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4577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docx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样本

宣城市主导产业发展规划(-)

大力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是提升我市经济综合实力,推动经济转型发展,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任务。

根据《安徽省政府关于加快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主导产业包括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

规划期限为至。

一、产业基础

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我市已形成门类较多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发展较快,支撑引领作用不断增强。

(一)产业规模较大。

全市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三大产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8.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19.8%。

其中,装备制造业规上企业户数、从业人数、实现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总数,均占全市规上工业总数1/3以上。

全市接待游客与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突破千万人次和百亿元大关。

注:

装备制造产业系以金属结构制造,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为主体,包括橡胶零件制造(总量约占橡胶制品业90%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包括文房四宝及工艺品、各类印刷企业、演艺和娱乐、旅游休闲;食品医药产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二)优势特色较多。

截至,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产业拥有上市公司3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26户,建成59个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4个省级装备质检中心。

中鼎集团、宣纸集团和南华电机等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詹氏食品、宣酒集团等在全国同行业地位不断提升。

全市拥有4A级以上景区15家、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1个、国家和省文化遗产5个、国家级生态保护区2个。

国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农产品示范基地25个,优质家禽年出栏量占全省一半以上。

(三)集聚效应明显。

产业发展进一步向园区集中,13个省级开发区加快发展,市本级集中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启动,宁国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

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80%以上。

初步形成国内有影响的橡胶密封件生产基地和耐磨材料、电机、压力容器、汽车覆盖件、宣纸及文化旅游等产业集聚区。

同时,我市产业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领军企业少。

缺少生产经营终端产品,能够引领产业链整体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不多。

二是配套能力弱。

各类产业园区专业化不明确,功能特色不明显,配套协作能力差,资源综合配置能力不强。

三是创新平台小。

中心城市建设启步迟、规模小、功能不全,缺乏人才配套设施建设和有吸引力的引进培养政策,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平台,缺乏创新成果的产业化机制,产品附加值不高、新兴产业发展不快。

二、机遇挑战

(一)发展的机遇

——国内新型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既拉动投资,又拉动消费。

随着户籍制度、收入分配等改革的推进,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城市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养老、保健、旅游等医药食品和生态绿色消费市场需求将迅速增长。

——区域经济一体化。

随着国家层面城市群发展战略的推出,国内区域竞争与合作格局加速调整,以区域经济体为发展形态的增长极增多,区域间产业梯度转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和南京都市圈规划的实施,以及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建设等,将为我市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来更多有利条件。

——产业转移新变化。

新一代智能制造、网络技术应用,降低了产品设计和制造的门槛。

制造业轻型化,产业分工精细化,降低了产业转移的时间和成本,催生了新的业态。

(二)面临的挑战——”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双重任务。

我市经济总量偏小,做大经济总量仍是首要任务。

主导产业缺少带动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产业升级跟不上需求升级的步伐。

经济发展存在总量偏小与质量偏低并存的突出问题。

——”环境约束、要素趋紧”双重压力。

在主体功能区规划中,我市相当多的区域被列入限制开发区域,产业用地、劳动力、专业技术人才短缺难以适应发展需求,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大的要素约束。

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的刚性要求,决定着产业发展面临越来越高的环境门槛。

——”城市发展、产业集聚”双重竞争。

当前,中国区域发展格局进入加速调整期,周边城市不断壮大城市发展平台,增强科技人才等高端要素资源吸引力,产业极化效应将进一步强化,我市产业发展面临边缘化、低端化挑战。

三、总体思路

根据省政府对各市主导产业发展要求,综合分析产业基础、区域条件、资源禀赋、市场机会、成长潜力等评价指标,按照错位发展、重点培育的原则,选择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为我市优先培育发展的主导产业,明确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为带动全市产业转型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实力的首位产业。

我市发展主导产业的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突出新型工业化等”四化同步”发展要求,坚持低碳、创新、集群发展导向,以产业集中示范园区、产业基地建设为载体,以引进培育大企业、推进落实大项目为抓手,以提升创新能力为动力,点面结合,集聚配套企业,做长产业链,做大产业群,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使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三大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增长点。

我市发展主导产业的基本原则:

——坚持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结构相结合。

把增量投入作为促进宣城发展的最主要、最关键的力量,迅速扩大主导产业规模。

同时,依循主导产业的发展规律,充分利用后发优势,避免走产业先发展、后升级的老路,在产业规模持续扩张的同时,实现产业升级。

——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培育产业特色相结合。

把握国际国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趋势和特征,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实现转移项目的产业、人才、技术等多重承接,避免出现”候鸟经济”现象。

利用我市区位、资源等综合优势,在承接过程中着力打造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坚持打造产业链条和锻造核心能力相结合。

依托现有产业领域的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产业链条。

着眼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引进、整合配套企业和研发机构,提升优势领域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的整合与配套能力,明晰产业的核心竞争优势。

——坚持培育领军企业与构建产业集群相结合。

经过引进和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发挥龙头项目的产业关联效应,在实现产业规模迅速扩张和产业结构快速升级的同时,围绕核心企业,发展包括产业上下游企业、教育机构、研发创新组织、金融服务提供商在内的产业集群,构建良性互动的企业生态圈。

四、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明显壮大。

到,全市汽车及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文化旅游三大产业年增长速度均高于全市工业增速5个百分点以上,三大产业增加值力争超过300亿元,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26%以上。

——创新能力实现提升。

形成20家左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主导产业中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以上,8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数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40%。

依托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等,初步建成产学研高效对接、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的校企合作产业化园区。

——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培育和建设10个左右以若干核心区块、核心企业为主体的百亿元级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规划建设1个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新区,初步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区域特色突出、结构明显优化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到2020年,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发展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基地基本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消费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品牌加速成长,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五、发展重点

(一)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以打造长三角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为目标,以特种汽车、数控机床、装备通用件、机械基础件、基础材料件、汽车零部件为重点,重点引导和支持装备制造业走”整机+配套”产业链发展模式,经过5至的发展,把装备制造业建设成为以整机为塔尖、集成件和基础零部件为基础的金字塔形产业组织体系。

力争到,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形成1家产值上百亿元、5家产值超10亿元整机或成套装备企业,形成一批”专、精、特”的专业化零部件企业。

专栏一装备制造业基础件产业类别划分说明

从功能上看,装备制造业基础部件产品能够分为集成件和通用零部件两部分,其中集成件是做大产业规模和提升产业能级的力量,通用零部件是完善产业发展环境的力量。

集成件主要包括:

内燃机、压缩机、减变速机、工业泵和液压系统等。

通用零部件主要包括:

轴承、密封件、模具、刀具、电力电子器件、弹簧等。

1、特种汽车。

充分利用飞彩集团低速汽车生产资质和公告目录的资源,引进具备资金实力和技术团队的投资商来宣投资整车制造项目,全力推动与中集集团生产卡车合作项目。

支持中鼎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生产体积小、重量轻、功率大、能耗低的OPOC(对置活塞,对置汽缸)发动机。

2、数控机床。

支持现有企业利用大型铸件等基础制造条件,发展光机、功能部件和大散件等,积极承接台湾数控装备对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重点发展”高性价比”专用数控成套设备、小型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适度发展”经济型”大型和重型数控龙门铣。

专栏二数控机床产业分析

数控机床行业中小企业众多,产业集中度比较低。

中国机床行业内大型企业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不到1%,中型企业约占7%,90%以上是小型企业。

国内大型数控机床企业全国布局刚刚开始。

高度关注大型国企外溢出的成长性公司,利用大型国企战略扩展契机,高层推动,加大项目引进力度。

国内机床主要企业:

沈阳机床、大连机床、齐重数控装备、齐齐哈尔二机床、哈尔滨量具刃具集团、长春量具刃具有限公司、哈尔滨第一工具公司,上海机床厂、杭州机床集团、无锡开源机床集团、江苏多棱数控机床、苏州三光、电加工研究所,秦川机床、重庆机床、成都宁江机床、宝鸡机床、银川大河数控机床、青海一机数控机床、汉川机床,武汉重型机床、华中数控;北京一机床、北京机电院高技术公司、北京二机床、天津一机床、天津精诚数控机床、济南一机床、济南二机床等;广州机床工具、广州数控设备、广东高新凯特精密机械等

3、节能环保。

鼓励发展余热发电锅炉、大容量高压循环流化床锅炉、生物质发电锅炉、城市煤改天然气供热锅炉等装置。

4、专用设备。

鼓励引进开发工程机械、农业机械等装备。

支持发展橡胶成型机、硫化机、电梯及电梯部件等专业设备。

支持郎溪建设特种设备(压力容器)产业集群。

专栏三整机设备或成套装备空间布局分析

大型国有企业:

过去多布局内陆,现在倾向于向港口地区转移;

外资企业:

在保持核心技术前提下,投资生产通用产品。

在中国投资倾向于占领中国市场,以并购形式进入多于其它形式。

大型装备制造企业依靠技术+管理+服务,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和服务商转变。

制造服务业务能够与生产制造基地相分离,而且倾向于在市场辐射范围广、交通通达性高、物流条件好的城市进行布局。

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在局部布局即在项目选址方面,没有严格限定。

因此,装备制造业招商区域竞争尤为激烈。

专栏四工程机械产业简略分析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市场。

跨国巨头卡特彼勒、小松、现代、沃尔沃、久保田、利渤海尔、多田野、玛尼托屋克、格鲁夫等都在中国有投资,国内工程机械制造商有徐工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集团、柳工集团、山东重工和龙工、厦工、山推、成工、常林、福田雷沃、山河智能、玉柴重工等企业,这些企业大部分在长三角设有工厂。

国内大型工程机械企业全国布局还在进行。

零部件领域中,液压件大部分依赖进口,市场空间巨大。

我市发展工程机械或零部件存在很多机会,可积极引进工程机械项目和液压系统、内燃机、内燃机配附件项目。

5、机电制造。

依托安徽皖南电机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发展高效节能电机、核电站用电机、高压电机、电动汽车驱动电机、新能源汽车电机等产品,支持发展变压器、智能电源、备用电源等,打造全省最大的电机电器产业基地。

支持发展电力电容器、陶瓷元件,打造全国最大的电容器生产基地。

支持生信测绘公司开发生产光学器件及测绘仪器、支持发展高密多层印刷电路板等各种电子产品的基本零组件。

6、工业泵阀。

重点发展核级泵、化工泵,立式管道离心泵、内啮合齿轮泵、船用泵,氟塑料泵阀和高端液压部件及零部件的开发制造。

7、模具夹具。

支持汽车整车模具、精密级进冲模、巨型轮胎子午线活络等专用和通用模具与夹具的研发生产。

8、高端铸锻件。

重点发展高附加值耐磨铸件产品,鼓励和支持耐磨材料生产企业转型发展精密铸件、大型铸件或新型合金铸件等,着力打造全省最大的高端铸锻件生产基地。

9、汽车零部件。

支持中鼎密封件、亚新科等企业发展汽车密封件、橡胶件,建设全国最大的汽车用橡胶制品基地。

支持宣城开发区依托中鼎集团、鑫鸿交通等企业,打造汽车用冲压件产业集群。

开发汽车整车模具、发展汽车冲压件,建设全国最大的车身覆盖件基地(维修市场)。

支持排气尾管、消音系统等产业化项目。

10、基础材料件。

支持电子玻纤布、稀土高铁铝合金电缆、工业铝型材、金属复合材料及非标异型链的研发和生产。

支持安徽中讯通发展网络线缆、精密接插件,打造全球最大的数据线生产基地。

(二)食品医药

以”健康、安全、生态”等需求为导向,以产业集群为主攻方向,以建设长三角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为目标,以食品饮料、林特食品、禽类加工、医药等为重点,着力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品牌建设,搭建产品检测、技术服务、市场监管三大平台,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创新能力和盈利能力,形成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促进食品医药产业上规模、上水平、上质量、上效益,在统筹城乡、反哺农业、扩大就业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到,食品医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1000亿元,培植产值过10亿元企业5个,形成家禽、林特等2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1、做优禽类加工食品。

优质家禽产业化是我市的发展优势,皖江三黄鸡和五星黄鸡两大品种系国内商品肉鸡优良遗传基因的集成载体,年上市商品鸡鸭肉1.5亿只,占全国十分之一。

未来5年,围绕”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养殖目标,以国家级三黄鸡”育、繁、推”基地和国家禽肉加工研发分中心建设为重点,支持和威、五星、华卫、立大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畜禽标准化养殖、有机肥生产和冷鲜分割肉、熟食制品、休闲食品等深加工产业,提高工业化屠宰集中度和畜禽产品加工能力,打造国家级家禽类食品产业集群。

2、做大做强酒类饮料。

以提升宣城酒业文化内涵和美誉度为目标,以啤酒、饮料酒为支撑,以争创国家级酒检中心、打造黄酒全产业链为重点,支持相关企业加大产学研合作和研发投入力度。

开发功能型、保健型黄酒新品种,增加高品质黄酒出口量,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3、做精做细林特食品。

推进山核桃、香菇、木瓜、竹笋、灵芝等林特产品向休闲旅游系列产品和特色保健饮品方向发展,打造有机类山珍食品产业集群。

加大古树名木的原真性及历史文化独特性的保护利用,谋划启动国家级宣木瓜基因库和宣木瓜申遗前期工作。

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部门联动、专家咨询、社会参与”的茶叶品牌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加快茶叶食品、茶饮料、茶粉体、保健品及茶化工等深加工产业化进程,对现有敬亭绿雪、塔泉云雾、瑞草魁、太极云毫、黄花云尖、涌溪火青、泾县兰香、金山时雨、天山真香等品牌实施战略整合,培育全市共享的大品牌,打造安徽品牌茶叶第三极。

4、做大现代中药新药。

依托我市药材优势,利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针对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老年性疾病等重大疾病,开发以天然药物为原料的中药新药制剂;大力发展中药提取物,中药养生保健品;推进技术优势企业联合开发;加强对传统特色优势中成药的二次开发;开展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和工艺的研发;大力开发中药日化、中药杀菌剂、中药兽药、中药农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系列中药产品。

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资建设宁前胡、太子参、宣木瓜、徽灵芝等重点品种的GAP地道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兴办中药材原药、饮片、提取物、保健品等系列产品加工项目。

依托皖南新和成、精方药业扩大医药制剂生产规模,加快发展新制剂,使制剂向系统化、规模化和品牌化发展。

依托黄山胶囊、双津集团、小山卫材等企业,发展医药辅材和医疗器械。

(三)文化旅游

抢抓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我市优越的区位条件和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优势,彰显红色、绿色、古色和文房四宝等文化旅游特色,建设”山水诗乡,多彩宣城”,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品牌和中国优秀历史文化名城,努力建设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城市。

以敬亭山、南漪湖、扬子鳄繁殖地、文房四宝原产地、皖南事变发生地、名人政要祖籍地为重点,坚持”统一规划、全域一体”、”有序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差异布局、错位发展”,支持文化与旅游与工农业”融合发展”。

到,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超过2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20亿元。

1、发挥敬亭山文化优势。

敬亭山是中国诗文化的一座高峰,也是宣城的绿色之肺。

围绕”诗、佛、酒、茶”整合要素资源,谋划一批有创意和震撼力的旅游项目,加大现有景区基础设施投入;拓展宣传领域,扩大覆盖面,为敬亭山造势铸魂,吸引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参与投资开发;举全市之力把敬亭山打造成集诗词文化、礼佛修养、观光娱乐、休闲运动于一体的中国文化之山。

2、打造文房四宝博物群。

深度挖掘文房四宝历史典故和文化源代码,进一步展示文房四宝的独特魅力。

以中国文房四宝博物馆建设为龙头,以宣、泾、旌、绩三县一区为载体,打造文房四宝活态博物群,将文房四宝的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捆绑”规划与建设,为申遗聚集要素资源。

3、依托宣纸品牌做大纸业。

以创立国家级宣纸技术研发中心为重点,拓展宣纸书画纸应用领域,实施文化用纸、工艺品用纸和消费品用纸”三纸叠加”战略,加快构建集原料基地、集中治污、宣纸制作及宣纸衍生工艺品生产、古法技艺展示、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宣纸文化旅游产业链,借鉴”和纸”产业化经验,把宣纸文化渗透到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之中。

支持市本级文房四宝大市场、中国宣纸集团宣纸传习基地及千年古宣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开发一批有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依托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打造上庄徽墨景区。

4、培育文化旅游集聚区。

依托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全力打造六大文化旅游集聚区:

市本级和宣州区围绕敬亭山、文房四宝和皖南花鼓戏等文化旅游元素,打造文房四宝文化创意及诗山戏乡文化休闲集聚区;泾县、绩溪和旌德打造古建筑创意创作集聚区和名人故里旅游集聚区;泾县打造云岭新四军红色旅游爱国主义教育集聚区和宣纸产业集聚区;广德、郎溪、宁国结合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休闲养生旅游集聚区。

六、重点工程

围绕主导产业的目标定位,今后4年,全市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分类指导,更加注重政策聚焦,重点实施”六大工程”。

(一)重大项目推进工程。

以重大项目投入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倍增、产业升级和布局优化,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高标准建设重大工业项目。

(1)推动重大项目规划衔接。

市重大项目规划超前与国家、省规划进行衔接,争取纳入国家、省”861”、工业项目点供地等相关规划。

对列入规划的项目,协同项目投资业主,加快做好开工准备,加强项目跟踪,确保项目按期建设。

(2)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

今后4年,力争布局10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综合消耗少”的龙头型重大项目,建设100个、总投资亿元以上的重点项目。

逐一明确责任主体,细化前期准备,确定开工时间,加强督促检查,确保签约项目开工率80%以上。

(3)研究储备一批高水平项目。

按照转型发展要求,建立重大项目研究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开展项目招商。

今后4年,力争储备20个总投资10亿元以上”影响力大、带动性强”的重大产业项目。

积极开展各种招商活动,加强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中央企业的合资合作,吸引更多的龙头型、基地型产业项目落户。

(二)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以产业链延伸、企业集聚为重点,集中生产要素,健全培育领军企业发展机制,支持优势企业快速扩张。

围绕主导产业的产品链,编制主导产业重点企业名录和重点产品链名录,每个产品链选择和确定2-3户有市场、有潜力、有核心技术的行业骨干企业,做好企业发展规划。

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点,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使产业资源向行业领军企业集中。

规划期内,每年由市政府公布和确定培育行业领军企业名单,加快发展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的企业集团,重点培育2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成为主导产业发展的”领头雁”和推进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三)特色基地打造工程。

以特色产业基地为重要抓手,促进主导产业集聚集约发展。

按照”专业化、集约化、差异化”原则,优化空间与功能布局,完善产业集聚环境,重点建设10个产业规模达到百亿元级、具有国内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基地。

市本级以宣城市集中示范园区(世行项目)建设为契机,重点建设1个先进装备部件制造集聚区。

专栏五重点建设10个百亿元级产业基地

重点打造10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或产业基地:

1、泾县电机泵阀产业;

2、郎溪压力容器特种设备产业;

3、宁国汽车零部件产业;

4、宁国耐磨铸件;

5、广德新型塑木建材;

6、广德机械制造;

7、宣州节能环保产业;

8、宣城开发区装备制造业;

9、宣城禽类全产业链食品深加工;

10、宣城山珍类全产业链食品深加工。

专栏六建设装备制造产业新区

以特种汽车、发动机、工业泵、液压件、数控机床等高端装备和部件等产品领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成套装备和基础集成件;

依托天湖工业园区,完善铸件、热处理、钣金件等基础通用件;

依托科教园区的合工大宣城校区、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和重点企业技术中心、金达利研究院及开发区科技孵化器,建设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区域性研发和设计中心、教育和培训中心、创业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心;

经过5–的努力,将宣城市产业集中示范园区打造成以先进装备部件为特色,基础通用件齐全、整机产品多元化的区域性机械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四)园区平台建设工程。

以各级各类开发区以及产业集中区为载体,整合资源,提升功能。

(1)规划提升园区发展。

高标准制订园区集约发展指标,强化投资强度约束和节能减排约束,加大产业整合力度,提高园区集中度、产业集聚度和发展集约度。

加快园区各类公共平台、软件建设,提供共享共用的研发、营销、融资、物流、咨询等服务平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