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论文.docx
《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论文.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课改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
冉启杰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
在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教学模式处于中介地位,因此,努力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学科教学模式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
要探索新课程实施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应该弄清楚教学模式的定义、原理,以及研究的范围。
什么是教学模式呢?
教学模式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获得某种教学结果,将多种具体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而形成的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某种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该关注知识、技能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将课程的目标表述为: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这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目标体系。
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模式,必须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重新定位和对语文教学的新的要求,要以师生互动为中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另外还必须考虑新教材的内容、体系特点,有的放矢,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还应该关注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积极探索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的主要任务是形成一种学习环境,以最适宜的方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但是没有一种模式是为完成所有类型的学习或者是为适用于所有学习风格而设计的。
当前,教学模式正从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从以“教”为主向重“学”的方向发展;从经验归纳型向理论演绎型发展。
作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会运用一种教学模式,而应该灵活运用多种多样教学模式,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它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1、完整性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由一定的教学理念、主题、目标、程序、策略、内容和评价等基本因素组成,本身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结构和一系列的运作程序,体现出理论上的自洽性和过程上的连续性。
2、操作性
教学模式是一种简化了的教学思想和理论,它通过某种便于理解的教学结构和易于操作
的教学程序,把某些抽象的、纯粹的理论用比较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反映出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一个简单易行的教学行为框架,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理解、把握和运用教学理论。
3、稳定性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教学结构和活动序列的结合体,它通过概括教学经验,去粗存精,抽取出重要的教学要素组成,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教学活动的普遍性规律,因此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
4、灵活性
虽然教学模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是一成不变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随着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现有教学条件和师生水平的不同,我们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此外,教学模式是一定社会的产物,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教学模式也不断的吐故纳新,只有这样教学模式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相关理论以及《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讲读课:
预习——质疑——讨论——点拔——拓展
自读课:
引导——自学——练习——小结
文言文:
读——译——论——背——练
综合学习课:
导读——导编——导演——导评
一、讲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讲读课是语文的最主要的教学形式,对它的模式研究对语文教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讲读课模式的第一步——预习。
预习是一种新课学习前的准备。
这种预习应该包括两个内容:
一个内容就是把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进行回忆和接触,发现和强化,对必备的旧知识缺陷进行补救,以架起“认知桥梁”。
另一个内容就是对新知识进行初步理解,对实验操作进行实践准备,以便从中提供信息和问题,实现“常识反馈”。
第二步——质疑。
思考质疑是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自己发现问题,提出自己的疑问。
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一切学习必须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处理分析问题中发展,以解决问题而告终。
这样的学习,才能真正让学生在矛盾中展开积极的思维,才能发展思维能力,培养解决问题能力,激发智慧的火花,引起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在接触新的课文时,学生难免会有疑问,即使在学了课文后,学生也可能产生疑问。
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使学习效果更为扎实。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往往安于现状,很少有学生主动质疑,而且所提出的疑问大多浮于表面,缺少探究性,所以,教师应该责无旁贷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自主学习的活动形式,打开学生思路,让课堂质疑充满生命力。
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寻疑,即引导学生动脑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质疑,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释疑,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交流等释疑;引导学生存疑,对一些当前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告诉学生留待以后适当的时候再研究。
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共同努力。
学生敢问爱问是培养的前提,会问善问是培养的关键。
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质疑氛围,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第三步——讨论。
讨论辨析是学生对自己发现的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讨论或辩论。
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教学过程。
讨论既是一种师生双边活动性质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又是体现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经过学生自己积极思考,相互探讨,以求得问题解决和认识深入的一种发展性教学方法。
讨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智慧。
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受这种欲望的驱动,学习过程往往会变得主动而富有生气,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了。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越是教材的核心问题越需要学生去理解,会积极参与,进入角色,才能产生预期的效果。
因为数学在小学阶段概念教学比较多,学生是不会产生好的印象,认识也就肤浅了。
有些知识在训练学生的思维活动,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乃至促进素质的整体提高起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时应舍得花时间,组织学生去讨论。
由于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学生每解决一个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经过一个较为复杂的思考过程才能完成。
只有充裕的时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才会深入,才能抓住要领,才能从容去组织语言,去选择表达方式。
因此,即使是讨论也应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一片思维时空,在此基础上交流想法,各抒己见,只有经历这样一个分析、归纳、综合的思维历程,才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真正给学生展示个性的机会,课堂讨论才能真正发挥其功效。
第四步——点拨。
课堂点拨主要是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归纳提高。
点拨是一种教学艺术,教师要在教学的关键处,疑难点和学生在探索中出现的错误上进行点拨。
通过点拨能疏通学生的思路,并把学生获取的感性知识升华到理性,使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教学中得以落实,使教学更加深入。
因此说,讨论是点拨的基础,点拨是讨论的递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点拨不是直接告诉学生方法和答案,而是设计出有助于指导学生继续思考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课堂点拨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它在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们强调课堂点拨的创新价值,正是改革课堂教学,着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五步——拓展。
拓展,实际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延伸。
探究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讨论总结出的新的知识规律来发现探究新的问题教学环节,这是学生学习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拓展环节有比较多的形式:
文本之间的拓展、向读的拓展、向写的拓展、向生活空间拓展、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文本之间的拓展我们已有意识无意识的做得比较多了,比如类型相同的阅读练习,这在课本后面和练习册安排的较多。
向读的拓展,这个在我们教学小说诗歌的时候安排的比较多,我们教学的小说基本是中长篇的节选,那么我们就叫学生去阅读相关的小说,教学诗歌的时候也是一样。
当然我们要把这种被动的行为变成一种主动的行为才能真正达到拓展的目的。
向写的的拓展,我们也经常在做。
学了游记就让学生学习按游踪记叙的方法;学了新闻就让学生用新闻的格式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课文;学了小说,就要求学生学习塑造人物的方法描写人物反映思想。
向生活空间拓展,现在显得特别重要,新课标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尊重学生言语实践亲历和亲历语感的积淀”,那么我们就要有意识的让学生把课堂课本和自己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有的课文文短意长,有的课文读完之后,情感还在回荡,若向课外延伸,就可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语文课堂注入一股新鲜的活力。
从原文本向超文本的价值空间拓展。
有些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已深深地被课文中的人物感染,那么我们就要很好的利用这种情绪,及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自读课课堂教学模式
语文自读课从教学内容讲是指语文教材中的“自读课文”,从授课形式讲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独立操作为主的一种课型,它是与教读课、作文课、复习课、活动课、口语课、多媒体辅导教学课等课型并列的一种课型。
目的在于印证和实践“教读课”上所学习到的方法。
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质疑问难。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自读课文占一半左右,而自读课的教学又最易忽视、最难落实、最难坚持,必须有一个既符合自读课的教学规律,又能提高自读课教学效益的教学模式来规范自读课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引导——自学——练习——小结”的自读教学模式。
“新的教育精神使个人成为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
自学,尤其是在帮助下的自
学,在任何教育体系中,都是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自读课是一种培养人才,因材施教的好
形式,它能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敏捷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和思辩能力。
自读课教学模式第一步——引导。
自读课开始,教师运用2——3分钟的时间巧妙导入,引导学生进入自学状态,激发自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经验的语文教师总是重视导入的技巧,“强迫学习的东西是不会保存在心里的。
”(柏拉图)只有强烈的爱好和求知的兴趣,才会在自读中产生良好的心理条件,推动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
从趣出发,以激为触发点,激而成趣。
激趣导学的方法可以乐激趣、以情激趣、以奇激趣、以疑激趣、以新激趣、以成功激趣、以故事谜语激趣、以多媒体激趣等。
第二步——自学。
学生根据老师或自己设置的学习目标独立阅读课文,探究问题的过程。
它包括学生的一切自学行为,如读书(默读、自由朗读、精读、略读、浏览等方式)、动笔圈、点、画、批、注,使用工具书查字典、词典,给生字词注音、解释,找出课文的关键词语、精彩语段,摘抄妙词佳句,做笔记,理清课文的脉络,辨析课文的体裁,提出疑难问题等一系列的活动。
这实际上是学生深入课文内部,感知材料、训练语感的过程,是自读课的核心环节。
第三步——练习。
通过自读,学生开拓了视野,学会了自读的方法,训练了技能,培养了语感,掌握了一定的阅读规律,学生就可以将这些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如学会摘录词句,平常就可以养成边读书边摘录,收集妙词佳句,运用到写作上去。
学会了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阅读思路去阅读文章,学生在课外阅读报刊杂志、小说名著时,就会知道怎样进行阅读。
第四步——小结。
课堂小结是对学习过程的系统梳理,经梳理后,认识归入体系之中,这就使学生以复杂的教学内容中简化了该存贮的信息。
课堂小结就是在课堂上对学生反映出的问题(包括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或对知识上有困惑的地方)和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的提出的结论性的东西,在课堂上及时进行小结会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课堂小结要适度提升。
很多教师的课堂总结好像在机械地完成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总是以“你学会了什么”“你掌握了什么”等问题来草草收场,学生难以达到知识上的提升和情感上的升华。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课堂小结部分进行有效的预设,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
课堂小结往往是在教学行将结束之时。
教师要把握那个特殊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精心进行预设,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回顾在本节课中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获得情感
与态度的升华,使课堂总结取得画龙点睛的效果。
三、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一直以来,中学文言文教学,都是采取“教师讲、学生背”的注入式教学。
这种把原本鲜美的食物嚼得稀粑烂,然后再灌给学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造成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厌学心理。
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文言文,在推动国民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启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目前我们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式存在着单一被动的问题,学生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和能力。
为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国家出台了《基础教育课改革纲要》,出台了新的课程标准。
如果我们教师以旧的教学方法去教学生学习新课程,无疑是穿新鞋走老路。
特别是近年来,一部分省市中考加大了课外文言文的考查力度,更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一种可以让学生获得收集和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新型学习方式。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正视当前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方法。
为此,我们提出了“读——译——论——背——练”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
文言文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一步——读。
古人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的这条经验是宝贵的。
读是文言文学习的入门之径。
宋人朱熹说过:
“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
”(朱熹《读书之要》)然而,现在置身于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听到的是教师们慷慨激昂的讲解,而少了莘莘学子的琅琅读书声。
文章不是无情物,而蕴含在文中深远的意境、高妙的立意、细致的刻画等往往需要反复朗读才能领会。
文言文教学中更应注重朗读,有些文章学生初看不懂,讲解会使句子变得浅白、淡而无味,削弱了文章的意境美。
只有通过指导后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出作者所表达的意境,领悟到雪后初霁,雨后彩虹,海市蜃楼等佳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要保证足够的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生具体情况,教材特点来控制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
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
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时,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
让繁琐冗长的串讲让位给读。
有些课文浅显易懂,语言平实,没有必要在“分析”的漩涡里打转,还是多读读吧!
总之,我们应该还给学生朗读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明理,在读中开窍,在读中陶冶情操。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如坐春风,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营养中。
第二步——译。
为避免“庖丁解牛,不见全牛”的肢解式文言文教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方法上,应废除以教师过多讲解而取代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讲读”式教学模式,建立班级阅读教学中在教师导读下以学生自读为主的“议读”机制,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要把文言文翻译、理解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变“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
第三步——论。
论,即讨论。
讨论式教学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设疑——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变“教”为“学”
何谓“设疑”,有两种情况:
学生有疑和假设疑问;教师在学生提的问题中进行筛选,确定讨论问题的有效性。
由于讨论的问题来自学生,激发了学生认知的热情,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保证了讨论的质量。
2、析疑——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变“死记”为“活学”
析疑,顾名思义就是分析和解答疑问。
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是展示信息多元化、学习方法、团结协作的过程。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方法,在与同学讨论中提高能力。
培养学生这样的学习本领和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这种能力不是马上能形成的,而是经过多次的训练,学生才能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3、悟疑——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层次,变“学会”为“会学”
悟的字典意思是:
理解、明白、觉醒。
学生在讨论中,一悟学会提问题;二悟学会讨论问题;三悟学会创新调控。
这样的感悟,促进了学生的自身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四步——背。
背诵古以来就是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中国的私塾教育,有几千年的历史传统,背诵就是最主要的手段。
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赋诗也会吟。
”可见背诵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文言文,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增强语感,还能加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
背诵对提高语言能力和视听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背诵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篇文章教师讲得再好,分析得再透,还是别人的见解,学生也只能支离破碎地领会。
让学生自由地、多次地诵读课文,便于整体感知和 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
过去背诵被冠以死记硬背的帽子,但事实证明放声诵读并非不可取。
现在的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课堂上总是“保持沉默是金”的风度,只有在老师的要求下才读,至于自己去诵读就很难一见了,能够背诵几十首诗词或几篇文章的学生可谓少数。
背诵的目的是培养语感,把握语境,毫无疑问,诵读对提高语言能力和视听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要求学生齐读课文,如此重复以至于背诵。
只要指导得法,学生对于背诵是不会厌烦的。
久而久之,诵读形成学习古文的习惯,古文的语感、语境在读中“境界全出”,真是非读不可以达其妙。
这样做的结果有助于长久记忆,甚至能达到以读促讲的功效。
第四步——练。
列宁说: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听、说、读、写是人类使用语言的四种方式,也是人类语言能力的四个组成部分。
文言文的学习也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课堂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它是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
课堂练习具有帮助学生为加深记忆痕迹而联系旧知识的复现功能;具有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汇集、
归纳、比较的综合功能。
练习的质取决于练习安排的合理性,练习与学习内容的一致性,练习与学生认知结构相吻合的针对性和练习对智力、能力发展的有效性。
不加分析就把各类练习卷分派给全体学生完成,把学生带入无效的、耗时的机械重复的练习,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
练习的量应是适度的,“题海战术”不应抬头。
四、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改的一个特色。
《课标》指出: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所以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的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各国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实践来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
因此语文课堂应改革教育教学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综合性学习,更应该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参与精神。
因为“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的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如果不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就很难达到教学目的,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相反,如果在综合性学习中,注意培养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需要我们教师加以引导。
所以我们在综合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导读——导编——导演——导评,其中贯穿了一个“导”字,强调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作用。
导读,是在每一次综合学习之前的指导。
这里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每一单元综合实践活动的文本内容。
这些内容为教师的指导提供了依据和准则,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导编。
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综合实践活动的文本内容,明确了综合性实践活动的要求、方向之后,就要指导学生针对研究主题,制订自己的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和活动方案。
导演。
这里的演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过程,一是实践活动结束后形成的研究成果的展示过程。
这两个过程教师都要认真指导。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研究资料,还要不断纠正学生的偏颇,最后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正确结论、观点。
在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学生的成果展示,要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导评。
这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
评价是把“双刃的利剑”,它既能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
要发挥好评价的作用,教师应该做到:
遵循主体性原则,落实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调动学生自主评价的主动性;遵循差异性原则,尊重个体差异,因材评价,分类提高;遵循合作性原则,注重合作评价,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遵循探究性原则,强调发现,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精神;遵循发展性原则,重视激励导向,满足学
生的成功愿望;遵循开放性原则,强调课内外结合,致力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总之,教学模式是较为稳定的教学结构框架和活动顺序,是教学过程成熟的表现形式。
“模”,就是模范、规范、典型、典范,“式”就是程式、方式,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程式,但不要程式化、规范化,这就如同戏剧表演一样,没有模式,就如同没有规矩,自然难成方圆;只有在必要的程式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才能成就艺术,否则,就只能是机械模仿,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