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4139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7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docx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

广东省第六届教学成果总结

 

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培养学农、爱农、务农

高素质人才的长期探索与实践

 

完成人:

陈晓阳、陈然、邱亚洪、陈建军、潘军

完成单位:

华南农业大学

二〇〇八年十二月

 

一、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的背景和现实

从高等农业院校的特点与职能来看,社会实践具有培养学生专业素质与思想素质的双重作用;从现代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规律来看,社会实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发达国家农林院校的经验来看,社会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态度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高等农业院校是农业教育与农业科研的“领头羊”,在农业与农村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但改革开放后,受社会以及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在农业院校的学生中普遍存在专业思想不够坚定,学农而不爱农,毕业后不务农的现象,实际动手能力也存在弱化倾向。

华南农业大学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重视实践、开拓创新”的办学传统,首任院长丁颖教授一直十分注重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精神。

因此学校在改革开放后,紧紧围绕农业院校服务于农业整体发展的根本使命和促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这一主题,将社会实践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实施了一系列改革。

二、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的目标和思路

学校在服务“三农”社会实践的改革过程中紧紧围绕一个目标,就是通过改革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思想素质,巩固专业知识,锻炼动手能力,同时切实为地方农业建设做出实际贡献,在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中培养高素质人才。

具体思路是:

以专业教学为主,突出多项模块学习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学分要求,把巩固学生专业素养作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辅,突出多元主题活动的作用,扩大学生参与面与接触面,把巩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思想品德修养作为重点;两者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结合点,相互渗透交叉融合成为整体,在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广东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力所能及地解决现实问题。

三、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的历程和阶段

三十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坚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紧密结合不同历史阶段的任务,与时俱进,不断改进与完善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工作。

1、以农科专业实践为主的社会实践阶段(1978—1996年)

这一时期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是:

农科专业本科生是主要参与者;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实践的主题,注重培养学生“学农、爱农、务农”思想;强调与农业劳动生产相结合,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以服务“三农”为重心的社会实践阶段(1996-2004年)

这一时期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是:

农科专业的本科生为主,非农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加,越来越多的农科研究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学农、爱农、务农”成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社会实践点面结合,形式多样化;注重解决“三农”中的实际问题。

3、全员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实践阶段(2005—2008年)

这一时期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实践的主要特点是:

社会实践全面纳入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多项模块学习与多元主题活动两种模式基本形成,构建起立体化的社会实践体系;注重学生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中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积极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的经验和特色

华南农业大学在不断完善学生社会实践框架的基础上,采取多项模块学习和多元主题活动两种社会实践模式。

两种模式以服务三农为中心结合点,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构建形成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参见图1)。

其创新之处在于:

制度方面,在华南地区高校中率先实施课外创新学分制,将社会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是课外创新锻炼的重要环节,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予以相应支持,在实习管理中予以相应配套;模式方面,采取多项模块学习模式和多元主题活动模式的融合,将生产实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创新锻炼等各种模块与暑期“三下乡”、农业科普活动、支农调研、服务农民工等各种主题活动紧密集合,模块学习作为专业教学模式,主题活动作为素质教育模式,两者以服务“三农”为结合点,实现交叉、渗透与融合;体系方面,系统构建了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将社会实践贯穿于所有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覆盖从传统的认知考察、社会调查到现代的网站建设、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本科和/或研究生学习期间可根据知识构建的不同阶段与重点灵活参与到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图1.两种社会实践模式与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

1、课外创新学分制

学校修定了《华南农业大学学分制实施细则》(华南农办〔2002〕48号),在华南地区高校中率先制定了《关于课外创新学分的实施细则》(华南农办〔2002〕94号),两个制度相互配套,共同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学分制实施细则中,学校规定“实践性教学环节:

如军事训练、教学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以及劳动等集中进行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一周记1学分。

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生产(毕业)实习一般不超过10学分。

”并规定了“课外附加学分:

要求学生必须完成6个课外学分,由学生自己选择完成形式。

课外创新学分实施细则中则进一步阐释了6个课外学分的获取方式与内容:

“课外创新学分包括4个方面:

学科竞赛与学术活动课外创新学分、社会实践课外创新学分、文体活动课外创新学分、其他方面的课外创新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包括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科技咨询),受到国家、省、学校、学院或校外县局级表彰者,分别计5、4、3、2课外创新学分。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向学院提交较高水平的调研报告,计1学分。

由于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学校有长期的历史与传承,参与的学生众多,使这一活动成为学生获取课外创新学分的主要手段,同时学校也以制度的形式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重要环节,大大促进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其他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多项模块学习社会实践模式

学校在专业教学中建立起多项模块学习的社会实践模式,以可利用的校内外各种社会实践资源为依托,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中心,设计出若干个具有本校特点的、既有内在联系,又能相对独立、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块群,如:

生产模块、课程实习模块、毕业实习模块、科技创新模块等。

这些模块纳入人才培养计划,有具体学分要求,学生可在模块群中做适当选择。

在模块学习中,学校鼓励教师和学生将教学与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并给予制度保障与资金支持。

例如,学校制定了《华南农业大学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现已建成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基地与校外实习基地332个,遍布省内各地市,其中国家级实习基地1个,省级实习基地19个,做到了所有本科专业都有各自的实习基地(见附件11),并投入9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

学校设立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专项基金,每年拨专款80万元,并逐步增加,2008年的经费超过90万元,支持在校本科生开展包括社会实践在内的科技创新活动。

采取学生自主申报、教师指导、专家评审的方式,择优确定项目,拨款后必须按期完成并结题验收,学校在结题验收的项目中再择优进行奖励。

学校2004年资助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项目共200项,2005年资助251项,2006年资助300项,2007年资助303项,2008年资助400项(其中200项用于资助优秀本科生“红满堂计划”),不仅参与学生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深入,《广东农民工权益现状研究及解决方法探索》、《媒体监督介入农民维权的动因及农民维权机制的完善》、《农村土地征用中若干法律问题研究——基于广州市花都区若干土地征用的实证分析》等项目的研究报告都获得专家好评(见附件10)。

3、多元主题活动社会实践模式

在素质教育中,学校建立起多元主题式社会实践模式,每年根据中央和省有关部门的工作重点和当时的社会热点,结合农业院校的特点以及当地经济建设的需要,设置具有服务“三农“特色的社会实践主题,由各学院根据专业特点选择相应活动,让更多的同学能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

近年来,华南农业大学每年至少开展四个社会实践主题的全校性活动,包括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全国农业科普活动、全国暑期大学生回乡支农调研活动、学生列车乘务员活动等。

这种做法使得实践内容相对集中,形式相对多样,涉及面相对较广,参与学生更多。

据统计,自2001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就有55000多人次赴10省37县(市)185个行政村开展了政策宣讲、社会调查、义教助学、挂职锻炼、农技推广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免费派发宣传资料80000多份;免费派送农技资料120000多份;赠送优质果蔬种子1900袋;专题讲座、现场咨询510场;捐赠文具、书籍21000多件;仅2008年1至10月就共有20235人次参与“三下乡”主题社会实践,涉及10个省,37个县,185个村镇(参见表1)。

表1.华南农业大学暑期“三下乡”情况统计

年份

参与学生数(人)

涉及省份(个)

涉及县市(个)

涉及村镇(个)

2001

315

1

7

20

2002

410

1

7

25

2003

420

1

8

35

2004

420

1

13

50

2005

1800

1

10

50

2006

5200

4

18

56

2007

19647

8

26

103

2008

20235

10

37

185

在多项模块学习和多元主题活动模式的双管作用下,华南农业大学既可根据上级单位提出的当年的社会实践主题,指导大学生根据本校的社会实践模块群调整自己的模块组合,又能以模块群依据,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内考核和掌握每一名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状况;既能够较好地发挥各学院的设计和指导作用,保证社会实践健康、有序、持续地发展,又能够吸纳和督促所有的大学生有计划、有步骤、有选择地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实践,使社会实践真正成为每个大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并内化为素质的大舞台。

4、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

多项模块与多元主题社会实践模式的结合,构建起华南农业大学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它贯穿于所有学生的整个教育过程,覆盖从传统的认知考察、社会调查到现代的网站建设、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覆盖专业知识、职业规划、思想修养、创新锻炼等各方面内容,使学生在本科或研究生学习期间可根据知识构建的不同阶段和重点灵活参与到与之相匹配的社会实践活动中。

在这一体系中,学校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外部条件进行多样化的设置,根据大学生的成长阶段和认知规律,分别进行以思想教育、能力培养、专业素养形成、社会服务能力、职业生涯发展为侧重点的分层实践教育,结合学生个体的偏好和潜质,全方位、全过程、多视角地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设条件,从而培养出个性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例如,本科生一年级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为主,开展勤工助学、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自身使命感,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本科生二年级结合专业特点、社会热点,着重开展专业调查、实用技术指导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运用其所学的理论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和设想,进一步消化、补充和巩固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

本科生三、四年级开展以科技创新、就业见习、职业规划、挂职锻炼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求职与正式工作做好充分的知识、能力准备,从而缩短从校园走向社会的心理转型期。

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则以科技下乡为主要形式,帮助解决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实际问题。

此外,学校在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上也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以求取得更好的效果。

在人员的选择上,既有同一专业低中高年级学生的搭配,也有同一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搭配,还有不同专业本硕博的搭配,以及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搭配;在实践地点的选择上,既可选择学校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可选择参队学生的家乡,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发展,还可以直接在校内实现网上社会实践,越来越多的村镇政府也主动联系学校派学生前往实践。

五、服务“三农”社会实践改革与创新的成绩和效果

在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华南农业大学培养出大批学农、爱农、务农的高素质人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的同时,为高等教育通向农村做出了突出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1、培养学农、爱农、务农的高素质人才

通过多项模块学习与多元主题活动相结合模式构建的立体化社会实践体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思想素质等多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综合素质大幅度提高。

(1)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顺利开展工作和活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综合组织能力,能迅速地适应新环境,培养了创新意识和思维。

三十年来,华南农业大学的大学生在各类社会实践中,积极参与,认真总结,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其中,仅2000年以来,全国性竞赛活动就有60多项获奖,区域性竞赛活动就有100多项获奖。

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总结社会实践中的知识,提交的实践报告中有600多篇获得学校表彰,其中100多篇受到省级以上表彰(见附件2)。

三十年来,学校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主动思考和研究,据初步统计,学生在各类期刊上正式发表的文章有2400多篇,其中研究生的文章占40%,本科生的文章占60%,文章涉及60多种核心期刊和150非核心刊物;在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100多篇,涉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等20家报纸;学生出版专著20部,参与教师编写著作300多人次(见附件6)。

(2)就业创业能力提高

农业院校的就业往往不被社会看好,但是,华南农业大学长期以来,通过实践教学弥补就业的弱势,坚持在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对三农的感情、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就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最近几年的华南农业大学的就业率分别为:

2003年91.09%,2004年90.32%,2005年89.78%,2006年93.40%,2007年92.30%。

同时,学生通过勤工助学性社会实践,创业能力也得到提高,学生自己成立的“工作室”有20多个,包括农产品营销、插花艺术、电脑维修、软件开发、广告设计等;还有学生结合在企业社会实践中学到的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以及学校里的专业知识,自己创业成立公司,如宠物医院、种子公司、食品公司、电话访谈公司等。

(3)“学农、爱农、务农”思想素质加强

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形成的关键阶段。

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社会实践在学生与社会之间开辟了一条通道,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条件。

他们通过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接触,认识了农民的纯朴善良,培养踏实的工作作风,培养为祖国、为人民的奉献精神。

受各种不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影响的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条件,往往难于取舍,在这种情况下,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帮助他们较好地认识自己的社会角色和价值,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服务“三农”的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全面分析社会现实状况与其发展趋势,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权利与义务。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反观自己的素质,能力,个性特征,把握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综合分析社会角色与个体社会化不平衡的对接情况,找准努力方向,以便较好地达到角色的实现。

在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农民、农村和农业现实的影响,逐步培养了“学农、爱农、务农”的热情。

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华南农业大学的专业主要以农科为主,农科毕业生60%以上到农村第一线和涉农岗位,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我校专业数目增加,非农专业所占比重逐步扩大,毕业生除了在农业相关部门就业外,在基层行政部门(县、镇政府、街道办等)、农业企业等单位就业的人数也逐步增多。

根据初步统计,最近几年,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和涉农岗位的就业率稳中有升(见表2)。

表2.2004年以来华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第一线和涉农岗位就业统计表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涉农专业学生到农村第一线就业率

8.10%

8.21%

7.20%

9.23%

非农专业到农村第一线就业率

2.55%

2.57%

3.51%

4.21%

涉农专业学生到涉农岗位就业率

37.56%

33.28%

35.23%

38.75%

非农专业学生到涉农岗位就业率

8.12%

7.92%

8.25%

9.24%

2.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

在长期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中,教师既是管理者,也是指导者,还是参与者。

正是这三重角色,使得华南农业大学的广大教师在社会实践中能够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三十年来,涌现出一大批教学成果,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体系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教学成果共200多项,其中取得省级以上社会实践教学方面的教学成果就有15项,另外,社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有30项。

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100多篇。

这些教学改革的成果以及教学研究的结果应用和反馈到教学中,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见附件3)。

3、增强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

教师在指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既将广大农村的科研项目带回学校,也将学校的科研成果带向了广大农村。

学校以科技开发为工作重点,以学生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作为服务平台,以科研成果作为纽带推动了地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

三十年来,华南农业大学承担了广东省各类农业科技研发、推广、新产品开发、农业机械化等面向农业方面的科研课题200多项。

同时,转化各类科研成果50多项,推动了广东省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温氏食品集团的成功合作,开创了国内高校与企业成功合作的典范。

在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户中产生了极好的示范效应,带动了农民致富,振兴了地方经济,已成为当地政府和农户的共识。

在长期的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中,华南农业大学的传统、优势学科直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例如:

园艺学科促进了华南地区果蔬保鲜产业的发展,畜牧兽医学科促进了地方畜牧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学科促进了地方农业机械化发展等等。

4、提升学校声誉

华南农业大学长期坚持并不断创新社会实践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评价。

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7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单位”(见附件7),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的表扬,这样的成绩在省内其他高校中是没有的,在国内高校中也是罕见的。

全国农业科普活动也分别在2003年和2005年获得全国“先进集体”称号。

春运期间,作为祖国南大门的广州要往全国各地输送上亿人次的旅客,其中农民工占70%。

为了支援广州铁路春运、为农民工朋友献爱心,华南农业大学自2003年开始,连续5年共派出7410多名学生志愿者担当春运列车乘务员为农民工朋友服务。

即使正逢特大雪灾的2008年春运,仍有1100名志愿者怀揣“了解农民工、关心农民工、帮助农民工”的信念踏上春运列车。

华农学子在社会实践中的突出表现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和表扬:

有铁路公司、旅客、政府的表扬和感谢,也有各大媒体的关注和表扬(见附件9)。

华南农业大学长期的社会实践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各大新闻媒体给予了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

自1999年以来,近10家电视台20多次对华南农业大学的办学进行了正面报道,近50家报刊200多篇文章正面报道华南农业大学,其中,中央电视台第7频道和南方电视台多次报道华南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权威媒体对华南农业大学的社会实践方面的评价和报道有60多篇(见附件5)。

随着学校知名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家长和考生更加关注华南农业大学。

从最近几年华南农业大学的招生来看,第一志愿报考率逐渐上升,2006年为6%,2007年16.4%,2008年46%。

鉴于华南农业大学的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学生家庭条件普遍较差的情况,长期以来,华南农业大学坚持将勤工助学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开创“实践性勤工助学”实践主题,取得良好的效果。

例如:

2007年华南农业大学就开拓了7类实践性勤工助学业务:

家教类业务76个、家政类业务41个、促销类11个、产品推广类7个、服务类21个、其他类25个。

全年共组织勤工助学工作9496人次,并争取到勤工助学资金560多万元。

实践性勤工助学不仅缓解了贫困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而且让学生得到锻炼,得到广大贫困家庭学生家长的高度赞许。

三十年来,华南农业大学以服务“三农”的社会实践为重要手段,围绕培养“学农、爱农、务农”的高素质人才这一宗旨,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率先实施课外创新学分制以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并通过专业教学的多项模块学习与素质教育的多元主题活动两种模式,以服务“三农”为中心和结合点,构建起立体化的服务“三农”社会实践体系,在培养出大批学农、爱农、务农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为广东省和临近各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促进高等教育通向农村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获得了突出的效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这一社会实践体系与模式,在学习模块、活动主题结合点方面可根据其他学校不同的重点加以调整和改变,同样可以促进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对其他高校有良好的借鉴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