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5345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5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docx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高考集锦

(10年上海历史卷)27.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答案C

(10年安徽卷)21.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

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

 

 

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

A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10年天津卷)6.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答案:

A

[解析]测量目标:

历史知识/知道历史事实、历史变迁之间的关联。

考试内容:

罗斯福新政。

分析:

联系罗斯福新政中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的内容,即可解答此题。

(10年江苏卷)17.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

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

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

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稳定物价。

故正确答案为C。

(10年重庆卷)22.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

B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

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10年北京卷)22.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

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项。

(10年江苏卷)23.(11分)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7分)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4分)

答案要点:

(11分)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1.1945年英国工党上台执政后,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等政策,目的是为了

A.强化自由放任主义B.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涉

C.减轻政府财政负担D.改变资本主义性质

【解析】B自由放任是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首先可以排除。

社会福利正是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积极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这是从罗斯福新政开始的。

这张干预没有减轻负担,反而给国家财政带来了沉重负担。

2.表1改编自英国学者艾瑞克?

霍布斯邦《帝国的年代1875—1914》一书,对其解读最准确的是  

   A.英国仍然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B.美俄等国自此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  

C.欧美国家争夺世界市场矛盾加剧  D.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关税税率

【解析】A材料所给1914年的国家平均关税率,英国最低,美国,俄国高,此时第一经济大国是美国,排除D,从材料中无法看到自由贸易政策的放弃和争夺世界市场矛盾的加剧。

英国关税率最低,体现了英国坚持自由贸易政策。

3.1933年罗斯福实行新政后,美国商品获得了更大的海外市场,国内商品价格也有一定提高,债务人特别是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了将近一半。

对这些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新政措施是

A.整顿财政金融B.调整农业结构

C.复兴工业生产D.实行社会救济

【解析】A此题主要考查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美国政府通过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等整顿财政金融的措施,增加了美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力,也使得农民等债务人的负担大大减轻。

结合题干中的“海外市场”,“农民的债务负担减轻”等关键信息,A为最佳选项。

4.1933年,美国成立农业调查署,购买并屠宰了大量牲畜。

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肉类储备应急救济B.减少农业津贴开支

C.提高并稳定农副产品价格D.缓和农场主间的竞争

【解析】C生产过剩,物价就会下跌,“购买并屠宰大量牲畜”是为了解决生产过剩,稳定物

价。

故正确答案为C。

5.图6是一幅苏联宣传画。

当时的苏联

  A.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比较强

B.已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

C.受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严重

D.工业生产增长的速度明显下降

【解析】B注意宣传画中“保卫莫斯科”的字样,这是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二战期间,苏联的工业生产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了。

苏联建设没有对外资本的依赖,因为二战的爆发,苏联没有顺利完成第三个五年计划,苏联没有融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世界经济危机对苏联的冲击不大。

6.(2010年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

“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解析】D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经济政策的理解。

根据材料和所学史实20世纪70年代苏联在勃列日涅夫领导下进行经济改革,在工业上推行以扩大企业自主权为核心的新经济体制,但并没有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以此题应该选择D。

7.(2010年上海历史卷)右图所示的曲线反映了罗斯福新政前后的

   A.农产品价格的波动B.社会失业率的起伏

C.银行倒闭数量的变化D.公共工程投资额的增减

【解析】CAD只要从罗斯福行政的内容去分析排除。

B项失业率在新政后迅速降到0,这与史实不符。

联系新政中整顿金融的措施,C是合理的选择。

8.【2010年绍兴教学质量调测】在俄罗斯长篇小说《切温古尔》中有这样一段话:

“令人费解的是,红军来了,分了土地,却又把每一粒粮食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尝尝这样的土地的滋味吧!

”如按上述材料进行情景解读,正确的是

①背景:

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陷于国内外反动势力的包围,形势非常不利

②内容:

苏维埃政府采取了余粮收集制,导致农民的不满

③后果:

促使苏维埃政府运用国家权力,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④结论:

农民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无产阶级的领导是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前提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⑧④

【解析】A苏俄建立后,为巩固苏维埃政权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来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农业集体化政策是1928年;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

9.【2010年淄博第二次模拟考试】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中写道:

“在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

下列选项中属于“独特实验”的是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实施新经济政策

C.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D.推行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C“西方的经济确实是一团糟”是指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时期,这个时期苏联正在按照五年计划组织经济建设。

A、B两项发生在20世纪前20年,赫鲁晓夫改革发生在二战后,故A、B、D三项说法错误。

10.【2010年肇庆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估第二次统一测试】1929~1931年间,美、德两国的工业生产额均跌落约三分之一。

而苏联在1929年的总生产量占全球5%;1938年,总生产量占全球18%。

苏联的表现不同于其它国家的主要原因是

A.列宁发动十月革命B.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推行计划经济D.赫鲁晓夫改革

【解析】C题干提供的数据反映了当时苏联的工业获得发展,主要原因在于斯大林模式下重点发展重工业。

A、B、D三项时间上与题意不相符合。

11.【2010年北京丰台区第二学期第二次统一考试】在罗斯福新政中致力于调节供求不平衡的改革措施有

①整顿财政金融②限制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③减少耕地面积④以工代赈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D整顿财政金融主要是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

故不符合题干要求,应该排除。

12.【2010年广东六校第二次联考】罗斯福新政被称为是“复兴”、“救济”、“改革”三方面的新政,其中能够反映救济方面的内容是

A.整顿财政金融体系B.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

C.调整农业政策D.兴办公共工程

【解析】D救济方面的内容指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方面的内容。

兴办公共工程属于“以工代赈”。

13.【2010年南京第三次模拟考试】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GNP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

1968—1972年

4.3%

3.2%

4.8%

1973—1975年

2.4%

5.3%

9.4%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①大力发展“混合经济”②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③减少政府的财政支出④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A.①③④B.②③C.②④D.①②③④

【解析】A从表格可以看出,1973—1975年,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增长下降、失业率上升、物价膨胀的局面,即所谓“滞胀”,面对这种局限,西方国家大力发展混合经济、减少政府开支和福利开支,故①③④正确。

为了解决“滞胀”局面,西方国家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②错误。

 

14.(2010年江苏卷)宣传海报是一种特殊的政治艺术品。

下面是苏联20世纪前期的一组海报。

 

请回答:

(1)图①为新经济政策时期的海报,指出图①和图②所含信息之间的联系。

比较这一时期的工业政策与以后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有何不同?

试从理论和实践的视角评价新经济政策。

(2)对图像研究者来说,绘画作品并不简单地只是用于观赏,而是用来“解读”。

图③为工业化时期的宣传海报,判断其所含信息是否准确,并说明理由。

与其他图像史料相比,宣传海报有什么特点?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

对于第

(1)题,第一小问联系:

新经济政策为工业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小问可以对比两者的所有制:

新经济政策时期是公有制与私有制并存;斯大林工业化政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管理上斯大林时期是高度集中管理。

第三小问理论可以从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入手点;实践上可以从经济、政治两方面作答。

对于第

(2)题,此题考查的是对苏联工业化的局限性的理解。

第一小问不准确,因为苏联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第二小问从优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局限:

有明显的倾向性。

【答案】

(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为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不同:

改变部分企业的国有性质,实行租让制;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绝大部分生产资料),高度集中管理。

评价:

发展马克思主义学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恢复经济,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治局势)。

(2)不准确。

忽视轻工业发展,轻、重工业比例失调。

特点:

宣传海报多与重要事件有关;有明显的倾向性。

 

15.【2010年广州调研测试】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

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

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

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

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

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

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

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

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

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

请回答:

(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解析】第

(1)问,依据材料一中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

”和材料三中的“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

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

”可知是从时代背景和实践效果等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

【答案】

(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

分析合理性:

时代背景:

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

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

实践效果:

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

(2)积极:

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不足:

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

(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

1.(09广东历史)列宁曾讲过: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解析】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3、(09广东理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

“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答案】B 

【解析】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4、(09海南历史)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

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

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

                      ——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

但是问题在于:

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

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

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

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

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

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

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

                         ——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

(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

(6分)

参考答案:

(1)原因:

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

(2分)

不同:

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

(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6分)

【名师心得】

苏联和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误和教训,吸取经验教训是当务之急。

因此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建设小康社会与本节内容密切联系。

注意把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同中国的改革结合起来。

【考点演练】 

1、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

“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

”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2、丘吉尔曾说过:

“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

”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有的史学家认为: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有一半是失败的,但也说明另一半是成功的。

 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

A.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C.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

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  )

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

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

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

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到1932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时,苏联的工业生产已从世界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

从斯大林主要关心的世界实力平衡的角度看,苏联的全部工业产量在世界上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和1966年的20%。

其识字率从1897年的28.4%上升到1926年的56.6%、1939年的87.4%和1959年的98.5%。

在1913年到1961年间,外科医生的数量从23200人增加到425700人,预期寿命从32岁上升到69岁,婴儿死亡率从每千人273降到32。

……

 农民就将集体农庄视为外来的、强加给他们的东西而消极怠工,……当苏联政府每年拿出国民收入的三分之一用作再投资(工业),这也就意味着低工资和消费品短缺。

一个苏联工人的反应很典型:

“他们假装给我们工资,于是我们也假装我们在工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由于长期政局不稳、社会动荡,以及在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决策方面屡有失误,1988年起苏联的经济每况愈下,陷入了深刻的危机之中。

……据苏联国家统计局发表的数字,与1989年相比,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下降4%,国民生产总值下降2%,劳动生产率下降3%,对外贸易额下降6.9%……       

摘自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个五年计划给苏联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7分)

(2)根据材料二,苏联当时由哪位领导人执政?

概括当时的经济状况。

(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改革的角度说明分析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3分)

(3)综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2分)

参考答案

1、D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职业规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