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60911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2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docx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

保险行业专题报告:

健康险方兴未艾,产品亟待创新

(报告出品方:

海通证券)

1.背景:

健康产业供、需、付不平衡问题亟待解决

1.1健康产业现状:

供、需、付不平衡孕育发展机遇

1.1.1健康产业供需端:

卫生费用增长快,健康管理供需缺口较大

近年来,中国经济水平稳步提升,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

2020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72000元,较2005年的14368元增加了5倍之多。

与此同时,中国老龄化程度也不断加深,截至2020年年末,中国总人口达到141178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规模为19059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从2005年的7.7%上升到13.5%。

经济水平提高和老龄化程度加深的双重作用,使得中国社会关注点逐渐从“衣食住行”转变为“娱教医养”,人们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也逐渐上升,国民卫生总费用日益增长。

2005—2020,国民卫生总费用从8660亿元增长至72306亿元,复合增速为15.2%,高出GDP年均增长率6.7ppt。

随国民卫生总费用一同增长的,还有人们对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

健康管理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疾病控制,核心内容是医疗机构对客户开展系统的健康管理和干预,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或发展,降低医疗支出,减少医疗保险赔付损失。

疫情的爆发更加激发了民众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视程度。

93%的公众认为身体健康是最重要的事,且公众对于健康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拥有财富”和“满意的工作”。

健康信息需求和供给之间的落差意味着健康信息需要进一步公开化、普及化、透明化,这也为健康领域在大数据方面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从供给端来看,我国当前医疗资源分布并不平衡,限制了健康管理服务的供给。

从分级医疗体系来看,我国三级医院承接了过重的医疗服务需求。

2021年1-3月,我国3044家三级医院诊疗人次为52247万。

相比之下,我国22783家一级、二级医院诊疗人次共计37656万。

由于三级医院仅能为患者提供疾病治疗和康复等服务,无法进行日常健康管理,导致目前健康管理服务产生较大的供需缺口。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有效的健康管理服务不仅能吸引客户,提升客户黏性,而且能显著降低赔付支出,提高公司盈利水平。

从被动的、单纯的支付方,转变为健康管理者,深度介入医疗服务当中,介入治疗决策的制定过程,实现对于健康管理全流程的掌控。

受疫情催化作用,健康产业关注度升温,2020年医疗健康行业资本活跃度提升。

2020年医疗健康行业有100家公司发起募资,募资额度达到1379亿元,其中募资家数比2019年增加51家,是2018年募资家数的2倍之多。

2005年以来,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数量和与融资额度总体呈波动上涨趋势,2018年融资数量及融资额度达到阶段性低点主要是受整体资本环境的影响,行业投资更加谨慎。

2019年,医疗健康行业融资数量和与融资额度逐渐回温。

2020年新冠疫情催化下,融资金额有小幅上涨,但融资数量大幅增加,反映健康产业关注度逐渐升温。

1.1.2健康产业支付端:

个人自付比例高、医保基金收支压力大为商业健康险发展带来契机;保险公司赔付水平仍高、对医疗机构影响力亟待提升

目前我国健康产业支付端以社会医保为主、以个人自付和商业健康险为辅;个人自付比例高于美国,商业健康险空间较大。

我国现行的社会医疗保险主要由涵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乡医疗救助组成。

2020年我国全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6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

虽然基本医保实现了广覆盖,但保障范围和保障程度都相对有限,只保障参保人出现疾病时的医疗费用,相比于发达国家的疾病预防和疾病控制等健康管理措施,当前医疗保障的深度较浅,且保障比例较低。

从医疗卫生费用的支付结构来看,2019年,中国政府预算支出占总医疗卫生费用的27.36%,社会支出占40.70%,个人自付占28.36%,商业保险仅占3.57%;相比之下,美国政府预算支出占总医疗卫生费用的41.04%,社会支出占16.76%,个人自付占10.71%,商业保险占31.49%。

中国健康支出个人自付比例较高,导致“看病贵”现象的出现,这给商业健康险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空间,当前商业保险占比较美国等发达国家有十分明显的差距。

国家医保基金收支压力较大,健康险补充保障力度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从2009到2020年,随着中国医保覆盖范围的加大,居民医保基金收入和支出都在逐年增加,但结余率却呈下降趋势,我们认为这是由我国医保基金的运作管理原则“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决定的。

2020年,居民医保结余率仅为10.4%,较2019年4.5%上升了5.9个分点,一方面这是由我国医保基金的运作管理原则“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决定的,另一方面由于医疗费用上涨与人口老龄化加速影响,医疗保险基金支出持续增长,医保收支面临压力较大,需要预防出现收不抵支的窘境。

健康险赔付支出增速较高。

2012-2020年保险行业健康险原保费收入由863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8173亿元,8年复合增长率为32%,同时,健康险赔付支出由2012年的298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921亿元,8年复合增长率为33%,略高于健康险原保费收入32%的复合增长率。

健康险赔付支出与原保费收入(含续期)的比例由2012年34.6%震荡上升至2020年的35.7%,该比例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

过去5到10年,健康险支付端的扩面大大推动了医疗服务市场的发展,但快速增长的医疗开支反过来加强了支付方对控费的需求。

目前国内的医疗体系下,医疗机构在定价方面的角色占优,社保在付费环节只拥有一定的话语权,商业保险公司在医疗费用的把控方面较为弱势。

1.2深化医疗制度改革,健康产业升级加速

随着人们消费升级以及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与事前预防和长期保障相对应的健康管理受到国家重视。

相对于事后治疗,事前预防能够显著节约医疗成本和医疗资源。

传统健康险通常属于事后保障范畴,而健康管理一般指对健康进行日常化管理和事前化干预,有效控制疾病的发生。

2.健康险:

国内发展方兴未艾,机遇与挑战并存

2.1近期增长暂缓,行业竞争加剧,健康险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2.1.1健康险短期增长乏力,长期仍有较大潜力

过去五年,健康险保费复合增速28%、远超寿险及意外险,2020增速下滑至16%,2021年前五个月同比+13%;健康险占比已经由2016年的18.2%提升至2021年1-5月的23%。

健康险原保费收入由2015年的2410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8173亿元,5年的复合增长率为28%,远超寿险的13%和意外险的13%。

2016年健康险保费增速较高,2017年受监管叫停中短存续期护理险及市场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增速仅为9%。

之后增速恢复至2018年的24%及2019年的30%。

但是2020年却下降至16%。

原因:

第一,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家庭经济来源冲击,相对于刚需来说,健康保险作为可选消费品的需求会降低。

第二,2020年来井喷式发展的“惠民保”作为替代品对现有百万医疗险、重疾险业务产生冲击。

“惠民保”和百万医疗都是健康险市场上热门的补充医疗险产品,皆为被保险人提供在医保基础上的医疗费用报销保障。

二者的保障范围和保障人群存在,同时两者的产品设计上都以用较低保费杠杆撬动百万医疗费用保额为特点,致力解决民众看病贵、因病返贫等问题。

由于与百万医疗的相似性,“惠民保”的火热短期内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百万医疗险的销售,进而也对重疾险销售形成压力。

健康险的短期困境不影响其发展的长期向好。

随着新冠疫苗接种有序推进,新冠疫情的影响逐渐退去,险企展业也将回归常态。

民众收入回归正常,再加上疫情过后民众健康保障意识空前,健康险作为可选消费品会重新被选择。

“惠民保”在短期之内对险企健康险市场形成挤压,但长期来看有助于养成居民健康险投保意识,有利于中端和高端健康险的销售。

健康险长期仍有较大增长潜力。

2.1.2行业集中度高,专业健康险公司有待扩张

根据经营主体不同,目前我国的健康险业务分为三种经营模式:

人寿保险公司经营模式、财产保险公司经营模式、专业健康保险公司经营模式。

人寿保险公司经营健康保险业务以长期重疾险为主,将其与寿险产品搭配销售,作为公司主要的盈利来源;以短期医疗险为辅,由于其保费较低,可作为获客产品用于提高市场竞争力。

财产保险公司只经营短期健康险业务,在2020年车险综改之前主要通过非车险业务条线开展健康保险业务,之后也开始在车险业务条线通过产品创新和组合销售等方式开展健康险业务;此外,财险公司也通过互联网渠道助力健康保险业务的拓展。

人寿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7679.9亿元,占行业健康保险保费的82.7%;财产保险公司健康保险保费收入为1114亿元,占行业健康保险保费的12%。

由于自身经营模式所自带的规模优势和渠道优势,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保险公司依然是健康保险的主力军,行业具有较高的集中度。

健康保险行业前景广阔,各大险企纷纷加码布局,相关业务发展迅速。

近些年来,各大保险公司积极开展健康保险业务,扩大健康保险市场布局,抢占健康保险行业份额。

四家上市险企的健康险业务收入五年复合增速在23%以上,中国太保高达50.0%;占总保费比重提升至18%以上,新华高达37.6%。

2015年至2020年,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健康险保费收入五年复合增速分别为31.9%、23.0%和29.4%,中国太保自2017年来三年复合增速为30.7%。

2020年,平安、国寿、新华和太保的健康险保费收入分别达到了1158.26亿元、1150.89亿元、600.39亿元和461.06亿元。

同时四家上市险企的健康保险业务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也不断提升,平安从2015年的9.7%提升至2020年的19.3%,国寿从11.2%提升至18.8%,新华从14.8%提升至37.6%,太保从2015年的8.6%提升至2020年的21.8%。

未来,老龄化、少子化及经济迅速发展多重促进因素的叠加,有望进一步释放健康保险行业的市场潜力。

专业健康保险业务方兴未艾,需求释放呼唤专业服务。

我国目前共有7家专业健康险公司,目前主要采用泛寿险化的经营方式,总保费收入为490.1亿元,约占行业健康保险保费收入的5.3%,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国有着庞大的保险客户群体,疫情冲击后预期世界将走上经济复苏的周期,专业健康险公司未来潜力巨大,值得深挖。

目前我国健康保险业务存在着同质化严重、劣质服务驱逐高端服务等问题,随着居民健康意识的提高和收入水平的提升,对专业健康保险业务的需求也更加强烈。

互联网式经营模式下,更优质的服务、更精准的信息和更高质量的专业健康保险产品为专业健康保险公司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2重疾险占主导,医疗险快速发展,长护及失能险初步落地

健康险主要包括疾病保险与医疗保险,2019年二者占健康险比重分别为64%、35%,疾病险占比最高。

健康险以被保险人的身体为保险标的,主要包括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长期护理保险。

与寿险相比,健康险具有显著特征:

1)保险事故发生概率高;2)损害程度和情形多样、认定专业性强;3)涉及三方主体——保险人、被保险人、医疗机构。

2.2.1疾病保险

重疾险是保险公司新业务价值的重要贡献来源,但目前面临增速放缓和产品竞争双重压力。

疾病保险主要包括重疾险和特种疾病险。

目前,重疾险由于新业务价值率通常高达80%以上,驱动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增长,成为保障类主打销售产品。

2020年重疾险保费收入4350.05亿元,同比增长5.9%,占健康险保费收入的53.23%。

保障责任方面,恶性肿瘤、急性心肌梗塞、脑中风后遗症、肾衰竭等占据赔付责任的90%以上。

随着竞争加剧,重疾险产品的轻症和中症责任覆盖增加,多次给付比例增加。

由于保险产品设计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无论是保障责任和费率竞争,都进入白热化阶段。

重疾险是否仍有发展空间?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重疾险市场,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2007年至2018年这11年来,重大疾病保险已为消费者提供了超过3000品,累计承保近2亿人次,累计赔付约180万人次,赔付金额超过1000亿元。

目前重疾险在健康险业务总保费中占比近60%。

中国平安、中国太平长期健康险保费在人身险保费中占比不断提升,2020年分别达到19%和23%。

短期内重疾定义切换下的销售热潮确实透支了部分市场需求。

根据监管要求,旧重疾定义产品须于2021年1月31日停售,因此随着各保险公司加大重疾旧定义产品销售力度,2021年1月迎来了重疾险销售高峰,单月健康险保费同比+28%。

旧定义重疾产品的热销,导致有重疾消费需求的客户资源在短期内被大量消耗,新定义产品上线后代理人对条款熟悉度和客户接受度不高,导致后续健康险保费增速迅速滑落,3月保费同比增速仅为3%,而这一趋势截至目前尚未出现明显反弹,5月保费同比增速进一步降至2%。

从中长期来看疾险发展仍有空间。

具体原因为:

1)目前国内重大疾病发病率及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保障需求尚未得到充分满足。

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占全球23.7%,位居全球第一。

目前国内癌症治疗费用平均在22-80万元左右。

而根据慧保天下微信公众号数据,目前我国人身人均保单不足0.8件,根据有效保单分布结构推算人均健康险保单不足0.3件,人均重疾保单必然更低,重疾险覆盖率严重不足;57%客户有20-60重疾保障缺口,87%的人表示自己理想保额大于30,国民疾病保障缺口仍然较大,需求仍然旺盛。

2)我国医保体系覆盖面广但保障程度不高,且面临较大支付压力,继续提高保障力度的难度较大。

3)国内医疗险等其他范围和保障能力有限。

目前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医疗险多为短期险,并且以中低端医疗险为主,一方面无法为消费者提供长期稳定保障,可能面临因健康状况改变导致无法续保等问题,另一方面对于社保外目录费用、出院后康复治疗、务工成本等方面的保障功能有限,而具有护理和失能补偿功能的险种销售规模极为有限。

因此,重大疾病险种仍然是目前国内特殊医疗支付环境下最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

4)有关部门鼓励政策推动。

银保监会提出到2025年健康险总保费达到2万亿元,意味着未来五年复合增速要达到21%。

因此随着未来利好政策的不断推出、消费者风险管理意识提升、医疗通胀水平提高,重疾险消费仍然具有空间。

1)“保障+储蓄”的产品形态仍将是未来重疾险的主要方向,这是与医保体制覆盖广而保障低、医疗险及护理险等发展滞后、国民储蓄意愿高、监管政策引导回归保障等多方因素决定的。

2)保障功能上将更聚焦覆盖院外治疗成本的康复、护理、收入补偿。

随着重疾险产品功能的不断丰富,目前在售产品大多为“费用报销+康复护理+收入补偿+身故保障”多重责任的集合体,而费用报销与医疗险产品重叠、身故保障与普通寿险产品重叠,我们认为康复护理和收入补偿作为重疾险独特保障领域的意义会进一步凸显。

3)产品快速迭代和责任持续创新将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的关键方向。

重疾险在多年发展后已现增长疲态,背后有保障不足、产品同质、竞争策略集中等原因,预计提升保障杠杆、匹配客户需求差异化设计责任、加快创新特色保障等将是未来产品竞争和升级方向。

2.2.2医疗保险

2020年,医疗险保费收入为2442亿元,虽然规模上仅为健康险总保费的24.6%,但同比增速为32%,远超健康险16%的增速。

其中以百万医疗险的发展最为迅猛。

我国社会医保体制建立,伴随近三十年的体系完善,商业医疗险一直定位于社保补充,但实际经历了不同业务阶段,分别为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政策型医疗险、个账健康险和税优健康险,百万医疗,特药保险,城市保险。

在这些发展阶段里,商业医疗险始终作为社会医疗险的补充,为医疗行业筹集资金总量有限。

医疗险根据保障责任范围和保障程度,可分低端医疗险(保障范围与社保相同)、中端医疗险(即百万医疗险)、高端医疗险(针对高净值人群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责任以及全面先进的增值服务)。

低端医疗险的典型代表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惠民保”。

惠民保于2015年由深圳发端,目前呈井喷式发展态势。

2020年,全国已有23个省、179个地级城市推出共111款惠民保产品,超4000万人参保,累计保费规模达50亿以上。

根据中国银行保险报测算,惠民保未来潜在保费规模约在320亿元/年。

惠民保险的爆发和快速普及与它本身普惠利民的定位有关。

惠民保进入门槛低,保低廉,可带病投保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基本医保压力。

其主要特点如下:

1)全方位准入门槛。

惠民保无年龄限制,出生28天以上即可参保;覆盖人群广,无缝衔接医保,所在地基本医保参保均可参保;无等待期,购买即可享受保障;无职业限,所有职业均可参保;无健康告知,可带病投保。

2)低保费。

惠民保按照产品使用范围,将产品统筹划分为一城一策、一省一策、全国可保三类。

各省市依据保障范围、承保责任差异,采取差异化价格,但总体价格低廉,最低保费仅18元。

惠民保个别省市分年龄定价,如长沙星惠保50岁以下居民定价48元,50岁以上居民138元。

3)高保障:

涵盖重特大疾病特药报销+全流程健康服务。

惠民保在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上均贯彻其普惠定位,保障范围涵盖门诊看病、住院治疗各方面,并提供送药上门、癌症查、体检等增值服务;保障水平上,惠民保享有和百万医疗同级别的保额,着力解决了高额医疗费和重点疾病的药品保障。

惠民保在医保和大病保险的基础上,增加了重疾病特药报销,并提高了赔付比例。

苏州惠民保每年报销上限达到100万,且涵盖15自费药报销以及MDT多学科会诊、特药直付等增值服务。

“惠民保”的目标群体仅限于某一城市的有医保人群,且对有既往症的投保人的处理方式不同,而各城市医保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均有差异,因此各地惠民保的保费定价、总保额、年免赔额等均有不同,基本是“一城一策”的模式。

中端医疗险的典型代表产品是百万医疗险。

它也是一款保额较高——200万元至600万元不等,保费较低——100元至2000元浮动,免赔额较高——6000元至10000元不等,针对住院费用实报实销的医疗险产品。

基于其“保费较低且承诺百万级保额”的特性,故称之为“百万医疗险”。

百万医疗险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个人医疗险市场中端产品的空缺。

根据数据,2019年中国百万医疗险保费收入规模为345亿,同比增长102.9%。

自百万医疗险产品问世以来,其保费规模一直维持着高速增长态势。

现在市场上的百万医疗险产品逐渐朝着提供更加完善而多样化的服务的方向发展。

同时,百万医疗险产品也在其他方面逐渐演化发展,如院外特药保障拓展、保证续保期间延长、费率可调型长期医疗险问世等。

这些发展趋势使得百万医疗险更加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增加产品销售量,更好地为其他产品引流。

百万医疗险综合赔付率最高达173.87%,产品风险控制仍存巨大空间。

应监管要求,目前已有100家保险公司公布2020年短期健康险的整体综合赔付率,国华人寿综合赔付率最高,达到173.87%,行业整体处于相对较高水平,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未来在监管整改要求促进下,或能降低整体赔付率,保持在合理区间。

同时,不同保险公司之间赔付率差异巨大,反映出保险公司在保单风险控制能力方面存在高下。

高端医疗险定位高净值客户群体,受惠于经济发展红利,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高端医疗险相比于中端医疗险进一步放宽了对医院选择、特需医疗、费用报销等环节的限制,被保险人可以自行选择公立、私人或外资医院等,涵盖中医、物理疗法等特需医疗,费用报销突破社保限制,因此也有着极为昂贵的保费门槛,目前高端医疗险产品在团险业务中更为常见。

中国市场上的高端医疗保险品牌集中为大型跨国保险公司,以保柏(BUPA)中国和MSH中国最为典型,两家公司均于2000年后进入中国,主打全方位医疗保险、面向高净值客户家庭,并且均与全球医疗机构广泛合作,拥有业内领先的医疗保障和终身理赔能力。

我们选取两家公司的代表性保险计划产品进行比较。

高端医疗险具有鲜明的服务特色和优势,已发展成为高净值客户首选产品:

1)保额高:

保额多在800万-2800万之间,除在美国就医外,投保人基本不用担心保额上限。

2)体验好:

高端医疗投保人能够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同时不受社保费用限制,必要医疗费用均可涵盖;同时,高端医疗险公司为客户提供专属服务,便于解决各种就诊问题。

3)理赔方便:

可选直付医疗就诊,客户无需支付现金,费用直接由保险公司与医院结算。

4)保障责任全面:

除了基本的门诊和住院保障,覆盖生育、体检、疫苗、口腔、针灸、全球紧急医疗等项目。

5)资源优势:

解决“挂号难、床位紧缺”等问题,保险公司为客户预约专家、安排独立病房、享受进口医疗资源。

高端医疗险随国际保险公司走入中国市场,享受近20年经济增长红利,预计2020年投保人数可达98万人,保费收入约97亿元,相关行业规模及客户群体正在快速扩张。

未来,可以预见相关产品将成为医疗保险行业核心增长动力之一。

长期医疗险:

冉冉升起的新星

长期医疗险(费率可调)指的是保险期间超过1年或者不超过1年但含有保证续保条款、且保险公司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整体调整产品费率的医疗险。

此前,由于长期医疗费用难以管控且续保期间内费率不可调整,市场上长期医疗险的最长保证续保期限仅为6年,占比在健康险市场中也处于劣势地位。

近年来,监管方面不断释放政策红利,鼓励长期医疗险发展。

对费率水平调整的政策放开与国际接轨,有效缓解了保险公司的赔付支持压力,提升了保司开发该类产品的意愿。

目前市面上的长期医疗险以期限1年、保证续保的方式存在,基本包含一般医疗保险金和特定疾病医疗保险金。

例如,复星联合健康推出了超越保,保证6年可续保,且免赔额逐年递减;新华保险推出了康健华尊,保证10年可续保,且特疾0免赔。

而当前期限最长的当属平安的e生保与人保的好医保(20年版)两款产品,均有20年续保保证,且提供多种增值服务。

30年、40年乃至终身等更长期的保障还存在缺口,市场还在等待新的保险产品出现,长期医疗险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长期医疗险能够满足消费者长期保障需求,促进险企健康产业链的构建。

对消费者而言,长期医疗险产品能有效避免短期医疗险存在的因被保险人健康状况变化或保司产品停售导致无法续保的风险,帮助消费者解决后顾之忧,从而充分发挥医疗险产品支付的杠杆效应。

对保险公司而言,长期医疗险具有的复杂性使得风控能力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之一。

这将促使保司更深入地参与到大健康产业链的各个链条中,增强自身精细化描绘风险的能力,进而实现更为个性化、智能化、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服务。

长期医疗险的发展也存在着一定的挑战。

具体风险因素包括:

1)不断上涨的医疗费用。

由于疾病谱改变,医药技术进步,新型药品(昂贵特药)出现,人口老龄化,社会通货膨胀等诸多因素,居民医疗费用呈现非线性增长态势。

由于大部分险企仍囿于被动接受医疗费用的阶段,医疗通胀的不确定性是保险公司实现精准定价的一大阻碍。

同时,长期医疗通胀也会削弱现有产品1万元免赔额的作用,但目前监管政策尚未允许免赔额的相应调整。

2)再保险风险转移机制不完善。

由于长期医疗险历史数据较少,存在高的定价风险,一般再保险公司对其仅给予3或以下的再保险保证,3年之后再保险公司有权选择提升费率或退出,这使得保险公司风险转移和客户承诺两端期限不匹配,存在缺口。

长期来看再保险机制作用较弱。

3)费率调整存在压力。

在激烈的同质化场竞争下,单一公司费率调整效果与其他公司相对费率密切相关,存在较强的博弈不确定性。

4)逆向选择、选择效应递减和道德风险问题。

逆向选择的基本原理为非健康人群具有强续保“粘性”,而健康人群倾向于退出计划。

选择效应递减随着保单年度进展,前期核保有效性逐步减弱,被保人群整体健康状况变差。

两种作用皆导致健康人群占比降低,赔付率恶化,险企为保证收支相抵,将上调保费,这又进一步加剧健康体退保意愿,最终陷入“死亡螺旋”。

另外,不同于寿险或重疾类产品退保可能损失一定现金价值,医疗保险一般无退保惩罚,客户退保可能性基数更高。

道德风险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