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186792 上传时间:2022-10-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docx

考研教育学《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中国教育史》考试复习笔记(代表性的知识点)

一、有关常识:

1、四书、五经:

四书为儒家主要经典《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为儒家经书《诗》、《书》、《礼》、《易》、《春秋》。

2、西周形成“学在官府”,“官守学业”的局面,政教一体,官师合一,以“明人伦”为教育宗旨,培养治术人才。

3、春秋时期齐国创建的著名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实行教学、研究与咨议相结合。

其学则《弟子职》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学生守则。

4、《史籀篇》是著录于史册的最早的蒙学教材。

5、中国近代的留学教育始于1872年,最早提出建议的是容闳。

6、1877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于上海举行了第一次传教士大会,各教派联合组成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负责为教会学校编写、出版教科书,并规定以宣扬基督教为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1890年,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又在上海举行了第二次大会,并进一步明确议订传教士利用教育作为侵略工具的重点。

这次大会将“学校教科书委员会”改组为“中华教育会”。

7、古代官学名称:

商代:

序、庠、学、瞽宗

西周:

国学(辟雍、泮宫)和乡学(塾、庠、序、校)

汉代:

太学(鸿都门学、宫邸学、邸第学)、地方官学(郡国学)

隋唐:

儒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专科学校(律学、算学、书学、崇玄学、医学、兽医学、天文学、音乐学、工艺学)、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县学)

宋元明清:

中央官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武学、画学、回回国子学、四译馆、俄罗斯学堂)、地方官学(府学、州学、军学、监学、县学、社学、卫学)。

(社学:

古代地方官学的一种。

元代首创,各县村庄一般50家为一社,每社立学校一所。

择通晓经书者为师,利用农闲空隙时间,使子弟入学。

明承元制,农村普设社学。

古代私学名称:

高等私学(精舍、精庐),初等私学(书馆、学馆,村学、村塾、冬学,坐馆、教馆、家塾、私塾、义学、义塾)

8、墨、道、法家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教育内容以“兼爱”的基本思想为主,同时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实用技术的学习,也重视武艺和自然科学技术的教育,大大突破了儒家教学内容的范畴,但忽视礼乐教育与美育在陶冶道德品质和审美力方面所产生的作用。

道家没有书本教材,以自然之道为教育内容,要求人们听凭自然,主张贵“无”、知“常”、守“柔”,推崇人性自然论。

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

强调严刑峻法,从根本上肯定法治的作用而忽视教育的作用。

9、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为了适应汉武帝的政治需要,他在《对贤良策》中提出三大文教政策建议:

第一,建立太学“养士”,改革选士制度;第二,兴教化,正万民;第三,“独尊儒术”、“罢黜百家”。

在当时条件下,对于巩固统一、发展教育事业、培养与选拔国家急需人才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指出教育作用:

通过人为的教育将人性中善的要素转变为善。

二、名词解释:

1、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年),因校址在洛阳的鸿都门而得名。

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所传授书法绘画艺术的专科学校。

由三公推荐入学,其设置、招生、任官均与太学不同,是宦官集团培植私人势力的场所,有政治斗争的背景,但从中国教育发展史尤其是专科教育史上看,它的设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打破儒学独尊的教育传统,以诗、赋、书画为教育内容是教育的一大变革;其次,鸿都门学是一种专门学校,为后代专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

2、三舍法:

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变法期间(“熙宁兴学”)制定的太学生升级与出仕的制度。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即在太学分立外舍、内舍、上舍三个等级,制定系统的“三舍升补法”。

“升补法”的基本原则是德行与经艺并重,私试成绩与公试、舍试成绩并重,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太学的教学质量和太学的地位。

3、八股文:

明清两代专门用于科举考试的一种特殊文体。

它有固定的格式和一系列清规戒律,有不少繁琐而苛刻的要求,专取《四书》、《五经》内容命题,内容诠释必须以程朱理学的注释为标准,不得自由发挥,每篇文章由八个部分组成,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每一部分都有两股两相比偶的文字。

这种文体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

4、《学记》:

《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教育专著。

《学记》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

《学记》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

总结出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兼顾,学习与休息兼顾)、豫时孙摩(预防不良倾向产生;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循序渐进;相互观摩,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作用)、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长善救失(坚持正面教育,重视因材施教,善于因势利导,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将缺点转化为优点)等等教育教学原则,提出了问答、讲解、练习、类比等教学方法。

5、三纲领、八条目:

《大学》中提出的一个完整而概括的政治、道德教育的纲领和程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是儒家对大学教育目的和为学做人目标的纲领性表达,“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被称之为“三纲领”。

为实现三纲领,《大学》又进一步提出一系列具体步骤,概括为八个条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以道德观念认识(格物、致知)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正心,诚意)为中心,以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修身)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构成了儒家的道德教育体系。

6、朱子读书法:

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强调读书穷理,认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他的弟子汇集他的训导,概括归纳出“朱子读书法”六条,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这“六条”不是孤立的,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的,有内在的逻辑,是一个完整的读书、求学、进业的程序和步骤。

“循序渐进”包含有读书的“量力性原则”,“熟读精思”包括有读书的“巩固性”原则,“虚心涵泳”包含有读书的“客观性”原则,“切己体察”包含有读书的“结合实际”原则,“着紧用力”包含有读书的“积极性”原则,“居敬持志”包含有读书的“目的性”原则。

可以说“朱子读书法”包含有上述这些原则的萌芽和因素。

7、京师同文馆:

186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同文馆,并于1862年正式开学。

京师同文馆是清末洋务运动的产物,是带有某些资本主义因素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学堂,是洋务学堂的典型。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它被视为中国政府自行创建的第一所新式学堂,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学堂的诞生。

京师同文馆开始是最先进的英文馆,后陆续设立法、俄、天文、算法、东(日)文馆。

1902年,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京师同文馆的主要特点有:

专门培养洋务人才;课程侧重于“西文”和“西艺”;采用西方的教学制度,实行分年课程和班级授课制。

8、生活教育论:

“生活教育”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它包括了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是一种创造性的,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论有以下三大主张:

“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论的核心。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人过什么生活就受什么教育。

“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论的另一个重要主张。

当大众没有解放之前,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

“教学做合一”---“生活教育”论的教学理论。

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教。

(陶行知其它教育思想:

论普及教育:

主张普及教育应该从劳苦大众的生活实际出发。

论民主教育:

认为民主教育应该是民有、民治、民享的教育。

论儿童教育:

认为教育不能创造儿童,教育的任务是帮助儿童生长。

首先要真正了解儿童;其次,要尊重儿童的人权,认识和重视儿童的创造力;第三,要解放儿童。

在培养儿童过程中,要因材施教。

9、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由于不同阶级利益的驱使和学术资料源流的不同,形成了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派,史称“诸子百家”。

10、察举:

中国汉代选官取士制度。

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层层推荐,最后向朝廷荐举,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下授以不同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推行的选官取士制度。

即设置大小中正官,品第人物,依家世和才德区分为高下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作为任官授爵的根据,然后再按品授官,实际上承认了门阀世族集团的特权。

11、六艺:

夏、商、西周时期教育的基本内容。

礼,后世称之为周礼,包括周代的典章制度和以孝、悌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以及各种礼仪。

乐包括歌咏、舞蹈和演奏乐器等。

礼和乐密切配合,礼是外在的政治原则、道德行为规范,是其思想行为准则,具有强制性。

乐则陶冶人的感情,使强制性的礼转化为人们内在的道德和精神的需求。

射即拉弓射箭的技术。

御即驾驭战车的技能。

书是读书、写字。

数是计数。

六艺体现了文武兼备、诸育兼顾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文明发展早期的辉煌。

三、简答题:

1、书院的起源及其在组织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特点。

答:

唐末宋初,官学衰落,士人失学,在理学教育思潮的推动下,传统的私人讲学得到发展,为此出现了一种高于蒙学的高级的教育组织形式即宋代的精舍和书院。

书院源于唐末,兴盛于宋。

它以私人创办和主持为主,将图书的收藏和校对、教学与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独立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

在宋元明清诸朝,书院逐步发展成为官学之外最主要的综合性教育研究组织形式。

书院教育的存在,弥补了封建官学的不足,填补了许多学术文化研究领域的空白。

书院在组织管理上有以下特点:

机构简单,管理人员少,学生也参与管理;课程设置灵活,不同书院有不同安排,重平时考核;学规严密、师生共同遵守;经费自主;重视自己的特色。

书院在教育教学上有以下特点:

既是教育教学组织,又是学术研究机构;允许不同学派讲学;入学不受地域限制;教学注重讲明义理,躬行实践,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师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

书院与汉代太学的区别:

a、培养目标不同。

书院办学的目标是要求弟子学做人,追求封建人格之完善,官学则是以科举入仕为主要目的。

b、自由讲学。

每一学派大师主持的书院往往是该学派的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基地。

c、学生可以自由择师入学,不受籍贯的限制。

d、教学以自学、独立研究为主,以答疑形式进行教学。

e、倡导学术争辩和学派交流,没有固定的形式和组织。

2、述评张之洞“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

答:

张之洞是我国清末著名的洋务派教育家,他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这个思想集中反映在《劝学篇》中。

所谓“中学”也叫旧学,指的是封建的典章制度,伦理道德,中国的经史之学,孔孟之道。

在为体的中学中,他基本的主张,在于“明纲”。

为了明纲,他特别强调读经的重要意义。

读经的目的在于以三纲五常封建伦理道德加强学生的思想训练。

所谓“西学”,张之洞归纳为“西政”和“西艺”两方面,并认为“西政之刑狱,立法最善。

”关于“中学”和“西学”的关系,他强调“中学”是根本,“西学”是末节,“中学”为主,“西学”是从。

只有在通“中学”的基础上,才能学“西学”。

讲“西学”,必先通“中学”;而要存“中学”,又不得不讲“西学”。

“中体西用”的思想,在当时有促进改革的一面,也有阻碍教育沿着资本主义方向前进的一面。

从哲学和方法论角度来看,“中体西用”思想是形而上学的。

第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对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涉及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

“中体西用”思想,一直支配着晚清教育。

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创立和发展近代学校教育,改革了传

统教育只重儒学的教育内容,增加了自然科学知识,发展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