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精选10则.docx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精选10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精选10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精选10则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一):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穿反鞋
场景实录:
这天中午起床,我又像往常一样门口检查孩子的穿鞋状况,果不其然又有几个孩子穿反了鞋,如果是以前我会直接对孩子说:
宝宝你的鞋穿反了,快换过来吧!
但是这天我突然灵机一动,故作惊讶的指着蒲玉的鞋说:
哎呀,宝宝,你的鞋宝宝怎样在吵架呀?
你看它们两个正歪着头生气呢!
蒲玉听后立刻低下了头左看看右看看,笑着对我说:
呵呵,鞋子宝宝真的生气了!
于是我之后她的话说:
哎呀,鞋子宝宝这么好的好朋友,它们怎样会生气的呢,你赶快帮帮她们,让她们别生气了呀!
只见蒲玉蹲下身子,坐在床边脱下了鞋子,把它们换了过来,其他的小朋友看见了,都低下头去检查自己的鞋子有没有吵架,穿反鞋的小朋友就透过这样个比喻把穿反的鞋子都给换了过来,没想到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比我每一天纠正他们的错误来得有用,从那天以后,我每一天起床后发现他们把鞋子穿反了就会提醒他们:
快看看你的鞋宝宝又在吵架了呢!
孩子们会立刻自己检查并把穿反的鞋倒过来,有的孩子穿好了还会开心地说:
我的鞋宝宝不吵架了。
分析:
1、班级幼儿现状分析:
我班幼儿由于父母的工作忙,大部分孩子都是由家里老人带大的,可想而知爷爷奶奶对孩子的娇惯程度,在家里什么事情都是由爷爷奶奶一手包办,就算是孩子能做的事情他们也担心孩子会做不来,久而久之使得孩子的自理潜力越来越差。
2、幼儿年龄特点分析: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活动资料的组织应充分思考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以游戏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时时处处都蕴涵着教育契机,就拿穿反鞋这一件小事为例,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只用说教来让孩子认识左右是违背了幼儿的年龄特点的,但如过只靠老师的关注和帮忙,又错失了孩子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3、采用教育措施的分析:
小班的幼儿对很多现象都喜欢拟人化,他们觉得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有生机的,他们会对小花、小草说话;会对积木、玩具对话;会把自己的日常生活用具当成好朋友。
两只穿在脚上的鞋子再老师的口中变成了宝宝还赋予他们吵架的情节,帮忙孩子在情节中关注到鞋子是分左右的,只有穿对了鞋子宝宝才会开心。
。
所以对小班孩子的教育要依据他们的年龄特征,顺着他们的喜好,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
(二):
一、案例背景
区域活动中,每位孩子都在自己喜欢的区域玩玩具,忽然听到锦锦哇哇大哭起来。
我连忙跑过去,了解状况。
只见他边哭边指着手说:
陈凯咬我,我顺着他的手看去,果然看见他的手上有一排深深的齿痕,别的小朋友见锦锦哭了,也都跑来看热闹。
这时陈雅也跑来告诉我陈凯打我,还抢我的积木。
但见陈凯小朋友却若无其事,坐在区角里只管玩自己抢过来的玩具。
二、描述与分析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咬人并无恶意。
孩子还不懂得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想法,喜欢用咬人这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思想。
其次,孩子习惯用嘴去感觉外界事物,这是他们了解生活的一种途径。
有时孩子咬人是要表达自己心里喜欢的方式,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陈凯小朋友是个不爱说话,长相可爱的小男孩。
但就是这样一个小男孩,他自私,以自我为中心,把什么玩具都归为己有,人家要玩,他就打,就咬,吓得其他孩子哇哇大哭。
针对这种状况,我们经常与家长沟通,才发现原先该幼儿他要什么总是事事依着他,使他养成了自私,好攻击的心理。
这样的孩子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教育呢?
1、分析孩子为什么会咬人?
1、这是孩子的生理发展过程,大部分孩子会咬人,在孩子1岁左右时,会从床上爬到地上来玩,这是个咬人的危险期。
妈妈并没有制止,而是一边喊痛,一边习以为常。
但久而久之,到了孩子上幼儿园时出现咬人的事件频繁,次数增多,让他养成了咬人习惯。
2、孩子咬人,他是想告诉成人自己想要什么。
但由于语言发展尚未完善,表达不出来自己的想法,心中焦急才会咬人。
在幼儿园里,由于孩子不适应陌生的环境,自我保护意识较强,才以咬人做为一种情绪宣泄方式来为自己减压,保护自己增强安全感。
3、许多家长更加困惑,我家孩子怎样会咬人呢?
那是因为在家,孩子没有相片的对象,家长跟孩子很熟悉,明白孩子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会提前满足他。
而在幼儿园,谁和谁都不熟悉,更何况孩子在一齐,都是以自我为中心,什么东西都觉得是自己的。
别人不给,又不会用语言去表达,所以才会出现咬人这种现象。
孩子想只要我咬了他,他就会给我。
那么他就会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让他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下次还会继续利用这种方法。
2、孩子咬人,成人该如何对待呢?
(1)发现孩子最初有这种咬人现象,必须要制止,给他一种印象不能咬人,如:
能够捏捏他的小嘴,告诉他不能发脾气等转移他的注意力。
(2)孩子咬东西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但咬人这种行为则是有意识的,是一种攻击行为,如果在孩子身上经常出现这种行为,成人就该注意。
对此我们不能迁就和视而不见,就应做出必要的反应,让孩子明白他的这个行为是不好的,没有人喜欢咬人的孩子,只有改掉这样的行为才是好孩子。
(3)应对小孩咬人,家长也不要过分担心和焦虑。
先要时时细心观察,弄清楚孩子为什么咬人?
是不是需要什么东西,满足不了他的要求而造成的?
正确的引导,淡化咬人的行为,用新颖的东西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即正确使用行为疗法。
任何指责只能强化错误,适得其反。
既不能用语言恐吓孩子,也不能防止错误模仿。
(4)利用玩具娃娃或其他拟人的手段,以故事形式告诉孩子咬别人是一种不良行为习惯。
同时也请家长配合,家园共同努力,尽快的消除孩子咬人的行为习惯。
3、应采取的教育措施
(1)加强与孩子交流,建立良好的关系。
每一天鼓励他与别人多交淡,使他有一种被接纳、关爱的心理感受,缩短与老师、好朋友的距离,让他慢慢地融入到这个群众中来。
(2)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让孩子树立信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利用各种途径引导他参与群众活动。
在活动过程中,不要求他一步做到位,让他感觉自己能够做的更好;一旦有进步或取得成功时,我们都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3)透过故事,加强幼儿正确的生活习惯。
透过难看故事《拔牙》并观看医生拔牙的真实场景,让幼儿明白在生活中与好朋友一齐友好的分享。
一旦发现他与小朋友发生争执、有攻击行为时,要立刻制止。
并让他感受被攻击者的难过和疼痛,引导并教育他向对方道歉。
让他明白咬人是不好的行为,明确地告诉他:
咬人的行为是不受别人欢迎的。
三、引发反思
小班年龄特点就是喜欢把玩具占为己有,比较自私,以自我为中心。
孩子在家时,玩的伙伴较少,不容易出现以上这样攻击性的行为,一旦孩子多而玩具少的时候,就开始发生问题了。
任何孩子都摆脱不了这个特点,哪怕是陈凯这样的孩子。
第一次发生之后,我起先是每一天都盯着他,一但发现他想打别人或者是咬别人的行为就立刻制止,但是经过一段时间我发现这种方法根本没什么用,老师总是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总是看着他一个人,而且他想咬人,你立刻制止会让他这会让他更加想去咬别人,他会产生你不让我咬,那我偏偏咬的心理。
于是我便上网找相关的案例,多看相关方面的书,并且我们在此阶段确立了主题活动《大家一齐玩》的主题活动,透过此活动,了解与同伴,老师同时建立与老师、同伴之间地相处模式,培养孩子的交往潜力,从而适应群众生活。
对陈凯的教育,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针对性地教育。
首先我们与其家长联系,在入园、离园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家长更全面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并且他的家长们也是十分的配合,他明白自己的孩子把别人咬了,也感到十分的愧疚,并且对被咬的孩子道歉。
并且我们还透过家长会,QQ群有针对性的向家长宣传幼教知识,帮忙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其次,我们在幼儿园及时正确地观察和评价陈凯的行为,发现孩子的优点,及时给予鼓励,比如他平时做操做的好,我们便请他来上来当小老师,让孩子子对自己产生自信;对孩子的自私行为给予纠正,让她认识到自己和同伴是朋友,有好东西要一齐分享;并且开展《小组画画比赛》、《捡落叶》等群众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多交流,以此培养他们的交往潜力。
对其他幼儿我们透过平常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
而对陈凯的攻击性行为要尽早发现,一旦发现,就及时与他交流,在阻止的同时也给了他心里安慰。
如他要是抢玩具,我就告诉他玩具大家能够一齐玩、轮流玩、这既培养了他的交往潜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
并且平时多与他接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他明白有什么事能够找老师,而不是透过一些攻击型行为就能够解决的。
小班是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我们尽量把他地攻击性行为扼杀在摇篮里。
透过一段时间,事实证明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他此刻咬人行为已经基本上没有了。
幼儿园小班个案分析(三):
幼儿园小班案例分析:
吮吸手指
背景:
开学了,宝宝们有的是托班上来的;有的是新生。
如今都已是小班的小朋友了!
来到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新教室,环境是崭新的,老师同伴都是陌生的。
一切都冲击着孩子们的视觉、听觉和触觉。
因而也增加了宝宝们的焦虑和恐惧感。
在幼儿园群众生活中经常发现有孩子吮吸手指,东张西望,注意力不集中。
我试想:
这个习惯多不好啊,而且手指又那么的不卫生,肯定影响孩子的健康。
我们小班就得从小抓起,培养他们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
不防从这一现象切入设计一些适合小班幼儿的教案。
透过教学活动让他们明白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会影响身体健康。
让他们懂得经常洗手,持续手的干净。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不干净的手指
按设计思路,我想让宝宝们感知吮吸手指是一种坏习惯为第一活动目的。
师:
平时啊,老师经常看到有些小朋友把他的小手指放在嘴巴里吃。
小朋友们有没有看到呀
幼:
璐璐、小鱼儿、杰杰
师:
哇!
有这么多呀!
那你们说你们的小手指干净吗
幼:
不干净。
师:
为什么不干净呀你是怎样明白的呢
幼:
手指上有虫子,吃了会生病的,生病要打针的
师:
恩,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对。
那你们说吃手指是不是一种坏习惯呢
幼:
是孩子们在老师的有效提问中初步感知吮吸手指是不卫生的,是一种坏习惯。
分析:
小班幼儿的思维水平仍处于直觉行动阶段,他们需要直接感知事物才能获得相关经验、认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思考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
吮吸手指在小班是常见的行为习惯。
教师要懂得把生活中的东西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料,从教学活动中让幼儿得到相关认识。
(二)痛苦的手指
在上一环节中有个别吮吸手指的孩子就认识到了自己行为的不对,迅速将手指从嘴中拿出,并表现出害羞的样貌。
我认为这正是引导孩子进入这一环节(痛苦的手指)最好的时机。
师:
瞧,小朋友们,我是手指,我生病了,病的很厉害。
因为我的主人总是把我放在嘴里吸呀吸,有时候还咬我呢!
我就变成这样貌了,多难看呀!
皱巴巴的、光秃秃的,做起事来也不方便了,我真难受呀!
(教师在讲述故事的同时出示痛苦表情指偶,边讲述边表演)幼儿听得很认真。
教师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提问。
师:
小朋友们,手指为什么会变成此刻这个样貌呀
幼:
因为他的主人咬他、因为他难受
师:
对呀,那你们说说他的主人咬他好不好啊
幼:
不好
师:
那我们小朋友要不要咬小手指呢
幼:
不要
师:
为什么不能咬呢
幼:
他会痛、会难受的孩子的回答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表扬。
我思考:
孩子已经明白吮吸手指是不好的,手指会难受。
但小班幼儿需要亲身经历方能深刻感受到。
为此,我在想是否能够让孩子真正尝试一次呢
分析:
透过拟人手法让幼儿感受手指被咬,被吮吸的痛苦。
但我还是终止了让他们尝试的想法。
因为孩子的手指实在不干净,一但让他们尝试,或许有些孩子会觉得:
咦,真好玩!
(三)高兴的手指
打消上面的念头后,我接下来直接还是已拟人手法展示了高兴的手指。
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