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6444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15.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理

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上海卷)地  理

本试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全套包括两大题,第一大题为选择题;第二大题为综合分析题,包括共同部分和选做部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务必用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正面清楚地填写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在答题纸反面清楚地填写姓名。

2.答案必须全部凃或写在答题纸上。

所有考生应完成第一大题和第二大题的共同部分。

第二大题选做部分分为A、B两组,两组试题分值相同,A组对应于考试手册中“任选模块一”,B组对应于“任选模块二”,考生须任选一组答题。

3.应答选做部分前,应将答题纸上选做组别的识别框用2B铅笔涂黑;填涂的组别识别框必须与实际应答组别一致,如果不一致,以填涂的组别识别框为准,两组识别框全凃或不凃者得零分。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2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一)“一带一路”是经济互补之路,是文化融合之路,是创新圆梦之路。

1、“一带一路”东部连接快速发展的中国,西部连接发达的欧洲而中部是亟待发展的中亚、南亚等地区,东、中、西部的经济具有互补性,表现为(   )

①东部产能增强,需要加强对外合作       ②西部经济发达,需要引进大量人才

③中亚油气丰富,需要寻求消费市场       ④南亚农业发达,需要扩大粮食出口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新丝绸之路”横贯亚欧大陆,自东向西依次经过的世界文化圈是东亚文化圈与

(    )

A、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     

B、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C、西欧文化圈、东欧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     

D、伊斯兰文化圈、东欧文化圈、西欧文化圈

3、上海科研人员将太阳能技术与海水淡化工程巧妙“嫁接”,大幅度降低了海水淡化的成本。

这一成果将惠泽“一带一路”上严重缺水而光热资源丰富的地区。

这些地区主要是

(    )

A、大洋洲、西欧     B、东欧、东南亚    C、中亚、西亚   D、东亚、南亚

【答案】1、A  2、D  3、C

【解析】

1、“一带一路”连接亚欧大陆东西两端,区域内部经济差异明显,互补性强。

我国处于东部,是著名的“世界工厂”,产能大,需加强对外合作以输出过剩产能。

中亚地区是全球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石油资源依赖国际市场。

南亚地区因人口稠密,对粮食需求量大,是粮食的进口区域。

欧洲经济发达,受老龄化严重影响,需引进国际劳工。

A正确。

2、“新丝绸之路”自东向西依次经过东亚、中亚、西亚、东欧、中欧和西欧。

中亚与西亚地区人口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为伊斯兰文化圈,在欧洲依次经过东欧文化圈和西欧文化圈。

D正确。

3、中亚与西亚因深居内陆或常年受副高控制,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

C正确。

考点:

“一带一路”沿线经济文化差异与环境差异。

【名师点睛】该题以“一带一路”热点问题作为背景材料,考查“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差异,要求学生平时复习关注热点,联系生活,学会知识迁移,了解“一带一路”战略的地理范围,理解战略发展的特点和影响。

(二)“互联网+商业”即电商,作为一种新业态,对传统的第三产业产生了多方面影响。

4、若干年前,某国际著名出版社利用互联网开办网上书店,消费者订购图书后,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即可。

在网上书店购书不但方便,而且更加便宜。

但网上书店也对某些企业产生不良影响,这些企业包括(    )

①实体书店        ②实体银行      ③电信公司        ④航空公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网上购书之所以便宜,部分原因是某些传统的商业区位要素对网上书店影响变得很小。

影响变小的要素主要是(   )

①交通       ②人口       ③集聚         ④地价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4、A   5、C

【解析】

试题分析:

4、网络购物减少了实体店的销量,对实体商店的冲击大。

第三方支付平台付款无需经过银行支付系统,使得商业活动对银行系统的依赖减弱。

A正确。

5、网上书店布局时也考虑交通条件以更好更快捷的向各地销售服务,消费人群的分布和数量对两类商业活动均产生重要的影响。

C正确。

考点:

电子商务活动。

【名师点睛】试题以“互联网+商业”热点问题为背景材料,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对人类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要求学生体会生活,多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相对事物和现象,学会从地理角度来分析这些现象,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三)上海某商厦屋顶上铺满了一个个种植箱,这里被称为“屋顶农庄”。

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

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

6、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    )

A、土壤    B、地形       C、劳动力      D、市场

7、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

因为它有助于(    )

A、减少灰霾污染       B、缓和热岛效应     C、削弱紫外辐射      D、增强雨岛效应

【答案】6、D  7、B

【解析】试题分析:

6、“屋顶农庄”的生产经营方式是商家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蔬果,因此对这种农事活动的市场需求是商家调研的重点。

D正确。

7、开设屋顶农庄可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植被对城市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

如对气温、空气湿度的调节,可减轻城市热岛效益和雨岛效益。

B正确。

考点:

热岛效益。

【名师点睛】试题以最新的一种种植方式“屋顶农庄”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学会运用地理原理来解释这一现象,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地理信息、综合分析知识迁移能力。

根据“商家专门从长白山运来优质土壤,吸引附近居民租借种植箱种植蔬果”,这一目的是吸引居民租借种植,所以商家在经营屋顶农庄时,重点关注的是屋顶农庄的市场需求。

而后的提示“屋顶农庄运作以来,整栋商厦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说明除了经济效益外,开设屋顶农庄还可获得环境效益,使得商厦室内气温下降了,夏季空调用电量下降,因而是减缓了城市热岛效应。

(四)赤潮是海洋中由海水富营养化造成的常见污染类型。

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如下图所示。

8.根据赤潮发生的主要环境条件可以判断,在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

①南方近岸海域       ②城市近岸海域③北方近岸海域       ④乡村近岸海域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我国沿海赤潮一般发生在

A.9月到11月     B.12月到2月      C.3月到5月       D.6月到8月

10.如果赤潮发生的海域,有寒冷的沿岸流经过,其对赤潮的影响是

①使污染区域更集中      ②加剧污染程度③使污染区域更分散      ④减轻污染程度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8、A  9、D  10、D

【解析】

试题分析;

8、赤潮易发生在20°—30℃的温度范围内,我国南方纬度低,热量条件好,适宜赤潮生物的生长。

城市近岸海域向海洋排放大量废水为赤潮生物提供了生长必须的营养。

我国北方及乡村近岸海域温度及营养供应上不利于赤潮生物生长。

A正确。

9、夏季海水温度高,陆上处于汛期入海径流量大,带来大量营养盐类,适宜赤潮生物的繁殖。

D正确。

10、洋流可扩大污染物的污染范围。

寒流能降低表层海水的温度,减缓赤潮生物的生长速度,进而降低赤潮危害。

D正确。

 考点:

赤潮。

【名师点睛】该题以赤潮的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为材料,考查学生具备较强的快速获取地 理信息和读图分析能力。

根据题干“20-30℃是赤潮发生最适宜的温度范围,赤潮发生的环境条件图”,可以推出我国较易发生赤潮的海域一般是水温较高的南方近岸海域和海水富营养化较严重的城市近岸海域,发生的季节是气温较高的夏季。

(五)板块构造学说科学地解释了地震、火山等地壳运动的机理。

11、两个大陆板块碰撞的地区,一般出现的地壳运动现象是(    )

A、地震和火山     B、火山和断裂     C、地震和断裂      D、火山和褶皱

12、2亿年前的海洋板块不全在俯冲带下沉消熔,部分随地壳抬升变为陆地,其证据包括(    )

①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岩浆岩              ②古老大陆地壳中有大量沉积岩

③部分沉积岩转变为变质岩              ④部分沉积岩中有海洋生物化石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11、C  12、C

【解析】试题分析:

11、板块张裂处易形成地震和火山活动,板块碰撞挤压易形成地震、断裂及褶皱。

C正确。

12、海洋是接受外力沉积的环境,构造海洋板块的岩层往往形成较薄的沉积物堆积进而形成沉积岩。

这些沉积岩中含有大量海洋生物化石。

沉积岩在地球深处受高温高压作用可转化为变质岩或高温下重熔再生转化为岩浆。

C正确。

考点:

板块构造、物质循环。

【名师点睛】该题以板块构造学说原理为材料,考查地壳运动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要求学生掌握书上所学的板块构造学说原理,在板块交界地区,板块运动的特点,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交界处,大洋板块的运动特点,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六)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疏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过程。

13、某山体由岩浆岩组成。

该岩浆岩表面无气孔,矿物颗粒粗大,对其成因的合理推测是(    )

①岩浆冷却较快       ②岩浆冷却较慢      ③在地表形成       ④在地下形成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4、历史上,苏州人利用当地砚瓦山的岩石做原料生产优质砚台。

这种岩石岩性致密,呈薄板状。

该岩石可能是(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答案】13、D  14、D

【解析】试题分析:

13、岩浆岩分侵入岩和喷出岩。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深处,缓慢冷却形成。

在冷却过程中充分结晶,矿物结晶体巨大,肉眼清晰可见。

D正确。

14、喷出岩往往含有大量气泡,如流纹岩。

侵入岩一般不会出现层理构造。

沉积岩往往具有层理构造,但岩性较软,物质不坚硬。

该岩石呈薄板状,岩性致密,应是页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板岩。

D正确。

 

考点:

常见岩石。

【名师点睛】该题通过分析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考查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岩石与地壳物质循环:

三大岩石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换,构成了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

(1)岩浆岩: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而成,在地表以下形成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地表后冷却凝固,叫喷出岩,又称火山岩(如玄武岩)。

(2)沉积岩:

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具有层理结构,一般含有化石。

如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以及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

正常情况下,沉积岩层呈上新下老的关系。

亦可根据所含化石确定时间先后顺序。

物质构成和化石还可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如煤层说明以前是湿润的森林,石灰岩层说明以前是温暖的浅海环境,等等。

(3)变质岩:

由其它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

如石灰岩受热后成为大理岩,页岩受挤压形成板岩等。

(七)等高线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下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单位:

m)图。

15.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单元是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16.图中310米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5、D  16、A

【解析】

试题分析:

15、图中两条400米等高线处以陡崖的图例进行标注,则两条等高线之间为两侧坡度陡峻的峡谷。

D正确。

16、310米等高线位于图中陡崖下方,部分与图中代表陡崖的图例重合。

图中灰色部分是导致310米等高线与陡崖图例断断续续分开的原因。

此灰色部分应是陡崖崩塌后的堆积物或突出的基岩形成。

A正确。

考点:

等高线地形图判读。

【名师点睛】该题以等高线图为材料,考查等高线地形图判断,判断基本的地形类型和地形单元,属于基础题,难度不大。

解答此题的关键掌握等高线图的基本规律。

同一条等压线上各点海拔相同;一般等高线地形图上任意相邻的两条等高线相对高度是一个定值(等高距);等高线均为闭合曲线,只是有的不能再一幅图上完全呈现出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但在悬崖峭壁处,等高线可以重合;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的陡缓,两条等高线之间间距愈大,等高线愈稀疏,表示坡度缓;反之坡度愈陡。

 (八)台风是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天气系统,它既给人们带来甘露,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下图为某次台风路径图。

17、9月间,当台风中心位于图中甲海域时,台湾东北地区暴雨如注,其主要原因是台风气流(   )

①受山体阻挡影响    ②与盛行偏西风叠加    ③受地面增温影响    ④与盛行东北风叠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8、如图示台风中心向北移动,在浙江北部沿海登陆时,上海地区的地面天气状况是(   )

①气压降低   ②风向偏西    ③雨势增强    ④风速减弱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17、D  18、A

【解析】试题分析:

17、台风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结果,是热低压。

当台风中心位于甲地时,台湾东北部地区受台风影响盛行东北风,台湾东北部山地对东北风抬升作用明显。

D正确。

18、台风中心距离上海越来越近,上海地区的气压下降,风力增强,雨势增强。

当台风中心位于浙江北部时,上海位于低压中心北侧盛行偏东风。

A正确。

考点:

台风。

 

【名师点睛】该题以台风登陆的路径图为材料,考查台风的形成和影响。

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台风移动判断不同时间风向,台风属于气旋。

气旋四侧的风向判断,如图,

先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再向右偏转45°,即为风向。

东侧:

东南风;西侧:

西北风;南侧:

西南风;北侧:

东北风。

(九)在区域发展过程中,城镇化进程与产业结构演化相伴相随。

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19、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   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   )

A、休闲旅游业    B、高端金融业     C、农贸批发业     D、房地产业

【答案】19、A  20、A

【解析】试题分析:

19、图中信息显示当地在2000—2012年间,第一产业比重迅速下降,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

说明在此期间当地第二产业发展快,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大,当当地经济总量变大,故此期间第三产业也快速增加。

因此A正确。

20、崇明县位于长三角地区,区域内经济发达,居民消费水平高。

崇明县独特的自然环境适应发展休闲旅游。

A正确。

 考点:

城镇化和产业结构调整。

 

【名师点睛】该题以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为材料,考查城镇化的特点和产业结构调整,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图中信息和综合分析能力。

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十)人口状况对一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

下图为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21、图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8年     C、2010年      D、2012年

22、图中反映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变动态势是(   )

A、基本稳定      B、逐年增加     C、先增后减    D、整体趋减

23、“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人口新政给上海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长远影响可能是(   )

①增加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压力    ②导致人口增长率大幅度上升   

③缓解劳动人口比重减少趋势    ④改善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状况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21、B  22、B  23、C

【解析】试题分析:

21、读图中自然和机械增长曲线,两者数值相加及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

图中2008年两者相加数值最大。

B正确。

22、因为上海市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0,故上海人口一直呈上升趋势。

B正确。

23、人口新政会增加新生儿数量,缓解劳动人口比重下降,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使人口自然增长率上升,但对男女性别比失衡的现状影响不大。

C正确。

 考点:

人口增长。

【名师点睛】该题以上海市人口机械增长率与自然增长率变化图为材料,考查人口增长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阶段此题的关键是明白人口增长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机械增长率,对照图中各年份的数值,可以得到上海市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8年。

(十一)下图为某洲大陆沿22°S纬线的地形剖面图。

24、图中乙地气候类型属于(   )

A、热带季风气候    B、热带稀树草原气候   C、热带沙漠气候     D、高原山地气候

25、导致乙地降水量与甲地明显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乙地(   )

A、处于盛行风向的迎风坡上    B、受沿岸寒流影响

C、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    D、受高峻地势影响

【答案】24、B  25、A

【解析】试题分析:

24、该大陆两侧为高大山地,海拔达到5000米,地区地势低平为平原地形,东部海拔较高为高原地形。

故该大陆应为南美大陆。

图中乙地位于热带地区为热带草原气候。

B正确。

25、乙地受赤道低压和东南信风交替控制,为热带草原气候。

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导致当地降水增多。

甲地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受沿岸寒流的影响,降水少。

A正确。

考点:

地形剖面线、气候差异。

 

(十二)下图所示为某天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箭头为地球公转方向。

26、从该日起大约经过4天,在上海能够看到的月相是(  )

A、新月     B、上弦月     C、满月     D、下弦月

27、假设一个月内会发生月食现象,则月球从图示位置开始,到出现月食,大约需要的天数是(  )

A、3天     B、8天      C、12天       D、16天

【答案】26、B  27、C

【解析】试题分析:

26、月球绕地球公转周期约为28天,公转方向与地球绕日公转方向相同,为自西向东。

在北极上空俯视即为图中逆时针方向。

从该日起4天后,月地连续和日地连线大体垂直,此时月相应为上弦月。

B正确。

27、在望月即阴历15时,日月地三者处于一条直线上,地球居中,月球位于地球的本影中时,出现月食现象。

结合月球公转周期可知约12天后出现月食。

C正确。

考点:

月球公转运动。

 

【名师点睛】该题以某天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图为材料,考查月球公转运动规律,难度较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

(十三)下图为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其中甲地位于北半球。

28、据图推测,乙地位于(   )

A、东半球赤道上     B、东半球北回归线上C、西半球赤道上     D、西半球北回归线上  

29、据图推测,该日应该是北半球的(   )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

30、甲、乙两地实际距离大约是(    )

A、1万千米     B、2万千米      C、3万千米     D、4万千米

【答案】28、C  29、B  30、B

【解析】试题分析:

28、甲地位于北半球,此日甲地昼长为12小时16分,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

乙地昼长恰好为12小时,乙地只能位于赤道上。

乙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24点,可计算出乙地经度为60°W,乙地位于西半球。

C正确。

29、此日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且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H=90°-当地与直射点的纬度差=90°-(0°+X°),即X=23°26′,故B正确。

30、夏至日时甲地昼长接近12小时,故甲地接近赤道,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出现在北京时间12点,故甲地位于120°E上,与乙地位于同一经线圈,两者的距离约为赤道长度(4万千米)的一半。

故B正确。

考点:

昼夜长短、直射点位置、距离。

【名师点睛】该题以甲、乙两地某日从日出到日落太阳高度角日变化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求较强的地理计算和逻辑推理能力,难度较大。

二、综合分析题(共90分)

第(十四)至第(十八)题为共同部分

(十四)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

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18分)

      材料一:

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理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3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

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

(8分)

3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4分)

3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

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

(6分)

【答案】

31、名称:

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2分)

演变过程:

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2分);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2分);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分)

32、不利影响:

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

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2分);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

(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2分)

33、有利作用:

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阻止地表形态破碎。

(2分)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农田灌溉。

(任答一点即可,2分)

不利影响:

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

(任答一点即可,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31、图甲为黄土塬,顶面平坦宽阔或微有起伏。

黄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