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1833322 上传时间:2023-04-05 格式:DOCX 页数:171 大小:3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1页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1页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1页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1页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17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docx

苏教版小学1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课题数一数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接触1~10各数,经历简单的数数过程,并在数1~10的过程中了解学生数数的能力。

2.能正确数出图中的物体各数。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根据物体或人的个数画出相应数量的点,根据提供的点的个数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或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数一数

(1)课时总第

(1)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体或人,初步学会口头用1-10各数表示相应物体的个数。

2.在数数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分类、一一对应等数学方法,感受用“数”描述现实生活问题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3.激发学习兴趣,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讲述:

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到一个热闹的地方——动物乐园,高兴吗?

2.出示情境图,初步探索。

嗬!

动物乐园到了,你们看,动物乐园里可热闹啦,让我们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睁大眼睛,你看看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己探索

1.看图了解画图的内容,图上有些什么?

分别在哪里?

2.结合画面下的10幅小图观察,这10幅小图都是从场景里提取的,让学生一件一件地观察场景中的主要物体,并分别数出这些物体的个数。

3.用圆点表示物体的个数。

4.第七、八、九、十幅小图中有圆点无物体,放手让学生根据圆点个数,到情景图中找相应的物体。

三、实物操作

分4人小组,由任意一个小朋友说出物体的个数,让其他3个小朋友用圆点摆出表示的数。

四、拓展运用

讲述:

小朋友,已经学会了数一数,即1—10的物体的个数。

你能用1-10这10个数字中的其中一个数来说句话吗?

在小组内说说。

如:

我有10个手指,我们小组有4人,等等。

五、小结

小朋友爱动脑,又爱动手,真不错,说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巩固深化

1.游戏:

火车钻山洞

讲述:

刚才小朋友数数数得可真棒,现在我们一起去儿童乐园玩玩。

游戏方法:

我们分小组进行,两个小朋友手拉手抬起来,围成山洞,请小组后面的几位同学当司机,前面报几,后面接着往下报,如1、2、3,如果说对了,就发出呜呜声,说错了,就“咔嚓”暂停,说对了再通过。

2.数水果,摘水果

讲述:

秋天来了,树上的果子都熟了,有苹果、香蕉等。

去数数吧,再把数出的结果告诉小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数的?

说对了就摘个水果送给你的朋友尝一尝吧!

七、总结评价

我们既能去动物园,还能玩游戏,摘水果,开心吗?

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哪些本领?

你是怎么想的?

作业设计《补充习题》第1页

板书设计数一数

教后反思:

 

课题比一比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4-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经验认识长短、高矮、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初步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与事实,培养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知道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含义。

2.初步懂得直接比较长短、高矮、大小、轻重的思维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比一比(长短、高矮)

(1)课时总第

(2)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体会比较长短、高矮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之间的长短、高矮。

2.通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教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

(说明:

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校园的一角去看一看,我们一起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

揭示并板书课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都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比较两根绳子的长短,比较两个男同学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个男同学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相互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引导学生用谁比谁长(高)或谁比谁短(矮)表述两个物体比较的结果,每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通过开放性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

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讲座,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

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

如板凳比桌子矮;桌子比板凳高;柿子树比石榴树高;石榴树比柿子树矮。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

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

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

三、综合运用,发挥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一题。

(1)同桌每人拿一支铅笔,比一比谁的铅笔长

(2)其中一人再拿出一支铅笔,比一比三支铅笔中哪支铅笔最长。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比一比,再说说是怎么比较的。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挥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照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

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

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作业设计

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板书设计

比一比(长短、高矮)

红绳比黄绳长

黄绳比红绳短

小明比小华高

小华比小明矮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比一比(大小、轻重)

(2)课时总第(3)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大小、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大小、轻重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之间的大小、轻重。

2.通过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大小、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

3.初步感受比较的意义和价值,感受日常生活现象与数学的联系,初步培养用数学眼光和数学方式观察和分析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教学活动预设:

一、场景引入,激发兴趣。

有一位可爱的小姑娘,非常好客,有一天,她家来了一些客人,怎么招待呢?

这个小姑娘非常着急,大家能帮她想想办法吗?

二、尝试比较,主动探索。

叙述:

小姑娘采用大家的好办法,现在到树上去摘水果。

1.看一看。

提问: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场景,说说这是什么水果。

2.比一比

出现天平秤,我们可以用它来比较轻重,你能说说是哪一种水果重吗?

请打开数学书第5页,在重的下面画√,并说说你是怎样比较轻重的。

老师也带来了一些物体,请同学们也帮老师比一比,谁轻谁重。

再请一两个同学上来亲自操作,两手掂一掂比较轻重。

出示土豆和萝卜(重量相差不大)、让学生想想用掂一掂的办法是不是能比较出土豆和萝卜的轻重。

介绍支架。

小结:

用掂一掂的办法或借助支架等工具可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三、活动深化,拓展应用。

1.想想做做第5题和儿童乐学园第3题

学生自己判断,再说说原因

2.想想做做第6题和儿童乐学园思维拓展第2题

学生独立思考,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3.狐狸想考一考小鸡和小花猫,狐狸说:

我这儿有一个气球和一个小皮球,小花猫重,应拿重的,小鸡轻,应拿轻的,同学们你们说应该怎样拿呢?

4.数学书第7页最后一题

谈话:

大象伯伯说话了,你们懂得了这么多的知识,我给你们买些水果吃,你们得说出谁轻谁重?

并说说是怎样想的,再把自己的想法填在书上。

四、总结评价

提问:

你们能说一说这节课我们都知道了什么吗?

回家后,把学到的知识说给爸爸妈妈听,再找一找实物,比一比,好吗?

作业设计:

完成《补充习题》第2页

板书设计:

比一比(大小、轻重)

教后反思:

课题分一分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8-9页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3.感受生活中的分类现象与事实,初步养成通过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体会分类的含义、按一定的标准分类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课时分一分

(1)课时总第(4)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经验初步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把一些

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分类的好处。

2.在把一些物体进行简单分类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分类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感受分类活动内在的逻辑性。

3.在连线、涂色、整理以及相应的交流活动中,初步养成整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初步体会与同学合作的意义,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

教学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都到商店买过东西吧,你知道商店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吗?

指名回答,说出商品都是放在货架上的。

2.出示商店情境的主题图,师:

这里有一张商店货架图,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货架上的商品,你觉得这些商品摆放得怎么样?

(很整齐)

3.设疑激趣:

货架上有很多物品,却摆放得既美观又整齐。

那么,营业员是按照什么标准把商品分开摆放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样的问题。

(板书课题:

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

图中有几个货架?

第一个货架上有哪些物品?

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

你们能说一说这些物品属于哪一类吗?

2.学生同桌讨论,并组织反馈。

3.谈话:

刚才同学们都说第一个货架上的物品是玩具,是卖给小朋友们玩的。

那么第二个货架上有些什么物品呢?

属于哪一类?

这些物品有什么用途?

(指名回答)

4.谈话:

第二个货架上的物品都是书籍,是卖给顾客阅读的。

5.小结:

我们再看看,第一个货架是什么?

第二个货架上是?

它们都是以货物的用途为标准分类的。

你知道商店这样分类摆放物品有什么好处吗?

(同桌讨论,指名回答)

商店里的分类摆放,便于顾客选购,也便于营业员拿取,这就是分类带来的好处。

三、巩固深化,再次体验

1.树叶的分类(试一试)

出示主题图,提问:

图上画了一些树叶,你们打算按什么标准来分类?

在小组里讨论一下,看一看有没有不同的分类标准?

指名汇报,小组交流你是按什么标准分的。

师:

同学们认为可以按树叶的颜色分类,也可以按树叶的形状分类。

下面请每位小朋友自选一种分类标准给树叶分类。

指名请用不同标准分类的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分类结果,让全班评议。

2.动物的分类(想想做做1)

师:

让我们先去动物园玩一玩吧。

(出示情境图)

师:

这么多可爱的小动物,现在想要考考你。

你知道哪些小动物生活在水里吗?

你能把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出来吗?

生活动。

点击一个小动物就出示一个圈圈住该动物。

师:

动物园参观完了,让我们再去别的地方玩一玩。

3.交通工具的分类(想想做做2)

师:

让我们去交通工具模型展览厅看一看吧。

(出示情境图)

师:

小朋友你们认识这些交通工具吗?

它们各在哪里行驶?

你知道吗?

和你的同桌依次说一说。

师:

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你觉得可以怎样分?

师:

太好了!

交通工具的模型就可以分成水、陆、空三部分进行展览,(按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

学生四人小组实践,汇报分类方法。

4.杯子的分类(想想做做3)

出示情境图,提问:

图上画了一些杯子,你能把这些杯子分一分吗?

先仔细观察,想一想可以怎样分,再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反馈:

你是按什么标准来分的?

请同学们按自己的想法把图上的杯子分一分。

反馈:

你是怎样分的?

分的结果怎样?

四、实际运用,总结全课

1.今天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对自己在今天课堂上的表现满意吗?

2.其实分一分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请同学们回去后,看一看自己的书包和房间,自己的一些常用物品是按一定的标准分类摆放的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分一分

不同分类标准

教后反思:

 

课题认位置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认位置(上下、前后)

(1)课时总第(5)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的方位。

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活动预设: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观察:

小朋友们观察自己宽敞、漂亮的教室,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

(黑板、讲台、课桌、小朋友等)

2.设疑:

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位置关系。

3.揭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一认它们之间的位置。

(板书:

认位置)

二、讨论交流,感悟新知。

1.出示主题图——教室。

提问:

观察主题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教室)教室里有些什么?

(各组推荐一名同学说一说)

告诉学生图中四个小朋友的姓名。

2.讨论交流。

(1)组内讨论:

国旗在黑板的什么位置?

小明在小刚的什么位置?

(2)小组汇报。

板书: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3)讨论: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还可以怎么说?

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又可以怎样说?

3.分组讨论。

提问:

你还能找出图中哪些物体有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讨论后汇报:

粉笔盒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粉笔盒的下面。

书本在讲台的上面,讲台在书本的下面。

小红在小芳的前面,小芳在小红的后面。

4.联系教室真实场景,感悟位置关系。

小组学生相互说一说、指一指,教室里的人或物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指出:

两物体之间有一定的位置关系,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下面。

如果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前面,那么另一个物体就在这个物体的后面。

5.游戏。

(1) 指一指你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

(2) 拍手。

上拍拍,下拍拍,前拍拍,后拍拍,你拍拍,我拍拍,上、下、前、后认得准。

三、拓展应用,深化提高。

1.“想想做做”第2题一半。

先让学生指一指、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后面的小朋友是——。

再让学生转换位置后说一说,坐在你前面的小朋友是——,坐在你后面的小朋友是——。

2.“想想做做”第5题上面一半。

(1)按照指定的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

老师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内容。

(2)小组内相互检查摆得对不对。

(3)小组采取互帮活动,把小朋友摆得不对的地方纠正过来。

3.“想想做做”第3题左边一半。

谈话:

小朋友,你能根据冰箱里的物品摆放的位置,用“上”和“下”说一句话吗?

4.有几只小动物,看到小朋友能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也高兴地赶来了。

(投影演示动物图)小动物们想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它们家做客,想去的小朋友上来排队。

上来排队的小朋友分别说一说,我前面有几个同学,后面有几个同学?

四、总结评价

1.今天这节课我们又学到哪些本领?

 先让学生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

2.回家以后,把家里各种物品间的位置关系说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4页

板书设计:

认位置(上下、前后)

国旗在黑板的上面,小明在小刚的前面。

黑板在国旗的下面,小刚在小明的后面。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位置(左右)

(2)课时总第(6)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场景里体会左右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在确定物体所在的左右位置。

2.能按左右的方位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采用左、右等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

教学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

(出示例图)。

1.初步认识左右位置关系

演示:

老师说,想回答问题的请举手,你们知道举的这只手是什么手吗?

说明:

这只手在身体的右边,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右手。

接着举起左手问:

“你能猜一猜在身体的另一边的这只手叫什么手吗?

提问:

本子在数学书的哪一面?

数学书在本子的哪一面?

指名说,同桌互说

引导学生认识左耳,右耳,左脚、右脚等,进一步认识和巩固左、右的方位。

2.通过座位关系巩固左右位置关系

提问:

小朋友的手、脚、眼睛、耳朵都有左右之分,那么我们坐的位置有没有左右之分呢?

我们一起看画面中的小明和小红是同桌,

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

同桌讨论,尝试说说小明与小红的位置关系。

交流反馈,引导学生正确说出小明在小红的左边,小红在小明的右边。

提问:

小芳说“小明坐在左边。

”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讨论使学生明确:

在描述两个人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清楚谁在谁的左面谁在谁的右面。

二、通过练习强化左右的位置关系。

1.想想做做的第2题

让每一个学生说一说自己左边是谁,左边是谁?

再同桌交流,最后指名回答。

同桌两个小朋友,请其他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选横排的三个小朋友,说一说谁在谁的左边,谁在谁的右边?

2.做游戏(想想做做第1题)

先慢点来,教师说一句,学生做一个动作,并及时纠正学生

再连起来做,指名做

3.说一说(想想做做第3题后半部分)

出示图片。

提问:

茶壶在热水瓶的哪一面?

还可以怎样说?

同桌互说,指名反馈

三、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1.涂一涂(想想做做第4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涂色,投影学生答案,集体纠正

2.摆一摆(想想做做第5题)

教师说要求,学生按要求摆放,同桌互相检查对错。

3.站一站

请一个小朋友(1号)站到讲台前,2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左边,3号小朋友站在他的右边,4号站在3号的后面,5号站在2号的前面,6号站在3号的右边,7号站在6号的左边等。

4.听口令,做动作。

  

如:

举左手,放下左手,举右手,举左手,两手都放下。

瘵右手,用右手摸鼻子,用左手摸右眼,用左手摸左耳等。

5.考考你。

出示“想想做做”第5题下面的图,让学生说说“都是靠右走,谁走错了?

”说说理由。

指名回答,举手表决。

作业设计:

跟家长一起在生活中运用左右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

认位置(左右)

小明在小红的左面,

小红在小明的右面。

教后反思:

课题认数

(1)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12-29页

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1―5以内的各数,并注意书写的工整,

2.能用1―5以内的各数来表述日常生活中事物的数量,初步建立数感,并能进行交流。

3.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

教学重点

熟练地数出数量是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教学难点

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用一一对用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

指导学生规范地写数。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实物投影仪、小棒

课时安排:

10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1-5各数

(1)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内容:

第12-13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3题

课时教学目标

1.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1-5各数的过程,理解1-5各数表示的实际意义,能数出1-5的物体个数,认识并会读、写1-5各数。

2.体验由具体到抽象的数的形成过程,初步培养观察、数数的能力,初步学会用1-5描述生活中的物体个数,初步感受数是表示事物数量的符号。

3.体验数是在数具体事物个数中产生的,来自于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活动预设:

一、创设情境

出示主题画

问:

你认为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画的是什么?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主动探索:

认识1―――5各数

(一)认真观察,主动学习

1.认识1

(1)问:

你看到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1表示的?

(学生随意回答)

 师:

凡是像这样:

1个人、1个太阳等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1表示的?

(3)请你拿出1根小棒

2.认识2

 (教学方法同上)

3.认识3

(1)问:

图中有哪些物体是用3表示的,请你说一说。

师:

象这样的,就可以用数字3表示。

(2)你还可以说出哪些物体可以用数字3表示的?

(3)请你拿出3根小棒然后想一想,用3根小棒可以摆成一个什么图形?

请你摆一摆。

4.认识4、5

(教学方法同上)

(二)出示计数器上的珠子

先拔一颗珠,问:

你认为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1)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2)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3)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4)

如果再增加一颗珠,又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板书:

5)

(全班齐读:

正、反读)

(三)教师说,学生操作

1.请你伸出4个手指头 

2.请你画出3个三角形

3.请你拿出5个圆片。

三、教学写数字1―5

1.教师教拿笔姿势

2.教写每个数字的起笔,运笔、落笔。

先教师示范,紧接着,学生书空,然后学生在书中描红、临写。

四、想想做做

1.第1题

理解题意,学生连线,投影学生答案,集体纠正

2.第2题

学生独立涂色,比比谁涂得又快又好

3.第3题

学生独立数一数并写一写

投影几个学生答案,比比谁写得对、写得好。

作业设计:

《补充习题》第5页

板书设计:

认识1-5各数

1、2、3、4、5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认识1-5各数练习

(2)课时总第(8)课时

教学内容:

第13-14页第4-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画画、说说等活动,会在实际情境里数出

这些数,进一步加深1-5各数的认识,体会并认识5以内数的顺序,会解决关于数的认识的简单实际问题。

2.发展数数、观察,以及用数学方式表示数数结果等方

面的能力;进一步体验分类的思想,初步体验把总个数分成两部分的事实。

3.进一步体会数是表示现实物体个数的,感受数与数之间的联系,产生对数数与数的兴趣。

教学准备1-5数字卡片、5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回顾内容

谈话:

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数?

你能按顺序数一数吗?

倒着数你会吗?

(学生数数)

2.揭示课题

谈话: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做一些练习,(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这些数,能认真地写好这些数。

二、组织练习

1.摆一摆,画一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