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86672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8.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docx

人教版高二生物必修三同步精选对点训练群落的种间关系

群落的种间关系

1.胃幽门处的幽门螺旋杆菌是诱发胃溃疡的主要因素;我国宁夏引入狐狸以防治鼠害;为了提高蜂蜜质量和产量而引进的西方蜜蜂对中国本土蜜蜂造成严重排挤,使新疆和大兴安岭几种蜜蜂相继灭绝。

请分析幽门螺旋杆菌与人、狐狸与鼠、西方蜜蜂与本土蜜蜂的生态学关系分别是(  )

A.寄生、捕食、竞争

B.捕食、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种内斗争

D.寄生、捕食、种内斗争

2.如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3.寒带针叶林中两个动物种群(N1、N2)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图判断这两个种群的关系是(  )

A.捕食关系,N1为捕食者,N2为被捕食者

B.捕食关系,N2为捕食者,N1为被捕食者

C.竞争关系,N1为竞争中的胜利者,N2为失败者

D.共生关系,N1、N2彼此依赖,相互有利

4.生物群落甲、乙、丙含有数字1到8表示的8个物种,每个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下表给出了这些物种的种群密度(个/m2),请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小的是乙

B.当受到大规模害虫袭击且危害程度逐渐增强时,这些群落中受影响最大的是甲

C.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互利共生

D.在生物群落丙中,各物种之间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

5.科学家近日在印尼婆罗洲发现,蝙蝠栖息在猪笼草的捕虫囊中。

猪笼草得益于蝙蝠粪便中的营养素,而蝙蝠则安全地藏匿于植物的捕虫囊中。

下列各项最符合两种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6.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a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7.生活在白蚁肠内的鞭毛虫,能消化白蚁肠中的木纤维素,若没有鞭毛虫,白蚁即饿死;植物中的菟丝子,要缠着大豆才能生长;大小草履虫必须分开培养,才能生长好。

以上生物的种间关系分别为(  )

A.互利共生、寄生、竞争

B.竞争、寄生、互利共生

C.寄生、互利共生、竞争

D.互利共生、竞争、寄生

8.一块农田中有豌豆、杂草、田鼠和土壤微生物等生物,其中属于竞争关系的是(  )

A.田鼠和杂草

B.豌豆和杂草

C.豌豆和其根中的根瘤菌

D.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

9.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

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

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在生物学上叫(  )

A.互利共生

B.竞争

C.寄生

D.捕食

10.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当乳酸积累到一定时,还会抑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这种现象包括的生物间的关系有(  )

A.竞争、竞争

B.竞争、种内斗争

C.共生、竞争

D.共生、种内斗争

11.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12.表示物种Ⅰ和物种Ⅱ是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关系的是(  )

A.

B.

C.

D.

13.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

虫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外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真的小草。

这种真菌和幼虫的关系属于(  )

A.共生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14.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

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

D.捕食、寄生、捕食

15.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16.防治松毛虫常用的方法有招引灰喜鹊和施放松毛虫白僵病菌,灰喜鹊和白僵病菌与松毛虫的关系依次是(  )

A.竞争和共生

B.捕食和寄生

C.捕食和共生

D.寄生和捕食

17.分析以下实例,选择正确的答案(  )

①白蚁消化道中生活着以纤维素为养料的鞭毛虫 ②白尾鹿遇危险而逃跑时,尾巴高举显示出臀部白斑以告诉同类 ③小丑鱼喜在有毒的海葵触手间活动,以求保护 ④鸣禽在繁殖季节有鸣叫占区行为,以保证其繁殖所需空间 ⑤菜粉蝶为十字花科植物传粉,但其幼虫菜青虫又以十字花科植物的幼叶为食 ⑥榕树的气生根能沿着附近其他树木向上生长,但这一过程往往最终把其他树木缠死

A.答案A

B.答案B

C.答案C

D.答案D

18.从生物学角度看,下列古诗中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  )

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C.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9.丑鱼居住在海葵的触手之间,这些鱼可以使海葵避免被其他鱼类食用并清洁海葵的身体,而海葵有刺细胞的触手,可使小丑鱼免于被捕食,小丑鱼本身则会分泌一种粘液在身体表面,保护自己不被海葵伤害。

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种内互助

B.竞争

C.寄生

D.互利共生

20.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

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

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21.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

22.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23.为研究人工生态系统中大草履虫和栉毛虫间捕食关系的影响因素,设计两组实验:

实验一:

在培养液中依次加入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甲图);实验二:

在培养液中先加入沉渣作隐蔽场所,再同时加入大草履虫和栉毛虫,得到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见乙图)。

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

A.沉渣对栉毛虫的种群数量变化无影响

B.大草履虫以栉毛虫为食

C.培养液为上述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D.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其余部分流入栉毛虫

24.下列几组图中,能正确表示生存斗争、种间斗争、种内斗争和竞争关系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5.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A期间,若对害虫喷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

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

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

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26.下图分别表示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单独培养(甲)和混合培养(乙)时的种群数量曲线。

从该图所示的结果可以推断(  )

A.双小核草履虫比大草履虫个体大

B.双小核草履虫是大草履虫的捕食者

C.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D.大草履虫比双小核草履虫个体大

27.在野外试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开放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①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出有关 ②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 ③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在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 ④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衰退时开始减弱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8.自然界中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关系一般理解为“互相依存,互惠互利”。

下列存在共生关系的是(  )

A.亲鸟与其雏鸟

B.豆科植物与链球菌

C.北极熊与海豹

D.牛与其胃肠中分解纤维素的细菌

29.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30.在控制条件下将生态和生理特性十分相似的两种农作物(甲和乙)混种在一起,对实验数据统计处理后,得到如图结果。

预测当播种比例为甲∶乙=5∶5时,种群竞争能力将表现出的趋势是(  )

A.甲、乙均增加

B.乙强甲弱

C.甲强乙弱

D.甲、乙均减弱

31.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32.如图所示曲线1和曲线2分别代表物种1和物种2的耐热范围,在什么温度下物种2竞争的过物种1(  )

A.t1~t2

B.t2~t3

C.t1~t3

D.t3

33.针、阔叶林混交,对马尾松和山毛榉的存有量逐年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作Y值,作曲线如图,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马尾松与山毛榉存在竞争关系

B.混交后的混交林要比人工单纯林更能抵抗虫害

C.a、d年份的优势种分别是山毛榉和马尾松

D.根据曲线能推论出:

混交林中的山毛榉比马尾松更适应当地的环境

34.下图中A表示的是一种鹰在一个群落中的情况,那么B可能代表的是(  )

A.是该种鹰的天敌种群

B.是与鹰有互利关系的一个种群

C.群落中生产者数量变化的情况

D.是被鹰捕食的一个种群

35.下列简图表示共生、寄生、竞争、捕食四种关系及生物之间对应的曲线图例,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图注:

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活条件,箭头代表营养流动方向)(  )

A.①—b ②—c ③—a ④—d

B.①—a ②—b ③—c ④—d

C.①—c ②—a ③—d ④—b

D.①—b ②—a ③—c ④—d

36.潮间带满潮池中常见的滨螺是捕食者,吃很多藻类,尤其喜食小型绿藻(浒苔)。

如图为藻类种数与滨螺密度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各种藻类存在竞争关系

B.若没有滨螺,藻类多样性会降低

C.滨螺密度越大,藻类种类数越少

D.滨螺在中等密度时,藻类多样性程度最高

37.2011年夏秋之际,“2010年河南商城多人被蜱虫咬伤后不治身亡”的阴影还未散去,据报道又有多人被蜱虫咬伤,一度引起村民恐慌。

蜱虫一般都生活在一些动物表皮,以吸取动物血液为生,所以体内经常会携带来自动物的多种病毒。

如果携带这些病毒的蜱虫叮咬了人,患者可能会感染上某些病毒,继而引发重大疾病。

蜱虫的生活方式、蜱虫体内的病毒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分别是(  )

A.捕食 分解者

B.寄生 消费者

C.寄生 分解者

D.竞争 分解者

38.下列哪组生物之间的关系与人和SARS冠状病毒之间的关系相同(  )

A.狼和兔

B.噬菌体和细菌

C.豆科作物和根瘤菌

D.大、小两种草履虫

39.菟丝子叶片退化,茎黄色或黄褐色,常生长于龙眼、柑橘等果树的树冠层。

下列有关菟丝子和果树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影响果树的光合作用 ②吸收果树的水分和养分 ③竞争土壤水分和营养 ④共同生活,互惠互利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0.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

(图乙表示甲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1.如图所示为4组生物:

A.根瘤菌与豆科植物;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A~D4组生物对应的曲线: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造成图中②现象的原因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④与②所示关系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4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2.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

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

(1)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的坐标系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

(2)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

(3)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

答案解析

1.【答案】A

【解析】幽门螺旋杆菌寄生于人的体内;狐狸以鼠为食;本土蜜蜂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被排挤。

2.【答案】D

【解析】由题目获取的信息有:

①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②三种鱼数量随深度的变化曲线。

解答本题,需先读懂曲线所代表的意思,然后,再根据种间关系——竞争、捕食、共生的特点去判定。

由曲线图可知丙主要分布在浅水层,乙主要分布于中部,而甲主要分布于水底,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由食物分布可知,甲、乙、丙三种鱼的食性存在较多重叠,因此三者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

由图的纵坐标可以发现,不同水深的生物分布不同,三种鱼类因食性不同,所以存在分层现象,可以说明不同鱼的捕食对象不同。

由图示看不出鱼类之间存在共生关系。

3.【答案】B

【解析】从曲线可以看出,两曲线发生周期性变化;分析曲线的每一个周期,发现总是N1种群数量增长以后,N2种群数量随之增长,说明N2以N1为食。

两个种群若存在竞争关系,则一个种群的增长可导致另一个种群的减少。

两种群若存在互利共生关系,则两曲线呈平行关系。

4.【答案】C

【解析】生物群落是由若干个种群组成的有机结构,群落的种类越多,个体间数量分布越合理,越有利于能量流动,其稳定性越大,反之,则越小,因此A、B选项正确。

分析群落丙种群中物种数目基本呈现数量金字塔形,最可能的关系是捕食关系。

5.【答案】D

【解析】这种异于寻常的生存方式,给双方都带来好处,所以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符合互利共生,D正确。

6.【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种群a随着时间的延续,种群数量在不断增加,达到K值时趋于平衡,呈现出“S”型增长曲线。

之所以不能无限增长,主要是种群数量的不断增加,种内斗争加剧而致。

种群b在前期不断增长,尚未达到K值就锐减,既不是“S”型、也不是“J”型增长曲线。

从曲线图分析推出二者不是捕食关系,因为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呈波动的关系,且不同步,相差一个时间段。

如果是竞争关系,由于两者有共同增长阶段,说明竞争程度由弱到强又到弱;还有可能就是两者之间没有直接关系。

从图中看不出二者之间的关系,故选C。

7.【答案】A

【解析】三组生物间的种间关系判断如下:

8.【答案】B

【解析】田鼠和杂草之间属于捕食关系;豌豆和杂草同属于生产者,对光线、水、肥、空间等资源形成竞争,属于竞争关系;豌豆和根瘤菌之间属于寄生关系;细菌和其细胞内的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

9.【答案】A

【解析】两种生物之间相互都有利,两者之间关系为互利共生。

10.【答案】B

【解析】乳酸菌与其他微生物的关系是两种生物间的竞争关系,而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又抑制了同种其他个体的增殖,属于种内关系中的种内斗争。

11.【答案】D

【解析】A项属于共生;B项中,菜粉蝶幼虫以油菜叶为食,而蜜蜂以油菜花上的花蜜为食,两者不是竞争关系;C项中噬菌体寄生在活的细菌中,不能直接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而是利用细菌体内的氨基酸,细菌与噬菌体属于寄生关系;D项中属于竞争关系。

12.【答案】A

【解析】捕食者受食物被捕食者的限制,随着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

13.【答案】B

【解析】真菌从虫草的幼虫上吸取营养成分,并导致幼虫死亡,所以两者为寄生关系。

14.【答案】C

【解析】大、小鲈鱼高密度混养后,大鲈鱼将以小鲈鱼为食,这应属于种内斗争关系,而不应是种间捕食。

蚜虫具有刺吸式口器,靠吸食汁液为主,应属于寄生关系,如跳蚤与人、雄蚊与植物等。

蝗虫具有咀嚼式口器,碎食植物属于捕食关系,象牛与草等。

15.【答案】A

【解析】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的现象。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的现象。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的现象。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苗多欺草,草多欺苗”,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草长得旺,苗就长得不旺;反之,苗长得旺,草就长得不旺。

苗和草都需要阳光、二氧化碳、水、矿质元素等。

所以二者应是竞争关系。

16.【答案】B

【解析】灰喜鹊以松毛虫为食,两者为捕食关系。

白僵病菌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原理是白僵病菌寄生在松毛虫体内,而使松毛虫死亡。

17.【答案】C

【解析】①为共生关系;②为种内互助;③为种间互助;④为种内斗争;⑤为种间互助;⑥为竞争关系。

18.【答案】B

【解析】竞争是生活在同一地域或空间的不同种的生物争夺生活条件及生活资源进行的斗争,A、B、C、D四句古诗中,只有B描述的是竞争关系,即草和豆之间的竞争,其他三项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9.【答案】D

【解析】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称为互利共生。

20.【答案】C

【解析】从图可以看出甲、乙应该为捕食关系,甲为藻类,乙为浮游动物。

而丙为后期向水池中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

由于鱼是大量的,所以短时间内浮游动物数量急剧减少并最终导致灭绝,随后,鱼由于缺乏食物,其数量也随之大量减少并最终灭绝。

所以如果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那么该种群肯定是藻类,故B、D项错误。

因为鱼类是专食浮游动物的,甲和丙不会有捕食关系,A项错误。

乙和丙具有捕食关系,但又竞争生活空间,C正确。

21.【答案】D

【解析】仅从食物关系来看,曲线不重叠时,M与N无竞争关系,但是二者在其他生存资源上可能会发生重叠而产生竞争关系,所以仅凭曲线是否重叠不能确定二者是否存在竞争关系。

b越大,说明该生物的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适应能力越强。

“J”型增长的发生是以没有生存斗争为前提的,显然,M与N存在竞争关系,不可能满足“J”型增长的发生条件。

当d

22.【答案】D

【解析】蚂蚁以蚜虫分泌的蜜露为食,同时又保护蚜虫,把蚜虫的天敌赶走或把蚜虫搬到有食物的地方,所以蚂蚁和蚜虫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菜粉蝶幼虫与蜜蜂虽然同在一株油菜上觅食,但菜粉蝶幼虫主要吃叶片,而蜜蜂主要采食花蜜,所以不构成种间竞争。

噬菌体与细菌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两种绿藻,因争夺阳光、养料而使一种数量增加,一种数量减少,则两种绿藻属于竞争关系。

23.【答案】C

【解析】由题意可知栉毛虫与大草履虫是捕食关系,由甲图可知栉毛虫是捕食者。

形成乙图的原因是加入沉渣作为隐蔽场所,大草履虫躲避在里面避免被栉毛虫捕食,使栉毛虫捕食不到大草履虫而全部死亡。

大草履虫的能量除用于自身代谢外,部分流入栉毛虫,还有部分被分解者利用。

24.【答案】D

【解析】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环境的斗争、种内斗争和种间斗争三种情况。

而种间斗争又包括捕食、竞争和寄生三种情况。

25.【答案】B

【解析】施用农药后害虫大量死亡,蜘蛛的食物不足,另外农药往往对蜘蛛也有毒害作用,所以蜘蛛的数量将会减少。

C期间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是捕食关系的相对稳定产生的。

26.【答案】C

【解析】单独培养双小核草履虫和大草履虫,两者都能很好地生存,但培养相同天数时,双小核草履虫的个体数比大草履虫个体数要多;而把两者放在一起混合培养时,两者为共同的生活资源(食物、空间等)而竞争,结果使大草履虫减少直至消亡,双小核草履虫获胜,从而可以得到充分的生活条件而生存并繁殖,可见双小核草履虫对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27.【答案】A

【解析】封闭条件与开放条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能否阻断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条件下,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逐渐加强,开放条件下容易在种群密度比较大时出现迁出现象从而导致种群数量减少,故①正确;在初始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开始时种内斗争较弱,开放条件下容易出现外来种群迁入现象,从而使种群增长速率过快而率先达到密度峰值,故②正确;分析图中的四条曲线可知,种群的密度在达到最高点时,都没有出现一段时间内种群数量保持稳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电大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