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6298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docx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主题征文八篇

【篇一】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我生长在偏僻的农村。

小时候,生活比较艰苦,没有零花钱,没有课外书,干瘪的书包是用旧布七拼八凑的。

那时,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营养都很匮乏。

乡下没有书店,更没有图书馆,只是供销社有个卖书的柜台,里面有《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还有《半夜鸡叫》《小英雄雨来》等小人书。

放学路上,我总爱拐进去,隔着玻璃贪婪地盯着封面左看右瞧,饱一饱眼福,然后恋恋不舍地离开。

老师说,黄花郎(蒲公英)和猪耳朵草(车前草)是药草,可以卖钱,这实在是如饥得食。

我每次挑猪羊草,就将它们拣出来,拿到收购站去换钱。

一分一分地攒着,凑足了就到东隔壁供销社买来心仪的小人书,看完后小心翼翼地藏进床铺的稻草里。

1982年,我有幸考取中专,心怀憧憬和梦想,带着书箱到南京求学。

每月不多的生活费,扣除必要的开支,所剩无几。

星期天,最爱去的地方是明故宫和新街口,从中山门花5分钱,坐三四站公交车就可抵达,我哪里舍得,一般都是徒步走去。

新华书店、科技书店、古籍书店,新书目不暇接,就像刘姥姥走进大观园,瞧瞧这本小说,翻翻那本散文,欲“过屠门而大嚼”,无奈囊中羞涩。

尽管如此,三年过去,箱子竟也满满当当。

毕业后,单位给我安排了一间平房,一张铺,一张桌,一张凳。

做木匠的姨父帮忙打了一张小碗橱,碗橱的上层是镂空的,中间有两只抽屉,下边是暗橱。

我把它当作生平第一张书橱,将积攒的书籍,细心放入暗橱。

常用的书放在抽屉里,主角是专业书,虽说有些贵,《电工手册》《五金手册》《英汉词典》《现代汉语词典》我还是咬着牙买下了。

自学教材是提升学历必需的,自然不能少。

正如“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陋室铭》所云:

“卧室就是厨房,饮食方便。

书橱兼作菜橱,菜有书香。

”下班归来,再苦再累,只要开启橱门,捧起书卷,安宁、安详的感觉就会弥漫于心头,尽情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曾几何时,心满意足的小书橱变得书满为患。

准备嫁妆时,父母满足我拥有一张大书橱的渴求,书刊有了安静的所在,兴奋喜悦,对书的感情日益笃深,书店跑得更勤了,《工厂供电》《电气机械的自动控制系统》《电机与拖动》等书籍,还有《电力技术》《电气世界》等期刊,纷纷在书橱安家落户,为我参与企业扩建改造和小改小革提供了专业保障,为我的论文写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儿子出生后,给我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也给书橱带来新鲜血液,《幼儿画报》《格林童话》《黑猫警长》《神探柯南》,育儿书籍纷纷进驻。

结婚几年后,夫妻团聚,书籍大团圆,老公带回的书刊占据书橱的半壁江山。

书橱不堪重负,家里桌上床下角角落落堆放着书籍报刊。

拥有一间书房,又成为我心中美好的新企盼。

1994年,我家买了第一套房,三室一厅,我们将小房间用作书房,儿子尤其高兴。

他是个小书迷,一篇篇作文在学生园地发表。

记得儿子小学时,有一天,我下班回家,他告诉我,爷爷给他200元钱,他请楼下的黄包车伯伯拉他到邮局,由伯伯帮忙将钱汇出去,买了《郑渊洁童话全集》(因为钱不够没有买全),买完书只剩下一元钱,给了伯伯作车费。

七八里路,只要一元车费,还帮你填写汇款单?

我心里有点犯嘀咕。

几天过后,他果然收到心爱的书,我心里踏实了,庆幸没跟孩子说出自己的顾虑,更对自己的多疑感到脸红。

儿子渐渐长大,胃口也越来越大,今天捧回《水浒全传》《战争与和平》,过一段时间又请来《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史》。

每到一地,最不放过的就是逛书店,跟随他的脚步,《历史上的xq》《大理国史》等等来到新书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书房是个美妙的地方,每有空暇,一家人徜徉其间,书香缭绕,温馨又甜蜜。

2005年,我家乔迁,搬进更为宽敞的复式公寓,拥有了一间明亮的大书房。

我们索性将两面墙打成顶天立地的书橱,简洁而朴实。

还有一面放置儿子的钢琴(原来书房小,只能放在房间),中间写字台,三人的书籍各就各位。

它们一齐陪我们度过奋斗的岁月,我通过看书学习,先后获得大专学历、本科学历,一篇篇论文出炉,成为电气工程师、经济师;老公专升本,再读硕,一个个项目,一件件专利接踵完成,成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儿子高中毕业,考取大学,又考取研究生,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

书房是我们灵魂的加油站,幸福的港湾。

xx年,儿子在无锡有了新家,拥有独立的书房。

我也早已退休,加入到县阅读者协会,阅读文学经典,经受一次次精神洗礼,体味一番番别样人生,学写文学作品,成为新的日常。

父亲在老家新建的楼房里,装饰好书房,创建了乡镇诗社,从事诗教工作。

父亲的书房,我们的书房,儿子的书房,三个书房互通有无,不分彼此,读书明理,已成家风,我家因此两次被评为县十佳书香人家。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包、书箱、书橱、书房,我们和亿万中国人一起,品尝到改革开放的鲜美果实,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变迁。

【篇二】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殊纪念之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

是中国重温历史、展望未来的特殊之年。

40年前的1978年12月,中央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打开了沉寂几十年的国门,做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这一伟大革命带来的成就,真是政通人和、百业俱兴。

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国民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记得六、七十年代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穿着衣衫破烂不堪,不分春夏秋冬,基本上是一身到底。

根本无法换季。

而现在各种内外套应有尽有,冬有棉、夏有单。

穿得美观、舒适大方。

以前我吃糠咽菜,几乎是有上顿无下顿,经常饿得双眼金花直冒,成天盼着何时能吃上一顿饱饭?

而现在是天天大米白馍,差不多天天是鸡鸭鱼肉,吃喝不愁。

餐桌上丰富多样,而随着季节变换,新鲜蔬菜水果,绿色食品样样齐全。

我清楚地记得,刚参加工作时,家里极为困难。

住的木头栽杈茅草房,天窗地漏,每逢下雨,屋就要遭殃。

雨水就要漏得满屋成河,无法安身。

借改革开放的春风,80年代初,终于盖了一幢土砖瓦房,自己觉得比较满足,也称得上是其乐融融。

过去人们出行全靠两条腿。

无论多远都靠步行。

而现在出行极为方便,大部分家庭都骑摩托车、开小汽车。

城市里各种公交车、出租车等,川流不息。

人们出行办事、旅游、购物等都非常方便。

这些都充分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的巨大变化,是党的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40年来,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对外开放的大门从沿海到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循序打开,全方位推进。

我们党带领人民在开启改革开放历史征程中,开辟了中国道路,释放了中国活力,凝聚了中国力量,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

40年的实践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历史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绩和功绩是不容否定的,停顿和倒退是没有出路的。

改革开放40年的巨大变化,是党的政策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我们一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尽可能发挥余热,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强大。

【篇三】

在儿时的印象里,干煤矿的都很黑。

我曾亲眼看见过父亲有多黑。

那是1984年的冬天,我刚八岁,父亲上早班,可到了晚上六点多还没回家,母亲既担心又着急,便让我到井口去找父亲。

我坐在澡堂楼梯间,看着一波波黢黑的矿工师傅走过,却分辨不出哪个是那个最熟悉的身影。

“三孩”,当听到这个声音时,我才认出了除了能看到白色的眼球,其他全都黑黑的父亲。

那一刻,我扑在父亲的怀里哭了,哭得很伤心,至今难忘。

我是听着父亲讲他与煤矿的故事长大的。

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先是在村里春耕秋收,后来在矿上招工的时候成为了一名矿工。

父亲说,他心底最难忘的是他那时候在井下干活的日子。

那时候,井下干活都是人工,肩扛人拉,很多时候还得趴着干活,直不起腰,所以,父亲一直驼背。

父亲是井下的“炮手”,这是他感到最荣耀的事,也是他常讲不厌的故事。

在煤炭生产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年代里,掘进进尺靠的是放炮。

父亲曾是部队里的炮兵,还是一名优秀的“炮手”,工区考虑到放炮员岗位的专业性,就让父亲当了放炮员。

父亲说,其实他在部队里是打大炮的,也不知道如何在井下放炮,可没想到这炮放得和打大炮一样好。

有时候,父亲夜班下班后正睡觉时,技术员跑过来喊:

“老赵,早班缺放炮员,辛苦你再来一炮。

”父亲没睡醒,有点不乐意去,技术员就再大声喊:

“加班一炮100元了……”于是,父亲一骨碌地爬起来,一边穿衣蹬鞋一边说:

“赶紧的,赶紧的。

”正是有了父亲的艰辛付出,才供了我们兄妹三人上学和成家立业,但由于长期放炮,父亲的耳朵已被震得到现在也只能趴在他的耳根大声说话,他才能听得见。

退休后的父亲总爱喝一杯,因为退休之前要下井,又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敢喝。

退休后,退休金年年长,经济条件好了,就爱喝点。

每次喝酒的时候,父亲就会提起往年旧事,就会讲他与煤矿的故事,没完没了,这也难怪,那时候干煤矿受的罪大,不是说忘就能忘的。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煤矿事业年年在飞速发展着。

40年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

改革开放40年间,枣矿人通过不懈努力,现已经彻底将矿区从黑色变成了一个干净整洁、生机勃勃的绿色家园。

一次和父亲小酌时,我告诉他,现在的枣矿集团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下已经焕发了青春。

百里矿山已经步入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井下体力劳动越来越少,工作面生产已经实现机械化、智能化、一键遥控操作,而且还取消了采煤夜班生产。

现在,矿井效益越来越好,职工工资越来越高,大家住高楼、开轿车,幸福指数年年提高,彻底告别了“煤黑子”的时代。

谈到这里,父亲也告诉了我一个保留在心底40年的秘密:

“这辈子干煤矿太受罪,本想着不想让你再干煤矿。

没想到现在煤矿也会变了样,而且变得这么好,你要在矿上好好干。

40年间,我们有过煤炭“黄金十年”的欣喜,也饱尝过煤炭行业寒冬的苦痛,就像人生一样,有幸福也有悲伤。

如今,“实优强富”新枣矿的发展目标激励着每一位枣矿人逐梦奋进。

我不知道父亲与煤矿的故事能不能一代代讲下去,但我确信,我一定会扮演好在矿井的角色和在人生故事里的角色。

【篇四】

我的乡村,我的小学

我生于1980年代中国北方的一个小乡村,那是一个有五十多户、三百人左右的小自然村。

开始记事的时候,农村刚刚包产到户不久,已然没有了母亲告诫我们要爱惜粮食时常念叨的挨饿情景,肚子是可以填饱了,蔬菜是自家田间地头产的应季的,豆角、茄子大结的时候,蒸炒凉拌,没有多少油水,顿顿吃到腻歪。

冬天则是一贯的萝卜白菜,一年到头过年的时候才能见到荤腥,感觉是终年温饱,年终饕餮。

精耕细作的农业时代,记忆最深的不是上学,而是暑、秋两个各半个月的假期,分别是夏收秋种和秋收冬种。

包产到户后,劳动力就是生产力,所以,农忙的时候孩子至少是半个劳力,女孩子也不优待,每个假期都要扒层皮。

到了收麦子的时节,父亲就提前磨亮、磨快几把镰刀。

全家齐上阵,弯腰,左手把住攥麦子的腰线,右手用力去割,一天下来,累得回家饭都不想吃,直接倒头就睡。

割下来的麦子要用草绳打捆,牛车将麦捆拉到自家的场院,待好天儿,把麦子满铺了场院,牛儿拉着重重的石磙不计程地碾压,一遍一遍,直至多数麦粒尽脱,才将麦秸在抖嗦中挑出。

父亲用木锨将混着麦糠的麦粒们迎风扬,让自然风吹走土和麦糠,这项麦收最后一道工序的技术活里承载收获的喜悦和劳动的神圣,一家人一年的口粮,便在这迎风飞扬的姿势里得到保障。

收玉米、谷子、大豆、花生每一项工序都是手脚并用的辛苦劳作,时长而辛苦,就像一个作家写的,深陷辛苦的人是难有诗意的,那云朵般美妙的棉垛的作家的感受。

除了两季的劳作,孩子们的主业还是上学,尽管我的小学一至三年级的孩子加起来不过二十个左右,共用一间教室、一个老师。

但我还是上得很快乐,因为老师给其中一个年级上课,其余两个年级的孩子就玩儿,所以算下来,一天也只上三分之一的课,科目也只有语文和数学。

若这唯一的老师有事了,他的妻子就负责来照看我们,确保孩子们不打架、不闹腾。

我的县城,我的中学

初中就到了镇上,镇上就很正规了,老师也多起来,虽然学校里只有桌子凳子还是要自己从家里带。

再后来竟然又考上了高中,到了县城。

现在我有时想不通离家不过五六十里路的县城在当时的记忆里怎么那么远,后来想想大概是第一次做公共汽车、第一次离开镇上的缘故。

去之前爷爷跟我开玩笑说县城有“九十一座楼、七十一条街”,后来才知道这是个歪曲宣传的笑话,是“就是一座楼,其实一条街”的音译。

无论如何,我觉得县城是挺大的,有百货大楼,有公共浴室,还有到晚上在教室里就能听到街边“卡拉ok”。

我的高中在当时是整个县城唯一一所高级中学,不是所有初三学生都有资格考,很多非考试幸运儿就被挡在求学之路的门外。

比起初三住校时的通铺,十二人一间的宿舍,在我看来已经非常“豪华”,至少一人可以拥有一张床。

高中的学习已经很不轻松了,一个月放一天半的假期让学生回家拿口粮。

回到家赶上农忙,还是要帮忙,不过这时农村半机械化程度已经比较高了,有了可以把一畦麦子割倒的收割机,有了脱粒机,有了将玉米杆打碎的机器……效率高了很多,姥爷家养的骡子、我家养的牛,曾经搬运负重耕地的主劳力,也先后谢幕,退出了我们的生活。

我的大学,我的事业

1999年,教育大扩招那年,我有幸来到了我日后定居的城市——山东济南,来到了我学习了七年的学校——山东大学,虽然齐鲁与燕赵比邻,却是我平生第一次出省。

七年“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精神训诫与文化熏陶,让我懂得内敛蓄能、踏实执著的重要,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让我体会“纸上得来终决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深刻,这些都成为我走上工作岗位后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动能。

毕业后有幸走进神圣的教育行业,对这份塑造灵魂的职业怀揣着敬畏和虔诚之心,与科大的“惟真求新”的精神内核需求契合和共振,有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

在这个“大而强、富而美”的山东,从绿皮车到动车到高铁,从黄色面包出租车到新能源出租车到在建地铁……这个历史文化名城在新旧动能转换中带给我了日新月异的体验和感受。

与此同时,生我养我的小乡村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家家轿车,户户宽带,机器一过粮食出的高度机械化程度让年过六旬的母亲一人轻松种着十亩地……

渺小如我之公民,偏僻一隅如我之乡村,都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伟大历程中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窥豹一斑,足以想见,我们安然其臂弯的伟大祖国何尝不是日新日进,或者说正是因为伟大如她,我们才得以遇见更好的自己。

【篇五】

四十年,对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讲是那么的短暂,犹如流星一逝;四十年,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确是那么的重要,可谓波澜壮阔。

四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主题就是改革开放,是它确定了历史的走向,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改变了社会的面貌,获得了世人的仰慕;是它使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又从富起来到不断强起来。

中国已不再是过去的东亚病夫,而是傲然屹立于xx的巨人,正在引领着世界阔步走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征途上。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经过废、改、立、转、进、升等大浪淘沙的作用,都迅速得到成长和发展,取得辉煌傲人的成绩。

高校后勤工作社会化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是整个社会综合改革的一个小小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整个社会所发生的变化。

就济南校区后勤工作改革来讲,至少经历了尴尬期、无奈期、探索期、成长期和成熟期,既梳理了改革进程,又见证了历史发展。

一、计划安排周全而物资极度匮乏的尴尬。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全域、从行业到全局的路径向前推进的,始于国民经济遭到极度破坏、人民生活处于极度困顿之时。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有其独特的资源整合和配置优势,能有计划地组织生产、分配商品,能集中财力搞建设,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面对商品供应严重不足,为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国家决定实行统购统销政策,即发放各种商品票证。

从1955年第一张粮票发行开始,中国老百姓进入了计划经济漫长的“票证时代”,粮票、油票、布票、肉票、糖票、豆腐票、奖售票、收蛋卖糖票、卷烟票、郊区菜农肉食票、蔬菜票、化肥票、尿素票、煤票、工业券等各式各样的票,成了百姓过日子、单位搞发展的基本保障。

在当年,没有票证,有钱也寸步难行,生活中如果缺少票证,日子都没法过;建设中没有计划,什么材料也拿不到,一切都无从谈起。

因此就形成了“社会办高校、高校办社会”、“大而全、小而全”的高校后勤保障模式。

根据师生粮油计划,后勤集中拉米拉面拉油,储存大葱白菜、储存煤炭燃油;为了搞基础建设,要不断跑关系批条子,材料员还要为物资处充当义务保洁员以便尽快拿到建材计划;寒冷的冬季,每家领到一筐xx苹果,可以慢慢而美美地吃上一个冬天;分到的几斤大米,就可以为孩子们好好地打打牙祭等等。

真正达到了“两耳不闻校外事,一心只教(学)圣贤书”的治学佳境。

然而,十年文革已使国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物质十分匮乏紧缺,人民生活朝不保夕,供应计划涉及面广、品种丰富,但数量非常有限。

为了让师生吃饱饭,必须多方筹措,精打细算,如将一部分细粮调成粗粮,并想方设法改变副食花样等等,以满足师生的就餐要求,后勤保障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

二、经济领域改革而教育行业如旧的无奈。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伟大的改革开放事业,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起点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陆续在全国展开,不仅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激发了农业的活力,还使农产品的供给总量得到迅速的增长,逐渐使人们吃上饭,吃饱饭。

以“对外开放,对内搞活”为指导的经济领域改革拉开了城市改革的序幕,上层建筑的调整,进一步适应了生产关系的要求,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分离,经历了政府主导-双轨制-市场主导的发展过程,经营权得到下放,积极性得到激发,生产要素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流动,社会商品供应量陡增,工商业面貌焕然一新,员工收入得到空前提高,仅就职工奖金和福利来讲就远远高于同级别的政府和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工商业成为人们更加向往的地方。

而此时的教育界还处于最初的计划经济时代,一切均按照计划运行,管理者毫无自由权可言,拨钱进人靠编制,招生就业靠计划,生产建设靠项目,资源相对短缺,激励措施相对匮乏。

但是,农业和工商业的改革发展,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商品和农产品,也为高校的后勤保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支撑和保障。

作为具有社会第三产业属性的高校后勤服务工作,在社会工商业改革的带动引领下,也萌发了改革的欲望,并试图培养职工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企业运作方式,这就是济南校区(原矿院分院)1992年12月前运行的“暗补改明贴”模式,即由原来的零利润模式改为先将利润部分发给师生,再在服务的过程中通过赢利的方式赚回来,使工作人员学会管理、学会经营、学会算账,做得好就给一定的奖励,达到“师生不吃亏,员工长本事”的效果,起到了先练内功,迎接改革的预准备作用。

之后陆续采用定额管理模式、定额半承包模式、全承包模式等内部改革。

但由于教育系统仍沿用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缺乏用人、激励、改革等主动性,这也只是顺应社会潮流、满足师生需要、激发员工干劲而采取的无奈之举。

三、全面改革推进而资源有限配套的探索。

高校后勤社会化是在1985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意在将高校后勤服务纳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之后便提及较少。

直至1998年12月24日,国务院转发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也明确指出“加速学校后勤工作社会化改革,精简分流富余人员。

争取3-5年内大部分地区实现高校后勤社会化。

”以及1999年6月15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朱镕基总理又提出了“要把后勤从学校剥离出来,实行后勤服务社会化,鼓励社会力量为学校提供后勤服务”。

伴随着高校扩大招生的改革实际需要,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1月14日下发了第1号文,转发了教育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建设部、人民银行、税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快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

从此,后勤社会化成为高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也正式拉开了高校后勤全面社会化改革的序幕。

对于高校后勤服务保障工作,国务院办公厅1号文的下发,既是态度的表达,又是任务的下达,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势在必行。

于是,每个学校都成立后勤服务公司,有的是一个班子两块牌子,有的是模拟甲乙方关系;有的是“小机关,大实体”,有的是“大机关,多实体”;有的是引进企业办后勤,有的是委托企业建后勤。

可谓是红红火火,五花八门。

按照3-5年的改革发展目标,山东省43所普通高校组建了71个大的服务实体和328个小实体,分流在册正式职工5705人,占原后勤职工人数的92.5%,临时用工11499人。

后勤实体实行企业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和“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实行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和奖励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

xx校区跟学校总部一样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实行一个班子一个牌子,既代表校方搞建设与发展,又自主开展后勤服务与改革。

公司成立之初工作业务主要有后勤保障、基本建设和校办产业等三大块,包括水电暖汽能源管理与保障、餐饮管理与服务、车辆管理与服务、房产管理与维修、物业管理与服务、商超管理与运营、卫生保健与医疗、基本建设与维修改造、幼儿教育与服务、酒店运营与会议服务和驾驶员培训等。

为提高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陆续推进了各项业务经济目标责任制,如驾驶员单车承包责任制、炊事员班组承包责任制、教培中心和驾校净利润目标责任制、卫生所和幼儿园零亏损运营责任制、水电暖保本回收责任制、维修组工程项目承包责任制等等。

由于学校自身经费受限、后勤职工综合素质较低、社会服务行业需借用资源短缺等因素,校区后勤各项服务工作处于“理念领先而效益不佳”的低层次运行阶段,但也为以后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思想解放较早、改革开放较快的南方高校在后勤社会化方面就走的比较顺、比较有成效,形成了多种改革创新模式,比如“强化政府主导、突出规范剥离”的xx高校模式;实施“小机关、多实体”体制,调动多方积极性的苏州大学模式;实施“小机关、大实体”,迅速壮大后勤实体力量的xx大学模式;“外化、内化、互化”并举,探索中小规模高校后勤社会化途径的南通师院模式等等,都在社会第三产业发展有限的情况下进行了有效探索,创立了可行的模式,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为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提供借鉴。

四、经济迅速发展实际与师生美好生活需求的契合。

2012-xx年,教育部先后发出《关于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和讨论稿,广泛征求大家意见。

其中主要改革目标为:

克服体制性障碍,努力建成有中国特色、与国家整体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总体目标相适应、与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要求相符合、与社会第三产业相融通的高校后勤保障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富有效率、满足师生多元化需求的现代校园服务市场和管理运行模式,到2020年,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建立起“政府履行职责、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行业自律管理、多方依法监管”比较完善的新型高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基本实现高校后勤服务的市场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

经过40年的改革发展,我国经济无论是质还是量都有比较大的飞跃。

2010年我国人均3566美元/人,进入中等收入国家;xx年我国人均GDP为8000美元,已经超过中高收入国家门槛,可以说正积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随着社会城镇化建设的快速推进,第三产业(服务业)得到迅速发展,在xx年GDP占比重已经到达51.6%。

专业化的餐饮公司、物业公司、商贸公司、修缮公司、物流物质配送、洗浴及直饮水服务等等应运而生,资源丰富,服务优良,市场繁荣,吸引了大批优秀年轻人前来就业创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政治要求和高度发展的经济与广大师生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实际需求,势必要求中国高校后勤服务行业发展更快、质量更高、效果更好。

济南校区1999年成立后勤服务公司,xx年改为后勤管理处,至今后勤社会化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