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7644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docx

专业论文关于十二五规划之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这一点过去没有这么提过,过去讲我们要扩大内需,主要是要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这一次就是专门强调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这个机制是可持续的,制约消费增长的一些长期性的、体制性的因素,或者包括各种政策性因素,可能都要消除,才能使长期增长的机制形成。

就是说不能够用一些短期政策来刺激消费有一个某个时点上的快速增,这是不可取的。

扩大消费,要着眼于人民生活的改善这样一个目标,让它可持续起来,这是最重要的。

一、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扩大消费

投资、出口、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与消费被称为“内需”。

长期以来,消费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占GDP比重一直徘徊在40%―50%之间,2008年该比重仅为48.59%。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投资所占比重。

近五年的数据显示,仅固定资产投资一项占GDP的比重就接近50%。

消费首次被放在“三驾马车”之首,说明扩大消费的重要性超过了扩大投资和出口。

为什么扩大内需的重点在扩大消费,我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解释。

1、我国的消费潜力很大。

我国有13亿人口,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消费市场的升级及农村广阔消费市场的开发,都孕育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特别是是在农村,有8亿多人口,他们目前的生活正处在一个结构调整和转变方式的过程中,所以会有巨大的市场。

我国居民消费率过低也为未来扩大居民消费提供了市场空间。

2009年中国居民消费率为35.3%,而美国居民消费率在70%以上,印度也有54.7%。

相较于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居民消费率偏低,扩大居民消费尚有较大空间。

我们的GDP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是我们消费的总量,消费的结构处在一个中低水平,未来的发展消费应该出现一个大的升级,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随着我们结构升级,我们的居民收入增长以及它的结构变化,我想我们消费的潜力还是非常大的。

我们要扩大需求肯定要找那种潜力最大的部分。

有人说我们投资的需求也很有潜力,我们中西部的投资还有空间,我们还有许多基础设施不完善,还要环保,新的产业发展也都需要投资,另外像包括人力资本,社会事业发展等都需要大量投资。

但是相对于消费来讲,它的潜力要小一些,哪方面的潜力大,我们在这方面就多用点力,把中国长期增长的能力发挥出来。

2、中国过去的需求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问题。

我国出现了“投资的比重太高,消费的比重偏低”这样的需求结构。

我国现在的问题是过多投资的积累不仅导致产能过剩,而且排挤了消费。

最终导致需求不足,供给过剩这样的矛盾。

这个需求结构的失衡带来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简单来说,一个是2003年中国经济开始出现过热,04年出台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抑制了三大产业,然后陆续出台了一些宏观调控措施。

第二个是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下降,也就是投资效应降低。

第三是导致经济容易从通胀状态转变为通缩状态,也就是经济的大起大落。

所以我们要扩大消费,扩大内需,不扩大消费的话,就会产生投资和消费的失衡,有可能会导致真正爆发产能过剩危机。

所以我们讲为什么“十二五”需求问题的核心是扩大消费?

就是因为我们要解决过去需求失衡的问题,给未来的长期发展提供一个长效机制。

3、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是扩大消费和提高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

“十一五”规划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十二五规划提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是在改变我们宏观的发展战略倾向等一些重要的方面做一个大的调整。

(1)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过去我们强调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GDP为中心,强调做大蛋糕。

所以就出现了两个过度依赖。

第一个过度依赖就是过度依赖于外资,扩大出口;第二个过度是依赖于房地产的投资来扩大国内需求。

我认为就是两个过度依赖,导致了我们经济长期失衡,导致了我们产业升级缓慢,转变增长方式难以取得进展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发展模式调整。

第一,过度依赖于外资,扩大出口。

出口导向的战略应该说本身没有问题,东亚国家,特别是包括日本,韩国以及我们的台湾省在当时现代化的过程中有一个叫做“出口导向的战略”,这个战略使他们成功开放向外,就是外向型开放的战略,实际上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利用自身的比较优势,是各个国家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加快发展的好途径。

日韩出口导向战略的特点是靠自己的企业,靠自己创新能力的提高来扩大出口,而不是通过外资引进大量的外部资本,而我们国家一开始实际上还是学习日韩,后来逐渐发展,通过扩大开放之后,最后发现我们采取了一个最简单的模式——我们重视招商引资,我们一切工作的重点放在招商引资,政府工作的第一条工作就是招商引资,把外部的产业,资金整个都移植过来,到我们这生产,我们给其最优惠的条件,然后刺激GDP,创造产值,创造税收,我把它叫做快速致富方法。

这个方法是在比较短的时期内能够改变我们的发展,但是它带来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第二,过度依赖于房地产的投资。

中国对投资的依赖过多,我认为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中国的投资偏向于房地产。

投资不是越高越好,投资也有一个合理结构的问题,如果投资投在人力资本上,投资在社会更新上,投资在技术创新上,这个投资我认为越高越好,只要是用来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的开发等,这个领域投得越多,未来发展后劲越强,只要你拿得出钱,你愿意多投,未来的收益率会非常高,这在中国发展经济学已经被证实。

但是中国的高投资增长跟这种情况不一样,中国的投资高增长,实际上高度依赖于房地产。

房地产的投资占整个投资的比重接近25%,也就是1/4,如果把它相关的产业加起来,像钢铁,水泥,下游相关的高耗能行业等加起来以后,它的投资超过了40%,甚至接近一半,而我们的投资依赖,我们投资的贡献率都是50%以上。

中国增长至少是一小半,甚至有些地区是一大半靠房地投资、房地产消费来拉动。

这就导致了我们投资结构比较低级化。

社科院:

2010年12月8日《住房绿皮书》,全国35个大中城市平均房价泡沫为29.5%。

泡沫指数最高的前七个:

福州、杭州、南宁、青岛、天津、兰州、石家庄。

中国要想在“十二五”加快结构调整,加快转变增长方式,我认为房价过高问题要得到解决,房地产要调整,而且要深度调整。

因为现在价格太高,房地产发展过度,消费过度,投资过度,以后会产生很大的问题,我们必须要解决这个前提问题。

要调整房地产,调整房地产带来的问题就是增长速度的放慢,政治上、经济上都缺乏可行性。

有没有办法让房地产调整的时候,经济增长也不至于下降很多,甚至还保持可以接受的,比较快的增长水平,比如7%,8%。

因为当今社会,一个这么大的国家,收入水平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它能够年均保持7%-8%的增长,这已经是了不起的事情了。

中国房地产市场要以消费品为主导进行调控

房地产市场是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难道在产能问题长就没有限制。

钢铁行业也是支柱产业。

钢矿石紧张不好比喻,汽车也是支柱产业,也有一个限制、供需平衡的问题。

在座的凭良心说,用经验统计数据出发来说,现在这一轮大多数买房的人为了消费,还是怕通货膨胀来投资?

很多人买房现在不是消费,是为了保值。

对房地产因此我说,房子既是消费品,又是投资品。

既然是投资品,资产就是一位虚拟市场,很容易产生投机的泡沫。

房地产投机过度就会压抑老百姓的其他消费需求。

支柱产业是消费又是投资,因此作为支柱产业要发展,但是要有一个度,并不是做得越大越好。

在这方面不要学美国、日本、英国、西班牙、爱尔兰,要学德国,德国的房地产市场是炒不起来的。

到现在还炒不起来,德国人更多愿意租房子,不愿意买房子,政府各种各样的政策从租房方面优惠的,保障你的利益。

曾经也炒,中间有一个过程,后来一直稳下来了,德国经济也很好。

有人说需求旺,亚洲文化、中国文化,都要有一个房,传宗接代,我说制度决定文化。

你说文化,德国文化、欧洲文化、美国文化在住房文化上有多大差异,没多大差异。

问题是德国的制度决定了炒不起来,大家就去租房,买房可以有钱买房,但是买房想搞投资赚钱没门,赚不了,那就不投资了。

房子不投资了,需求减了,房价跌了,房价跌了,土地供应不紧张了。

房价跌了,老百姓不骂了。

当一个发展中的国家,中国自有住房率接近九成的时候,可是在世界经济仅次于美国、日本的德国其自有住房率还不到五成。

而公认十几年没有涨的房价在德国依然是很便宜,百姓住房也早已不成问题。

他们的房价十多年没有明显涨过,房价又一直很低,有过半数的家庭不愿意买房,更没有人去炒房,不是他们没有这个经济能力,他们的收入是我们的十多倍,而房价却比我们的房子便宜一半还多,比一线城市便宜更是好几倍!

房子在他们的思维中就是居住的,根本没有投资再赚钱的概念。

德国房市平稳的根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高福利让他们没有必要非得自己去买房,因为他们主要以租屋为主,如同我们国家的公租房,房租很便宜比买房住更合算;二是房子不是投资主要工具,加之房价便宜买房做投资没有多少账可算,就是说没有这块投资的市场,因此也就没有象我们这种利润很大的“投资价值”。

据华人介绍,德国政府法律规定,达到低收入享受福利分房标准的家庭,按人口分房如有4个子女的家庭必须要有至少4居室的住房,这些都由政府免费提供。

在我们国家自房屋制度改革以来,从没有几个家庭拥有住房到大多数家庭拥有住房,这虽然是一个经济发展的突变,但也带来了人们恨不能一步蹬天、一夜发财的梦想。

什么都推向了市场,曾经的公租房也不再有了,那“福利房”就更没有了。

那些社会中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也唯有也跟着买商品房才能够解决和改善,由此增加了商品房市场的“火爆”,房价两年涨一倍也都成了现实,房市投资、投机也就应运而生。

德国的住房制度是否也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的公屋、廉租房不能因房改而全部抛弃,还要惠顾广大的中低收入人群,这才是楼市调控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2)转变为两个依靠,提高产业竞争力。

这两个过度依赖共同地决定着中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没有竞争力。

什么都有,有GDP的增长,有我们许多投资者的好处,但就是没有最关键的一个东西,那就是产业竞争力。

而中国的发展从低收入到中低的收入,再到现在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在这种情况下却没有自主创新能力,或者说我们的发展主要靠劳动密集型产业,靠自然的消耗,靠我们的粗放式的增长。

我国的产品竞争力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如服装、鞋帽、玩具、电子元器件及各种原材料,在高科技领域的优势仅限于硬件的制造。

我国“十二五”的发展,“十二五”后的甚至三十年的发展,我认为核心是要改变我们宏观上的发展模式,摆脱两个过度依赖,转变为两个依靠。

第一个依靠是扩大消费,一个依赖就是依赖消费的增长。

消费的增长不仅仅潜力大,而且能够改变我们整个经济结构,使我们的经济在均衡的基础上实现优化。

所以我说的是第一个依赖,过去是两个依赖,以后要变成两个依靠。

第一个依靠是扩大消费,第二个依靠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国家整体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一个大的提高,我们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我们的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我们的产业结构水平也达到中等以上,甚至我们要到中高发展水平的时候,我们必须达到中高收入国家那样的技术水平,而且是自主创新。

消费不是刺激出来而是开发出来的

现在大家都认识到国内市场的重要性,但我觉得有一个误区。

大家经常用一个概念,即扩大内需,好像扩大内需就是开发国内市场。

我要强调一下,这是两个非常不一样的概念。

扩大内需是一个宏观经济学的概念,主要是政府的事情,比如说政府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或者是其他的刺激政策,使大家多花钱买东西。

开发国内市场更强调的是微观概念,是企业家的工作。

过去中国企业家有很大的积极性做出口,把东西卖到国外。

未来我们有没有足够的积极性和能力,在国内发展出更多的产品市场来?

举一个例子。

大家每人都有一台计算机了,政府怎么想办法让大家买第二台计算机,可能是给你补贴,这叫扩大内需。

开发市场是什么呢?

比如说苹果公司生产出iPad,这就是开发市场,不是让你重复买一个以前的产品,而是让你买一个满足新需求的新产品。

我们用扩大内需的政策,有时候会损害第二个方面即真正开发国内市场。

企业家经常犯这个毛病,东西卖不出去以后,经常抱怨钱太少了,银根太紧了,所以鼓动政府多发钱,只要多发钱东西就好卖了。

这其实是宠坏了这些企业家,使他们不能把精力放在理解消费者、满足市场、生产满足消费者需要的东西上来,而是搞低水平重复。

真正的消费不是刺激出来的,而是开发出来的。

如果我们忘记了这一点,我认为未来的经济转型不可能真正成功。

二、强调扩大内需要正确把握几个关系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加快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关键阶段,也是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相对低迷、外需增长缓慢、贸易摩擦增多的时期,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因而,妥善处理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初次分配与二次分配等重大关系,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中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的关键。

具体来讲,在扩大内需战略中,主要涉及哪几个重大关系的认识问题?

其中,主要有三大关系须予重视,即:

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产业结构与消费的关系。

(一)关于内需与外需关系

1.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并行不悖。

内需和外需本无优劣、好坏之分,内、外需求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也不存在绝对最佳的内、外需求比例关系,内需和外需所占比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

从世界各国(地区)内需占总需求比例看,既有主要依靠内需的发展模式,如美国内需占比高达90%左右:

也有主要依靠外需的国家和地区,如马来西亚和中国香港外需占比接近60%和70%。

强调扩大内需,并不是要压缩外需,否定出口。

相反,积极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开拓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实践反复证明的正确方针,必须长期坚持不动摇。

2.经济全球化推动外需占比普遍上升。

二战以来,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均呈现出内需占比下降、外需占比上升的趋势。

尤其是小国经济、新兴经济体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国家或地区,外需占比大幅度提高。

经济全球化是推动外需占比普遍上升的主要原因。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全球价值链分工不断深化,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使得大量贸易以中间投入品形式反复在国家间(海关)转移,世界贸易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需占比不断上升,在大国经济中高于美国和日本,低于德国。

这种趋势既符合经济全球化的一般规律,也与加工贸易快速发展有关。

我国货物出口中近50%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推高了我国外需所占比重,但加工贸易增加值率低于30%。

3.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以内需为主。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很低,内需在总需求中处于主导地位。

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外需占比逐渐上升,2007年达到31%的峰值,2008年下降为27%,2009年进一步下降。

我国占世界贸易份额从1983年的1.2%,上升到2008年的9.1%,成为仅次于德国的第二大货物出口国。

即便如此,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以内需为主的基本特征。

无论从支出法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还是用投入产出表测算增加值贡献率,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都超过70%。

仅就居民消费需求而言,1990-2007年,我国居民消费实际年均增长达到7.6%,远远高于同期世界2.9%的平均水平,比高收入国家高5个百分点。

(二)关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从一个中长期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我们外需的增长水平可能要降低一个等级。

在这个时候,内需的扩大对于我们的总需求继续保持一个合理的增长水平就变得非常关键。

而扩大内需,从投资和消费者的关系来看,最根本的还是要看扩大消费需求。

因为在消费者和投资关系当中我们看到投资是扩大生产能力,当然没有生产能力的扩大我们就很难形成就业和收入增长,也很难形成满足消费的各种产品。

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如果只有生产能力的扩大,而没有消费的扩大,那企业就会出现生产过剩,那企业的产品就会出现销售困难。

所以,扩大内需最根本的是要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扩大带动企业生产的扩大,来带动投资的增长。

所以,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在扩大内需当中,把扩大消费作为一个主攻方向是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

消费扩大以后,会必然代表生产和投资的增长。

第一,二者互相依存、互为条件。

投资与消费是密不可分的。

消费创造出投资的动力和新的投资者,是投资的最终完成和最后检验,是投资的目的;投资则创造出消费的内容、方式和手段。

所以,投资与消费必须互相协调,不能彼此脱节。

一旦脱节,消费就难以实现,投资就会缺少目的性和最终检验,成为无效投资。

第二,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二者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在短缺经济阶段,生产能力不足,商品供不应求,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

而在买方市场基本形成的情况下,生产能力过剩,商品供大于求,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经济增长的主导方面。

第三,二者互为增减关系。

在出口已定的条件下,在国内需求结构中,消费的比重扩大了,投资的比重就要缩小;反之,投资的比重扩大了,消费的比重就要缩小。

总结历史经验,联系当前实际,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关键在于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结构,着力扩大居民消费。

(三)关于产业结构与消费的关系

1.消费是拉动产业结构变动的最终动力。

居民消费结构存在由一般消费品向耐用消费品,再向服务品渐次升级的规律。

一国的产业结构也往往跟随消费结构升级而升级。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历次产业结构升级都与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密切相关。

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从20世纪80年代的轻纺、90年代的家电、到2000年以来的汽车和住房的转变,正是居民消费从衣食到耐用品再到住行的结构升级的结果。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正处在以汽车、住房为主的阶段,部分高收入群体向以购买服务业产品为主的阶段转变。

由于发展不平衡和收入差距较大,这一过程将持续较长时间。

这就决定了我国产业结构将在相当长时期内呈现“二、三、一”的结构特征。

2.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消费的增长。

产业结构的调整影响就业,进而会影响消费。

不同的产业结构,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就业弹性差别较大。

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已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也在下降,只有第三产业还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所以成为就业的主渠道。

特别是工业化程度不断加深,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机器替代劳动,自然会影响就业,进而影响消费。

目前受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制约,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和消费性服务业发展明显滞后,已经成为阻碍消费增长的重要原因。

因为如果就业解决不了,直接影响居民的收入,所以也阻碍了消费。

3.加快发展服务业既有利于促进消费,也有利于拉动投资。

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就业和居民收入,也有利于提高服务类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从而促进消费需求增长。

同时,从国际经验看,在服务业加速发展初期,对投资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明显。

一方面,服务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另一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其他相关行业投资的增长。

我国自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的投资规模一直高于第二产业。

所以,加快发展服务业,短期内对于降低投资率和提高消费率的效果不一定十分明显,但会同时取得促进消费和提高投资质量的作用,长期内有利于投资与消费关系的改善。

综合而言,在处理扩大内需若干重大关系时,最重要的是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内需与外需、三次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消费、出口和投资关系不平衡的外在表现。

改善消费、出口与投资之间的关系,是调整我国经济结构的关键,而核心是如何促进居民消费增长。

因此,“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扩大内需战略的核心在于扩大居民消费。

有效扩大居民消费成为我国调整国民经济结构的关键。

三、当前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主要因素

我国居民消费现状并不乐观,其出现的问题或将阻碍此轮经济的增长。

1、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增长偏慢,平均消费倾向下降,是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的直接原因。

1978-2008年,人均GDP实际年均增长8.6%,而同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速分别为7.7%和6.8%,比人均GDP实际增速分别低0.9和1.8个百分点。

从1995年到2008年,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从82.6%下降到71.2%,农村居民则从83.2%降到76.9%。

2、我国的通货膨胀又把居民的消费降下来了

1万块活期存在银行一年后会打折扣,会少掉200多块左右。

汤婆婆是如何变穷的?

有一位四川汤婆婆,一辈子住在益州崇州街子的古镇上,33年前,1977年她到银行存入400元,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大数目。

我们来看看当时用这笔钱能做些什么,能买一套40平米左右的房子,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烟或50瓶茅台酒。

今天,汤婆婆从银行里取出这笔钱,连本带息共计835.82元,仅能够买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烟或1瓶茅台酒,房子的事就根本不用想了。

这的确不是一道很难的数学题。

跟据统计局数字表明,2009年底,我国所拥有的33.54万亿元的GDP规模,是1978年3645.2亿元GDP规模的92倍。

但同期广义货币供应量(M2=流通中现金+银行活定期存款+储蓄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却从1978年的859.45亿元增长到2009年底的60.62万亿元,为705倍。

2000年,我国GDP总量为8.9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13.5万亿元,是GDP的1.5倍,多出了4.6万亿元,而到了2009年,我国GDP总量为33.5万亿元,广义货币供应量为60.6万亿元是GDP的1.8倍,比差多出了27.1万亿元。

大家这回明白了吧,“过去30年,我们是以超量的货币供给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最近正是因为央行超发的43万亿才是引发通货膨胀,推动农产品价格全面上涨的罪魁祸首。

钱存银行追不上物价:

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钱存在银行里往往赶不上物价上涨。

这个过程是正常的。

3、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是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主因。

首先,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偏低且持续下降。

从收入法核算的GDP看,在初次分配中劳动者报酬占比从1995年的51.4%下降到2007年的39.7%。

发达国家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一般在55%,在中国不到42%,并呈逐年下降趋势。

其次,收入分配不公和差距过大抑制消费增长。

城乡间、行业间、人群间收入分配不公、差距过大,既影响社会稳定,也是影响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突出原因。

4、政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不仅挤占了居民消费,而且影响了消费者预期。

2008年我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三项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合计仅为29.7%,美国所有的福利项目占到全部财政的一半以上,瑞士更是达到65%。

由于公共服务的不足,所以老百姓的钱基本上是用来子女上学、看病、养老,那就没有更多的富裕的钱来消费,也影响了消费预期。

第四,城市化进程偏慢和质量偏低,影响了居民消费的正常增长。

截至2009年6月底,我国外出农民工规模大约为1.5亿,农民工总规模大约为2.4亿,纳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农民工大约为1.23亿。

广大农民工虽然进了城,是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由于没有真正的城市居民身份,不能享受相应的基本保障和公共服务,其消费预期和消费行为与城市居民完全不同。

另外,服务业发展滞后,不仅导致有效供给不足、消费便利性差,而且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能力。

四、如何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

扩大内需早已成为我们国家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

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更是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拉动内需。

“比如有的地方发了消费券,旅游消费券,加大了对困难人群的经济补助,大规模地家电下乡、农机具下乡、汽车下乡。

提高部分居民的收入,加大对困难人口的补助,加大社会救济,所有这些举措都是为了促进消费。

”但这些措施是应对国际危机,推动国内经济发展的一些临时性措施、暂时性措施。

而内需永远是经济发展的动力,现在要做的工作就是要建立一个扩大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