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
《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青海省海西州高级中学【最新】高二上学期期中地理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下左图为我国西南某地拍摄到的冬季云海景观图,下右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云海出现时,大气受热过程各环节变化正确的是()
A.①减小B.②增大C.③增大D.④减少
2.图中云海的形成与下图中大气热力环流模式相符的是()
A.
B.
C.
D.
读世界两著名的三角洲图,完成下面小题。
3.若要从甲地飞向乙地,其最短航线的航向是()
A.飞向正东B.飞向东南C.飞向东北D.先向东北,再向东南
4.与图2比较,有关图1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图上内容较简单
B.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图上内容较详细
C.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图上内容较简单
D.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图上内容较详细
下图是南半球某区域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③地位于④地的()
A.西南方向B.西北方向C.东北方向D.东南方向
6.图中四地中,位于东西半球分界线上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图中③⑤两地的距离大约是()
A.1220kmB.2220kmC.3220kmD.4220km
8.图中②点的对跖点(是地球表面关于地心对称的两个点)的地理坐标是()
A.(40°N,140°W)B.(50°S,40°E)
C.(40°N,40°E)D.(50°S,140°W)
读下面四幅图,完成下面小题。
9.下图中,坡度最陡的一幅是
A.A图B.B图
C.C图D.D图
10.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的是
A.A图B.B图C.C图D.D图
下图示意我国某区域地形,图中等高距为20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关于图中交通线的描述正确的是()
A.隧道口M海拔高于N
B.图中MN段干线公路的走向为西北一东南向
C.旅游专线甲乙段的弯曲设计主要为观赏沿途风景
D.甲丙段道路坡度比乙丙段大得多
12.石牙关与H的高差可能是()
A.100米B.120米C.140米D.160米
13.有关图示地表形态描述正确的是()
A.E为山顶B.F为洼地C.图示区域为山地地形D.石牙关四周地势较高
下图示意地球上五个不同地区(都位于沿海)受气压带和风带影响的状况。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图中五地区按纬度由低到高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⑤B.②①③④⑤C.⑤④③②①D.③④⑤②①
15.若不考虑其他因素影响,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
A.两种气候类型B.三种气候类型C.四种气候类型D.五种气候类型
16.图中各地的地带性植被是()
A.①地是热带草原B.②地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③地是温带草原D.⑤地是温带落叶阔叶林
【最新】8月中旬,双台风袭击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下图是不同日期双台风等压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在图示时段内,降水持续时间最长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8.从12日8时到13日2时这段时间里,风力增大最明显的是
A.杭州湾B.山东半岛C.台湾海峡D.琼州海峡
读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小题。
19.甲、乙、丙三个大洋
A.甲大洋呈“S”形B.乙大洋的面积最大
C.均可以互相连通D.丙大洋的水深最深
20.下列与图中①地气候类型及成因相同的是
A.几内亚湾北部B.欧洲西部C.亚洲南部D.非洲中部
海口市区西南的15千米处分布着石山火山群。
古居民常在火山口附近平缓的坡地上用火山石垒墙筑屋(如下图),蜂窝状的火山石被称为古村落冬暖夏凉的天然被褥。
古村落里仍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宗祠、古城墙等历史遣迹,但房屋闲置比例较高。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古居民选择火山石垒墙筑屋,利于()
A.就地取材B.防震减灾C.保护环境D.节约资源
22.火山石被称为古村落冬暖夏凉天然被褥的主要原因是()
A.颜色深暗,吸光率低B.多气孔,蓄水能力强
C.表面光滑,反射率高D.墙体厚,隔热效果好
23.该古村落合理利用闲房屋的措施是()
A.恢复居住功能B.转为耕作用地
C.建设高层住宅D.开发特色民宿
在北方,“小满”意指麦类等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即将成熟,各地陆续进入农忙时节。
“小满”前后也是北方众多地区“集体”入夏(日平均气温连续5天≥22℃)的高峰期(如图),入夏之后,华北地区太阳辐射增强,升温迅速。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导致图中不同地区入夏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和地形B.光照和热量
C.海陆位置和洋流D.大气环流
25.“小满”期间,相比南方地区,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应注意防范()
A.狂风暴雨B.涝渍C.干热风D.雷暴
二、综合题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丁鱼是冷水鱼,水温14℃-20℃是它们最喜欢的温度范围。
每年5-7月,数以十亿计的沙丁鱼发生一次大迁徙,迁徙路线是从图示区域南端迁往德班附近海域的产卵地。
下图是世界某区域的地形及洋流分布图。
(1)说明甲、乙两地降水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分析5-7月洋流的变化对沙丁鱼北迁的影响。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是我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流河。
黑河流域农牧业开发历史悠久,至今仍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瓜果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农业导致该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
下图示意西北某地区的干燥度分布和黑河流域部分地区地形。
注:
干燥度是某地一定时段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
(1)说明黑河从源头到下游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2)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中黑河流域过度引水灌溉对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呈东北-西南狭长分布,湖长93km,平均宽度32km,湖水面积2339km2。
达兰鄂罗木河新开河位于呼伦湖东北部,河长25公里,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
呼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和咸水湖不断转化的湖泊。
冬季11月初至翌年4月下旬,呼伦湖水量处于不增不减的平穗状态。
4月下旬开始,呼伦湖水位逐渐上升。
下图示意呼伦湖位置及其周围水系。
(1)分析呼伦湖在冬季11月初至翌年4月下旬期间水量稳定的主要原因。
(2)分析呼伦湖水位从4月下旬开始逐渐上升的主要原因。
(3)呼伦湖是一个淡水湖和咸水湖不断转化的湖泊,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2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怒人居山巅”,“覆竹为屋,编竹为垣”,怒族的传统特色房屋为千脚落地房,千脚落地房流行于云南图11怒江、贡山等地,建造房屋时,先在地基上打入数十棵木桩作为基柱,这些木桩较细。
有时木桩并非全部使用木材。
也用龙竹替代。
除选用几棵高大的作为柱,在斜坡或靠山处竖立几十根木桩,原地表不挖填土方,只依靠木桩的长短将楼面调至水平。
木桩和房柱,远远看去,像千百只脚立在地上,得名千脚落地房。
上面铺以楼板,屋顶上用茅草履盖或用木片铺设。
房头板原料为红杉木,纹理美观、耐腐,有香气,房屋以上篱笆作墙壁。
民居构件主要用竹篾或藤条绑扎,间或用树杈作支撑点。
内墙以竹席围扎而成。
该房屋呈一字型布置,三开间。
中间为火塘间,室内布置一个火塘(室内地上四周垒上砖石,中间生火取暖、做饭),燃烧柴薪。
材料二:
千脚落地房(下左图)和火塘(下右图)
材料三:
横断山区河流分布图(下图)
材料四:
(1)描述横断山区地形特点。
(2)试从地形地势角度分析横断山区开发水电的原因。
(3)分析怒江流域降水水汽主要来自的大洋。
(4)推测怒族传统民居的建设最适宜季节以及这种建筑方式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B
【分析】
1.
云海出现时,对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①没有影响,A错误。
云海出现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②增大,B正确。
云海出现时,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增大,则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小,则地面辐射③减小,C错误。
云海出现时,大气逆辐射④增强,D错误。
故选B。
2.
山间云海的形成一般是由于晴朗的夜晚,山谷中水汽升腾遇冷凝结后形成,B图符合这一条件,B正确。
A图表示山风,谷中冷空气下沉,不易成云致雨,不可能形成云海,A错误。
C图表示白天,山谷气流应该下沉,C错误。
D图表示夜晚,山谷气流应该上升,D错误。
故选B。
【点睛】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原理和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D
4.C
【分析】
3.
读图可知,甲地地理坐标大致是(30°N,90°W),乙地地理坐标大致是(30°N,32°E),乙地位于甲地东边,因此若要从甲地飞向乙地,从东西方向来看,其最短航线的航向应一直向东飞;从甲地飞向乙地,其最短航线应是过两地的大圆劣弧,该大圆劣弧相对于30°N纬线偏北,因此从南北方向来看,从甲地飞向乙地的最短航线应先向北飞后向南飞,综合起来,若要从甲地飞向乙地,其最短航线的航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D符合题意,排除A、B、C。
故选D。
4.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幅相同时,图中表示的实际范围越大,则比例尺越小,表示的内容越简略。
读图可知,图1和图2图幅相同,图1所跨经纬度范围大于图2,因此图1表示的范围较大,则比例尺较小,图上内容较简单。
由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比例尺大小与表示范围和内容详略的关系:
图幅大小相同时,①比例尺越大,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小,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实地范围越大,内容越简略。
实地范围相同时,比例尺越大,图幅面积越大,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图幅面积越小,内容越简略。
5.B
6.A
7.B
8.A
【分析】
5.
因为该图为南半球区域图,是南极俯视图的一部分,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方向,由此判断,从东西方向看,图中③地位于④地以西,且④地比③地更靠近南极点,所以③位于④的北部,故B正确,自然排除ACD。
6.
东西半球分界线是20︒W和160︒E,据图可知①位于20︒W经线上,故A正确。
而②、③、④地的经度分别是40︒E、0︒、20︒E,故BCD错。
7.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条经线上的两地,每相差一个纬度,南北距离相差约111千米,读图可知③⑤两地位于同一条经线上,纬度相差20︒,因此两地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x111=2220千米,故B正确,ACD错。
8.
对跖点是地球表面关于地心对称的两个点,②位于(40︒S,40︒E),对跖点是(40°N,140°W),故A正确。
9.B
10.A
【分析】
9.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大,实际范围越小,等高线的密度越大,坡度越陡。
选择B项。
10.四幅图图幅相同,比例尺最小的是1:
500000,表示实地范围最大,内容最简略。
故选A。
【点睛】
地图比例尺中的分子通常为1,分母越大,比例尺就越小;分母越小,比例尺就越大在同样图幅上,比例尺越大,地图所表示的范围越小,图内表示的内容越详细,精度越高;比例尺越小,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越大,反映的内容越简略,精确度越低。
11.A
12.C
13.C
【分析】
本题以我国某区域地形示意图为切入点,设置道试题,考查学生利用地理信息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11.
隧道口M的海拔为(2040m-2060m),高于N(2000m,2020m),A正确;据指向标,图中从M向N的公路为西向东,B错误;旅游专线甲乙段弯曲设计主要为减小线路坡度为安全考虑,C错误;甲丙段与乙丙段均跨两条等高线,路程长度相差不大,坡度相差不大,D错误。
故选A。
12.
石牙关与H间有7条等高线,等高距为20米,根据公式:
(n-1)d<△H<(n+1)d(n为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可得两地高差为(120m,160m),C正确,排除ABD。
故选C。
13.
图中E、F为两条等高线间的闭合区域,因不能判断两条闭合等高线的值,E也可能是洼地,F也可能是小丘,A、B错误:
图示区域整体海拔高,起伏大,为山地,C正确;石牙关为鞍部,其中两侧地势高,另两侧地势低,D错误。
故选C。
【点睛】
14.A
15.B
16.D
【分析】
14.
由图可知,①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②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所以①地纬度低于②地;③④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但④地受西风控制的时间更长,所以,③地纬度低于④地;⑤地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纬度最高。
所以图中五地区按纬度由低到高顺序正确的是①②③④⑤,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5.
由图可知,①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②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所以①②均为热带沙漠气候;③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式气候;⑤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所以,图中五地最有可能分属于三种气候类型,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16.由图可知,①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②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所以①②均为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热带荒漠,AB错误。
③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式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错误。
⑤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D正确。
故选D。
【点睛】
结合材料,准确从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地理信息,再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7.C
18.B
【分析】
17.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与天气。
降水持续时间,说明受降水天气系统的控制时间长。
读图分析可知,甲地一直受高压控制,降水较少,多晴朗天气,A错误;乙处等压线稀疏,天气变化不大,风力较小,天气晴朗,B错误;丙在图示时间段内始终受到低压控制,多阴雨天气,C正确;丁地在8月12日8时受低压控制,在8月13日2时处于高压的边缘,因此,丁地的天气由阴转晴,D错误。
故选C项。
18.本题主要考查了风力大小的判读,获取图中信息即可。
风力大小取决于等压线的疏密程度,从12日8时到13日2时这段时间里,山东半岛的等压线由稀疏变为密集,说明风力明显增大。
故选答案选B项。
19.C
20.A
【分析】
19.读沿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可知甲大洋为太平洋,乙大洋为大西洋,丙大洋为印度洋。
其中大西洋呈“S”形,为乙大洋,A错;太平洋的面积最大,为甲大洋,B错;三个大洋皆是互相连通的,C对;太平洋的水深最深,为甲大洋,D错。
故本题选择C。
20.图中①地气候类型是马达加斯加东岸,受到厄加勒斯暖流影响,暖流的增温增湿效应,出现了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类型。
同理,几内亚湾北部也是受到几内亚暖流的影响,出现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气候,A对。
欧洲西部主要是常年受西风带影响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类型为主,亚洲南部主要水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南北移动而形成的是热带季风气候,非洲中部主要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热带草原气候类型,都和①地气候类型及成因不同,排除BCD。
故本题选择A。
21.A
22.B
23.D
【分析】
21.
古居民垒墙筑屋的火山石来自附近火山口,就地取材,A正确;海口位于板块内部,建筑不需要特别防震减灾;古居民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不强。
故选A。
22.
蜂窝状的火山石多气孔,蓄水能力强,增温慢降温慢,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B正确;颜色深暗,吸光率高;多气孔,表面不光滑;墙体厚度没有提到。
故选B。
23.
古村落里仍保留着古朴原始的宗祠、古城墙等历史遗迹,可开发特色民宿,既可增加收入,又可保护古建筑,D正确;人口少,闲房屋很难恢复居住功能;转为耕作用地、建设高层住宅不利于保护古建筑,且该地位于山区,地形崎岖不利于耕作;故选D。
【点睛】
本题以用火山石垒墙筑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4.A
25.C
【分析】
24.
读图可知,我国长江中下游南岸大部分地区在立夏期间入夏,而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在小满入夏,说明导致入夏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纬度因素;而同纬度地区,地势高的地区,气温相对低,入夏时间晚,说明导致入夏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因素;A正确。
光照、洋流和大气环流对入夏时间早晚影响不大,B、C、D错误。
故选A。
25.
“小满”一般是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小满期间,南方地区受东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而北方地区,由于夏季风未到,降水少,正处于春旱时期,所以,“小满”期间,相比南方地区,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应注意防范干热风,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点睛】
影响气候的因素:
大气环流、地形、洋流、海陆位置、下垫面、人类活动等。
26.
(1)甲地降水少于乙地,乙地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湿润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岸受离岸风的影响,降水稀少;乙地受暖流影响,降水多,甲地受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2)5-7月为当地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极的冷海水由南向北侵袭,与厄加勒斯暖流相交汇,搅动深海的营养物质,为沙丁鱼带来丰富饵料;西风漂流增强,寒流可降低沿线海域温度,为沙丁鱼提供适宜环境;寒流北侵的方向和沙丁鱼的迁徙方向一致,利于沙丁鱼顺流迁徙。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和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详解】
(1)甲地降水少于乙地,其原因可以从大气环流、地形和洋流等角度进行分析。
从大气环流和地形来看,乙地位于23°S附近,非洲大陆东岸,地处东南信风的迎风坡,来自海洋的湿润的东南信风受地形抬升,所以降水多;而甲地位于23°S附近,非洲大陆西岸,受东南信风(离岸风)的影响,降水稀少。
从洋流来看,乙地受暖流影响,降水多,而甲地受寒流影响,降水稀少。
所以,甲地降水少于乙地。
(2)从材料可知,迁徙路线是从图示区域南端迁往德班附近海域,即向北迁移。
向北迁移的原因主要是受洋流的影响,具体可以从饵料、水温和动力方面进行分析。
5-7月气压带、风带北移,当地处于冬季,此时,南极的冷海水由南向北侵袭,与厄加勒斯暖流交汇,搅动海水,将深海的营养物质带到表层,为沙丁鱼带来丰富的饵料;5-7月当地处于冬季,西风漂流增强,寒流可降低沿线海域温度,为沙丁鱼提供适宜的水温环境;而且寒流北侵的方向和沙丁鱼的迁徙方向一致,使沙丁鱼可以顺洋流迁徙,为沙丁鱼北迁提供助力。
【点睛】
27.
(1)变化特点:
从上游到下游流量先变大后变小;下游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
(2)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造成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注入湖泊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空气干燥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地盐碱化,生态环境恶化。
【分析】
本题以材料为背景以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详解】
(1)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上游流域面积大,支流汇入多,汇集的水量大,干燥度低,受高山积雪融水的补给径流量大,中下游地区因降水少,蒸发量大,流经沙漠地区时,下渗作用强,自流汇入少,河流径流量逐渐出现减少甚至断流。
所以从上游到下游流量先变大后变小;下游甚至出现季节性断流。
(2)在图示干旱地区,由于河流上中游大量引水灌溉,造成下游河流径流量减少甚至干涸断流;注入湖泊水量减少,在强烈的蒸发和下渗作用下,湖泊面积缩小;空气干燥度增加,空气湿度减小;地下水位下降,导致植物枯死,生物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沙化更加严重,灌溉区由于不合理灌溉,使地下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从而造成生态环境恶化。
28.
(1)在此期间,呼伦湖水系各河流正值封冻期,地面径流补给减少或停止;降雪和蒸发对湖水位基本上没有影响,湖水量处于稳定状态。
(2)4月下旬(春季)开始,河流进入解冻期,流域内的积雪融化,注入湖内的径流量增加;此期间湖面冰层处在融化期,湖面蒸发量不大,水量损失较少。
(3)呼伦湖盐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增减和是不是排水湖。
当湖水量增加,水位上升,湖水通过新开河外排,成为排水湖(外流湖),盐分外排,湖水含盐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海拉尔河水位高时,湖水停止外排,海拉尔河水注入,成为内陆湖,盐分无法排出,湖水含盐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形成咸水湖。
【分析】
本题考查呼伦湖的自然特征及水体之间相互补给关系等知识点。
【详解】
(1)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纬度较高,冬季11月初至翌年4月下旬期间气温较低,呼伦湖水系各河流正值封冻期,地面径流补给减少或停止,水面不上涨;降雪和蒸发对湖水位基本上没有影响,因此湖水量处于稳定状态。
(2)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境内,纬度较高,4月下旬春季开始,气温回升快,河流进入解冻期,流域内的积雪融化,注入湖内的径流量增加,呼伦湖水位开始逐渐上升;此期间湖面冰层处在融化期,冰融化、水体体积变大;湖面蒸发量不大,水量损失较少。
因此呼伦湖水位从4月下旬开始逐渐上升。
(3)呼伦湖盐度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水量的增减和是不是排水湖(外流湖)。
“达兰鄂罗木河新开河位于呼伦湖东北部,河长25公里,流向受呼伦湖和海拉尔河水位变化的制约,顺逆不定,是呼伦湖的吞吐河流”,4月下旬开始湖水量增加,湖水位上升,湖水通过新开河外排,成为排水湖(外流湖),盐分外排,湖水含盐量降低到一定程度,属于淡水湖;当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海拉尔河水位高时,湖水停止外排,海拉尔河水注入,成为内陆湖,盐分无法排出,湖水含盐量升高到一定程度,形成咸水湖。
【点睛】
历史上,呼伦湖水系是额尔古纳河的上源,即克鲁伦河和乌尔逊河注入呼伦湖后,从湖东北部的达兰鄂罗木河流出,注入额尔古纳河,额尔古纳河汇入黑龙江后入鄂霍次克海。
这时的呼伦湖是“活水”,属淡水湖。
29.
(1)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
(2)山高谷深落差大,水能丰富;峡谷多,有利于水电站建设;山区人口较少,移民安置少;山地广布,地势崎岖,从区域外输电难度大。
(3)印度洋。
夏季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以及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南半球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右偏形成西南季风;冬季受南支西风急流影响;紧邻印度洋,西南季风和西风急流从印度洋上携带大量水汽,顺着南北向延伸的河谷向北运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
(4)冬季西南地区地质不稳定,建在山巅受地质灾害危害小;怒江大峡谷山高坡陡平地少,木桩有利于调平楼面,且适应地形的能力强,有防震作用;地表不挖填土方,可减轻水土流失和滑坡危害;竹、红杉木和茅草等做建筑材料,原料丰富,具有防湿、防虫、防兽等作用,还便于搬迁和重建;火塘便于生火做饭,冬季还可取暖祛湿;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流域开发与综合整治,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详解】
(1)地形特征描述内容:
地形类型、主要地形的分布、地势起伏状况(如西北高、东南低)、地势高低(如青藏高原地势较高)。
据图可以看出,横断山区山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山地多,以山地为主,山高谷深,山河相间;该图为28°N的剖面图,山地是南北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2)横断山区开发水电的原因从落差、峡谷、水量等角度进行分析。
横断山区开发水电的原因是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西南风带来大量降水,水能丰富;峡谷多,利于拦水建坝,有利于水电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