1227年,宋理宗发布诏书,追赠朱熹为太师、信国公,提倡学习他的《四书章句集注》。

此后,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

据此可知当时()

A.理学成为社会的重要思想B.儒家思想已完成思辨化

C.格物致知成为官民行为准则D.理学是儒佛道融合产物

15.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除原有的麻、褚皮外,还利用桑皮、藤皮造纸;王羲之曾一次性把会稽郡库存纸九万张送给高官,统治者下令政府机关“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

这表明该时期我国()

A.造纸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B.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

C.纸基本取代传统书写材料D.私营手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16.《九章算术》中包括田亩、粮食、赋税、土方、仓窖等应用问题的计算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功能就是敬授民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即取此意;中国古代还有编农书的传统,不仅有私人修撰,亦有朝廷主持修编农书。

以上材料共同说明中国古代科技()

A.具有服务于农业发展的特点

B.其发展受到农业社会的限制

C.不可能发展为近代科学技术

D.有注重经验性、实用性的特点

17.唐代有很多描绘商人生活的诗篇,如元稹的《估客乐》和刘禹锡的《贾客词》等,大多极力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

而到了宋代,文学作品更多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

由此可见,宋代()

A.社会价值取向发生变化

B.财富多寡决定人的社会地位高低

C.儒学的义利观遭到颠覆

D.政府政策变化,提升商人的地位

18.在罗马的传说中,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对其弟弟说:

“任何亲情莫大于王法……我们是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

你的价值

就体现在为了王法的威严而贡献出你高贵的生命。

”这句话成

为后世罗马法的永恒宗旨。

这反映了古罗马时期()

A.王权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

B.法律保障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C.法律为维护君主专制而创制

D.法律的权威植根于历史传统

19.雅典军队主帅泰米斯托克里有句名言:

“只要雅典人拥有二百艘满载乘员的船只,那雅典人就是有城邦和比他们的领土还要大的国土。

”这表明“城”与“邦”可以分离,“城”毁而“邦”却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

这句话反映了()

A.航海业发达推动了城邦迁徙

B.雅典军人以保护城邦为己任

C.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的核心

D.公民个体完全服从城邦利益

20.万民法意即“各民族共有的法律”,是继公民法之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罗马司法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

据此推知,万民法()

A.实现了罗马境内居民间的平等

B.继承和发展了罗马公民法

C.标志着罗马法学体系最终完成

D.削弱了帝国的政治凝聚力

21.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谈到他生活时代的雅典时说:

“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

柏拉图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A.雅典的直接民主制面临体制性的危机

B.民主和人权思想在当时的雅典已经深入人心

C.加强中央集权是雅典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由之路

D.雅典公民充满了自由精神

22.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宋明理学家提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他们共同强调的是()

A.人的主观感受的重要性B.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

C.知行合一的认识论D.人的客观存在的重要性

23..历史叙述一般包括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和历史解释等。

下表是不同时期的中外学者对李贽形象的历史叙述:

李贽形象

形象特点

评论者(生卒年代)

“异端”、“妖孽”、“罪人”、“小人”

离经叛道、带坏士风、颠倒是非

黄宗羲(1610—1695年)

乱天下、导致国家灭亡

方以智(1611—1671年)

反封建、反专制的斗士

既有人道主义因素,又有封建主义的局限性

侯外庐(1903—1987年)

具有近代精神的思想家

发现新的人伦物理,突破儒家的伦理规范,提倡具有近代意识的“欲”“利”等概念

岛田虔次(1917—2000年)

这反映出()

A.历史叙述应当尊重历史事实

B.历史解释的目的在于揭示历史事实

C.时代、立场不同影响历史解释

D.历史叙述的差异性揭示历史本质

24.《旧唐书》载:

“(元和十三年,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甫馎)以巧媚自固,奏减内外官俸钱以赡国用。

敕下(诏书下达),给事中崔祐封还诏书,其事方罢。

”这反映了在唐代()

A.中书省的权力受到极大限制B.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

C.尚书省已不能参与核心政务D.监察机关有效制约行政机关

25.有学者认为,从汉代起,先秦儒家高标入世的姿态及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始有缺失。

这种缺失()

A.导致儒学逐步脱离社会实际

B.使儒学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C.与儒学政治地位的变化有关

D.表明儒家亟须重建信仰理论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26.(14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时期,逐步实行“独尊儒术”,改革选士制度,开创太学。

唐代推行“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

宋太宗规定:

“进士须通经义,遵周孔之礼。

”宋代在中央设国子监,招收“京朝七品以上子孙”。

据统计,宋代书院共有203所,长江流域占比最大,其次是珠江流城,再次是黄河流域。

南宋朱熹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懊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之序。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规定“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惟生员不可建言”“生员……所作文字,不许妄行刊刻,违者,听提调官治罪”。

材料二为什么要独尊一家呢?

因为统一的帝国需要统一的思想,这是秦始皇就已经意识到的。

而且,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和说法都一样:

天下大乱,皆因思想自由,言论不一……儒学,为什么就合适做统治思想?

因为儒家是维护君主制度的……儒家则不同,道为王道,政为仁政,制为礼制,治为德治。

也就是说,儒家维护君主制度是讲道理的,也有人情味。

这样的统治,人民能够接受。

人民能接受,政权就稳固。

君主和人民都满意,就双赢。

何况儒家学说有着深厚的根基,这就是小农经济、宗法社会和礼乐传统。

——摘编自《易中天中华史》第八卷《汉武的帝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教育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西汉“独尊儒术”的原因,并指出有何影响。

(8分)

 

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4分)

制度的变革和创新直接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世界文明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钱穆曾说: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材料二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所举中原与边城之人才益均,既受拥护于人民,又不遭君主之干涉,独立发展,蔚为盛典,盖吾国政制中之最可称颂者也”。

从唐代以后,科举成为各个朝代首要的做官途径,“国家以科名奔走天下士”“范才于科目之内”。

中国古代重视监察机构,但若没有科举制的配套,监察机构所起的作用十分有限。

史书记载,“(元)仁宗皇帝居潜邸,深厌吏弊作,其即位乃出独断,设进士科以取士”。

美国学者罗兹曼说:

“科举制度曾经是联系中国传统的社会动力和政治动力的纽带,是维护儒家学说在中国的正统地位的有效手段……它构成了中国社会思想的模式。

 

材料三(雅典)最初是实行君主政体,以后让位于由九个执政官主持的寡头政治。

这九个执政官是主要执政官,全部属于贵族。

后来朝愈益民主化的方向发展。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罗马法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分。

自19世纪以来,欧洲大多数国家都以罗马法为立法基础来制定本国的法律制度,如《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等。

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团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来源于罗马法。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述明清时期“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主要措施。

(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国家治理的积极作用。

(6分)

(3)有学者认为: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建立在一种非常不民主的基础

之上。

”试用所学知识来论证这一观点。

(2分)

(4)罗马法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后人却称它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试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罗马法的认识。

(4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0分)

材料一中国在历史上既是粮食大国,又是“饥荒之国”。

历代统治者都把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存粮备荒放在治国安邦的重要位置。

即使如此,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问题依然严峻。

由于古代农业生产水平的限制,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维持最低生活需求的层次。

宋元至明清时期,虽然粮食亩产量明显增加,但人口的迅速增长使粮食需求剧增。

历代统治者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时,都立足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往往忽视了粮食自由贸易对粮食安全的作用。

即使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大量土地和粮食掌握在官僚、士绅、地主手中,普通农民在缴纳政府各种赋税后,面临饥荒的风险更大,加之社会救济体系的不完善,粮食安全的水平也大大降低。

——摘编自吴宾等《试论中国古代的粮食安全观》

材料二棉花自宋代传入中国后,因其满足人们盖被之需的重要作用而为历代统治者所督导推广,到明代棉作已遍及全国各区。

……到了清代中叶,人口急剧增长的巨大压力一方面推动棉花种植继续向更广大区域分散,另一方面又进一步推动各种农作物首先是粮食和棉花向着各自适宜的地区集中。

……手工棉纺织业也从发达的江南而几乎“广布到全国的每个州县去了”,呈现出时人所称的“棉花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的景象。

——摘引自《城乡产业互动与近代内地民族棉纺织企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严峻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4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儒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

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

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

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

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

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

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

(要求:

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20届高三第一次阶段考试

历史试卷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秦朝建立前的政治转型。

材料中君王称号的变化反映了分

封制下统治秩序的瓦解,故A项正确。

平王东迁,东周建立意味着西周统治的

终结,B项错误。

C项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

秦朝的建立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

立,D项错误。

2.B【解析】由“乡大夫每三年对乡民的‘德行道艺’进行考核,将优秀者推荐给朝廷”可知,西周时期已经有推荐品德优秀、才华出众的人士给朝廷的现象,这与西汉时期的察举制(注重才德)类似,即西周时期巳经孕育了后世的选官制

度,B项符合题意。

题干材料没有涉及诸侯国权力问题,A项排除。

题干材料

无法体现出世卿世禄制遭到了破坏,C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出“礼崩乐坏”的问题,D项排除。

3..B【解析】由材料信息“郡县政府成为中央政府的执行机构”“中央指挥郡县如‘身之使臂’”等可知,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可有效治理国家,故B项正确。

A、C、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

4答案:

C

解析:

结合表中信息可知,从汉高帝到汉武帝时期,郡级政区由15郡发展为108郡、国,这一变化反映了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C项正确。

诸侯国与中央矛盾在汉武帝时期得到基本解决,A项错误,排除;材料未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变化,排除B项;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

5..C【解析】材料中《诗经》记载麦子在“十月”收割,《左传》记载麦子“四月”收割,《孟子》却说收割是在夏至之时。

可以据此推测当时麦子在传播,播种过程中,成熟时间发生了变化,故C项正确。

材料中无中外的比较,或中原与其他地方的比较,故A、B项错误,排除;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6..B【解析】由“始收民印契钱,令民典卖田宅,输钱印契”“改变以往田宅交易双方均纳税的规定,正式确立卖主立契、买主税契的土地买卖制度”可知,这使土地买卖空前活跃,不利于自耕农群体的形成和发展,导致了自耕农经济的日益衰退,B项符合题意。

7.D本题考查唐宋时期的手工业。

题干材料中涉及的昌南镇即景德镇,同时题干提供的信息表明这里因瓷器而名扬天下,故D项符合题意。

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排除A项;B项在材料中未提及;C项错在“海内外”。

8.D解析:

本题考查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信息“动员他们家庭的女劳动力从事织绸或织布的手工业”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不是私营手工业,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9.D

10..C【解析】本题考查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推崇先秦时期封建制度”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故A项错误;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并没有对当时的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任何实质性的冲击,它起到的仅是一种思想启蒙的作用,故B项错误;以顾炎武和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为代表的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深刻的启蒙意义,给后世民众以启迪,故C项正确;材料中无论是黄宗羲还是顾炎武,他们批判和抨击的都是君主专制而非中央集权制度,故D项错误。

11..C【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理学家”“民间家族制度”等可知,朱熹的做法促进了儒学的世俗化,C项正确。

规范家礼、家法不等同于扼杀人的自然欲求,A项错误,排除;朱熹的这一做法不能说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B项错误,排除;民间家族与乡村基层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D项错误,排除。

12.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的文人画。

据材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反映了人的不同的情感,这说明中国山水画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B项正确。

13..A【解析】本题考查传统价值观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材料中,一些著名大学的校训源自古代文化典籍,体现了为国为民的情怀、勇于担当的精神、修身克己的操守等,发人深省,表明传统价值追求具有旺盛生命力,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传统文化的影响,B、C项无法由材料得出;《离骚》不属于儒家典籍,材料中的古代文化典籍不局限于儒家典籍,D项错误。

14..A【解析】本题考查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学说作为官方哲学,成为声誉隆盛的显学,流传数百年而不衰”说明理学在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的思辨化指的是儒学与佛教、道教的融合,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理学家求理的方法,不是官民行为准则,故C项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理学的来源,故D项错误。

15.. C【解析】本题考查造纸术,东汉蔡侯纸的出现使造纸术出现突破性进展,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经济作物种植范围扩大,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东晋、南朝时期我国造纸原料和社会上层对纸的使用都较广,传统书写材料简被纸取代,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私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16.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科技据材料“田亩……仓窖”“敬授民时”“编农书”可知,中国古代科技承视为农业服务,故A项正确;B项的“限制”材料中没有体现;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可排除;《九章算术》并未体现出经验性,D项错误。

17..A【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材料中对商人生活的描写从唐代“渲染商人和农民的苦乐之别”到宋代转变为“宣传的是商人和儒生的苦乐之别”,其内容的变化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相关,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B、C、D三项内容,故排除。

1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的永恒宗旨源于罗马人的祖先罗慕洛的名言“在王法之下生活,我们不得不低下我们高贵的头颅”,这既体现了法律的权威,

又体现了古罗马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D项正确。

19..C【解析】本题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

材料中没有反映雅典航海业发达的情况,也未体现“雅典军人以保护城邦为己任”,据此可排除A、B两项;据“只要雅典人拥有二百艘……那雅典人就是有城邦……国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民集体是希腊城邦的核心,故本题选C项;D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20.B【解析】根据材料“各民族共有的法律”“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可知,随着罗马版图的拓展,罗马法从公民法发展到万民法,万民法是对公民法的继承和发展,故B项正确。

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罗马奴隶主与奴隶间不可能平等,故排除;《民法大全》标志着罗

马法学体系最终完成,故C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21.. A【解析】本题考査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这里的公民灵魂变得非常敏感,只要有谁建议要稍加约束,他们就觉得受不了,就要大发雷霆”“他们真的不要任何人管了,连法律也不放在心上,不管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反映了民主的泛滥,会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误用,这是直接民主的体制性危机,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对雅典的民主持批评态度,与民主和人权思想深入人心、加强中央集权和自由精神无关,故B、C、D项错误。

22.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普罗泰戈拉所讲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的感觉,而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也强调人的主观感受,故选A项。

23..C【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素养。

表格信息反映的是不同时代的中外学者对明末李贽的不同评价,历史解释是历史叙述的一部分,基于同一历史事实,历史解释由于不同学者所处时代的不同,所持立场以及学识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呈现多元化特点,故选C项;表格信息是对李贽的评价,不是强调历史叙述,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历史叙述的差异性反映的是叙述者立场的不同,并不能反映历史本质,故D项错误。

24.24.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唐代的三省六部制。

据材料可知崔祐是门下省的官员,皇帝下达诏书后,崔祐可封还诏书,可知门下省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B项正确;A、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没有涉及监察机关,排除D项。

25..C【解析】“高标入世的姿态”“对世界冷静理性的思考”是先秦儒家的特点,其含义是以高于现实的姿态关注现实。

而从汉代起,这种现象“始有缺失”指的是因儒学成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