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54327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拓展rd 文档 3.docx

历史拓展rd文档3

宗法制的现实表现和影响

1、家谱、宗祠、族规、祭祖扫墓、内亲外戚、“亲亲尊尊”

2、“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男尊女卑”、“裙带关系、荫庇心态”;家国一体

3、宗法观念深植中华文化之中,重视血缘亲情成为中华传统重要组成

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

贵族政治(奴隶社会)

官僚政治(封建社会)

官吏来源

血缘、世袭。

任命、非世袭

内容

贵族代表掌握政治

按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建立中央及地方行政权力体系

表现

分封制、宗法制、世卿世禄制

群县制、官吏选拔和任命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内容看:

王位世袭制、等级森严的分封制、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2、关系看: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同礼乐结合,形成整套政治体系,体现早期政治制度成熟

3、家国关系:

血缘关系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家与国结合,家国一体。

4、基本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

5、浓厚部族色彩,最高执政者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原因

⑴地理因素:

大河流域

⑵经济根源:

农耕经济决定

①封建个体小农经济要求强有力中央政权维护统一、安定,保证生产

②封建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中央政权保证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反抗

⑶政治因素

①春秋战国宗法制、分封制破坏

②秦统一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③适应地主阶级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需要

⑷民族:

多民族国家

⑷理论来源:

法家理论

评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奠定两千多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历代沿用加强

⑵积极:

①政治:

有利于维护统一和社会稳定

②经济文化:

促进封建经济和文化发展

③民族:

加强交流、巩固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⑶局限:

①政治:

A腐败、独裁

B地方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没有相应自主权,难以实施有效管理

②经济:

剥削繁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③思想文化:

钳制思想、阻碍近代科技产生

⑷封建社会前期积极为主,后期消极为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特点

1、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2、皇权至上,凸显人治和专制色彩,皇权独断性、随意性,最高统治权皇帝一人掌握,主要官吏皇帝任免

调遣

3、两对基本矛盾和演变趋势:

(1)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斗争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2)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趋势是皇权不断增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宰相制度

4、金字塔般统治机构,职责分工明确,组织严密,既配合又牵制加强统治,提高效率

5、加强对官吏选拔监督;选官不问身份,俸禄制,官位不世袭

6、政治专制伴随思想文化专制

三省六部制特点

1、

互相制衡、加强皇权

相权三分

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

2、节制皇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

3、“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说明唐朝宰相增加,削弱相权,加强了皇权。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和影响

特点

影响

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有效巩固统一

军队战斗力低下

分割权力、互相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巩固政权

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强干弱枝

加强中央集权

地方空虚

中国古代选官制演变

(1)选官制

①夏商周:

世袭制(世卿世禄,贵族子弟世袭)(依据血缘关系)

②汉:

察举制(自下而上推举)(依据是孝廉)

③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门第)④隋唐及后:

科举制(考试择优选取)(才学)

(2)趋势

①选拔标准:

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能

②选拔方式:

地方评论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③选拔形式:

趋制度化,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①参政方式:

直接选举,轮番而治

②主权在民:

全体公民集体掌握国家大权

③法律至上:

依法治国、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陪审法庭、桃片放逐法)

④公民内部相对平等

⑤权力制约:

城邦公民集体对官吏监督、制约。

议事会这一具有立法、行政、司法职能的权力机构,受公民大会和公民主广泛参与的陪审法庭制约,陪审法庭对官员和法律进行控制

⑥公民意识

英国君主立宪制特点

⑴国王统而不治,国家象征,不掌握实权

⑵议会权力至上,是最高立法机关,议会掌握实权,议会内阁制为核心

⑶代议制政府掌实权,内阁是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

⑷现代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融合体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1、对英国:

实现政治民主化;政治斗争相对有序,促进社会稳定;本主义发展的保障

2、对他国:

英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模式为很多国家树立了榜样,具有世界意义

美国1787年宪法体现的原则

(1)联邦制

(2)分权与制衡(3)民主(总统和众议院民选等)

英法美德几点比较及原因

1、与英国议会相比,德国和法国议会权力较小。

2、与美国总统和国会比,法国总统和参议院权力较大。

3、英国君权是虚,立宪是实,议会是权力中心;德国君权是实,立宪是虚,君主是权力中心.

4、原因:

(1)法国君主专制历史长久,势力强大

(2)美国是移民国家,欧洲启蒙思想传播;历史短暂,无君主专制历史

(3)德国领导统一和改革的阶层封建专制色彩浓厚,民主意识薄弱

(4)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较发达,中世纪已经确立制约王权的机制,如《大宪章》,议会等包含契约,分权制衡因素,议会权力至上思想广泛传播。

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中国

古希腊

原因

⑴大河流域,疆域辽阔⑵农业经济(农耕文明)→分散的封建自然经济⑶农民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协调生产,组织抵御自然灾害;地主阶级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强大的皇权

⑴海洋文明:

山多地少、港湾、岛屿众多

⑵商品经济发达

⑶公平法则,自由、宽松,民主的政治氛围→小国林立,民主政治发达,法律体系完善。

趋势

专制

民主

文明延续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成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力保障,促进文延续

缺乏强有力权威,国家不统一,易破坏文明发展历程。

认识

没有完善无缺的政治制度,各种政治制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时代,阶级局限性。

明清时期,中国与欧美历史的不同走向

中国

欧美

经济

农耕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工业革命开展,向工业国转变。

政治

封建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封建制度衰落

资本主义代议制逐步确立

外交

闭关锁国

殖民扩张

思想

封建理学统治地位,束缚思想,压制人性和个性。

文艺复兴、守教改革、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发展,提倡人性和理性。

科技

传统科技总结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发展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分类比较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继续

原因

打开中国市场

性质

非正义侵略战争

扩大

侵略国

英国

英法两国,美俄帮凶

侵略范围

主要在长江以南沿海地区

从沿生活经验到北京

口岸、割地

五口;香港岛。

十一口;英割九龙司一区,俄割100多万平方公里。

主权破坏

领土、领海、司法关税等主权。

主权进一步丧失,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内地。

社会性质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进一步加深

 

太平天国运动的特点

1、反封建同时反侵略2、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

3、首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4、农民战争最高峰(依据《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未实施原因

1、客观原因:

军事形势紧张无暇顾及

2、根本原因:

自然经济虽已解体,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没产生。

3、主观原因:

没把发展资本主义消灭封建制度联系起来,没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广大将士不拥护。

《资政新篇》与《天朝田亩制度》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背景

上升阶段

下降阶段

经济主张

消灭私有制→空想、违背潮流

发展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经济→符合潮流

群众基础

反映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强烈愿望,极大调动农民革命积极性。

没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得不到广大将士拥护

时代特点

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极大空想性,无法根本实现。

鲜明资本主义色彩,反映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寻求救国道路的迫切愿望。

作用

①未真正实行②推动革命发展

未实施

实质

废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封建性质。

资本主义性质

2、联系

(1)《资政新篇》继承《天朝田亩制度》反封建,弥补其改革社会方案上的落后、空想。

(2)在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经济主张方面相互矛盾

义和团运动

原因

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重→反帝高涨

性质

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总体不反清)

旗号

“扶清灭洋”⑴积极:

反映主要矛盾,反帝爱国②局限盲目排外,仇视西方文明,对清王朝认识不清

清政府政策

联合反侵→勾结列强镇压

意义

①粉碎瓜分野心②沉重打击清政府→加速灭亡

近代前期列强侵略中国分两阶级

时期

侵华战争

侵略国

侵略方式

影响

19世纪40-60年代

两次鸦片战争

英法为首,俄美随后

以战争打开中国大门手段,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经济侵略方式。

①政治: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经济: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近代化进程。

③思想:

向西方学习新思想产生

④外交:

被迫打开国门,中外发动势力开始勾结。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

英法俄美德日意奥

掀起瓜分狂潮,以华治华;

资本输出为主

①政治: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民主革命高涨。

②经济:

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严重摧残民族经济。

③思想:

维新思想和民主共和对封建思想形成巨大冲击,新文化运动支援封建思想正统地位。

④外交: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评价三民主义

(1)进步性:

表达资产阶级利益,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共同愿望

(2)局限性:

由于资产阶级软弱性,不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民主革命任务

①不敢明确反帝、不敢充分发动人民②不能彻底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多种史观评价辛亥革命影响

1、革命史观:

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打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

2、现代化史观

(1)政治:

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人民法获得一些民主权利和自由。

(2)经济: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思想:

促进思想解放,使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

3、社会史观:

废除一些陈规陋习,一定程度上推动近代物质生活用品礼仪习俗的变革。

4、文明史观:

促进传统文明向近代文明转变

现代化(近代化)

1、含义:

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过程

2、内容

⑴政治:

民主化、法制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

⑵经济:

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

⑶思想文化:

科学化、理性化、大众化;

⑷社会生活现代化,即物质生活质量衣食住行、风俗礼仪的近代化

3、是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

4、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历史趋势:

专制到民主、人治到法制J、主权沦丧到国家独立。

两次国共合作比较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中共推动③复杂内部斗争

④冲突焦点—领导权⑤推动革命发展

背景

①打倒列强除军阀

②两党发展初期、都是革命党

①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②国民党:

执政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③共产党:

成熟、拥有相当力量军队和根据地、代表中华民族利益、革命中坚力量

反对对象

北洋军阀

日本帝国主义

方式

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结果前途

①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合作破裂

抗日战争胜利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比较

第一次

第二次

背景

日本是强国,为征服中国

近代天皇制建立,借朝鲜农民战争之机

为摆脱经济危机,借国共内战之机

侵华手段

采取制造事端,突然袭击方式

九一八、七七事变

胜败原因

领导

清政府腐败、消极避战、妥协

国共合作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共同抗日

民众

清政府压制,阻挠台湾民众反割台斗争

中共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

坐失良机

采取阵地战和济南战,持久抗战

国际环境

英美等支持日本

中国同英、美等结成反法西斯同盟,得到国际社会有力支援

影响

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灾难

强烈刺激中华民族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中国民主革命进程

推动中华民族团结进步,壮大人民力量,增强自尊心自信心,为民主革命胜利奠定基础

十月革命特点

(1)革命理论:

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一国并且经济相对落后国家取得胜利

(2)革命道路:

中心城市武装起义扩展到中小城镇和农村的革命道路。

(3)革命阶段: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紧密相连。

(4)革命实现方式:

设想和平压权到暴力革命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比较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斗争目标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斗争结果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两个政权并存

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比较

巴黎公社

十月革命

(领导)没有无产阶级政党正确领导

较成熟无产阶级正党正确领导

(同盟)无农民支持

工农联盟

没有乘胜追击,给敌人喘息机会

坚决反击反革命叛乱和外国干涉军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首次尝试

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①背景:

战争、阶级矛盾尖锐

②方式:

以武装起义方式压权,打有奖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③性质: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

俄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革命道路比较

俄十月革命

中国革命

①发生在资本主义经济较落后国家②采取暴力革命方式③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④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列定主义、毛泽东思想)

革命过程

开始采取和平合法斗争,最后才武装起义

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夺取政权道路

先中心城市暴动,然后波步农村。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中心城市。

取得胜利时间

迅速

漫长曲折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特点:

由空想到科学马克思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由理想到现实(十月革命)、由一国胜利到多国胜利、一种模式到多种模式、曲折性。

中国多党合作制特点

1、政党地位:

中共是唯一领导地位的政党(执政党)。

2、政党关系:

中共与其他党派法律上平等、政治上合作、组织上独立、民主党不是在野党是参政党。

3、合作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4、合作方式: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重要的组织形式。

 

中国为什么不采用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人大制符合我国国情)

1、历史:

西方民主共和制在中国行不通(辛亥革命教训)

2、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决定实行人大制

3、代表阶级利益:

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4、4、经济基础:

与公有制相适应

新中国四大民主政治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4、基层民主制度

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的社会条件

1、经济发展2、社会进步3、国民素质提高、民主意识增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与建国初“三大政策”关系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

三大政策

目的

发展同所有国家,尤其是周边国家关系

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

影响

成为解决国与国关系的准则,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巩固新中国独立

特点

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别,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分阵营

地位

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

建国初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具体体现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点

(1)包容性:

①适合不同制度②适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③适用国家政治经济等关系

(2)开放性:

不同历史时期内涵不断发展

(3)平等性:

所有国家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3、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的提出表明中国外交重大转变,是继“一边倒”政策之后,与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交往愿望的体现。

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

中美关系正常化背景

①朝鲜战争后,美国继续敌视中国(台湾海峡军事活动、侵越战争)→中美关系长期敌对。

②70年代初,世界局势重大变化,改善关系成为中美两国共同要求。

③美国:

与苏争霸处于守势;中国国际地位提高,遏制中国政策失败→欲改善同中国关系

④中国:

苏威胁安全,为对付苏威胁;美战略收缩,改善同美关系,利和平解决台问题、改善国际地位。

中美关系

1、近代

(1)追随英、法侵华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独立对华政策(门户开放政策)

(3)与中国联合抗日(4)支持蒋介石内战

2、现代

(1)建国初:

敌视(孤立、不承认、封锁)

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沉重打击美国全球霸权政策,推动世界人民反霸反殖斗争,壮大世界和平与社会主义力量。

②美国继续推行反动政策,企图扼杀新中国。

③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

(2)70年代以来:

关系走向正常化

⑶存在的问题:

许多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影响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是台湾问题。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过程

1、1955-1991年:

两极格局(取代欧洲为中心的格局)

(1)美苏从战时盟友变为对手,形成美为首资本主义国家和苏为首社会主义国家的冷战局面。

(2)美苏没有大规模直接武装冲突,但世界局部战争不断。

2、20世纪70年代——1991年: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

(1)美实力相对下降,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三足鼎立局面。

(美、日、西欧)

(2)西欧联合实力增强

(3)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4)不结盟运动

(5)中国日益强大。

3、1991年——今:

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1)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瓦解

(2)目前,“一超多强”(美、欧盟、中、日、俄)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几点认识

1、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根本原因:

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2、一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取决于综合国力

3、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决定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20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三足鼎立标志世界经济多极化格局形成,也标志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冲击两极格局

4、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两极格局结束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