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
《春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春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春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2020春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大象版一年级下册科学目录
第一单元水与溶解
第三单元太阳与月亮
1水的特征
1太阳和我们
2水和盐的故事
2太阳对动植物的影响
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
3多变的月亮
第二单元植物“保育员”
第四单元空气
1认识常见植物
1空气知多少
2缺水的吊兰
2找空气
3阳光和凤仙花
3观察空气
第一单元水与溶解
1、水的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是一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第一课,这一课主要通过问题驱动,从5瓶失去标签的液体中找出水,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兴趣,探究、认识水的特征。
初步认识研究计划,感受研究计划的作用,按一定顺序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等进行细致观察。
学生对观察的方法在上学期已经有了认识和体验,知道可以通过眼、鼻、耳、舌头、手等对物体的颜色、形状、气味、味道、声音、触摸感等进行观察。
但对于研究计划的接触还是第一次。
本单元将用一个单元的内容指引学生对研究计划进行初体验,帮助他们认识到研究计划对探究活动的帮助指导。
本课的实验材料较为简单,都是生活中常见,容易收集的材料,老师只要注意实验材料的卫生安全就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实验了。
【教学目标】
1.知道水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质。
2.认真阅读实验计划,按计划进行探究,初步体验探究计划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5个透明瓶子(杯子)分别装上水、牛奶、盐水、醋、葡萄糖水,并标上编号(必须是干净可品尝的)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
(出示五杯液体)同学们,这里有5个杯子,分别装了不同的液体,其中只有一杯是水,你能找出来吗?
生:
可以。
师:
说说看,你根据什么来找?
生:
闻一下,没有味道的就是水。
师:
你说的是没有气味吧?
我们用鼻子闻到的是气味,用舌头尝到的才是味道。
你的方法很科学,我们就是要根据水的特征来判断。
为了准确判断,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水的特征吧。
二、制订计划
师:
我们已经学过了科学观察的方法,小组讨论讨论,我们“可以用观察水的”(也可以借助学生活动手册连一连,研究水的特征时运用了哪些器官)
生:
讨论——汇报——交流
师:
老师把大家想到的整理出来,做成一个研究计划,这样就能让我们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也能保证观察更全面、细致、准确。
(出示《“水的特征”研究计划》)。
在这里,老师要提醒大家,为了安全,我们做实验时,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更不允许品尝实验用品,那么谁有更好的办法呢?
那么谁有好办法呢?
生:
我们可以把手伸到容器口,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把物品的气味扇到自己的鼻孔,用鼻子闻此空气。
远远地闻,这样就可以分辨了。
(老师立即作出肯定,并说这种办法叫“扇闻法”)
师:
一般情况下,我们是不允许用舌头品尝不明物体的,有时候能判断出来是什么物体却不能保证安全卫生,也不能用舌头品尝。
所以用舌头品尝一定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这一节课,老师会准备安全卫生的水给大家观察,同学们可以用舌头品尝,不过要注意卫生,品尝时要把水倒进自己的杯子里品尝,避免交叉污染观察的物品。
三、观察
师:
(用干净的透明杯子给每个小组装一杯干净的温水)下面,请大家按这个计划表仔细、认真地观察水有哪些特征,每观察完一个,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
小组观察,师巡视——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师:
有的同学认为水是没有颜色的,也有的同学认为水的白色的。
请你观察一下粉笔是什么颜色?
(白色)和水的颜色一样吗?
(不一样)再请你观察一下牛奶的颜色(出示透明杯子装的牛奶),这是什么颜色?
(白色)和水的颜色一样吗?
(不一样)那水应该是什么颜色?
(没有颜色)(板书:
没有颜色)
师:
大家都认为水是透明的。
你是怎么观察到的?
生:
我们把手放到杯子后面,透过杯子和水,能看到手,说明水是透明的。
生:
我们在水里放了一个笔盖,也能很清楚看到它,说明水是透明的。
生:
……
师:
对,纯水是透明的,加了其他东西的水就有可能不透明了。
(板书:
透明)
师:
对于水的气味和味道,大家都认为是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
(板书:
没有气味,没有味道)这就是我们一起观察到的水的特征:
(板书)水是一种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没有味道的物质。
四、得出结论
那么现在,你能分辨出来这5杯液体哪杯是水了吗?
生:
不能。
师:
为什么?
生:
我们发现2号杯是白色的,4号是褐色的,肯定不是水,可是其他2个杯子都是没有颜色、透明的,还需要再闻一闻、尝一尝才能分辨出来哪杯是水。
师:
好的,那就请大家再闻一闻、尝一尝这4杯液体,把观察到的特征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生:
(观察、记录)
师:
现在我们能找出哪杯是水了吗?
生:
1号、3号、5号都没有气味,但是3号是咸的,5号是甜的。
所以符合水的全部特征的只有1号。
师:
你们太厉害了!
这么难的难题都让你们解决了。
小结:
这节课,我们按“水的特征”研究计划对水的颜色、气味、味道进行了观察,知道了水的特征是“没有颜色、透明、没有气味也没有味道”。
我们也发现了按计划进行观察可以更全面、更细致、更具体哦。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给让学生真正体验了像科学一样进行探究,认识到了在探究前有研究计划,对探究活动是有很大帮助的。
作为教师,只是起到了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没有越俎代庖。
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观察,并在之后进行集体交流、讨论。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积极地看,积极地听,感受学生的所想所做,考虑如何恰当地指导,遵循“不干涉”原则。
对于探究教学而言,并不是说教师在课堂上就不能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情进行适度的指导,既不能全部包办代替,又不能放手不管。
【总结点评】
教师即促进者是新课程下教师角色的根本变化,是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的一次飞跃与突变。
美国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早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加开放的要求:
教师必须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而非传统的只注重“教”的“教师”。
新的课程观强调课程是一种活动,因为科学探究能力的提高,科学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形成,都必须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活动来实现。
课堂教学的好坏,并不在于教师是否把概念、规律讲清讲透讲活,而是看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勤于思考、乐于探究。
2、水和盐的故事
【教学分析】
本课通过《小红军巧送盐》的连环画阅读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根据研究计划探究小红军把盐“藏”起来的方法,仔细观察盐颗粒在水中的变化过程,理解“溶解”的概念。
这一课的能力培养要在上课认识研究计划的意义基础上,让学生按计划进行探究,每完成一步,打个“√”,进一步体验研究计划对实验的指导意义。
之前学生的观察对象以静态的居多,缺少观察动态的物质变化的经验,老师要指导学生进行物质变化前后的对比,并仔细观察整个变化过程。
食盐的颗粒比较小,观察起来不太方便,为了使溶解前后对比更明显,也可以考虑用稍粗的盐粒进行实验。
但也需要注意,过粗的盐粒溶解时间会明显变长,所以具体使用什么样的盐建议做好课前试验。
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难于持续集中,食盐溶解也不是瞬间发生的,这就需要老师巧妙引导。
食盐溶解实验所需材料简单,只要烧杯、盐、水就可以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准确理解什么是溶解。
(2)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引导学生按计划进行实验。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烧杯、盐、水
(2)活动场地:
实验室
【教学过程】
一、阅读提问
师:
同学们,盐是我们生活的必需品,在解放战争时期,敌人限制红军买盐,为了能买到盐,并送过关,小红军想了巧妙的方法,我们一起来看看课本插图。
想想看小红军把盐藏在哪里了?
生:
小红军好像是把盐到水里了,这样盐就会化到水里。
生:
我们看到小红军是穿着湿湿的衣服过关的,这衣服很可能就是浸泡了盐水。
师:
同学们都对小红军的妙计感到很好奇吧,好奇心是科学探究最好的动力。
让我们一起来试试看,盐能“化”到水里吗?
三、制订计划
师:
我们还是按计划进行实验,可以使实验更有条理。
请大家阅读“把盐‘化’到水里”研究计划,说说看我们第一步先做什么,第二步再做什么……还有没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生阅读、讨论)
生:
第一步是先倒一杯水,然后取一小勺盐,放进水里,进行观察。
师: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呢?
生:
倒水、倒盐的时候要小心,不能撒出杯子外面。
师:
我们怎么才能知道放进去的盐有变化了呢?
生:
要仔细观察,盯着看。
生:
盐倒进水里后会慢慢变少了,就是化在水里了。
师:
最好是只倒入一小勺很少的盐,这样可以让我们更快更清楚地看到变化。
留下来的盐,正好和水里的盐作对比,看看是不是真的变化了。
四、实验
师:
我们领到材料后,按照计划表,每完成一步,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计划表上打勾。
学生分组实验,进行观察,师巡视指导实验及记录。
师:
有的小组一不小心盐放得太多了,最后剩下一点盐一直在水里,可以再加点水试试。
(实验结束)
师:
请同学们说说,你观察到盐在水里是怎样变化的?
生:
盐先是慢慢变小、变少了,最后都不见了。
师:
盐是不见了还是看不见了?
生:
是看不见了。
师:
那盐去哪里了?
生:
化到水里了。
五、得出结论
师:
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盐是怎么藏到水里的?
生:
盐是化在水里的。
师:
对,我们也把这种现象称为盐溶解在水里看不见了。
但并不所有的盐都能化在我们这一杯水里。
盐多了,水也要更多。
所以,准确地说:
盐能化在一定量的水里。
(板书:
盐溶解在水里看不见了)
现在你知道小红军是怎样把盐带过关的吗?
生:
把盐化在水里,再把衣服浸泡到盐水里面,穿着浸泡了盐水的衣服走过关的。
师:
真棒,你们和小红军一样聪明。
想想看这一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生:
我知道了盐能化在水里
师:
准确的说盐能化在一定量的水里。
这种现象我们叫它做什么?
生:
溶解。
师:
你合格了!
我们是怎样知道盐能溶解在水里的?
生:
做实验。
师:
我们是怎样做实验的?
生:
先倒一杯水,再取一小勺盐放进水里,进行观察。
师:
也就是按我们的研究计划一步一步地进行实验的,对吧?
研究计划让我们非常清楚实验该做什么,怎么做。
我们的实验也变得更容易。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问题驱动,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光有探究热情还不行,还需要老师恰当的指引,也不会使探究变得混乱无序。
在本课中老师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了问题-猜想-计划-实验-结论的完整探究实践,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在引导过程中注意加强学生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一年级要准备理解溶解的概念有较大难度。
我们只要告诉学生,他们看到的类似盐这样“化”在水里看不见了的现象就是溶解就可以了。
【总结点评】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
因此,我们的教学应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情境,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致力于学习内容。
但是如果没有老师的恰当的引导,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很容易在探究过程中忘了要探究什么,在表达时又不知道该表达什么或怎样表达。
这些都需要老师慢慢引导,强化学生实验目的,在实验过程中加强观察指导,表达过程中如何做到语言简洁、正确、完整。
学生的探究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老师耐心、细致的培养,同时要避免老师过渡指引,如何在引导过程中又能体现学生探究的自主性是每位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3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水能溶解哪些物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通过上一节课《水和盐的故事》的学习,学生对于“溶解”有了初步的理解,本课继续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其他物质的溶解现象进行探究、比较,从而知道有的物质(如盐、糖、味精)等容易被水溶解,有的物质(如食用油、沙子)不容易被水溶解。
使学生对“溶解”这一概念的理解更丰富。
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对观察与表达交流、按探究计划进行探究等科学技能已经有了较丰富的体验,本课教师要重在指导学生继续按探究计划自主探究,仔细观察,培养学生重视收集客观事实进行表达交流,分辨客观事实和自己的推测,不人云亦云,尊重自己观察到的客观事实的态度。
教学目标指向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
(1)知道生活中几种常见物质,如白糖、味精等能溶解到水里,有的物质食用油、沙子等很难溶解到水里。
(2)经历“问题——猜想——计划——实验——结论”的完整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
烧杯、味精、白糖、红糖、食用油、沙子、水,同时准备已放入味精、白糖、红糖、食用油、沙子的溶液各一杯。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盐可以溶解在水里,谁能说说看,盐是怎么溶解到水里的?
生:
盐放进水里后,颗粒变得越来越小,盐也变得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全部消失了。
师:
盐消失不见了吗?
去了哪里?
生:
溶解在水里了。
师:
对,盐均匀分布在水里了,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了,我们把这种现象叫溶解。
那你知道还有哪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里吗?
生……
师:
老师这里有味精、沙子、白糖、红糖、食用油,你认为哪些能溶解在水里,哪些不能溶解在水里呢?
生:
……
师:
为什么你认为**能溶解在水里?
为什么你认为**不能溶解在水里?
二、制订计划
师:
科学需要用事实说话,我还是一起做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吧。
同样的,做实验时,我们要先有什么?
生:
计划。
师:
对了!
有计划的研究可以保证我们实践有序、准确、科学。
(出示“水能溶解哪些物质”研究计划,讲解实验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对比观察物质放入水前后的变化,要找到能物质能被水溶解的证据。
三、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师巡视指导。
师:
(拍手提醒)停止实验。
同学们坐好,看老师这边。
老师看到大家基本上都已经完成了。
(夸奖组做的好)。
我们先按PPT的提示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你观察到的实验结果。
(PPT出示:
______放进水之前,是这样的:
__________;放进水之后,最开始,我们看到_________,过一段时间后看到_____________,最后(现在)我们看到___________。
所以我认为它是______被溶解的。
)
师:
(拍手叫停)大家的交流的意见都一样吗?
谁愿意来说说看?
生:
味精放进水之前是白色的,一粒粒长条的,放进水之后,我们看到一粒粒长条慢慢变小了,过一段时间后看到有几粒味精已经化了,最后味精全部都化到水里看不见了。
所以我认为味精是可以被溶解的。
师:
其他同学也都这样认为吗?
(是的)那我们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
(板书味精能溶解)还有其他物质能被水溶解吗?
生:
白糖、红糖也可以。
生:
红糖不行,红糖放进水里后,水的颜色变了。
师:
我们来对比一下,红糖放进水之前是什么样的?
生:
赤褐色的粉末
师:
放进水里以后呢?
生:
粉末慢慢变少了,水的颜色变深了。
师:
现在还能看到粉末吗?
生:
看不到了。
师:
那红糖粉末去哪了?
生:
化到水里了。
师:
我们可以说也是均匀分布到水里了,但是红糖带有颜色,所以把水也染变色了。
既然是均匀分布到水里,已经看不到粉末了,我们可说红糖被水溶解了吗?
生:
可以。
师:
(板书:
白糖、红糖能溶解)还有哪些能溶解?
生:
沙子有一部分可以溶解,颗粒大的不能溶解。
颗粒小的可以均匀分布到水里,水变浑浊了。
生:
不对,颗粒小的也不能溶解,等放一段时间后,颗粒小的又会沉到水底,水还会变清的。
师:
真的吗?
你们现在再看看桌面上的沙子溶液,水比之前变清了吗?
生:
好像是变清了。
师:
(出示提前准备好的沙子、红糖溶液)。
这是老师提前做好的沙子和红糖溶液,你觉得它们有什么不同?
生:
沙子全部沉到水底了,水还是没有颜色、透明的;红糖没有沉到水底,水变了颜色了。
师:
对,有些颗粒比较小的物质不能溶解到水里,但是一开始可能会在水里漂浮,等放一段时间后又会全部沉到水底,我们认为这种物质是不能被水溶解的。
有些物质像白糖,虽然会让水的变色,但放很长时间后,也不会沉在水底,还是均匀分布到水中的,我们说它是能被水溶解的。
(板书:
沙子不能溶解)
那么食用油能被水溶解吗?
生:
不能,它始终浮在水上面。
师:
对,我们平时喝汤的时候也会发现,汤上面漂着一层油,油是不能溶解的(板书:
油不能溶解)也请你完成《活动记录》
四、得出结论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了,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量,如食盐、味精、白糖、红糖等;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如沙子、食用油等。
如果我们在一杯水里放很多很多的味精、糖,全部都能被溶解吗?
生:
只能溶解一部分。
师:
对,准确的说,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一定量”的水里。
并不是一点水能溶解很多的物质。
我们要学会尽可能科学、准确得出结论。
五、拓展活动:
师:
除了我们做实验的这些材料,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溶解?
生:
洗衣服里洗衣液溶解到水里了;打针时几种药溶解到一起了;煮菜时,盐溶解到菜里了……
师:
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溶解现象,给我们生活带来了便利。
你知道吗?
空气也能溶解在水里呢!
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本第13页的“阅读”材料。
原来氧气也能溶解到水里啊!
怪不得水里还有那么多的小动物呢!
师:
今天我们又发现了几种能被水溶解和不能被水溶解的物质,回家以后,请你继续观察,看还能发现哪些能被水溶解和不能被水溶解的物质,我们下节课进行交流。
下课。
【教学反思】
虽然在《水和盐的故事》中学生对溶解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这认识还是比较表层的,停留在“看不见”、“消失了”这样的表象。
当观察到红糖溶解后水也变色了,沙子倒入水中水变浑浊了这样特殊的现象后,与他们的认知就发生了冲突,红糖后不见了,可是水变色算是看见还是看不见?
水变浑浊了,沙子算是溶解还是没溶解。
这都需要老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充分交流,引导学生对现象深入思考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课教学中,老师从复习盐的溶解现象开始,有意让学生深入分析“盐并没有真正消失,而是均匀分布在水里了,只是我们肉眼看不见了”,为后面判断红糖、沙子的溶解作了铺垫。
实验前“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对比观察物质放入水前后的变化,要找到能物质能被水溶解的证据。
”的提示,促使学生通过物质放入水中前后的变化对比判断是否溶解,也为自己的判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探究后的表达交流非常重要,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大胆质疑,深入分析,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但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完整地说完一段话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本课教学设计了一个交流的样本,通过PPT呈现,要求学生按这个样本“填空”式交流,以此帮助一年级的学生准确、顺畅地进行表达交流。
【总结点评】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在课堂实验教学中落实探究理念是科学学科改革的关键。
溶解现象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生活经验,但要想真正弄清楚什么才是“溶解”还是不容易的。
本课设计几种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既有与盐相似的白糖、味精,也有与前认知冲突的红糖、沙子,这些物质在水中的状态,有相同点和不同点,更有益于学生在对比中理解。
科学教学中,应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直观且更容易发现其差别所在。
对于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急于求成,一定要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感受中获得,这样才会深刻,也才是真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
第二单元植物“保育员”
1、常见植物
【教学分析】
教材15页安排了美丽的植物世界,奇奇、妙妙、探探、究究四人在观察校园土壤里生长的植物。
植物具有代表性,有高大的松树,松针像针一样;有美丽的桃花;有又大又美丽的牡丹花;有像狗尾巴一样的狗尾巴草。
第一课通过引导学生对校园土壤里常见的植物进行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提出问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植物、热爱大自然的意识。
一年级学生对奇妙的植物世界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对植物的观察往往是盲目的、无序的、随意的,所以需要老师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观察。
【教学目标】
(1)观察并描述校园土壤里生长着的植物,并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2)激发学生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坚持观察校园土壤里生长着的植物,并说明它们的名称及特征。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常见植物的挂图或常见植物的照片等。
(2)活动场地:
观察校园里的常见植物,需要注意提醒学生观察安全,防止被植物枝杈划伤,被小动物蛰伤、咬伤,同时注意保护校园植被。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交待注意事项。
师:
小朋友们,春天到了,百花盛开,草长莺飞,美丽的大自然为我们展示了它们美丽的花草树木,让我们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跟老师一起观察校园土壤里的植物吧!
生:
太好了,真棒!
师:
大家认识哪些植物呢?
生:
柳树、法国梧桐树……
生:
小草、小花(我不知道名字)……
生:
玉兰花、迎春花……
生:
麦苗、韭菜苗……
生:
蝴蝶、蜜蜂……(不对,那是动物。
)
师:
对,大家认识的植物可真不少!
除了蜜蜂、蝴蝶这些昆虫外,大家说的都是植物。
那么植物和动物有一个简单的区分,就是植物的根是扎在土壤里的,不能随意搬家,大家清楚了吗?
生:
清楚了。
师:
老师提醒大家仔细观察,多多地记住植物的名字和它们的样子,回来比赛,看谁记得多,记得好。
好不好?
(好!
)那我们怎么记住这么多植物的名字和它们的样子呢?
生:
画下来。
生:
背下来。
生:
把植物叶子带回来。
师:
小朋友们提供了这么多好办法,真棒!
我们可以边观察边简单记录,可以画图。
如果大家画不下来可以想想植物长得像什么?
例如柳树舒展着长辫子,说明柳树的枝叶很长。
那大家觉得到校园里观察植物还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
注意安全,不乱跑,不打闹。
师:
所以我们排队出去,组长维持纪律,不到低矮浓密的灌木丛中去,不乱跑不打闹,好好观察好吗?
还要注意什么呢?
生:
不要任意摘花。
生:
不要踩坏了小草。
师:
还要注意保护花草树木,除非采少量夹在书里做标本。
生:
不要伤害小动物。
师:
对,保护小动物,例如蜜蜂、蝴蝶、蜗牛。
……
(2)观察校园土壤生长的植物。
老师带领学生校园内观察植物,记植物的名字和样子,学生边观察边简单记录,可以画图记录,可记录在学生手册中,老师适时拍摄下常见植物的图片……
(3)游戏活动:
抢认植物。
(在这个活动中,老师提前准备把拍摄下的常见植物的图片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方式或把提前准备好的挂图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抢认植物。
)
师:
通过游戏,我们认识了许许多多的植物朋友,你最喜欢哪几种植物朋友?
它们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
我认识了法国梧桐树很高,比我们所有人都高。
师:
松树、柳树也很高,你是怎样辨认出来的?
法国梧桐树哪些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你觉得它长得像什么?
生:
法国梧桐树的叶子像手掌,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
生:
我发现上面还挂着一些圆圆的小果子。
不知道能不能吃?
生:
柳树的枝条很长,它们都不一样。
师:
同学们观察得特别认真,都抓住了植物的主要特征。
……
(4)做活动手册的“连一连、填一填”和“给植物的各个部分涂上颜色”。
(5)表达交流,交流辨认植物的方法。
介绍植物的名称和特征,得出结论我们一般通过叶、花、果实的特征来辨认植物。
培养学生愿意倾听、乐意表达的合作意识。
【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教会学生如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定向、有知觉的活动。
教师应提出具体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对象和观察要求,指导小学生细看、聆听……从而使他们能够深刻地理解所观察的事物,做出正确的结论。
【总结点评】
在引导学生观察校园植物时给学生明确任务,认识几种植物,记住植物印象深刻的地方等等。
因为到校园观察植物之前给学生明确的要求指引,所以保证了观察的计划性、目的性、有效性,同时也保证了学生的安