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3786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63.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docx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

贯彻落实十六大、十

六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按照五个统筹、五个坚持的要求,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这一举措既表明在全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极端重要性,也体现了中央高度重视党的高级干部的理论学习,高度重视学习型政党建设。

参加这次研究班的领导干部精力集中、认真研读,开动脑筋、积极探索,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专题研究班的成功举办,必将对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重要的作用。

    发展观的问题至关重要。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重要升华,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

这一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努力把握发展的客观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提出来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应当看到,在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我们党已经形成了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些重要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

因此,要不要发展的问题应该说已经解决了。

现在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得更好的问题,而科学发展观正是我们党关于这个重大问题的理论、方针的集中体现,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妥善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时期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和挑战的正确选择,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把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落实到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来;落实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上来;落实到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创新人才工作机制,增强开发创新能力,为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上来;落实到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重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理顺分配关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问题,使广大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实惠上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又是一项艰巨的实践任务,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我们既要有紧迫感和责任感,又要看到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

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

要深刻领会和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把思想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要求上来,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完)

他指出,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要求,关系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对于我国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出席结业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黄菊主持结业式。

    温家宝指出,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把坚持以人为本和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统一起来,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科学发展观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中国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导方针。

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发展才能有新思路、新局面。

    温家宝强调,必须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

(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的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首先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速度,并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这样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

(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要站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坚持可持续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六)坚持改革开放。

统筹推进各方面改革,为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体制和机制保障。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处理好内需与外需、利用外资与利用内资的关系,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七)坚持以人为本。

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温家宝指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统筹兼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

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要在领导和管理经济社会工作中,切实做到把握全局、统筹兼顾。

第一,努力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

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正确处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深刻认识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是长期的历史任务。

要把积极进取精神同科学求实态度很好地结合起来,积极而又扎扎实实地向前推进。

第二,正确把握宏观调控各项目标。

要统筹考虑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国际收支平衡。

根据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重点和力度。

第三,全面履行政府职能。

在继续加强和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第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要用全面的、实践的、群众的观点看待政绩,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为人民谋利益。

第五,抓紧研究制定统筹兼顾的政策和规划。

合理调整与完善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加强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体制、制度、机制和法制建设。

要加强宣传舆论引导,在全国形成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良好氛围与环境。

    温家宝最后说,确立新的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卓有成效地推向前进。

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黄菊在主持结业式时说,中央举办这次研究班,是在关键时期、针对关键问题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温家宝同志的重要讲话,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刻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内涵和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各项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是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个重大的实践问题。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

二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

三是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站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研究和解决“三农”问题,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

四是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发挥各个地区的优势和积极性,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六是坚持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使各方面改革相互促进。

适应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七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既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工作部署,对于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的各项工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好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在改革和建设的各项工作中,更加注重搞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改革创新,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能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科学发展观揭示的是发展的普遍规律,对全国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地区各部门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

同时,又要充分考虑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发展差异和不同情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条件和发展需要有重点、有步骤地采取措施,不能强求一律,搞齐步走、一刀切。

这里的关键就是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落实科学发展观,注重解决自身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更快更好地推动各项事业发展

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一个重要问题是,要站在能否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和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离开发展,就无所谓发展观。

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这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基本经验。

我们必须始终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

对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认识越深刻,把握越准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才能越自觉越坚定。

各级领导干部都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自觉地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按科学规律谋划发展大计。

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去改,真正促使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住历史和人民的检验。

“拼资源换增长”已走到尽头

    科学发展观中极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求落实到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上来。

为何如此强调?

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为我们细解原因:

    一是中国生态环境的先天脆弱性。

其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

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一个残酷的现实是:

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

    二是中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日益成为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600多个城市中,400多个缺水,其中110个严重缺水。

我国人均耕地拥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

石油、天然气、铜和铝等重要矿产资源的人均储量分别只占世界人均水平的8.3%、4.1%、25.5%、9.7%。

    三是我国这20年来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浪费大、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日益凸显,人与自然的矛盾从未像今天这样突出。

    无序、无度的消耗,迅速透支着我们宝贵的资源。

以下是来自国家环保总局的一组沉甸甸的数据:

    ──从上世纪50到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我国18个省的471个县、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正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胁。

    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愈来愈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

    实现生产方式的根本转变

    从资源、环境现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我国现在必须贯彻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摒弃传统观念。

必须辩证地认识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转变重物轻人的发展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转变把增长简单地等同于发展的观念;必须辩证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转变单纯利用和征服自然的观念。

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完善核算体系,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科技进步,加快体制创新,强化企业管理,引导合理消费,提高国民素质。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管理信息系统系副主任雷明认为,从技术层面上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三个方面:

一是资源消耗增长过快;二是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三是资源再生化率不高。

现在我国许多大宗消费的战略性资源对国际市场的依靠程度已经很高。

去年我国消耗的铁矿石和氧化铝约50%、铜约60%、原油约34%都要依靠进口。

而同时,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过低。

我国每新增GDP一块钱要比世界其他国家平均多消耗3倍以上、比日本多13倍以上的能源。

此外,从资源再生化角度看,我国资源重复利用率也远低于发达国家。

比如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

    有关资料表明,如果维持现有消费水平不变,全球化石能源总储量只能维持人类消费100年左右,而在全球能源能产量中,国际贸易量不到50%,重要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垄断,国际自由贸易量的比例更低。

一方面是国内、国际资源供给紧张,一方面是资源利用方式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针对这一状况,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认为,我国必须加大资源的循环利用,走循环经济之路。

    他介绍说: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资源→产品→污染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循环经济则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与传统经济模式相比,循环经济要求按照生态规律组织整个生产、消费和废物处理过程,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国家行为,要求政府积极而科学地介入。

潘岳强调,政府必须具备“绿色控制”能力,从追求单纯的经济增长到追求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将环境文化的理念从单纯的自然环境保护扩展到教育、科技、企业经营及废物处理等诸多环节之中。

    毫无疑问,发展循环经济是解决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

    呼唤绿色核算体系

    接受采访的专家指出,必须排除干扰,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之路径。

    目前在评价经济状况经济增长趋势及社会财富的表现时,使用最为广泛的是由国民经济核算所提供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等。

然而,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着固有的缺陷,不能完全反映自然与环境之间的平衡。

    牛文元教授指出,在评估成本与资本时,国民经济核算忽视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而这已经危及到维持经济发展。

此外,由污染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对人类健康和财富的影响,甚至用来维持环境质量的费用,也被当作国民收入、社会财富的增加来加以核算,而实际上这些费用只应当作为社会的维持成本。

    这些缺陷使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不仅无法衡量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导致的经济损失,相反还助长了一些部门和地区为追求高的GDP增长而破坏环境、耗竭式使用自然资源的行为。

“可以肯定的是,目前GDP数字里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机会来获得的。

有些GDP的增量用科学的发展观去衡量和评价,不但不是业绩,反而是一种破坏。

我们要加快发展、加速发展,但不能盲目发展。

”牛文元说。

    据雷明计算,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至少有3%~7%的部分是以牺牲自然资源和环境取得的,属“虚值”或者说“环境欠账”。

这个数字意味着,在我国整个90年代的经济增长中,从实现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理想情况应从每年GDP新增部分拿出40%~60%对环境进行补偿。

    各国的历史经验表明,单纯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模式不可能持续。

建立绿色核算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与数据发布制度已势在必行。

我们相信,绿色核算体系的建立将对我国国民财富的积累产生重大的影响,对实现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三赢”目标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据了解,国家发改委将与国家统计局一起,会同国家环保总局、国土资源部等部门加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绿色GDP核算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不仅包括物质文明,而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科学考核体系,以有利于促进各地区、各部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适应,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坚持以人为本,清楚地表明了人在我们党执政掌权、建党治国中所占的地位。

人是目的,人是根本,人是一切发展过程的最终价值取向。

这里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

人民是国家的主体,是党执政的基础,是我们服务的对象,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力量源泉。

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强调了我们执政、发展的目的,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目的,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的利益处在所有价值目标的第一位。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一切发展都要以人民的愿望、要求和根本利益为转移。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也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建党宗旨和最新的执政理念。

    以人为本,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所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

两者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以人为本表明人是根本目的,实现这个根本目的,关键要靠发展。

只有发展,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没有发展,一切都无从谈起。

所以,邓小平曾把我们党的路线称作发展的路线。

    发展,不是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等在内的各方面的发展,是所有这些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其中,经济的发展处于中心的地位。

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奠定物质的基础,创造必要的条件,从而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

没有经济的发展,所有其他方面的发展都要受到影响和限制,甚至不可能实现。

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全部工作的中心地位,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的并不是为经济本身,而是为了人,为了切切实实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是发展的目的,当然也就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的目的。

而经济建设则是达到人这个目的的手段。

没有这个手段,目的就不可能达到。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始终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而坚持以人为本,则要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最基本最重要的手段。

    以人为本是我们制定一切发展战略的基本出发点,但人民利益和要求的实现是一个过程。

要比较充分地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有相应的物质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