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41029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docx

北京大学经济学原理平新乔教授第一讲讲义

第一章:

现代经济与现代经济学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生产可能性边界及其相关的十个经济学概念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四节:

市场机制与政府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与定义

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不变的。

在经济学领域,所改变的只是答案,而不是问题本身。

这是萨缪尔逊与诺德豪斯在《经济学》(第17版)结语中写的话。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是三个:

经济增长令人满意吗?

通货膨胀和失业是否得到了控制?

经济增长的果实能否在全体公民之间公平地分配?

即增长、稳定与分配是经济学家研究经济的三个基本问题。

增长,既是微观的,也是宏观的。

从微观上讲,经济增长的动力是激励机制,这包括报酬、奖罚机制、创新机制(专利、版权与商标),还包括企业机制、市场交易机制等等。

还有法律、民主制度、人的精神状态,都会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的发挥与增进。

从宏观上讲,一国如何找到最优的储蓄机制、资本积累机制,尤其是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如何让财富积累起来?

如何找到最优增长路径?

这属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

当今世界上,这方面研究的最强阵盘是在MIT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系,以DaronAcemoglu为领军人物,其著作是IntroductiontoModernEconomicGrowth(PrincetonUniversityPress,2009)

稳定,这涉及通货膨胀和失业的替代。

这里的失业(unemployment)不单是指人的失业,也包括机器设备等生产能力的闲置,即“产能过剩”。

稳定既包括对内经济的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替代,也包括对外开放条件下的稳定。

有时对内平稳(平衡)与对外平稳(平衡)是不一致的,如何统一协调对内平衡与对外平衡之间的关系?

为什么货币多发会经济过热,而通货紧缩会使经济趋冷?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该如何搭配?

利率、汇率、物价政策、工资政策与税收政策该如何出手才能维持稳定?

这些都是很难把握的问题。

分配。

蛋糕如何分割?

这是一个激励机制的设计问题。

假定一个社会(团队)有100张北大百年讲堂的门票,这是林青霞的《窗里窗外》新书发行的门票,你该如何分配?

北京大学有3万学生,100张门票如何在这3万都愿意参加新书发行会的学生之间分配?

如果我来决定分配,我会挑出100位最英俊的帅哥,让他们每人得一张门票。

而这种分配方式是歧视的。

首先歧视了女士,但考虑到林青霞是大美女,我们选100个最英俊的帅哥是合理的;其次,这种分配方式也对长相粗犷的男士实行了歧视,但是,这种分配方式的良好后果是,男士们会因此注重自己的仪表谈吐,改善整个社会的文明。

另一种分配方式是按身高来排序,姚明得到第一张门票,第100高的人得第100张门票。

这也是歧视政策,歧视矮个子。

但该分配方式会鼓励人长高。

如果食品按身高排队发放,则必定饿死矮个子,让高个子活下来,于是社会的平均身高会上升。

如果按学习成绩(绩点)来分配门票呢?

其后果必然是大家会努力学习。

如果按官位大小来分配门票,则必定会刺激大家去当官。

现在,连打工族的孩子都知道当大官好,做贪官有福享。

我们在许多场合都见到3岁的孩子说:

“我长大要做大官。

……

每一种分配方式都会按一定的准则优惠一些人,歧视另一些人。

不可能有“公平”的无歧视的分配规则。

问题在于,分配规则不仅会影响下一轮的生产动力,而且很可能会影响这一轮(尚未开始)的生产积极性:

如果有人事先知道自己的收入有50%要被政府收走,他还会有劳动积极性吗?

二、经济学的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有效地在不同的有价值的物品与劳务之间、在不同的当事人之间进行配置的学问。

这个定义的核心思想是三点:

一、我们所面临的资源是有限的,稀缺的;二、同一种资源可以有多种用途,有多个人在争夺它。

如何按一定的条件有效率地将资源配置到不同的活动中去?

而这种配置由于是通过人与人的交易实现的,所以必定表现为交换方式与分配关系;三、这种配置应该是有效的。

三、稀缺性

稀缺性是指:

我们面临的资源与自己的欲望相对而言,总是有限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稀缺性呢?

有两条:

一是上帝(自然)赋予的就不是充裕的资源;二是面对这有限的资源,除了你以外,还有另外的人在与你争夺。

所谓“僧多粥少”。

这样,我想要的,别人也想要。

将人类的欲望加总起来,自然赋予的总是显得稀缺。

稀缺性的对立面是“充足”(enough)。

充足是指对所有人(everyone)来说,每一种(everything)资源都不缺。

如果那样,那我们就不必关心增长、稳定与公平了。

人人都无忧,也无所谓公平了,也谈不上价格了,所有东西都可免费提供。

稀缺不是由于人性的贪婪而导致的,稀缺也不是由于我们社会中错误的管理方式所产生的。

当然,人性贪欲的不节制、错误的治理方式与制度,会使物质匮乏的问题更为严重,会使社会陷入灾难。

但即使是政通人和之世,稀缺性仍然是存在的。

 

第二节: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十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

一、生产可能性边界(PPF,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

生产可能性边界是经济学的核心框架之一。

尽管人的欲望可以是无穷的,但在现实中,你可以支配的半径总是有限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就给“稀缺性”概念画出了一个半圆,说明人类在给定技术条件下能伸展的余地是有界的。

另一方面,生产可能性边界又告诉我们,即使在这个有界的可能性范围内,人的选择仍然可以是无穷的,而且照样可以活出精彩来,照样可以避免无效达到有效、达到极致。

一个人如果理解生产可能性边界,就会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在任何给定的局限中达到最精彩的境界。

试想,人如果没有限制,为所欲为,会有什么出息呢?

当学生,就是让老师、让学校给你设限制、定纪律、定deadline,这才有可能活出青春的灿烂与辉煌。

一般是用二维平面图来画PPF,Y轴与X轴分别代表两种相竞争的用途。

如图1.1

 

图1.1:

土地面积给定时的PPF

图1.1是土地面积给定时可能达到的粮食产量或住宅面积的组合。

B点是全部土地都用作耕地时可以生产出的粮食产量;A点则代表全部土地都用来盖房时可以达到的住宅面积。

AB线上任一点都是粮食与住房的组合。

这是关于“食”与“住”两种相竞争的生活满足程度的组合的可能性边界。

二、十个基本的经济学概念

PPF之所以重要,是由于借助于它可以阐明一系列基本的经济学概念。

这里介绍十个概念:

1.约束(constraint)

人面临的资源是稀缺的,所以他的行动必定面临约束。

受约束是人类生活的常态。

陈云有个非常有名的理论叫“鸟笼论”,说的是人好比追求自由的鸟,市场经济好比向往自由的鸟,总是要受笼子的约束。

当然,这个笼子陈云指的是计划。

而在我们这里,所谓约束,是指最基本的约束:

一是资源约束,而是技术约束。

中国一共只有18亿多亩的耕地,这就是土地资源的约束,你用来盖楼便会减少耕地、影响粮食生产。

二是技术约束,给定18亿多亩耕地,你全部用它来产粮,也只能产粮B,这是农业生产目前的技术条件决定的;全部土地用来盖楼也只能盖A平米的住宅,这是建筑业技术现状决定的。

所以,图1.1中从原点出发的任一条射线与AB线相交后的距离多长,是综合地反映了土地资源约束与技术(农业技术与建筑业技术)约束的。

2.选择(choice)

你可以在图1.1的AB边界上任选一点,比如C,也可以是D。

C代表粮食多一点,住的面积少一些;D则代表住得宽敞,吃得少一些。

这便是选择的结果。

在服从约束的前提下,选择仍然是自由的。

当然这得以当事人的选择权自由为前提关于选择,我们会在第二章和以后的篇章里详细展开分析,这里只指出三点:

第一,你必须做出选择。

因为你拥有的资源总量是有限的,你不可能样样都要,只能要某几种物品与劳务的组合。

第二,选择是“决策”权的核心。

但并不是每个人在任何时候都有选择权。

你选择什么学校、报考什么专业,可能并不是你个人选择的结果。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是由无数个人自行进行的,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是选择是由官员作为人民的代表而做出的,当然也包含违反人民意愿做出选择的可能性。

第三,选择是一个链,一次选择的后果会成为下一轮选择的出发点。

选秀、选达人、选超女,都是一轮接一轮。

一轮出局,就永远出局。

当然,人生还没有那么悲观,哪怕只剩下最后一轮选择,仍有人会迸发出生命的精华。

大体来说,一生中,求学、择业、择偶是最主要的三大选择。

人生很漫长,但关键处只有几步。

经济学是关于选择的学问。

3.得失权衡(trade-off)

“trade-off”就是“舍得”。

得到一点东西,必须放弃一定数量的另一样东西。

得失权衡由图1.1里AB边界的负的斜率来表示。

得失权衡,如果得大于失,那么trade-off决策很容易做出,你当然会要那个“得”,反正“失”去的是那么小;如果得小于失,那么trade-off也容易做。

人生难的是在“得与失差不多”时你选择什么,你会辗转反侧、夜不能眠。

当你学了经济学就会明白,“得失相当”才是人生出于最佳时刻的标志,叫做“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所以,当你辗转反侧时,你实际上是处于最佳点。

4.机会成本(opportunitycost)

机会成本是指你的到某个利益A时必须放弃的别的利益。

这与trade-off有些相似,但得失权衡一般是“得”与“失”两两相对,而机会成本则是专指“失”去的一头。

如果得到A时,会同时失去B1,B2,…,Bn个利益,则A的机会成本就是

为什么要取“max”?

因为max{B1,B2,…,Bn}才最接近A,才最反映得到A时必须割舍的心头肉,才最心疼。

为什么不用(

)来度量A的机会成本?

因为在{A,B1,B2,…,Bn}个对象中,你事实上只能取一个对象,B1,B2,…,Bn并不构成一个序列的利益链。

 

5.边际转换率(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

如何度量trade-off的程度,如何度量机会成本的程度?

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就是PPF上每一点的斜率:

这个斜率就是PPF上某一点的“边际转换率”,是表示减少微量单位X时可以转换成多少单位Y的比率,一般我们是取该比率的绝对值。

从图1.1上可以看出,如果PPF是凹向原点的,则点C的边际转换率(取了绝对值后)会大于D点的边际转换率。

边际转换率小,说明生产X的机会成本较小(如D点);反之,在C点,再多生产一单位X,高的边际转换率意味着要放弃很多数量的y,就说明生产X的机会成本较大。

6.边际生产率递减(diminishingmarginalproductivity)

为什么PPF不是凸向原点的,也不是一条直线?

这是由于,随着X量增加,多生产一单位X所必须放弃的Y的数量会上升,说明在PPF上,X的机会成本随X增加而递增。

也就是说,X的边际生产率会随X总量上升而递减。

这里用“边际”两个字,而不是用“平均”两个字,是由于这种生产率的变化是由于X的某个微量(边际量)的变化而引起的。

PPF凹向原点意味着:

随X量的增加,其增加X的代价(放弃的Y)是上升的,说明X的生产量上升会伴随其效率的递减。

这是生活的常识。

试想,你每天学习的时间已定,而且英语成绩很好,把原用于学习英语的时间转到学数学,一开始英语成绩几乎不会下降,但数学的成绩会有较高提升,但随着数学成绩提升到一定程度,再提高便要以英语成绩的滑坡为代价。

所以,PPF凹向原点说明,客观世界之中就有制动器,当你将资源向一个方向转移时,便会自动生出反向的力量,叫你三思而后行。

图1.2:

凸向原点的PPF

试想,如果PPF是凸向原点,如图1.2那样,那不就是说,随着X增加,多生产同一数量所放弃的Y的量会越来越少吗?

这不就是说,放弃同一单位的Y会导致越来越多的X的增量吗?

这不就会鼓励决策人在X越来越多时可以越不注意其机会成本吗?

结果会向Y0,X趋近于曲线与X轴交点的方向运动。

这叫走极端。

同理,一旦社会向Y运动,这种转换的方向也不会逆转,直到X0,Y趋于与曲线Y轴的交点,成为另一个极端。

PPF是直线的状态意味着(X,Y)产量组合变化不会改变边际转换率,这在短期是可能会发生的。

从长期看则不大可能发生。

7.技术进步(technicalprogress)

技术进步如何在PPF图中显示出来?

一般地说,这表现为PPF向外扩展。

见图1.3

 

图1.3:

技术进步与生产率提高

 

图1.3表示技术进步后让X与Y两种产出都提高了。

PPF(1978)表示中国1978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PPF(2010)代表中国2010年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PPF外移,具体原因不外是两个方面:

一是我们拥有的资源(人力、资本、原材料等)比以前增加了;二是即使是同样数量的资源,由于我们拥有新技术,可以达到更高的产出组合。

这叫要素效率提高。

但是,事实上,更多的可供资源也是技术进步发现和发掘出来的,因此,上述使PPF外移的原因,归根到底是技术进步。

8.无效(inefficiency)

无效点就是PPF线以内的任一点。

比如图1.4中的F点

图1.4:

无效点(F)

 

生产可能性边界PPF是指经济可能达到的最大极限。

但事实上,一个社会的经济实现程度就可能是F点。

由于F点没有实现生产可能性的边界,从而就发生效率缺失。

造成无效点的原因不外是两个方面:

一是资源没有用尽,还有资源闲置,即所谓的“产能过剩”;二是尽管资源已用尽了,但由于管理的原因,仍然处于低效状态,使产出组合没有落到PPF上,而落在PPF之内。

9.改善(improvement)

图1.5:

改善

 

改善是指从无效点F出发,在曲边直角三角形ΔAFB内向PPF任何方向的运动。

如果沿FA运动,则增加Y不会减少X;沿FB方向运动,则增加X不会减少Y。

在FC、FD等方向上运动,则X与Y可以都增加。

这些变化就叫“改善”。

改善是没有机会成本的产量增加。

改善过程没有得失权衡(trade-off)。

改善意味着原来的资源配置状态(F点)必是无效的。

从一个单位来说,“改善”就叫“做加法”。

改善不会出现任何维度上的减量,即改善不是“做减法”。

从而,改善不会产生阻力,是皆大欢喜的事。

但是一个单位能够改善,意味着其前任是无效率的,正是前任的无效率才为后人贡献了改善的机会。

10.有效(efficiency)

在PPF上的任何一点都是有效点。

有效意味着不再有改善的余地。

在PPF以外,就叫“不可能”区域了。

有效点可以变。

如图1.5,从点B移至点D,生产产量(X,Y)组合改变了,这叫沿着PPF边界的移动。

有效的特征是,任一种产出量的变化必有机会成本,决策必定面临“trade-off”,决策人必定左右为难。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是指资源配置已经是达到有效了。

如果你处于无效点,有改善机会,则你就可以吃免费的午餐。

这就是说,舍得(trade-off)、机会成本,这些现象都是在PPF边界上才发生的,就是当你的经济已经潜力挖尽时才会出现的决策问题。

在“有效”的条件下增加一点X(ΔX)所必须减少的(ΔY),即ΔX的机会成本

ΔY/ΔX才是以实物量比率表示的X的价格。

这就是说,“价格”得以“效率最大”为前提,这时,价格才反映X占用社会资源这种真实代价。

如果占用的社会资源叫价值,这时,价格可以说是反映价值的。

在以后的讲解中,我们不大会提到“价值”,只要理解价格是在资源最优利用状态下反映一种产品或服务对资源的稀缺程度的影响(它会占用多少资源?

它会使得另一种产出被迫放弃多少?

),这就够了。

三、生产可能性边界的画法举例

例1.1:

某总公司有甲、乙、丙三个分公司,每个公司都生产X和Y两种产品。

下面是三个分公司用其全部资源可生产的X与Y的最大产量

产品

分公司

X

Y

100

200

120

180

150

150

请画出该总公司的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以X为横轴,Y为纵轴)

答:

我们以X为横轴、Y为纵轴画出坐标图

 

1.先确定总公司的X产量最大可能为多少?

Y产量的最大可能为多少?

显然,X=100+120+150=370,Y=200+180+150=530.于是在Y轴上标出A点为(0,530),在X轴上标出B点为(370,0)

2.从B点出发,要找出开始生产Y效率最高的分公司,即找出生产Y机会成本最小的分公司。

由于

从而

从而,在B点应当派分公司甲去开始生产Y,这样,甲放弃100单位X,换得200单位Y,用线段BC表示。

3.从C点出发,进一步减少X、增加Y的任务得由Y生产效率排第二的分公司乙来完成,乙放弃120单位的X可换来180单位的Y。

用线段CD表示

4.线段DA是分公司丙的那一段生产可能性边界。

以上画法,保证了总公司的PPF线是凹向原点的。

从左至右,分公司丙、乙、甲在PPF线上的排序也是他们在X生产上效率高低的排序。

生产X的机会成本,丙为1,乙为1.5,甲为2.这个排序说明:

随X产量上升,总公司在X生产上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符合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如果将分公司的顺序排错了,则PPF线就不会凹向原点。

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一、微观经济学

微观与宏观是观察经济生活的两个不同的视角。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中个人、家庭、企业、政府作为单独的决策人的行为,以及这些决策人行为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产生的结果。

它研究价格是如何发现、产生、决定的,也研究市场机制的长处与缺陷。

微观经济学面对的也是整个经济系统,是覆盖全社会的,只是它侧重于个人、家庭、企业、政府的决策。

在微观经济中,政府也被看做是一个决策者。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实验来解释市场价格是如何被发现、决定的。

考虑下列交易,卖方有8个人,买方也有8个人,每个人的决策都是独立的。

这8个卖者都拥有一单位商品,8个人拥有的商品是同质的,因此这8个卖者是相互竞争的。

每个卖者对自己的物品都有一个最低要价(askprice):

卖方

1

2

3

4

5

6

7

8

最低要价

6

10

14

20

24

28

34

38

卖方的最低要价,是由其生产成本决定的,如果市场成交价低于“最低要价”,则卖者宁可不成交,也不会接受市场成交价。

再考虑8个买者,每个买者都想买也只能买1单位商品,每个买者对物品都有一个“保留价”(reserveprice),这是买者可以承受的最高价。

买方

1

2

3

4

5

6

7

8

保留价

44

40

36

30

26

20

12

8

如果市场成交价高于保留价,则买者宁愿不买。

保留价决定了买方在买东西时进行讨价还价的“出价”(bidprice)。

交易双方如果买方的保留价(v)大于卖方的最低价(c),即如果v>c,则交易对于双方来说就是互惠的,设成交价为p,任何在[c,v]内的p就决定了生产者剩余与消费者剩余:

图1.6:

互惠的交易

图1.6中,c代表成本(cost),c等于卖方的最低要价;v代表买方对购买对象的价值评估(valuation),v等于买方的保留价。

如果p落在c与v之间,则

消费者剩余=v-p

生产者剩余=p-c

在上例中,如果买卖双方按图1.7配对,则卖方的8个物品都能成交,因每个买者的保留价都比与其对应的卖者的最低要价要高。

从而,每个交易都可以是双方互惠的。

图1.7:

买卖双方的保留价与最低要价

但是,让8个卖者与8个买者自由竞拍、自由成交后,我们的实验结果会显示,8对交易只能成交5对,有3对(3个买者与3个卖者)是无法成交的。

剩下的3个买者是,保留价为8,12,20的三个人;剩下的3个卖者是,最低要价为38,34,28这三个人。

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由于买方8个人的排队顺序是按保留价格从高到低排队的,而卖方8个人则是按效率(最低要价=成本),以成本最低到高的顺序排队的,如图1.8。

图1.8:

实验结果的供求均衡

这图有以下含义:

第一,买方是按钱多为序排列的,而卖方是按效率高低排序的。

这样,第一个买到东西的人必定是保留价最高的人,第一个卖掉东西的卖者必定是效率最高的人。

生活中,新款手机一上市,价格几万元一个,谁买?

有钱的贵妇人买,这是真实世界中发生的事。

第二,实验结果,成交价格的均值为24.9,这是将5对卖、买者成交的价记录下来之后求得的平均价。

这个价格必定大体等于第五对当事人的保留价与最低要价的平均值。

这说明,市场价格其实是由最后这一对交易者决定的。

这叫“边际定价”。

第三,尽管是边际定价,但市场成交价为25左右其实是每一对交易者(卖者与买者)双方保留价加最低要价之和(都为50)的一半。

说明:

p=(v+c)/2。

这说明,买卖双方在讨价还价时是大体平等的,没有出现欺行霸市,没有出现特权人物。

第四,为什么市场价格等于25左右会结束交易?

试想,如成交价为25,卖方愿卖的必定只有cp的人,直到这样的“互惠”过程都结束,交易便结束。

为什么剩下还有3对人被排除出市场?

是由于3个卖者的最低要价都高于25(为28,34,38),而3个买者的保留价都低于25(为20,12,8)。

这说明市场是会淘汰落后者的,市场是不会同情照顾弱者、穷人的。

市场无情!

第五,这个实验显示了市场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

均衡价格就是当供给线与需求线相交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水平,与均衡价格对应的市场交易量叫“均衡产量”。

一般的,如果需求方程被写成

而供给方程被写为

则令

并解出P,就是均衡价格。

图1.9:

均衡实现与负向反馈

第六,市场机制之所以会导致均衡,是由于存在“价格调整”与“产量(交易量)调整”的“负反馈”(negativefeedback)机制。

见图1.9。

在图1.9里,S线是供给线(价格越高,供给越多),D线是需求线。

供求相等是由S线与D线相交而发生的,均衡价格为Pe,均衡产量为Qe。

如果价格高于均衡价,P0>Pe,则会发生供过于求,超额供给为CD;这时供应方会有超额库存,只有降价才能卖光库存,于是,市场有降价压力。

如果P0

这里,价格调整与数量调整是反向的:

有超额需求(短缺),数量少

会涨价

数量会上升;有超额供给,数量多

会降价

数量会减少。

“数量多”会通过负反馈,变为数量增加;

“价格高”会通过负反馈,变为价格下降。

这叫“负反馈”。

正是这种负反馈机制,保证了均衡点e的出现。

第七,在这个试验中,我们看到,8个卖者和8个买者,是自动成交的。

我们并没有命令他们谁与谁成交,这里没有指挥中心,没有统一计划,但是市场均衡发生了。

这就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命题。

每一个决策人并没有掌握整个经济的信息,他只关心自己的利益。

对卖者来说,只要成交价高于自己最低出价,他就送东西到市场上去卖;对买者来说,只要成交价低于自己的保留价,他就愿买。

每个人都是自利的,但结果是互利的、利他的。

亚当斯密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次解释了这个“看不见的手”的命题,他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写道:

“每一个人⋯⋯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自己是在何种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

在这种场合下,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引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

⋯⋯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第八,这个实验显示,市场均衡是交易双方相互匹配的结果。

是效率较高的前5位卖者与出价较高的前5位买者一对一地完成交易的。

具体说来,往往是“保留价”最高(为44)的那位买者与“最低要价”最低(为6)的那位卖者相匹配,然后往往是效率次优的卖者与评估值次高的买者相匹配⋯⋯这样一对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信息与通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