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7060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七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docx

最新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七第2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人民版必修2

第2课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学习目标]

学测要求

高考要求

1.了解“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2.认识“斯大林模式”在经济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

1.背景

(1)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成为苏联的主要领导人。

(2)1925年的苏联仍是一个只能依靠从国外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农业国。

(3)斯大林领导时期,苏联仍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中。

2.方针

1925年12月,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

3.建设

(1)1926~1928年,对原有工业企业进行改建扩建并新建了几千家企业。

(2)1928~1932年,实施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4.成就

(1)1937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并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2)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改变,到1937年,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优势地位。

(3)工业总产值到1937年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误区警示]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是在特定的国内外背景下制定的,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途径,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则经历了先轻工业、后重工业的发展道路。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

1.方针:

为了引导农业小生产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2.实施:

从1929年下半年起,全国各地的集体化运动一哄而起。

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3.影响: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其实施主要是为了配合国家的工业化,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思维点拨] 正确认识苏俄(联)的农业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农业集体化在农业方面的措施要注意区别。

余粮收集制是适应了当时战争的需要而采取的非常措施,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减轻了农民负担,适应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但它只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短期措施;农业集体化的实行,基本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但措施过激,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三、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制定,宣布苏联的社会主义已经基本建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2.特征

(1)经济

①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是一种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

②国家对经济直接管理,排斥市场调节。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

(2)政治方面:

国家的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的权力高度集中于总书记。

(3)思想文化方面:

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主要靠行政干预手段管理。

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

(1)经济方面:

斯大林模式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解决刻不容缓的难题,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看,这种模式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使经济发展失去动力。

(2)政治方面:

斯大林模式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但这种模式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3)思想文化方面:

这种模式导致个人崇拜之风弥漫于苏联党内外,文化创造力受到了极大的压制。

[思维点拨] 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苏联刚刚成立,工业基础薄弱。

(2)为了用现代技术改造落后的工业、农业,为了增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主题 斯大林模式

1.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史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

“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史料二 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结果,农业生产遭到了严重破坏。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思考 

(1)斯大林强调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就外部环境而言,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据史料二,谈谈你对苏联工业化政策影响的认识。

提示 

(1)当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和加强国防建设。

(2)史料表明苏联牺牲农业来实现工业化的政策。

这种政策促进了工业发展,加快了苏联工业化进程,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特点

史料 “斯大林模式”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计划管理体制,它限制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否定了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粗暴的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生活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思考 史料反映出斯大林经济体制有何特点?

提示 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实行计划经济。

3.影响

史料一

史料二 在苏联,1928年的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

——《中学历史教学》

思考 史料一、二反映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建设存在什么问题?

提示 史料一中的柱状图反映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史料二反映斯大林时期牺牲农民利益为工业化积累资金的特点。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原因、特征及教训

(1)原因

①根本原因:

苏联的小农生产占优势的社会经济结构,经济文化落后。

②客观原因:

过渡时期阶级斗争激烈,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帝国主义包围下险恶的国际环境以及战争的危机感。

③主观原因:

斯大林对党内斗争的激进处理方法以及理论上的失误。

④历史原因:

长期的封建专制遗留下了大量的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的残余。

(2)特征

①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上实行单一的公有制。

②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

③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主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④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

⑤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

⑥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体制。

(3)教训

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

③制定农业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利益。

④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必须结合起来。

列宁与斯大林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比较

1.过渡方式的区别

在列宁领导下,找到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义逐步过渡的正确途径;到斯大林时期取消了新经济政策,从而取消了应有的经济手段,单纯利用行政手段,最终形成高度集中的经济行政体制。

2.过渡思想的对比

列宁的逐步过渡是正确的,是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斯大林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这一思想,过分强调生产关系的变革,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道路,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长期落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比例失调。

1.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

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

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

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部分国有企业,符合材料中“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所以选D。

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没有突破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A、B说法不符合史实。

C说法夸大了材料中的内容。

2.(2017·江苏连云港学业水平模拟)学者莫斯统计,(苏联)从1927到1933年间,高等教育招生(往往是技术学院)增加了3倍,其中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学生人数从总数1/4增加到了1/2。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农业集体化的推动B.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C.与美争夺世界霸权D.经济危机趋于缓解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1927到1933年”“技术学院”可知,斯大林执政期间,片面发展重工业,培养工业技术人才,故B项正确。

3.苏联史专家闻一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他一定要以动员的方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一定要让社会自我牺牲地为苏联效劳。

下列属于“社会自我牺牲”发展苏联的策略是(  )

A.新经济政策B.管理权下放原则

C.物质利益原则D.农业集体化政策

答案 D

解析 新经济政策尊重苏联全体人民利益,与题意不符,故A项错误;管理权下放在斯大林时期没有出现,故B项错误;物质利益原则出现在列宁时期,故C项错误;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政策让苏联农民牺牲利益以促进工业化实施,故D项正确。

4.有学者说:

“苏联制度的设计用意,在于尽快将一个极落后,开发度极低的国家,早早送上工业化的大道……尽管这个制度极其缺乏效率,极其浪费,但毕竟达到了上述目标。

”据此可知该学者(  )

A.赞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

B.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认为斯大林模式有合理之处

D.否定赫鲁晓夫改革的必要性

答案 C

解析 题干所说的是苏联制度,并不是苏俄,所以排除A、B两项;再者材料评价的是苏联的工业化之路,并非改革,所以此题的正确答案是C项。

5.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

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

“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

“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联“一五”计划时期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它使人们产生了诸多幻想,如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

当然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因为大量生产资料被用于重工业生产,轻工业品、农业产品较为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连“面包”都得抢购或是排队购买。

A、B、D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容,故排除。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内容比较

内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实行余粮收集制

实行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自由贸易

允许自由贸易

分配

平均主义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配

材料二 斯大林认为社会主义只能实行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只能允许两种公有制形式的存在和发展;社会主义所有制越公就越优越;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道路就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工业化道路,加强党的领导就是一切权力越来越集中于党,社会主义越发展阶级斗争越尖锐。

——《苏联的共产主义》

(1)根据材料一表格提供的信息,请你指出新经济政策最主要“新”在哪里。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斯大林模式在经济上的特点,并对其历史影响作出简要评价。

(3)根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苏联历史上这三次经济政策的调整所获得的启示。

答案 

(1)“新”表现在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市场发展经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背景: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特点: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优先发展重工业。

评价:

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牺牲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3)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结合国情。

解析 第

(1)题中前一问要抓住“允许……资本家经营”“自由贸易”等信息,对比概括即可;后一问要联系所学知识归纳;第

(2)题前一问应注意在经济方面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如“只能”“只能允许”“以……区别于……”等;后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联系三次政策调整的原因和影响进行概括;认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政策与国情的关系。

一、选择题

1.毛泽东曾经就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这样谈论“他们是竭泽而渔”(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

此处毛泽东所说的“渔”指的是(  )

A.环境保护B.农业生产

C.民生生计D.工业生产

答案 D

解析 “竭泽而渔”谈论的是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针,和环境保护无关,故A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缓慢,故B、C项错误,D项正确。

2.(2017·江苏高考考前模拟预测一)1925年12月,苏联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斯大林认为,不是发展任何一种工业都是工业化,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

据此分析(  )

A.斯大林模式形成

B.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

C.容易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D.新经济政策被终止

答案 C

解析 斯大林模式形成是在1936年,故A项错误;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业”表明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C项正确;新经济政策被终止是在1929年,故D项错误。

3.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

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  )

A.余粮收集制B.固定粮食税

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垦荒

答案 C

解析 苏联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农民的利益。

实行余粮收集制是在苏俄时期,工业化还未起步,故A错误;实行固定粮食税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B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故C正确;D项与材料无关。

4.20世纪30年代苏联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存在严重的“剪刀差”(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苏联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工业化积累资金

B.限制农村私有制的发展

C.保证社会主义公有制

D.维护计划经济体制

答案 A

解析 压低农产品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其目的是以牺牲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的快速发展。

5.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明显弊端,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  )

A.农民的负担过重B.农轻重比例失调

C.消费品供不应求D.重产值而轻质量

答案 B

解析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以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为重点,从而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故B项符合题意;A、C两项均由B项所决定,D项不属于“最核心的问题”。

6.苏联在实施斯大林经济模式时,实行了居民证制度。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

没有居民证和其他有关证明文件,苏联公民是不能异地流动的。

这一制度实施的主要目的是(  )

A.服务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B.强化城市政权便于镇压反革命

C.实行劳动力的计划管理

D.杜绝城乡人口的流动

答案 A

解析 只给城镇居民发放居民证,农民没有居民证,这意味着农民不能异地流动。

苏联对农民实行严格的管理,结合斯大林经济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特点,由此可以分析出主要目的是A。

二、判断题(正确的填A,错误的填B)

7.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本实现和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答案 B

解析 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也就是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8.(2017·江苏镇江学业水平模拟)斯大林时期,苏联通过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了资金、原料等条件,促进了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答案 A

解析 面对苏联建国之初工业基础薄弱和资金不足等薄弱环节,斯大林体制采用的是“牺牲农业确保工业”的“先工”政策,这种方式确实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工业建设足够的资金和原料,而其采用的手段则是农业集体化,故材料观点正确。

三、主观题

9.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息息相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从苏联回国后声明:

“我看到了未来,它行得通。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罗斯福认为:

“国家的义务之一就是要照顾那些在逆境下如无别人帮助都难以为生的公民……政府必须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新闻记者林肯·斯蒂芬斯的态度转变的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给这些不幸的公民以援助”?

效果如何?

(3)有学者认为,政府执政理念一般分为“执政为民”和“执政为国”两类。

从美苏20世纪30年代的主要举措看,两国执政理念分别属于哪一类?

并说明理由。

答案 

(1)原因:

一方面严重的经济危机横扫资本主义世界;另一方面苏联实行五年计划,取得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工业化。

(2)措施:

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效果:

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缓和了社会矛盾。

(3)美国:

“执政为民”。

苏联:

“执政为国”。

理由:

美国罗斯福新政关注民生;苏联斯大林模式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强大国家。

10.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不断摸索,政策几经变化,既取得巨大的成就,也存在不少失误。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21年前后,列宁对商品经济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此,苏俄实行了哪些经济政策?

其共同目的是什么?

(2)斯大林的经济政策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所有制结构以及经济体制方面与新经济政策相比有哪些“改变”?

斯大林的改变取得的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3)综上所述,从苏俄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中,我们能得出什么有益的启示?

答案 

(1)变化:

由排斥商品经济到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

政策:

恢复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实行租让制。

目的:

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改变:

改变了新经济政策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路线,实行直接过渡;改变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改变了计划和市场调节并存的模式,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成果:

使苏联迅速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

(3)启示:

立足本国国情,宏观调控和市场相结合,及时改革。

解析 第

(1)题第一问注意是“对商品经济的态度”,答题要体现出变化;第二问注意“为此”,第三问要分析“共同目的”。

(2)题,第一问抓住答题的提示角度“过渡方式”“所有制结构”和“经济体制”等,第二问注意要答斯大林模式“最大的成果”。

第(3)题,要综合上面的问题,从改革、国情、客观规律等角度出发解读即可。

秀的分数线上,但与中等分数只相差几分,如果再有一点错误,可能与优秀擦肩而过。

经过仔细分析原因,是因为太高估自己了,所以这种自信心理过强,而导致出现骄傲的现象。

应妥善处理好自己的这种心理障碍,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问题之二。

  没有及时完全性的复习

  因为历史的内容较为简单,所以自己没有完全性的复习。

只是大略地浏览了一下,对“命悬一线”的历史成绩,有一丝“窘迫不安”的感受,必须要在期考前及时复习,要复习重点内容,一般不再范围之内的稍稍浏览即可,所以,这是严重问题之三。

  回答问题没有完整透彻

  政治考得一般的原因还在于回答问题不够完整透彻,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就像一个口吃的人,很难去对别人表达意愿。

如想克服这一缺点,必须多做有关的练习题,以增强自己的阅读能力,答题能力,书面能力等,在多方面有效提高,就能在考场上略胜一筹,这是问题的最后一点。

  能够正常发挥

  这次段考的最大优点是能够正常发挥,发挥出了一定的水平,如能在考场上能够超常发挥,那就是百战百胜,战无不胜。

  这次段考,犹如看了一场学生电影,让我感受到懂得自己的不足和完美之处的乐趣,也让我在以后的学习道路上有了前进的目标,这次段考,值了!

  班级学生段考总结与反思2  考试后,我认真地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感到和老师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一是要求上进不够,容易满足现状。

二是学习的自觉性不够,还有时没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三是要求自己不够严格,上课说话,做小动作,没有专心听讲。

回想起来是自己不对。

我认识到:

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分宝贵的。

要想保证学习效果,课堂纪律是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同学没法学,老师没法教,我们会失去很好的、很珍贵的学习时间。

但是,我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放任自己,真感到痛心。

我没重视自己学习,浪费学习时间。

更为不对的是,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别人的学习,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

中学的学习阶段是十分关键的,要想保证学习效果,课堂纪律是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同学没法学,老师没法教,我们会失去很好的、很珍贵的学习时间。

但是,我们没有正确的认识这一点,放任自己,我们学习,首先要端正学习态度。

一些学生总是在上课时间说话,自己不学,还影响别人学习,他们是没有把学习当回事。

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

学不学差不多。

我们承认自己的学习基础薄弱,但是这更需要加强学习,要利用宝贵的自习时间,迎头赶上。

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大家都会伸出帮助之手的。

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为让我们走上社会、适应社会。

他们不重视自己学习,浪费学习时间。

更为不对的是,破坏了课堂纪律,影响别人的学习,影响了班集体的荣誉。

这是要从学习态度上进行认真的认识和分析。

  联想到自习课,自己不抓紧时间自学,是在浪费时间。

我学习总感觉被动。

是学习的积极性不够,没有激发自己的学习热情。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我们必须首先安排好学习时间。

就我们现在的学习内容和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自习时间是不够的,更何况我们要提高自己、补回过去的欠缺呢?

按说什么时候玩不可以啊,现在只一心学习就可以了,不能给人的感觉是百无聊赖。

如果不知道学习是好的,不会想后果,对自己没信心,看什么都不会,用谈话或者玩些东西找精神寄托。

但是你应该知道在社会上父母能一直陪伴着你?

能陪伴你多少年?

现在不学习,就没有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我们要学会做自己学习的主人。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去尝试、学习和探索,去谋求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

我们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要作出安排,完成那些内容,来约束自己。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主体角色有了高度的认同感,才会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真正展示自主、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改变学习中,等、靠和无所谓的现象。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社会,自主学习适应了未来社会对现有学校教育的要求,我们要在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动学习,善于思考,自立自强,以后不因我们今天放松学习而懊悔,要以今天的学习感到自豪和骄傲!

  班级学生段考总结与反思3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在这个已有寒意的季节里,我们全体师生欢聚一堂,隆重召开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总结表彰大会。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师,对在本次考试中受表彰的同学表示热烈的祝贺!

同时,我们还应该把掌声送给那些在本次考试中没有受到表彰,但在成绩上取得了进步的同学。

在此,我建议大家一起向这些追求进步同学学习!

  同学们,优异的成绩见证了大家的不懈努力,也见证了老师们辛勤的工作。

我们为你们取得优异的成绩而感到高兴,也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有所收获而感到欣慰。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同学们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我们为之而乐怀。

但是期中考试毕竟是阶段性考试,是对前半学期各位同学学习的检测,考好的同学要再接再厉,考得不好的同学不要灰心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